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9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五市十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湖北省五市十校 2019 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试题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自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超生物性、超自然性、超现实性的文化生命机能,是人 类社会实践在个体生命内部建构的高级文化结构,也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和文化创造性的具体 表现。 从大的方面看,中国学人最关注的一直是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与客观环境,并由此形成 了“物质在前,精神在后”的客观语境。但在某种意义上“物质在前,精神在后”的思维定 势在当下不仅相当流行,而且已成为影响现代文化研究的一个深层病症,很多虚假的学术问 题与错误判断正是由此而生。 就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而言,在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与外部环境解决以后,主体方面的 素质与能力正在变得更加重要。而对文化发展主体因素与语境的忽视与无知,在某种意义上 正是当代文化思考和建设出现过多混乱与闹剧的根源。要想深入探讨中国文化发展问题,首 先要做的是进行“从客观到主体”的语境调整。中国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与 综合国力,同时也需要主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特殊结构或达到相当的发展水平。 对于文化自信这种文化生命机能也是如此。自近现代以来,人们普遍将中国文化自信的 衰落归结为物质条件或社会制度等“硬件”方面的问题,这是形成文化发展客观语境或经济 决定论的重要原因。而从主体语境开始则意味着,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主体条件,才能理解或 完成中华文化自信的当代建构。由此可知,主体语境构成了文化自信的研究、阐释与现实重 建的深层理论框架。 在主体语境中,文化自信的消长取决于其作为文化生命机能的性质与存在方式。在逻辑 分析上,主体可细分出知识、伦理与审美三种文化生命机能。但正如康德说审美机能在人类 身上“总是很薄弱的”,真正影响主体文化生命的建构与实践的是知识与伦理机能。知识与 伦理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内在条件,也是文化自信发生和消长最重要的主体基础。 在考察中华文化自信的历史流变时,不难发现一种相当普遍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在面 临国家、种族与文化兴亡的紧要关头,中华民族很容易通过文化认同和召唤生发出排山倒海 般巨大精神力量,这在历史上是屡试不爽的。但另一方面,这种巨大的主体力量与激情又不 够坚实或不能长久持有,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很容易被腐蚀或自我糜烂掉。 由此可知,尽管影响文化自信的原因很多,但缺乏一个坚实可靠的理性主体基础,无疑 是中华文化自信不能长久或容易腐烂变质的重要原因。 - 2 - (摘编自刘士林《中华文化自信的主体考量与阐释》)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自信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生命机能,是人类建构的社会高级文化结构,也是人类主观能 动性和文化创造性的具体表现。 B. 物质条件与客观环境一直受到中国学人的关注,它也是很多虚假学术问题与错误判断产生 的缘由。 C. 中华文化发展需要关注物质条件与外部环境,若想进一步探讨则需关注主体内部高级文化 结构的建构或发展水平的提升。 D. 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自信出现了衰落现象,其根本原因是近现代物质经济的贫乏与社会 制度的落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诠释了“文化自信”的内涵,为下文的论述提供了坚实的共识基础。 B. 文章第三段揭示了在当前中国文化发展的情状下对主体语境重视的重要性。 C. 文章第三、四、五段在批判问题的基础之上,具体阐释了主体语境的重要性与建构路径。 D. 文章末段中华文化的矛盾现象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中华文化自信缺乏知识与伦理的坚实 基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物质在前,精神在后”的客观语境容易导致文化研究中的“经济决定论”。 B. 文化自信受多种因素影响,就中国文化而言,需要在物质条件成熟后,更加重视主体语境 的建构。 C. 在文化自信的主体语境实践中,审美机能在人类身上极为薄弱,重点应该抓住知识和伦理 两种文化生命机能。 D. 由中华文化的矛盾现象可知,缺乏一个坚实可靠的理性主体基础,是文化自信不能长久或 腐烂变质的重要原因。 【答案】1. C 2. C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 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 3 - A 项,“文化自信……是人类建构的社会高级文化结构”错误,原文第一段为“是人类社会实 践在个体生命内部建构的高级文化结构”,选项忽略了“人类社会实践在个体生命内部”这 一限制性信息; B 项,“物质条件与客观环境……是很多虚假学术问题与错误判断产生的缘由”错误,选项偷 换概念,由第二段“但在某种意义上‘物质在前,精神在后’的思维定势在当下不仅相当流 行,……很多虚假的学术问题与错误判断正是由此而生”可知,“物质条件与客观环境”并 不是很多虚假的学术问题与错误判断产生的根由,而是“物质在前,精神在后”的思维定势; D 项,“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自信出现了衰落现象”错误,第四段说的是“自近现代以来, 人们普遍将中国文化自信的衰落归结为物质条件或社会制度等‘硬件’方面的问题”,并非 是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自信出现衰落现象;“中国文化自信出现了衰落现象,其根本原因是 近现代物质经济的贫乏与社会制度的落后”错误,“根本原因”过于绝对化,原文为“人们 普遍将中国文化自信的衰落归结为物质条件或社会制度等‘硬件’方面的问题”。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 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 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 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 项,“具体阐释了主体语境的重要性与建构路径”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三段“而对文化发 展主体因素与语境的忽视与无知,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当代文化思考和建设出现过多混乱与闹 剧的根源。要想深入探讨中国文化发展问题,首先要做的是进行‘从客观到主体’的语境调 整”、第四段“对于文化自信这种文化生命机能也是如此。……而从主体语境开始则意味 着”、第五段“在主体语境中,文化自信的消长取决于其作为文化生命机能的性质与存在方 式”等,这是阐释了主体语境的重要性,并没有具体阐释建构路径。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 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 - 4 - 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 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D 项,“缺乏一个坚实可靠的理性主体基础,是文化自信不能长久或腐烂变质的重要原因”错 误,选项扩大了范围,原文说的是“缺乏一个坚实可靠的理性主体基础,无疑是中华文化自 信不能长久或容易腐烂变质的重要原因”,选项将“中华文化自信”扩大为“文化自信”。 