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衡水市第十三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试题(解析版)
衡水市第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 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泰国流亡海外的华裔前总理英拉和哥哥他信,都是泰国第四代华裔,为客家人后裔,2019年1月5日上午,他们再次回到祖籍地——中国梅州丰顺塔下村祭祖。这种现象 A. 说明儒家思想根植于悠久的文化传统 B. 体现了血缘宗法观念的深远影响 C. 体现了中泰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 D. 反映了“家国一体”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B 【解析】 考查宗法制。他信、英拉兄妹不忘祖先,祭祖、尊祖体现了血缘宗法观念的深远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儒家思想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他信、英拉兄妹流亡海外,他们私人的祭祖活动并不能说明促进中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古代宗法血缘的影响而非家国一体,故D项错误。 2.汉、魏以来,州郡县等地方长官都是自选僚佐、属官。隋文帝定制:所有“品官,皆吏部除授,每岁考殿最。刺史、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这一变化表明,隋朝 A. 地方官员的权力被完全限制 B. 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 科举制成为重要的选官制度 D.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答案】B 【解析】 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材料表明,汉、魏以来,地方长官自选属官,这样容易形成地方势力集团,威胁中央统治,而隋朝地方属官的任免权收归中央,从而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故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隋朝把官僚选任权收归中央,没有体现地方官员的权力完全被限制,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科举制的内容,故C项与材料无关;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秦朝郡县制的实行,故排除D项。 3.《明史》对巡抚制度形成与发展的线索解读,学界普遍接受。但仔细对比《明实录》等原始材料,就会发现这条线索太粗,遗失了许多重要的史实,易产生对巡抚制度的错误认识。这说明 A. 历史解释需多种史料实证 B. 原始材料印证史实最可靠 C. 正史对史实的解读较模糊 D. 历史解释是否科学难确定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明史》对巡抚制度形成与发展的线索的解读,需要结合《明实录》等原始材料的实证,否则观点有可能是错误的。这说明历史解释需要多种类型的史料进行实证,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将原始史料和其他类型的史料进行对比,不具有可比性,B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明史》对巡抚制度解读的有所缺失,不能反映其他正史对巡抚制度的解读状况,因而得不出C项;材料并未说明历史解释的科学性问题,D项错误。故选A。 4.清朝奏折经过通政使司和内阁上报皇帝,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奏折密封可直接呈报皇帝;雍正帝时还特许一些职衔低微的官员密奏权,摊丁人亩、耗羡归公、改土归流等就是先通过密折制度君臣反复商讨后达成的共识。这说明,密折制度 A. 成为畅通行政效率和决策的有效途径 B. 便利了皇帝掌握全国政务实情 C. 便于皇帝直接驾驭官员并对其进行监察 D. 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有效手段 【答案】A 【解析】 考查清代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官员奏折密封可直接呈报皇帝;雍正帝时还特许一些职衔低微的官员密奏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密折制度上通下达,提高了行政效率,畅通、提高效率和君主决策的有效途径,故A项正确。密折制度不一定保证君主掌握全部实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便于皇帝直接驾驭官员并对其进行监察,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密折制畅通行政效率和提高行政效率的问题,没有体现密折制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有效手段,故D选项不是材料内容主旨。 5.下面是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信息。据此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农民阶级反封建革命性渐趋衰弱 B. 小农经济决定农民阶级易受封建统治者蒙蔽 C. 太平天国政权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D. 太平天国运动并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的范畴 【答案】D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太平天国的领导者虽然提出“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下一家,同享太平”的等贵贱,均贫富的思想,但是实际上摆脱不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胜利后仍然自立为皇帝,分封诸王,故选D项;ABC三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故选D。 6.1860年美国牧师何默斯向章王林绍璋指出,太平天国应该“遵照《圣经》的规定做礼拜”。林绍璋理直气壮地回答道:“拜上帝教对《圣经》的‘这种修改仍然是适当的”’。洪秀全也明确指出:“要用忍耐和谦卑的办法来处理这个万恶的时世,那是不可能的。”这说明太平天国对《圣经》的取舍 A. 是从弥合中西文化冲突上着手的 B. 充分考虑到时人对西学的认同度 C. 以不损害中国传统儒学作为前提 D. 服从于农民反清革命斗争需要 【答案】D 【解析】 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从材料可以看出,拜上帝教对《圣经》进行了取舍,如并不按《圣经》的规定做礼拜,并对基督教中关于忍耐、谦卑的教义,坚决地予以摒弃。由此可见,作为农民起义,太平天国旨在打破那个“万恶的时世”,因此太平天国对《圣经》的取舍也应该服务于农民革命斗争的需要,故选D项。根据材料“要用忍耐和谦卑的办法来处理这个万恶的时世,那是不可能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对《圣经》的取舍是适应农民阶级反清运动的需要,而不是弥合中国西文化冲突,故A选项解读材料有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对《圣经》的取舍问题,说明没有充分考虑对西学的认同,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太平天国对《圣经》的取舍问题,没有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故C选项错误。 