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鹤岗一中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一、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虽然在冰天雪地里,但先民们发现,小寒时期阳能其实在增加。小寒时期会依次出现以下物候:首先是雁北乡,雁将避热而回,尽向北飞之,至立春后皆归矣,禽鸟得气之先故也;第二候是鹊始巢,每向太岁,冬至天元之始至,后二阳已得来年之节气,鹊遂可为巢,知所向也;三候雉始雊,雊,雌雄之同鸣也,感于阳而后有声。 先民对大雁这种候鸟观察得十分仔细,大雁的行为也是古人判断节气的重要依据。大雁虽然还在南方过冬,但它们已经感知到阴阳的顺逆变化,阳气即将回升,雁群开始自南方往北飞回故乡。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中国南方过冬。冬去春来,它们又飞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在中国文化中,雁是禽中之冠,自古被视为“五常俱全”的灵物,即具有仁义礼智信五常。雁有仁心,一队雁阵当中,总有老弱病残之辈,其他壮年大雁不会弃之不顾。雁有情义,雌雁雄雁相配,从一而终,一只死去,另一只也会自杀或者郁郁而亡。雁在迁徙时总是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互相紧接着列队而飞,古人称之为“雁阵”。“雁阵”由有经验的“头雁”带领,加速飞行时,队伍排成“人”字形,一旦减速,队伍又由“人”字形换成“一”字长蛇形,这是为了进行长途迁徙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在古人看来即为礼。雁有智慧,雁为最难猎获之物,落地歇息之际,群雁中会由孤雁放哨警戒。人们说,犬为地厌、雁为天厌、鳢为水厌,即指它们机智警觉。雁有信,它是南北迁徙的候鸟。因时节变换而迁动,从不爽期,至秋而南翔,故称秋天为雁天。 中国文化中很早就把雁当作文明的象征,古时有以大雁为礼物的惯例。周代开创的婚姻礼仪,是礼仪的根本,而婚姻的六礼中,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阶段,只有第五个阶段不必用雁,其他几礼都要用雁,即说明在中国人的观察里,“雁”这种候鸟兼具社会对人们婚姻问题上需求的引义。 试卷第15页,总15页 小寒第二候,进入了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喜鹊却会有所行动。鹊是适应能力比较强的鸟类,人类活动越多的地方,喜鹊种群的数量往往也越多,而在人迹罕至的密林中则难见它们的身影,可以说它们是很有人缘的鸟类。喜鹊常成对或结成大群活动,白天在旷野农田觅食,夜间在高大乔木的顶端栖息。中国人在鹊之前加上喜字,明证喜鹊在中国人的眼中象征吉祥。民间传说鹊能报喜,故称喜鹊。画鹊兆喜几乎成了我们文化中的一个大为流行的风俗,齐白石、徐悲鸿等人都画过喜鹊。两只鹊儿面对面叫“喜相逢”;双鹊中加一枚古钱叫“喜在眼前”;一只獾和一只鹊在树下树上对望叫“欢天喜地”。流传最广的,则是鹊登梅枝报喜图,又叫“喜上眉梢”。中国人对喜鹊的观察也非常早,《诗经》中有“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这是成语鹊巢鸠占的源头。 第三候中的“雉”是野鸡,在山中的野鸡也察觉到了阳气的滋长,开始鸣叫寻找同伴。我们今天已经很少能看到野鸡,但在古代,“雉”也参与了中国文化的经验和表达。“雉”善走,不能久飞,羽毛可做装饰品。《诗经》中说,“雄雉于飞,泄泄其羽”。它由矢和隹两字组成,矢为矢量,长度单位,表示本地方;隹为鸟,雉的本义是留鸟,特指野鸡。古人也因此把雉当作长度单位,长三丈高一丈的城墙为一雉。《左传》中说:“都城过百雉。”城墙则称为雉堞,谢眺有诗:“出没眺楼雉,远近送春目。” (节选自余世存《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寒节气阳气已动,阳能开始增加,自然界中的一些候鸟和留鸟能敏感的觉察到这些变化并有所行动。 B.大雁是候鸟,随季节变化南北迁徙。迁徙途中,它们表现出在人们看来仁义礼智信的行为,因而被称为“天厌”。 C.喜鹊既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气候和人类的能力,又能敏感地察觉到气候的变化,小寒时会冒着严寒筑巢,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D.作为小寒第三候的留鸟,山中的野鸡也能感受到节气的变化、阳气的生长,并在小寒时节用叫声来招引同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试卷第15页,总15页 A.文章围绕“小寒时天气其实并不寒冷”这一中心论点,按雁、鹊、雉的顺序分别加以论证,论述清晰而有条理。 B.小寒时期依次出现三种物候,是小寒时期虽看起来冰天雪地,但阳能其实是在增加的重要表现。 C.文章举例丰富,中国文化风俗绘画中的画鹊兆喜,就是喜鹊为中国人眼中吉祥象征的有力明证。 D.文章论述小寒节气中三种物候,分别表现了其对先民文化生活的影响,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可读性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寒时期的阳能其实在增加”,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就很符合这一表述。 B.在先民的心中,大雁是非常机智聪明的候鸟,因而成为三种物候中古人判断节气最重要的依据。 C.中国文化中,大雁是文明的象征,中国传统婚姻礼仪以雁作为五礼之贽,使得大雁具有丰富含义。 D.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雉” 既指一种禽鸟,如“雄雉于飞,泄泄其羽”,也指长度单位,如《左传》中“都城过百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材料一: 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把“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明确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 (《人民日报评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试卷第15页,总15页 材料二: (新华社发,国家统计局数据) 材料三: 中国财政部11月18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20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预算近日提前下达,共计1136亿元,以期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引发外媒关注。 