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4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纠错笔记系列专题11传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专题 11 传记类文本阅读 易错点 1 综合赏析文本 1.【2016 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 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 《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 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 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 20 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 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 1965 年 3 月 8 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 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 1979 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 9 月 25 日, 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 40 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 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 1985 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 10 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 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 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 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了 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 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 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 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 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 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 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 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 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 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 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 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 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 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 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 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 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 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 认为自己就是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 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 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 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 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 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 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 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 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 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 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 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 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 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 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 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错因分析】从选项来看,ABC 三项属于对局部信息的筛选与整合,DE 两项是立足全文的分 析与概括。这就为解读文本提出了要求,也指明了方法,那就是:通读全文,关注细节。CE 两项错误较为明显,B 项仔细阅读文本也能判断出来,主要考查的是细节。 【参考答案】DA(B) 本题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主旨错误, 也有细节错误。 解题方法: 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解题步骤: 第一步:整体感知。借助人物的经历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别抓身份的变化。 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 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 第三步: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比较其异同。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著名作家墨白的 138 封退稿信 舒晋瑜 1981 年初,墨白师范毕业后回到故乡的小学任教。在寂寞的夜空下,他无法面对前途的 渺茫与内心的孤独,文学成了表达情感的方式。1982 年 4 月间,墨白和几个爱好文学的青年 教师成立了“南地文学社”,在接下来的两年间,他创作了十几篇小说,写了三十多首诗, 同时也开始自己的投稿生涯。 “那些幼稚的习作被我一篇接一篇寄出去。在那充满期盼的岁月里,每天下午学校放学 之后,我都会到大哥家去,如果大哥外出,即便是天空飘着秋雨或者雪花,在傍晚时刻我也 会踏着泥泞到镇上的邮局,去那里拿我们订阅的报刊杂志,而我更盼望得到的是我寄出去的 那些稿子的回音。”而墨白收到却是一封接一封的退稿。退稿信大多是用钢笔和圆珠笔写的; 也有毛笔,像《广州文艺》的李树政先生的来信,李先生的信不但字写得好,而且布局也十 分讲究,简直就是书法艺术;也有铅笔,比如徐光耀先生那封写在印有“河北省文联”十六 开稿纸背面的信。 在墨白的记忆里,他收到的退稿信大多都落有编辑部的印章,而落款印章的形状各 不相同。像《清明》《东海》《星火》《四川文学》的印章都是圆形的,或许是兵团的缘故, 《绿洲》的圆章最大,显示出一种霸气;长方形的落款最多,《上海文学》《北京文学》《山 东文学》《山西文学》等等,或许是因了西泠印社,《西湖》的印章显得最有“学问”, 那枚呈长方形的没有边际的“西湖月刊小说散文组”印章,是很有功底的隶书篆刻;也 有菱形的,像《洛神》。印章的内容也不相同,像《长安》,最简单:“长安编辑部”; 或许是产生法律条文的地方,《当代》最具体:“当代编辑部处理来信来稿专用”。他甚 至留意到印章的颜色也不同,有红色、有蓝色、有紫色,最有特色的是《梁园》杂志社, 罗锐老师给他的十封退稿信上,除去他的亲笔签名,放在信纸最后一页右下角的印章是 绿色的。绿色的印象,在孤独而寂寞的冬日夜间,墨白就着飘忽不定的煤油灯光去辨认 那枚印章上的颜色的时候,该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在漫长的期盼里,墨白的小说和诗歌习作又陆陆续续回到他所居住的乡村,在修改之后, 他又装进信封重新寄出去,就这样往往复复,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竟收到了 48 种文学期刊 的 138 封退稿信。退稿信的数量也大不相同,有的刊物只有一封,像《奔流》《长江文艺》; 编辑个人最多的是《百花园》的责任编辑王保民给他的退稿信,前后共 11 通;总数量最多的 是《鸭绿江》,总共 33 通,那是因为他连续参加了他们在 1982、1983 年举办的文学函授。第 一届他被编在函授班的第 24 组,辅导墨白的那位大学老师给他七通信,信中还给墨白推荐过 《乡场上》《大车店一夜》这样的小说。这位老师中途因公辞去,接替他的是辽宁大学中文系 的武戈先生,武先生有一通信是写在 16 开信纸上,总共五个页码,这是墨白收到的退稿信中 最长的。 在那些漫长而暗淡的时光里,那些充满鼓励的信给了墨白信心和温暖,这样的情境一直 持续到 1983 年最后一个月份。这个月份里,他连续收到了两封用稿通知,一封来自《个旧文 艺》,一封来自《广州文艺》:“……来稿《画像》我已阅。《广州文艺》不打算采用了,我推 荐给了同属我编辑部的文学双周大报《南风》,他们决定留用,特此通知你。此稿请勿再投别 处(如近几个月中其他刊物已采用,望速告之)……”信是吴幼坚老师写的,后来她曾经出 版过一个具有个人自传性质的画册,邀请了国内许多作家、诗人为画册里的每一幅照片配诗。 而她信中说到的这篇《画像》,最终发表在 1984 年 1 月 15 日的《南风》上,这就是墨白的处 女作。而那些被他投出去又被退回来的小说习作,后来也都陆续变成了铅字。 至今还记得大哥写在祝词的话:“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文学要靠激情,靠主观努 力,坚持五年,定会有收获。那么要坚持 20 年,坚持 30 年呢……”30 年,对当年那帮文学 青年来说真的是遥不可及,可眼下屈指间一算,30 年已成过去。而现在能证明墨白曾经存在 过的,就是他写下的这些文字了。 相关链接 思想者墨白以叛逆的姿态在二十世纪末期的文学营盘站成了一处独异的风景,而墨白的 前行会依然孤独,灵魂的挣扎与思想的独立依然将是他文本的“顽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墨白是一只倔强的让人敬佩的文学之狼! (黄轶《“形”的执著与“思”的独立)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墨白初试动笔的回报几乎为零,但他的投稿生涯并未终止,并在失败与尝试的周而复 始中得以提升。 B.墨白对于退稿信的内容及印章有自己的侧重,失意只是伴奏,满足以及从中得到的收 获反而成为了主场。 C.退稿信印章构成的差异反映出了时代特点及象征性,不同印章相应代表着各编辑部的 不同文学理念与主张。 D.文学函授的举办给予了墨白更多成长历练的机会,虽在此期间,退稿信更多,但他全 然不以为意,更加坚定信念。 E.30 多年的倾心等待,成就了墨白的文学写作生涯,也为其文学创作历程赋予了一种让 人仰慕,且敬重的特殊意义。 【答案】CE 一般而言,综合赏析的题目,选项涉及的主要是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选准区位和文 章进行对比阅读,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有三方面的内容需要注意: 1.文章的细微差别。一般而言,这些差别主要体现在人、时、地、事的不和,有时会涉 及一些逻辑的判断,注意语句在逻辑上和原文的区别。注意概念的范围,已然、或然的关系, 张冠李戴,强拉因果等错误。 2.文章内容主旨的概括。主要是文章的事件的概括和文章中传主性格特征的概括。 3.文章的材料组织和语言风格的赏析。主要是事件的详略、语段的作用、文章的风格等。 易错点 2 筛选整合信息 2.【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 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 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 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 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入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 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 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 巨大魅力。 