7.观察下图,这幅漫画(政府虽有“共和”之名,实际是“猿”家天下。)的寓意是 A. 袁世凯复辟帝制,遭到人民反对 B. 民国初年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 C. 袁世凯控制内阁,实行独裁统治 D. 南京临时政府维护民主的斗争 【答案】C 【解析】 考查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注意漫画的文字“政府人物之真相”,漫画中的人物全部都是猿猴的形象,作者以猿人象征袁世凯等人,据此判断是民国初年袁世凯控制内阁,实行独裁专制,故选C项。根据材料“政府虽有‘共和’之名,实际是‘猿’家天下”可知,体现了袁世凯控制内阁,实行独裁专制的史实,没有体现袁世凯的复辟帝制遭到人民反对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与材料“政府虽有‘共和’之名,实际是‘猿’家天下”明显不符,故B选项排除;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袁世凯的独裁统治,没有体现南京临时政府维护民主的斗争,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 8.九一八事变后,以宋庆龄、陶行知、张彭春等为代表的社会各界纷纷走出国门,向世界宣传中国,民间外交复兴。中国共产党也与国际友人、国际组织、国外新闻界等展开了灵活多样的交往。据此可知,这些外交活动 A. 呈现出官民外交互动的良好局面 B. 是中国步人国国舞台的重要表现 C. 奠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基础 D. 凝聚着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责任感 【答案】D 【解析】 考查抗战初期中国的外交。根据材料,抗战时期,民间外交活跃,其目的是团结力量反对日本侵略,呼吁各国共同抵御法西斯的侵略,争取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反法西斯事业的支持。这体现了社会精英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责任感,故D项符合材料。材料重点强调民间外交活动,并未体现A项中的官民外交互动的信息,故A选项错误;民间外交不是中国步人国际舞台的表现,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初步基础,故C项错误。 9.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充分利用国民党内部的分歧,首先争取国民党军第3绥靖区何基沣、张克侠2.3万人起义。这数目虽小,但意义极其重大。至此,徐州北大门洞开,解放军迅速切断黄百韬西撤退路,打破国民党的军事计划。这反映了淮海战役中 A. 中共讲究战术并大力瓦解敌军 B. 人民解放军以战养战的战争策略 C. 国民党内部腐败导致失去战机 D. 国民党军队在作战中缺乏灵活性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人民解放军充分利用国民党内部的分歧,首先争取国民党军第3绥靖区何基沣、张克侠2.3万人起义”,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淮海战役中讲究战术,利用国民党军队中的分歧,开展思想政治攻势,大力瓦解敌军“争取国民党军第3绥靖区何基沣,张克侠2.3万人起义”,使徐州北大门洞开,极大动摇了国民党的军心,最终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故选A项;淮海战役中确实有“补进解放军战士”的以战养战的策略,但是题干并未涉及,故排除B项;CD两项中“失去战机”和“蒋介石军队作战缺少灵活性”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故选A。 10.邓小平指出,“一国两制”并不局限于国内问题,也适应当前国际社会的现实需要。目前世界存在着许多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如果按照“一国两制”的精神来处理,就可以消除许多争端和冲突。这表明,邓小平认为“一国两制” A. 具有国内和国际双重意义 B. 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C. 推动了国家间合作与稳定 D. 为安全的国际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典范 【答案】A 【解析】 考查“一国两制”。邓小平认为“‘一国两制’不局限于国内问题”,还可以帮助世界解决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所以具有国内和国际双重意义,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一国两制”国内和国际的意义,没有体现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意义,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一国两制”对国家间合作与稳定的推动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了“一国两制”不仅适合中国国情,对处理世界存在的许多争端也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其双重意义,没有体现为安全的国际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典范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11.1950~1951年,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布取消各国在北京市内的兵营地产权;1951年,天津市公安局将天主教教主文贵宾驱逐出境,军管会取缔帝国主义操纵的秘密组织“圣母军”。这表明新中国外交 A. 把军事安全放在外交第一位 B. 践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政策 C. 具有开放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D. 奉行“去殖民化”以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 【答案】B 【解析】 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的是清除外国在华的侵略势力,再与愿遵守和平民主平等原则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故B项最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在任何时候都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故排除A项;“具有开放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与题干不符,故C选项排除;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践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政策,并未涉及“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这一主题,故排除D项。 12.某学者对《十二铜表法》评述道:“‘城邦宪制发生了变化’,国家权力由‘王政’转化为贵族与平民相结合的共同体,且通过罗马共和政府的制度结构受到了重要的约束。”这主要是因为《十二铜表法》 A. 开启罗马统治者对法治的思考 B. 革除了罗马习惯法立法基础 C. 是罗马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D. 使罗马法由习惯法走向定制法 【答案】C 【解析】 考查古代罗马法。