据拉美社11月18日报道,根据中国财政部的说法,其中一部分资金将分解到具体的地方政府,以在2020年加强脱贫攻坚战的力度。 报道称,这些资金将继续重点加大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支持力度。“三区”是指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区;“三州”是指甘肃的临夏州、四川的凉山州和云南的怒江州。 报道称,今年10月,中国国务院一位高级官员表示,预计到今年底,全国95%左右现行标准的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再经过2020年一年的努力,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该官员还提到,预计到今年底,全国90%左右的贫困县将实现摘帽。 (《外媒关注中国投入巨资决战脱贫攻坚》,参考消息网2019年11月20日) 材料四: 试卷第15页,总15页 从范畴逻辑上看,精准扶贫解决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战略在对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的深刻把握上,消除城乡发展之间的鸿沟,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共富共赢。按照既定的工作部署,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的全部脱贫,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人民温饱有了充分保障。然而,只要社会存在收入差距,就会存在一部分人的收入低于当地平均数。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在绝对贫困现象消除后,相对贫困问题将更加凸显,农村人口成为相对贫困的主要群体。 从时间逻辑上看,要立足2020年和2050年这两个时间节点,在全面脱贫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略。前者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者着眼于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按照时间节点,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奔小康的基础上,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全面实现。 (章文光《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有效衔接》) 4.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贫困发生率来看,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员比片区外的贫困人员更加贫困。 B.2013年到2017年,我国贫困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超过4000万,说明我国脱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 C.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问题,是解决贫困地区农村贫困问题的重中之重。 D.如果按照2013年的监测范围来统计贫困人口,2017年的贫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应该更少。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把“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说明党和国家对解决我国贫困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B.从国务院某官员的预计情况来看,2020年必须让全国剩下的5%左右贫困人口与10%左右的贫困县脱贫。 C.精准扶贫解决绝对贫困,到2020年,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D.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共富共赢,是到2050年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障。 6.为什么我国能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试卷第15页,总15页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救赎 薛培政 东方刚露出鱼肚白,护林员老长泰便肩扛板斧,带着猎犬“黑豹”,走在了杂草没膝的山道上。 一条盘旋在路边的花蛇,似乎听见了脚步声,昂头吐着信子望了望,“簌簌”地爬向杂草深处;卧在草丛中的野兔,支楞耳朵听了听动静后,也“嗖”的一下跃进灌木丛中;还有那群被惊动的山鸡,“咕咕、咕咕”的叫着飞向远处。 “咦——瞧恁小样儿,俺老汉又不是妖怪——”他边说边苦笑着坐在那块卧牛石上。老长泰年轻时一身蛮力气,两三人抬不动的物件,他双手搬起走得呼呼生风;当兵练投手榴弹,出手就是百十米,枪打得也不赖,因斗字不识一升,复员回了家。饭量也大得出奇,一顿饭能吃五六个大饼子,为这家里每年开春就断粮,快三十了还打着光棍。 那年腊月,鹅毛大雪下得铺天盖地,当人们都窝在家里猫冬时,野狼血洗了生产队的羊圈,一夜之间,七只山羊命丧狼口,看着未被叼走的几只死羊,全队的人都流泪了。 望着哀哀戚戚的人群,女队长萧桂英铁青着脸发话了:“还有爷们吗?若有就给我站出来!这狼得逞后,肯定还会来叼羊,谁若能把狼打死,我一分钱彩礼不要,就嫁给他!” 犹如石破天惊,大家惊愕的目光投向了女“掌门”。 醒过神来的小伙子们,立马变得跃跃欲试,可再看那血肉模糊的死羊,又个个怂得耷拉下了脑袋。就见站在人群后边的长泰,往前挤了挤瓮声瓮气地问道:“此话当真?”“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不过你要提死狼来见俺!”桂英怒眉一扬,干蹦脆地把话撂给了他。 长泰一言不发回到家后,找了一根碗口粗的枣木,又到村代销点赊了五斤地瓜烧酒。入夜,他便反穿羊皮袄蹲到了羊圈边。 试卷第15页,总15页 在冰天雪地里连守两夜后,第三天清晨,他穿着那件被撕扯掉前襟的破羊皮袄,带着满身的血印,拖着死狼敲开了桂英家的门。 这下,傻大黑粗的长泰露脸了。县长为他披红戴花,奖他一辆金鹿牌自行车,公社奖他一支猎枪,大队安排他做了护林员,女队长萧桂英也没食言。 