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9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鲁教版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读图,完成1~2题。 1.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 A.整体性特征 B.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D.垂直地带性规律 2.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 ( )。 A.降水多集中于夏季——河流有夏汛 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 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山区坡陡——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解析 第1题,该图反映了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第2题,图中的P环节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该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因此有机质分解得较快、积累得较少,从而形成了较贫瘠的红壤。 答案 1.A 2.C 右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3~4题。 3.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 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 A.① B.② C.③ D.④ 4.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 A.⑤ B.⑥ C.⑦ D.⑧ 解析 第3题,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而这些方面与河流流域内的气候密切相关。松花江地处东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区,而珠江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两条河流由于气候不同,而水文特征差异很大。第4题,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图中⑥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 答案 3.A 4.B (2019·南京学情调研)下图所示均为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 C.丙 ——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D.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 6.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地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 B.乙地叶成针状——常年降水丰富 C.丙地四季长青——常年温度较高 D.丁地生长较快——常年高温多雨 解析 不同的自然条件反映出不同的自然景观。 答案 5.A 6.C (2019·扬州市期中检测)下图中虚线表示某次汽车拉力赛线路,读图完成7~8题。 7.整个赛程中选手沿途看到的自然景观依次是 ( )。 A.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荒漠、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草原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雨林 8.盖勒敏终年降水稀少,但常有大雾,其主要原因是 ( )。 A.大气中的水汽受到沿岸的寒流影响 B.大气中的水汽受到沿岸的暖流影响 C.终年盛行上升气流,将水汽带到空中冷凝 D.终年盛行下沉气流,将水汽带到近地面冷凝 解析 第7题,根据经纬度和陆地轮廓特点,可以看出是欧洲的西南部和非洲的西北部地区,沿途看到的自然景观依次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草原景观。第8题,盖勒敏终年降水稀少,是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而大雾主要是沿岸寒流降温,空气遇冷凝结成雾形成的。 答案 7.C 8.A (2019·江苏无锡市期中)读图,回答9~10题。 9.以下最适合图的图名是 ( )。 A.区域差异性示意图 B.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示意图 C.区域整体性示意图 D.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示意图 10.图示地区葡萄特别甜的原因是 ( )。 ①生长期日照时间长 ②气温日较差大 ③土壤肥沃 ④水源充足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 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区域整体性。第10题新疆瓜果特别甜的原因是日照时间长生长期长,气温日较差大白天光合作用强,夜晚气温低呼吸作用弱,利于糖分的积累造成的。 答案 9.C 10.C “中国南方喀斯特”是我国在2019年唯一申请世界自然遗产的项目,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读图,完成11~12题。 11.关于图示各部位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⑤为地下河,因断层面被侵蚀而成 B.⑥和⑦两个小地貌均为侵蚀作用而成 C.①和④两个小地貌均为流水侵蚀而成 D.②和③之间是断层,为地壳运动而成 12.下列与“喀斯特”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②气候越湿润,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就越好 ③气温愈高,愈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④喀斯特地貌与生物活动没有关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第11题,由岩石状态可知,该处并没有断层发生,A、D两项错。①为峰林、④为溶洞,由流水侵蚀形成;⑥为钟乳石、⑦为石柱,为流水淀积作用形成。第12题,水的溶蚀作用不仅取决于二氧化碳的含量,而且与水中有机酸与无机酸的浓度有关,而水中酸性物质含量与生物的活动密切相关。 答案 11.C 12.C 下图反映了不同地质时期某地自然环境的变化,据此回答13~14题。 13.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水热条件的变化 B.地壳运动 C.植被类型的变化 D.岩浆活动 14.下列地区的地理环境与③阶段类似的是 ( )。 A.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侧 B.天山山脉南北两侧 C.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西两侧 D.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 解析 第13题,图中地理要素变化过程可分解如下:①阶段当地为平地,植被为森林;②阶段当地地壳隆起升高,使背风坡植被由森林变为草原;③阶段地壳继续升高,背风坡出现了沙漠。这一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地势和植被,而植被的变化又是地势变化的结果,故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第14题,马达加斯加岛东侧迎风坡多雨,西侧背风坡少雨;天山山脉北侧为迎风坡,南侧为背风坡;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侧没有形成荒漠;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为迎风坡,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侧为背风坡,形成巴塔哥尼亚沙漠。 答案 13.B 14.D (2019·江西八校联考)在伐木后的树桩上可以看到许多同心圆,这就是树木的年轮。长在自然状态下的树木,其年轮记录了他们生长时的环境状况信息,如气温的高低、降水的多少等。一旦我们能够确定树轮的确切年份,就可以了解当时的气候。读下图回答15~16题。 15.若上图中甲乙两树木分别为同一地区同一树种的两棵树木的年轮,下列关于图示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1860~1890年间该地区气温较1860年之前有明显下降 B.甲树木生长的年代与乙树木约45年重合 C.通过甲、乙两图的对比,可以分析该地区前后约40年的气候情况 D.乙图中树木约在1900年前后停止生长 16.关于树木的年轮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我国森林和草原的过渡地带,年轮的宽窄主要受热量状况的影响 B.温带季风气候区的树木年轮与同纬度的温带海洋气候区相比表现得更加匀称 C.在干旱的山区,迎风地带树木的年轮往往比背风地带窄 D.厄尔尼诺现象来袭时,致使美国西南部冬季更加湿润,从而形成更宽的年轮 解析 第15题,树木的年轮能反映当地的气候信息,甲乙两图能反映的年代约从1837年至1911年,共约75年,故C项错误。