材料中提及“转化为贵族与平民相结合的共同体,且通过罗马共和政府的制度结构受到了重要的约束”,这体现出《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维护了平民利益,说明它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产物,故C项正确。在《十二铜表法》颁布之前,罗马共和国对法治已有思考,因此A项错在“开启”,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保留了习惯法的某些做法,且仍要维护奴隶制,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维护了平民利益,没有体现罗马法由习惯法走向定制法的问题,故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13.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当政治斗争发展到引起政府危机时,英王能够起到稳定政局的作用;但到1756年,英王乔治二世却哀叹“我并不视自己为国王,因为我处在这些恶棍的手心中”。这表明英国 A. 国王政治地位完全丧失 B. 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C. 立宪政体不断走向完善 D. 分权共和的观念逐渐形成 【答案】C 【解析】 考查英国君主立宪政体。材料通过英王权力不断削弱的趋势考查英国立宪政体不断完善的进程。根据材料“1756年,英王乔治二世哀叹‘我并不视自己为国王,因为我处在这些恶棍的手心中’”可知,显然体现国王权力被极大削弱了,说明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逐步完善,故选C项。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虽然“统而不治”,但仍是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故A项错误;英国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权共和符合美国政治文明的特点,故D选项不符合材料。 14.有这么一幅漫画,漫画中德皇威廉二世正在啃噬地球仪。该漫画所描述的现象 A. 与德意志帝国军国主义传统紧密相关 B. 充分证明德意志帝国皇帝的专制独裁 C. 反映了德意志帝国民族矛盾不断加深 D. 说明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亟待颁布 【答案】A 【解析】 考查近代德意志政治。漫画中德皇威廉二世正在啃噬地球仪,实际上反映的是德意志帝国对全球侵略扩张的野心,这体现的主要是德意志帝国的军国主义色彩,故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德意志帝国的军国主义色彩,而不是君主专制,故B项不符合漫画主旨,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德意志的民族矛盾问题,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颁布后,普鲁士国王才称德意志帝国皇帝,故D项排除。 15.巴黎公社规定,各公社机关的职员,既不应有乾俸,也不应有高薪;通过各种形式让人民了解公社工作,注意听取群众的批评和建议,吸引群众参加国家事务和企业的民主管理。这体现了巴黎公社 A. 废除旧社会一切国家机关弊端 B. 真正具有了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C. 践行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D. 坚持人民公仆原则和群众路线 【答案】D 【解析】 考查巴黎公社。根据题干,“各公社机关的职员,既不应有乾俸,也不应有高薪”,这体现了巴黎公社坚持人民公仆的原则;“通过各种形式让人民了解公社工作,注意听取群众的批评和建议,吸引群众参加国家事务和企业的民主管理”这体现了巴黎公社坚持群众路线,故选D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巴黎公社坚持人民公仆的原则和坚持群众路线,没有体现废除旧社会一切国家机关弊端的问题,故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真正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的是俄国十月革命,故排除B项;民主集中制是指在决策时采取的组织原则,先民主后集中,少数服从多数,材料内容体现一定的民主性,但是没有涉及组织原则的问题,故排除C项。 16.1956年,在贝勒大学发表的长篇讲话中,艾森豪威尔强调美国要通过塑造“相似的研究和思想”,使其他国家民众认识到与美国合作的必要。为响应艾森豪威尔的贝勒大学建议,一所完全由美国私人(组织)资助的大学——顺化大学,在越南建立起来。这说明,当时 A. 美国输出教育项目支持越南战争 B. 美国加快了对外和平演变的步骤 C. 艾森豪威尔主义更强调价值理想 D. 美国一些对外项目的意识形态化 【答案】D 【解析】 考查二战后美苏冷战。从材料可以看出,艾森豪威尔希望与其他国家的民众一道塑造“相似的研究和思想”,意味着要让他们接受美国的民主观念。于是,美国对外推出一些援助项目,尤其是教育方面,是希望培养一批接受美国价值理念的顺民,这显然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越南战争还没有爆发,故A项错误;B项从材料看不出来,“加快”这一说法体现不出来,故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历任总统都比较强调价值理想,从材料中也不能充分体现艾森豪威尔主义更强调价值理想,排除C项。 17.先秦时期有记载:“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肥施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树落则粪本”等农业思想。据此可知,先秦时期中国农业强调 A. 不违农时 B. 人地和谐 C. 铁犁牛耕 D. 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 考查先秦时期的农业。根据题干,先秦时期农民们很注意去掉草根、积肥、造肥和施肥,把树的落叶沤制肥料,这些都体现了先秦时期人们在农业方面就具有了精耕细作的思想,故选D项。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先秦时期中国农业强调不违农时的思想,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故A项不全面,故排除;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先秦时期农业强调精耕细作的特点,没有体现人地和谐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先秦时期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否铁犁牛耕的问题,而是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项错误。 18.隋唐时期,一些久未使用的文档名词再次出现,如“质剂”(西周时期买卖契约)“质要”(古代买卖货物的券契)“傅别”(西周出现的借贷契约),这三个文档名词皆与契约有关。这从一个侧面能够反映出当时 A. 商品经济活跃 B. 社会关系复杂 C. 信用制度缺失 D. 私订契约普遍 【答案】A 【解析】 考查隋唐时期的经济。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交通的发达,城市的兴旺,货币的统一,买卖交易的频繁,各行业贸易繁荣,这为与契约有关的“质剂”“质要”“傅别”等文档名词的新生和传播了提供基础,故选A项。