此后,长泰就像威风凛凛的大英雄,每天身背猎枪,带着猎狗,长年巡逻在黑虎山涧。久了,他对各类鸟兽的习性,熟悉得就像自己的手掌,平时斩获的猎物,就连村里乡亲也没少分享。 可那年过了秋,乡邻们就见他像着魔了似的,两眼呆呆地望着远处,嘴里还不停地叨叨:“鸟兽也是有性命的主儿,也拖儿带女的啊!” 妻子桂英也觉出异常,再三追问下,长泰哭着道出实情。 为防野猪糟蹋庄稼,那个阴雨密布的傍晚,他在一片玉米地旁布下了猎套。翌日晨起查看时,不由得惊呆了:两头狍子幼崽在雨中围着那头被套死的野生母狍子,发出撕裂般的哀鸣。他想起了幼时爹下葬时的情景,心里顿时涌起一阵悸痛,懊悔地朝自己身上挥了一拳后,泪水就和着雨水流了下来。打那后,他再也没有动过狩猎的念头。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常年风餐露宿在深山密林里的长泰,在日复一日的巡山护林中变老了。村里的护林员已换过几任,老伴儿也跟着子女进了城,他却死活不肯下山,说惦记着那笔心债哩。 记不清从何时起,“野味热”像山里人打摆子一样弥漫开来,山下的镇上,远处的城里,星罗棋布的野味馆散发出诱人的浓香,安详静谧的黑虎山却失去了往日的平静。 乡亲们就发现老长泰变得越来越暴躁了,像跟谁结下仇似的,还在巡山的路上骂起了人:“挨千刀的王八蛋,作孽吧,总有一天会遭报应的!” 听说老长泰曾赤手打死过野狼,不断有人找上门来。那天,俩外乡人驾车找上门来,送上两箱好酒和厚厚的一沓现钞后,求他帮助猎杀一头野狼,并说事成后再加倍付款。哪知老长泰像受了侮辱似的,晃了晃手中的板斧,怒目圆睁地吼道:“带上这些破玩意,给我滚蛋!” 那些年,巡山的老长泰不停地与盗猎者周旋,一次次拆除对方布下的猎套、陷阱和细网,仍不时发现被网粘或绳套的鸟兽尸体。 试卷第15页,总15页 心力交瘁的他,三番五次跑乡里、到县上找领导:“再不禁猎,黑虎山上的带毛的东西就被猎光了!” “断人财路遭人恨呐——”老长泰说那次巡山,见一只黄羊被套住了,正要上前解绑,两支火药枪从身后对准了他:“再他妈挡道,就送你老东西上天!”幸亏猎犬“黑豹”猛扑上去,盗猎者才吓逃了。 后来,成为自然保护区的黑虎山,组建了专业护林队,年近八旬的老长泰也被省政府评为护林模范。 老长泰似乎没拿这荣誉当回事,每天依然在莽莽林区中巡逻。当县里派专车进山接他到省城接受表彰的时候,却见他住的窝棚上落锁了,只有眼前满目的青翠和阵阵的鸟鸣声。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8期)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对林中环境的描写,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自然,老长泰的话表现了他对林中动物的亲昵与喜爱。 B.女队长萧桂英料定狼还会来叼羊,用“激将法”鼓励男人们杀狼除害,展示了这位山村女子的经验丰富与豪爽泼辣。 C.老长泰看到雨中野生母孢子被套死、幼孢子哀鸣的惨状,想起幼时父亲下葬的情形,良心发现,痛改前非,不再狩猎。 D.小说中描写盗猎者的贪婪和凶残,从反面衬托了老长泰的正直与尽职尽责,也批判了当下现实中部分人的畸形消费观。 8.这篇小说构思巧妙,情节曲折有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这篇小说以“救赎”为题目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试卷第15页,总15页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郑兴裔,字光锡,显肃皇后外家三世孙也。兴裔早孤,叔父藻以子字之,分以余赀,兴裔不受,请立义庄赡宗族。及藻没,遂解官致追报之义。 乾道初,建康留司请治行宫备巡幸,兴裔奏劳人费财,乞罢其役,且言都统及马军帅皆非其人。过阙入见,询以守令臧否,兴裔条析以对。帝曰:“卿识时务,习吏事,行当用卿。”会复置武臣提刑,就命为之,加遥领高州刺史。郡县积玩,检验法废,兴裔创为格目,分畀属县,吏不得行其奸,因著为令。 建、剑、汀、邵盐策屡更,漕臣请易纲运为钞法,兴裔极言其不可。海寇倏去忽来,调兵常无及,兴裔请置澳长,寇至径率民兵御之。又言禁兵事艺不精,多充私役,乞行禁止,尉以捕盗改秩,多伪,当加审实。帝善其数论事,诏加成州团练使。 时传闻金欲败盟,召兴裔为贺生辰副使以觇之,使还,言无他,卒如所料。寻诏知阁门事兼干办皇城司,又兼枢密副都承旨。军妇杨杀邻舍儿,取其臂钏而弃其尸,狱成,刑部以无证左,出之。命兴裔覆治得实,帝喜,赐居第。丁母忧去官,服阕,复故职,除均州防御使。 再使金,还,迁潭州观察使。复请祠,起知庐州,移知扬州。扬与庐为邻。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民旧皆茅舍,易焚,兴裔贷之钱,命易以瓦,又奏免其偿,民甚德之。修学宫,立义冢,定部辖民兵升差法,郡以大治。楚州议改筑城,有谓韩世忠遗基不可易者,命兴裔往视,既至,阙地丈余增筑之。帝阅奏,喜曰:"兴裔不吾欺也。"卒,年七十四,赠太尉,谥忠肃。(《宋史.郑兴裔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 B.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 试卷第15页,总15页 C.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 D.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皇后”是皇帝的正妻。秦以前只称“后”,秦以后天子称“皇帝”,“后” 于是称皇后。 B.“刑部”是我国封建社会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一。 C.古代居丧期间须按制穿戴孝服。文中的“服阕”就是守丧期满除去丧服之意。 D.“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平民死后,朝廷给他另起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兴裔体恤族民,知恩图报。叔父郑藻把多余的财物分给他,他不要,请求建义庄以赡养族民。郑藻去世,他解官表达追念报答之义。 B.郑兴裔颇识时务,深得宠信。建康留司请建行宫以备巡幸,他上奏说劳民伤财,请求停止这项劳役。因他识时务,精通政事,皇帝认为应当用他。 C.郑兴裔办案得力,受到奖赏。军妇杨氏杀邻舍儿,刑部因没有旁证而放了她。郑兴裔主动请求重新审理该案,得到实证,皇帝很高兴,赐给他宅第。 D.郑兴裔治理有方,卓有成效。他在庐州制止与邻州相互送礼。他修学校,立义冢,确定部辖居民升差法,使扬州得到了充分治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阙入见,询以守令臧否,兴裔条析以对。 5分 (2)民旧皆茅舍,易焚,兴裔贷之钱,命易以瓦,又奏免其偿,民甚德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试卷第15页,总15页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 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销。