故选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7 年 2 月 5 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 件: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 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 道开展试点示范。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可以满足三个 产业相互渗透融合的新动向,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 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 (摘编自《现代农业科技》) 材料二 : 自从田园综合体这个词进入国家高层文件以来,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浪潮正在席卷全国。 田园综合体不仅成了文化旅游资本的宠儿,也成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的载体。在本质上,田 园综合体是在乡村发展起来的新范式,是旧乡民、新乡民、新乡贤共同营造的现代田园理想。 田园综合体还原了农业的本质,还原了农业的生态循坏之美、文化创意之美、休闲体验之美, 在此基础上,田园综合体开启了以乡村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文化旅游开发新模式。 田园综合体的内核是乡土经济逻辑,追求的是“农业集群+休闲产业集群”的利益最大 化,所以,田园综合体更加符合中国农耕社会的文化环境和地理环境。对于中国城市化进程 来说,田园综合体树立了逆城市化的成功范式。 (摘编自《楚天都市报》) 材料三: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面临着文化重塑的过程,任何一个田园综合体的开发者,所面对的 风景是田园风景,但是所面对的当地居民可能是被异化的中间人,失去了乡民原本的淳朴, 失去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中间人”既不是纯粹的乡下人,也不是纯粹的城里人。让中间人 - 5 - 重拾自己的民俗文化传承,重新找回田园心性,这是田园综合体能够具备灵魂的关键。 中产阶级的新田园文化和农民的旧田园文化之间需要找到一种平衡机制,这种平衡机制 的建立不依赖于管理运营者,也不依赖于任何商业模式,而是依赖于一种自由和谐的文化开 放机制。未来,基于田园综合体,一定会生成一种全新的乡贤文化形态。 (摘编自“搜狐网”) 材料四: “留住绿水青山,守住淡淡乡愁。”长久在钢筋水泥中生活的都市人大多有一个田园梦, 秀美的风光、传统农耕场景,蕴藏着从古至今的乡村美好意蕴。 浙江省绍兴市漓渚镇素有“国兰祖地、春兰故乡”的美誉,如今正在进行“花香漓渚” 田园综合体试点,其中的棠棣村是千亩花海的核心区块。“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坏境 优”,2018 年,棠棣村成功创建为浙江省首批 3A 级景区村庄。漓渚利用兰花经济、美丽乡村、 乡村治理等优势条件,创建生态经营示范项目,“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即将美丽绽放。 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当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着新产业新业态,正在形 成一种新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改变着当地及周边乡村的发展格局,一幅推动乡村振兴的美 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摘编自《钱江晚报《“田园综合体”载起乡村来来》) 4. 下列关于“田园综合体”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田园综合体是旧乡民、新乡民、新乡贤共同营造的现代田园理想,其本质还是乡村社区, 不过是以新范式来呈现。 B. 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新型产业综合发展模式,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能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C. 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关键是被异化的“中间人”重拾民俗文化传承,找回田园心性,这样才 能进行真正的文化重塑。 D. 田园综合体的内核是乡土经济逻辑,与城市经济逻辑不同,追求的是“农业集群+休闲产 业集群”的利益最大化。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二指出了田园综合体的本质,林料三关注建设中的文化重塑,材料四则用真实的事例 说明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B. 当前我国乡村正大力发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花香 漓渚”项目就是一个例子。 - 6 - C. 具有生态循环之美、文化创意之美、休闲体验之美的田园综合体还原了农业的本质,更加 符合中国农耕社会的特点。 D. 田园综合体不仅文化旅游价值较高,同时也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提供了载体,因此在全国 各地出现了一股建设浪潮。 6. 请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田园综合体建设应有怎样的文化价值。 【答案】4. C 5. D 6. ①重构现代田园理想,留住乡愁。②激励“中间人”传承民俗文化,找回田园心性。③创 设自由和谐的文化开放机制,生成全新乡贤文化形态。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 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关于‘田园综合体’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C 项,“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关键是被异化的‘中间人’重拾民俗文化传承”错误,材料三中说 “让中间人重拾自己的民俗文化传承,重新找回田园心性,这是田园综合体能够具备灵魂的 关键”,由此可知,“中间人”重拾民俗文化传承是“田园综合体能够具备灵魂的关键”, 而非“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关键”,两者内涵不同。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 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 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D 项,“……因此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股建设浪潮”强加因果,从原文看,材料二中说“田园 综合体的建设浪潮正在席卷全国。田园综合体不仅成了文化旅游资本的宠儿,也成为中产阶 级安放乡愁的载体”,这里“田园综合体不仅成了文化旅游资本的宠儿,也成为中产阶级安 放乡愁的载体”是陈述的对象,与前面“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浪潮正在席卷全国”之间没有因 果关系。 故选 D。 【6 题详解】 - 7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 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 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本题要求根据材料二、三来概括田园综合 体建设应有怎样的文化价值,这里给出了设题的区域,难度降低。 