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学科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学科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南师大附属扬子中学2020届高三年级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列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从屈辱到崛起、从 到独立富强,经过 70 年的风雨前行,如今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是一个生机盎然的中国。从温饱不足、 欺凌到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引擎、全球治 理的主要参与者,经过 70 年的 ,如今铺陈在世界面前的,是一幅瑰丽无比的中国 画卷。‎ A. 积重难返 倍受 栉风沐雨 B. 积贫积弱 倍受 风雨飘摇 C. 积重难返 备受 风雨飘摇 D. 积贫积弱 备受 栉风沐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积贫积弱:长期积累的贫困衰弱。‎ 积重难返:长期形成的不良的风俗、习惯不易改变,也指长期积累的问题难以解决。‎ 此处与后文“独立富强” 相照应,应该选积贫积弱。‎ 备受、倍受:备,完全、周遍,是从“范围”角度着眼的; ‎ 倍受,加倍,是从“程度”角度着眼的。‎ 此处后文接“欺凌”,是指遭受到各种各样的欺凌,故选“备受”。‎ 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文中有艰苦奋斗之意。 ‎ 风雨飘摇: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与语境不合。‎ 与后文“一幅瑰丽无比的中国画卷”相照应的,应该是如何艰苦奋斗,当选“栉风沐雨”。‎ 故选D。‎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世纪初,晏阳初曾经将“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视为“第五大自由”。几十年后,素尔仁尼琴还注意到另一种自由,“ , 。 。 , 。”‎ ‎①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 ‎②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 24 -‎ ‎③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 ‎④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 ‎⑤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 A. ④⑤①③② B. ④⑤③①② C. ③②⑤④① D. ③②④⑤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运用中的衔接能力,即句子补写题,句子补写题属于语用专题中的连贯考点。由于它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推断、逻辑思维、规范答题等语言综合能力。鉴于此,作为考生一定要认真作答,解答这种题决不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一定要注意下面几点:一、明确题目要求,二、辨别文体类别,三、分析语段特点,四、关注标点符号,五、看清句子的位置,六、把握关联词语。本题适合用排除法,做题速度会更快。‎ 首先我们聚焦④“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和⑤“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的关系,“后者”恰好照应“知情权”和“不知情权”,别的句子没有关涉两方面的。据以上分析确定排序先④后⑤,ABD符合,排除C项。‎ 再看①“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恰好明确了⑤中的“大得多”的“价值”是什么。据此可以确定④⑤①的排序,排除B项。‎ 最后再衡量比较,只要解决了“④⑤①”和“③②”哪个在前即可。注意③“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中“过度的信息”恰好照应①中“废话和空谈”,逻辑上应该先①再③。据此确定答案应该是④⑤①③②‎ 故选A。‎ ‎3.体育运动在我国由来已久。下列诗句与我国古代体育,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军八面将军重,河外尖斜步卒轻。②掷球戏水争远近,流星一点耀波光。‎ ‎③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④侧身转臂著马腹,霹雳应手神珠驰。‎ A. ①围棋 ②蹴鞠 ③赛马 ④武术 B. ①象棋 ②水球 ③龙舟 ④马球 C. ①围棋 ②水球 ③龙舟 ④马球 D. ①象棋 ②蹴鞠 ③赛马 ④武术 ‎【答案】B ‎【解析】‎ - 24 -‎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求考生抓住诗句中的重点字词,然后根据我国古代体育,选出正确选项。我国古代的体育项目有:中国古代足球运动——蹴鞠,中国古代摔跤运动——角力,射箭可谓是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鼻祖,中国古代体育运动——骑术,另外还有赛马、赛龙舟、武术、马球、围棋、象棋等体育项目。根据①中的“中军”“八面”“将军”“河外”“歩卒”可知对应的体育项目是象棋;根据②中的“掷球”“戏水”可知对应的体育项目是水球;根据③中的“扬桴击节”“乱流齐进”可知对应的体育项目是龙舟;根据④中的“马腹”“神珠”可知对应的体育项目是马球。‎ 故选B。‎ ‎4.下表是“吾”、“尔”、“子”作人称称谓时,在《论语》和《孟子》中使用情形的统计。根据下表,选出推断正确的选项是 ‎ ‎ 使用情境 ‎ ‎ 人称称谓 吾 尔 子 ‎《论语》‎ ‎《孟子》‎ ‎《论语》‎ ‎《孟子》‎ ‎《论语》‎ ‎《孟子》‎ 上对下 ‎77.9%‎ ‎45.1%‎ ‎81.0%‎ ‎6.3%‎ ‎0.0%‎ ‎47.9%‎ 平辈之间 ‎1.8%‎ ‎6.6%‎ ‎0.0%‎ ‎0.0%‎ ‎8.0%‎ ‎45.1%‎ 下对上 ‎3.5%‎ ‎7.4%‎ ‎00%‎ ‎0.0%‎ ‎76.0%‎ ‎7.0%‎ 对象不明或其他情境 ‎16.8%‎ ‎4.9%‎ ‎19.0%‎ ‎93.7%‎ ‎16.0%‎ ‎0.0%‎ A. 从《论语》到《孟子》,“吾”的使用情境变化较“尔”和“子”显著。‎ B. 在《论语》和孟子中,“尔”的使用情境都是上对下。‎ C. 根据“吾”的使用情境,下对上以“吾”来称呼自己较有礼貌。‎ D. 《论语》里通常依据彼此尊卑关系,使用“尔”或者“子”称呼对方。‎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图文转换考纲定位近年高考语文科的命题,内容更贴近现实,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特点,更加突出对考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注重考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图文转换题型也应运而生。