根据材料“西周时期买卖契约”“古代买卖货物的券契”“西周出现的借贷契约”等信息可知,这些词都与契约有关,说明当时商品经济活跃,而不是体现社会关系复杂,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的“质剂”“质要”“傅别”等词都与契约有关,体现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无法体现信用制度缺失,故C选项错误;材料中与契约有关的这些词只能体现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活跃的问题,没有体现私订契约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19.市舶司起源于唐朝,初为管理当时开放的海外贸易而设。而根据明朝的相关记载,市舶司“掌海外诸番朝贡、市易之事。辨其使人、表文、勘合之真伪。禁通番,征私货,平交易”。据此可知,明朝的市舶司 A. 成为推行海禁政策的工具 B. 进一步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 C. 由经济职能转为政治职能 D. 促进了国内商品经济的繁荣 【答案】A 【解析】 考查明朝的经济政策。根据材料,唐朝时期对外开放,设市舶司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对外贸易。而到了明朝,设立市舶司是为了了解国外情况,禁止私人贸易,使海禁政策得以推行。由此可见,明朝市舶司已经成为明王朝推行海禁政策的工具,A项正确。根据材料“禁通番,征私货,平交易”等信息可知,市舶司的建立不能进一步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故B选项错误;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明朝的市舶司经济职能和政治职能兼顾,并且材料也没有体现其功能的转化,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舶司的建立主要目的是为了管理对外贸易,与促进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故D选项错误。 20.甲午战争前,外国在华企业投资以贸易业、金融业为主,两者相加约占70%;甲午战争后,外国对华资本对贸易业和金融业的投资继续有很大增长,但对工矿运输等行业的投资比重则上升更为明显,至1914年时已占一半还多。这种变化反映了西方列强 A. 在华大力发展重工业 B. 资本输出的迫切性需要 C. 疯狂地进行战前准备 D. 在诸多领域与华商竞争 【答案】B 【解析】 考查近代中国的经济。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工矿运输等行业的投资比重上升明显,因为这些多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这种变化反映了资本主义各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故B选项正确;根据材料“但对工矿运输等行业的投资比重则上升更为明显,至1914年时已占一半还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外国列强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对中国的侵略要求,没有反映在华大力发展重工业,故A选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在欧洲国土进行,无法体现战前准备的问题,故C选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主要体现了列强在中国的经济侵略变化,没有体现他们与华商的竞争,故D选项解读材料有误。 21.下面是1919年5月2日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申报》刊登的广告。其中有一首打油诗:烟枝虽小,负担甚重。爱国同胞,选择是用。民贫国弱,痛定思痛。不早回头,利权断送。双喜纸烟,气味香浓,吸之吸之,乐亦无穷。此广告 A. 有效地抵制了欧美列强的经济侵略 B. 表明民族工业发展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C. 反映出外国烟草在华销售业绩锐减 D. 体现南洋公司借用爱国思想进行营销 【答案】D 【解析】 由题干广告中的打油诗和漫画内容可知,该广告借用爱国思想进行营销,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利用爱国思想进行市场营销,并没有说明效果,故A项错误;1919年,中国社会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外国烟草在华销售业绩锐减,故C项错误。故选D。 22.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把其作为表达经国济世之雄心的重要平台;严复在《直报》上发表文章,着重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和政治思想: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论文,系统宣传变法维新的理论,这主要反映了 A. 维新派大力宣扬美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B. 报刊成为维新变法时期文学革命主要中心 C. 百维新首开中国近代报刊文人论政先河 D. 维新人士以近代报刊为平台创新论政方式 【答案】D 【解析】 考查近代中国的大众传媒。由材料可知,早期维新人士王韬、维新派的严复、梁启超都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时政评论,这属于评论时政方式的创新,也可以说知识分子以近代报刊为平台创新了谈论政治的方式,故选D项。材料没有指出维新派大力宣扬欧美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维新人士以近代报刊为平台创新论政的方式,不能表明报刊成为维新变法时期文学革命的中心,排除B项;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并在该报上以争论文章来制造舆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心和社会责任感,无法体现百日维新首开中国近代报刊文人论政的先河,排除C项。 23.近代上海有竹枝词题咏商人妇与夫暂作别离的轻松心情:“生小家临黄浦滨,行年老小嫁商人。妾身惯设风波险,郎欲趁船大火轮。”这反映出 A. 上海地区成为近代商贸的中心 B. 轮船成为近代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C. 崇尚富贵的婚姻观念日益盛行 D. 人们认识到新式交通工具的便捷 【答案】D 【解析】 我国传统交通工具效率低,长途出行体验差,而材料中商人出行坐轮船,心情轻松,这反映出对出行并无担心,故D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上海与其他地区商贸的对比,A项不符合题意;近代中国交通工具方面也具有半殖民地特征,轮船尚未成为近代最主要的交通工具,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婚姻观念,C项不符合题意。 24.1912年至1919年间,民国政府颁发了十余项服制。服制的选样基本上以西洋服式为主,但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这表明 A. 近代服饰变化崇洋媚外 B. 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入侵 C. 民国政府反对封建势力 D. 近代社会中西合璧的特征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服制的选样基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可知材料主旨体现出民国初期中国服饰的中西合璧特征,D项符合史实和材料的描述,故D项正确;制服以“西洋服饰为主”并不能说明是崇洋媚外和反对封建势力,排除AC项;服制是民国政府颁发的,不能体现西方国家的文化入侵,排除B项。故选D。 25.1949年以苏联为首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虽然苏联也向中国发出了邀请,但中国一直没有加入,仅以观察员身份列席会议。