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远至传统山水画和文人画的迭变,近至20世纪中国的时代变革,中国画一直在“守”与“变”中实现着形式更新、审美衍变;无数中国画大家也在对“守”与“变”的不断探索中成就独具个性的绘画面貌、谱写时代高峰。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同样需要在“守”与“变”中开拓新境、绘就时代新风。 “守”,是要守住文化传统、精神传统。“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国画也不例外。继承传统,一方面要深刻体悟中国画的文化特质和内在精神。如“一花一世界”所包含的博大,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宋代郭熙在《山水训》中有言,“山水,大物也”,一个“大”字,便道出山水画所营造的精神要义,即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作者的精神追求,以大道为终极取向,同时辉映时代气象。正如北宋国力富强,收复燕云十六州一直是国家方略,所以北宋山水画也多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而南宋偏安一隅,山水画也从“大山大水”变成气象萧疏的“边角山水”。所以,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另一方面,要深刻理解并遵循中国画自身发展逻辑。中国画有自身的发展逻辑,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就像中国画最高的成就是“写意”,其中既包含“写”的审美性,也包含“意”在形式上所体现出的特定审美意境,二者相辅相成。因此,中国画创新要守住其笔墨法度与核心内涵,不能仅从形式上追求创新。现在一些画家为了求变,使用宣纸、毛笔、水墨等中国画工具,但实际上画出来的是水彩、素描的样子。不能展现中国画真正的魅力。 真正意义上的求“变”,是创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要面向时代、面向生活。这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让“笔墨当随时代”,表现时代审美和时代精神;一是要以高蹈的视野看世界,取各国艺术精髓并将其化为己有。这都要求创作者要有广博的学识、独立的艺术观而不随波逐流。林风眠的中西融合之道、张大千的“泼彩”山水,都为中国画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径,既有借鉴外来艺术形式和观念所呈现出的现代性审美,又有立足中国画传统的核心要义进行的创新转化,最终于笔墨法度中成就新的精神气象。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在“守”与“变”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以“蓬勃、正大、刚健、醇雅”的精神追求,展现新时代的审美风范。中国画的“守”与“变”,保持着中国画特有的轨迹、精神和面貌,也包含着对当代审美的追求,指导着中国画发展的必由之路。 (摘编自洪潮《中国画的“守”与“变”》,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守”主要指守住文化传统、精神传统,对提升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意义重大。 B. 中国绘画贯穿着“守”与“变”,在不断地探索中造就了独特的风格,取得了辉煌成就。 C. 中国画有着自身的发展逻辑,即既要表现精神追求,又要在笔墨法度中彰显审美意蕴。 D. “变”主要指中国绘画要融入时代精神、借鉴外来艺术,进而进行艺术创新转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用了例证法,举反例以突出只有遵循自身发展规律,才能展现中国画的魅力。 B. 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以突出中国画有着自身的文化特质和内在精神。 C. 围绕“守”与“变”,文章阐发了内涵,提出了做法,探索了新时代中国画的发展道路。 D. 文章论证求“变”时,先从两方面阐明含义,然后论述两方面关系,再举例论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宋山水画变得气象萧疏,境界狭小,折射出南宋国土沦丧、国力衰弱的社会现实。 B. “一花一世界”所包含的博大、“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构成了中国画的文化特质。 C. 中国画家只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文化基因,就能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D. 当代画家机械求变,虽然使用中国的画具,但失去中国画的神韵,不可能取得成就。 【答案】1. C 2. C 3. B 【1题详解】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C项,“中国画有着自身的发展逻辑”是后者“要在笔墨法度中彰显审美意蕴”,“要表现精神追求” 是中国画本向的特点,第二节中“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国画也不例外”即是讲的这一点。两者概念不能混同。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项,“先从两方面阐明含义”,文中并未论述两方面关系。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构成”错误,以偏概全;C项,范围扩大,应为“一些画家”,“不可能取得成就”过于绝对;D项,“但失去中国画的神韵,不可能取得成就”说法太绝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王奎山 1982年我读大四。