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①,先发望春台②。 (注)①律:万物生长的周期,自然节候的规律。②望春台:即指观赏春景的高台,又喻指京城。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诗捕捉住早梅的姿态、颜色、生长环境等特征,加以艺术的加工和描摹,十分生动传神。 B.张诗借“白玉条”生动形象的拟人手法,塑造了早梅的风貌与气质。 C.齐诗一个“递”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寒风仿佛对早梅充满爱怜;从侧面烘托花香清幽怡人。 D.齐诗尾联语义双关,表面是祝愿梅花明年应时早发,实则是表达出自己意欲大展宏图的愿望。 15.自古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两首咏梅诗,都侧重写一个“早”字。请结合诗句分别分析这两首诗的“早”是如何体现的。6分 试卷第15页,总15页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品德高尚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出曹操在攻破荆州后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英雄形象。 (3)《诗经·氓》一诗中,写女子没什么过错,可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经百年鼎革方有今日恢宏人文气象的清华大学校园,早已跻身全球最美校园之列,这是数代清华人________、孜孜营建的心血成果。在对清华校园做出卓越贡献的建筑家中,论作品数量之盛、规划筹谋之妙、设计淬冶之精,关肇邺院士的功劳________。 作为一校文脉之所系,( ),是大学精神的守护者。1982年,清华大学图书馆三期扩建工程启动,这个重担落到了刚刚从美国访学归国的关肇邺的肩上。面对重重考验,关肇邺近乎完美地完成了图书馆三期的设计。建设时间跨度将近百年的清华大学图书馆与庄严肃穆的中央主楼、雄伟壮观的新天文台等众多建筑作品,以令人惊叹的手法精心组成整体群落,________,突显出清华学术传统的延绵启承与博大精深。 试卷第15页,总15页 时光的磨洗没有使关肇邺设计的建筑________,相反,他对清华园空间文化的“结构性创造”与“基因级贡献”被时间擦拭得愈加清晰、明亮。关肇邺设计了清华建筑,不单是清华人心灵故乡中一代代最珍贵的记忆背景,更成为推广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千方百计 一枝独秀 相得益彰 黯然失色 B.殚精竭虑 一枝独秀 珠联璧合 相形见绌 C.殚精竭虑 首屈一指 珠联璧合 黯然失色 D.千方百计 首屈一指 相得益彰 相形见绌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大学的图书馆往往成为校园人文景观中最令人瞩目的文化地标,标示出一所大学的思想深度与视野广度 B.大学校园人文景观中最令人瞩目的文化地标是图书馆,标示出一所大学的思想深度与视野广度 C.一所大学的思想深度与视野广度的标志是图书馆,往往成为校园人文景观中最令人瞩目的文化地标 D.大学的图书馆标示出一所大学的思想深度与视野广度,往往成为校园人文景观中最令人瞩目的文化地标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关肇邺设计的清华建筑,不单是一代代清华人心灵故乡中最珍贵的记忆背景,更成为推广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 B.关肇邺设计了清华建筑,不单是清华人心灵故乡中一代代最珍贵的记忆背景,更是量度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 C.关肇邺设计的清华建筑,不单是量度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更是一代代清华人心灵故乡中最珍贵的记忆背景。 试卷第15页,总15页 D.关肇邺设计的清华建筑,不单是一代代清华人心灵故乡中最珍贵的记忆背景,更成为衡量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 20.一位百岁抗战老兵与世长辞,殡仪馆收到社会爱心人士多副挽联,请从下列四个选项中选出都不得体的一项 3分 ①慈竹临风空有彩,晓萱经雨不留芳。 ②南征北战功不朽,春去秋来名永留。 ③南朔战功青史在,抗战老兵英名存。 ④著作等身身不死,子孙維业业长存。 ⑤伟业丰功垂宇宙,犹存大节励人民。 ⑥人间未遂青云志,天上先成白五楼。 A.①②④ B.③④⑥ C.①⑤⑥ D.①④⑥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分) 非常时期,非常之举,非常必要。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____ 。正因如此,各地在开展联防联控工作中,格外强调要减少外出,避免串门、拜年、聚餐等聚集性活动。____,这不仅是对自己、对他人的不负责,也严重扰乱了疫情防控大局。各地严管严控措施释放的信号是鲜明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个公民,应当按照联防联控的要求主动承担应有责任,主动配合政府的非常举措。若选择以身试法,_____。 四.写作(60分) 试卷第15页,总15页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作家到一个酿酒的葡萄园参观。 “1994年的葡萄最好”园主说,“因为那一年的夏天天气干燥,生长的葡萄特别甜。” “葡萄不怕干死吗?”作家不解地问。 “新藤怕,老藤不怕。因为老藤的根扎得深,能吸到泥土深处的水分。”园主说,“还有,经过好好修剪的新藤也不怕,放任它生长的怕。” “为什么?”作家问。 “因为叶子长得愈多,藤蔓攀得愈远,需要的水分愈多。所以一干,就受不了了。”园主慢慢地说。 作家陷入了沉思……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5页,总15页 高二期末语文答案 1.B 2.A 3.D 【解析】 【分析】 1.B项,“因而被称为‘天厌’”错误,从第二段“雁有智慧,雁为最难猎获之物,落地歇息之际,群雁中会由孤雁放哨警戒。人们说,犬为地厌、雁为天厌、鳢为水厌,即指它们机智警觉”可知,“天厌”是因为大雁的警觉和机智。 故选B。 2.A项,“小寒时天气其实并不寒冷”并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原文第一段只是说“小寒时期阳能其实在增加”,并没有说“并不寒”,因此这句话不能算作文章的中心论点。 故选A。 