1.‎ - 24 -‎ 图文转换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图文转换题的题型从所提供材料角度可以分为:(1)表格文字转换题;(2)图文转换题;(3)漫画文字转换。误区警示一、 信息归结多余或无中生有。二、信息遗漏或缺失。学生在读图表时不细心,不全面,结果顾此失彼,造成信息缺失或遗漏,使得答案要点不全面。三、 信息推断错误。四、 答案表述罗嗦,条理混乱。图文转换题型最难最关键的就是怎样选用语言来组织答案。学生往往不注意题目要求,或一五一十地把图表内容说明出来,其中夹杂很多数据,语言不简练,思路不清晰,或过于笼统,不得要领甚至不着边际,但前者情况较普遍。本题属于表文转换题,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关注突出的数字,比如最大及最小或最高和最低的。‎ A项,“从《论语》到《孟子》,‘吾’的使用情境变化较‘尔’和‘子’显著”错误。从数据变化而言,“从《论语》到《孟子》”“吾”的数值变化幅度有的项明显低于“尔”和“子”,曲解表格意思。‎ B项,“在《论语》和孟子中,‘尔’的使用情境都是上对下”错误。“尔”的使用情境,在《孟子》中“对象不明或其他情境”所占比重大,仅有6.3%对应“上对下”,可见表述绝对。‎ C项,“根据‘吾’的使用情境,下对上以‘吾’来称呼自己较有礼貌”曲解文意,表格中数据显示主要用于上对下时的称呼,下对上时用的很少,应该是谦敬词(下对上时称呼“子”,译为“您”)。‎ 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汉语中不少词是有明显的倾向性,有的用于自谦,称为谦词;有的用于对他人表示敬意,称为敬词,这一类词语要正确使用,否则会闹出笑话。谦词和敬词的正确使用是高考考查语言得体的重要内容,而且谦词和敬词都有其特定的使用对象和使用范围,不能随意更改。因此,必须辨识、牢记一些常用的谦词和敬词,才能在运用的过程中得心应手,言随旨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梅庄 谢济世 梅庄①主人在翰林。佣仆三:一贴、一朴、一戆②。一日,同馆诸官小集,酒酣,主人曰:“吾辈兴阑 - 24 -‎ 矣,安得歌者侑③一觞乎?”黠者应声曰:“有。”既又虑戆者有言,乃白主人,以他故遣之出,令朴者司阍,而自往召之。召未至,戆者已归,见二人抱琵琶到门,诧曰:“胡为来哉?”黠者曰:“奉主命。”戆者厉声曰:“吾自在门下十余年,未尝见此辈出入,必醉命也!”挥拳逐去。客哄而散,主人愧之。‎ 一夕,然烛酌酒校书。天寒,瓶已罄,颜未酡,黠者眴④朴者再沽。遭戆者于道,夺瓶还谏曰:“今日二瓶,明日三瓶,有益无损也。多酷伤费,多饮伤生,有损无益也!”主人强颔之。‎ 主既而改御史。早朝,书童掌灯,倾油污朝衣,黠者顿足曰:“不吉!”主人怒,命朴者行杖。戆者止之,谏曰:“仆尝闻主言,古人有羹污衣、烛然须不动声色者。主能言不能行乎?”主人迁怒曰:“尔欲沽直邪?市恩邪?”应曰:“恩自主出,仆何有焉!仆效愚忠,而主曰沽直!主今居言路,异日跪御榻,与天子争是非,坐朝班,与大臣争献替。弃印绶其若屣,甘迁谪以如归。主亦沽直而为之乎?人亦谓主沽直而为之乎?”主人语塞,谢之,而心颇衔之。‎ 由是黠者日夜伺其短,诱朴者共媒蘖,劝主人逐之。会主人有罪下狱,不果。未几,奉命戍边,出狱治装。黠者逃矣,朴者亦力求他去。戆者攘臂而前曰:“此吾主报国之时,即吾侪报主之时也。仆愿往!”市马,造车,制穹庐,备粱糗以从。‎ 于是主人喟然叹曰:“吾向以为黠者有用,朴者可用也。乃今而知黠者有用而不可用,而戆者可用也;朴者可用而实无用,而戆者有用也。”养以为子,名曰戆子云。‎ ‎【注】①梅庄:清代谢济世,字石霖,号梅庄。②戆:迁愚而刚直,憨直。③侑:劝人饮酒进食。④眴:用目光示意。‎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辈兴阑矣 阑:残尽 B. 烛然须不动声色者 然:却 C. 而心颇衔之 衔:怀恨 D. 即吾侪报主之时也 侪:辈 ‎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梅庄主人同官友饮酒要找歌者助酒兴,黠者顺从其意找来歌者,而戆者认为这是主人醉酒而发的命令,赶走了歌者。‎ B. 梅庄主人酌酒校书,天寒未饮酣。戆者路上遇见了去给主人买酒的仆人,夺过瓶子并回来直言劝告主人多饮无益。‎ C. 这是一篇寓言式散文,主要记叙三个佣仆的特点,其中描写戆者指桑骂槐斥责主人言行不一的场面生动逼真。‎ D. 作者为“慧子”作记,其实是借戆子抒发心中的郁愤,剖示耿直忠诚之心,也是对朝廷吏治、君主视听等弊端的一种讽刺与揭露。‎ - 24 -‎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弃印绶其若屣,甘迁谪以如归。主亦沽直而为之乎?‎ ‎(2)由是黠者日夜何其短,诱朴者共媒蘖,劝主人逐之。会主人有罪下狱,不果。‎ ‎8. 文章善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请结合文章进行概括。‎ ‎【答案】5. B 6. C ‎ ‎7. (1)把失去官位看做是抛弃草鞋一般,甘心被降职贬谪就像是乐于还乡一样。您也是为了赚取直言的名声才这样做吗?‎ ‎(2)从此聪明人整天窥察憨直的人的过错,引诱老实人一同挑拨离间(借故诬害构陷),劝主人赶走憨直的人。正逢主人获罪坐牢,陷害没有成功。 ‎ ‎8. 戆者耿直忠诚和黠者狡黠媚上对比;黠者自身前后行为的对比;戆者的“可用”与黠者“不可用”、朴者的“实无用”对比;主人对三人前后态度的对比。‎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B项,“然”是通假字,同“燃”,“烧着”的意思。‎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 本题C项,“戆者指桑骂槐”错误,指桑骂槐是贬义词,从文意中可见他没有这样的心机,他迂愚而刚直,憨直。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 - 24 -‎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若有倒装句式、词类活用等情况,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本题重点实词:“弃”,意动用法,把失去……看做……;“印绶”指代官职,“屣”,草鞋;“归”,回乡;“沽”,买,引申为赚取;“直”,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直言的名声。‎ 虚词“其”,句中助词,表强调语气,不翻译;“以”连词,表并列。‎ ‎(2)本题重点词:“由是”,因此;“伺”,窥察;“短”,过错;“媒蘖”,挑拨离间或借故诬害构陷;“会”,适逢;“不果”:没成功或没实现。‎ 重点句式:“会主人有罪下狱”,被动句,适逢主人因罪被关进监狱。‎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已经表明,本文用的主要表达技巧是对比,分析时结合文本概括,分条陈述即可。‎ 文章首先把戆者、黠者与朴者的行事方式做了对比,如主人享乐时想要歌姬,工作累了想喝酒到尽兴,三人的态度和做法都不相同,突出了戆者的耿直忠诚和黠者的狡黠媚上,对比非常鲜明。‎ 文章末尾写主人对三人前后态度变化的对比。