这体现了中国 A. 自力更生的建设方针 B. 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 C. 维护自身的经济主权 D. 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拒绝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目的在于避免苏联对自身经济的干预,维护经济主权,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自力更生的相关信息,A不正确;B与史实不符;材料所述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与否无关,D不正确。 26.1950年,中国盐业总公司成立,1964年,由国务院授权集中统一管理全国盐行业。1995年,国家对工业盐改计划调拨为合同订货。从2017年1月1日起,食盐价格全面放开。这一历程本质上反映了 A. 经济体制的变革 B. 所有制度的变革 C. 分配制度的变革 D. 盐业自主权扩大 【答案】A 【解析】 盐业的改革其实是经济体制的变革缩影,盐业的改革历程在本质上反映了经济体制的变革历程,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国家盐业改革并未改变所有制,选项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涉及分配制度,选项C排除;盐业自主权扩大是现象而非本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27.1952~1957年,我国内地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29.2%上升到32.1%;沿海地区由70.8%下降到67.9%。由此可知,这时我国 A. 沿海工业发展放缓 B. 内地工业发展更快 C. 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D. 国家工业体系形成 【答案】C 【解析】 材料强调一五计划期间内地工业和沿海工业的分布趋向,表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不均衡的畸形状态在一五计划期间有了很大的改变,说明沿海和内地工业得到较为合理的分布,不同区域经济出现均衡发展趋势,故C项正确;材料提供内地与沿海工业总产值相对比重,AB两项说法是片面的,故排除;材料强调工业布局情况,没有说明工业部门整体发展情况,故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选C。 28.1959年9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组织农村集市贸易指示》中指出:“必须积极组织和指导农材集市贸易,便利人民公社社员交换和调剂商品,沟通城乡物资交流,促进人民公社多种经济的发展,活跃农村经济”,1960年再次强调“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经济”。这些指示 A. 为工业化发展拓展了市场 B. 助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恢复 C. 改变了轻工业落后的局面 D. 健全了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 【答案】B 【解析】 考查新中国经济调整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9年农村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因此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活跃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活跃农村市场,并未涉及工业市场,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活跃农村市场,并且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缓解农村的经济困难,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与改变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无关,故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人民公社体制强调集中统一管理,与材料中有关集市贸易的规定不符,D项错误。 29.下表是1978~1988年中国客运量结构分布表(单位:万人)。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客运量数据的变化说明 A. 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人口流动 B. 科技发展使交通方式更加多样化 C. 经济发展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 D. 交通工具在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答案】A 【解析】 考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表格时间是“1978—1988”,显示改革开放以后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都大幅度上升,主要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中国人口的流动,故A项符合题意;当时交通方式并没有变化,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能体现中国城市化,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交通工具在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故D项不符合题意。 30.1993年,中国通过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公司法》,1994年以来又通过了《广告法》《乡镇企业法》、《证券法》等。这些法律文件发布 A. 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B. 适应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C. 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 D. 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时间1993年、1994年可知,这是在中共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通过的法律都与市场经济相关,因此这适应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对外开放的相关信息,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能反映中国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关系,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的是1954年宪法,故D选项错误。 31.葡萄牙历史学家巴罗斯在1539~1563年间著有《亚洲史》一书,该书第一次向欧洲介绍了明代十五行省。西班牙历史学家门多萨在1586年出版的<大中华帝国史》中介绍过中国的一些情况,内容涉及政治、科技、法律、医术等。这反映出 A. 中国当时在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D. 