那一年的春节,我领着徐美红一起回乡下过年。徐美红的爸爸当时是我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的千金,能看上我这么一个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的缘故。徐美红的到来,简直等于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刮了一场十二级的台风。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来看稀奇,一时间,院子里热闹成了一锅粥。男人们到底矜持一些,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父亲拿着香烟,满面春风地上前挨个儿给大家敬。大家也不客气,会吸的,当场点着吸了起来,不会吸的,就夹在耳朵上。 这是刚刚到家那天的事。此后的几天里,家里也是人来人往像赶集一样,没个冷清的时候。母亲高兴地说,咱老王家几十年都没有这样热闹过了。父亲点点头,说,那是哩,那是哩。 直到年三十下午了,家里才算清静下来。母亲麻利地剁好饺子馅,妹妹和好面,和父亲三个人包起饺子来。我和徐美红表示要帮手,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于是,我躺在厨房一角父亲平时睡觉的地铺上看书。徐美红也找了一本闲书,懒懒地靠在我的身上看。这中间,徐美红上了一趟厕所。 黄昏时候,饺子包完了。妹妹说,呀,憋死我了,就往厕所里跑。一会妹妹就回来大惊小怪地喊,猪跑哪里去啦?咱家的猪跑哪里去啦?父亲母亲都慌了,忙着往厕所里看,厕所里空空如也,哪里还有猪的影子。我们这里,厕所和猪圈是在一起的。 突然,妹妹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大声说,俺嫂中间上厕所了,肯定是出来的时候忘记拴栅栏门了。这是极有可能的事。一到乡下,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身边那么个大东西朝你虎视眈眈的,吓死人了。因此她匆忙离开时忘记拴栅栏门,以至于让猪逃了出去,这是极有可能的事。母亲忙给徐美红打圆场,批评妹妹说,你胡说个啥,你嫂出来咋会忘记拴栅栏门!徐美红也是个实性人,也不知道推卸责任,说,我也忘记拴没拴栅栏门了。父亲宽厚地笑笑,说,我出去找找看,二百多斤个大肥猪,还能丢了?说罢,父亲就出去找猪去了。跟着妹妹也说,反正没事,我也出去找找。 天黑透了,四周传来劈劈叭叭的鞭炮声。别人家都在过大年了,我们家却连灯都没有点,五口人有两口还不知在什么地方奔波呢。 终于,父亲回来了。停了一会儿,妹妹也回来了。父亲把手一挥,朝母亲说,烧火吧,不能因为丢了一头猪,就连年也不过了,该咋过还咋过。父亲还特意朝我和徐美红笑笑,说,丢不了,一头二百多斤的大肥猪,往远处跑,它又跑不动,肯定就在这附近。我明天再找,保准找得到。 话是这样说,但一家人谁也无法轻松下来。特别是徐美红,因为整个事件是因她的粗心大意而造成的,所以更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饺子吃了没几个,就丢下饭碗早早地上床歇息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出发找猪去了。然后,妹妹也出去了。母亲说,反正我在家也是闲着,我也出去,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这样,家里就剩下我和徐美红两个人了。我想起母亲的话,“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就征求徐美红的意见,要不我也出去找?徐美红说,谁不让你出去了?你去吧,你想上哪儿上哪儿!我有些尴尬地笑笑,走过去拍了拍徐美红的脑袋,也出去找猪去了。在那样一种特定的情况下,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我只能选择一头猪。我希望徐美红能理解这一点。 一直找到中午,连根猪毛也没有找到。我垂头丧气地往回走。刚进村,就见妹妹远远地迎了上来。一看见妹妹脸上灿烂的笑容,我就知道猪找到了。果然,是父亲在附近的崔庄找到的。原来,头天下午猪跑到人家的包产地里吃麦苗,被人家赶到自家的猪圈里圈了起来。父亲给人家买了两盒烟,才把猪赶回来的。回到家里,父亲母亲脸上都是一脸的欢笑。 突然,妹妹发现了一个新情况,说,哎,我嫂哩?又问我,哥,我嫂不是跟你一块儿找猪去了吗?母亲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知道出大事了,像个孩子一样“哇”地哭了起来。母亲一哭,本来就是一个孩子的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父亲虽然没有哭,眼圈也红红的,对我说,我马上就去国营家借车子,你赶紧到新安店去。 新安店,是京广线上离我们家最近的一个火车站。 4.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我”更重视一头猪,是因为“我”与徐美红之间的感情还不够深。 B. 徐美红因大意放跑了猪而离去,只是偶然事件的引发;如果不放跑了猪,全家人不因都去找猪而冷落了徐美红,她就不可能离去。 C. 在“母亲”的心里,家里的财产高于一切,所以,在猪与儿媳之间,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猪。 D. 小说以家常的、平淡的叙述口吻讲述这个“爱情遗憾”的故事,实际上是以小见大,表现我国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 5. 徐美红的离去是偶然,也是必然,文中有哪些伏笔? 6. 有评论者说,徐美红的离去是必然的,请从小说主题方面结合文本对此进行探究,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D 5. ①一个厅长的千金,能看上我这么一个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的缘故;②一到乡下,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身边那么个大东西朝你虎视眈眈的,吓死人了;③你去吧,你想上哪儿上哪儿! 6. 