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机一中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小题,共计60分)‎ ‎1.在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帝王、大臣等人的生平事迹为其拟定谥号,从战国时期起,“辨行迹、明善恶、寓褒贬”逐渐成为拟定谥号的规范。这一规范主要是为了 A. 尊崇和颂扬先人 B. 缓和君臣关系 C. 惩恶劝善维护统治 D. 巩固儒学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辩行迹,明善恶、寓褒贬”可知这一规范不是单纯的尊崇与颂扬,先根据帝王、大臣的的行迹再拟定谥号,这一规范引导了向善的坐标,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故排除A,C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受重视,排除D;B和题意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2.西周时期,士是最下层贵族,但到了春秋时期,士的地位上升,他们当中的许多成员,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他们的思想主张也得到传播。这一现象 A. 加剧了当时社会局势的动荡 B. 反映了分封制度的逐渐瓦解 C. 导致了宗法制的瓦解和崩溃 D. 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答案】B ‎【解析】‎ ‎【详解】春秋时期,士的地位上升,他们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逐步改变血缘世袭特权,说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的逐渐瓦解,故B正确。春秋时期,士的地位上升,他们的思想得到传播,与当时社会局势的动荡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的瓦解和崩溃,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排除D。‎ ‎3.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大臣们认为应给以“禁锢二世”的处罚,太尉刘恺指出:“《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人于善也。”于是安帝下诏禁锢罪臣本人,不株连子孙。汉代多次出现这种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A. 地方吏治废弛 B. 试图重建礼乐制度 C. 君主专制加强 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材料文字“汉代多次出现……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反映了当时儒家伦理得到强化,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A项地方吏治与题干无关;B项的礼乐制度指的是先秦的礼仪典章和雅乐教化制度,这同样与材料无关;本题旨在说明汉朝时儒家思想的强化,C项君主专制非本题强调重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教材主干知识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大意是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理应予以禁锢二世(本辈及子辈)的处罚,但太尉刘恺引用《春秋》之义,劝说安帝仅禁锢罪臣本人,未株连子孙。《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之一,汉代多次援引《春秋》进行案件判决,说明汉朝时倚重儒家思想,儒家伦理得到强化。同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4.西汉政权建立后,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孝惠、高后时,又“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制造了相对宽松的经商环境,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这说明汉初( )‎ A. 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 B. 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C. 重本抑末政策的失败 D. 致富成为社会时尚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时“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的措施是为了稳定刚建立的汉政权,而孝惠、高后时又“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则主要是因为政权稳定后,社会急需发展社会生产力,故材料说明汉初统治者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故选A。经济政策看似摇摆不定,实则处于统治的不同需求,B项结论过于表面,排除;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奉行的经济政策,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仅能反映统治者对待商业的态度,无法看出民间对待商业的态度,排除D。‎ ‎5.钱穆说:“布衣可以为公卿,公卿亦可为布衣。后一句话其实并不可信。官僚政治取代了世卿世禄制度,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又保留了后者的一部分变形物。”这表明官僚政治( )‎ A. 通过阶层流动化解部分社会紧张现象 B. 仍存在荫子荫孙、子袭父爵的现象 C. 并不排斥政治权利等级世袭制度 D. 与世卿世禄制都有存在的合理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又保留了后者的一部分变形物”,说明官僚政治仍保留了世卿世禄制度的一些痕迹,即存在荫子荫孙,子袭父爵的现象,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官僚政治化解部分社会紧张现象,排除A;官僚政治并不存在政治权利等级世袭制度,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世卿世禄制存在的合理性,排除D。‎ ‎6.贞观十七年,因地方大旱,朝廷派遣十七道巡察使巡查地方。此外,唐前期还设有诸道采访使、观察使、宣慰使、市舶使、海运使、户口使等几十种官职。这种措施的盛行,表明 A. 唐朝地方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B. 唐代统治者分散了地方的权力 C. 唐代重视地方制度的建设 D. 