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 (一)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 1.“文中”指的是阅读环境。命题者的命题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 题的基本材料,“重要概念”不是来自于生活或我们的经验积累,而是来自于文本,对“概 念”的属性、内涵的理解必然来自于文本。阅读环境(即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 语境指对语意影响最直接的现实语境,如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等。广义的语境指除现实 语境外,还包括一定时代、社会条件下语言交际的时间、场合、对象以及由作者或读者的文 化修养、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及方言基础等构成的个人语境。 2.“重要概念”是就这个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指的是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 章重点论述的词语,包括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理 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等。 重要概念在文章中常常表现为以下形式: (1)指代型词语 词语指代分指示代词的指代和非指示代词的指代,运用指代词可使行文简洁,对指代词 的把握重在对语境的分析。文章中的代词运用非常灵活,指代的范围极为广泛,它既能替代 实词、短语、句子、语段,又能替代任何事物,还能替代复杂的概念。要辨析代词的意义, 应该从代词的上下句入手,由近及远地从上句或下句中找到它指代的具体对象,从而理解它 的指代意义。 (2)概念术语型词语 概念术语型词语多指在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术语,常常是文章所写的主要对 象。此类概念的考查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 ①对概念含义的考查,命题人往往通过转换表述角度、改变陈述对象等方式设置陷阱。 对这类题目一定要注意看命题人是否偷换概念,抓住概念的本质特点进行判断。 ②对概念理解还要抓住概念含义的外延,不能过于宽泛,也不能太狭窄。 ③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在特定语境中才有特定的内涵,对概念的理解,要看其所在句子, 看与其相关的、搭配的词语组成的是什么结构,从而判定概念的内涵。 (二)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 1.“文中重要句子”是指那些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有着决定性影响的 句子。 2.重要句子的类型在论述类文章中,“重要句子”一般指的是: (1)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句子,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句子,结构比较复 杂且含意丰富的句子等。 (2)直接或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感情倾向的句子,以及与文中正面观点对立的观 点句,支撑观点的关键句。 (3)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表示承前、启后或过渡的句子,有重要指示代词 的句子,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句子等。 3.重要句子的作用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三)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论述类文本为了证明某一个观点,往往要摆出一系列证据,不少证据往往是新发现、新 情况、新知识,即新信息。筛选信息,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主要、次要的信息; 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 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 (四)文章结构的把握 把握文章结构是阅读最根本的方法。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 路外在形式的表现。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 达出来,因此,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可见,文章的结 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了。 (五)中心意思的概括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中心意思是指文本局部或整体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也就是作者对所分析和探讨的问题 所持的看法和见解,侧重考查驾驭文本、通过理清文本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概括中心的能力。 (六)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 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观点和倾向,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论述类文本 的阅读一直把评价作者的观点倾向作为考查的一个重点。不过,题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 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作出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作出是非判断的,也有 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倾向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倾向 推断的。但归根结底都会落脚在以下两点要求:(1)确认作者的观点倾向,能判断某种说法 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倾向;(2)能分析作者的观点倾向,包括能分析作者提出某种观点和透 露某种倾向的原因,说明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 【特别提醒】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倾向应注意的两点:一要着眼于全文,不能只盯住局部, 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 二要把握关键句子,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结论性句子等,把握这些句子,有助 于正确地分析概括。 (七)探究题考查要求及命题特点、角度 1.考查要求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发掘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 是指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点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它既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上, 又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上。“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对人的现 实生活的关注等。 (2)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探讨 依据文本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中心句、点睛句等,来解读作品的 主题,从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探究式解读。 (3)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及自己见解的提出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2.命题特点 (1)开放性,往往针对文本内容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不设唯一性答案,鼓励考 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探索和思辨的精神。 (2)综合性,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调动生活经验和各种理论知识进行探索。 (3)拓展性,问题的探索不仅仅限于文本内容,常常要求考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命题角度 (1)文本研讨类。这类试题研讨的话题答案指向比较明确,考生可以根据所提供的材 料提炼相关要点作答。 (2)个性解读类。这种题型命题人往往要求考生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见解。值 得注意的是,这种个性化解读,其实也不允许考生脱离文本海阔天空、信马由缰地随意发挥, 要与文本不即不离。 (3)知识积淀类。此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由阅读材料导出,讨论对象比较确定,但前 提是要求考生具备相应的语文基础知识,答案组织得好不好往往能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高 低。 (4)联系现实类。这种题型命题人要求考生联系现实结合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价值观等进行探究。 (5)技巧分析类。要求考生就作者行文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探究,有的还要问作者这 样的表达技巧给你的写作启示。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二、选择题错误选项设置陷阱的方法 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以下对应关系上: 1.部分与整体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 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 “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全部”“有时”“凡”“全” “都”“所有” “一切”“各种”等。可以用笔画出来,或者做特殊的标志。 2.主观与客观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 和效用。 3.原因与结果 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 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 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4.主要与次要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 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 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5.肯定与否定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 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6.已然与未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 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 7.偶然、可然与必然 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然说成往往,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然” 的存在,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8.有与无 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原文中 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 9.推测有误 就是在时间上、逻辑上的混淆范围,即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此时应对 照原文,注意表时间、表结果概念的关键词。 10.言此与言彼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 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乙的观点、发明、创造。此时,应特别注意选 项句的主语与宾语。 三、简答题组织答案的步骤 1.锁范围,定信息 2.分层次,圈要点 3.看赋分,配答案 4.炼语言,分条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