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藏拉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拉萨中学高二年级(2022 届)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卷 (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 I 卷 第一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小题。 我国是传统工匠古国。古代工匠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传承技艺的同时,形成了悠久的工 匠文化,并在中华悠久历史中不断流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财富。当下, 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汲取营养,有助于涵养和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培育尊重工匠、崇尚劳动的社会风尚。尊重工匠、崇尚劳动是培育 和弘扬工匠精神的社会基础。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珍视工匠职业,尊重工匠劳动。在我国古 代,工匠被称之为“百工”,被认为是社会不可或缺的职业阶层。正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工 匠地位的重视,一些能工巧匠才被社会所认可赞同,被时代流传与推崇。比如,鲁班、李冰 父子、张衡、祖冲之等,都是令后人传颂的“能工巧匠”。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社会中尚且存在不尊重工匠、轻视劳动的观念和心态,认为工匠只 是体力劳动者,这严重阻碍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因此,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 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尊重工匠、崇尚劳动的精神营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珍视工匠、尊重劳 动的价值观念,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培育精益求精、臻于完美的工匠品格。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所内化 的工作态度和职业品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精益求精是古代工匠们的至高追求。这种精益 求精的工匠品格也推演至其他领域,如“庖丁解牛,技进乎道”、贾岛“推敲”二字的斟酌, 逐渐形成了治学立德的哲学态度。《考工记解》中“周人尚文采,古虽有车,至周而愈精, 故一器而工聚焉”,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们日积月累不断追求技艺精进的精神品格。 当前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过于追求速度和效率,产生敷衍了事、急功近利、 焦虑不安、浮躁气盛等不良心态,缺少了追求极致和臻于完美的执着和专注,严重影响了工 匠精神的培养。因此,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要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精益求精的工匠 品格,大力倡导“慢工出细活”的工作态度和职业品格,沉得下心、耐得住性子,做到精雕 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量到质的提升。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建立产品追潮和质量监督的工匠制度。“物勒工名”是我国传统文 化中运用最早的质量监管方式,主要用于手工业生产过程中。就是在我国古代,官府要求器 物制造者将工匠名字、监造者、生产机构,甚至制造日期、数量、器物编号等信息铭刻在器 物之上,以便官府对官员和工匠的绩效进行考核。“物勒工名”作为我国古代相对完善的产 品追溯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古代社会手工业的产品质量,加强了古代官府对手工业生产和工 程建筑质量的监管。 当今社会,针对粗制滥造、假冒伪劣产品时常出现的问题,要建立健全严控质量的工匠 制度体系,不断改进质量监督管理,完善对产品质量、性能、安全等方面的硬性规范,形成 一种督促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倒逼机制。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物勒工名”的做法,运用大数 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集监督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监督管理制度, 完善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到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的产品追溯和质量监督,形成全方位的职 业道德约束,助推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 (摘编自王敏《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培育工匠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工匠文化历史悠久,既是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B.