藩镇的存在分化了地方的事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代在地方设立诸多官职并不能说明当时地方体制存在严重弊端,故排除A项;根据题意可知,唐代前期在地方设置的这些官职都不是固定的常设职务,所以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分散地方权力,而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制度建设,故排除B项,故选C项;题意中没有涉及藩镇的内容,故排除D项。‎ ‎7.北宋统一后,首都汴京是南北饮食技术的交流中心,南宋时汴京的饮食业涌入杭州等地。宋朝人普遍喜欢饮酒和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漉梨浆、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饮料。由此推知,宋代 A. 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B. 经济重心完成转移 C. 商业活动不受政府监管 D. 城市社会生活日益丰富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宋朝人普遍喜欢饮酒和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漉梨浆、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饮料”可知,这些反映的是宋代城市社会生活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商品经济发展助推社会生活变化,故D正确。材料反映宋代城市状况,不是商业市镇,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经济重心完成转移,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商业活动不受政府监管,C 错误。‎ ‎8.唐代民间工匠必须在官府作坊服差役,从事一定天数的无偿劳役;宋代工匠服官府差役,官府会付给﹣定的“雇值”,有的生产部门如铸钱作坊,还出现了类似计件给雇值的方式。这表明 A. 铸钱作坊带动了生产领域流通 B. 宋代工匠的社会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C. 官营手工业体系在宋代已经瓦解 D. 唐代民间工匠的技术水平低于宋代 ‎【答案】B ‎【解析】‎ 材料“唐代民间工匠必须在官府作坊服差役”“无偿劳役”,而宋代出现“雇值”,反映了宋朝官府和工匠之间存在一种类似雇佣的关系,这说明宋代工匠有一定的自主选择自由,工匠社会地位被逐步肯定,故选B。题干没有体现生产领域的流通,排除A;官营手工在明代前期仍占统治地位,排除C;题干没有涉及民间工匠的技术,排除D。‎ ‎9.宋代艺术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建筑上追求砖木本色,诗文崇尚朴质平流,绘画以水墨山水为最高意境,瓷器造型稳重大方,制作规整,无繁杂装饰。宋代艺术风格折射出 A. 天人感应思想影响民众审美倾向 B. 理学思想已渗透到世俗生活领域 C. 商品经济发展提高大众生活水平 D. 经世致用观含引导社会消费需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 据材料“建筑上追求砖木本色,诗文崇尚朴质平流,绘画以水墨山水为最高意境,瓷器造型稳重大方,制作规整,无繁杂装饰”等信息可知,材料讲究秩序、稳重、规整,反映了理学的特征,B正确;天人感应思想与材料无关,A错误;材料中的“建筑上……诗文……绘画……瓷器”等信息可以判断,这些不是大众生活层次,应该是一些文人雅士的生活,C错误;据材料可知与经世致用无关,D错误。‎ ‎10.如表是明代前期徽商土地买卖时的契约数和使用的通货情况。此表反映了明代前期 A.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B. 社会经济出现大幅衰退 C. 商品交易秩序较为混乱 D. 土地集中程度愈来愈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出土地买卖频次增多,白银这一交换媒介的使用次数大大增多,占据主导地位,说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土地买卖契约使用通货类别和次数,不能体现出社会经济大幅衰退、交易秩序混乱,排除BC项;材料信息与土地集中程度无关,排除D项。‎ ‎11. 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 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 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 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答案A在材料中并无信息表明是由于人口流动的冲击,影响家族的稳定从而导致家族编修族谱以维护宗族的团结统一现象的发生;答案B的表述是不符合事实情况的,因为即使同一宗姓内部也有贵贱之分,故宗族并不是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D先秦以来的宗法制度一直存在着,没有遭到重大破坏和中断,所以也就无重建之说;宋明时期儒学家用天理强化人伦关系,为后来(包含明清时期)的家族维系血缘关系、强化宗族理念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明清时期”。‎ 考点:中国古代史·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理学 ‎【备考指南】近些年关于宗法制度,选择题时有出现,而宗法制度里面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族谱的存在与其相关知识,对于备考来说,不妨结合有关知识,精编精选些关于族谱的文章,让学生阅读了解,扩大知识面和视野。‎ ‎12.据《新唐书》记载,唐文宗想把女儿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遭到拒绝。文宗怒曰:“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北方大姓)耶?”这反映了 A. 拒绝攀附皇权导致士族的衰落 B. 门第意识影响着时人的婚姻观 C. 经济发展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 D. 抵制联姻不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魏晋隋唐时期的士族门阀贵族代表就是所谓“五姓七家”,即博陵崔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材料中“唐文宗想把女儿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遭到拒绝”“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崔、卢(北方大姓)”反映的是门阀政治的影响。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提拔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制度,科举的兴起,从而使门阀制度没落,所以导致士族衰落的主要原因不是拒绝攀附皇权,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发展的信息点,排除;D项,材料反映的是门阀大族和皇室的婚姻,不涉及统治基础,排除。‎ ‎13.