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评价某一政策时说:“其实质与贾谊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之策同,但形式上罩上了温情脉脉的亲情面纱。”该学者评价的是 A. 三公九卿制 B. 郡国并行制 C. “推恩令”‎ D. 察举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结合所学可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指的是在原有的诸侯王的封地上分封更多的诸侯,从而削弱他们的力量,而实质上与这一策略相同,但形式上罩上了亲情面纱的制度是“推恩令”,“推恩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从而使得诸侯国被越分越小,王国的实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既与贾谊之策本质相同,同时也在形式上罩上了温情脉脉的亲情面纱。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与削弱地方诸侯国的力量无关;B选项错误,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诸侯国力量的坐大,威胁中央集权,不能削弱地方诸侯国的力量;D选项错误,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与削弱地方诸侯国的力量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韩非子》中记载:“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这一现象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是 A. 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B. 实行了禅让制度 C. 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D. 确立了皇帝制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王位世袭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启杀死禹确立的王位继承人伯益后继承王位,“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王位世袭制正式取代禅让制,世袭制从此成为古代中国王位继承的方式流传下来。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禹建立了我国历史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不是启建立的;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禅让制的破坏,不是禅让制的实行;D选项错误,皇帝制度在秦朝形成。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新唐书•兵志》中记载:“由是方(藩)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是 A. 巩固了丞相权力 B. 削弱了中央集权 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加强了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藩镇割据的影响。依据材料可知,唐代中后期藩镇管辖面积较大,军事力量强大且不服从中央管理,这导致了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弱化,削弱了中央集权。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势力的坐大,与丞相权力无关;C选项错误,地方势力的坐大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势力的坐大削弱了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强化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4.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这主要是指他 A. 灭六国统一天下 B.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C. 修建万里长城 D. 继承了秦国王位 ‎【答案】A ‎【解析】秦王嬴政认为自己灭六国和统一天下的功劳超过传说的三皇五帝,所以有“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的说法,故A符合题意;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故B不符合题意;为抵御匈奴的骚扰,巩固秦朝北部边防,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故C不符合题意;继承秦国王位是嬴政统一六国的前提,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我国当前实行的省制开端于 A. 秦朝的郡县制 B. 西汉的州郡县制 C. 元朝的行省制 D. 唐朝的军镇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C项正确。秦朝的郡县制、西汉的州郡县制、唐朝的军镇制虽然都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但无论从管理范围,管理模式方面分析,都与元朝的行省制有较大差别,排除ABD。‎ ‎6.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A. 汉代内外朝 B.唐代三省制 C. 明代内阁制 D.清代设军机处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张居正”、“大学士”、“首辅”可知该制度是明朝的内阁制。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后政务繁忙,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但很少参决政事;明成祖朱棣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时期,内阁大学士被授予替皇帝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明朝后期,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本题选C。‎ ‎7.清初设置的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 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 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 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军机大臣不能够纵论军务,谋划战事,只是辅助皇帝处理奏折,传达皇帝旨意,故A错误;军机大臣的职责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没有参与决策的权力,故B错误;军机大臣的职责主要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而不是伴读和消遣,故C错误;由材料可知,军机大臣没有决策的权力,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体现了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D正确。‎ ‎8.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一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我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有希望的机会。”此观点的本质是,通过战争使英国 A. 对华贸易合法化 ‎ B. 扭转了对华贸易逆差 C. 打开与中国进行商品贸易的大门 ‎ D. 获得了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答案】D ‎【解析】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更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故D项符合题意;对华贸易合法化并非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故A项不符合题意;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而不是发动战争的原因,故B项不符合题意;打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大门是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9.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 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史料的鉴别能力。中日双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由此导致了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有较大差别;B、C、D三项均不是中日双方对丰岛海战记述各异的原因。‎ ‎10.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不包括 A. 城市暴动 B. 土地革命 C. 武装斗争 D. 根据地建设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不是在城市中发动暴动,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故BC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11.1937﹣1941年,中国独立抗击了100多万日军,到抗战胜利时,日本230万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牵制在中国,中国战场消耗了日本全部战争开支340亿美元中的120亿,中国军队击毙日军39万多人。这说明抗日战争 A.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B. 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C.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D. 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答案】C ‎【解析】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排除BC;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是指1927年南昌起义,排除A;根据“中国独立抗击了100多万日军”“日本230万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牵制在中国”“中国战场消耗了日本全部战争开支340亿美元中的120亿”“中国军队击毙日军39万多人”反映了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故选C。‎ ‎12.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 领事裁判权 B. 片面最惠国待遇 C. 居住及租地权 D. “门户开放”政策 ‎【答案】B ‎【解析】材料可解读为“一国获利,各国均沾”,即:片面最惠国待遇。故选B。‎ ‎13.《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它反映了 A. 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B. 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 C. 先进的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思想 D. 