1940 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 1946 年见 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 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 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 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 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 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 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 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 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 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 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 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 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 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 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 钩,对系统学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 吴文俊同样清醒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 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 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我 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 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 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吴文俊 37 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 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 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 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他说: “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 的办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相关链接 ①1974 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 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 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 领域的权威人物 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 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 (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②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 (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错因分析】对于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的指 引下到文中寻找答题的区域。本题属于局部筛选题,答案来自原文,答题时分析题干中要求 筛选的信息,找到区位,对文段进行简单的切分,提取关键词语,做到信息全,然后按着一 定的标准进行整合,做到不重复,然后分条作答。 【试题解析】本题属于筛选概括题。题干问的是“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 得”。首先应找到答题的区域,“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这是答题区域的提示,文章倒数第三 节的开头说“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说明答案就在这一节。 【参考答案】①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②数学教育要有利于系统 学习和深入理解数学,而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追求竞赛获奖;③现行奥数数学方法太功利, 且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 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 信息”这一考点是考生得分较高的题目,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较明显的:要么遗漏要点, 要么原文抄录。这充分说明了考生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没有加工,或者说只是“粗加工”。针对 上述问题,复习时要注意吃透筛选标准,确定筛选范围,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比如本题,“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考生应该抓住题干中“我 国的数学基础教育”这几个词语,然后浏览文本,确定答题的区域在倒数第三段,这一段的 开头说“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从第三段筛选概括几点“心得”, 用自己的话整合概括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个人,一所大学 陈序经,字怀民,1903 年 9 月 1 日出生于海南文昌县,早年随父两度侨居新加坡。1925 年夏,复旦大学毕业后,陈序经到美国深造,1928 年取得博士学位。此后,他又前往德国 留学,研究欧洲的政治、哲学和文化。1931 年,陈序经回到广州,在岭南大学任教。1934 年夏,陈序经来到当时还是私立的南开大学,任职经济研究所,颇受校长张伯苓的器重。 1937 年 7 月,抗战全面爆发,北大、清华与南开决定合并,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陈序 经任法商学院院长、校务委员。抗战胜利后,南开大学回迁天津,这时陈序经身兼南开教 务长、经济研究所所长和政治经济学院院长三职,教学行政工作非常繁重。1945 年 8 月, 陈序经从美国讲学回到国内,一次酒筵上,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宋子文主动请他出任泰国 大使,陈序经以“矢志教育不改行”为由,坚决推辞。1949 年,国民党有意让其出任教育 部次长,他又拒绝了。 陈序经的一生引发过三次大争论。其中两次,一是最著名的文化问题大争论,一是影响 深远的关于教育问题的争论。针对广东当局泛扬复古祭孔的趋势,1933 年 12 月 29 日晚,陈 序经应邀到中山大学做了题为“中国文化之出路”的演讲,他说:“中国前途的出路,就是 要中国文化彻底地西化。”演讲批评了“复古派”和“折中派”,指出这两派是没有出路的。 由此在全国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文化大论争,论战的参与者,几乎囊括了那个时代的知名文化 人,其中包括梁漱溟、胡适等。 关于教育问题的论争,源于胡适 1947 年发表的《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胡适在文 中提出,要由国家出资重点扶持五所大学,使之成为世界一流。陈序经随即撰文反对,他认 为不能忽略了私立大学。陈序经还对中国各地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感到忧虑。他在《论学 术发展的计划》中说:“我国大学教育,一向集中于平、津、沪数个地方,这本来就不很合 理……从地域方面看起来,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 1948 年 8 月 1 日,陈序经离开国立的南开,到私立的岭南大学出任校长。在首次全校公 开讲话中,他就强调学术不分宗派,提倡尊重个人思想、信仰、言论与学术自由。陈序经邀 请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专家、教授来校,其中包括陈寅恪、姜立夫、王力、容庚…… 在校董事会领导下,岭南大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具体采用的是由五名教授参与管理的“教授 治校”方式。陈序经说,校长应从教授中选举产生,要兼任不要专任,期满了可以回去做自 己的学问。他又说,他自己的头衔是“教授兼校长”。由他主持的校务会议,其实就是一个 教授会议,是由他们,而不是行政官僚来决定学校的事务。这种管理模式保证了岭南大学的 学术风气。 他还结合广东的地域特点,增设了一些院系和研究机构。岭南大学商学院的前身是隶 属于文学院的商学经济系。广州商业发达,选读该系的达三百人,为全校系之冠。陈序经 顺应社会需求,将商学经济系扩充为商学院,开设经济、商业管理、银行学三个系。他主 持校务后,十分注重与地域特点相关的研究工作,恢复了西南社会调查所的研究工作,并 将该所扩充为“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开展专题研究,辑校有关西南社会经济 的文献,翻译有关著作,并从事西南物产资源、农村社会经济、土地制度、物价等方面的 调查。短短一年内,就有《三水民调查》《干栏——西南原始住宅的研究》《南洋与中国》 等专著问世。 在陈序经到任后的一年间,岭南大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使学校逐渐具全国性与国 际性,还扩大了向平、津、沪及外省其他地区的招生人数,而使岭南大学成为立足岭南面向 全国的大学。 (选自陈其津《我的父亲陈序经》等,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岭南大学是广东的第一所大学,也是基督教会在广东的最高学府,对广东的影响十分 深远。从 1948 年陈序经出任岭南大学代校长一职到 1952 年院系调整,前后虽然只有 4 年时 间,但这短暂的 4 年却是岭南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谈火生《陈序经与岭南大学》) ②这位谦谦君子,在三十年代却是力倡“全盘西化论”的得力猛将,名字与胡适等风行 一时。在极“左”年代一直为“全盘西化”罪名所累的陈序经,其生活方式与待人接物之道, 却一直都是中国式的。终其一生,中国传统贤者“恭宽信敏惠”的操行,在陈序经身上有很 鲜明的体现。 (陆健东《陈寅恪与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 作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杰出的大学校长、教育家,陈序经对于高等教育有哪些重要的观 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①公立大学之外,不能忽略私立大学;②大学教育应防止地域方面不合理的畸形发 展;③学术不分宗派,提倡尊重个人思想、信仰、言论学术自由;④学校应采取“教授治校” 的民主管理方式。⑤大学应结合地域特点开设专业;⑥大学建设应有国际视野。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的能力考 查都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所谓“文中信息”除了“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之外,还包括文本当中能够 满足某个“专题”的特定内容。 文中的这些信息都掺杂在文本的其他文字信息之中,这就需要我们能够迅速地删汰无效 信息,准确地把有效的信息提取出来,这就是“筛选”。 从文中初步筛选出来的信息往往是零乱的,甚至是零碎的,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信息进 行必要的加工处理,使之完整化、条理化,这就是“整合”。 筛选整合信息时,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必须完全排除我们自己主观因素的干扰,不以 自己个人平素所获的知识取代文本事实,更不以自己个人的是非为是非,筛选整合出来的信 息相对于文本本身来说,必须是“原生态”的。尊重文本,应该是我们筛选整合信息时必须 信守的原则。 