唐朝宫廷建筑以浑朴雄阔宏伟壮丽为特色,但民间建筑不准高大。而《宋会要辑稿食货志》记载:“真仁(宋真宗、宋仁宗)以后,殖货致富者愈众,巨量交易出入京师,官方管理之设备及民间商业之建筑,皆因之侈大。公卿商贾拥有资产者之园圃第宅,皆争尚靡丽。”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A 都城经济功能日益增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D. 程朱理学影响逐渐减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而《宋会要辑稿•食货志》记载:‘真仁(宋真宗、宋仁宗)以后,殖货致富者愈众,巨量交易出入京师,官方管理之设备及民间商业之建筑,皆因之侈大。公卿商贾拥有资产者之园圃第宅,皆争尚靡丽’”描述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宋朝官方和民间商业建筑都很奢侈,与唐朝时不准“民间建筑”高大不同,体现出经济的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业建筑高大奢侈,与都城经济功能是否增强无关,排除;CD项,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程朱理学影响逐渐减弱的表述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 ‎14.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说:“(李贽的学说)被认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他的学说破坏性强,建设性弱,他没有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李贽学说有如此局限的原因主要是 A. 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文化钳制 B. 李贽缺乏创造的决心和能力 C. 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 D. 没有出现可供他借鉴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李贽的学说“缺乏完整性、破坏向强建设性弱”的特点是时代的产物,明初虽然中国社会有些新的因素的发展,但是整体上旧的社会非常健全完整稳定,故C项正确。A项中,“文化钳制”只是其学说不完整的文化因素,原因表述不完整。李贽非常有决心和勇气去改造,故B错误。李贽的学说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心学的思想,所以“没有可借鉴的思想”错误,故D错误。‎ ‎15.上海轮船招商局筹建时,商人入股并不踊跃,清政府拨款20万串钱以“示信于众商”。此后,招商局还获得了清政府的大量缓付利息的借款,以及减免部分税费的优待。这反映( )‎ A. 政府推动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 B. “官”与“商”的矛盾趋于缓和 C. 轮船招商局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D. 政府对民间资本的控制日渐减弱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清政府拨款20万串钱以‘示信于众商’”“招商局还获得了清政府的大量缓付利息的借款,以及减免部分税费的优待”可知,清政府支持洋务企业的创办,推动了中国早期的工业化,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官”与“商”的矛盾,排除B;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不能体现政府对民间资本的控制情况,排除D。‎ ‎16.1905—1907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民报》上发表了大量介绍社会主义的译文和论文,并指出“处今日中国而言社会主义。即预防大资本家之发生可矣”。据此可知,革命党人此举旨在 A. 汲取资本主义发展教训 B. 为民主革命做思想动员 C. 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D. 抨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处今日中国而言社会主义,即预防大资本家之发生可矣”可知,革命党人此举旨在吸取资本主义发展教训,预防出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故答案为A项。材料中的看法不是为民主革命做思想动员,排除B项;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抨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排除D项。‎ ‎【点睛】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是孙中山针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差距严重带来的社会矛盾尖锐而提出的,是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因此这种观点表明革命者汲取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教训。‎ ‎17.‎1919年5月7日《晨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国民外交协会宣言》的文章,文中指出青岛、山东是“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由此可见当时的部分文化精英希望 A. 借文化圣地博得列强的理解 B. 重塑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C 借传统文化深化爱国意识 D. 促使民主思想进一步扩散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五四运动时期,《晨报》文章中指出青岛、山东是“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等,结合所学可知,当时部分精英希望借传统文化深化国人的爱国意识,C项正确;五四运动时期国内报刊的文章,目的不在于获得列强的同情,A项错误;重塑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与1919年的时代主题不符,B项错误;“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的说法与宣传民主思想无关,D项错误。‎ ‎18.1939年边区参议会成立,这既是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民意机关,又是一个最高权力机关,人民通过参议会行使选举权,参议会的选举以直接的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凡赞成民主抗日的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边区参议会 A. 实行直接民主强调人民主权 B.