材料二中说“田园综合体不仅成了文化旅游资本的宠儿,也成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的载体。 在本质上,田园综合体是在乡村发展起来的新范式,是旧乡民、新乡民、新乡贤共同营造的 现代田园理想”,据此可以概括出田园综合体要重构现代田园理想,留住乡愁。 材料三中说“让中间人重拾自己的民俗文化传承,重新找回田园心性,这是田园综合体能够 具备灵魂的关键”,可见要激励“中间人”传承民俗文化,找同田园心性。 由“依赖于一种自由和谐的文化开放机制。未来,基于田园综合体,一定会生成一种全新的 乡贤文化形态”,可见田园综合体建设需要创设自由和谐的文化开放机制,生成全新乡贤文 化形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夜归人 [美国]爱伦•坡 年轻的妇人静静站在窗台前面,她像是盼望着什么似的,倾听着屋外的动静。屋子里只 有她一个人。窗外在下着大雪,这是今年冬季的第一场喜雪,大雪覆盖了窗外那荒寂的大草 原。妇人隔着窗户痴痴地向外望去,但她什么也看不见,只有单身孤影投在那锃亮的窗破璃 上。此时,她比任何时候都感到孤寂和害怕。她丈夫常常出门远走,一去就是好几天,只留 下她一个人守在家里。但是,这次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现在她已确知自己怀孕了。她恨自 己为什么不把这件喜事早点告诉丈夫。 他已经对工作产生厌烦的情绪了,如果知道她已有了身孕,一定不会再出远门的,然而 她却不愿意让他为自己而焦灼。她回想起几小时前的一个插曲:他告诉她关于那一包钱的时 候,正是站在这个窗台前,双手轻轻地搭在她的肩膀上。她丈夫是一个边区的税务员,把一 大包税款拿回了家,放到一个饼干箱里,藏到厨房的地板底下。 “为什么呢?” 唉,倒大霉了!小两口自己的那一点存款,存在老远的一家农村银行里了,现在银行就 要倒闭了,他只好赶快去取回他们的钱。然而他不敢随身带着公款跑这么远,所以把它藏在 家里了。 “你得答应我,我不在家你千万别离开屋子,”他说,“不许让任何人进房子,无论说 - 8 - 什么都不能让人进来”。 “好的,我答应。”她说。 现在,他已经走了好几个小时了,天色已昏沉下来,夜幕降临了。大雪和黑暗笼罩着孤 寂的木屋。她听到了声音——这不是风声,风吹门窗的声音虽然像有人想偷偷地进来,可是 她能分辨得出,她听到的是一阵敲门声——声音很低,但很急促。妇人把脸紧贴在窗户边, 只见有一个人靠在门前。她连忙走开,从壁炉边取下了丈夫的手枪,真倒霉,这是一支没有 用的手枪,好的那一支和火药筒都让丈夫给带走了。她只好拿着空枪,快步走到紧紧地锁着 的大门边。“是谁在外边?”她喝道。 “我是伤兵,迷了路,走不动了,请你做件好事,让我进来。” “丈夫吩咐我,他不在家,谁也不让进来。”年轻的妇人实实在在地告诉他。 “那么,我就只好死在你们家门口了。” 再过了一会儿,他又恳求说:“你打开门看看我,就知道我不会伤害你的。” “我丈夫是不会饶恕我的……”她哭诉着,开门让他进来了。这伤兵的确已筋疲力尽, 似乎就要垮了。他高个子,步履踉跄;苍白粗糙的脸,手臂上包扎着绷带,浑身是雪花。妇 人让他到火炉边,坐在她丈夫的椅子上,替他清洗伤口,换绷带;又把准备自己吃的晚餐给 他吃,等他吃完,她已经在后房里用地毯为他铺了一张床,他往床上倒,似乎马上就睡了。 真睡着了还是假的?是在骗她,等她去睡觉吗?妇人在自己卧室里走来走去,心里忐忑 不安,像是要出什么乱子。深夜里,万籁俱寂,只有炉火劈劈啪啪地低声作响。忽然有一阵 非常低的声音,很轻,显然是有人在干什么,鬼鬼祟祟地,比老鼠偷啃东西的声音还要轻。 这到底是哪儿来的声音呢?难道是隔壁房里的那个男人?想到这,她拿起灯,轻轻地走到狭 窄的通道,站着静听。伤兵的呼吸声音不会那样响,准是故意装的。她把门推开,走进后房, 俯身去看伤兵,只见他睡得很甜。她走出房间,立刻又听到了那个声音。这次她知道了。有 人在撬前门的锁。妇人立刻从工具箱里拿出丈夫的一把折登式洋刀,然后轻轻摸到那伤兵床 边,推醒他。他哼了一声,睁开了眠睛,“你快听!”她低声地说,“有人要偷进屋里来,你 来帮我一下忙!” “谁要偷进来呵? ”他困倦不堪地说,“这又没有什么东西可偷的。” “有的,有很多钱,藏在那厨房地板底下。” “那么,你拿我的手枪,我右手伤了,拿不了枪,你把刀给我。”他说。妇人迟疑了片 刻。这时,又听到前门被撬的声音。她立刻把刀递給伤兵,自己拿了他的手枪。 “你来对付头一个进来的人”,他说,“靠近门边站着,门一开就开枪,枪里有六发子 - 9 - 弹,一定要打到他倒下来动不了为止。我拿着刀,在你后边,应付第二个进来的人。我们站 好位置就把灯吹灭。” 顿时,屋子里一片漆黑。撬锁的声音停止了,传来了扳扭东西的声音,门锁被打掉了, 门开了,溜进了一个人来,刹那间,白雪衬托着那人的身影,她看清楚了,立刻一枪打去, 那人倒下了,但马上又踉踉跄跄地站起来,妇人再开了一枪,他这才慢慢地倒下。脸碰着墙 脚,再也不能动弹了。伤兵俯着身子,咒骂了一声,然后叫道:“原来只有一个人!好枪法 呵,太太!”接着,他把尸体翻过身来仰天躺着,这才看到这强盗还蒙着一个面革。伤兵把 面罩揭开,妇人凑近去看。“认识这个人吗?”伤兵问。 “从没见过。”她说。这时妇人比任何时候都有勇气,盯着死者的脸,看着这个回来抢 劫自己的人——她的丈夫。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少妇为了不让丈夫担心,而不愿将自己怀孕之事告诉即将出远门的丈夫,而丈夫临行时对 妻子的千叮万嘱和温柔爱抚的举动,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他们夫妻之间的恩爱情深。 B. 文中少妇不顾丈夫的叮嘱,毅然开门让伤兵进屋并悉心照料伤兵,表现出少妇心地善良, 充满同情心和人情美的光辉人性。但她后来开枪打死了自己的丈夫且拒不相认,可见她人性 中也不乏冷酷无情的因子。 C. 第七段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气氛,烘托了少妇孤独惶恐的心情,同时 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文伤兵雪夜求助的情节作铺垫。 D. 本文工于细节描写,主要借助大量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推动情 节发展,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8. 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上有何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本文对比鲜明,请找出文中的三处对比并分析其艺术效果。 【答案】7. C 8. ①悬念迭起,扣人心弦。本文从标题到结尾处处设悬,比如:“夜归人” 是谁?雪夜发生了何事?丈夫为何拿走好枪?又为何回家抢劫?妻子为何不认丈夫?等等, 正是这些悬念一步步引人入胜,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 性。②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先是丈夫离家,留下税款,再是陌生伤员求助入屋,然后 少妇、伤员联手击毙神秘强盗,最后是高潮也是结局——那个神秘强盗竟是储蓄员自己。情 节可谓步步惊心、险象环生,不断给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和审美感受,增强了艺术 表现力。③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丈夫居然回到自己家抢劫,而妻子杀死丈夫后竟 说“从没见过”“那个回来抢劫自己的人——她的丈夫”,这个结局实在出人意料,令人匪 - 10 - 夷所思,但前文伏笔的设置又使得这个结局合情合理,耐人寻味。④草蛇灰线,处处设置伏 笔。如,小说写丈夫已经对工作产生厌烦情绪,写他把一大包税款藏到地板底下,并对妻子 千叮万嘱不要让人进来,还写到他把好的枪和火药筒都带走,只留下空枪,其实都在为回家 抢劫作铺垫。这些伏笔看似随意,却处处暗示着结局的必然性,使得情节发展合乎情理。 9. ①故事情境前后形成对比:开头少妇倚窗望雪的恬静安详的场景与后来让人害怕的敲门声、 撬锁声、惊险恐怖的打斗场面形成强烈的对比,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②少妇的 前后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少妇之前对丈夫温柔体贴,对陌生伤员善心救助,对处境惶恐不安, 但之后对入室抢劫的强盗果断开枪,且得知真相后对伪装的丈夫拒不相认,这前柔后刚的鲜 明对比,表现出少妇本性的善良和面对大是大非时的果敢、决绝、刚烈的个性。