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 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 )‎ ‎2.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 )‎ ‎3.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 ‎4.静止是无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 )‎ ‎5.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 )‎ ‎6.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 )‎ ‎1.太阳不会因为你的失意,明天不再升起;月亮不会因为你的抱怨,今晚不再降落。这是因为(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③世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④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2.习总书记多次指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里要装自己的粮食”“要依靠自己保口粮”。而一个国家的粮食是否始终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人口增长、资源供给、消费需求和气候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  )‎ A.我国广大农村的生产力比较落后 B.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联系 C.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是物质的 D.顺应规律就能实现粮食生产安全 答案 C ‎3.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与慧能的观点体现的哲理相似的是(  )‎ ‎①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②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③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①②   B.②③ ‎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4.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的多次重复“数落”会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甚至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从哲学角度看,克服超限效应需要(  )‎ ‎①尊重规律,因为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坚持适度,因为量变是质变的前提,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③注意方法,因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④避免刺激,因为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A.①②   B.②③ ‎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5.‎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通车。工程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克服小空间、高水汽、恶劣的现场环境等不利因素,成功解决了海底沉管隧道接头焊接合拢这一世界级难题。这一难题的解决体现的哲理是(  )‎ A. 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前提条件 B.人可以改造规律,从而利用客观规律造福人类 C.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D.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突破规律的制约 答案 C ‎6.漫画《如此创新》启示我们,在创新活动中要(  )‎ A.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B.批判继承,自我否定 C.挑战传统,标新立异   D.实事求是,尊重规律 答案 D 考点一 物质与运动 ‎1.物质概念 ‎[提醒] 物质的内涵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 ‎2.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理解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强调 物质离不开运动 运动离不开物质 误区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4.全面认识相对静止 ‎(1)是一种不显著的、特殊的运动。‎ ‎(2)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3)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4)由于相对静止的存在,才能使各种事物区别开来,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区别 联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6)错误倾向: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考向 物质观与运动观 ‎1.(2016·浙江卷·29)2015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幅达到近几十年来的新高,这再次引起人们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担忧。有研究指出,二氧化碳浓度的暴增,部分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但主要是人类活动中二氧化碳的持续排放导致的。这表明(  )‎ ‎①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③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④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A.①②   B.③④ ‎ C.①③   D.②④‎ D [“厄尔尼诺现象造成”“二氧化碳的持续排放导致”充分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④符合题意;物质世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二氧化碳增加,可能会引起全球变暖,②符合题意;“事物发展的方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①舍去;人有主观能动性,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③说法错误。]‎ ‎2018年12月2日‎,全球气候变化大会在波兰举行,来自近200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在波兰南部城市卡托维兹举行为期两周的会议,讨论实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15年巴黎协议问题。该协议的签署国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在2030年底前将全球气温上升限制在不到2摄氏度。‎ ‎2.(2015·江苏卷·24)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A [材料的意思是指事物不断变化,没有固定的形态,聪明的人往往会根据时期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策略和方法,有大智慧的人会伴随着事物发展方向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强调了世界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中,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故①②正确;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故③说法错误;材料中没有强调对立统一的关系,故④与材料不符。]‎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该句摘自汉代桓宽的著作《盐铁论》 卷二之忧边第十二篇。意思是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知”通“智”;“制”是“制度,管理方法”。聪明的人(往往会)根据时期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策略和方法),有大智慧的人(会)伴随着事物(发展方向)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 ‎[易错练]‎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指(  )‎ A.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B.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 C.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特质 D.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 B [A与题意不符,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故排除;B正确且符合题意,客观实在性是指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C与题意不符,客观实在性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无关,故排除;D与题意不符,客观实在性并不是事物发展的基本秩序,故排除。]‎ ‎[提醒]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模拟练]‎ ‎2.(2019·河南信阳模拟)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纳米技术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分解物质,使物质变成极细的结构,由于结构变化导致物质性质的改变。这说明(  )‎ A.物质具有客观性 B.人们可以改变和创造物质 C.物质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具体的物质形态 D [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具体的物质形态,但不能改变或创造物质,故D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强调人的能动性,A项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2019·湖南永州检测)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曾“预言”人类可能在2 600年之前就会灭绝。