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协作校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考试 语文
2018-2019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协作校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诫内容:人教版必修1-4,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播其有任烈的“时差性”,有些作家的作品一写出来就立即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特别是知名度高的作家,其作品基本上能及时件播,如宋代苏轼、黄庭筠等人的诗文一落笔,即为人传诵。而有些作家的作品就很难及时传播,常常是生前藏之名山,身后才得以 件之后世。宋人的文集,有一些是在作者本人去世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由其子孙亲友刊印流传的。文学传播的“时差性”必然会造成作家影响的延后性,即作品传播滞后的作家,不可能对同 时代的其他作家产生影响,而只有当他的作品传播之后才会产生影响。一般说来,作家知名度的高低与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成正比。 作品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涂与作家的知名度有关之外,又与作品衣身的审美趣味有关,如北宋柳永的词作,符合当时市民大众的审美趣味,故传播及时而广泛,以至于“凡有井水饮处,背可歌柳词”。而北宋中后期的黄裳,是神宗朝的状元,在社会上的名气不算小,因为他写词,不注重娱乐性,不考虑听众的审美趣味,只是按自己的志趣写风雅之词,“以清淡为正,悦人之听者鲜”,所以无人侍唱,也无人欣赏,只好孤芳自赏。 作品传播的历程,常常不是直线型的而是曲线型的,有沉寂期也有盛行期,有低谷也有高峰。有法作家作品的传播,具有连续性。在当时及后世都盛传不衰,如宋代欧阳修、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问世后历来都为人传诵,期本不断。有些作家作品的传播,则呈现出间歇性的特点。 盛行一时后,就湮没无闻,沉寂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崛起。比如李清照的作品,在南宋盛极一时,当时刊行的李清照作品集有《李易安集》十二卷本,《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本》等多种版本。到了明代,李清照的作品集又全部失传,以致于像杨慎那样博学的学者,也未见过李清照的调集,而近代以来,随着李清照在文学史上地位的不断攀升,她的作品又得到了重新整理,并广泛传播。 作品的传播,又有突起的现象。当时流传不广,在后代某个时期,因为某种特别的机缘而大受关注,广为流传,之后又复式微。如宋末周密、张炎、王沂孙等人的唱和词集《乐府补题》,在当时传本极少,元明两代一度失传,清代康熙年间朱彝尊偶然发现,让人在北京镂板刊行后,即大受追捧,广为传播,词坛上一时形成学习模仿《乐府补题》的热朝,京城的词风为之一变。此后,《乐府补题》虽然并未绝版,但传播有限。 一个时期,不仅是传播当代的作品,还要传播前代的作品,一种作品,不仅是在当代传播,还要在后代传播,所以考察一个时期文学的传播,不仅要考察其同时代作家作品的传播,还要考察前代作家作品在该时代的传播。如研究宋代文学传播,就不仅要关注宋一代先后传播了多 少宋人的作品和文集,还要注意当时传刻了多少唐人及唐以前的文学作品集,前代哪些人的作品在宋代最具彩响力。 ——(摘编自王兆朋《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六个层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凡是知名度高的作家的作品,一写出来就立即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 B.古代很多作家的作品很难及时传播,宋代一些作家去世后作品才流传于世。 C.宋代苏轼、黄庭坚两人的诗文,因为作品通俗,所以基本上能及时传播。 D.欧阳修、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传播历程是直线的,问世后历来都为人传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举北宋中后期的黄裳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论证作品传播的速度、广度与作品本身的审美趣味有关。 B.文章阐述李清照的作品在南宋流行,在明代失传,而又在近代广泛传播,论证了作品传播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间歇性。 C.文章列举《乐府补题》在清代被偶然发现,在北京镂板刊行后即大受追捧的例子,论述了作品传播有突起的现象。 D.