对黠者,主人起先信任喜欢,之后反思为不可用;对戆者,由先前的不喜欢甚至想打发他走,到后来的“可用”;对朴者,先前的放心重用到后来的“实无用”,突出了戆者重要程度。‎ 戆者、黠者与朴者三人自身前后的行事方式也形成对比,使文章的内涵更丰富。‎ ‎【点睛】文言文阅读题的解答基础是读懂原文。读懂原文最主要的是积累文言知识。包括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学们先要抓住课内的知识,归类理解记忆,然后迁移到课外,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准确回答题目。‎ 译文:‎ 梅庄主人在翰林院供职。他有三个奴仆:一个聪明,一个老实,一个憨直。一天,同在翰林院的官员们到梅庄主人家小聚,酒喝得正畅快时,主人说:“我们兴致也差不多了,哪儿有歌伎来给我们助酒呢?”聪明的仆人马上回答说:“有。”接着他又担心憨直的仆人会有话说,就告诉主人,找个别的理由把他支使出去。叫老实的仆人看门,而他亲自去请歌伎。歌伎还没有来,憨直的仆人已经办完事回来了,看见两个人怀抱琵琶来到门口,就惊讶地问:“为什么到这里来?”聪明人说:“这是奉主人的命令。”憨直的人厉声说道:“我在这里当仆人十多年,从没有看见过这样的人进出,一定是主人喝醉了酒吩咐的话!”他挥动拳头,把歌伎赶了出去。客人们闹哄哄地散了席,主人感到对不起他们。‎ - 24 -‎ 一天夜里,主人点灯饮酒,校勘书籍。天气寒冷,酒瓶已经喝空了,脸上还没发红,聪明人用目光示意老实人再去买酒。老实人在路上碰见了憨直的人,憨直的人夺下酒瓶,回来规劝主人说:“今天喝二瓶,明天喝三瓶,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买多了酒会损失钱财,喝多了酒会伤害身体,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呀!”主人勉强点头同意他的话。‎ 不久,主人改官为御史。早晨上朝前,书童为主人举着灯,灯油倒出来弄脏了主人的朝服,聪明的人跺着脚说:“不吉利!”主人很生气,叫老实人用棍子打书童,憨直的人上来阻止老实人,并说:“我曾听您说:古人有羹汤弄脏了朝衣、烧着了胡须都不动声色的,您能说却不能做吗?”主人把怒气转到憨直的人身上,说:“你是想赚得直言敢谏的名声呢?还是想表现恩惠来讨好呢?”憨直的人回答道:“恩惠是您施予的,我哪里有呢!我奉献愚忠,您却说我赚取直言的名声!您现在身居掌管纠察的官职,将来跪在天子脚下,和天子争论是非,在朝廷上班,和大臣们争议兴革利弊,把失去官位看作是抛弃草鞋,甘心降职贬谪就像是乐于回家一样。您也是为了赚取直言的名声才这样做吗?别人也会认为,您是为了赚取直言的名声才这样做吗?”主人说不出话来,向他道歉,但心里却很记恨这人。‎ 从此聪明人整天窥察憨直的人的过错,引诱老实人一同挑拨离间,劝主人赶走憨直的人。正逢主人获罪坐牢,陷害没有成功。没多久,主人奉命戍守边疆,出牢来整理行装。这时聪明人已经逃走了,老实人也竭力请求到别家去做仆人,憨直的人却捋起袖子上前说:“这是我们主人报效祖国的时候,也正是我们报答主人的时候啊!我愿意去!”他忙着买马、造车、制作帐篷、准备干粮,跟着主人去边疆。‎ 于是主人叹息着说:“我原来认为聪明的人有作用,老实人可以任用。现在才知道聪明的人有作用却不能任用,憨直的人倒是可以任用的;老实人可以任用却实在没有作用,倒是憨直的人有作用啊。”主人把憨直的人收养为儿子,取名“戆子”。‎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①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②朝来散紫宸③。‎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 24 -‎ ‎【注】①泥:阻滞,缠绕。②鸣玉:古人在腰间佩带玉饰,行走时相击发声,指出仕在朝。③紫宸:宫殿。‎ ‎9. 本诗中间两联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刻画诗人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10. 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案】9. 自己容颜“独老”与他人节日“相亲”对比,表现愁苦之深;此时清冷登高与旧时得志出仕对比,表现境遇之悲。 ‎ ‎10. “路迷”照应首句“长为客”,“心折”照应“穷愁”;直抒胸臆,“路迷”一语双关,通过描写此时客居漂泊的愁苦,表达了人生失路的迷茫无奈,更流露出对重归朝廷的期盼。‎ ‎【解析】‎ ‎【9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能力。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本诗翻译:年年到冬至这天,我总是在他乡做客,神情恍恍惚惚,穷困和愁苦啊,简直都要磨缠死人。我流寓江湖,自照形貌,好像只有我是独独衰老,而这万里天涯,一些风俗和人情也仿佛都是各自相亲。在大雪之后,我拄着藜杖踱步到这满是丹枫红岩的荒山野壑,竟不禁想到宫殿里边早朝刚散,那些文官武将们的身上响着佩玉,该也离开了紫宸殿的宫门。这时候,我仿佛心地已经折碎,不剩一寸,望着前路就心乱眼迷。请问,我要站在什么地方,才能够看得见那故国三秦?颔联便落笔来写诗人自己旅居之境况:“江上形容吾独老”是承上联“穷愁”来写,这样形容独老,正是穷愁所致,而“天涯风俗自相亲”却更让诗人增添对故土家园的思念,因为这份“自相亲”是与其客居生活有关。而且在这联诗中,诗人以粗线条把其“形容”勾勒了出来,使上联写到的那种穷愁更加形象化。颈联首先写诗人在这个风俗自亲的冬至日里,扶杖而行,身临“丹壑”,而意想“紫宸”,由眼下的凄清、落魄与昔日的热闹、得意形成对比,把今日的“穷愁”更加深切地表达了出来,而“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属对工整,两幅画面的形象感也非常强烈。而且这联由这“忆”,使诗意更进一层。‎ ‎【10题详解】‎ - 24 -‎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冬至》首联和颔联写眼前之景,言诗人旅居冬至的情形;颈联和尾联写诗人由冬至而回忆起长安的冬至日情形。全诗由诗人一己的漂泊流浪联想到朝廷,集中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尾联承上,因想到长安,更增愁恨。“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此时诗人心中的“穷愁”变得更加不可排解,故而有“心折”碎句,因此,那种要结束这种漂荡生活而重归故里的心情更加强烈,可回家的路却寻不着,所以诗人不禁要悲叹:“路迷何处见三秦”。之所以“路迷”,正是由于久客难归,这一句则又是扣住首句“长为客”来写的,表达出诗人对人生路途产生的迷惘和无所适从之感。‎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名句名篇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既见复关,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卫风·氓》)‎ ‎(2)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今年欢笑复明年,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东西。