工匠是我国古代社会必不可少的职业阶层,深受人们重视,因而被称为“百工”。 C.“物勒工名”指在器物上铭刻工匠名字、监造者、生产机构等信息,以便于考核绩效。 D.精益求精是对工匠最高要求,甚至被推演至其他领域,成为治学立德的哲学态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指出“我国是传统工匠古国”,再从古代说到当下,自然引出观点。 B.文章运用例证、引证、喻证和对比论证,将道理阐述得清楚明白,令人信服。 C.文章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何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培育工匠精神。 D.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十分注意联系当前社会现实,体现出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要杜绝粗制滥造、假冒伪劣产品,建立健全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有必要采用 “物勒工名”的做法。 B.当今社会仍存在不尊重工匠、轻视劳动的错误观念,以及敷衍了事、急功近利、浮 躁气盛等不良心态。 C.由《考工记解》中相关记载可知,我国古代能工巧匠们不断追求技艺精进,这正是 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 D.鲁班、李冰父子、张衡、祖冲之等“能工巧匠”被后人传颂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 对工匠地位的重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4-6 题。(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建立于不同区域文化特质基础之上。杭州城市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中华文化 的典型特征,例如,中国人的自然观主张“天人合一”,相信“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在古 代杭州老百姓的认知里,人们较早对自然生态有了独特的敬畏和珍爱的态度,他们爱惜自然 之力,注意让生产资料休养生息;珍惜生态之力,精于探索自然天成的生活方式,在烹饪、 茶饮等方面做到了天人相通;怜惜劳作之力,长于边劳动,边休闲娱乐和进行民俗、艺术创 作,做到生产和生活的和谐统一。如果说“天人合一”是古代思想家们的哲学信仰,“亲近 山水,讲求品赏”,应该是古代杭州人的生动实践并成为影响后世的生活理念。 再如,中华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不远征不排外,这体现了它的包容性。杭州自古以 来受到吴越文化、南宋文化和北方移民文化浸润,特别是唐宋以后各地商人、各大商帮在杭 州的聚集和活动,给杭州商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营养,使杭州人既留恋杭州的好山好水, 又能用一种相对超脱的眼光,关注和包容家乡之外的社会万象。 (编摘自单霁翔《文化是城市最高和最终的价值》人民网 2020 年 10 月 15 日) 材料二: 现代汉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当代青年彰显文化自信最鲜明的表达 方式之一,也成为向世人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汉服的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 体系。现代汉服是现代人继承古代汉服基本特征而建构的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主流典型特征 可以概括为“平中交右、宽褖合缨”八个字,它不仅是对外观的描述,更蕴含了与中华文化 息息相关的内涵,充分体现中华服饰崇尚含蓄内敛、端庄稳重的气质与美感。 服饰本身所具备生活性和民俗性,与饮食、语言相似,是人们生活必需品,而不是需要 学习才能掌握的文化技艺。正是这一属性,导致汉服更像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文 化探索,其核心是立足于生活世界的改变,找到传统文化在民间生活中的“用”处。在汉服 复兴的实践过程中,不仅是把考据、制作与研发局限在传统服饰的历史框架中,一次次高度 “复原”某些古代服饰款式,而是要找到与保留古代汉族服饰一脉相承的共性基础上,进行 现代化的实践和创新,实现传统服饰的现代应用与接续,在民间生活场景中赋予新的文化含 义,这也正是今天汉服复兴的意义所在。 汉服不仅是人们对传统文化认同的一个符号,是对本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的一种良好载 体,更是中国对外文化软实力的象征。现代汉服承载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审 美和现代风俗习惯的凝结与呈现。所有中国年轻人,在选择穿汉服的那一刻,就承担起新的 角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者、传播者。 (编摘自杨娜《现代汉服的文化密码》人民网 2020 年 10 月 3 日) 材料三: 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 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其内容当为历 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 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 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对后人来说,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的任务,以明辨其时代风貌,以确认其 历史地位,以受拒其余风遗响。在我国,所谓的发掘抢救、整理清厘、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等等那一套办法和方针,都是针对传统文化而言的。 (编摘自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4.下列对材料中“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文化建立于不同区域文化特质基础之上,还具有不远征、不排外的特点, 这些都体现了其包容性。 B.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汉服是传统文化审美和现代 风俗习惯的凝结与呈现。 C.中华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生活性、民俗性、时代性 和民族性最为鲜明。 D.中华传统文化落脚在文化,其内容应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 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杭州人爱惜自然之力,珍惜生态之力,怜惜劳作之力,“亲近山水,讲求品赏”, 是他们实践并成为影响后世的生活理念。 B.服饰是人们生活必需品,作为文化技艺,复兴汉服要进行现代化的实践和创新,并 找到与保留古代汉族服饰一脉相承的共性。 C.“平中交右、宽褖合缨”这八个字,不仅是对现代汉服外观的描述,更充分体现中华 服饰崇尚含蓄内敛、端庄稳重的气质与美感。 D.后人对待传统文化,有进行分析批判的任务,这个任务的目的就是能够明辨其时代 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受拒其余风遗响。 6.结合材料二、材料三,谈谈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7—9 小题 太阳土 宁新路 每当我离家远去,母亲最担心我水土不服。 我的肠胃有敏感症,只认老家的水,挪个地方就水土不适闹肚子。母亲说拉肚子是肠胃 在“换水土”。这次去离家很远的地方,一去要好几年不能回来,肠胃肯定得大“换”水土, 定会拉得爬不起来。母亲很担心,就给我备了包东西,临上路的那天,她装在我衣兜里,嘱 我每天喝它几次。 我知道那是一包土,是那晒了很多年太阳的土,叫“太阳土”,也叫“老土”,是那细如 面粉的绵土。这是我每次出门,母亲都会让我带的东西。我带着它上路,母亲添了些安慰, 我也少了些惧怕。 “太阳土”是老墙下的土,是太阳晒落墙上的灰土。“老土”收藏了太阳多年的炽热和 光色,比寻常黄土更黄亮、暖融融。土被晒成了纯粹的土面,老人不把它看作是土,看作是 太阳身上的灰,说它干净得很,灵气得很。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老人偏爱这土,喝它暖肠 胃,出远门带上调理水土不服。 “太阳土”的名字好听,水却难以下咽,有苦酸辣涩麻咸等说不上来的味,入口喉咙发 呕。母亲说常喝就不难喝了,喝惯就好了。这样的东西能喝习惯吗?我喝一次它难咽一次, 从来没喝习惯过。虽难喝,我却是权把它当作母亲的爱心,才喝它的。想到喝土水的怪味, 就想到土里什么都会有,土脏。想到土里的脏来,就想吐。可母亲和老人把它说得很神奇。 老土难道真有神力?这让我注意起这老墙的土来。 老土里除苦酸辣涩麻咸外,那说不清的味究竟是什么?深想,一撮土还真不简单。一撮 土来自一片土地,一撮土里有世代村人。土里,包含着这世上所有消亡的东西,也包括老祖 宗的气息等一切。越想这土的生成,越觉得它复杂。 这墙的土坯是哪里来的?老人懒得回答我这问题。我怀疑这“太阳土”的墙,是来自村 西荒地。那里有人常年打土坯,打的土坯不是村里打墙用,就是盖了房子。荒地虽是花草遍 地的树林,当年却是坟地,挖出过秦汉唐的古董,也挖出过元明清的钱币和陶瓷,当然还有 棺材的朽木、人骨和兽骨。这其中或许也有我的祖先。村人会用这土打墙。这老墙的土,虽 被太阳晒成黄亮的尘埃,但它有祖宗的痕迹、遗留,有太多消亡生命的秘密。难怪这土的水, 有神秘的气味,有说不清的味道。 这土的水,是真能疗愈肠胃,还是祖辈乡土情结的狭隘偏执?我无法判断。可它确有安 抚肠胃的功效,它被我的祖辈确认,也被我的肠胃证明过。我之所以认可它的作用,是因每 到异地水土不服时,喝这“太阳土”水,就像母亲抚摸了我肚子,肠胃会舒服起来。我便有 点信了老人对它迷恋的说法,也不好再置疑母亲对它的偏爱。 来村的异地人也同样,初喝村里的水,大多水土不服,村人就让喝碗“太阳土”水,不 适便缓解。这“太阳土”似乎有安抚人肠胃不适的功效。 是肠胃只认熟悉的乡土,还是乡土里有令肠胃熟悉的、源自母土的神秘元素?想来乡土 里有“地气”,有母亲的“气血”,有出生在这块地上的生命的根。一撮“太阳土”就是乡土 的根。这也许是这“太阳土”或“老土”的密码吧。乡土是生命的根,乡土里有灵气。乡土 与生命的链接就是“太阳土”的神奇内涵。 水土的根里是祖先,每一粒土里都有祖先。大地上的生命倒下,也包括我的祖先,一切 都入土,化作养育万物的圣洁的泥土,化作了水、草、树、麦、禽、布等供人吃穿用的物质。 