【历史】山东省潍坊市北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潍坊市北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5

山东省潍坊市北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末考试模拟试题5‎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其中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华夏先民 A.鲜明的血缘亲疏色彩 B.朴素的宗族宗法观念 C.久远的文化生活交流 D.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 ‎2.表1是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部分墓葬信息表。它反映出当时 ‎ 表1‎ 墓葬名称 墓主身份 墓道数 墓道长(米)‎ 面积(口)‎ ‎(平方米)‎ 附属设施 金村V号墓 周天子 ‎1‎ ‎76.2‎ ‎148.6‎ 车马坑2‎ 固围村M1‎ 魏王 ‎2‎ ‎125‎ ‎756‎ ‎?‎ 胡庄韩王陵 韩王 ‎2‎ ‎?‎ ‎954‎ ‎24座陪葬坑 邯郸二号陵 赵王 ‎2‎ ‎70*‎ ‎1600‎ 陪葬坑陪葬墓 ‎ 注:*表示该数据是最小值;?表示没有相关信息。‎ A.墓葬规制严整 B.等级制度消亡 C.贵族阶层没落 D.社会变动剧烈 ‎3.唐朝前期宰相人数猥多、任期过短、名号太众,唐玄宗亲政后进行改制。开元前期,宰相人数严格控制在二人之内,且只能从中书和门下省产生,任期延长到三至四年并形成惯例,加衔名号亦大量减省。唐玄宗的相制改革 ‎ ‎ A.以抑制相权来重振皇权 B.源于三省六部的制度设计缺陷 ‎ C.确保了政风的清正廉明 D.重塑宰相作为重臣的职能意义 ‎4.发运使是宋代重要的官职之一,管理一支庞大的漕运系统,总领几路上供,职责除漕运外还有和籴及监管茶盐、赈灾、按察地方等,但与转运使无隶属关系。发运使的设置 ‎ A.与三司使转运使三权分立 B.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是宋贫弱的根源 ‎5.明代近80%的进士出身于非进士家族,其中43.34%的进士出身于上三代皆为平民的家庭。清代仍有37.2%进士出自平民。这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科举制 A.提高了基层官员的地位 B.选拔人才注重实践能力 C.考试选拔程序更加公正 D.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6.晚清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论战,部分观点如图1。此论战的双方是 A.地主阶级顽固派与洋务派 B.顽固势力与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 D.封建顽固势力与革命派 ‎7.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阶级中出现了“以商制夷”“以夷制夷”“师夷制夷”“以民制夷”“以静制夷”等思想,这些思想呈现出相互交错、互为参差之势。上述种种制夷思想 ‎ A.仍保留有传统夷夏观念的色彩 B.表明开启民智成为当时首要任务 ‎ C.因具有空想性而无法付诸实施 D.反映出统治阶级政见的根本分歧 ‎8.1939年3月,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提议将5月4日确定为“中国青年节”,得到党中央的批准,随后青救会组织了多场纪念“五四运动”的集会。5月,毛泽东等领导人出席“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纪念大会”。这些做法 A.利于争取团结广大进步青年 B.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C.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D.实现了党员结构的不断优化 ‎9.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有意识地采取“不争论”‎ 的策略,不仅自己不提出容易引起争论的议题,还对指责和攻击极力避免革命性和意识形态化的回应。此举旨在 A.维护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大局 B.树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形象 C.反对大国推行的意识形态外交 D.推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10.1998年,青岛四方区瑞昌路街道的第二、六居委会启动社区直选。2000年,民政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社区建设。2002 年,社区直选普及。这些措施表明我国 A.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拉开序幕 B.基层民主选举获得不断发展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 D.逐步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 ‎11.古代雅典城邦“最重要的立意是要在最广义上评判并控制其成员的性格,城邦随时关切其公民是什么样的人”。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A.民主政治已相当完备 B.意在强调公民意识 C.崇尚尊重生命的价值 D.重在限制个人自由 ‎12.2019年英国首相约翰逊提出议会休会五周请求,得到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但是随后最高法院判决约翰逊此举违反法律,认为这是在英国“脱欧”之前的关键时期“阻止议会履行职责”,裁决要求议会上下两院议长自行决定下一步行动。这说明英国 A.最高法院是最高权力机关 B.政府权力已经高于议会 C.国王仍然掌握着行政实权 D.政府方案需经议会批准 ‎13.巴黎公社曾发表公告,宣布“选民无财产限制”,选举中央委员时实行“每二万居民或余数超过一万者,得推选委员一名”,使各区人口数与代表名额比例合理,并且还规定了从地方到中央参与管理的程序。巴黎公社此举 A.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 B.完善了资产阶级的代议制 C.运用了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 D.践行了无产阶级民主原则 ‎14.“美国、英帝国及中国之庞大陆海空部队,业已增强多倍,其由西方调来之军队及空军,即将予日本以最后之打击,彼等之武力受所有联合国之决心之支持及鼓励,对日作战,不至其停止抵抗不止。……德国无效果及无意识抵抗全世界激起之自由人之力量,所得之结果,彰彰在前,可为日本人民之殷鉴。”从条款内容判断,它出自 A.《联合国家宣言》 B.《开罗宣言》‎ ‎ C.《雅尔塔会议公报》 D.《波茨坦公告》‎ ‎15.20世纪50年代初期,十分珍视自由和民主的美国人发生了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反苏狂潮;相应地,在苏联东欧方面则是大张旗鼓地进行了清洗“内部敌人”的运动。这反映出当时美苏 ‎ ‎ A.都注重国内秩序的稳定 B.双方意识形态对抗激烈 ‎ C.对抗遭到两国人民抵制 D.积极争夺国际舆论话语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2分,共53分。‎ ‎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和明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比较表 宋代 明代 地方行政 每路设四监司,分掌财政、军政、刑法及仓谷;各州加设通判,知州发出的政令须由通判副署;通判可直接向中央报告地方吏治的得失 各省设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及司法,互不统属,直隶中央;分封子孙为王,以镇守地方,屏藩皇室 监察制度 设独立的谏院和御史台,监察百官,以监督宰相为要务 中央设都察院,监察百官;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地方 材料二 清朝前期,政府征集名儒编纂巨籍三十多种,一以整理文化遗产,消磨学者精力;一以销毁禁书,统制思想。