(杜牧《阿房宫赋》)‎ ‎(5)沙鸥翔集,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6)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7)仁者不忧,智者不惑,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宪问》)‎ ‎(8)黄钟毁弃,____________________。(《楚辞·卜居》)‎ ‎【答案】 (1). (1)载笑载言 (2). (2)无以至千里 (3). (3)秋月春风等闲度 (4). (4)高低冥迷 (5). (5)锦鳞游泳 (6). (6)弓如霹雳弦惊 (7). (7)勇者不惧 (8). (8)瓦釜雷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对于直接默写,考生应先仔细审题,然后再结合具体的题目要求回顾诗句,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的提示,根据平日学习积累加以归纳概括,联系题目中的要求和暗示词语思考答案,但要注意不能写错别字,更不能漏字。名句默写功在平时,打好基础。努力做到:把的准,记得牢,写得对,想得远。默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载、至、闲、冥、锦鳞、霹雳、惧、瓦釜等。‎ - 24 -‎ 五、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下面小题。‎ 斗寒图 冯骥才 老沈和我,还有国画系另一名教师潘大年,是二十多年前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老同学。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①。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同时预感到祸事迟早要飞到他头上。‎ 想到这儿,我饭也没吃,戴上一顶厚厚的棉帽子,去他家看他。‎ 我推开门。只见老沈坐在一张破旧的、掉了漆皮儿的小圆桌前。手里捏着一个六边形的白瓷小酒盅闷闷独酌。他见我来了,没有起身,只略略抬一抬他胡茬浓密的稍尖的下巴,叫我坐在他对面。‎ 他穿着一件对襟的黑绸面的中式小棉袄,紧紧包着瘦瘦的身子。他头发白了不少,梳成老年式的背头,但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贴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 我俩像在小酒店偶然同桌的陌客,都在喝自己的闷酒。‎ 这时,他站起身,走到墙角的画案前,在毡子上铺开一张雪白的画纸,磨好墨,又从墙上的筷子篓里取出一支长锋、尖头磨秃的狼毫画笔。‎ 老沈手握笔管,对平展展的白纸凝视片刻。忽然,他的双眉就象受惊的燕子的一双翅膀抖动一下,仿佛胸中有股激情奔涌上来。跟着,这激情跑到他的笔管上,这笔管就在他手中狂乱地抖颤,随即他的臂肘一抬,那饱蘸浓墨汁的画笔如同鹞鹰击兔一般倏然落到纸上。笔管闪电似地挥动,笔锋在纸面上来回翻转、戳擦,宛如狂风吹舞的柳条拂扫水面。在洁白的纸面上出现一条变幻着的捉摸不定的墨色的形体——但这只是须臾间的感觉。随后,一株苍拙劲拔的老梅树跃然而生。这时他的笔头落入盛满清水的水盆里一扰,笔上的墨在水中象乌云一样化开,混成灰色。那笔又在粉罐里猛点两下,重新落回到纸上。冲动而颤抖不止的笔头横皴竖抹,一边豪放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弄得淋漓满纸。于是,狂风暴雪,立时成形。‎ 他的肘腕肩臂、乃至全身都在用力。左手撑着桌边,仿佛不这样,身子就要扑在画上。由于振动之故,两绺头发滑落到额前,他也不去管,任它们在光滑的鼓脑门上像穗子一般摆动。静静的屋中,只响着他带着腕力的笔锋在纸上的磨擦声,还有笔管磕碰水盆和色碟的叮当声。此时,他额上的青筋全都鼓凸出来,暗暗发红,是激动的热血在那里奔流……‎ - 24 -‎ 这时屋门开了,从外边走进两个人来。我一看,原来一个是潘大年,另一个是老沈的女学生范瑛。‎ 老沈落好墨,换一支洁净的大羊毫笔,从洋红碗儿里蘸了浓浓的颜色,在梅树枝头点上几朵花儿,补上蕊。花满蕊饱,艳丽如洗,光颜夺目。于是一株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梅树便十分神气地跳了出来。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然后他又拿起那支狼毫画笔,用枯笔墨在画幅上端写了“斗寒图”三个醒目的大字。字迹端庄沉着,刚断跌宕,颇含金石气息,好象是熔了铁水铸上去似的,挖也挖不掉,并与画风十分相合。‎ 我受了强烈的感染。范瑛和潘大年也挺激动。我画了多年的画,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当然它打动我的一半理由在于画外。潘大年冲动地说:‎ ‎“老沈,你这幅画扫除了我们心里的担忧。看了它,什么话也不用再说了。人就该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嘛!”‎ 老沈听了,顿时感动得眼圈都发红了。他咬着下唇,似乎在克制自己要奔涌出来的一种快感。潘大年对他说“我有个要求!”潘大年的表情郑重又诚恳。‎ ‎“什么?”‎ ‎“把你这幅画送给我吧!这幅画可以说是你的代表作。老沈把我们送到院门外,范瑛忽疑虑重重地说:‎ ‎“沈老师,您参加市美展那幅画是不是先撤回来?”“为什么?”‎ ‎“赵雄肯定要去市美展审画。我看他已经盯上您了。别叫他再来找您的麻烦。”“不!”老沈坚决地说,“我那幅画找不出什么毛病。甭理他!”‎ 我和潘大年、范瑛三人同行一段路,所谈内容主要是怎样劝动老沈撤回他参加市美展的作品。在我们三人该分手各自回家的当口,我觉得心里还有件什么悬而未决、隐隐不安的事似的,跟着我明白为了什么,便对潘大年说:‎ ‎“大年,老沈这幅画你可得收好了。别给人乱看!”潘大年听了,摇了摇他胖胖而扁平的脸,含着笑反问我:‎ ‎“你当我是三岁的孩子吗?”‎ 听他这话,我便放心回家去。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 ‎(节选自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选《斗寒图》有删改)‎ ‎[注]:老沈参加市友谊宾馆大厅布置,画了几幅画,遭到了不懂绘画艺术的市委文教书记赵雄公开批评,并断言老沈的画里包藏着“反党”的毒箭。‎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4 -‎ A. 小说一开始交代我、老沈和潘大年同学,为下文写我担心老沈,潘大年看望老沈、请老沈赠画等内容作铺垫,暗示了我们三人关系非同寻常。‎ B. 老沈铺纸磨墨挥毫作画是小说描写的重点,意在突出老沈绘画技艺的高超,也有意与我和潘大年形成对比,从而暗示老沈在艺专学习的优秀。‎ C. 小说对老沈肖像描写中突出了他的头发特征,作者借此暗示老沈桀骜不顺的性格,也从侧面交代了老沈被赵雄盯上并被批判的原因。‎ D. 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比较丰富。本文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多种手法,突出了老沈的形象特点。‎ ‎13. 文章以“斗寒图”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14.