也在阳光、空气、水的烘烤、氧化、洗涤下,腐朽的物质变成了有魂的净土、“太阳土”。泥 土变得纯洁而神圣,我不再嫌它脏。老墙的土被太阳晒“香”,“太阳土”是香土。 我一路上惦记着到异地的那杯水,也提醒自己离家时母亲反复叮嘱的,喝水时不要忘了 放点“太阳土”。 我被拉到了大山里的哨所,风是咸的,水也是咸的,这里的水土我的肚子哪会“服”? 我把几撮“太阳土”搅到水里,一口气喝下了,但还是拉了肚子。想必这水土对我肚子太“生 分”,我喝它喝得太少了。我就连喝“太阳土”水,当然也吃了连队卫生员给的药片,肚子 才安稳下来。“太阳土”喝完了,我的肠胃也终于适应了哨所的水土。是“太阳土”起了作 用,还是卫生员的药片起了作用?我一厢情愿地相信是“太阳土”的功效。 习惯了异地的水土,从异地再到异地,仍是水土不服,仍会肠胃难受,就想老家墙上的 “太阳土”。想起那黄亮的土,顿感肠胃舒服了起来。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 年 4 月期,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每当我离家远去,母亲最担心我水土不服”,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爱 到“太阳土”里所包含的浓浓母爱。 B.第三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但解释了上文母亲给我包的东西,也引出了下文对太 阳土的介绍,使文章由叙事转入抒情。 C.作者由离家远去不服水土写起,赋予太阳土神奇的内涵,即乡土与生命的链接,表 现出他对乡土的根的深沉的思索。 D.“太阳土”水有说不清的味道,是因为太阳土的生成非常复杂,既挖出过秦汉唐的古 董,也挖出过元明清民的钱币和陶瓷。 8.请简要概括本文描写的“太阳土”有哪些特点?(6 分) 9.在对“太阳土”的介绍和回忆中,寄托了什么样的感情?(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小题 田弘正,本名兴。少习儒书,颇通兵法,善骑射,勇而有礼。当季安之世,为衙内兵马 使。季安惟务侈靡,不恤军务,屡行杀罚;弘正每从容规讽,军中甚赖之。季安以人情归附, 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弘正假以风痹请告,灸灼满身,季安谓其无能为。及季 安病笃,其子怀谏幼騃,乃召弘正署.其旧职。弘正乐闻前代忠孝立功之事,视事..之隙,与宾 佐讲论古今言行可否。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 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宾僚参佐,请之于朝。颇好儒书,尤能史书,《左传..》、《国史》,知 其大略。自弘正归国,幽、恒、郓、蔡有齿寒之惧,屡遣客间说,多方诱阻,而弘正终始不 移其操。元和十年,朝廷用兵讨吴元济,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进讨,屡战有功。李师道以弘 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卒, 穆宗以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弘正以新与镇人战伐,有父兄之怨,乃以魏兵二千为卫从。 十一月二十六日,至镇州,时赐镇州三军赏钱一百万贯,不时至,军众喧腾以为言。弘正亲 自抚喻,人情稍安。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时度支使崔 倰不知大体,固阻其请,凡四上表.不报。明年七月,归卒于魏州,是月二十八日夜军乱,弘 正并家属等并遇害。穆宗闻之震悼,册赠太尉,赗赙加等。弘正孝友慈惠,骨肉之恩甚厚。 兄弟子侄在两都者数十人,竞为崇饰,日费约二十万,魏、镇州之财,皆辇属于道。 (选自《旧唐书•田弘正传》) 10.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 B.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 C.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 D.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 如《出师表》《陈情表》。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 “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 “致政”、“致仕”则指退休。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 称为“春秋三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弘正忠于职守,深受拥戴。见季安追求奢侈,不理军务,多施杀罚,他时常婉言 劝谏,军中将卒十分信赖他。 B.田弘正遵从规制,坚守臣节。在魏州,他拆毁超逾规制的馆宇服玩,不用过于豪华 的正厅,请朝廷任命宾僚参佐。 C.田弘正忠于朝廷,不改节操。归顺朝廷后,面临危险的幽、恒、郓、蔡等州长官派 人劝诱阻挠,他仍心向朝廷。 D.田弘正御下不严,被害致死。由于朝廷赏钱未按时送到,其随从魏州士兵夜里叛乱, 他及其家属一起遇害。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5 分) (2)兄弟子侄在两都者数十人,竞为崇饰,日费约二十万,魏、镇州之财,皆辇属于道。 (5 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4-15 小题。 送 李 端 卢 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 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4.