示例:从小说的情节发展来看,徐美红的离去是偶然的,但从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上看,又是必然的。因为在乡村的生活环境里,物质生活资料还相对匮乏,猪丢了,全家人去寻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然而对在优裕的城市中生活长大的女大学生徐美红来说,就不正常了,她无法接受被冷落的事实,所以她的离去是必然的。她的离去实际上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方式与农村文化和农村生活方式相冲突的必然结果。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是因为‘我’与徐美红之间的感情还不够深”错误。由“我”要出去找猪时“征求徐美红的意见”“走过去拍了拍徐美红的脑袋”也足见“我”对她的重视,以及徐美红放下千金的身份跟“我”回乡过年和之前相处时“徐美红也找了一本闲书,懒懒地靠在我的身上看”等情节也可见两人还是有着很深的感情的。 B项,“如果不放跑了猪,全家人不因都去找猪而冷落了徐美红,她就不可能离去”错误,原文“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身边那么个大东西朝你虎视眈眈的,吓死人了”其实也是徐美红不适应乡村生活的表现,除了这种不适应,城乡之间的生活方式也会有很大差别,比如乡里人都来“我”家看稀奇、“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我只能选择一头猪。我希望徐美红能理解这一点”等,两人生活在一起逐渐产生的城乡文化不同的矛盾冲突也有可能让她离去,这件事只是一个触发点而已。 C项,“在‘母亲’的心里,家里的财产高于一切,所以”错误,原文“母亲忙给徐美红打圆场,批评妹妹说,你胡说个啥,你嫂出来咋会忘记拴栅栏门”,之后母亲也没有立即出去找猪,可见母亲还是很在乎这个儿媳妇的。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需要通读全文,理清作品情节发展的线索,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明确情节间的逻辑关系,理解文本再作答。 本题题干所谓的“伏笔”其实暗含了两个层次,即“徐美红的离去是偶然”的伏笔和“徐美红的离去是必然”的伏笔。解答时需找出徐美红在乡下发生的事的相关情节,理清逻辑关系。小说开篇,“徐美红的爸爸当时是我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的千金,能看上我这么一个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的缘故”,既然徐美红和她爸爸早就知道“我”是个乡下娃,但是徐美红跟“我”回乡早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也是接受“我”家的情况的,所以后文徐美红的离去可以认为是一种偶然。而家庭条件相差悬殊,生活观念、方式的差别之大,也是后来徐美红选择离去的一种必然的原因之一。“一到乡下,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身边那么个大东西朝你虎视眈眈的,吓死人了”,徐美红也不是绝对的千金脾气,“啥都好”可见她也还是能接受这样的生活的,可见后来离去也可以说是偶然;只是她实在接受不了解手时的条件,这也表现了徐美红和“我”生活方式的冲突,矛盾的开始,也为徐美红的离去是必然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当其他人都出去找猪时,而“我”也“征求徐美红的意见,要不我也出去找”,徐美红回答“谁不让你出去了?你去吧,你想上哪儿上哪儿”,其实带着赌气的成分,是反语,意思是“我又没拦着你,我也不管你了”,而“我”没有理解话中意,丢下徐美红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便出去找猪了。徐美红意识到他在亲爱的人和猪之间却选择了猪,这便注定了徐美红离去的必然 【6题详解】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探究的题目,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和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类,答题注意观点+原文例证的方式。 本题向内挖掘,即从小说的情节发展来看,由“一个厅长的千金,能看上我这么一个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的缘故”可见,“我”的才华吸引了徐美红,她愿意跟着“我”这个乡下小子回乡;当村里人都来看稀奇时,徐美红也没有表示不满;徐美红知道也许是被自己放跑了,也不推卸责任……这些内容可见徐美红还是可以接受“我”的家庭的,所以徐美红的离去是偶然的。但要注意题干要求从小说主题方面探究徐美红的离去是必然的这一评论,所以要基于此向外延伸。从文本内容来看,在乡村的生活环境里,物质生活还相对匮乏,何况还是在1982年,那时候一头猪对一个乡村人家来说就是重要的经济收入,而且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家却连灯都没有点”,父亲妹妹都出去找猪,“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出发找猪去了”,着实可见最后全家人去寻找猪,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结合现实生活也可知,女大学生徐美红在优裕的城市中生活长大,独自一人跟着“我”来到山村,人生地不熟,也不习惯村里的生活;她从小受尽宠爱关注,又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女大学生,肯定也是受人关注,但她自然接受不了爱人为了寻一头猪却把她扔在家的事实,所以她的离去是必然的。她之所以离去,最开始是由解手时旁边有头猪的不满引起的,而找猪也是因为她没关栅栏导致的,实在无法理解厕所和猪圈是在一起的,也无法理解竟然为了一头猪全家出动,在“我”这一家看来再正常不过了,其实这也体现了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方式与农村文化和农村生活方式相冲突,离去是必然的结果。