文章从几个层面论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传播特点,即传播的时差性、速度、广度,历程, 等等,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播较为复杂,具有强烈的“时差性”,而且传播的历程常常不是直线型的而是曲线型的。 B.唐代作家的作品,皆能在唐代没有什么影响,到了后代,比如在宋代产生了影响,这些作家的影响力具有延后性。 C.从“凡有并水饮处,皆可歌柳词”这句话可以看出,北宋柳水的词作传播之广泛,这是因为其作品审美情趣高稚。 D.研究一个时期作品的传播,把同时代作家作品的传播和前代作家作品在该时代的传播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才算是完整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袋一示并 议。 枓和表r,或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①金陵九冬,悲歌去筑。一声声呼唤陣阵悲泣,划破这个寂静的冬晨。来自世界各地的吕门弟子和东南大学师生代表等千余人,齐聚南京市殡仪馆,为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的吕志涛送行。 ②在通往殡仪馆的路上,自发前来送行的人们排成一条长龙。2017年1月11日,常年疾病缠身的吕志涛永远合上了双眼,走完了 80年的人生路。临走前,他的手里仍紧紧攥着一支钢笔,枕边几张散落的稿纸上,凌乱地记录着对学生论文的修改意见和对学科建设的一些随想。 ③1965年,吕志涛研究生毕业,因品学兼优,当时系主任兼研究生导师徐百川建议他留校任教。 ④这一留,就是一辈子。 ⑤从最初的助教到讲师,再到教授,他把自己的半生光阴本献给了三尺讲台,将教书育人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⑥“人生得此恩师,足矣!”孟少平跟随吕志涛35年,恩师城朴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了他的一生。孟少平说,读研时他的某项课题国内外研究很少,参考资料难寻,花了很长时间只查找到一位俄罗斯学者的文章,通篇俄文,他实在看不懂,只能前去请教思师。当时先生还在北京参加学术研讨会,本以为他只会告诉我文章的核心内容,没想到他却熬了两个通宵把论文翻译出来。”回忆起当时拿到翻译的论文的情景,孟少平双目濡湿。如今,已身为博导的孟少平遇到难题时,还是会忍不住求助恩师,只是,那间熟悉的办公宣里再无那道熟悉的身影。 ⑦ 在吕志涛心中,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1989年意外骨折后,地因为故心不下学生,便把课堂搬到了家里,一米宽的过道里摆放着数十张小马扎,无法站立的吕志涛瘫坐在椅子上给学生上课,60厘米的小黑板总是写了再擦、擦了再写…… ⑧数十年后,羽翼已丰的学生们回来探望恩师,还是会坐在小马扎上,静静凝视那块小黑板,细心地聆听恩师的教诲,一如当年。 ⑨“先生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教书育人上了。”宋业坛说,他投入恩师门下时,先生已年近80高龄。那段时间。吕志涛的病情一天天加重,行动日益艰难,但是今了及时指导学生,他仍然坚持每天去一次学院了解情况,从家到学院,常人10分钟的路程,吕志涛要拄着拐杖走30 多分钟,中间至少停歇3次。 ⑩“每次听到石极路上的‘笃、笃’声,我们就知道先生来了,”想起昔日恩师的悉心指导,宋业坛泣不成声。 ⑪躬耕于教,育万千桃李,如今,郑文忠、戴雅萍、冯健,曾滨等百余名吕门弟子分布世界各地,成为国内外建筑学界的顶梁柱。 (摘编自郑晋鸣,李薇《科研工作也要“文以载道”》) 材料二 : 我国著名结构工程专家吕志涛院士指出,目前中国高楼越建越多,超高层建筑正大量在建, 应当降温, 超高层建筑为什么应当降温?吕志涛院士说,一是结构问题,上百县的超高层建筑目前在结构上诸多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二是建设成本太高。如上海第一高楼金茂大厦,建设成本超过了 50亿元,仅一天的营运成本就要l00万元。三是没有节约用地。城审建筑需要节约用地,但 超高层建筑必须考虑停车场、绿地等配套设施用地,实际上来起到节约用地的作用。四是难以应对消防等突发事件。因此,吕志涛院士说,百层以上、3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要尽量少建。但他同时认为二三十层的高层住宅还是要多多建设。为什么?因为二三十层的高层住宅能节 约用地,解决我国人多、住房用地紧张的矛盾,从技术上说,也己比较成熟。 吕志涛院士还对不顾实际、不计成本、片面追求建筑美观的现象提出了批评。他说,搞大工程、大建筑要以实用、安全、经济、美现为原则,现在很多地方不适当地把美现放到了首位,不仅提高了建设成本,也给工程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的甚至留下了安全隐患,亟须引起社会重视。 (摘编自《吕志涛院士呼吁广超高层建筑热”应当降温》) 4.下列对材料一文本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陵九冬,悲歌击筑”“一声声呼唤,一阵阵悲泣”,用整句、用叠音词,写景写声,渲染了悲痛哀悼的气氛。 