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 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 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下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委婉含蓄, 言有尽而意无穷。 D.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 无穷。 15.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题,6 分) 1. 《 师 说 》 一 文 不 仅 有 严 密 的 论 证 思 路 , 而 且 有 简 洁 生 动 的 语 言 表 达 , 文 中 “ ,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2.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 一句写出了宋武帝刘裕在战场上的声威气势,“ ”一句写出了宋文帝刘义 隆在战场上的狼狈之态。 3. 荀子在《劝学》一文中,“ , 。”直接提到了学与 思关系。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小题。 珠峰没有关门,游客尚可观赏。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 神秘的面纱,渴望离她再近一点,登山爱好者把登顶珠峰作为人生目标, 的普通游 客也想在珠峰大本营一睹珠峰的雄壮。但对珠峰来说,或许“保护”比“征服”更有意义, 更为迫切。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局长尼玛次仁介绍,由于登山运动的普及和人类活动的增加, 原本生态形势就 的珠峰,环境承载力正逼近极限。定日县珠峰管理局统计,2018 年 以来,自治区组织清理珠峰保护区海拔 5200 米以上的垃圾 8.4 吨。极寒之地的环保难 度 ,7000 米以上清运垃圾,( )。一个随手丢弃的登山绳、饮料罐,工作人员可 能都得冒着生命危险清理。人的 和自然的宽以待人让如今的珠峰陷入了垃圾处理的 难题中。官方的澄清声明向更多珠峰来访者透露出一个信息:珠峰永远敞开大门迎接更多人, 但每一个登山的人要带着垃圾离开。虽说“珠峰无限期关闭”是误读,但也给所有向往珠峰 的人提个醒:除了脚印,什么都别留下。这才是对自然最大的敬畏。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纷至沓来 岌岌可危 不言而喻 随心所欲 B.熙熙攘攘 岌岌可危 显而易见 为所欲为 C.熙熙攘攘 刻不容缓 不言而喻 为所欲为 D.纷至沓来 刻不容缓 显而易见 随心所欲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因为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 B.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而且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 C.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所以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 D.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而且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B.对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 C.对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D.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作为一种新的零售模式,近年来,___________。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直播带货优 势进一步凸显,激活了消费市场的“一池春水”。从网红主播“带货”到业界名人亲自出场, 再到各种老字号纷纷入驻直播平台,直播带货成为新的风口。___________。从夸大其词的 虚假宣传,到产品质量的货不对板,从售后服务的难以保障,到刷单、售假等各类乱象,都 让消费者在购物中难以安心、放心。直播带货,借助的形式是直播,但最终交易的仍然是产 品。___________,才是决定用户下一次会不会“买它”的关键。 21.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完成题目。(5 分) (1)为漫画拟一个标题。(不得以“无题”为题)(2 分) (2)阐明漫画构思的妙处。(3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科学家克难攻坚,担负重任,成为我们的偶像;医务工作 者不计生死,奋战一线,成为我们的偶像;基层工作者严格排查,做好健康的“守门人”, 成了我们的“网红偶像”,人们积极为他们点赞,相信他们的专业判断,礼赞他们的职业操 守,视他们为标杆。这场“战役”,检验着每个职业的成色,也锤炼着时代的偶像观。 事实上,当今社会价值观渐趋多元化,如何引导年轻人向“新偶像”学习?如何树立崇 尚实干兴邦、乐于奉献的“新偶像观”?在学校举行的“五四”成人礼上,你作为一名刚刚 成年高中生,应该如何去回答这个问题呢?请以“我的新偶像观”为副标题写一篇发言稿, 体现出你的思考与认识。