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小说结尾我“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的原因。‎ ‎【答案】12. B 13. ①概括了老沈绘画的主要内容;②暗示了老沈不屈的精神追求;③寄予了作者对艺术工作者桀骜不顺,刚直不屈精神的礼赞。 ‎ ‎14. ①潘大年的话让我放心;②老沈从闷闷不乐到激情作画的转变,让我消除了来时的疑虑,我高兴;③老沈画的《斗寒图》非常成功,我受到感染,产生强烈的共鸣;④我为同伴和老沈的学生都来关心保护老沈而感到欣慰。‎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把握文本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基础上,分析选项中的人物、时空、事件、艺术手法、情感等,常见错误类型有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 B项,“也有意与我和潘大年形成对比,从而暗示老沈在艺专学习的优秀”错误,依据第七段“冲动而颤抖不止的笔头横皴竖抹,一边豪放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弄得淋漓满纸。于是,狂风暴雪,立时成形”,第十段“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字迹端庄沉着,刚断跌宕,颇含金石气息”,第十一段“我受了强烈的感染。范瑛和潘大年也挺激动。我画了多年的画,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当然它打动我的一半理由在于画外”可知,老沈铺纸磨墨挥毫作画,突出了老沈绘画技艺的高超,也以我和潘大年的感动衬托老沈刚直不屈的精神。故B项“也有意与我和潘大年形成对比,从而暗示老沈在艺专学习的优秀”是无中生有。‎ 故选B。‎ ‎【13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鉴赏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先要了解标题与人物、情节、环境一样共同服务于主题,同时,标题对读者的艺术感染力方面上也有一定作用。考生依据这四个角度、再联系文本分析,往往可以归纳出答案。‎ ‎“斗寒图”是标题,也是第七段到第十段,老沈绘画的梅花傲寒不屈的画面内容;‎ 同时依据第七段“冲动而颤抖不止的笔头横皴竖抹,一边豪放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弄得淋漓满纸。于是,狂风暴雪,立时成形”,第十段“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字迹端庄沉着,刚断跌宕,颇含金石气息”可知,“斗寒”不仅写梅花,也展现了老沈像梅花般不屈服不妥协的刚直精神;‎ 联系第十七段“‘不!’老沈坚决地说,‘我那幅画找不出什么毛病。甭理他’”和注解,“斗寒图”也象征着对桀骜不顺,刚直不屈的艺术工作者的精神,表达作者的礼赞。‎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重要句子内涵和人物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可从内容和情感作用两方面去分析。内容上思考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和特点;情感作用上要思考艺术手法、语言风格、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联系注解和最后四段,我担心大年无法好好保管《斗寒图》而给老沈带起磨难,而大年“含着笑反问我:‘你当我是三岁的孩子吗?’”说明他和我一样都懂得欣赏和保护老沈,故“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以动作描写反映心情,说明我由担心变得放心和欣慰。‎ 联系文中《斗寒图》的作者老沈面对被压制处境而能不屈服的精神,联系大年能和我一样想着保护老沈,故“略觉轻快些”说明老沈的精神状态略微消除了我对他的担忧,也感染并唤起我的精神共鸣;大年的表现略微带给我保护老沈、传递刚正精神的欣慰。‎ ‎【点睛】小说题目作用,通常有五个方面:(1)设置了悬念。(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解答时要依据文本内容灵活作答,分点概括,不可生搬硬套。‎ 六、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写字 梁实秋 - 24 -‎ 在从前,写字是一件大事,在“念背打”教育体系当中占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从描红模子的横平竖直,到写墨卷的黑大圆光,中间不知有多勤苦。记得小时候写字,老师冷不防地从你脑后把你的毛笔抽走,弄得你一手掌的墨,这证明你执笔不坚,是要受惩罚的。这样恶作剧还不够,有的在笔管上套大铜钱,一个,两个,乃至三四个,摇动笔管只觉头重脚轻,这原理是和武术家腿上绑沙袋差不多,一旦解开重负便会身轻似燕极尽飞檐走壁之能事,如果练字的时候笔管上驮着好几两重的金属,一旦握起不加附件的竹管,当然会龙飞蛇舞,得心应手了。写一寸径的大字,也有人主张用悬腕法,甚至悬肘法,写字如站桩,挺起腰板,咬紧牙关,正襟危坐,道貌岸然,在这种姿态中写出来的字,据说是能力透纸背。现代的人无须受这种折磨。“科举”已经废除了,只会写几个“行”“阅”“如拟”“照办”,便可为官。自来水笔代替了毛笔,横行左行也可以应酬问世,写字一道,渐渐地要变成“国粹”了。‎ 当作一种艺术看,中国书法是很独特的。因为字是艺术,所以什么“永字八法”之类的说数,其效用也就和“新诗作法”“小说作法”相差不多,绳墨当然是可以教的,而巧妙各有不同,关键在于个人。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所谓“字如其人”大抵不诬。如果每个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概拘谨;如果伸胳臂拉腿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字瘦如柴,其人必如排骨;字如墨猪,其人必近于“五百斤油”。所以郑板桥的字,就应该是那样倾斜古怪,才和他那吃狗肉傲公卿的气概相称,颜鲁公的字就应该是那样的端庄凝重,才和他的临难不苟的品格相合,其间无丝毫勉强。‎ 在“文字国”里,需要写字的地方特别多,擘窠大字至蝇头小楷,都有用途。可惜的是,写字的人往往不能用其所长,且常用错了地方。譬如,凿石摹壁的大字,如果不能使山川生色,就不如给当铺酱园写写招牌,最不济也可以给煤栈写“南山高煤”。有些人的字不宜在壁上题诗,改写春联或“抬头见喜”就合适得多。有的人写字技术非常娴熟,在茶壶盖上写“一片冰心”是可以胜任的,却偏爱给人题跋字画。中堂条幅对联,其实是人人都可以写的,不过悬挂的地点应该有个分别,有的宜于挂在书斋客堂,有的宜于挂在饭铺理发馆,求其环境配合,气味相投,如是而已。‎ ‎“善书者不择笔”,此说未必尽然,秃笔写铁线篆,未尝不可,临赵孟頫“心经”就有困难。字写得坚挺俊俏,所用大概是尖毫。笔墨纸砚,对于字的影响是不可限量的。有时候写字的人除了工具之外还讲究一点特殊的技巧,最妙者无过于某公之一笔虎,八尺的宣纸,布满了一个虎字,气势磅礴,一气呵成,尤其是那一直竖,顶天立地的笔直一根杉木似的,煞是吓人。据说,这是有特别办法的,用马弁一名,牵着纸端,在写到那一竖的时候把笔顿好,喊一声“拉”,马弁牵着纸就往后扯,笔直的一竖自然完成。