B.记叙吕志涛留校任教经历,用“从最初的助教到讲师,再到教授”一笔带过,主要是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C.第④段是过渡段,第⑦段“在吕志涛心中,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是过渡句,衔接严密,过渡自然。 D.第⑧段和第⑩段,分别在前面记叙吕志涛事迹的基础上进行虚写,虚实结合,寄寓了深沉的情感。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志涛是著名的结构工程专家,他去世后,他的世界各地的弟子,以及东南大学士生代表前来哀悼,还有许多人自发为他送行。 B.吕志涛把学生放在心中,对学生的求助无私地尽力帮助;他曾瘫坐着坚持给学生上课;他年老病重时,还及时指导学生。 C.吕志涛认为,超高层建筑在结构上存在诸多问题,建设成本太高,没有节约用地以及消防问题突出,因此要尽量少建。 D.吕志涛不赞同追求建筑美观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提高了建设成本,也给工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的甚至留下了安全隐患。 6.以上两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和基本倾向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7〜9题。 谁能让我忘记 侯德云 说起来,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怎么忘得了呢? 高考结束了,我闲在家里,苦苦地等待。我在等待大学的录取通知,哪个大学无所谓,只要肯录取我,它就是中国最好的大学。 我很焦急。比焦急更让人闹心的,是无聊。那可真叫无聊,连小说也读不下去。心里有事嘛。 现在我才知道,无聊,其实是人生的一种痛。 那个命根子一样的录取通知终于来了。 我让自己的心情很尽兴地激动了一会儿,才慢馒打开那封全光闪闪的来信。 信上没多少字,很严肃,公事公办的态度。 我把信上的字,一个一个地数了一遍,又一个一个地数了一遍。周围没人,陪伴我的,是偶尔的几声鸟叫,几声蝉鸣,还有一株小白滴草,两株苍耳。 我心里悬着的石头落地了。我踏实了,舒服了,不知道自己姓啥了。我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了。我将光芒万丈悬挂在刘家庄的上空了。 我没有急着回家。没有。我知道,我的父母也都在烟熏火燎地盼着这个好消息。我的想法是,反正他们己经盼了很久,再多盼一会儿也没关系。 我走到村外,去看望邻棵老槐树,我在老槐树下站了很久,默默地流泪。看见老槐树,我的泪水就止不住了。 我听见了自己在老槐树下读书的声音往日的声音。它们没有走远。仑们有着露珠一样的鲜活和清亮。 我不是看望老槐树。我是看望我自己往日的自己。 好消息传到家里,家里的气氛立刻就变了。 爹放下饭碗,怔怔地看着他的儿子。那不是一般的看,是发了狠的,是用目光在拧。 爹的目光把我的脸拧红了。爹自己的脸也红了,红烧肉一样闪着油光,他忘记了午睡的习惯,背着手,身子一挺一挺地出了家门。 妈也放下了饭碗。她坐在坑沿上,一会儿撩起衣襟擦擦眼,一会儿又撩起衣襟擦擦眼。她说我的沙眼病又犯了。 爹把他的唾沫星子喷遍了刘家庄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又兴高采烈地接受着每一个角落里喷向他的唾沫星子。爹的得意忘形,让我觉得有点不自在。 也不能全怪爹,刘家戍到地球上定居了上百年,什么时候长出过大学生? 好在,两天以后,爹就清醒过来了。 爹频频地到集市上卖西瓜。爹看西瓜的眼神很慈样,很博爱,也很无耻。那是他儿子的路费、学费和生活费,不好好看看,行么? 我跟着爹,到集市上去卖过一次西瓜,仅仅一次,我再也不想去了 。 那天很热,我的手指甲都冒汗了,集市上的人,却很少有来买西瓜的,好像吃了西瓜就会着凉似的,太可恨了。 我脸上的沮丧像汗水一样欢快地流淌着。爹看见了,他破了破眉头,弯下牌,从筐里桃出一只最小的西瓜,一拳砸开,递给我。 我说:”爹,你也吃。” 爹说:“我不吃。我吃这东西拉肚子。你你吃,叫你吃你就吃。哈 。” 西瓜有点生,不甜,有一股尿躁味,我吃得很潦草,匆匆忙忙就打发了。扔掉的瓜皮上带着厚薄不均的一层或粉色的瓜瓤。 爹根狠地扎了我一眼,走过去,将瓜皮一块一块捡起来。他用手指头弹弹瓜皮上的沙土,又轮流把他们压到嘴巴上,像刨子一样刨那些残留的瓜瓤。 我的眼圈红了。 那些日子,妈换了一个人似的。她很少说话。她喜欢盯着鸡屁股看。不光看,还经常去抠。抠得一挂不苟。好像我要去的地方,不是大学.而是鸡屁股。 爹说:“别理她,你妈跟鸡屁股有仇。” 妈的确跟鸡屁股有仇。那一天,她又去抠芦花鸡的屁股。按她的说法,这个挨千刀的货,屁股里夹了一只蛋,两天了,还没生下来。是锈住了么?妈很生气,她把自己的手指头变成了挖掘机,在芦花鸡的屁股上开工了。她成功地挖出了一泡黄水和几小片鸡蛋皮。 我走出家门的那一天,可怜的芦花鸡死掉了。 公共汽车开出很远了,我回过头。我没有看见爹妈,也没有看见刘家庄。我看见的,只是几块西瓜皮和一只死去的芦花鸡。