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已经给我们提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总思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是在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概念或事物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地转化成为前所未有的、客观能够认可的概念或事物;“创新”,是在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地发展成为超出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模式、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因此,中医药创新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固本”原则。创新以传承为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医药学的创新不是毁古弃旧、标新立异,更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产物。 二是“强基”原则。创新以需求为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创新要做真正有益于学科发展、人民需求的创造与发明,脱离了实际需求的创新就是毫无应用价值的“屠龙术”。 三是“守恒”原则。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科学研究、继承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创新就必须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创新最需要的是“恒心”,要像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那样抓住研习中医药典籍获得的灵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研究工作,有着百折不挠、深掘精研、不断创造、创新、提升的意志与精神。 四是“出新”原则。创新以创举为功,“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要特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严要求、细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创新。虽然创新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功,但每一个致力创新的中医人都应明志笃行,以创新高度为追求,开拓进取,填补空白,实现有品质、有价值、有成就的成功创新。 (摘编自孙光荣《创新:知行合一持久战》) 材料二: 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 四诊 望、闻、问、切 八纲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辨证 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诊断 常见疾病诊断及证候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 (摘编自《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总结》) 材料三: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遣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35个项目中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需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可见,从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 (摘编自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发展》) 7. 下列内容不符合中医药创新所坚持的原则的一项是( ) A.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B. “上善若水,处下不争;大道至简,淳朴自然。” C.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D.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习总书记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提示的总思路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中中医药创新应坚持四大原则。 B. 中医诊断学以四诊、八纲、辨证和诊断为基础,讲究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结合“八纲”对病人进行分析“辨证”,从而做出诊断。 C. 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的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 D. 国家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中医”是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5个“非遗代表作”项目的首选项。 