‎ - 24 -‎ 写字的人有瘾,瘾大了就非要替人写字不可,看着人家的扇面,就觉得上面缺点什么,至少也应该有“精气神”三个字。相传有人爱写字,尤其是爱写扇子,后来腿坏,以至无扇可写;人问其故,原来是大家见了他就跑,他追赶不上了。如果字真写到好处,当然不需腿健,但写字的人究竟是腿健者居多。‎ ‎(有删改)‎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不同角度逐层展开,既有趣闻枚举、知识点拨,也有人生世相的勾勒,既让读者长见识,又给人审美雅趣。‎ B. “写字”在古代教育体系中占重要地位。到了现代已日渐式微,渐渐要蜕变成“国粹”了。‎ C. 文章列举写字人不能用其长的种种弊病,语带提醒和规劝,可见作者雅正的书艺识见。‎ D. 末段对“爱写扇子瘾者‘后来腿坏,以至无扇可写’”的情状进行勾画及点评,这个“瘾”可以理解为“痴迷”和“热爱”。‎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夹叙夹议,首段叙写老师教学生写字的种种恶作剧,语言凝练,同时阐释“恶作剧”背后的原理,要言不烦。‎ B. “字瘦如柴,其人必如排骨;字如墨猪,其人必近于‘五百斤油’”句运用比喻、夸张,强调字体与个性的关系,言过其实中风趣横生。‎ C. 第三节举例子从反面论证“写字各有用途”但“写字的人往往不能用其长”乃至“常用错”的弊病。‎ D. “秃笔写铁线篆,未尝不可,临赵孟頫‘心经’就有困难”为了证明“善书者不择笔”的说法未必完全正确。‎ ‎17. 根据3~5小节概括文中当今写字的人有哪些弊病。‎ ‎【答案】15. D 16. C ‎ ‎17. 写字的人常把自己的长处用错地方;写字的人常用错工具也不讲究技巧;写字的人修养不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 - 24 -‎ 本题D项,“痴迷和热爱”错,根据最后一段“瘾大了就非要替人写字不可,看着人家的白扇面,就觉得上面缺点什么”可知,这里的“瘾”应该是种“不良的癖好”,这里含有一种反讽的意味。‎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筛选文中信息,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C项,“举例子”是说明方法,不是论证手法。‎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概括提取要点。根据第一段“自来水笔代替了毛笔,横行左行也可以应酬问世”,第一段中提到的苦练已不复存在,现代人不愿经历勤苦地练字训练,自来水笔代替了毛笔;第三段“可惜的是,写字的人往往不能用其所长,且常用错了地方”;第四段中的“有时候写字的人除了工具之外还讲究一点特殊的技巧”也已不复存在;最后一段“写字的人有瘾,瘾大了就非要替人写字不可,看着人家的白扇面,就觉得上面缺点什么”,写字的人修养不够。推究第一段与三、四、五段的关系,可见第一段是基础的、根本的原因,才会有后面三、四、五段的表现。‎ 七、现代文阅读(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历史机遇,河北易县找准发展定位,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把旅游业作为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来抓。‎ 在对村容村貌进行改造提升的过程中,易县立足村情,着重体现了太行民居风情,保留了石碾、栅栏等乡土元素,展现出淳朴、浓郁的乡土风情。同时引导当地群众根据旱地多、有沙性的特点,种植了油葵、速生油菜等经济类花卉景观作物,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吸引了大批游客赏花拍照。‎ - 24 -‎ 为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易县积极推广“旅游十扶贫”模式,把特色扶贫产业发展成特色旅游项目,形成了四种旅游扶贫业态:通过建立旅游扶贫试点村,贫困群众可以自己开办采摘园、农家乐,可以在“家门口”的园区、商户里打工,可以制作、销售农家特色旅游产品,还可以加入旅游扶贫合作社,以资金、人力、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旅游产业获取分红。‎ ‎(选自“中国财经时报网”,有删改)‎ 材料二:2002年,江西赣州瑞金市规划开发脐橙基地,鼓励引导农户种植脐橙。几年后,单家独户零散经营的局限性显露:资金少、无技术、无销路、风险大。瑞金市高度重视,市里积极引导果农建立16家脐橙合作社,全面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实施农资供应、技术培训、管理技术、开拓市场、果品销售“五统一”,同时引进脐橙加工企业,兴建大型保鲜库和分级包装车间,帮助果农包装销售,仅此一项每公斤可增收0.8元。由“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增强了果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瑞金只是赣州的一个缩影。赣州市积极发挥产业发展对脱贫增收的带动作用,2015年,全市脐橙种植面积157万亩,脐橙产量128万吨,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市场营销体系,脐橙产业总产值达105亿元,70万果农增收致富,100万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得到解决。如今,漫山遍野的脐橙已成为赣州百姓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贫困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而且表现在精神、能力等层面,背后的致贫原因更是纷繁复杂。从这个角度看,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从经济维度出发进行政策设计,可能会“治标不治本”,难以确保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因此,应从单一经济维度的扶贫政策转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维度有效衔接的系统扶贫政策。一方面,要对贫困地区的社会发展、文化习俗、生态环境等给予高度关注,有序推进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同步改善;另一方面,应将营养健康、教育、医疗、就业等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机有序串联起来,更加注重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让贫困地区实现彻底脱贫。‎ ‎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四: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实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形式主义比较严重。驻村干部“走读式”“挂名式”帮扶,聪明才智没放在踏实帮贫困群众勤劳致富上,却花在怎么通过“巧算”收入账把贫困群众“算脱贫”。