丰富了人物 形象,使人物更加立体丰满。③丈夫的前后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男子开头部分对妻子“温柔 爱抚”的形象与化妆入室抢劫的强盗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丈夫灵魂的虚伪和丑恶。既 突出了人物形象特征,又有利于表现主题。④少妇对陌生伤员的真诚相助与丈夫对妻子的欺 瞒伤害形成强烈对比,深刻的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人与人之间不可信任的恶劣风气和互相欺 骗的人际关系,深化了文章主题。(少妇的真善美与丈夫的假丑恶进行对比)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 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 项,“而丈夫临行时对妻子的千叮万嘱和温柔爱抚的举动,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他们夫妻 之间的恩爱情深”错误,从后文丈夫回家行窃可知,丈夫临行时候的告诫是为了后文回家行 窃做铺垫; B 项,“……可见她人性中也不乏冷酷无情的因子”错误,选取曲解结尾情节的含意,她开枪 打死了自己的丈夫是因为丈夫让她守好税款,而且丈夫是带着面罩,她根本没有认出丈夫; “拒不相认”是因为妻子不愿意接受抢劫自己的人就是自己的丈夫这一事实,她对丈夫感到 失望、伤心,同时她也是被这一幕吓呆了,所以说从没看见过他,并非“冷酷无情”; D 项,“主要借助大量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错误,从文中来看,应 该主要是借助伤兵请求进屋休息和强盗入室等突发事件来推动情节发展。 故选 C。 - 11 -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作品结构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先了解小说在 情节结构上的特点,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开篇式,就结尾来说,有结尾突转式,有戛然而止 式,有喜剧式,有悲剧式,就首尾来说,有呼应式,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有伏笔铺 垫式,有相互对比式,有彩线串珠式,有草蛇灰线式;然后梳理小说的情节,明确小说情节 结构上的具体特色。 首先梳理小说情节,小说先写丈夫留下税款离家,妻子等丈夫归来,接着写陌生人求助进屋, 然后夜里妻子和陌生人联手击毙盗贼,最后发现盗贼竟然就是离家的丈夫; 然后从全篇来看,小说标题“夜归人”究竟指谁,是陌生人,是盗贼,还是丈夫,设下了悬 念,行文中间妻子怕陌生人有不轨之心,拿了一把没有用的手枪,而好的枪被丈夫拿走了, 那么丈夫为什么把好的枪拿走,而让一支没有用的枪陪着妻子,这也设下了悬念,同样文章 最后拿下面革之后妻子为什么不认丈夫,也也设下了悬念,因为这些悬念吸引读者一步步阅 读下去;除此之外,小说情节可以说是跌宕起伏的,每一处情节都足以扣人心弦,如开始丈 夫离家的时候,竟然把税款和妻子一人留在家中,还交代妻子“你得答应我,我不在家你千 万别离开屋子”“不许让任何人进房子,无论说什么都不能让人进来”,接着就来了一个陌 生的伤兵求助,然后妻子夜间听到动静,发现有盗贼撬门,和伤兵一起击毙了盗贼,最后发 现盗贼竟然是丈夫,这些情节可以说让人处处惊心,起伏颇大; 最后从小说的结尾来看,结尾发现窃贼竟然是离家的丈夫,丈夫自己把税款藏在家中,结果 自己回来盗窃,而妻子杀死丈夫揭开面罩后竟然说“从没见过”,这些可以说都是出人意料 的,但这样的结尾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上文已经给出了足够的暗示,如丈夫“已经对工 作产生厌烦的情绪”,如丈夫离家的时候嘱咐妻子“你得答应我,我不在家你千万别离开屋 子” “不许让任何人进房子,无论说什么都不能让人进来”,并且“真倒霉,这是一支没有 用的手枪,好的那一支和火药筒都让丈夫给带走了”,这些内容其实都是暗示,都为结尾的 出现做了足够的铺垫,这就让情节的发展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明确设题 的方向,如本题要求考生找出文中的三处对比并分析其艺术效果。题干已经明确了设题的方 向,即“对比”,所以考生需要对“对比”有所了解,然后到文中找到能够构成“对比”的 内容。所谓“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从文 中来看,小说共写了三个人物形象,妻子、伤兵、丈夫,主要人物应该是妻子和丈夫;接着 - 12 - 找出妻子和丈夫各自的表现,如丈夫,离家的时候“他告诉她关于那一包钱的时候,正是站 在这个窗台前,双手轻轻地搭在她的肩膀上”“你得答应我,我不在家你千万别离开屋 子”“不许让任何人进房子,无论说什么都不能让人进来”,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丈夫对妻子 的情深意重,而小说结尾丈夫却是准备盗窃税款的盗贼,且丈夫离家的时候带走了好的枪支, 留给妻子的是不能用的枪,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丈夫的险恶用心,由此可以看出,丈夫的前后 表现是形成对比的,突出了丈夫的虚伪和丑恶;如妻子,妻子面对丈夫和等候丈夫的时候, “妇人隔着窗户痴痴地向外望去”“此时,她比任何时候都感到孤寂和害怕”“好的,我答 应”,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妻子对丈夫的温柔体贴,而且她在对伤员的时候可以看出她的善良, 如“开门让他进来了”“让他到火炉边,坐在她丈夫的椅子上,替他清洗伤口,换绷带;又 把准备自己吃的晚餐给他吃,等他吃完,她已经在后房里用地毯为他铺了一张床”,这样的 妻子面对来犯的盗贼却是果断开枪,如“她看清楚了,立刻一枪打去,那人倒下了,但马上 又踉踉跄跄地站起来,妇人再开了一枪”,看到盗贼是丈夫的时候说“从没见过”,妻子前 后表现构成对比,展现出妻子本性的善良和面对大是大非时的果敢、决绝、刚烈的个性;如 妻子对人的态度和丈夫对妻子的态度之间也构成对比,妻子在丈夫要求她不要让人进屋的情 况下,仍然让陌生的伤兵进了屋,并且对伤兵悉心照顾,而丈夫准备实施抢劫税款的行为时 却对妻子采取瞒骗的手段,这两者之间构成对比,这揭示出当时的人与人之间的恶劣关系; 最后还可以看一下故事情境方面的反差,如一开始妻子等候丈夫归来时候的画面“年轻的妇 人静静站在窗台前面,她像是盼望着什么似的,倾听着屋外的动静。屋子里只有她一个人。 窗外在下着大雪,这是今年冬季的第一场喜雪,大雪覆盖了窗外那荒寂的大草原。妇人隔着 窗户痴痴地向外望去”,这个画面无疑是安祥美好的,而行文过程中,无论是伤兵的敲门声 音,还是盗贼的撬门声音,乃至于最后盗贼入室的打斗的场面,这些是让人心惊胆战的,这 两者之间也构成对比,让小说的情节扣人心弦。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黑,字文静,初名海,本凉州隶户。自云其先河内温人也,五世祖术,晋末为平远将 军、西夷校尉,因居酒泉安弥县。海生而凉州平,没入为阉人,因改名为黑。有容貌,恭谨 小心。世祖使进御膳,出入承奉,初无过行。迁侍御,典监藏,拜安远将军,赐爵睢阳侯。 转选部尚书,能自谨厉,当官任举,颇得其人。加侍中,进爵河内公。显祖将传位京兆王子 推,访诸群臣,百官唯唯,莫敢先言者,唯源贺等词义正直,不肯奉诏。显祖怒,变色,复 以问黑。黑曰:“臣愚无识信情率意伏惟陛下春秋始富如日方中天下说其盛明万物怀其光景 元元之心愿终万岁。若圣性渊远,欲颐神味道者,臣黑以死奉戴皇太子,不知其他。”显祖 - 13 - 默然良久,遂传祚于高祖。黑得幸两宫,禄赐优厚。是时尚书李䜣亦有宠于显祖,与黑对绾 选部。奏中书侍郎崔鉴为东徐州,北部主书郎公孙处显为荆州,选部监公孙蘧为幽州,皆曰 有能也,实有私焉。黑疾其亏乱选体,遂争于殿庭曰:“以功授官,因爵与禄,国之常典。 中书侍郎、尚书主书郎、诸曹监,勋能俱立,不过列郡,今皆用为方州,臣实为惑。”显祖 疑之,曰:“公孙蘧且止。”蘧最为䜣厚,于是黑与䜣遂为深隙。䜣竟列黑为监藏时多所截 没。先是法禁宽缓,百司所典,与官并食,故多所损折。遂黜为门士。黑自以为䜣所陷,叹 恨终日,废寝忘食,规报前怨。逾年,还入为侍御、散骑常侍、侍中、尚书左仆射,复兼选 部如昔。黑告䜣专恣,䜣遂出为徐州。及其将获罪也,黑构成以诛之。然后食甘寝安,志在 于职事。出为假节、镇南大将军、仪同三司、定州刺史,进爵为王。克己清俭,忧济公私。 时有人欲行私赂,黑曰:“高官禄厚,足以自给,卖公营私,本非情愿。”终无所纳。