康熙时敕修、雍正初完成的《古今图书集成》,凡一万卷;乾隆时的《四库全书》,凡三千四百五十七部,七万九千七十卷,更是巨籍,对学术的贡献亦甚大。‎ ‎ ——以上材料据江增庆《中国通史纲要》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明两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清朝统治者大修典籍的动机及影响。(6分)‎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的纷纷涌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闭关政策。清廷中一些比较早的“开眼看世界”‎ 的大臣开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语境下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1860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京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立即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并于会后发表《开罗会议宣言》,“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表明国际体系平等地接纳了中国,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近代化转型至此基本完成。‎ ‎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8分)‎ ‎18.(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陈独秀认为,“久无战争之国,其社会每呈凝滞之态 , 况近世文明诸国, 每经一次战争,其社会其学术进步之速,每一新其面目。”中国“加入欧战”,“出征军人所得之知识及国内因战争所获学术思想之进步,必可观也”;,也是“得财政之援助(若缓赔款大借款改正关税输出军需之类),肃军纪,理财政,兴学奖业”的“千载一时之机会”;更可以借机促使党派“捐弃私愤,互相提携”,军人“患难相依,泯其畛域”,从而消弭“党争逾轨” 和军阀混战现象, 最终推进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陈独秀关于中国加入一战的观点。(13分)‎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8年春国民政府决定设置国民参政会为战时最高民意机关。7月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在武汉正式召开大会。包括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在内的160多位参政员参加会议。会议确定了“抗战到底,争取国家民族之最后胜利”的国策,通过了中共参政员提出的《拥护国民政府实施抗战建国纲领案》等系列决议案。‎ 在1944年9月5日的参政会开幕式上,多位参政员指出,“中央地方各地之贪污现象,未能尽法惩治,为抗战建国时期之大患”,这一问题长期讨论而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抗战中后期陈嘉庚、黄炎培等参政员访问了延安,回到大后方后,他们对中共治理下的根据地赞誉有加。1944年9月,中共代表林伯渠在会上提出了联合政府的建议,不仅得到了中间党派的积极响应,甚至连美国方面在最初阶段也表示支持。蒋介石集团拒绝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 ‎1945年5月,中共以“此次所谓新的国民参政会之召集……完全出国民党一手包办”为由,明确宣布不再参加新一届国民参政会。7月,国民参政会四届一次会议在重庆召开,中共参政员和许多其他方面人士未出席会议。280名参政员第一天到会的仅有180人,与会国民党参政员占参会总人数的84%。‎ 国民参政会运行过程以1944年为界分为前后期,国共两党的形象经历了国共双赢、国降共升阶段。‎ ‎——据洪富忠《战时中共在国民参政会的形象塑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国民参政会运行过程中的“国共双赢”“国降共升”现象做出合理解释。(12分)‎ 参考答案 ‎1-5.DDDCD 6-10.CAAAB 11-15.BDDDB ‎16.(14分)答案:‎ ‎(1)同:分散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监察百官。‎ 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地方行政长官。明代三司和分封并存;监察体系更加完善。(8分)‎ ‎(2)动机:传承中华文化;加强思想控制,促进文化认同。‎ 影响:对古代文化典籍的保留和文化传承贡献巨大;有利于巩固清王朝的统治。(6分)‎ ‎17.(14分)答案:‎ ‎(1)趋势: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逐渐形成近代外交体制;由被动适应西方列强要求到主动设置调整。(6分)‎ ‎(2)评价:适应西方列强的侵略需要,体现了清政府机构的半殖民地化;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中国逐渐融人世界;外交活动一定程度维护国家利益,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8分)‎ ‎18.解答:‎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陈独秀关于中国加入一战的观点。‎ 本题属于历史评述题,依据材料“从而消弭‘党争逾轨’和军阀混战现象,最终推进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可以看出陈独秀认为中国参加一战,可以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然后依据材料从国家利益、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合理性,结合战争的性质和危害分析其消极影响。‎ ‎【答案】‎ 观点:陈独秀认为中国参加一战,可以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陈独秀观点从国家利益、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具有合理性。参加一战促进了民族觉醒,为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思想奠定了基础;有利于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提升国际地位。但是陈独秀的观点忽视了战争的非正义性和破坏性。参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动荡和灾难;北洋军阀借此进行权力争夺;日本趁机在华势力空前膨胀。‎ ‎19.(12分)‎ 国共双赢:国民参政会的召开,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有利于团结抗战;(2分)提高了国民党在全国的政治威望,提高了中共的政治地位。(2分)‎ 国降共升:参政会揭露国民党的政治腐败、执政能力底下,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推行独裁政治,压制民主,对其形象必然产生不利影响。(4分)中共根据地建设成就和治理能力得到宣传,中共团结民主党派积极追求民主政治,对政治形象的提高起了积极作用。(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