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语文答案 1.C A 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曲解文意。原文说“当下,从我国优秀 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汲取营养,有助于涵养和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并没有表明“是新时代 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B 项,“……,因而……”强加因果。原文只说“在我国古代, 工匠被称之为‘百工’,被认为是社会不可或缺的职业阶层。正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工匠地 位的重视,一些能工巧匠才被社会所认可赞同,被时代流传与推崇”,选项总结成因果关系 是错误的。D 项,“精益求精是对工匠最高要求”曲解文意。文中说“精益求精是古代工匠 们的至高追求”。故选 C。 2.B B 项,“喻证”错。喻证,也叫比喻论证法,是议论文中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作比 喻证明文章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纵观全文,作者没有运用“喻证”。故选 B。 3.A D 项,“有必要采用‘物勒工名’的做法”曲解文意。文中说“可以借鉴传统文化 中‘物勒工名’的做法”,但运用的是“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故选 D。 4.D A 项,“这些都体现了其包容性” 范围扩大。原文“中华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 不远征不排外,这体现了它的包容性”。B 项,“汉服是传统文化审美和现代风俗习惯的凝 结与呈现”与原文不符,原文“现代汉服承载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审美和现 代风俗习惯的凝结与呈现”。C 项,“生活性、民俗性”是服饰本身具有的特点,不是中华 传统文化的特点,属张冠李戴。材料二中“服饰本身所具备生活性和民俗性,与饮食、语言 相似”,材料三中“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都有明确内 容。故选 C。 5.B B 项,“复兴汉服要进行现代化的实践和创新,并找到与保留古代汉族服饰一脉相 承的共性”说法与原文不符。此处将“进行现代化的实践和创新”和“找到与保留古代汉族 服饰一脉相承的共性”理解成了并列关系,而材料二“而是要找到与保留古代汉族服饰一脉 相承的共性基础上,进行现代化的实践和创新,实现传统服饰的现代应用与接续”中则是将 “找到与保留古代汉族服饰一脉相承的共性”看作一个基础,一个条件。故选 C。 6.(1)立足于生活世界的改变,找到其在生活中的“用”处;(2)批判继承,进行现代化 的实践和创新;(3)年轻人(青年或后人)做传统文化的阐释者、传播者;(4)发掘抢救, 整理清厘,古为今用。 7.D D 项,“因为太阳土的生成非常复杂,既挖出过秦汉唐的古董,也挖出过元明清民 的钱币和陶瓷”表述错误。根据原文第④段“‘老土’收藏了太阳多年的炽热和光色,比寻 常黄土更黄亮、暖融融”,第⑤段“我却是权把它当作母亲的爱心”,第⑥段“土里,包含 着这世上所有消亡的东西,也包括老祖宗的气息等一切”,第⑦段“挖出过秦汉唐的古董, 也挖出过元明清的钱币和陶瓷,当然还有棺材的朽木、人骨和兽骨”“它有祖宗的痕迹、遗 留,有太多消亡生命的秘密。难怪这土的水,有神秘的气味,有说不清的味道”可知,“太 阳土”水有着说不清的味道,原因繁杂,原文也没有明确指向,题干因果逻辑不成立。故选 C。 8.(1)太阳土是神秘的复杂的。(2)太阳土是神奇的有灵性的。(3)太阳土是纯洁的神圣 的。(6 分) 9.(1)对母亲殷殷关爱的感恩(2)对乡土的深沉的依恋(3)对乡土里所包含的根文化的 追寻与反思。(6 分) 10.C 句子大意是:李师道因田弘正效忠朝廷,又在背后构成威胁,因此不敢公然帮助吴 元济,就断绝了与吴元济的相互策应,官军得以顺利进攻。“弘正”是“效忠”的主语,中 间不能断开;且“又”表示另提一件事,一般在其前面断开,排除 AD 项;“又胁其后”是 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其后”是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 项。故选 C。 11.B B 项,“‘署’表示授予官职”错。“署”指代理、暂任官职。故选 A。 12.D D 项,“由于朝廷赏钱未按时送到,其随从魏州士兵夜里叛乱”错。原文是“时赐 镇州三军赏钱一百万贯,不时至,军众喧腾以为言。弘正亲自抚喻,人情稍安”,此时并未 叛乱,故不能作为后面叛乱的原因;同时此处说的是“镇州”,叛乱的不是“魏州士兵”, 而是镇州三军。故选 D。 参考译文: 田弘正,本名田兴。年少时学习儒家经典,精通兵法,擅长骑马射箭,勇敢而守礼度。 在田季安任节度使时,他为衙内兵马使。田季安一心追求奢侈,不顾及军务,多次施行杀戮 刑罚;田弘正时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吏很信赖他。田季安因看到人心归附于(田弘正),就派 他出任临清镇将,想寻找他的过失谋害他。田弘正借口患风痹病请求告假,全身上下都被烧 灼,田季安认为他再无所作为了。等到田季安病重,他的儿子田怀谏年幼无知,于是召回田 弘正官复旧职。田弘正喜欢了解前代忠臣孝子建功立业的事迹,办理公务的空闲时间,就同 宾客僚佐谈论古往今来正反面的言行。魏州自田承嗣以来,馆阁殿宇器物珍玩超逾规制的, (田弘正)全部命人拆除毁掉,因正厅过于豪华而不使用,在采访使厅办事。宾客僚佐下吏, 都请朝廷任命。