3.A项,“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中提到的是大雁向南飞,很显然是深秋时节,而文中说的小寒是“雁将避热而回,尽向北飞之”。 B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原文第二段开头提到了 “先民对大雁这种候鸟观察得十分仔细,大雁的行为也是古人判断节气的重要依据”,并没有说其与大雁机智聪明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C项,因果颠倒,大雁具有丰富的含义,所以作为五礼之贽,对应的信息为原文第三段。 故选D。 4.A 5.C 6.①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施了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并将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国家战略。②目标明确具体。2020 答案第13页,总13页 年要实现“两个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③有资金保障,针对性强。中央财政提前下达专项扶贫资金,继续重点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支持力度。④扶助对象精准。贫困地区明确,贫困人数清楚,实行精准扶贫。(答对3点得满分) 【解析】 【分析】 4.A项,“从贫困发生率来看”是错误的。贫困发生率指贫困人口所占的比例。发生率高不能表示贫困人员就更加贫困。 故选A。 5.C项,“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错误的,由原文“精准扶贫解决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可知,精准扶贫的目标是实现全面小康,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要达到的目标。 故选C。 6.由原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精准扶贫解决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可知,我国能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是因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施了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并将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国家战略。 由原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把‘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明确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可知,我国能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是因为目标明确具体,2020 年要实现“两个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由原文“中国财政部11月18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20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预算近日提前下达,共计1136 答案第13页,总13页 亿元,以期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报道称,这些资金将继续重点加大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支持力度”可知,我国能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是因为有资金保障,针对性强,中央财政提前下达专项扶贫资金,继续重点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支持力度。 由材料二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数量可知,我国能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是因为扶助对象精准。贫困地区明确,贫困人数清楚,实行精准扶贫。 7.C 8.①运用倒叙手法。小说先是展现老长泰清早巡山的护林员形象,然后叙述老长泰年轻时勇敢杀狼为民除害的故事。②故事情节突转。成为护林员后老长泰热衷打猎,但后来出人意料地坚决不打了,然后交代原因,情节波澜起伏。③结尾出人意料。老长泰两次与偷猎者交锋,保护了山林并获省政府奖,但却以他不去省城领奖结尾,耐人寻味。 9.①统领故事情节。老长泰年轻时打了不少野兽,后来做护林员,为了保护野兽同各种盗猎分子坚决斗争,故事的主体是心灵的救赎。②丰富人物形象。老长泰外表粗犷,但内心细腻,性情淳朴,救赎的过程使得他的形象更加丰满。③暗示小说主旨。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但人类为了个人享受和私利猎杀动物,大肆掠夺自然,引发读者思考人类需要怎样的救赎。 【解析】 【分析】 7.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小说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错在“良心发现,痛改前非”。老长泰见母狍子被杀、幼狍子哀鸣的惨状,触景生情,不再打猎,说“良心发现”言过其实,“痛改前非”说法也有误,为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去打猎不能叫“非”。 故选C。 8.本题考查作品的情节结构及构思的妙处。解答此类题目可从情节设置的一般手法和首尾特色等角度解答。情节设置基本技巧:倒叙,照应,伏笔,过渡,铺垫,点题;常用技巧: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突转法,抑扬法。 答案第13页,总13页 本文开头1——3段写老长泰带着“黑豹”巡山,4段开始回忆他年轻时的事,是倒叙手法;4——12段写他热衷打猎,13——16段写他不再打猎,交代原因,情节上形成突转,波澜起伏;17——21段写他护林,21——22段写他获省政府奖,但却不去省城领奖,结尾出人意料,耐人寻味。