太和 六年秋,薨.于官。诏赐绢四百五十匹、谷一千斛、车牛二十乘,致柩至都。追赠司空公,谥. 曰.康。黑养族弟..赵奴第四子炽为后。 (节选自《魏书卷九十四•列传笫八十二•阉官》)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臣愚无识/信情率意/伏惟陛下春秋始富/如日方中/天下说其盛明/万物怀其光景/元元之 心/愿终万岁/ B. 臣愚无识/信情率意/伏惟陛下春秋始/富如日方中天下/说其盛明/万物怀其光景/元元之 心/愿终万岁/ C. 臣愚无识/信情率意/伏惟陛下春秋始/富如日方中/天下说其盛明/万物怀其光景/元元之 心/愿终万岁/ D. 臣愚无识/信情率意/伏惟陛下春秋始富/如日方中天下/说其盛明/万物怀其光景/元元之 心/愿终万岁/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出为徐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与《张衡传》中“出为河间相”中的“出” 的含义相同。 B. 古代称诸侯之死为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文中“薨于官”指赵黑死在官任上。 C. “谥号”是指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的事迹所给予的称号,文中“谥曰康” 是褒义。 D. “族弟”是古代一种较为常用的亲属称谓,共高祖不共曾祖的平辈为族兄弟,族弟比从弟 亲。 - 14 -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黑出身卑微,后人宫做了阉人,侍奉皇帝饮食没有什么过失,官职升迁至选部尚书,他 在任上自谨自励,举荐人选,任用官职,都颇能做到人尽其才。 B. 赵黑对皇上诚心诚意,尽忠尽力。在皇位传承的问题上,朝中百官大多只是惟惟诺诺,没 有人敢于先开口说话,赵黑直言拥戴皇太子,否认其他人能代替„ C. 赵黑为官刚正,讲求原则。赵黑痛恨李䜣徇私枉法、破坏朝廷用人制度的行为,同李䜣在 朝廷上据理力争,皇帝怀疑赵黑,暂时停止了对公孙蘧的任用。 D. 赵黑为官克己奉公,清廉俭朴,一心考虑公家的事务。当时有人因私事想要对他进行贿赂, 他严词拒绝,表明了不会假公济私的态度,始终不肯接受贿赂。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蓬最为䜣厚,于是黑与䜣遂为深隙。䜣竟列黑为监藏时多所截没。 (2)黑告䜣专恣,䜣遂出为徐州。及其将获罪也,黑构成以诛之。 【答案】10. A 11. D 12. C 13. (1)公孙蘧最被李䜣器重,因此赵黑与李䜣之间的隔阂就加深了。李䜣竟然列出赵黑做 监藏时截留吞没许多(国家财产)。 (2)赵黑揭(告)发李䜣专横放肆,李䜣就被贬至徐州(做刺史)。等到李䜣将要获罪,赵 黑就(把他的罪行)罗织起来构成(死罪),把他杀掉了。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 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 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臣愚无识/信情率意/伏惟陛 下春秋始富/如日方中/天下说其盛明/万物怀其光景/元元之心/愿终万岁”意思是“我愚昧 无知,只知对皇上诚心诚意尽忠尽力。俯伏思考陛下正当年富力强,如日中天,天下臣民都 称颂您治理国家的圣明,世间万物都沐浴您如同日月的光辉,举国上下一片诚心,祝愿陛下 万寿无疆”,明确意思之后,再根据语法、句式、句首发语词等进行断句。 “春秋始富”“如日方中”是赵黑对显祖的评价,意思是“年富力强”“如日中天”,二者 应该断开,且从句子的结构来看,“富”应是“春秋”的谓语,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BC 两项; “说其盛明”的主语应是“天下(人),主谓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D 项。 - 15 -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 项,“共高祖不共曾祖的平辈为族兄弟,族弟比从弟亲”错误,族弟,《尔雅•释亲》以“共 高祖不共曾祖的平辈”为族兄弟,其中年幼者为年长者的族弟。从弟,以同曾祖父不同父亲 而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一般从弟比族弟亲。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 “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 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C 项,“皇帝怀疑赵黑”错误,从文中来看,前面说“是时尚书李䜣亦有宠于显祖,与黑对绾 选部。……选部监公孙蘧为幽州,皆曰有能也,实有私焉”,由此可知,公孙蘧是李䜣举荐 的,而皇帝暂时停止了对公孙蘧的任用,由此可知“显祖疑之”中“之”指代“李䜣”。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 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 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为䜣厚”,最被李䜣器重(或译 最受李䜣推崇),“为”,表被动,被;“为深隙”,“加深隔阂”;“截没”,“截留吞没” (或意译为盗用);“为监藏”中“为”是动词,做,担任。第二句中,“专恣”,专横放肆; “䜣遂出为徐州”是被动句,被贬至徐州(做刺史);“及”,等到;“构成”,罗织罪名构 成(死罪)。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 16 -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赵黑(北史作“赵默”),字文静,原先名为赵海,出身于凉州的一个奴隶家庭。自己说 他的先祖是河内温人,他的五世祖赵术,在晋朝末年曾任平远将军、西夷校尉,所以居住在 酒泉安弥县。赵海出生以后凉州被大魏平定,他被没收进宫中做了阉人,就改名叫赵黑。赵 黑颇有容貌,为人谦恭,小心谨慎。世祖让他给自己进奉饮食,他内外应承侍奉,从来没有 发生什么过失。后来升任侍御,掌管监督宫中府库之职,授予安远将军,赐爵位为睢阳侯。 又调任选部尚书,他在任上能做到自谨自励,举荐人选,任用官职,都颇能做到人尽其才。 又加授侍中之职,爵位升进为河内公。显祖(献文帝拓跋弘)打算把皇位传给京兆王拓跋子 推,征求朝廷群臣的意见,朝中百官都只是惟惟诺诺,没有人敢于先开口说话,惟有源贺等 人敢于照直陈述自己的看法,不愿意顺从皇帝的意见。显祖对此心中有气,脸上变色,又问 赵黑有什么看法。赵黑对皇帝说:“我愚昧无知,只知对皇上诚心诚意,尽忠尽力。俯伏思 考陛下正当年富力强,如日中天,天下臣民都称颂您治理国家的圣明,世间万物都沐浴您如 同日月的光辉,举国上下一片诚心,祝愿陛下万寿无疆。倘若陛下思虑深远,有想要颐神养 寿的意思,我赵黑誓死拥戴皇太子,不知道还有其他人能代替他。”显祖听了之后久久沉默 不语,于是就把皇位禅授给了高祖。赵黑深得显祖、太后的宠幸,官禄赏赐都非常优厚。与 赵黑同在尚书供职的李䜣也很受宠爱,与赵黑同在吏部供职。李䜣奏中书侍郎崔鉴为东徐州, 北部主书郎公孙处显为荆州,选部监公孙蘧为幽州,说他们都很能干,其实是徇私舞弊。赵 黑痛恨李䜣徇私枉法,破坏朝廷用人制度的行为,就同李䜣在朝廷上据理力争,义正辞严地 说:“国家历来的制度是凭功劳授予官职,依爵位供给俸禄,这是国家固有的制度。中书侍 郎、尚书主书郎、诸曹监等,功勋和才能都具备的,最多可在郡县做个官,现在李䜣却把他 们都任用为一州刺史(古者八州八伯,谓之方伯,后世遂以州刺史为方州),我实在对此感到 困惑不解!”显祖对李䜣所为产生怀疑,说道:“那就暂且不考虑公孙蘧吧。”公孙蘧最被 李䜣器重,因此赵黑与李䜣之间的隔阂就加深了。李䜣竟然列出赵黑做监藏时截留吞没许多 (国家财产)。原先由于制度禁令比较宽松,朝廷百官各自掌管的财物,都是与大家共同受用, 所以多有减少和损坏。于是赵黑被贬黜为看门的士卒。赵黑自知被李䜣陷害,整日叹息怨恨, 废寝忘食,谋求有一天要申报这个怨仇。过了一年,赵黑回到朝廷受任侍御、散骑常侍、侍 中、尚书左仆射,又像原来一样供职于吏部。赵黑揭(告)发李䜣专横放肆,李䜣就被贬至 徐州(做刺史)。等到李䜣将要获罪,赵黑就(把他的罪行)罗织起来构成死罪,把他杀掉了。 赵黑的寝食,从此才恢复安稳,一心专注于自己职内的事务。后来,赵黑出任假节、镇南大 - 17 - 将军、仪同三司、定州刺史,爵位升进为王。赵黑为官克己奉公,清廉俭朴,一心考虑公家 的事务。