9. 请结合材料,分析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由。 【答案】7. B 8. C 9. ①具有代表性: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竟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②具有实际贡献: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巨大贡献,现在仍然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③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符合“固本”原则。 C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表达的“惟精惟一”与文中的“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躁者涉猎”内涵一致,符合中医药创新的“守恒”原则。 D项,“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符合“出新”原则。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C项,“由……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错。原文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整合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即可作答。 从材料三“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看出,一、中医药具有代表性,它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竟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二、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巨大贡献,现在仍然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从材料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中可看出,它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世代相传的中医药,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以勤,字逸甫,南充人。嘉靖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久之,充裕王讲官,迁修撰,进洗马。时东宫位号未定,群小多构衅。世宗于父子素薄,王岁时不得燕见。常禄外,例有给赐,王亦不敢请。积三岁,邸中窘甚。王左右以千金贿严世蕃,世蕃喜,以属户部,得并给三岁资。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为讲官九年,有羽翼功,而深自晦匿,王尝书“忠贞”二字赐之。父丧除,还为侍读学士,掌翰林院。穆宗即位,以勤自以潜邸旧臣,条上谨始十事。其言揽权、听言尤切。诏嘉其忠恳。穆宗朝讲希御,政无所裁决,近幸多缘内降得厚恩。以勤请励精修政,帝心动,欲有所举措,卒为内侍所阻,疏亦留中。四年,条上时务因循之弊,请慎摧用。帝嘉之,下所司议。高拱掌吏部,恶所言侵己职,寝其奏,惟都察院议行赃吏一事而已。初,以勤之入阁也,徐阶为首辅,而拱方向用,朝士各有所附,交相攻。以勤中立无所比,亦无私人,竟阶与拱去,无訾及之者。及拱再入,与赵贞吉相轧,张居正复中构之。以勤与拱旧僚,贞吉其乡人,而居正则所举士也,度不能为解,恐终不为诸人所容,力引疾求罢。遂进兼太子太师、史部尚书,赐敕驰传归,诏其子编修于陛侍行。后二年,拱被逐,仓皇出国门,叹曰:“南充,哲人也。”以勤归十年,年七十。复颁上方银币,命于陛驰归赐之,且敕有司存问。又六年卒。赠太保,谥文端。 (节选自《明史·陈以勤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 B. 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 C. 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 D. 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蓄默然去/裕邸乃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明清殿试后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B. 洗马,古代官职名,即太子洗马。汉时亦作“先马”,太子的侍从官,出行时为前导。唐代沿称,掌管东宫经史子集四库图书的刊缉贮藏。 C. 户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是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地官,亦称民部,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改称户部。 D. 谥,古人死后,为评价其生前事迹、品德政绩等而给予的封号,有美谥、恶谥之分。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以勤为人庄重,不畏权势。严世蕃向高拱、陈以勤询问裕王如何评说皇帝时,高拱用戏谑的语言应付严世蕃,而陈以勤以严肃的态度反问严世蕃。 B. 陈以勤忠勇坚贞,不矜不伐。虽然陈以勤在裕王府担任了九年讲官,有保护裕王的功劳,但他却深藏晦匿,不曾夸耀,裕王也曾书写“忠贞”二字相赠。 C. 陈以勤深得信任,频获嘉许。