对于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而言,筛选并整合的对象集中在: (1)提取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包括:①传主及其作品陈述的事实;②最能表达作者 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2)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 (3)感知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 (4)认识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5)明确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或者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如何全面准确地筛选、整合传记文本中的信息呢?三个字:读,寻,辨。 (1)读——把握全文内容 面对传记文本,不管命题人需要我们筛选什么样的信息,我们都必须先静下心来,通 读全文,观其大略,摸清文本呈现的一些最基本的事实情况,对文本作整体感知,弄清楚 它写什么人,叙什么事,分几个部分,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基本倾向是怎样的等等。这是筛 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础。不少考生在解答筛选信息类试题时,往往只关注题干涉及的 信息,而忽略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从而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2)寻——寻找筛选目标 首先,从题干要求出发,明确筛选目标,这是做题的前提。有的题干中的筛选标准暗藏 陷阱。 其次,审准筛选范围(区间),找准相关的信息区间,认真研究相关信息区间的前后文, 看清是否有与其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的语句、段落。 (3)辨——辨析整合材料 需要提取的信息点理清之后,还要注意答案的加工整合,该分解的要分解、该合并的要 合并、该概括的要概括,语句不完整的要添加完整,前后没有条理的要使之条理化,有些从 文本中提取出来的词语表意不明确的,要使之明确化。 尤其要注意将那些零散的、描写具体的信息材料,归纳并梳理成简明扼要高度概括的 要点,不能什么都照抄原文。确实能摘抄的,也要适当加以转换。概括的内容往往不止一 点,一定要分点列举、分条作答。 易错点 3 分析艺术特色 3.【2015 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朱东润自传 1896 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 定的波折。21 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 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 年 4 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 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 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 1939 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 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 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柽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 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 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 《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 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农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 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 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 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 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 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 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 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 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 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 子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 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 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 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会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 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这时是 1940 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 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 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 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 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 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 时代的人物。 (有 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 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 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 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 (朱东润《关丁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 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冋答。 【错因分析】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明确自传和一般的传记不同,那就应该 答出一般传记的特征,然后答出本文的特征,注意还要从语言风格上分析,主要是材料的组 织、语言的风格、选取的重点等。 【参考答案】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和学术二 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 样。 本文属于自传,就是作者自述生平事迹,自然与他传不同,在侧重点及叙事风格等方面 也会有区别。 作答这类试题时注意: 1.精读全文,分析传记文本的叙事语调(叙述者的感情倾向)及其外显语言表达的风格 (或平实,或生动,或诙谐,或庄重,或褒扬,或冷静等)。 2.体会其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分析传记结构层次,理出思路、把握线索。 4.概括传记的主题思想。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十年笔墨与生活 老 舍 十年来,我主要的是写剧本与杂文。 是,我并没有写出来优秀的作品。可是,我的笔墨生活却同社会生活的步伐是一致的。 这就使我生活得高兴。我注视着社会,时刻想叫我的笔追上眼前的奔流。我的才力有限,经 验有限,没能更深刻地了解目前的一切。可是,我所能理解到的那一点,就及时地反映在作 品中,多少尽到些鼓舞人民前进的责任,报答人民对我的鼓舞。我惭愧,没能写得更好一些, 可是我也高兴没叫时代远远地抛弃在后边。时代的急流是不大照顾懒汉的。写那些通俗文艺 的小段子,用具体的小故事宣传卫生,解释婚姻法,或破除迷信等等。文章小,文章通俗, 并不损失作者的身份,只要文章能到人民的手中去,产生好的作用。 我也帮忙编辑《说说唱唱》——一个全国性的通俗文艺刊物。因编辑这个刊物,我接触 到有关于民间文艺的种种问题,丰富了我对继承民族间文艺传统和发扬文艺的民族风格等等 的知识。因为接触到继承民族文艺传统等问题,我的那一点古典文艺知识就有了用处。我给 《说说唱唱》编辑部的和其他的青年朋友们时时讲解一下,帮助他们多了解一些古典文艺的 好处,并就我所能理解的告诉他们怎样学习和怎样运用古典文艺遗产。我们的创作既不能故 步自封,也不能粗鲁地割断历史。 我本来不大会写剧本。十年来,我一共写了十多本话剧与戏曲。其中有的被剧院演用, 有的扔掉。我是在学习。出废品正是学习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失败一次就长一次经验。因此, 即使失败了,也不无乐趣。不怕失败,就会长本事。我的确觉得越多写便越写得好一些,功 夫是不亏负人的。写完一本戏,当然要去找导演与演员们讨论讨论。他们是内行。跟内行人 谈谈,自然而然地就会长见识。就是这样,我慢慢地理解了一些舞台技巧。这又是一种乐趣。 在新社会里,人人愿把本领传给别人。只要肯学习,机会就很多。我把我的作品叫做“民主 剧本”。这就是说,我欢迎大家提意见,以便修改得更好一些。当然,修改是相当麻烦的。 可是,只要不怕麻烦,麻烦便带来乐趣。况且,导演与演员并不只诚恳地提意见,他们也热 诚地帮助我。我的民主剧本得到多少导演与演员的支持啊!这难道不是乐事么?大家协作是 新社会里的一种好风气。剧本演出后,观众们也热情地提意见,这又是一种协作。 人与人的关系变了。这就是我笔下的主要内容。我写了艺人,特别是女艺人,在从前怎 样受着剥削与虐待,而在解放后他们却被视为艺术家,不但不再受剥削与虐待,而且得到政 治地位——是呀,现在全国有不少男女艺人做了地方的和全国的人民代表或政协委员!我在 解放前就与他们为友,但是除了有时候给他们写点唱词,无法帮助他们解决其它的问题。现 在,不但他们的问题解决了,而且有不少人也有了文化,会自己编写唱词了。 在我的剧本中,我写出许多妇女的形象。在旧社会里,一般的人民都很苦,妇女特别苦。 在新社会里,首先叫我受到极大感动的就是妇女的地位提高。从一个欢欢喜喜地去工作的媳 妇或姑娘身上,我看见了人与人的关系的大变化。男女平等了。妇女跟男人一样地创造着新 时代的历史。 是的,我写了许多方面的事实与问题,因为这些事实与问题就都在我的眼前。看见了, 我就要写。而且我不能作为旁观者去写,我要立在剧中人物中间,希望我是他们中的一个。 这样,我才能成为群众的学生,有了非写不可的热情。假若我的作品缺乏艺术性,不能成为 杰作,那只是因为我向人民学习得还太不够,脱离了群众。哪里去找创作的源泉呢?难道只 凭我个人的想象,就能找到新时代的人与人的关系,新颖的艺术形式,与活生生的语言么? 我不敢那么狂妄! 十年来,我写了一些作品,应当感谢人民!是人民给了我值得写的人物与事实,给了我 简练有力的语言。我要继续向他们学习,以期得到更好一些的创作成就。 (选自《老舍自传》第六章,有删节) 相关链接 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 爱老母,布尔乔亚【注】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 基。 (《老舍自传》第一章) 【注】布尔乔亚:英文“资产阶级”的音译。 上面两则材料在语言特色方面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特色,要求分析两则材料语言特色的不同。语言特色包括语体特点,如 文言文、口语化特色;包括句式特点,比如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包括文章整体的语言风 格。前一则材料语言口语化,句式以散文为主,语言朴实,后一则语言偏文言化,句式以整句 为主,语言幽默。 【答案】①前者通俗易懂(口语化);后者文言味较浓。②前者句式灵活,以散句为主;后 者句式较为一致,以整句为主。③前者朴实自然;后者诙谐幽默。 从高考题来看,传记类文本考查写作手法,一般放在传记的独特手法上,而对表现手法 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现手法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题型有主观题 也有客观题,以主观题的形式为主。 常考写作技巧及题型: 传记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修辞手法、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 侧相映、烘托、衬托、对比、象征、先抑后扬等。 1.选材 传记的选材讲究详略得当,是详还是略,取决于其与主题是否密切相关。对中心有用的, 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 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1)问题设置: ①作者为什么要这样选材?(或选材的角度和作用) ②这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何特点或这篇文章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解题思路: 选材是为中心服务的,因此角度要准,材料要精,答题时要结合材料对中心的作用来答, 材料对中心的作用往往是“突出人物性格特征,深化文章主题,增加文章可信度,渲染某种 氛围”等 。 