他认为,随着地球人口增长,能源消耗将会增加,地球将变成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球”。霍金的预言告诉我们(  )‎ A.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都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C.规律是客观的,人类可以认识利用和改造规律 D.物质和意识是密不可分的,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B [霍金预言强调地球在变化发展,因而B入选;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但并不代表反映都是正确的,A表述错误; C中“改造规律”表述错误;物质不依赖意识,因而D表述错误。]‎ 考点二 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提醒] (1)规律不等于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2)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公理、法律等都不是规律,它们是主观的,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 ‎(3)规律是客观的,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4)规律是普遍的,但并非是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考向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2016·全国卷Ⅱ·2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B [本题的题眼是“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说明他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①③当选;军事行动的出发点是客观存在的实际,而非真理性认识,故②错误;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不起决定性作用,故④错误。]‎ ‎2.(2014·全国卷Ⅱ·21) 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实验进一步证明(  )‎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 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B [研究人员的实验证明,地球上的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①符合题意;研究人员的重大发现表明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④符合题意;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有条件的,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②③说法错误。 ]‎ 规律是高考试题命制的高频知识点。其中,规律的客观性是重点考查对象。试题多以贴近生活的事例、古诗、俗语、漫画等为背景,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加以考查,也有个别地区采用主观题的形式命制;既有专门针对该知识点的考查,又有结合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等知识点的综合考查。解答与规律有关的试题要注意两点:一是规律是客观的,人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改变和消灭,但人可以改变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二是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利用规律的条件。‎ ‎[易错练]‎ ‎1.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发现表明,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像一个工厂,会生产和输出许多物质,这些物质被包裹在囊泡内运输到细胞周围和细胞外。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现,特别适用于解释一些疾病发生的原理,并研发药物以用于治疗。这说明(  )‎ 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A [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现和应用,表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A项符合题意;B项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错误;C、D两项与题意无关。]‎ ‎[提醒]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人们不能发明、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模拟练]‎ ‎2.(2019·重庆涪陵模拟)过去说到雾,很诗意,中国的诗画之美,不少靠雾来表现。现在,一提到雾,就想到雾霾、污染、PM2.5。李克强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这表明(  )‎ 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C.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D.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 D [A中“顺应……就能……”说法太绝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可能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B错误;矛盾具有普遍性,人与自然的斗争性不可能被消除,C错误;改善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D正确。]‎ ‎3.(2019·云南昆明检测)某村在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把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成为一个生动展示少数民族生活状况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唯物主义观点看,该村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  )‎ ‎①因地制宜,将文化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结合起来 ②将客观条件与发展目标一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 ④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正确利用规律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B [该村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体现了①;把村寨建设成为“博物馆”‎ 和旅游景区,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利用规律的结果,体现了④;客观实际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②观点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客观条件和规律为基础,③错在“超越”上。 ]‎ ‎◎‎ ‎1.正确认识物质、运动、规律之间的关系 ‎[点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答题要素] (1)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如何运用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点拨] 解答此类问题,可以从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对人的制约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认识、利用规律的影响两个角度思考。‎ ‎[答题要素] (1)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2)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但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 生态文明 ‎[背景材料]‎ 材料一 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个。党的十八大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分别确立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和绿色发展的任务,中央还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材料二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命题视角]‎ ‎1.原来讲“绿水青山”是生态环境,“金山银山”是GDP。现在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际上就是把保护生态环境、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放进了发展本身的内涵。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一转变(  )‎ ‎①把握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②蕴含了意识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③表明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强调客观实在性是自然环境的根本属性 A.②③   B.①② ‎ C.①④   D.③④‎ 答案 A ‎2.材料 在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览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 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面对我们赖以生存却因破坏而千疮百孔的大自然,有识之士提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综合上述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有人认为: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无能为力。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此观点看到了规律的客观性,但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是不科学的。虽然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