皇帝朝讲很少驾临,政事无法裁决,陈以勤请求皇上振奋精神、修明政教,后来又上书请求慎重提升任用官员,都得到皇帝嘉许实行。 D. 陈以勤洞察局势,不恋官位。他与高拱是旧僚,与赵贞吉是同乡,参与从中构陷的张居正是自己举荐.陈以勤揣度调停不好三人关系,不会被三人所容,就辞官归家。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东宫位号未定,群小多构衅。世宗于父子素薄,王岁时不得燕见。 (2)以勤中立无所比,亦无私人,竟阶与拱去,无訾及之者。 【答案】10. D 11. A 12. C 13. (1)当时,太子的爵位名号还没有确定,小人们多次制造事端。明世宗对于父子之情一向很淡薄,裕王一年内都不能被召见一次。 (2)陈以勤保持中立,没有去勾结任何人,也不偏私某人,最终徐阶和高拱离开内阁时,也没有任何非议涉及到陈以勤。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世蕃”、“以勤”、“高拱”,人名;“一日”,表时间,此处要注意是否需要断开;“曰”,意思是“说”,此处一般要断开;“谓……何”,固定句式,说……(没有);“裕邸”,裕王府,地名。故选D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题中A项,“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说法错误,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称“进士及第”,又称“三鼎甲”,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故选A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解答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C项,“都得到皇帝嘉许执行”说法错误,“陈以勤请求皇上振奋精神、修明政教”皇帝想有所举动,最终被內侍阻止。原文为“以勤请励精修政,帝心动,欲有所举措,卒为内侍所阻,疏亦留中”。故选C项。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第一句关键词:“东宫”,指太子;“群小”,指小人们;“构衅”,制造事端;“于”,对于;“父子”,指父子之情;“素”,一向;“岁时”,一年;“燕见”,召见。第二句得分点:“中立”:保持中立;“比”,勾结;“无所比”,没有去勾结任何人;“私”,偏私;“私人”,偏私某人;“竟”,最终;“去”,离开;“訾”,非议;“及”,涉及;“之”,代词,代指陈以勤。 【参考译文】 陈以勤,字逸甫,南充人。嘉靖二十年考中进士。选任为庶吉士,授官担任检讨。很久之后,充任裕王讲官,升任修撰,晋升为洗马。当时,太子的爵位名号还没有确定,小人们多次制造事端。明世宗对于父子之情一向很淡薄,裕王一年内都不能被召见一次。正常的俸禄外,按照规矩还有供给赏赐,裕王也不敢请求。过了三年,府中十分窘迫。裕王左右的人用一千两黄金贿赂严世蕃,严世蕃高兴,因此吩咐户部,一下子供给裕王三年的财物。然而严世蕃时常疑虑,一天屏退旁人对陈以勤和高拱说:“听说太子殿下近来有惑乱之心,他说过皇上什么没有?”高拱故意说些戏谑的话来回答,陈以勤严肃地(对严世蕃)说:“你从哪里听到这些话的?”严世蕃默然离去,裕王府这才安定下来。陈以勤担任讲官九年,有辅助保护的功劳,却深深藏匿自己,裕王曾经写“忠贞”两个字赏赐给他。父丧期满,回朝后仍担任侍读学士,掌管翰林院。明穆宗即位,陈以勤自己凭借太子旧臣的身份,分条呈上《谨始十事》。他提出关于收揽权利、听取谏言的言辞十分恳切。皇帝下诏嘉奖他的忠恳。穆宗很少驾临朝讲,政事无法裁决,身旁受宠的人多因宫内的降旨获得丰厚的赏赐。陈以勤请求皇上振奋精神、修明政教,皇帝内心触动,想有所举动,最终被内侍阻止,奏疏也被扣留在宫中。四年,分条呈上因循守旧的时政弊端,请求慎重提拔任用。皇帝嘉奖他,下交有关部门商议。高拱掌管吏部,憎恨陈以勤的言论侵犯了自己的职分,扣下了他的奏疏,只有都察院商议施行惩治赃官一事没有被扣下。起初,陈以勤入值内阁,徐阶担任首辅大臣,而高拱刚被重用,朝廷士大夫各有所依附,相互攻击。陈以勤保持中立,没有去勾结任何人,也不偏私某人,最终徐阶和高拱离开内阁时,也没有任何非议涉及到陈以勤。等到高拱再次进入内阁,与赵贞吉相互倾轧,张居正又从中构陷。陈以勤与高拱是旧时同僚,赵贞吉是他的同乡,而张居正又是他举荐的,陈以勤揣度不能为他们调停,恐怕最终不会被众人所容,极力称病请求罢免官职。于是,升任为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赏赐乘坐驿站快车还乡,诏令他担任编修的儿子陈于陛侍奉出行。之后两年,高拱被驱逐,仓皇逃出国都城门,慨叹地说:“陈以勤,是明哲保身的人啊。”陈以勤归乡十年,七十岁了。皇上又送发宫廷中的银币,命令陈于陛快速回乡赏赐他,并且下令主管官员慰问他。又过了六年,去世。追赠太保,谥号为文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一剪梅 刘克庄① 余赴广东,实之②夜饯于风亭。 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①刘克庄:南宋爱国词人,政治上屡受打击,他以命运与自己相同的刘禹锡自比,自称“刘禹锡”。此词为作者被贬广东时所作。②实之,即作者好友王迈,字实之。③束缊:用乱麻束成火把。 14. “天寒路滑马蹄僵”中的“僵”字很有表现力,请予以赏析。 15. 词的下片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①“僵”为“僵硬”之意,②明写因天寒路滑、马行艰难的情状,暗写行人颠簸于马背,冒着寒风艰难赶路的情景;③有力地衬托出友人不畏严寒、不避艰险、夜半相送的深挚情谊。 15. ①运用正面(神态、动作、语言写出其中两个即可)和侧面(间接、衬托也可以)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②通过描写人物“酒酣耳热”的神情,谈论文章、“推倒胡床”的动作以及“疏又何妨,狂又何妨”的语言,还有邻座吃惊、旁观者拍手而笑的侧面衬托,③形象生动刻画了两个狂放不羁、纵情任性的狂士形象。