2.人称 (1)第一人称(自传):指文本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方法,兼有描写抒情。语言或 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 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他传):指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的笔法,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 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描写手法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它往往是 通过对传主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 染力。 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 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 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 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 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 4.叙述顺序 (1)顺叙: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2)倒叙:作用是设置悬念,增强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与结尾形成呼应,使文 章结构上浑然一体。 (3)插叙: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作简要介绍。 5.修辞手法 (1)比喻:更形象生动地凸显人物的某方面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具有感染力。 (2)反复:强调、突出重点,抒情感染力强; (3)引用:在传记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文本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它 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6.其他表现手法 (1)对比、衬托法:①突出强调表现的主体事物,②表达强烈的感情和感受,③丰富文 章的表现技法,④深化文章的主题。 (2)以小见大: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3)欲扬先抑:造成悬念,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留下较深印象。 (4)象征:①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②赋予文章以深意,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易错点 4 概括内容要点 4.【2014 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 1923 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 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 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 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 A,而且荣获 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 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 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 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 中首次发现的新属 5 个,新种 121 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 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 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 120 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 41 位真菌学家中,他 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 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 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 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 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 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 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 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 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 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 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 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 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 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 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 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 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 年,他 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 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 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相关链接 ①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 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中 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 的真菌》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林 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 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 (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 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错因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主要涉及文章传主的品质或者形成品质的主 要原因,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分点概括,注意信息的整合。 【试题解析】综观全文,大部分内容都是在记述邓叔群在国家需要时,主动牺牲个人利益、 为国分忧的事迹。逐段分析时,要注意捕捉那些关键语句。如第一段中的“邓叔群却认为, 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第五段中的“在半年 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 完成了建校任务”;第六段中的“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 次主动提出减薪”;等等。对这些关键语句进行归纳整合即可。 【参考答案】①因为岭南大学的需要,中断学业,提前回国效力;②把自家的花园洋房和积 蓄捐献给国家,并主动提出减薪;③带病编写教材纲要,为筹建沈阳农学院辛勤工作。 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时试题 还会有些附加的要求,如字数要求等,这在答题时也是必须注意的。在对具体材料进行分析 归纳的过程中,可运用这样一些方法: (1)提取精要法 即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 (2)综合句意法 即对于那些没有明显中心句、重点句(段)的文段,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 几个相对重要句子的句意进行综合归纳。 (3)整体透视法 对于有些含蓄的句子,若单独分析某一两个句子会割裂甚至曲解文意,其内涵往往通过 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气人生 夏明亮 马寅初于 1882 年 6 月 24 日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酿酒作坊主家庭。父亲把继承家业、进 一步振兴家声的希望寄托到他身上。对于父亲的安排,少年马寅初表示不满。在父亲鞭打逼 迫下,他毅然跳入江中,以死抗争,幸而被人救起。终于,由人作保,16 岁的马寅初踏上了 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艰辛之路。他先后在上海育英书馆、天津北洋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和哥 伦比亚大学勤奋苦读。其间,马寅初的父亲与他断绝了一切经济联系;这给马寅初的求学造 成了很大困难,但他历尽苦辛,百折不挠。 毕业后,马寅初于 1916 年回到阔别多年、灾难深重的祖国,接受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 的邀请,担任了北大经济系教授。 在长期的观察研究过程中,马寅初深入了解并掌握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官僚资本 聚积财富的内幕材料和国民党统治集团大发国难财的罪恶事实。对此他深恶痛绝,大加鞭挞。 蒋介石政权慑于马寅初在国内外的崇高威望,只好采用软的一手,欲派马寅初出国考察, 并许以驻美大使职务。马寅初向社会各界严正声明:“有人想要封住我的嘴,不让我说话, 这办不到!”他断然拒绝这个“美差”,斩钉截铁地回答蒋介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国难当头,我决不离开祖国!” 在对马寅初采用拉拢、利诱、收买、威胁等手段统统失败之后,蒋介石黔驴技穷,终于 使出了他的看家本领——动用宪兵,秘密逮捕马寅初,在集中营关押近 5 年。出狱后,他照 例发表文章,到处演讲。在演讲时他干脆事先写好遗嘱。当时上海各界爱国人士曾联名赠送 给他一块大横匾,上书“马首是瞻”四个大字,可谓直抒民意。 1953 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人口已达 6 亿,并且以每年 1300 万左右的速度剧增。 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促使年届古稀的马寅初立即投入到人口学研究领域。经过 5 年的实地调查 和分析研究,1957 年 7 月 5 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新人口论》,提出,在中国,控制人 口已是刻不容缓!并提出了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一系列切合实际的建议——定期进行人口普 查,建立人口动态统计;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对人口控制要大力进行宣传教育, 实行行政干预,并辅之以经济措施,实行普及应用节育方法,等等。 国内在学术界掀起了一场针对《新人口论》的大批判。针对一些歪曲事实、以势压人的 批判,马寅初公开声明:“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学术问 题贵乎争辩,愈辩愈明,不宜一遇袭击,就抱‘明哲保身,退避三舍’的念头。相反,应知 难而进,不应向困难低头。” 他坚定地说:“人口问题,在中国是一个极大的问题,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以及 民族的前途命运的大事。我已经研究并发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我有责任说出来,并坚 持到底。” 马寅初一生做出了多次重要抉择,结合本文,简要概括。 【答案】①少年时代,放弃家业,走上了求学之路;②解放前,不屈服于蒋介石的利诱与淫 威,坚决鞭挞 批判国民党统治者;③解放后,不屈服于国内公开的批判,坚持自己的人口论。 