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已拉开序幕 【答案】B 【解析】 随着新航路开辟,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增加,故B项符合题意;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时推行的,而题干时间是在明朝,故A项不符合题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C项不符合题意;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这与题干主旨不符,故D项不符合题意。 32.下表为每10年从美洲运往西班牙的金银总数(单位:公斤)。据此可推知 A. 西班牙人民的生活成本会增加 B. 封建主获得了更多的再生资本 C. 西班牙已经成为“日不落”帝国 D. 美洲的生产生活方式得以改变 【答案】A 【解析】 考查新航路开辟带来的“价格革命”。从表格材料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每10年从美洲运往西班牙的金银总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大量的贵金属进入西班牙后,造成黄金和白银的价值下降,物价猛涨,通货膨胀严重,这间接地推高了人们的生活成本,故选A项。满足于封建地租的西班牙封建主只是奢侈享乐,并没有利用掠夺的黄金、白银产生资本升值,最终西班牙衰落,故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把大量的黄金白银用于享乐,而没有转化为工业资本,因此西班牙没有成为“日不落”帝国,故C选项不符合史实;欧洲殖民者从美洲掠夺金银,并不直接改变美洲的生产方式,故D选项错误。 33.有学者指出,两个以“S”开头的英文单词在英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一个单词是“sheep”(羊),另一个单词是“ship”(船只)。该学者意在强调这两样事物 A. 体现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B. 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各国建立 C. 有利于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 D. 致使英国社会中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答案】C 【解析】 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结合近代英国的发展历程可知,“羊”代表的是圈地运动,“船只”代表的是英国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殖民扩张为英国带来巨额财富,还为其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而圈地运动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这些都有利于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故C项正确。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对英国的影响,“在各国建立”的说法与题意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这两件事物致使英国社会中贫富差距应该越拉越大,故D项不符合史实。 34.下图反映了1913年有关国家工业生产占整个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据图可知 A. 美国重视并采用了最新的科学技术 B. 英国已经完全丧失了殖民霸主地位 C. 英德争夺世界市场的矛盾日渐加剧 D.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1913年,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及日本的工业生产的比重各不相同,日本最低,美国最高,这说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及日本的工业生产的比重各不相同,没有涉及美国重视并采用了最新的科学技术,A项错误。英国丧失殖民霸主地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材料反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没有涉及英德争夺世界市场的矛盾日渐加剧,C项错误。 35.从1879年起,德意志帝国实行保护关税政策,提高进口税率,保护了发展中的国内工商业。同时,还在整个帝国内实行职业和迁徙自由。这表明当时的德国 A. 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B. 生产集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C. 已结束各邦经济独立状态 D. 经济发展同时注重改善民生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保护关税政策,提高进口税率”、“实行职业和迁徙自由”可知反映了德意志帝国政府对工商等行业的干预力度,故A项正确;BD两项材料体现不出来,故排除;材料不能体现德意志帝国各邦之间的经济联系状况,C项错误。故选A。 36.罗斯福在新政中曾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美国文明就像一出现枯枝烂木的树一样。激进派说,把它砍掉;保守派说,不要动它;改革派认为,可以采取折衷的办法,把这棵树修剪下,既保留老树干,又使它长出新枝,重新茁壮成长。”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坚持自由主义的前总统胡佛属于“激进派” B. “折衷的办法”是指大规模地建设福利国家 C. “老树干”具体是指资本主义固有基本矛盾 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新政中长出的“新枝” 【答案】D 【解析】 查罗斯福新政。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时期,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即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因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新政中长出的“新枝”,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坚持自由主义的前总统胡佛属于“保守派”,而不是“激进派”,故排除A项;“折衷的办法”是指国家干预,大规模建设福利国家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老树干”是指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而非固有的基本矛盾,排除C项。 37.1930年6月,胡佛签署的“斯姆特一霍利关税法”,意在通过增加进口商品的价格来鼓励美国人购买本国商品、增加政府收入以及保护农民利益;1931年,胡佛敦促国内各主要银行成立一个国家信贷公司的组织,以帮助小银行渡过难关。但因基本上出于白愿,故收效甚微。这表明 A. 美国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时代的开始 B. 胡佛政府曾对经济进行有限干预 C. 胡佛政府始终奉行自由主义的政策 D. 《全国工业复兴法》最先得到落实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爆发后,胡佛政府虽然也采取了一些干预措施,但因其指导思想依然是自由主义,因此这些措施并没有使得危机得到任何改善,故选B项,排除C项;美国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及《全国工业复兴法》都始于罗斯福新政时期,故排除AD两项。