树木年轮越宽,说明气候条件越好,树木生长越快;图中显示1860年前树木年轮较宽、1860~1890年间树木年轮较窄,则A选项正确。第16题,气候湿润的年份,利于树木生长,而形成更宽的年轮,故D选项正确。我国森林和草原过渡地带,主要是水分条件影响树木的生长,故A错误;温带季风气候区的降水年际变化大,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小,所以温带季风气候区的树木年轮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匀称,故B错误;干旱地区,山地迎风坡降水量明显要多于背风坡,所以迎风坡树木生长快而年轮更宽,故C错误。 答案 15.C 16.D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019·江苏省镇江市模拟)林线是指高纬度或高山地区,由于低温和风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山地林线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温度和降水,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温度10℃的等值线相吻合。下表是我国境内不同区域山地林线的分布位置。完成17~18题。 山地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地理 纬度 30°N 38°N 47°N 41°N 25°N 28°N 位置 经度 90°E 90°E 90°E 125°E 118°E 106°E 林线 位置 海拔高 度(米) 4 300 3 400 2 400 2 300 3 400 3 600 17.我国境内山地林线海拔高度分布规律是 ( )。 A.自南向北递增 B.自西向东递减 C.自南向北递减 D.自西向东递增 18.我国境内不同地区山地林线海拔高度及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 )。 A.江南丘陵林线高——下垫面热量充足 B.青藏高原林线高——距下垫面热源近 C.东北山地林线低——迎风坡降水丰富 D.西北山地林线低——降水少光照充足 解析 第17题,根据经纬度和林线高度的海拔情况分析,低纬度高,高纬度低,东部较低,西部较高,再结合所给选项得出答案。第18题,江南丘陵林线高是因为气温高,青藏高原林线高是因为海拔高,东北山地林线低是因为气温低,西北山地林线应该高,因为低处降水少而高处降水多。 答案 17.BC 18.AB (2019·淮安市第四次调研)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9~20题。 19.关于该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植被变化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B.导致植被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热量、水分及其组合 C.河流冬季结冰期较长且有凌汛现象 D.可能位于陕西省南部或其以南地区 20.该地的主要农作物可能是 ( )。 A.水稻 B.大豆 C.甜菜 D.油菜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等高线分布,不同高度出现不同的植被特征,依次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显示垂直地带性现象,山下常绿阔叶林为亚热带地区,由此可以判断正确选项。 答案 19.BD 20.AD 三、综合题(共40分) 2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性。 (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________(风带),请在图上相应的位置用箭头画出该风带的风向。 (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对应的自然带①是________带。 (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是在________和________的交替控制下形成的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自然带④是________带。 (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_______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自然带⑤⑥⑦⑧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_______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6)①自然带近年来遭受人类破坏的程度越来越严重,这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________,反映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以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为材料考查自然带的形成原因与对应植被和气候类型、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只要掌握其内在关系,即可顺利解答问题。 答案 (1)整体 (2)西风带 西南风。(画图略) (3)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4)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风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5)由赤道到两极 热量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6)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全球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低地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牵一发而动全身 22.(2019·南京学情调研)南京某中学社团在暑期进行网上模拟联合国亚欧非考察活动,下图表示该次考察活动区域和活动路线。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比较③⑤两地气候的差异。 ③地 ⑤地 气候特征 形成原因 (2)②、③两地的自然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3)③→④→⑤气候变化带来自然带的相应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________特征,自然带的这种变化反映了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 (4)①地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________。 解析 (1)③地是热带雨林气候,⑤是温带海洋性气候。(2)②位于东非高原上,是热带草原带,是由于地势高,改变了水热状况产生的。③是刚果盆地是热带雨林带。(3)气候变化带来自然带的相应变化,说明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整体性特征。(4)①地位于我国的季风气候区,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主要是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 答案 (1) ③ ⑤ 气候特征 全年高温多雨 全年温和湿润 形成原因 全年受赤道 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受盛行西风控制 (2)热带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地形 (3)整体性 由赤道向两极 (4)夏季高温多雨;或雨热同期、或夏季水热条件好、水热组合好(须从水分、热量两方面回答) 23.(2019·盐城市期中)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图中植被①表示________,这类植被分布地区出产优质葡萄,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植被带的南北更替体现了自然环境________的分异规律。 (3)自1967年阿斯旺大坝(图中B处)建成以后的几十年中,A 处的三角洲海岸不断后退,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洋流性质及对②地的自然环境有何影响? 解析 (1)根据图例可以看出是地中海沿岸地区,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出产优质葡萄主要从气候特点分析。(2)植被带的南北更替体现了自然环境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3)阿斯旺大坝建设引起三角洲海岸不断后退的原因是入海泥沙减少,淤积减少,海浪侵蚀加剧引起的。(4)洋流为寒流,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作用,使②地沙漠逼近海岸。 答案 (1)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光热充足或夏季高温干燥 (2)从赤道向两极(或纬度地带性) (3)由于阿斯旺大坝的拦蓄,入海泥沙大大减少,淤积减轻; 海浪侵蚀加剧,海岸线后退 (4)该洋流为寒流,对②地具有降温减湿作用,使沙漠逼近海岸。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