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性质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制定并颁布了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核心的《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绝对平均的思想,体现了其落后性,无法反映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是以洪秀全为首的一次农民起义,不属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故C选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主要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不能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性质,故D选项错误。‎ ‎14.井冈山精神的内涵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其中“敢闯新路”主要体现在 A. 打土豪,分田地 B. 工农武装割据 C. 纠正“左”倾错误 D. 开展武装斗争 ‎【答案】B ‎【解析】根据“井冈山精神”可知,时间是井冈山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答案为B项。A项,体现的是依靠群众,排除。C项,纠正“左”错误的会议最早为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在长征路上所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与井冈山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开展武装斗争与“敢闯新路”不符,排除。‎ ‎15.马克思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据此,对巴黎公社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巴黎公社的胜利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经验 B. 巴黎公社的政权性质是无产阶级政权 C. 巴黎公社的措施都体现了其阶级属性 D. 巴黎公社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实践基础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趋势”可知,这体现出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政权性质,故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没有体现巴黎公社为国际社会产生的影响,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具体体现巴黎公社所采取的措施,因此无法得出巴黎公社的措施都体现了其阶级属性的结论,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建立时期马克思主义已经产生,故D选项错误。‎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时期,丝织业是比较发达的,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长安和临淄等地设立了大规模的官营手工业作坊,作坊的织工常常达数千人之多,并设工官专门管理。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史记》载,通邑大都中从事买卖“帛絮细布”者,可“比千乘之家”。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保存完好的绢、纱、绮、锦、刺绣等丝织品,这些绚丽多彩的高级丝织物,用织、绣、绘、印等技术制成各种动物、云纹、卷草及菱形等花纹,说明西汉的纺织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鼎盛期,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唯一长期保持统一的大国。隋唐时期的中国,各种政治制度业已完备,经济空前繁荣。在当时的世界上,中国处在发展的前列,大大影响了世界,特别是东亚周边国家封建化的进程。亚洲各国人民都羡慕中国,“殷切希望政治上要有像中国那样统一的国家组织,经济上要过像汉人那样灿烂的文化生活”。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指出:“初唐和中唐时的中国人自信心最强,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 ‎——据晁福林《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三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北宋后期全国镇市有1900有余,大者年税收万贯以上。民间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宋朝城市繁荣,汴京和临安盛时人口均超出百万。‎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丝织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史实说明唐朝“中国人自信心最强”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答案】(1)官营丝织业发达;商人经营的丝织业获利丰厚;丝织品种多;丝织技术水平高。‎ ‎(2)制度先进: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科举制的确立和完善,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经济繁荣:生产发展水平高,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隋朝开通的大运河有利于灌溉;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空前繁荣,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海上“丝绸之路”畅通,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3)农产品(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高;出现“交子”;城市商业繁荣,坊市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不受限制;草市和市镇经济发展。(商人积极性较高;商品种类增加;商税成重要财源。)‎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丝织业是比较发达的,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用织、绣、绘、印等技术制成各种动物、云纹、卷草及菱形等花纹,说明西汉的纺织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的信息归纳回答。‎ ‎ (2)依据材料二“各种政治制度业已完备,经济空前繁荣”从政治制度、考试制度以及经济发展中农具、灌溉工具以及交通和对外贸易等思考回答。‎ ‎ (3)依据材料三“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民间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宋朝城市繁荣”等信息归纳回答。‎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习近平指出:“中美国情各异,历史文化、发展道路、发展阶段不同,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聚同化异,和而不同。”‎ 材料一 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中美《上海公报》‎ 材料二 两国政府重申《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 ‎——中美《八一七公报》‎ 材料三 美利坚合众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台湾的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决定这样的期望……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总统或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同台湾进行的计划、交易或其他往来……通过美国在台湾的协会去办理和进行。‎ ‎——美国《与台湾关系法》‎ 材料四 中方历来重视发展中美关系,愿同美方相向而行、一道努力,实现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中美之间存在一些分歧很正常。对此,不能动辄把自身的问题归咎于对方、在战略判断上犯下根本性错误,那样只会损人害己、搞乱世界;而应采取客观、理性的态度,多做换位思考、相互适应。最重要的是,要始终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通过化解和管控分歧避免中美合作大局受到干扰。‎ ‎——2018年3月26日外交部副部长郑泽光的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的外交政策。该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转变,分析其转变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建交公报”发表于哪一年?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分析美国《与台湾关系法》的签署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4)综上,从历史和现实出发,谈谈你如何理解中国政府处理当前中美关系的做法。‎ ‎【答案】(1)政策:封锁、威胁、孤立的敌视政策。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苏冷战的需要;世界多极化的发展;美国的国际地位的削弱;封锁中国计划的破产;中苏关系紧张 ‎(2)时间:1978年。内容:美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影响: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严重阻碍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 ‎(4)理解: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合作可以办成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中美对抗对两国和世界都是灾难;我们要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不断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双方妥善处理和管控敏感问题,推动中美关系在新起点上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解析】(1)关于“政策”,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的“孤立”、“遏制”,经济上的封锁、禁运政策,企图扼杀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关于“原因”,要从中国与美国的两方面分析,中国方面,中国经济恢复与发展、国际地位提高、中苏关系恶化等;美国方面,美苏争霸处于劣势、经济实力衰退等。‎ ‎(2)关于“时间”,根据所学,1978年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关于“内容”,根据所学,公报重申美国“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3)根据所学,《中美联合公报》是以国际关系和两国关系准则为依据的,而《与台湾关系法》是美国单方面制定的国内法,严重违背了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粗暴地干涉了中国的内政,该法为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 ‎(4)根据所学,中美两国的国力、在世界的话语权影响着两者的关系,当双方成为举国轻重的大国后,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会很大,需要合作才能共赢。中美不可能是完全对立的,中美之间互相不断适应、正视对方的实力和利益,有助于中美关系的持久稳定和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