故选B。 38.在九年(1932年~1941年)的时间里,美国民间资源保护队动员和组织了大约300万人,在遍布全国的大约5000个野营地进行资源保护工作,所从事的工程项目达l万个。这些工作 A. 从根本解决了当时工人的失业问题 B.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社会危机 C. 揭开美国自然资源保护运动的序幕 D. 得到了美国社会各界全方位的支持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1932年—1941年美国民间资源保护队及其活动,结合时空可以看出这是罗斯福新政相关举措,主要是为了解决经济危机爆发后的失业问题,故B项符合题意;失业问题不可能有根本的解决,故A不符合题意; “揭开序幕”不能体现,故C不符合题意;罗斯福的反对者不少,在对待失业问题上仍然如此,故“全方位的支持”不符合,故D不符合题意。 39.1933年5月13日,美国农业部部长华莱士表示,美国“自由的个人主义时代”已经结束,美国农民必须认识到“新的生产控制计划将是永久性的”;还表示他的改革目标是“有计划的土地利用”,是要“沿着统制经济、常识和社会改革的道路前进”。这表明华莱士 A. 无视美国农民的经济利益 B. 否定了传统的自由贸易政策 C. 推崇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D. 主张改革传统经济运行机制 【答案】D 【解析】 华莱士反对自由放任,主张进行经济改革,加强对经济的管制,这些均与罗斯福新政相吻合。故D项正确;华莱士主张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这有利于减少农产品过剩,有利于保证农民利益,故A项错误;华莱士反对自由放任,但没有否定自由贸易,故B项错误;华莱士主张统制经济不等于推崇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故选D。 40.美孚石油是美国最早改组为控股公司的大企业之一。到1899年已达到11 000万美元,股东为3 500个。同时该公司涉足其他行业和部门。美孚与花旗银行相互渗透,不仅控制了6家银行,而且涉及混合铜矿公司、烟草托拉斯、都会证券公司等各类公司。其主要原因是 A. 政府对企业合并政策的默许 B. 工厂组织规模化的加快 C. 自由企业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D. 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可知,美孚石油公司属于垄断组织,它的出现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快速度发展的结果。故D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垄断组织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业内部及行业间的不公平竞争,但是国家不支持企业合并的行动。故A项错误;工厂组织规模化的加快是托拉斯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企业合并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是企业自由竞争的结果,故C项错误。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41题14分,第42题12分,第43题14分,共4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面是1872年、1881年的中国棉纱、棉布进口状况表。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旧的封建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被打破,新的因素成长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新因素,中国社会才向前跨进了一步。总的来说就是:近代中国是这样一个过渡时代。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二十五讲)讲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棉纱、棉布进口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的“过渡”在经济上的表现并指出其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进步意义。 【答案】(1)原因;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加纱需求;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有利于外国棉纱销售。(任答三点即可) (2)表现:传统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发展。进步意义:政治方面,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思想文化方面,向西方学习逐渐深入,掀起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解析】 (1)从1872年到1881年,中国进口棉纱和棉布数量大幅度增加,这种变化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和列强侵略导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关。 (2)近代中国社会“过渡”的表现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自然经济的瓦解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其意义主要体现在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中国近代化,向西方学习逐渐深入,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30年代以前,世界经济是自由主义经济的天下,当时占据经济理论界主流学派的是古典经济学学派,他们认为自由竞争是一经济体系能够自动建立均衡的一种力量,自由放任经济能在一经济体系内创立利益调和的条件,市场运动的任何结果都会最终导致社会整体的进步和均衡,自由放任的制度是最好的制度,然而1929年至1933年的大危机使古典经济学学派丧失了其主流学派地位,强调需求管理、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取而代之,成为整个经济理论界的主流学派。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发生第二次经济衰退,而指导这种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又拿不出解决的办法,其结果自然是凯恩斯主义的退潮,而自由主义经济学重新崛起并占据主流经济学的地位。 ——摘编自黄小坚《经济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比较分析凯恩斯主义果实了吗?》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论题:经济自由主义和干预主义(凯恩斯主义)是欧美国家管理经济的方式。 当自由主义经济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后,由于其存在着“市场失灵”的内在缺陷,往往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阐述:自由主义经济在近代工业社会大幅度提升了人类的物质文明,指导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最终无法实现充分就业下的均衡。当这种不均衡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以危机或衰退的形式爆发出来,产生不利影响。