(田弘正)非常爱读儒家书籍,尤其通晓史书,《左传》《国史》,都知道大概。 自从田弘正归顺朝廷,幽、恒、郓、蔡有唇亡齿寒的恐惧,多次派遣说客前去离间,多方劝 诱阻挠,而田弘正始终不改变节操。元和十年,朝廷派兵讨伐吴元济,田弘正派儿子田布率 领三千人马进攻,多次立功。李师道因田弘正效忠朝廷,又在背后构成威胁,因此不敢公然 帮助吴元济,就断绝了与吴元济的相互策应,官军得以顺利进攻。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 死,穆宗任命田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田弘正因新近与镇人交战,有杀父杀兄之仇,就 用两千名魏兵作为随从卫兵。十一月二十六日,到达镇州,当时朝廷赏赐镇州三军一百万贯 赏钱,没有按时送到,士兵以此为借口喧哗闹事。田弘正亲自抚慰解释,人心才稍微安定。 并给皇帝上奏章请求留下魏州士兵作为维护军纪的人,以便稳定众人的心,他们的粮饷向有 关部门请求供给。当时度支使崔倰不识大体,坚决阻止他的请求,他先后四次上表章都没有 得到答复。第二年七月,将随从士卒遣回魏州,当月二十八日夜晚士兵叛乱,田弘正及家属 等一起遇害。穆宗听说后震惊悲痛,追赠为太尉,助葬用品加倍拨给。田弘正孝敬父母,爱 护兄弟,关心晚辈,骨肉恩情非常深厚。兄弟子侄在两都的有几十人,他们竞相夸耀豪华, 每天约耗费二十万钱,运载魏州、镇州的财货,装载的车辆在道路上络绎不绝。 14.C C 项,“这样作结,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理解分析错误。诗歌尾联的意思 是“空朝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世事纷繁再相见不知何时”,由此可见,作者在此对情感的 抒发不是“委婉含蓄”的,而是“直率明白”的。故选 B。 15.①故园衰败之悲,在社会动乱的背景下,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 悲;②送别友人之悲,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③感 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④社会动乱之悲, “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 16.略。 17.A ①“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强调人多热闹。“纷至沓来”:形容 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强调接连不断地来。语境说的是登山爱好者把登顶珠峰当作人 生目标,接连不断地攀登珠峰。所以此处应选用“纷至沓来”。排除 BC。 ②“岌岌可危”: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强调危险程度重。“刻不容缓”:指形 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强调形势紧。根据语境说的“由于登山运动的普及和人类活动 的增加”,“环境承载力正逼近极限”可知,此处是说珠峰原本生态形势危险到快要消失了, 所以此处应选用“岌岌可危”。排除 D。 ③“显而易见”:意思是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 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前者强调明显,后者强调浅显。语境说的是极寒之地的环保难度很 明显,所以此处应选用“不言而喻”。 ④“为所欲为”:意思是指做想做的事,本指做自己想做的事,后指很随意,想干什么就干 什么(通常用于贬义)。“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根据语境 中“一个随手丢弃的登山绳、饮料罐”这句话,可知该句说的是人们扔垃圾太随意了,所以 此处应选用“随心所欲”。故选 A。 18.D 本题“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这两句之间不是 因果关系,是递进关系,要用“而且”连接。所以排除 AB。文中括号前一句说的是“极寒 之地的环保难度显而易见”,该句强调清理垃圾的只能有人工进行,所以说完“7000 米以 上清运垃圾”这句以后,从上下句之间的衔接紧密来看,应紧接着说“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 力搬运”。这样就排除 C。故选 D。 19.C “对于”和“关于”这两个的明显区别:第一,指出明确的对象,用“对于”,不 用“关于”。表示关涉,用“关于”,不用“对于”。第二,“对于”可用在句首,也可以 用在句中,而“关于”只用在句首。题中介词“关于”用错,应改为“对于”。因为句子已 经明确了对象是“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所以要用“对于”,排除 AD;该句后一句 动宾搭配不当,“一窥”“面纱”在此语境中搭配不当。语境说的是“揭开”珠穆朗玛峰 “神秘的面纱”,排除 B;故选 C。 20.直播带货风头正劲 但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 产品质量和服务有没有保障 21.(1)活学活用 (2)借用典故,采用对比的方式,讽刺机械学习、机械模仿的现象 22.例文: “国士”成“明星”,在战“疫”中培养新偶像观 ——我的新偶像观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国士’成‘明星’,在战‘疫’中培养新偶像观”。 在疫情爆发之前,“国士”和“偶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大抵没有什么交集。