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借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边区参议会的“凡赞成民主抗日的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措施有利于赢得群众的拥护支持,巩固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并且边区参议会的建设经验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有意的借鉴,故D选项正确;直接民主指的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身份的重合,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直接管理自己的事务,而不通过中介和代表,材料内容“是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民意机关……人民通过参议会行使选举权”说明参议会不是直接民主,故A选项错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9月已经建立,故B选项错误;边区参议会的成立主要是为了赢得群众的拥护支持,巩固统一战线,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时期还没有完全实现人民的当家做主,故C选项错误。‎ ‎19.1955年,一本面向农村的宣传读物上说:“(有些人)看到食糖、食油供应不够充分,就埋怨政府重工业发展多了,要求多发展轻工业,这是不对的。不着重发展重工业,哪来的新糖厂呢?到外国买机器?”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 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成共识 B. 大跃进运动造成物资供应紧张 C. 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D. 优先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合理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不着重发展重工业,哪来的新糖厂呢?到外国买机器?”,这说明新中国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带动轻工业发展,增加食糖、食油供应,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合理性,故D项正确;A项错在“共识”,此时还未形成共识;大跃进运动是在1958年,故B项错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故C项错误。‎ ‎20.在“大跃进”时期,安徽少数农民自发搞起了“责任田”,到1961年安徽省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占总数的91%。甘肃、浙江、四川、河北等地也都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且成效显著。党中央相关部门对此表示出积极支持的态度。这说明 A. 国民经济调整与巩固的任务基本完成 B. 农民生产实践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开展 C. 中央着手调整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 D. 生产责任制的探索有助于经济的恢复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经过证明不能适合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根据材料可知安徽省实行的“责任田”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社会生产力的恢复,选项D正确。国民经济调整和巩固涉及到农业、工业等各个领域,材料中只提及农村农业的发展情况,不能说调整的任务已经完成,选项A错误。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才拉开序幕,因此选项B时间不符。中央调整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是从1980年代开始的,选项C时间亦不符。‎ ‎21.老百姓口中的“倒爷”一词广泛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是指一些利用计划内商品和计划外商品的价格差别,在市场上倒买倒卖有关商品进行牟利的人。“倒爷”的出现说明 A. 经济体制改革有待深化 B. 当时全国物资极度匮乏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 D. 人们普遍接受市场经济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倒爷的出现主要和经济体制改革不完善有关,说明经济体制改革有待深化,A选项符合题意。改革开放使人民群众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物资极度匮乏说法错误,B选项排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在21世纪初,C选项排除。普遍的说法过于绝对,D选项排除。‎ ‎22.史载,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内,战死者的父母对于公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这反映出在希腊 A. 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 B. 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 C. 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 D. 社会各阶层间矛盾日趋缓和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可知,希腊重视公民的生存权利。故A项错误。父母为战死的孩子而悲伤,为生还的孩子而庆幸,这都是伦理观的体现,不能说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而且纲常伦理是中国古代的观念,不符合古希腊,故B项错误。古希腊城邦时期,城邦的利益高于一切,上述现象都是把他人为城邦做出的贡献放在首位,即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社会各阶层间的矛盾状况。故D项错误。‎ ‎23.“人是万物的灵长”“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只是人民的办事员”都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中提出的口号。这些口号的提出均 A. 明确反对欧洲的君主制度 B. 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 C. 否定了天主教的宗教信仰 D. 