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标鹿“谁能让我忘记”是一个问句,既强调了“我”不能忘记,也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我”接到录取通知书后“一个”“又—个一个” 数字,真切地表现了“我”当时内心的激动与兴奋。 C.小说写“我”拿到录取通知书后,不直接回家而走到村外,冋忆自己在老槐树下读书的情景,意在表现“我”对过去美好读书生活的留恋与不舍。 D.小说语言幽默诙请,如“是用目光在拧”中的“拧”,“什么时候长出过大学生”中的“长”, “是锈住了么”中的“锈”等,就特别风趣。 8.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请结合小说内容从三个角度探究本文的主旨。(6分) 二、古代诗文曲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司马裔,字遵胤。裔少孤,有志操,州郡辟召,并不应命。起家司徒府参军事。魏孝武西迁,裔时在邺,潜归乡里,志在立功。大统三年,大军复弘农,乃于温城起义,遣使送款。与东魏将高永洛、王陵等昼夜交战。众寡不敌,义徒死伤过半。及大军东征,裔率所部从战河桥,获其将吴辅叔。自此频与东魏交战,每有克获。八年,率其义众入朝。太祖嘉之,特蒙赏劳。顷之,河内有四千余家归附,并裔之乡旧,乃授前将军,领河内郡守,令安集流民。十三年,攻拔东魏平齐、柳泉、蓼坞三城。加授都督。 十五年,太祖令山东立义诸将等能率众入关者,并加重赏。裔领户千室先至,太祖欲以封裔。裔固辞曰:“立义之士,辞乡里,捐亲戚,远归皇化者,皆是诚心内发,岂裔能率之乎。今以封裔,便是卖义士以求荣,非所愿也。”太祖善而从之。授帅都督,拜其妻元为襄城郡公主。十六年,大军东伐,裔请为前锋。遂入建州,破东魏将刘雅兴,拔其五城。 孝闵帝践阼,进爵琅邪县伯,邑五百户。天和初,信州蛮酋冉令贤等反,连结二千余里。裔随上庸公陆腾讨之。裔自开州道入,先遣使宣示祸福。蛮酋冉三公等三十余城皆来降附。进次双城,蛮酋向宝胜等率其种落,据险自固。向天王之徒,为其外援。裔昼夜攻围,腹背受敌。自春至秋五十余战宝胜粮仗俱竭力屈乃降时尚有笼东一城未下寻亦拔之又获贼帅向天王等出师再期群蛮率服。六年,征拜大将军,除西宁州刺史。未及之部,卒于京师。裔性清约,不事生业,所得俸禄,并散之亲戚,身死之日,家无余财。宅宇卑陋,丧庭无所,有诏为起祠堂焉。赠大将军,加怀邵汾晋四州刺史。谥曰定。 (选自《周书•列传底二十八》) 10.下列对文中两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春至秋/五十余战宝胜/粮仗俱竭/力屈乃降/时尚有笼东一城未下/寻亦拔之/又获贼帅向天王等/出师再期/群蛮率服。 B.自春至秋/五十余战宝胜/粮仗俱竭/力屈乃降/时尚有笼东一城未下/寻亦拔之/又获贼帅向天王等/出师再期群蛮/率服。 C.自春至秋/五十余战/宝胜粮仗俱竭/力屈乃降/时尚有笼东一城未下/寻亦拔之/又获贼帅向天王等/出师再期群蛮/率服。 D.自春至秋/五十余战/宝胜粮仗俱竭/力屈乃降/时尚有笼东一城未下/寻亦拔之/又获贼帅向天王等/出师再期/群蛮率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字,人的表字。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通常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叫做字。 B.践阼,文中指登上帝位。阼,堂前东面的台阶,帝王登阼阶主持祭祀,指帝位。 C.伯,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后代则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D.蛮,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其他三方位的其他三方位的少数民族称南狄、西戎、东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司马裔具有志向。他虽然年少时便成孤儿,但有志向,州郡征召他任职,都没有接受;后来他迷迷回归乡里,旨在立功。 司马裔战功显赫。他一生中多次参加战斗,作战很勇敢,每次都能取胜并有所掳获,因战功巨大,多次受到皇上的特别嘉奖。 司马裔淡泊名利。他率领所部一千户义众先人关,事后太祖以此封赏司马裔,但他坚决推辞并陈述理由,太祖认为很对而赞成。 司马裔清廉俭朴。他平时不谋求财物,将所得的俸禄都送给了亲戚。以致他去世的时候,家中没什么财产,灵堂都无处安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十五年,太祖令山东立义诸将等能率众入关者,并加重赏。(5分) (2)进次玟城,蛮首向宝胜等车其种落,据险自固。(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于闻① 采花 李白② 于阗采花人③,自言花相似。 明妃④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 乃知汉地多名姝,胡中无花可方比。 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⑤翻在深宫里。 