当时有人因私事想要对他进行贿赂,赵黑说道:“我身居高官享受丰厚的俸禄,足 以维持自己的生活,假借公事来营求私利,本来不是我所情愿做的事。”在任期间始终不肯 接受贿赂。太和六年(482 年)秋天,赵黑在官任上去世。皇帝诏令赐给绢四百五十匹、谷一 千斛、车牛二十乘,把他的灵柩移送到京都。又追赠他为司空公,规定其谥号为康。赵黑收 养了他的族弟赵奴第四个儿子赵炽为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和祠部王员外雪后早朝即事 岑参 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晖。 色借玉珂①迷晓骑,光添银烛晃朝衣。 西山落月临天仗③,北阚晴云捧禁闱②。 闻道仙郎歌白雪④,由来此曲和人稀。 [注]①玉珂:指马。②天仗:天子的仅卫,此处借指天子。③禁闱:宫廷门户,指宫内或朝廷 ④白雪:为歌曲《阳春白雪》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起句四字交代时间,地点,极为普通,但“似春归”三字新颖独特,为后面写景达情做铺 垫 B. 颔联写王员外早朝的情景,早上如雪一样的银烛之光在朝服上闪耀,这为上朝官员增添一 番风味。 C. 颈联借落月晴零作衬,看似闲笔,实则将首联的“雪”“春”“晖,’映衬得有情有趣, 分外生姿二的 D. 本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虽在写景及抒情上均有不同,但都有画面优美、语言工昍 即特点。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诗的最后两句是指诗人听到才俊王员外所赋“白雪”诗,觉得如此高 深典雅之作唱和的人肯定稀少,诗人运用了典故“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表达了对王员 外才华的赞美之情,也表现了自己愿与王员外结为知音的心理。 【解析】 【14 题详解】 - 18 -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 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 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 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 项,“早上如雪一样的银烛之光”错误,结合首联“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晖”可 知,此时是雪后,由此可知,原句“光添银烛晃朝衣”应是指雪光映照烛光照在朝衣上更添 光彩,选项曲解诗句意思。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体悟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然后理解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分析其中 使用的手法,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心理。首先理解诗句的含义,“闻道仙郎歌白雪,由来此 曲和人稀”,“仙郎”是对王员外的美称,前一句陈述王员外咏白雪一事,暗含“和诗”之 意,后一句是说和曲人“稀”;接着分析其中使用的手法,前一句中“白雪”使用“阳春白 雪”这一典故,后一句中“和人稀”使用“曲高和寡”这一典故;最后分析效果,体悟情感, 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曲高和寡”都是来赞美祠部王员外咏白雪诗歌的高雅,都是对王 员外才华的肯定,而“和人稀”自己却写诗来和,表达了自己与王员外的相和之意。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借鱼鸟欢悦描写洞庭湖春光融融、风景秀美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回答前面作者。 (2)《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善解人意,爱得坦荡热烈。她向爱人坦露延期的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客人引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后以反问句“_______,_______”的发问, 并由此引出下文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答案】 (1). (1)沙鸥翔集 (2). 锦鳞游泳 (3). (2)匪我愆期 (4). 子 无良媒 (5). (3)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6). 何为其然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 - 19 - 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 后 再 结 合 具 体 的 语 境 回 顾 诗 句 。 默 写 的 时 候 要 注 意 如 下 词 语 : “鸥”“翔”“锦”“鳞”“匪”“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社会需要的是真抓实干的人,而非巧舌如簧的人; 是一心为公的人,而非 的人;是追求进步的人,而非贪图荣华的人。当代青年要改变一 些不合时宜、与“大气候” 的陈规陋习、陈腐风气,跟官气、躁气、暮气说再见。学 校管理层、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都需要给青年成长的时间和成熟的空间,在他们出 现过失的时候少些“大棒”“板砖”和“紧箍”,而是给予 的指导、正人先正己的引 导,从而使其在面对象牙塔之外的纷繁世事之时,有活力又有定力,不至于 ,也不至 于被一时的名利“遮望眼”。摒弃“官本位”思想不能仅仅停留于倡议,或者是简单地依靠 自律。一方面要对青年学生官僚化、行政化的作风与作为进行批评、教育和矫正;另一方面, 高校也要反思自身是否存在官僚化和行政化的作风。毕竟学校不是象牙塔,学生不能对社会 上热衷的事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免疫”。解决“官本位”的问题,应该( ),而不能仅仅 停留在学生会的层面。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好大喜功 南辕北辙 有的放矢 老气横秋 B. 好高骛远 南辕北辙 春风化雨 老气横秋 C. 好高骛远 格格不入 有的放矢 暮气沉沉 D. 好大喜功 格格不入 春风化雨 暮气沉沉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能一味地指望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免疫”。 B. 不能一味地指望学生能够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免疫”。 C. 学生不能够自然而然地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产生“免疫”。 D. 学生不能够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免疫”。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从现实入手,着力解决现实问题 B. 从大学入手,着力解决现实问题 C. 从现实入手,努力解决深层问题 D. 从大学入手,努力解决深层问题 - 20 - 【答案】17. D 18. A 19. C 【解析】 【17 题详解】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 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好大喜功”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 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 “好高骛远”指脱离实际地追求目前不可能实现的过高、过远的目标。 句中对应的是“一心为公”,用“好大喜功”。“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抵触。“格 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句中讲的是“大气候”和“陈规陋习”等的关系,用“格 格不入”。