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主要有炼意、炼境、炼手法、炼结构,一般都要涉及到情感所以炼意是必不可少的,此题主要是炼意,首先解释字义,然后结合诗歌回答和人物和主旨的关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是修辞和衬托的手法。答题时结合诗歌内容,答出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的部分。 (1)《赤壁赋》中,苏轼放开小船自由飘荡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情此景,让他欢乐至极,不禁“__________________”,想要登仙而去。 (2)《登高》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从时空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 (3)《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凌万顷之茫然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3)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凌”“茫”“常”“卑”“谀”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拼爹游戏”肆意上演,教育公平被踩在脚下,大学精神被无情玷污,这怎不让人痛心疾首? ②吕晓萌前两次考试没进前十名,心里很郁闷,在这次期末考试中她终于力挽狂澜,考了全校第三名。 ③宁波的驴友在驱车穿越林地时迷失了方向,当时天色渐晚,路况不清,又难以求田问舍,所以被困在山上了。 ④反腐败是我国当前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既要旗帜鲜明、坚决惩治,又需要瞻前顾后,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和影响。 ⑤民调显示,朱立伦与蔡英文分别是国民党、民进党支持度最高的人选,而两人的民意支持度不分轩轾,都获得42%的民众的支持。 ⑥调查显示,70%的网友对二手房个税增至20%的新政觉得差强人意,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这一政策对于需要改善住房条件的中低收入者不公。 A. ①④⑤ B. ②③⑥ C. ①③⑤ D. ③⑤⑥ 【答案】A 【解析】①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了极点。②力挽狂澜:指把已经倾倒的巨浪拉回来,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不合语境。③求田问舍: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望文生义。④瞻前顾后: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⑤不分轩轾:不分高下、轻重。⑥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让人满意,望文生义。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我们应该理解并接受不同文化中非语言信息的差异,注重培养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学会接受、了解、尊重对方的文化。 B. 奥巴马分享歌单爆红,音乐家和文学批评家都以“情感强烈”来描述奥巴马的选择,而音乐服务商笑称想签下他。 C. 欧洲安全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以默克尔为首的欧洲主要国家领导人实施宽松的移民政策,导致穆斯林大量涌入造成的。 D. 面对严峻汛情,国家防总副总指挥陈雷强调,各地有关部门要加强巡堤查险工作,避免大江大河不发生溃口性重大险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A项,“学会接受、了解、尊重对方的文化”语序不当,“接受、了解、尊重”应改为“了解、接受、尊重”。 C项,“……的根本原因……”和“……造成的”是两种句式,句式杂糅,可删去“的根本原因”或“造成的”。 D项,“避免……不发生”不合逻辑,将“不”删除。 故选B。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热浪翻滚的酷暑天气,朋友特意做了拿手菜“凤鹅烧冬瓜汤”招待我们,并不断嘱咐:“你家小女最爱吃这道菜了,一定要带孩子来呀!” B. 春阳和煦,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的有机茶基地,头茶终于开摘了。一年尝鲜就在这几天,当我赶到时,相约的老茶友们已经恭候我多时了。 C. 公司经理给开发部门开会时说:“我们要借重自己在市场上关于投资的专业知识,来发现不同领域的投资方向,以达到公司多元化经营的目的。” D. 如今人的“网行”和文的“网行”都是“无人驾驶”般潜行,心下感慨不知不觉换了人间。鄙人虽廉颇老矣,好在尚能饭,弄微信不亦乐乎。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解答语言表达得体题时,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A项,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语境中称呼“你家”,使用错误。 B项,恭候,用于等待对方。语境中是“老茶友们”等待“我”,故使用错误。 C项,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语境中指借用“自己在市场上关于投资的专业知识”,使用错误。 故选D。 20.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慈乌反哺,结草衔环,投以桃报以李,让我们懂得了感恩。 材料: 用心 才华 虚心 满招损谦受益 操千曲观千剑 纵诗酒傲王侯 潘江陆海 闻过则喜 继晷焚膏 执经叩问 囊锥露颖 韦编三绝 【答案】继晷焚膏,韦编三绝,操千曲观千剑,让我们懂得了用心。