反映了理性至上的时代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 口号中都是对人的尊重和肯定,是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走向理性的过程,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故B项正确。“人是万物的灵长”没有反对欧洲君主制度,故A项错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是对天主教会的质疑,没有否定宗教信仰,故C项错误。“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未体现理性至上,故D项错误。所以选B。‎ ‎24.18世纪初,英国商人开始运用一系列销售技巧,包括市场调查、折扣计划、传单、报纸和杂志广告以及不满意退货的承诺等来促进商品的销售。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商品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B. 国民生活水平需要提高 C. 工业革命强化竞争意识 D. 传统消费观念发生转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世纪初英国商人开始运用各种促销技巧来推销产品可知,商品产量大幅度提高,A项符合题意;B项材料无法体现;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叶,故C错误;D项材料无法体现。‎ ‎25.1932年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人和德国人帮助建造的。斯大林拖拉机厂的设备全部来自美国并工由美国的工厂联合建造、拆装再组装。这表明苏联 A. 试图调整斯大林模式 B. 抓住了经济建设的机遇 C. 直接运用了工业革命的成果 D 经济建设严重缺乏技术人才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1932年”可知,西方正爆发经济危机,大批工人失业,而苏联正值社会主义高速发展的阶段,所以才会出现“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美国和德国帮助建造”的现象,说明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契机建设社会主义,故B 项正确;苏运用联一直实行斯大林模式经济,并没有改变,故A项错误;苏联建设是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的契机,不是直接工业革命的成果,故C项错误;苏联经济建设并不缺乏人才,材料主要说明借用经济危机时机进行工业化建设,故D项错误。‎ ‎26.1961年—1975年苏联农业投入情况表 年份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国家及集体农庄为发展农业投入资金(10亿卢布)‎ ‎6.3‎ ‎11.7‎ ‎19.5‎ 拖拉机(千辆)‎ ‎170‎ ‎235‎ ‎287‎ 收割机(千辆)‎ ‎57‎ ‎59‎ ‎70‎ 载重汽车(千辆)‎ ‎52‎ ‎102‎ ‎187‎ 无机肥料(百万吨)‎ ‎16‎ ‎40‎ ‎65‎ 上表数据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希望改变农业落后的面貌 B. 解决重工业产品过剩问题 C. 加大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 D. 优化工业化中的资源配置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国家及集体农庄为发展农业投入资金、拖拉机、收割机、载重汽车、无机肥料均呈上升趋势,表明苏联希望改变农业落后的面貌。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表格中并未牵涉重工业的问题,排除;C项,该项表述仅仅是描述的表格的现象,并未进行原因分析,排除;D项,材料中的数据没有涉及工业的资源配置情况,排除。‎ ‎【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7.20世纪30年代,美国漫画界开始塑造强大、不可战胜的英雄形象,如人猿泰山、大力水手、超人、蝙蝠侠等,他们匡扶正义,扫除世上的罪恶,为人间带来希望。这类英雄漫画广受欢迎。材料反映出当时 A. 社会大众存在逃避现实的倾向 B. 美国持续推行霸权主义 C. 经济繁荣刺激精神享受的需求 D. 科技发展引发科幻热潮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大危机,社会生产力急剧下降,人民生活贫困,经济萧条,所以这一时期不可战胜、为人间带来希望的英雄漫画形象广受欢迎,人们追求幻想世界的满足,逃避灰暗萧条的现实,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匡扶正义、扫除世上的罪恶,为人间带来希望的英雄漫画与企图主宰世界的霸权主义无关;C选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大危机,社会生产力急剧下降,人民生活贫困,经济萎缩,并不繁荣;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科技发展对科幻热潮兴起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8.20世纪60年代,美国约翰逊政府主张政治上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存在的政权,认为对中国实行经济上的禁运已经失败,主张与中国进行除战略物资外的贸易往来等等。由此可见 A. 中国重返联合国使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B. 美国军事战略重点已转移到了亚洲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美两国共识 D. 美国奉行的孤立中国政策已有所松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重返联合国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故排除A;冷战期间,美国军事战略的重点始终在欧洲,故排除B;材料信息中并不能反映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美两国的共识,故排除C;通过材料,约翰逊总统主张与中国进行贸易,政治上承认中国存在,说明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开始有所松动,故选D。‎ ‎【点睛】材料理解性较强的选择题,首先根据材料内容提炼主要观点,然后提取问题中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去判断材料观点的使用和分析,同时结合课本知识点,分析其中变化的历史原因。‎ ‎29.‎ 下表反映的是1955~1968年西方主要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情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 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瓦解 B. 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减弱 C. 国家干预经济取得显著成效 D. 