通过阅读可以发现小说开头使用了倒叙的手法,描写长泰巡山、山中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小说的中段写出了长泰为什么上山打狼,又突然不再打猎的原因,设置了悬念;最后采用顺序描写长泰不问功名的护林经历,结尾戛然而止,留下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9.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人物、情节、主旨、本身特殊效果几个方面来答,有修辞的要答出修辞并分析效果。答题时要具体分析,不能只说套话。 “救赎”作为题目,可从情节方面答,统领故事情节,但是分析时要按照情节发展概括内容;从人物方面答,丰富人物形象,也需要具体解释出如何丰富,增加了哪些内容;从主旨方面答,暗示小说主旨,注意要把主旨概括出来。标题往往透露出作品的主旨、人物的特点、情节的突出矛盾等等,具有点睛的作用;回答时也要围绕这几点来回答。小说的第1-3段采用倒叙的手法,简单接受了老长泰的生活情况和山中的面貌,为下文做了铺垫。第4-12段描写老长泰年轻时候是如何成为猎手,却又突然不再打猎,留下悬念。13-22段描写了长泰成为护林员的经过,点明了作品的主旨,结尾引发人们的思考,“只有眼前满目的青翠和阵阵的鸟鸣声”暗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10.B 11.D 12.C 13.(1)(郑兴裔)经过宫阙入见皇上,皇上问他守令好坏,郑兴裔分条剖析答对。 第一句中,句首添加主语“郑兴裔”;“阙”,宫阙;“询以守令臧否”,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守令臧否询之”,“臧否”,好坏;“条析”,分条剖析,“对”,回答。 (2) 百姓以前住的都是茅屋,容易着火,郑兴裔借给他们钱,命令用瓦房来替代茅屋,又上奏不用他们偿还,百姓非常感激他。 答案第13页,总13页 “旧”,过去,以前;“贷”,借给,“贷之”的“之”是代词,他们;“易以瓦”,状语后置句,应为“以瓦易”,“以”,用,“易”,替换,代替;“德”,名词活用为动词,感激。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这句话是说“当初,郑兴裔在庐州曾制止与邻州相互送礼,这时查州户籍,见以前退回的(礼物)有出无回(没有送回的记录),于是上奏严加禁止。扬州有很多屯兵缺粮,按惯例从他境买粮,郑兴裔搜集偷漏之粮补充粮食,于是粮食够吃”,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兴裔”“庐”“礼”“郡籍”“扬”“粮”“之”,然后依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按”是动词,意思是“查”,宾语是“郡籍”,故应在宾语“郡籍”后断开,排除ACD三项,读选B项。 1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谥’是……平民死后,朝廷给他另起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有误,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郑兴裔主动请求重新审理该案”错,从文中来看,第四段说“命兴裔覆治得实,帝喜,赐居第”,“命”的主语应是“皇帝,故应是“皇帝命令郑兴裔重新审理该案”。 参考译文: 郑兴裔,字光锡,是显肃皇后母家的三世孙。郑兴裔很小就丧父,叔父郑藻把他当作儿子抚养,把多余的财物分给他,郑兴裔不要,请求建义庄以赡养族民。等到郑藻去世,郑兴裔于是解官表达追念报答之义。 答案第13页,总13页 乾道初年,建康留司请建行宫以备巡幸,郑兴裔上奏说劳民伤财,请求停止这项劳役,并且说都统及马军帅都不能胜任。(郑兴裔)经过宫阙入见皇上,皇上问他守令好坏,郑兴裔分条剖析答对。皇帝说:“你识时务,精通政事,应当用你。”适逢重新设武官提刑,(郑兴裔)受命担任此职,加遥领高州刺史, 州县政事荒废,检察法规废止,郑兴裔制定规则,分别下达所属州县,官吏不能再行奸诈,于是成为法令。 建、剑、汀、邵各州盐策多次更换,漕臣请求改纲运为钞法,郑兴裔极力进谏认为不行。海寇来去不定,调兵经常来不及,郑兴裔请求设澳长,敌寇到时直接率领民兵抵御。又说禁兵武艺不精,经常为私人办事,请求加以禁止。尉因捕盗而改升官级,多是假的,应当加以审查核实。皇帝对他的多次论事很满意,下诏加封他为成州团练使。 当时传闻金要败毁盟约,召郑兴裔任贺生辰副使以侦察敌情,出使回来,说金无此意图,终如所料。不久诏令他担任阁门事兼干办皇城司,又兼任枢密副都承旨。军妇杨氏杀了邻居的儿子,取下臂钏而丢弃了尸体,罪名成立,刑部因没有旁证,放了她。皇帝命令郑兴裔重新审理该案,得到实证,皇帝很高兴,赐给他宅第。(郑兴裔)服母丧离任,服丧期满,恢复旧职,任均州防御使。 (郑兴裔)再次出使金,回来,升任潭州观察使。又请求任祠禄官,起先治理庐州,后调任治理扬州。扬州与庐州相邻。当初,郑兴裔在庐州曾制止与邻州相互送礼,这时查州户籍,见以前退回的(礼物)有出无回(没有送回的记录),于是上奏严加禁止。扬州有很多屯兵缺粮,按惯例从他境买粮,郑兴裔搜集偷漏之粮补充粮食,于是粮食够吃。百姓以前住的都是茅屋,容易着火,郑兴裔贷给他们钱,命令用瓦房来替代茅屋,又上奏不用他们偿还,百姓非常感激他。修学校,立义冢,确定部辖民兵升差法,扬州因此得到充分治理。楚州商议改筑城,有人认为韩世忠遗址不能改,命令郑兴裔去视察,到了以后,掘地丈余重新修筑。皇帝看了奏章,高兴地说:“郑兴裔没有欺骗我。”(郑兴裔)去世,终年七十四,被追赠太尉,谥号忠肃。 14.B 15.张诗第一句“寒梅”指花开之早,还在冬末春初的寒冷季节,紧扣“早”字; 第三句“不知”紧承上两句对早梅的铺写,用惊叹的口吻表达了对近水梅花早开的惊喜,突出“早”; 第四句用一“疑”字,更为传神,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融化的冬雪重压枝头,突出“早”,将诗人的惊喜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答案第13页,总13页 齐诗首联以对比的手法写梅花不畏严寒早早绽放。万木凋摧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特点,照应了诗题种“早梅”之“早”; 颔联“一枝独开” 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是“早”; 颈联禽鸟惊奇窥视,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益发见于言外。 【解析】 14.B项,“白玉条”用了比喻,没有运用拟人手法。 故选B。 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手法的能力。这是一道比较阅读题,题干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分别分析这两首诗的“早”是如何体现的。“如何体现”“早”是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回答的。