潘江陆海,囊锥露颖,纵诗酒傲王侯,让我们懂得了才华。 执经叩问,闻过则喜,满招损谦受益,让我们懂得了虚心。 【解析】此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致;(2)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3)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4)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5)修辞格的类型也要与示例句一致。先将材料中后两组中的词和短语分为与“用心”“才华”“虚心”相关的三类,再参照例句的句式,写成三句话即可。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7月6日,在阿塞拜疆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条消息成为这几天中国文博界热议的话题。我国以前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都属于中国历史“信史时代”的考古遗存,也就是大家所说的3500年来有文字记载时期的考古发现,而良渚遗址距今约5000年,属于中国没有文字的“传说时代”的考古遗存。经过近百年的努力,中国考古学者用一系列发现,让商史成为信史,连同对夏以前的许多新发现,这些成果已足以让学术界对中华文明的研究走得更远。 【答案】示例:(1)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该遗址是约5000年前中国“传说时代”的考古遗存,(3)这些遗址的发现推动了人们对中华文明的研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也可找出语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进行翻新改造。要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本质特征。学会删除无关的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打叶削枝,把多余的枝叶去掉,剔除那些可以不要的信息。选定的词语,要能大体表达出主要内容。你能抓住主要信息,就能找出关键词。先概括再提取,提取最能展示优点、充满正能量的关键词,摄取其精髓。本题重在分清句间关系,本语段共有四句话,前两句的主要意思是“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第三句的中心意思是“良渚遗址是距今约5000年的‘传说时代’的考古遗存”,第四句话强调“考古成果推动了人们对中华文明的研究”。按照题干要求压缩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 我不信。 等我从那条弯路走出来时,已是伤痕累累。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坐下来喘息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朋友,自然很年轻,正站在我当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路走不得。” 她不信。 现在,我明白了,其实在人生路上,有一条路每一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走弯路,奔成功 雄鹰搏击长空,方显生命的壮丽;鱼儿游弋水底,方显生命的自由;骏马驰骋草原,方显生命的不羁;而我们在非走不可的弯路上成长,方显生命的珍贵。 每个人的脚下并不都是一条落英缤纷的路,我们要披荆斩棘,历经坎坷,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回眸处,我们弯曲的成长路上也会开出淡淡的花儿,这些花儿会见证我们成长途中所经历的磨难,所走过的非走不可的弯路。在摔跟斗、碰壁走过一段非走不可的弯路后,我们才能更好地成长,更快地走向成功。 回首历史长河,哪一个名人不曾走过非走不可的弯路?而在一段非走不可的弯路后,我看见了他们不一般的成就。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他举一杯清酒独饮,官场的钩心斗角、阿谀奉承使他成了与政坛格格不入的人,他四处漂泊,历经坎坷,可这一段非走不可的弯路,却让他成了文坛的宠儿。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激荡着他的自信与博大;“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激励着他昂扬的斗志。在人生非走不可的弯路上,他创造了文学上的辉煌!假如没有这段非走不可的弯路,我们能看到诗坛上自信、洒脱的诗仙吗?这一段非走不可的弯路,让李白更自信,更豁达,在中国文学上留下了永恒的烙印。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吟着词在失落中悔恨。曾经的奢靡,曾经的辉煌,刹那间烟消云散,留下他一人独自叹息。在历经磨难后,他逐渐懂得了人生的辛酸。不止一次,他低吟“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那是怎样的感伤啊!走过这一段对于李煜来说非走不可的弯路,才使他如此成熟。倘若没有走过这一段非走不可的弯路,他仍是那个不知人间疾苦的君王,又怎能知道人生的无奈与辛酸?又怎会在无奈和痛苦中成熟?又怎会在彷徨与失落时写出一首首佳作呢?这一段非走不可的弯路,让李煜更成熟,让他懂得了生命的无奈,让他成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 记得有人说过,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最美的绝唱。是的,只有在人生的旅途中经受考验,走过这一段段非走不可的弯路,我们才能更好地成长。 这一段段非走不可的弯路让我们走向成熟,走向坚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