市场调节在发挥主导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依据材料中的时间“1955~1968年”可知,这是“二战”后初期。由表格数据可知,1955~1968年各国国民生产总值均呈正增长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加强干预正是这一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故答案为C项,B项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初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宏观管理,市场调节的作用相对较小,排除。‎ ‎【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30.近年来,经济区域集团在国际舞台上不仅扮演着经济角色,而且扮演着政治角色。各集团成员为追求共同的经济利益必然谋求政治上的联合,一些中小国家以集团化的形式和力量,推动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这表明 A. 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形成 B. 经济区域集团化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 C. 经济区域集团已转向以政治合作为主 D. 经济区域化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 由材料“各集团成员……谋求政治上的联合……推动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可知经济区域集团制约个别国家主宰世界,有利于政治多极化,故D正确。材料只是说经济区域集团化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强调的是作用不是结果,A错误;材料反映经济区域集团对政治的影响,故B错误;经济区域集团是经济组织,以经济目的为主,C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计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南市镇起源于宋,发达于明清,但直到1909年还并非正式的行政建置。镇是乡村市场的最高一层,市镇通常有米店、布店、百货店、竹木店、面食点心店、酒酱店、水果茶叶店、烟纸杂货店、豆腐店、水鲜行、肉铺、药店、茶馆以及各类摊贩,还有榨油坊、铁匠铺和浴堂、成衣铺等。明中叶起,丝、棉市场大开,收益较粮食生产更高,于是家家栽桑养蚕缫丝,户户植棉纺纱织布,机杼声日夜响彻乡间,甚至镇上、县城里的居民家庭也参与进来。一般市镇的寿命都很长,少数大镇如盛泽、乌镇依赖丝、棉等跨地区贸易而发达。政府的军事派出所、税务分所也设置于镇,大的繁荣市镇甚至派出通判、县丞坐镇。‎ ‎——摘编自黄晓峰《王家范谈明清江南的“市镇化”》‎ 材料二 15世纪前伦敦工商业并重,17世纪贸易约占全国贸易量80%的纽卡斯尔有一半的生活用煤运到伦敦,1580年至1640年,自东北三郡运往伦敦的谷物增长了14倍。17世纪中期伦敦商人普利面向全国各地商人批发呢绒。16、17世纪,伦敦出口呢绒至少占全国70%,出口谷物量也居第一位。伦敦进口的商品有高级消费品和奢侈品、日常生活用品、工业所需原材料等。1700年,伦敦约占全国总进口的80%,这些货物从伦敦再送发到各地,有不少商品是从伦敦进口后经过加工再度出口。海外贸易商人以伦敦为基地,积累的财富也安置于此。伦敦还有面向全国市场的丝织业、钟表业和金银首饰业,以及造船、兵器制造和玻璃制造等大工业生产。‎ ‎——摘编自刘景华《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城市经济职能的变化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与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伦敦在16、17世纪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原因:交通发达;农村商品经济(市场贸易)发展;乡村草市、集市的影响;江南人口增多,人们观念变革;丝、棉、茶等国际贸易的推动。‎ 特点:历时长、发展兴盛、数量众多;服务于附近的农民及本镇居民;市场主要是传统农产品与手工业品;政府加强行政管理。‎ ‎(2)变化:成为全国最大的消费中心;成为英国进出口贸易与国际转运贸易中心;巨商富集,手工业发达;高级消费品与奢侈品、资金和技术密集产品增多;城市规模扩大,经济地位增强。‎ 影响:促进英国国内市场统一和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为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技术与市场条件;促进城市发展(扩大城市经济职能);推动自由主义思想形成。(每,即可满分)‎ ‎【解析】‎ ‎【详解】(1)据材料“市镇通常有米店、布店、百货店、竹木店、……还有榨油坊、铁匠铺和浴堂、成衣铺等”等信息可知,农村商品经济(市场贸易)发展;据材料“明中叶起,丝、棉市场大开,收益较粮食生产更高,于是家家栽桑养蚕缫丝,户户植棉纺纱织布,机杼声日夜响彻乡间,甚至镇上、县城里的居民家庭也参与进来”等信息可知,丝、棉、茶等国际贸易的推动;人们观念变革;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市镇多建立在交通发达地区。特点:据材料“江南市镇起源于宋,发达于明清”可知,历时长、发展兴盛、数量众多;据材料“镇是乡村市场的最高一层”可知,服务于附近的农民及本镇居民;据材料“市镇通常有米店、布店、百货店、竹木店、……还有榨油坊、铁匠铺和浴堂、成衣铺等”等信息可知,服务于附近的农民及本镇居民;据材料“政府的军事派出所、税务分所也设置于镇,大的繁荣市镇甚至派出通判、县丞坐镇”等信息可知,政府加强行政管理。‎ ‎(2)变化:据材料“17世纪贸易约占全国贸易量80%的纽卡斯尔有一半的生活用煤运到伦敦,1580年至1640年,自东北三郡运往伦敦的谷物增长了14倍”等信息可知,伦敦全国最大的消费中心;据材料“16、17世纪,伦敦出口呢绒至少占全国70%,出口谷物量也居第一位。伦敦进口的商品有高级消费品和奢侈品、日常生活用品、工业所需原材料等。1700年,伦敦约占全国总进口的80%,这些货物从伦敦再送发到各地,有不少商品是从伦敦进口后经过加工再度出口”等信息可知,成为英国进出口贸易与国际转运贸易中心;据材料“17世纪中期伦敦商人普利面向全国各地商人批发呢绒……海外贸易商人以伦敦为基地”信息可知,巨商富集;据材料“伦敦进口的商品有高级消费品和奢侈品、日常生活用品、工业所需原材料等”等信息可知,高级消费品与奢侈品多;结合所学可知,城市规模扩大,经济地位增强。‎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伦敦的发展变化,为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技术与市场条件;据材料“17世纪中期伦敦商人普利面向全国各地商人批发呢绒。16、17世纪,伦敦出口呢绒至少占全国70%,出口谷物量也居第一位。”等信息可知,促进英国国内市场统一和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扩大城市经济职能;结合所学可知,伦敦贸易的发展,推动了自由主义思想形成。‎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 各国现代化道路千差万别,不存在“标准的”“唯一正确的”现代化模式。