从历年高考来看,概括内容要点的试题一般表现为对传记部分中心层意、段意的概括, 或对整篇作品中心意思的概括,还可以是对作品反映出来某种思想倾向和作者观点、写作意 图的探究,常采用综合命题的形式。题型既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以主观题为主。 一、解题思路: 1.读原文,切分层次,知大意。 2.审题干,明要求,知答题方向。 3.找区域,作对应,析要点。 4.组织语言,整理答案。 二、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一)事件概括型 1.命题特点 事件概括型,指要求对人物某个特定阶段主要事迹、贡献、成就的概括或故事情节不同 发展阶段进行概括的试题。主要考查概括能力,命题涉及内容在文本中的跨度比较大,有的 甚至涉及文章的全篇。 2.设问方式 (1)一种是对事情的归纳:“概括×××的贡献(成就)”。 (2)一种是对事理的概括:①“概括×××取得成就(成功)的原因”;②“概括×× ×的个性品质”。 3.技法点拨 解答这类事件概括型试题,要分三步走: (1)细心审题,看清试题要求。 (2)根据题干要求,顺着文章思路,圈点出相关事件的叙述材料。 (3)根据题于要求,用简练的语言对叙述性材料运用“去次留主”“归并整合”“提取 要素”等方法进行概括。 (二)要点概括型 1.命题特点 要点概括型,指要求考生概括作者(或人物)在某人、某事上的观点,或要求根据题干 提示的“核心词”结合文意进行概括分析的试题。命题多从文章内容的重要侧面切入,重点 考查概括能力,涉及内容的分析,能力层次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2.设问方式 (1)×××体现在哪些方面? (2)为什么说×××?请简要分析。 (3)传记从哪些方面写×××的?请分条列出。 3.技法点拨 解答这类要点概括题,应注意三个方面: (1)学会摘引原文中与题干要求相关的关键性词语。 (2)学会根据题干要求,对原文相关事件、细节的本质内涵进行概括。 (3)答案表述,要有层次感,最好是用①……②……③……的方式,分条列举出答案要 点。 (三)性格概括型 1.命题特点 性格概括型试题,指要求考生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传记文中人物性格、精神品质类的试题, 以概括能力为考查重点。有的要求作简要分析,重视对人物性格、品质的不同侧面的概括能 力,答案一般要求有 2 至 3 个要点。 2.设问方式 (1)×××有哪些优秀品质。 (2)从×××中可以看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3.技法点拨 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关注事件、细节。 (2)关注作者议论评价传主的语句。 (3)关注文中人物对传主的评价。 三、答题模式 因题干问法灵活,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常用:“①②③……”这种形式分条分色组织。 具体要点可引述、整合、概括等。 易错点 5 探究价值影响 5.【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例文略。 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 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 【错因分析】本题看似自由,实际上在设题时,出题人已经给出了答题的方向,即应到文中 找出吴文俊的广泛兴趣,再分析这些兴趣与数学研究之间的关系。答题时要明确这种“限制 性的自由”,不能全凭主观。 【参考答案】①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科学与人文 交融理念的形成;②物理与数学本来就关系密切,吴文俊对物理的兴趣,为他的数学研究提 供了便利条件;③吴文俊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使他的思维活跃,能够融会贯通,富有创造 性;④吴文俊富有生活情趣,心胸开阔,能够保持罕见长久的学术生命。 这类是目往往既涉及对文本的考查又涉及对现实的关注,要求学生在复习中既在加强对 传记类文章的阅读,进一步了解传记选材、表达主题、写作方法等特点,又要关注现实,思 考传记的现实意义,文本对现实社会产生的影响和价值。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捣鼓”无人机的前湖北首富 黄 立 我从小就喜欢工科,自己动手折腾一些小玩意儿。小时候,父母还在部队上班,经济 条件好一点,常给我买一些玩具,小车、小船、小飞机之类的。我常常没玩两天,就把玩 具拆了,想看看它们是怎么工作的。 小时候经常打针,我常常留着青霉素的空瓶子。之后,我又收集了用完的圆珠笔芯,把 剩下的油墨弄干净,然后用细针把圆珠笔头的钢珠捅掉,它就变成了一根管子。我把这根管 子用火烤软,扳成 Z 型,定型后插进装满水的青霉素瓶子里。之后,我把这套装置安装在一 只自制的小船上。在瓶子底下点上小蜡烛,瓶子里的水烧开之后,便会通过圆珠笔芯喷气。 这样,我的小船就变成了喷气船。 那个时候也不知道什么理论,什么力学,书上也没有,就自己琢磨。父亲是西军电(西 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毕业的,做无线电方面的工作,动手能力很强,家里工具齐全。我也 许受了他的影响。 我是 1963 年出生的,在西安出生不久便被送到江西老家,给祖母抚养。1969 年,父母退 伍转业到武汉一家工厂工作,我也被送到了武汉。小时候外面很乱,父母担心我在外面学坏, 每天让我下了课就回家。我年纪还小,比较贪玩,最开始没怎么正经读过书,在家没事,就 捣鼓些东西,父母也不反对,甚至还会支持。慢慢地,我对工科的东西越来越有兴趣。 后来,父亲申请调到华中科技大学任教,母亲成了华中科技大学附中老师。住在学校, 也让我学习更方便。1977 年,恢复高考,我读初三,开始很认真地学习。 研究生毕业之后,我一直在湖北省电力实验研究所工作,担任高级工程师。1999 年辞职, 开始创业,成立高德红外。 辞职那一年我 36 岁。想着快 40 岁了,再不离开估计以后也不想离开了,一辈子就在国 企了,所以还是趁年轻早点出来吧。国企固然好,待遇也不错,可以踏踏实实过一辈子,但 从我的角度来讲,在国企的环境和条件下,有些想做的事情施展不开,所以不如早点出来创 业。 创立高德红外以后,我一直在适应企业家的角色。我对技术研发的热情从来没有衰减, 即便是现在。但做生意是我从小的弱项,我不擅长跟各种人打交道,甚至到现在也是这样, 但我必须去做这些事情。 创业之后,我们最初的产品都是与电力相关,不久向红外热成像方向转变。2003 年“非 典”爆发,给我们带来了最早的一笔大订单,或者说机遇,我们称为第一桶金。高德红外 从此迅速发展,2010 年实现上市。 高德红外上市后,我便有了再一次创业的想法。我是一个喜欢创新和不断挑战的人。 2014 年,无人机渐渐热起来。关于这一领域的报道越来越多,龙头企业大疆名气也越来 越响。这是我们熟悉的领域,我对民用无人机领域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开始和公司高层深入 探讨做民用无人机的可能性。很快我开始招人研发样品。 在我看来,民用无人机是一个新兴的行业,非常有前景。未来可能应用到各个领域, 普及每个家庭。除了拍摄,它在公安、消防、高速公路甚至反恐等领域都可能得到普遍应 用,这将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 筹备了一年之后,我在深圳注册了普宙飞行器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开始二次创业。 之所以选择在深圳创业,是因为这个地方是中国无人机产业链集中地,大部分零配件厂商等 配套企业都在这里。同时,深圳拥有大量研发、设计、市场等方面的人才,优势明显。 对我来说,做民用无人机最大的挑战就是成本控制。我需要更多地从效益和市场来考虑, 如何大批量、低成本地生产,技术又要恰到好处。但我又绝不会去模仿,以此降低成本,未 来只出原创性产品。而且,我们也要做高端的无人机,比如我们第一个推出的 BYRD。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黄立,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普宙飞行器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CEO,《2015 胡润百富榜》湖北首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黄立申报了 73 项专利。在 2016 年的美国 CES 展上,BYRD 获得了创新产品大奖提名。 ②“因为我是搞技术的,这方面会有自己一些独到的理解。现有市面上的无人机,还可 以做得更好、更专业。”谈及自己创办无人机公司的初衷,黄立说,就是觉得自己还能做得 更好一点。 黄立喜欢技术研发,不擅长与人打交道,但为了企业又必须去做。对于技术研发和人际 交往,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进行探究。 【答案】示例一:搞技术研发最好还是少些人际交往。黄立喜欢搞技术研发,但为了企业不 得不去与人交往,搞人际关系,这样势必会分散精力,对技术研发有一定的影响。技术研发 需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因为与人打交道而分散注意力。中外成名科学家也都是闭门研究、少 与人交往,才有成就的。 示例二:既然决定做企业,就应该技术研发与人际交往并重。黄立既然想要企业发展,就需 要与人交往,虽说技术研发怕别人打扰,但有时候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某种启 发,从而茅塞顿开。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因为搞技术研发而成为“呆子”。 历年高考传记阅读探究文本社会价值和影响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近三年的高 考题的反复练习,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常考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可以掌握高考试题 命制规律,了解常见传记阅读探究文本社会价值和影响类试题题型及解题思路、答题模式, 可以有效提高复习效率,掌握方法,规范答题: 一、答题方法 (1)从文本入手 阅读传记,要理解作者塑造传主的意图,这是评价文本社会价值和影响的一个入口。要 对文本有准确的解读,尤其要结合文本的写作背景或援引文本的事实,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2)研究传主生平事迹 文本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往往不是全方位的,而是针对社会特定的领域、群体、时代风潮 或某种价值观而产生的,评价时要抓住产生的对象。传主一般是对国家或人类作出重大贡献 或有重大影响的人;阅读时,应结合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述的传主 个人事业及心路历程的重要事实,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 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从而揭示出传主的典型社会价值和影响。 (3)注意正反角度 社会价值和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高考考查的多是正面的。评价时要多 从正面出发,尤其多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出发。 (4)要有时空观念 评价时不仅要把文本放在当时的时空中,更要把文本放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放在 更宽阔的国际视野中。不仅要看到在过去已经产生的客观价值,还应看到在今天乃至将来可 能具有的潜在价值。 二、常见的提问方式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某句话的? (2)文中某个观点,你怎么看? (3)谈谈你对文中某个问题的看法。 (4)文本有什么价值? (5)如何看待文中某人或某个观点或某种现象对后世的影响? 三、答题思路 评价=我认为×××(亮出观点)+理由(①文本根据,②自己的分析、理解,③现实 生活中的论据)+结论 四、注意事项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倾向,包括作者的观点和对象的观点,因此,先要把握原文 的观点和倾向。 (2)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是就社会作用而言的,价值只能从积极作用方面考虑, 影响则有正面的和负面的两方面。 (3)应该坚持的原则: ①有自己的见解。 ②尊重文本,不主观臆断。 ③明辨是非,不违背法律,不背离社会公德。 ④要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有理论素养。 ⑤要联系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实事求是。 