美国大危机爆发后,罗斯福总统通过政府对国家金融、工业农业等的干预,使经济危机得到缓解,促使美国失业人数减少,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因此经济自由主义和干预主义是国家管理经济的方式。 示例二论题: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在国家发展中呈现不断冲突与交融的过程。 可以说,不论是国家干预主义还是经济自由主义都由于他们内在的缺陷及其互补性,决定了他们不能单独地长期指导经济实现永久的健康增长,他们总是交替着取得主流经济学的地位,指导着经济的发展,并在这阐述:自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诞生以来,两大经济思想就开始了他们不断地冲突与交融的进程。是随着政府的过多干预,20世纪70年代,美国再次出现经济的大衰退,这时自由主义又占据主导,但是国效解决问题,从而被干预主义所取代,但是并没有完全放弃市场的自由发展、竞争,只是政府干预占主导;但种不断的更迭中逐渐地交融。20世纪30年代前后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自由放任政策不能有家干预也并没有完全放弃。各国在发展过程中汲取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方面的优点,为有效地缓和经济发展的问题做出贡献。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两大经济思想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体现不断冲突和交融的过程。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内容并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拟定一个题目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内容主要论述了经济危机前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占主导地位,到20世纪20-30年代,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即国家干预的经济思想逐渐占主导地位,20世纪70-80年代,自由主义重新占主导地位,答题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经济自由主义和干预主义是欧美国家管理经济的方式的角度,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加以论述。也可以选择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在国家发展中呈现不断冲突与交融的过程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断冲突和交融的原因。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2年,控制美国烟草市场的美国烟草公司与盘踞欧洲市场的英国帝国烟草公司感到“同行为敌,必至两败俱伤”,双方联合投资600万英镑,后增资3 600万英镑,组成英美烟公司,在伦敦注册并组建。英美烟公司在英美两国都无卷烟工业,只是经营卷烟的输出商。根据协议,两家公司将不得在对方国内市场开展贸易,但有权在各自的市场范围内使用对方品牌和商标。两家公司在英国或美国“本地”市场外的业务均交由英美烟草公司经营。 ——摘编自上海社会科学经济研究所编《英美烟公司在华企业资料汇编》 材料二 英美烟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只是一家浦东的小工厂,但在买办邬挺生的努力下,几年之间,就从上海进入内地,在华北和东北抢占并巩固了市场,形成垄断。邬为公司献策,每年都要印制大量精美的月份牌,分送各处扩大影响,很多穷乡僻壤的乡民不知道孙中山,却知道英美烟公司的红锡包。以烟税为例,英美烟跟清廷签有<庆亲王合约》,跟北洋政府有《声明书》,跟蒋介石国民政府有<统税合约》,于是,中国人自己的民族资本卷烟厂税率不断提高,而英美烟的税率却不断降低。为整垮本土公司,英美烟大打价格战。仅两年时间,南洋兄弟在河南的分公司终于支撑不住,宣布停业。驻华英美烟公司的销售网将中国划分为香港、上海、武汉、天津、满洲等5个部,部下设分公司,区下设段办事处,段下设“分段”,管辖相当于县级的业务。在“分段”以上均设有仓库。这些机构主要是监督、管理各级经销商,调查了解“敌牌”竞争情况,执行公司的销售政策等。一般来说,部、区的负责人皆由外籍华人负责,段长则由华人负责。 ——摘编自张晓辉《近代西方大公司的华南销售网——以石油、烟草业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烟公司组建的历史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烟公司迅速人驻中国并形成较大影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驻华英美烟公司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力;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帝国主义国家的垄断企业在竞争过程中不断重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争夺国际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任答两点即可) 特点:英美两国企业跨国合资;划分,协调贸易范围,规范竞争;在英美两国都无卷烟工业,主要负责卷烟贸易。(任答两点即可) (2)原因:鸦片战争后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扩张;洋买办的积极推动;形式多样的促销手段;凭借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勾结腐败政府取得优惠特权;民国成立后,鼓励发展工商业,便利了英美烟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任答两点即可) (3)影响:英美烟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烟草业发展;在中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企业管理理念的更新;在当时背景下,英美烟公司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殖民色彩,不利于民族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双方联合投资600万英镑,后增资3 600万英镑,组成英美烟草公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垄断组织的出现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特点:根据材料“双方联合投资600万英镑,后增资3 600万英镑,组成英美烟公司”可归纳出英美两国企业跨国合资;根据材料“两家公司将不得在对方国内市场开展贸易,但有权在各自的市场范围内使用对方品牌和商标”可归纳出划分,协调贸易范围,规范竞争。 (2)根据“每年都要印制大量精美的月份牌,……,于是,中国人自己的民族资本卷烟厂税率不断提高,而英美烟的税率却不断降低”等内容可知,英美烟草公司在中国迅速形成较大影响的原因主要和列强的侵略、买办的积极推动、多种多样的促销手段、签订不平等条约和民国成立后的政策推动有关。 (3)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关于驻华英美烟公司对中国的影响既要认识其进步一面,又要认识到其消极一面,如:客观上能促进中国烟草业发展,并带来了较为先进完善的管理理念;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英美烟草公司的发展明显具有殖民色彩,不利于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