首先要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 张谓的《早梅》,侧重写一个“早”字。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凌寒独开的丰姿,又照应了“寒”字,还在冬末春初的寒冷季节,紧扣“早”字。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抒发了诗人初见桥边梅花近水早发的惊喜之情。因为“不知”才“疑”,因为梅花洁白如玉才“疑是经冬”“未销”的“雪”,这样写来,突出梅花开得真“早”。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答案第13页,总13页 齐己的《早梅》,首联是说,万木禁受不住严寒快要催折,梅树汲取地下暖气生机独回。此诗开头就用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并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冻欲折”说法略带夸张。然而正是万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的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颔联是说皑皑白雪笼罩着山村乡野,昨夜一枝梅花欺雪傲霜绽开。“一枝开”是说这一枝先于众梅,悄然早开,表明梅花开于百花之前,突出“早”。如果梅开“数枝”便不能突出一“早”字。颈联是说微风吹拂梅香四溢别有情味,素雅芳洁的姿态令禽鸟惊窥。此联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一个“窥”字,是着眼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的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神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越发见于言外。尾联是说明年如果梅花还能按时绽放,希望它开在众人爱赏的春台。回答本题时,要把两首诗分开来分析,张诗要一句一句分析,齐诗要一联一联分析,在分析时,结合相关诗句,要紧扣“早”字才行。 16.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莲而不妖 17.C 18.A 19.D 【解析】 【分析】 1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千方百计:形容想尽或用尽种种方法。句意强调费尽心血,而不是想尽、用尽办法,应选“殚精竭虑”。首屈一指:表示位居第一。一枝独秀:形容在同类事物中最为突出,最为优秀。句意是功劳最大的,应选“首屈一指”。珠联璧合: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凑在一起。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自己的好处。句意说各种美的建筑凑在一起,应选“珠联璧合”。黯然失色:指事物失去了原有的色泽和光彩。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句意没有相比较之意,应选“黯然失色”。故选C。 18. 答案第13页,总13页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前文“作为一校文脉之所系”,后文的主语应该是“图书馆”,排除B项、C项;“标示出一所大学的思想深度与视野广度”与下文“是大学精神的守护者”紧密衔接,排除D项。故选A。 1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A项,搭配不当,“推广”与“标尺”不搭配。B项,搭配不当,可以把“了”改为“的”。C项,不合逻辑,后两个句子顺序颠倒。故选D。 20.D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此题考核对联应用的对象,对象为“一位百岁抗战老兵与世长辞”,题中,①挽母亲④挽作家⑥与抗战老兵形象不符合。 21.①居家隔离是联防联控的重要举措 ②然而一些人依旧我行我素 ③等待的将是法律的惩处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要准确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段,把握文段的主旨,因为文段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围绕主旨表达展开的。重点则是瞻前顾后,前勾后连,灵活推断。如文段中的第①处空缺,下文有“正因如此”,那么分析出“因”就可以推断①空的内容,结合“减少外出,避免串门、拜年、聚餐等聚集性活动”,可知第一空应填写“居家隔离是联防联控的重要举措”;文段第②处,结合下文“这不仅是对自己、对他人的不负责,也严重扰乱了疫情防控大局”分析,此处应填入的是“这”指代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语境的分析,此处应该填写的是“然而一些人依旧我行我素”;文段第③处,根据上文“若选择以身试法”,推断下文填入的应是“以身试法”的结果,故填写的是“等待的将是法律的惩处”。 22.【审题】 答案第13页,总13页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试题。所谓新材料作文,就是根据命题人所提供的文字或图画材料的含义而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新材料作文写作的关键就是正确理解材料的含义。 这则材料可以抓住老藤“扎根”行为,立意为:想要成功,需要脚踏实地,夯实基础;需要沉潜下去,在“钻、精、深”上下功夫; 从新藤角度,可以抓住“修剪”一词,谈成长需要去除缺点;也可以抓住“放任它生长的怕”谈必要的约束对人成才的重要性; 当然,也可以抓住“藤蔓攀得愈远,需要的水分愈多”来谈“戒除贪欲”的问题。如果从综合角度来看,既谈“基础”,也谈“约束”亦可。 参考立意: 脚踏实地,生命力才能长久; 适当的约束,有利于成才; 沉潜与坚持; 改正错误,清心寡欲,健康成长。 【例文】 成功需要脚踏实地 “老藤的根扎得深,能吸到泥土深处的水分”,也正是老藤的这种脚踏实地的精神才让他茁壮成长。其实,人何尝不是如此,只有当你脚踏实地的努力了,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从容,才能走向成功。 在美国的一个城市,有一家公司招聘职员。大学毕业生汤姆和杰瑞一同前去应聘。老板让他们从基层做起。汤姆心里觉得不服气,觉得大材小用,于是离开了。杰瑞欣然接受了,并想踏踏实实的好好做下去。十年后,汤姆仍然没有找到向往的工作,而杰瑞已经是这家公司的CEO。自命清高的汤姆天天梦想着天上掉馅饼给他,这样想走捷径的人往往一事无成,碌碌终生。