三年真题 一、【2016 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 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 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 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 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 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 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 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 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 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 《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 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 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 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 “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 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 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 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 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 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 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 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 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 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 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 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 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 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 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 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 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 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 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 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 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 他的弟子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 E.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 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答案】B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 项,“固然……但更重要……”表述有问题, 原文是“为了……也为了……”,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C 项,“写成《日知录》……《音学 五书》”错,原文是说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E 项,“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缺乏根据,将二者强行联系。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①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②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 真;③严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 (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 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①推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谦虚谨慎,严于律己;②经世致用,学 问广博,开一代学术风气;③善于推人之长,以友为师,虚怀若谷,博采众长。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评价人物形象的前提是找准评价点,本 题是要求考生评价顾炎武,具体要求回答他被称为经学大师和世人楷模的原因。题目要求结 合材料简要分析,考生需要从文中找出能体现顾炎武为学和为人特点的内容,如顾炎武“力 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顾炎武把……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 道”,“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等等。根据这些关键信息进一步提炼整合,即 可得出答案。 (4)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 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答案】①顾炎武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②在顾炎武看来,普通人的命运与 国家民族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我国爱国主义传统的 自然引申与合理发展;④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教育后人要勇于担当、爱国奉献。 二、【2015 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 73 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 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 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 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 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何防之有?宗是否 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 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 200 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 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 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 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 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 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 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 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 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 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 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 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 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 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 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 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 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 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 山密林。1942 年 5 月 26 日,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 38 岁。 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 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 以马驮载。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 军的英名与地位?”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 20 万人,沿街跪迎 将军灵车。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 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 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 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属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相关链接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 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惧,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 (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澜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 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他的命运引 上另外一条路。 (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自 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B.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荣, 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 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 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 D.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 英灵,也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 E.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 200 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为 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 【答案】E D (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 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 【答案】①国难当头,应以民族大义为重,戮力同心,共赴国难;②宗的见解卓越,报道真 实感人,是少有的爱国志士;③作为莫逆之交,只应相互敬重,不能彼此防备。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答题区间,即文章 第二段。文章第二段介绍了戴安澜与记者宗祺仁的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二人共同探讨国 共合作抗日的事情,而当别人提醒他宗祺仁为共产党时,他说宗祺仁对抗日有卓越的见解, 是正缺少的爱国志士。考生明确这些后,即可得出答案。 (3)戴安澜率第 200 师赴缅途中,曾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 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①第一首借诸葛亮远征平定蛮夷的事迹,说明自己率领的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 表达了荡平敌寇、解民于倒悬的信念;②第二首借秦始皇开拓疆土的事迹,表达超越秦皇、 弘扬国威的壮志,抒发了澄清宇宙、安抚黎庶的气概。 (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 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答案】①超越党派利益,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②为人平和,不求功名, 临危不惧,胸怀坦荡;③关爱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勇于担当;④身为军人,熟读文 史,精通琴棋书画,兼具文韬武略;⑤英勇善战,指挥若定,治军有方,视死如归。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回答 本题时,要抓住戴安澜的具体行为和思想态度。比如,他对宗祺仁的看法,表明他以祖国利 益为重;写给夫人王荷馨的绝命家书,表明他关爱家人,侠骨柔肠,视死如归;“相关链接” 中的“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表明他兼具文韬武略;等等。这些都是戴安 澜自身的特点,都属于题干中所说的“内在原因”,考生按此思路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三、【2014 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科学巨人玻尔 1927 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 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 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 也被奉为正统解释。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 的“巅峰对决”。 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 子力学。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尽 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玻尔高度 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爱因斯坦也称赞 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 批判能力。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不 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 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 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 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该所是玻尔在 1917 年申请, 并于 1921 年正式成立的。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作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在任所 长的 40 年间,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 最重要、最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心。这里先后培养了 600 多名物理学家。玻尔使这个科学 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 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公开的小型年会,邀请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相互学习,启发交流。 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挑战与争鸣,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人们 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崇。量子力学每前进一步, 或多或少都与这个学派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有关。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 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 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可 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 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他一贯的不合作 态度,令纳粹非常恼火。1943 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辗转到 达美国。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 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 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 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间的科学合作。1957 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原 子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 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人类需要方面作出了榜样”。 (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 相关链接 ①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 础上,于 1913 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稍后,又提出“对应原理”。对量子 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1927 年又提出互补原理。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 裂变现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获 1922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1918 年,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他在回信中说:“虽然哥本哈根大学 在财力、人员、能力和实验室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 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 (摘自戈革《玻尔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爱因斯坦与玻尔在争鸣中惺惺相惜,爱因斯坦高度评价玻尔的贡献,玻尔也感念爱因 斯坦的支持,他们之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 B.玻尔以自己创办的研究所为平台,通过邀请各国科学家前来交流学习,使团队的成员 能有机会博采众长,不断发展量子力学理论。 C.玻尔敏锐察觉到纳粹将要对犹太人实施迫害,及时转移了大批犹太科学家,后来还亲 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 D.玻尔不但有科学家的直觉,也不乏政治家的远见。他预感到核武器的危害,试图尽力 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 E.玻尔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为科学技术的国际间合作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作出了卓越贡 献,并获得了“原子为了和平”奖。 【答案】B E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项,“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不恰当,文中 说“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C 项,“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错误,文中说“他还积极创立和 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D 项,“试图尽力说服各 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错误,文中说的是玻尔“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 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 (2)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材料简述原 因。 【答案】①从成员上看,论战双方都是当时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②从内容上看,辩论涉及 现代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③从影响上看,辩论带动了整个理论物理 界的学术争鸣。 (3)文中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请结合材 料,具体分析哥本哈根学派有哪些“优秀特质”。 【答案】①拥有站在学术前沿的核心领导人物;②有堪称骨干的科学家群体;③创造了独特 的学术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的答题区间为三、四两段,将分散在这 两段的相关信息整合一下,分项概括其特质即可,注意语言要简洁、准确。 (4)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①追求真理,在学术之争中胸怀坦荡,不掺杂个人恩怨;②以赤子之心帮助祖国发 展物理学研究;③慧眼识才,吸引了大批青年科学家,并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④有人道 主义关怀,积极营救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解题 时要注意探究点的选择:一是从他与爱因斯坦的辩论中,理解其积极追求真理,认识其坦荡 的胸怀;二是从他积极为祖国丹麦工作,积极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认识其赤子情、爱国心; 三是从其领导哥本哈根学派,可以得出其慧眼识才;四是从积极想方设法营救受纳粹迫害的 科学家,认识其人道主义精神。 两年模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回忆傅斯年先生二三事 何兆武 ①五四运动时,傅斯年先生还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就表现出了深厚的学养和卓越的领导、 组织才能。当时他所主编的《新潮》杂志,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它正式揭开了 我国在思想和文化上由传统大踏步而又不可逆转地进入近代化的序幕,其历史意义相当于西 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傅斯年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五四运动中一个极为响亮的名字。 ②五四运动以后,傅斯年先生去德国留学,受到当时德国历史学派的影响,以史料翔实、 考订精赅为其学术研究特色。回国后,傅斯年先生在北大任教,提出了“史学即史料学”的 口号。这条路线曾受到不少人的非难。不过,傅先生的本意似乎并不是历史学止步于史料, 而是主张历史学研究应该由史料出发,也就是说,没有史料就谈不上历史研究。这和他的老 师、挚友胡适先生的“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是一脉相通的。他一系列的作品,如《性命古 训辨证》《夷夏东西说》等,奠定了他在史学界的声誉和地位。 ③傅先生是我国史学家中第一个认真地把心理分析引入史学研究的。历史归根结底是人 的活动,而人的活动归根结底是受到心理这一环节的影响而产生的。一般的历史学家看问题 往往只停留在社会分析的层次上,而绝少论及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心灵深处,所以往往未达 一间而功亏一篑。《资治通鉴》中写到反叛的时候,往往会提到反叛者最后是由于“内不自安” 而谋反。反叛有野心的一面,但也有反叛者内心受迫而扭曲的一面。这就触及了当事者的内 心或灵魂深处,而比单纯地论述背景与客观形势要更深一层。 ④抗日战争后期,国内矛盾日益突出,国民参政会遂组织了一个延安访问团,团员是六 位参政员,傅斯年和黄炎培也在内。在延安,毛泽东与访问团成员逐一谈过话,他与傅先生 在五四时期当属旧识,大概也称道了傅先生在五四时期的功绩,而傅先生自称:“我们当日 不过是陈胜、吴广而已。” ⑤抗日战争结束后,北大校长蒋梦麟去重庆做官,校长由胡适继任。