“春风化雨”比喻良好教育的普遍深入,也用来称颂师长的教诲。“有的放矢” 比喻说话做事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句中是“学校管理层、教育主管对青少年的指导” 用“春风化雨”。“老气横秋”主要用来形容青壮年,指人的神态,有暮气沉沉、缺乏朝气 的意思。 “暮气沉沉”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缺乏朝气。句中是“学校”,用“暮气沉沉”。 故选 D。 【18 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 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 B 项,搭配不当,“产生”和“免疫”搭 配不当,应该是“产生免疫力”或去掉“产生”;语序不当,“社会上热衷的事情”是表对 象的短语,紧挨着谓语。C 项,搭配不当,“产生”和“免疫”搭配不当,应该是“产生免疫 力”或去掉“产生”;中途易辙,前句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出现新的的对象“学生”;D 项, 语序不当,“社会上热衷的事情”是表对象的短语,紧挨着谓语。中途易辙,前句没有表述 完整。后面出现新的的对象“学生”。故选 A。 【19 题详解】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填写衔接句。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 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本段文 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足点,是整个社会的现实,因此,“从大学入手”比较片面,应 用“从现实入手”,故排除 BD 两项。从 “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会的层面”可知应选“深 层”,排除 AB。故选 C。 20.下面一则通告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因高考、学考在即,为给学生营造一个安静和谐的环境,根据校长的指示从 5 月 2 至 6 月 13 日止,对敝校西校门和南校门进行机动车进出分时段封闭管理。现将有关事项宣布如下: - 21 - 封闭管理期间,每天中午 12:30——下午 2:00、晚上 12:00——早上 6:00 西校门封闭, 机动车辆一律不得从该校门进出。确需在上述时段进出的车辆请走南校门,并且严禁按喇叭。 敬请各位车主遵照执行。 对封闭期间给各位车主造成的不便,我们深表不安,请予支持和理解。 复兴中学保卫处 2019 年 5 月 15 日 【答案】①“敝校”改为“我校”;②“宣布”改为“通告”;③“按喇叭”改为“鸣笛”; ④“不安”改为“歉意”;⑤“支持和理解”改为“理解和支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 题,考生需要明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还要明确谦辞和敬辞 的运用。从题干可知,这是一则通告,且“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要求指出并改正。 从谦敬辞使用的角度来看,“敝校”的“敝”是谦辞,是向对方提到自己或自己一方时的谦 称,此处是通告,不必使用谦辞,可以改为“我校”。 从语体角度来看,通告应该使用书面语,“按喇叭”属于口语,语体色彩不合,可以改为“鸣 笛”。 从表情达意角度来看,“现将有关事项宣布”中“宣布”使用不当,“宣布”指向听众宣读 某个决定、信息,此处属于通告,是告知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事项的周知性公文,应改为 “通告”;“给各位车主造成的不便,我们深表不安”中“不安”使用不当,“不安”,表 示一种忐忑,心里有一种不舒服的情绪,多用于表示一个人干了错事后害怕被人发现的心理, 而此处发出的通告并非错事,故使用不当,可以改为“歉意”;“请予支持和理解”中“支 持”和“理解”的语序不当,应该先“理解”,然后“支持”。 21.下面是某校图书馆借书业务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 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100 个字。 - 22 - 【答案】首先,读者凭借书证进入图书馆,在查询机上查找所借书籍是否在馆,如果不在。 结束借书。如果在馆,查看书籍索取号,根据索取号,确定书籍所在位置,找到书籍。然后 到管理员处进行登记。管理员更新书籍在馆信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先明确图的类型,如本题属于 流程图,题干要求考生把图书馆借书业务流程图转化为文字,然后分析图上箭头的指向,找 到转化的顺序,接着要分析图上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最后用连贯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从题干可知,这是图书馆借书业务流程图,所以首先从读者借助借书证进入读书馆开始,然 后进入第二步——在查询机上查询,这一步分为两种情况,所借书籍不在库的话,读者就离 开,在的话就查看书籍索取号找到书籍,接着进入下一步——到管理员处登记,并且由管理 员更新图书在馆内这一信息。考生可以根据这一顺序进行拟写,拟写的时候要关注字数的限 制这一信息。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1)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3)人之交往在于诚,世之安宁要靠信。(某报编者按) (4)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英国首相帕麦斯顿) (5)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6)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歌曲《我的祖国》) 无论个人,还是国家,都不是一座孤岛,都需要交往与沟通。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 受,结合生活的体验,谈谈自己的感受或认识,写—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 意自定。杜绝抄袭。 【答案】例文 学会沟通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就宛如彼岸与此岸,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与分离就好像两岸之间滔滔不 绝的江水。要想到达彼岸,就必须建造一座坚固的桥;要想走进他人的内心世界,就必须建 造一座通向心灵的桥——学会沟通。自然界中的桥可以用各种石料造成,心灵的沟通也可以 通过各种方式达到。 沟通可以以言相传。 - 23 - 语言自古以来是人类文明的体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语言文字,然而,语 言是沟通彼此情感的纽带,这一点却是相通的。我们现在学习外语,不就是为了更好地与外 国人沟通,更好地认识世界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听到来自不同地方的人的话,这都是 通过语言这沟通之桥来实现的。听朋友说话,是沟通心灵的友谊;听老师说话,是沟通学习的 内容;听父母说话,是沟通幸福爱意…… 每天,我们都听着各种各样的话语,其实都是心灵 的沟通,交往的沟通,它使我们认识外界,发展自我。 沟通可以以目示意。 有时我们的一个眼神也是与他人在沟通。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内心情意可以通过眼神这 窗户很好地表达出来,因而以目示意是心灵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一个带有微笑的眼神,沟 通的是快乐;一个含有愤怒的眼神,沟通的是恼怒;一个目无色彩、眉头紧锁的眼神,沟通的 是忧愁;一个瞳孔闪光,睫毛扬起的眼神,沟通的是惊奇…… 人生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 都可以通过眼神与他人沟通,同他人一起体验人生。 