可如 今,“国士”已然成为我们千万人心中的偶像。 有人认为,偶像必然是光鲜亮丽有逆天颜值的舞台明星。不,其实不是。树立偶像,看 的应该是三观而不是五官。 武汉疫情“吹哨人”李文亮先生,所有毅然决然奔赴前线的医生护士,84 岁高龄却依 旧奋力前行的钟南山院士……太多太多的人挺身而出了,他们都是勇士,他们都是愿意以身 许国之人,他们才真正应该成为我们新时代青少年的偶像! 女子本弱,遇战则刚。抗疫前线的女医生女护士们,臃肿厚重的防护服遮住了她们美丽 的身材,难透气的口罩在她们的脸上烙下一道道触目惊心的伤痕,还有的人为了照顾病人更 方便剃去了秀逸的长发。谁不爱美?她们也想的。正是她们的大爱和付出让我懂得了:不是 长发飘飘欲仙欲死叫美,不是皮肤亮白明艳动人叫美,不是身着华服翩然如蝶叫美,而是无 私奉献、轻伤不下火线的才叫美,美得惊心动魄! 平日里生活幸福安宁,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娱乐明星。如今国难当头,我们最能依靠的 还是国士。以前是我庸俗了,只看五官不问三观地选择自己的偶像,其实对我的成长无甚营 养可言。而在此次战疫中,我锤炼出了新的偶像观——钟南山成了我心目中的新男神。 他虽已 84 岁高龄了,却好像有着 30 岁人的精神面貌。从知道武汉有疫情的那一刻开始, 他就开始了不停地辗转奔波,即便是在路途中,也都在废寝忘食地研究。在火车餐车上,在 站台上,甚至在饭桌上,都没有放下研究。一旦研究有了新的成果,他便及时地发布信息。 我曾看过一则视频,钟南山院士的小孙子在一旁问:“爷爷,你怎么每天都这么忙啊?”“因 为爷爷要去工作,要去救人啊。”小男孩的眼睛突然放亮,眨巴着大眼睛,一脸崇拜地望着 他的爷爷:“爷爷这么厉害的吗?我以后也要像爷爷一样!” 是啊,钟南山就是这么厉害,本该到了可以安享晚年的时候,他却选择了挺身而出。难 道他还不能成为我们的偶像吗?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也是我们的成人礼。作为一名成年人,我们应该有自己正确的 价值观和偶像观,就让我们从“钟南山”们身上汲取偶像的力量,助力我们的成长,过好高 中生涯,将来为祖国作出自己的贡献。相信十年后,我们也会是青年们的偶像!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详解】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由疫情引出“新偶像”,并引导学生树立“新偶像观”; 题目贴近校园生活实际,创设具体化情境,以任务为驱动,以疫情为教材,在“认识与思考” 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作文“立德树人”考察目标。 材料共三句话。首先展示科学家、医务工作者、基层工作者成为我们的“新偶像”;然后对 这些不同职业的人们进行简短评价,表达出人们共同的观点态度,如“点赞”“礼赞”“标 杆”;最后总结,也引出一个核心话题,疫情检验着职业的成色,也锤炼着时代的偶像观。 材料中有两个地方值得关注:一是话题中心词“新偶像”“新偶像观”;一是职业,与之相 应的内容有科学家、医务工作者、基层工作者,“专业判断”“职业操守”“职业成色”。 提示语的位置多位于作文题目材料和要求之间。提示语的存在,是有意把考生往往正确的立 意路上加以提示和指引。此提示意在让考生作文重点回答两个问题,意图十分明显。 第一句提示:事实上,当今社会价值观趋向多元,如何引导青年人向“新偶像”学习? 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我们青年人怎样向“新偶像”学习?注意是“引导青年人向‘新偶 像’学习”,是学习的问题,不是学与不学的问题。细思这一句,有时代背景,“价值多元 化的社会”,青年人可以有不同的价值追求,有不同的职业选择;但是我们在经历一场疫情 之后,这些战疫英雄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可能改变我们的偶像观,成为青年人的新 的职业选择和人生价值追求。 第二句提示:如何树立实干兴邦、乐于奉献的“新偶像观”? 之所以加上这一句,实际上是在引导考生深层次思考,为什么要学习这些新偶像?“新偶 像”身上共有的“实干兴邦、乐于奉献”精神品质,是我们学习的根本,“新偶像观”要扣 住“实干兴邦、乐于奉献”这八个字。从这一角度上讲,“新偶像观”就是一种“新价值 观”。 任务驱动:在学校举行的“五四”成人礼上,你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高中生,应该如何去回 答这个问题呢?请以“我的新偶像观”为副标题写一篇发言稿,体现出你的思考一认识。 精细解读任务: ①语境:“五四”成人礼 ②文体:发言稿,确定了副标题——“我的新偶像观”;写发言稿,格式要求要规范,如: 此次作文标题有主标题和副标题;开头的称呼和问好,开场白的引入;结尾致谢等。正文部 分,可以写成议论文,也可以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采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 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新偶像观”。 ③身份: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 ④任务:回答两个问题,体现出你的“认识与思考” ⑤中心话题:我的新偶像观. 参考立意: 1.偶像力量伴我成长 2.新偶像勾画出新时代模样 3.让新偶像成为我们青春的模样 4.擦亮道德星空,树起时代标杆 5.偶像引路 青春正好 6.崇仰偶像精神,点亮人生之路 7.在实干和奉献中向偶像致敬 8.实干兴邦,奉献担当 9.新时代·新偶像·新力量 10.多元的职业,一样的追求 11.脚下有路,心中有爱,眼里有光 1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