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一堂课教案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三单元第一堂课教案2

课题 ‎《第一堂课》‎ 课型 对比阅读 教师 教 学 目 标 知识能力 掌握本课的生字及重点词语、相关的文学知识。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过程方法 分析小说中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 价值观 体会作品中的悲痛情绪和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及方法 教 学 重 点 方 法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各种描写方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及方法 教 学 难 点 方 法 探讨本课与《最后一课》的异同。‎ 讨论 教 学 流 程 设 计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 三、关于《四世同堂》及时代背景。‎ 四、解读文章内容。‎ 给课文划分层次。‎ 学习第一部分 学习第二部分,讨论 五、写作借鉴。‎ 六、比较与探究。‎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 三、关于《四世同堂》及时代背景。‎ 四、解读文章内容。‎ 给课文划分层次。‎ 学习第一部分 学习第二部分,讨论 五、写作借鉴。‎ 六、比较与探究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备 注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 ‎    在《最后一课》中,我们认识了两位普通的小人物——哈墨尔先生和小弗郎茨,他们在沦为亡国奴时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爱国热情,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看一看我们中国人民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是如何表现的,同样是教师,看看他们的爱国感情是否一样。‎ ‎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有《骆驼祥子》等四部长篇小说。抗战爆发后,以主要精力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并坚持创作,写有20多部以抗日为题材的作品。解放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并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20多部剧本和几百万字的曲艺、散文、诗歌作品。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 3‎ 三、关于《四世同堂》及时代背景。‎ 四、解读文章内容。‎ 给课文划分层次。‎ 学习第一部分 学习第二部分,讨论 五、写作借鉴。‎ ‎“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文革”开始时因受迫害而死。‎ ‎  ‎ ‎  1、文题理解:指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瑞宣老师上的第一堂课。‎ ‎    2、整体感知:本文描写了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表现了他仇恨敌人,却无法反抗的痛苦。‎ ‎ 第一部分(1):描写了日军入侵后瑞宣老师上课前的反常表现。‎ 第二部分(2——6):描写了上课时的课堂气氛和人物情绪,表现了人物的痛苦与无奈。‎ 思考:‎ ‎(1)、平时的瑞宣表现怎样?今天表现如何?作者通过什么手法,想要表现什么?‎ ‎(2)、最后一句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1)、第2段着重刻画祁瑞宣老师上课前的行动和外貌,作用是什么?()‎ ‎(2)、怎样理解“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 ‎ ‎(3)、3、4、5段写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4)、怎样理解“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 ‎(5)、如何理解“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 ‎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来展示人物感情。‎ ‎2、语言简洁,富于表现力。如文中对课堂气氛的描写只用了短短两句话,写出了肃静、庄严的气氛。‎ 把本文与《最后一课》作比较,说说你对下列问题的想法。‎ ‎1、祁瑞宣老师显得很紧张,请找出表现他紧张的细节。而哈墨尔先生看来很从容。为什么两者的表现截然相反?‎ ‎2、哈墨尔讲了很多话,很动人。祁老师的话很少,为什么作品也很动人?‎ ‎3、“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第一堂课》似乎从头到尾都在表现这种“说不出”。而哈墨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即将结束时,面色惨白,话说不下去。这是不是和祁瑞宣老师的“说不出”一样。‎ ‎4、这两课都强调课堂气氛的“静”。“静”‎ 明确:平时的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而今天却相反,他“怕”铃声。作者用对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是一个细节描写,做亡国奴的苦痛 表现异常的气氛和情绪,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在这重大的变故面前不知所措。‎ 通过心理描写写老师上课时复杂的情绪,学生悲痛的场面。‎ 3‎ 六、比较与探究。‎ 的原因一样吗?[‎ ‎“民族的春花”指的是青年学生,“变成了木头”说明他们突遭变故的迷茫、无助。‎ 课 堂 小 结 作 业 板 书 设 计 上课前:害怕铃声      ‎ ‎         第一堂课      课堂上:沉默、严肃      ‎ ‎  走出课堂:逃离 ‎  亡国奴的苦痛——爱国主义情怀                           ‎ 课后反思 3‎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