可见,成功需要脚踏实地。 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我要贴在地面前行,不在云端跳舞。” 答案第13页,总13页 纵观古今,凡有建树之人无一不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一位影响了两个世纪的男人,可谁又知晓,飞黄腾达的背后是怎样的辛酸,终日泡在电脑前,承受巨大的辐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研究出了dos甚至今日多数人使用的windows。如果不是比尔盖茨的呕心沥血,我们的信息时代不知会推迟多久到来。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资助之下在陕西名师周桐门下习武,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报国志向。寒暑冬夏,苦练不辍,一个动作可以练到成百上千遍,以求精准。在名师周桐的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枪,并率领王贵等伙伴投身于抗金爱国的爱国洪流之中。满腔抱负,一心救国,脚踏实地,立志不移,终成民族英雄。 宋朝文学家苏洵27岁发奋,立志就读,昼夜不息,终成唐宋八大家之一;张海迪立志成才,自幼高位截瘫,几次濒临死亡边缘,但她不放弃。20年来她学会四门外语,翻译著作16万余字,还自学针灸,治疗病患10000余人;李时珍发现以前的医书中有多处错误,决心写一部医书。他读了800多种书,写了上千万字的笔记,游历7个省,收集了上千万单方,为了了解草药效果,他甚至亲自吞下,就这样用了31年著成《本草纲目》;古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先天口吃,为了实现演说家的梦想,每天口含石子练习发音,终成口若悬河演说家。 如果不是脚踏实地,苏洵可能只是芸芸众生;张海迪可能郁郁而终;李时珍可能重蹈覆辙,一样写一部错医书;德摩斯梯尼可能永远被别人笑话。可见,成功需要脚踏实地。 脚踏实地,生命旅程上寂寞可以铺成一片蓝天;脚踏实地,孤单可以演绎成一排鸿雁;脚踏实地,欢乐可以绽放成满园鲜花。成功需要脚踏实地。 行文思路: 文章开篇转引材料,亮明观点: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走向成功;然后列举古今中外名人事例正面论证观点;接着用假设论证从反面来论证观点,在整个论证过程中时不时点明观点;最后重申观点,照应题目和开头,收束全文。 素材: 1.达芬奇画出的鸡蛋不是一次次乱涂鸦,在他很失败时,他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练习,耐得寂寞,坚持得住,审视自己的不足,苦练基本功,最后才成为赫赫有名的画家。 答案第13页,总13页 2.越王勾践在遭到失败后并没有心灰意冷,他明白成功不会是一蹴而就,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作风,于是才有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的神话。 3.李时珍几十年如一日的采集整理,才有《本草纲目》的诞生;曹雪芹十载披阅,增删数次的呕心沥血,才有鸿篇巨制《红楼梦》的问世;洪战辉十数年对不是自己亲生妹妹的照顾才带来感动神州赤子热泪盈眶。 4.脚踏实地不是事必躬亲,因为居里夫人对她父亲说过她没有时间擦椅子;脚踏实地不是好高骛远,孙楠曾经干过一千多个工种,数十年后才将他那甜美的歌声带给我们;脚踏实地不是一蹴而就,刘备一生转,屡败屡战最终才开创蜀汉。 5.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曾编撰了我国最大的一部古代编年史——《资治通鉴》。他治学严谨、刻苦,为编撰《资治通鉴》,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一直工作到深夜。他对书稿精益求精,六百多卷的初稿,到定稿时只剩下80卷,而且全部用工楷字写成,没有写一个草字,剩下的废稿把两间屋子都堆放满了。全书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共写了1360年的历史。他这种认真踏实的治学态度,受到人们的赞扬。 6.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管刮风下雨,每天都坚持到街头去观察、谛听,记下行人的零言碎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资料。这样,他才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写下精彩的人物对话描写,在《双城记》中留下逼真的社会背景描写,从而成为英国一代文豪,取得了他文学事业上的巨大成功。 【点睛】 新材料作文“五步成文法”: (一)“引”——定向剪裁,概述材料。 所谓“概述”,就是不能将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是对准自己立论的指向剪裁材料,使材料为我所用的“定向剪裁”。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引述时应注意: (二)“析“——分析材料,突出感悟点。 “析”,就是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录材料内容的寓意进行扼要分析。要求分析得准确,切合事理,语言精要。“析”的目的是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创造理论的条件。 答案第13页,总13页 (三)“提”——提出论点,纲举目张。 “提”,就是通过材料的分析之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以将“析”与“提”两部分的观点“合二为一”。中心(论点)是全文内容的“神”,材料组合的“纲”,起统帅作用。因此,中心(论点)的提炼,必须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 (四)“联”——联想联系,论证论点。(主体部分) “引”“析“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论证),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论证)。这部分是作文的重点,既要放开思路,又要概括力强;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尽量正反结合。 (五)“结”——重申材料,深化论点。 结尾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望要求。 答案第13页,总13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