自古妒蛾眉,胡沙理皓齿。 [注]①于阗:古代西域国名。②本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逸见疏,被“赐金还山”离开长安。③采花人:为国君选美之人,④明妃:王昭君。⑤无盐:古代著名丑女,即战国时齐宣王后钟离春。因是无盐人,故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写于阗“采花人”自认为胡、汉两地美女相差不多。 B.“明妃一朝丙人胡,胡中美女多羞死”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C.“胡中无花可方比”意在强调昭君之美,为下文做铺垫银。 D.前六句描写,刻画明妃貌美;后四句议论,表现诗人思绪。 15.诗的最后四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永遇乐•井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愤之作,“其中” , ”一句,写北方已非宋軔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 _ _,_ __ ”。 (3)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提出,对于老师的选择,无关年龄长幼和身份贵贱,择师的标准应该是“ _ _,_ 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7〜19题。 “薛荔”是古诗史中 的意象。古代文人仕途因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薛荔抒情,以解心愁。中唐诗人柳宗元被眨柳州时写道“惊风乱毡芙蓉水,密雨斜侵薛荔墙”,晚康诗人沈彬亦有诗云“薛荔惹烟笼蟋蟀,芰荷翻雨泼鸳鸯”,诗中因薛荔生出凄楚的意味。有趣的是,薛荔也有另外一面,薜荔不 ,在寂寞中生长,延伸着碧绿的藤蔓,任密雨侵,依然绿意盎然,活出自己的精彩。屈原《离骚》中就有“揽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的诗句,借薛荔这种芳草来表达清高芳洁之意,夏天来了,薜荔更显出一片生机,籐条 ,坚韧地拳缘吸附于墙壁,构成一扇天然的绿壁,任凭风雨雷电轰击,也不能撕扯分离它们。( )。待到挂果时,薜荔藤叶丛里桂满了青果,煞是可爱,初唐宋之问“薜荔摇青气,桄椰翳碧苔”,描写了蔓生浓绿的薜荔、亭亭玉立的桄榔与碧苔相映成趣的景致,令人_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闻空见惯 随波逐流 扶摇直上 心驰神往 B.层出不穷 同流合污 扶摇直上 爽心悦目 C.层出不穷 随波逐流 青云直上 爽心悦目 D.司空见惯 同流合污 青云直上 心驰神往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古代一些文人仕途不顺,他们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B.古代文人仕途多闲惑或怀才不遇,或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C.古代文人大多仕途困惑或怀才不遇,他们身处逆境之时常倍薛荔抒情,以解心愁。 D.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怀才不遇,他们常常为解心愁而借薛荔抒情。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价当的一项是(3分) A.若是晴朗的夏日,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B.远远望去,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简直是一片彩霞 C.若是天气晴朗,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远远窀去仿佛一片彩霞 D.远远望去,简直是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20.下面是一则通知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为更好地照顾到全校师生的就餐需要,学校后勤部打算在署假期间对餐卡先值系统进行升级。请广大师生于6月23日前与后勤部联系,退出卡中剩余的钱,并拿走新的餐卡。请大家相互转告,抓紧时间办理。 21.下面是某班级一次“分享阅读”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车从乡镇开往县城,车厢地上有几片菜叶子。一位小男孩从司机座后取下一个塑料袋子,弯腰拾起菜叶子,拾完了还不算完,他穿梭在车厢前后,把乘客脚上带上车来的杂物和一块细小垃圾,全部认认真真地捡了个遍。坐着的大人们感动了,这孩子,多好啊!大家表示今后都要这样做。司机对孩子说:以后你再坐车,我给买票!孩子妈妈婉拒了这份好意,并说平常我们就是这样教育的,要他养成这样的习惯。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