作为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地方政府不认真想办法、出实招帮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却为完成任务搞“数字脱贫”。一些扶贫主体功利主义严重。比如,在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的一些企业,以扶贫为名要优惠、要政策扶持,实际上却“扶富不扶贫”,还往脸上贴“扶贫济困模范”“社会责任楷模”的标签。抢摘贫困帽凸显政绩的冲动在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西部某深度贫困县,目前贫困发生率依然高达30%,却提出今年要“摘帽”。‎ - 24 -‎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介绍了河北易县的旅游扶贫战略,当地的贫困群众可以自己开办农家乐,也可以在园区、商户打工,可以制作、销售农家特色旅游产品等。‎ B. 材料二主要介绍江西赣州市通过种植脐橙脱贫,文段列举了一系列具体数字说明种植脐橙脱贫增收的可行性。‎ C. 材料三比较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文段首先分析了造成贫困户贫困的具体原因,然后分析如何做才能达到系统扶贫。‎ D. 材料四是一段评论性文字,主要从扶贫主体的角度讨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性。‎ ‎19.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来源不同,讲了不同地区扶贫工作内容,意在说明我国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扶贫。‎ B. 河北易县在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战略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着重体现太行民居风情,是精准扶贫的优秀例子。‎ C. 材料二告诉我们,江西赣州百姓要想致富,只有跟从政府的引导,种植脐橙,加入脐橙合作社。‎ D. 材料四提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指出抢摘贫困帽子的问题最为严重。‎ ‎20. 你认为我国目前“精准扶贫”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请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8. C 19. B ‎ ‎20. ①注重系统扶贫,改变目前扶贫政策。要从单一经济维度的扶贫政策转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维度有效衔接的系统扶贫政策。②杜绝形式主义,把精准扶贫落到实处。精准扶贫不能走过场,要对精准扶贫有敬畏之心。③摒弃功利主义,不能抢摘贫困帽子。要让贫困户真正富足起来,不要为了政绩抢摘贫困帽子。‎ ‎【解析】‎ ‎【18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项,“分析了造成贫困户贫困的具体原因”错误,原文“贫困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而且表现在精神、能力等层面,背后的致贫原因更是纷繁复杂”,只在开头有一句话,但是下文没有分析原因,而是写应该做什么。文段没有分析致贫的具体原因。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合理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材料一举河北易县的例子,材料二举江西赣州瑞金市的例子,都是说明扶贫的正确做法,“我国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扶贫”的说法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C项,“要想致富,只有……”的说法绝对,不符合文意。D项,“抢摘贫困帽子的问题最为严重”的说法错误,材料中“走读式”“挂名式”帮扶、“数字脱贫”、“扶富不扶贫”、“抢摘贫困帽凸显政绩的冲动”等都是扶贫中出现的问题,没有提到哪些问题最严重。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你认为我国目前“精准扶贫”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请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的看法”,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还可以圈出“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给出措施。回答本题,注重理解两则材料表述的有关“精准扶贫”的问题。材料三提出“应从单一经济维度的扶贫政策转向……”可概括出“注重系统扶贫,改变目前扶贫政策”;材料四指出驻村干部“走读式”“挂名式”帮扶、深度贫困县想今年“摘帽”等问题,可概括出“杜绝形式主义,把精准扶贫落到实处”;据“在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的一些企业,以扶贫为名要优惠、要政策扶持,实际上却‘扶富不扶贫’,还往脸上贴‘扶贫济困模范’‘社会责任楷模’的标签。抢摘贫困帽凸显政绩的冲动在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西部某深度贫困县,目前贫困发生率依然高达30%,却提出今年要‘摘帽’”可概括出“摒弃功利主义,不能抢摘贫困的帽子”。‎ 八、作文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今年国庆献礼片《攀登者》热播,影片中“为国登顶,寸土不让”的攀登者精神,令人震撼。‎ - 24 -‎ 攀登从来都不只是一项运动,它更是一种态度,一种使命。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岁月,有不同的攀登者,每个攀登者的心中都有一座珠峰。攀登精神早已融汇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 ‎【答案】例文:‎ 传承攀登精神,创造美好未来 电影《攀登者》讲述了中国两代登山队员在冰天雪地中前行,遇风雪,闯天险,挑战人类极限和历史不可能的经历,但其传达的并不只是攀登过程的艰苦,而是为完成国家使命置个人生死于外的勇气,是誓死捍卫国家领土与主权完整的一腔热血与永远的赤忱。 ‎ 是啊,攀登从来都不只是一项运动,它更是一种态度,一种使命,一种无数中华儿女对于祖国义不容辞、且无上骄傲的责任。‎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的长河在神州大地浩浩荡荡奔腾,镌刻着无数攀登的瞬间,涌现出无数看似平凡普通的科技攀登者、文化攀登者、教育攀登者、体育攀登者、医疗攀登者……他们都怀揣自己的梦想,矢志不渝,拾级而上,开拓新领域,创造新成果,夯实了国家发展强大的根基,体现着无畏的攀登精神。‎ 攀登是在不可能的条件下,当惊世界殊。回望新中国的历史,从百业待兴到经济腾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攀登速度与中国奇迹。