西方国家一开始就走上不同发展道路,如英国走和平、改革、渐进的道路,法国走革命、暴力、跳跃的道路,德国的特点是旧统治集团主导国家现代化,美国则是通过民族解放战争摆脱殖民统治的典型。严格地说,标准的西方现代化模式实际上并不存在。那种认为某种模式是标准模式的说法没有根据,把某个国家的现代化道路视为标准的现代化道路经不起检验。每个国家实现现代化都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走自己的路。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更是多种多样,如中国模式、东亚模式、拉美模式等,各国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建设自己的国家、发展自己的经济。‎ ‎——摘自钱乘旦《从全球视野看现代化进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全球视野下的现代化道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论题:现代化道路不存在标准化模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展模式。‎ 论证: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了世界现代化进程。洋务派开启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维新派和辛亥派则进行了力图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尝试。中国共产党经过不断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建立起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初步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经过近7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40年的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对外关系取得重大成果,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综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每个国家都应结合本国国情,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全球视野下的现代化道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依据材料可知,各国的现代化没有标准的唯一正确的模式,说明现代化道路和标准模式都不一样,应该结合各国的国情来进行探索,所以结合近代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历程来进行论证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 ‎ 宋初官称和实职分离,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实际职务)两个头衔。“官”只说明可领取俸禄,而“职”才有实际权力,官职之间的进阶竞迭三十七阶。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互相推诿、扯皮,朝野人士纷纷批评这一陋制。元丰三年,宋神宗宣布改制。颁布《寄禄格》,作为官员升迁依据,凡只有空名的官职,一律撤销,做到官称与职守合一。撤销中书门下,恢复三省制度,令三司各司其‘职,直接对皇帝负责。减少官员进阶层次,打通官员晋升通道。改制后,朝廷的行政效率并无明显提高,且宋神宗在改革过程中操之过急,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导致怨声载道。‎ ‎——摘编自王纪风、梅训安《浅论元丰改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丰改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丰改制的影响。‎ ‎【答案】(1)背景:①宋初以来的职官制度机构重叠、冗员繁多,国家财政负担加重;②职官制度混乱,名实相悖,任官而不司其职,办事效率低下;③朝野人士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2)影响:①元丰改制改变了北宋初年以来官职分离、官制失实、品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政府开支;②减少了官员进阶的阶数,客观上有利于官员的合理流动;③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④但是由于改制方式存在问题,所以效果甚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元丰改制的背景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元丰改制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宋初官称和实职分离,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实际职务)两个头衔”“‘官’只说明可领取俸禄,而‘职’才有实际权力”“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互相推诿、扯皮,朝野人士纷纷批评这一陋制”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元丰改制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做到官称与职守合一”“减少官员进阶层次,打通官员晋升通道”“撤销中书门下,恢复三省制度,令三司各司其职,直接对皇帝负责”“改制后,朝廷的行政效率并无明显提高,且宋神宗在改革过程中操之过急,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导致怨声载道”等信息分析概括,并结合所学有关知识来回答。‎ ‎【点睛】概括类材料解析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如对“元丰改制的背景”的解答,应当根据材料信息将材料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宋初官称和实职分离,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实际职务)两个头衔”、“‘官’只说明可领取俸禄,而‘职’才有实际权力”、“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互相推诿、扯皮,朝野人士纷纷批评这一陋制”,然后对每一层次的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得出“职官制度机构重叠、冗员繁多,国家财政负担加重”“职官制度混乱,名实相悖,任官而不司其职,办事效率低下”和“朝野人士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的三点内容,据此回答本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