沟通可以心领神会。 没有语言,没有目光,甚至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如果能与他人沟通,那就是要靠心 领神会了,这或者可用一个时尚的词“默契”来代替。我觉得这是沟通的最高境界。能心领 神会对方的人,必定对对方十分了解,可以用心与心来沟通,能用心来感受到对方内心深处 最深层的底蕴。希望我们能非常了解对方,能经常地与对方交心,这样方能慢慢进入到心领 神会这一境界。 不管哪种形式的心灵沟通,都要求我们要打开自己的心灵,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接触对方, 感知世界。也可以这样说吧,真诚、坦然,是彼此心灵间的一座牢固稳定的桥,踏上它,才 能到达对方心灵的彼岸。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 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 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这是一则包含多则名言的材料作文,考生需要理解每则名言的意思, 找到几则名言之间的连接点,围绕连接点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本题作文命题意图主要让学生思考人际或国际交往的意义、原则和面对无信者如何应 对的问题,谈出自己的感受或认识,写记叙文、议论文都可以。(1)“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因互鉴而丰富”展现的是交流沟通的意义,可以让双方更为精彩丰富;(2)“己所不欲,勿 - 24 - 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 重要原则,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 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3)“人之交往 在于诚,世之安宁要靠信”指出交流沟通的条件,即“诚”“信”,也就是说无论是个人之 间,还是国家之间,真正的交流需要双方的诚信;(4)“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指出影响交流沟通的因素——利益,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找志趣相投的好朋 友;(5)“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可以理解为交流沟通时候的自私自利,也 可以理解为在不讲诚信的环境下,不能轻信人言,过于老实,避免吃亏上当;(6)“朋友来 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指出交流沟通时候的原则,面对交往中无信 者要有相应的对策。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谈,更可以放宽眼界,联系时事谈。如对中美贸 易战中美国的霸凌主义你怎么看,我们应怎么应对。命题意在引导青年学生培养一种热爱祖 国,关心时事,以诚待人,有立有信,敢于担当等品格,开阔心胸,拓展视野,深思善辨, 为将来能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立意: ①观个体看他体角度:物物相连:世上万物都是有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 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事事相连:任何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联系地看问题,能 全面统筹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人人相连:个人在集体中通过与别人交往和 竞争而成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贻人玫瑰,手有余香,助人方为助己;搬开别人脚下的 绊脚石,有时恰恰是为自己铺路;想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国国相连:整个世界处在相互依 存的共同体中,彼此利害与共,命运相连;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大势所趋。 ②观个体看整体的角度:个体影响整体:个体与整体紧密相连,任何一个细小的个体,都可 能影响败坏整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总是春。整体成全个体: 良好的集体往往造就心智健康的人,学会依靠大家,依靠集体;失去了力量和源泉,孤军奋 战没有出路。整体影响个体:倾巢之下,焉有完卵。 行文构思:首先拟定一个与材料相关的命题,如《学会沟通》;然后由现实生活中的桥引出通 向心灵的桥,以此引题;接着围绕“沟通可以以言相传”“沟通可以以目示意”“沟通可以 心领神会”三个方面阐述如何沟通;结尾部分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素材: 1.《丧钟为谁而鸣》一书写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的确,在如今这样一个 快节奏的世界里,一种待人处事的准则更是作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纵是人心难测, - 25 - 我们也无法将自己独立于尘世之外。 2.尽管如此,近来发生的一些事情却依然令我咋舌。不久前在复旦大学发生的一起事故, 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一位学生,因与其室友发生了一点矛盾,便在饮水机内投毒,最终 导致室友死亡。且不论这一事件引发的后果如何,但这确实反映了如今一些学生的人性的残 缺。这一事件发生后,更是有网友戏言:看来我得发一条短信给我曾经的室友,感谢他们当 年的不杀之恩。这是玩笑吗?是,这俨然是一个笑话,一个严肃到不行的黑色幽默。于我看 来,一室不处,何以处天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总是要遇见形形色色的人,经历 形形色色的事,因此,我们要学会的,并非逞一时之快,被一时的冲动冲昏头脑,而是学会 理解,学会包容。在包容中成长,在包容中蜕变。 3.青春年少的我们,好比一群激情大于理智的水手,在我们人生的漫漫征途中,我们需 要燃烧的激情给予我们无限的力量,但请不要忘记,保留一份理智,否则便只会渐渐迷失自 我。人与人的相处也一样,在矛盾来临时,按下冲动的火苗,理智客观地看待问题,如此, 孰是孰非便自有定论。正如前人所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4.有人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在这众 多的个体中,偏偏只遇到那些特别的人,我想,这便是缘分了。因为有缘,所以格外珍惜。 与我本身,感情是一笔十分珍贵的财富。一直都很享受和朋友一起手牵手在操场边散步,看 运动场上同学们挥汗如雨,或是一起嬉笑怒骂,肆意喜忧。每当此时,心中总是被一股浓浓 的满足填满,我想,这就是感动。当然,我不否认在我们的相处中,也会有摩擦,也会意见 不合,发生争执。可是,人生最大的美德是包容,因为在乎,所以允许彼此的一些小情绪, 这也是一种相知吧! 5.我一直坚信,无人分享、无人支持的个人奋斗无法长远,因为孤立的人生是难以自全 的,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令人无法靠近。善待他人吧,从中,你也可以收获很多。既然无 法“遗世而独立”,那便接纳他人吧! 6. 沟通,是连接人们思想的链条,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路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7. 孤独和寂寞永远都是一对伴侣,跨越心灵上的那座陡崖,面前就是一座平坦大道。我 们有失意的日子,有回忆的时刻,有憧憬的瞬间,为何把时光轻轻流逝,不给“沟通”多留 一些存在的空间,冲破心灵的障碍?原来我们都是那样随和,我们都是生命的漂流者,在浩瀚 的海洋中我们都需要陪伴一起走到海港的朋友。 - 26 - - 2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