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拉开了大幕,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高速发展。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推进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 攀登是在全新的起点上,创造辉煌。1973年,袁隆平首次成功培育杂交水稻,被国际公认为一次新的绿色革命,为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2015年,屠呦呦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让青蒿素成为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不断攀登,让世界的镜头一次次聚焦在东方。‎ 攀登是在自力更生中,创造中国奇迹。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2003年,中国首次发射载人航天飞行器“神舟五号”;2008年,“神舟七号”首次实施太空出舱;2018年,“嫦娥四号”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在一幕幕攀登的瞬间背后,是无数中国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辛勤付出。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岁月,有不同的攀登者,但攀登的精神融汇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 攀登的精神不在浩渺无边的宇宙里,而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与日复一日的坚持中。‎ - 24 -‎ ‎ 在这个奋斗的时代,每一名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人都是攀登者,14亿中华儿女都会在各自的岗位上,在细碎的生活里,传承攀登的精神,创造祖国更加美好的未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所谓审题: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题目(包括材料),以求理解其含义,弄清写作的具体要求,确立写作中心,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确定下笔的角度及感情抒发的基调,明确写作方式和方法的过程。审题的几个方面:1、审文体是记叙文体还是议论文体?抑或夹叙夹议类散文?或者其它?2、审范围时间限制、人物限制、事件限制、空间限制、主体限制;功能、构造、使用方法的限制,等等3、审内容从哪些方面写什么内容4、审关系根据概念之间或偏正、或并列、或因果、或递进、或包容等关系,以便确立文章的重点和内容的逻辑关系。5、审写法注意题干中“联系实际”、“运用比喻”、“展开想象”、“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改写”、“续写”等提示语。确定相应的写法。6、审人称什么人称,是单数还是复数,等等。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1、查原因2、明关系3、抓关键4、辨是非5、求异同6、寻互补 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影片《攀登者》所表现的“为国登顶,寸土不让”的攀登者精神令人震撼。在这里,“攀登”二字体现了大国崛起,彰显了民族气节;第二部分是对“攀登”的进一步解读,从运动到态度,再到使命。而“攀登精神早已融汇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则再次将这种精神、使命与“爱国”联系了起来。所以很明显,这篇作文需要将攀登精神与爱国情怀联系起来写作。‎ 立意:‎ ‎(1)为祖国保持攀登的姿势。‎ ‎(2)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是攀登者。‎ ‎(3)做时代的攀登者。‎ ‎(4)祖国是中华儿女攀登的不竭动力。‎ 素材:‎ ‎(1)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壮举,打破了西方认为无法从中国境内登上珠峰的臆断。其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又首次精准测量了珠峰高度 ‎ - 24 -‎ ‎(2)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实现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勇夺48金;从创造世界体操史神话的“体操王子”李宁,到为中国田径体育带来无数感动与希望的“中国飞人”刘翔;从书写中国泳坛奇迹的孙杨,到守护中国篮球薪火的英雄易建联;从激励无数国人的中国女排五连冠……在体育竞技的高峰上,无数体育健儿化身攀登者,身披五星红旗,不断以坚韧的精神挑战身心的极限,刷新纪录,为国争光。‎ ‎(3)攀登的精神不在浩渺无边的宇宙里,而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与日复一日的坚持中。为登珠峰失去双腿,最终依靠假肢登顶的登山队员夏伯渝,就是这样一位不平凡的攀登者。‎ ‎(4)其实,当我们走过人生的春花秋月,再回头来看自己所走过的路途,会惊奇的发现,原来人生中根本就没有什么高出和低处,只是一个不断追求和攀登的过程。 ‎ ‎(5)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登攀的结果。‎ ‎——钱三强 ‎ ‎(6)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珍珠。——华罗庚 ‎ 结构层次:文章题目“传承攀登精神,创造美好未来”亮明观点;之后从电影《攀登者》写起,指出影片传达的并不只是攀登过程的艰苦,而是为完成国家使命置个人生死于外的勇气,是誓死捍卫国家领土与主权完整的一腔热血与永远的赤忱,并明确:攀登是一种无数中华儿女对于祖国义不容辞、且无上骄傲的责任;接着采用并列结构,从三个角度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出的无数看似平凡普通的科技攀登者、文化攀登者、教育攀登者、体育攀登者、医疗攀登者;最后指出在一幕幕攀登的瞬间背后,是无数中国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辛勤付出,并用“攀登的精神不在浩渺无边的宇宙里,而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与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将攀登精神拉回到每一个平凡人身上,呼吁14亿中华儿女都会在各自的岗位上,在细碎的生活里,传承攀登的精神,创造祖国更加美好的未来。‎ ‎ ‎ - 24 -‎ ‎ ‎ - 2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