因胡适当时在美国, 未能速返,在胡适回国以前,校长由傅先生代理。是年十二月一日西南联大学生因反对内战 举行集会,遭到国民党当局镇压,打死四人,造成“一二·一”惨案,由此揭开了抗战胜利 后学生运动的序幕。傅先生遂由重庆来昆明处理学潮。他慰问学生,见到学生代表时说,你 们就是我的子女,打死我的子女我不能答应。一时曾博得不少学生的认同。但是傅先生当时 的基本立足点却是无法认同学生的民主运动的,所以,不久他和其他几位老师一样和学生的 主流看法拉开了距离。 ⑥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到重庆,傅先生曾以参政员的身份在会上猛烈地抨击孔、宋豪 门,博得了“大炮”的声誉,一时物望所归。胡适回国任校长后,傅先生回南京史语所。当 时局势动荡,经济崩溃,傅斯年在题为“论豪门资本之必须铲除”的文章中尖锐地指出“今 天的官僚资本当然推孔、宋两家”“古人说‘化家为国’,现在是‘化国为家’”“他(宋 子文)的作风是极其蛮横,把天下人分为两类,非奴才即敌人”。在如此猛烈的“大炮”轰 鸣声中,蒋介石又一次请傅先生吃饭,傅先生毫不客气地对蒋介石说:“宋与国人全体为敌, 此为政治主要僵局之一。”接着又在《世纪评论》上发表题为“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 可”的文章,各地报刊纷纷转载,轰动全国。在列举宋子文的各种胡作非为后,他说:“我 真愤慨极了,一如当年我在参政会要与孔祥熙在法院见面一样,国家吃不消他(宋子文)了, 人民吃不消他了,他真该走了,不走一切就垮了。当然有人欢迎他或孔祥熙在位,以便政府 快垮。‘我们是救火的人,不是趁火打劫的人’,我们要求他快走。”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 宋子文只好黯然下台。 ⑦新中国成立前,傅先生在台湾出任台湾大学校长,主要的班底仍是北大老人,如毛子 水、姚从吾、刘崇、钱思亮各位先生,台大若干年来蔚为台湾的北大。1950 年 12 月 20 日, 傅斯年因脑溢血猝死于台湾大学,享年 54 岁。 (原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 1946 年初,蒋介石就与陈布雷商量,要让傅斯年先生做国府委员。结果,任说客说 破了天,傅斯年坚决不肯。蒋介石转而想拉胡适进入政府,希望傅斯年能做说服工作,结果 傅斯年也竭力反对。在给胡适的信中,傅斯年说:“一入政府,没人再听我们一句话。”他 劝胡适要保持名节,其中有一句话极有分量:“借重先生,全为大粪堆上插一朵花。” ②傅斯年教育思想的核心一是维护学术自由,二是大学工作必须以学术为中心。1949 年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国民党政府下令实行联保制度,一人因政治思想“不纯正”被判罪,其 他人要连坐,傅斯年愤慨地对国民党当局声明,台大师生由他一人担保,发生问题,他负全 部责任,从而迫使这个反动制度在台大无法推行。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一二·一”惨案后,傅斯年先生由重庆来昆明处理学潮,他对学生民主运动的认识一 直博得不少学生的认同。 B.傅斯年不做国府委员,也反对胡适进入政府,其主要原因是两人一旦进入政府,就失去 了说话的自由和分量,同时名节也会受损。 C.傅斯年面对局势动荡、经济崩溃的严峻形势,尖锐地指出宋子文“化国为家”,与人民 为敌,是当时政治主要僵局之一。 D.傅斯年先生在北大任教时,提出了“史学即史料学”的口号,其本意不是历史学止步于 史料,而是历史学研究应该由史料出发。 E.历史学家们看问题往往只注重社会分析,不论及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心灵深处,傅斯年 却独辟蹊径,注重心理研究。 【答案】BC 2.作为一篇回忆性文章,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答案】(1)叙议结合,比如第①自然段中,既叙述了傅斯年作为北大学生主编《新潮》杂 志的事情,又对这件事的意义进行了评价。(2)条理清晰,基本以时间为顺序回忆了傅斯年 的几件往事。(3)引用傅斯年自己的语言和他文章中的话语,表现傅斯年的思想性格。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文本的主要表现手 法涵盖的范围较广,既有表达方式方面的,也有结构技巧方面的,还有修辞手法方面的。就 本文而言,文中多处将记叙与议论结合在一起,如第①自然段中对傅斯年先生主编《新潮》 杂志这一事情的介绍、第②自然段中对傅斯年先生提出“史学即史料学”口号的论述等;从 叙述事情的先后顺序来看,本文是以时间为序进行叙述的;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文章引 用了傅斯年先生的语言和他文章中的话语,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突出了他的性格特征。 3.傅斯年先生在史学上的贡献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概括。 【答案】(1)他提出了“史学即史料学”的口号,主张历史学研究应该由史料出发,没有史 料就谈不上历史研究。(2)他写出了一系列作品,如《性命古训辨证》《夷夏东西说》等,它 们奠定了他在史学界的声誉和地位。(3)他是我国史学家中第一个把心理分析引入史学研究 的,比单纯地论述背景与客观形势要更深一层。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该题,考生要先弄清题干要求筛选 的是傅斯年先生“在史学上的贡献”,然后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区域,加以筛选概括即可。 从文中来看,“在史学上的贡献”的信息主要在第②自然段和第③自然段,第②自然段中有 “提出了‘史学即史料学’的口号……傅先生的本意似乎并不是历史学止步于史料……奠定 了他在史学界的声誉和地位”等信息,第③自然段中有“傅先生是我国史学家中第一个认真 地把心理分析引入史学研究的”等信息。把握住这些信息之后,进行整合概括就可组织出答 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冲击世界尖端,必须舍弃必须付出 我干任何事情,我要作哪些牺牲,事先我都要想通了。我总觉得,搞我们这一行,就是 世界尖端,搞世界尖端的东西,就必须得舍掉些什么。如果我认为亲情、友情、金钱对于我 很重要,我就不干排球。我选择干,必须把这些全放下。我回来接手女排,放弃家庭,放弃 女儿,一定要放掉,我想好了才回来干。我知道一旦回来,又回到从前,就是排球,一点一 线:体育馆——食堂——宿舍,哪儿也别想去,等于没有生活。 这种“等于没有生活”的生活,在郎平十七八岁、二十来岁的时候要去经历,要去承受, 似乎还不是太困难,因为,在那个年代,大的环境是这样,大部分人的生活也这样单调和艰 苦。但是,郎平回国执教是 1995 年,她在美国,已经有一幢三百多平方米、带两个院子的房 子,而回到国家训练局,她这个主教练的宿舍和女排队员一样,一间十平方米的小屋,小屋 里一张单人的、矮矮的小铁床,国家训练局运动员的洗澡房,竟然比一般工厂的浴室还简陋: 外间有一排放衣服、放鞋子的铁架,而里间的淋浴设备,就是一圈水管上装着一个个水龙头。 郎平早有思想准备,回来就是“回到最初当运动员的生活”。她最初拿到的一套两室的 房子,就是她当运动员时北京市委奖励她的,那房子被一片自由市场包围着,从早到晚闹哄 哄,她的一扇防盗铁门也防不住强盗,先后被撬了两次。女儿从美国回来探亲,母亲来帮郎 平带小孩,一老一小经常睡地铺。1996 年,郎平的美国挚友劳尔来北京,去郎平家做客,看 到她住这样的房子,一连问了好几声:“詹妮,你就住在这里?就住这里?你回来工作,国 家没给你房子?” 1998 年,郎平才搬进新房子,房子大了许多,是广东丽珠药业集团解决了郎平的住房问 题,也聊表这个企业对中国体育事业的支持。 我刚回来,早有人提醒我,劝告我:“你已经是‘五连冠’功臣,你那么辉煌了,再回 来干什么,女排是这个状况,你还是保住你自己那点名气算了,别把那点荣誉路毁了。”这 次世界锦标赛,打成现在这局面,似乎要被这些“提醒”和“劝告”说中了。 因为我有海外八年的生活经历,我已经把自己这个“世界冠军”一脚一脚地踩到地上了, 踩得很踏实,身上早就没有了“五连冠”的包袱,倒是大家还在把“五连冠”当一回事。我 可以想象,如果我没有经历过出国后“一文不名、一无所有”的生活,一直留在中国,我的 心态肯定也降不下来。但我拥有起起落落、沉沉浮浮的感受,使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又成熟了 许多,我不会再受外界干扰,去计较别人会怎么看我。这次冲世界锦标赛就算不能如愿,我 们可以从失败中学到东西,不能把我四年的工作一笔勾销,我竭尽全力,也敢于向自我挑战, 这不也是一种成功? 输给了古巴队,我还是要求队员们去认真观看韩国队与保加利亚队的比赛,要准备下一 场我们和保加利亚队的对阵。我还是重申这句话:进不了前四,也要争取第五! (摘自郎平、陆星儿《郎平传》等) 相关链接 排球协会一个电传一个电传的发到郎平工作的新墨西哥大学,郎平犹豫着。直到球类司 司长给她发来电传:郎平,祖国真的需要你! “作为一个人,我们其实都很渺小,但是,当有人代表国家对你说——国家需要你!你 还能无动于衷吗?”郎平说道。 和签约球队解约,赔偿了违约金,房子、院子、汽车都留给了丈夫和女儿,郎平发现自 己忙了十年,忙得两手空空,只有两个装行李的箱子。在回国的飞机上,郎平把脸埋在美国 好友送的玫瑰花束里,泪落如雨。 (选自《郎平的眼泪》) 4.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郎平做事认真严谨,她在干一件事情之前,都要想通了,即使有所牺牲,只要想通了, 就会果断做出决定,并全力以赴。 B.郎平回到国家女排队任主教练,又回到了最初运动员三点一线的生活,仍然居住在北 京市委奖励给她的房子里。 C.受大环境的影响,郎平在年轻的时候可以承受那种“等于没有生活”的生活,但是她 1995 年回国执教就难以忍受这种生活了。 D.郎平得到朋友和企业的关心。美国朋友劳尔对她的住宿条件表示惊讶,因此,广东丽 珠药业集团决定解决她的住房问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 项,“仍然居住在北京市委奖 励给她的房子里”错,郎平回到国家女排队任主教练是住在国家训练局。C 项,“但是她 1995 年回国执教就难以忍受这种生活了”错,根据文中句子“郎平早有思想准备,回来就是‘回 到最初当运动员的生活’”可知,郎平早有思想准备,是能够忍受这种生活的。D 项,根据文 意,句子内容属于强加因果关系。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郎平舍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她在美国住在大房子里,回到国内和运动员一起住 在十平米的宿舍里,生活上也很不方使。 B.中国女排输给了古巴队后,郎平要求队员观看韩国队与保加利亚队的比赛,准备下一 场对阵,从而保证了中国队进入前五名。 C.有人劝告郎平,认为郎平已经是中国排球的大功臣,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再回来执教 状态不佳的女排,会毁掉郎平的声誉。 D.排球协会给在新墨西哥大学工作的郎平不断发来电传,郎平有些犹豫,但是,她想到 中国女排正处于低谷时期,毅然回国。 E.郎平认为,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有所行动。她回国时,舍弃了很多东西, 在飞机上情不自禁地掉泪。 【答案】CE 6.面对人们的“提醒”和“劝告”,郎平为什么能够放下“五连冠’’的包袱?结合材料简 要分析。 【答案】八年国外生活经历已经使郎平放下了“世界冠军”头衔,变得踏实了,没有了“五 连冠”的包袱。起起落落、沉沉浮浮的生活使郎平有了更成熟的心理。 【解析】本题考查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这道题的答题区间在文本 的倒数第二段中,该段叙述了两层意思。前两句话为第一层,说的是郎平放下了“五连冠” 的包袱。后两句话为第二层,说的是郎平不再受外界和别人的干扰与评价,善于从失败中汲 取教训,心理承受能力成熟了许多。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永远的三十岁 黄传会 2016 年 4 月 27 日。海军舰载机某部一个训练日。 飞行员张超驾驶歼 15 战机,开始第六次陆基模拟着舰。飞机沿着标准下滑线,对准模拟 航母甲板,先是后轮,接着前轮,相继触地。一切都与预想的一样,完美“着舰”。 就在这时,飞机突然传来“电传故障”警告——这是歼 15 最高等级故障,一旦发生,意 味着战机将失去控制! 此时,时速超过二百四十公里的战机,机头急速上仰,尾椎蹭在地面,瞬间火花四溅。 按特情处置规定,飞行员可以立即跳伞,弹射手柄就在手边,只要一拉就能弹出。然而,张 超没有拉,而是竭尽全力将操纵杆推到底,牢牢把定,试图把上仰的机头强压下去,挽救这 架造价数亿的战机。机头还在上仰,巨大惯性下,飞机骤然离地二十多米。万般无奈之下, 张超拉动弹射手柄,“嘭”的一声,连同座椅弹射出舱。由于高度太低,弹射角度太差,救 生伞尚未打开,张超重重摔向地面。紧接着,飞机轰然坠地,燃起熊熊大火。 从飞机突发故障到坠地,短短四点四秒。在这生死一瞬间,张超“推杆”,制止机头上 扬。正是这个选择,使他痛失跳伞自救的最佳时机,倒在距离梦想咫尺之遥的路上——再飞 七个架次,他将实现“上舰”的梦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舰载机飞行员。 张超当然知道,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险系数是航天员的五倍、普通飞行员的二十倍。 从原来的“着陆”到现在的“着舰”,几百小时的模拟器训练飞行,几百小时的理论课程, 近百小时各种航空求生和自救课程,还有多架次的海上着舰训练……没有节假日,有点时间 就泡在模拟器上,困了就抱着模拟器眯上片刻。同室战友,多次听到他在梦中念叨“对中…… 看灯……保角……” 陆基模拟着舰训练,是舰载机飞行员最难却又必须通过的科目。它需要飞行员驾驶“飞 鲨”在与辽宁舰一比一的着舰区,连续多次进行陆基模拟着舰。航母虽然是个庞然大物,但 驾机从空中看,却像海面上漂浮着的一片树叶。着舰区域就更小了,驾驶战机精确地降落在 阻拦索之间,好比百步穿杨。 轻易不表扬部属的戴明盟夸奖张超:“别人用了十几个月完成改装训练,你只用了半年。 小伙子,飞得不错嘛!” 相比于世界军事强国一百多年的航母舰载航空兵发展历史,中国海军舰载航空兵只能算 是“小学生”。张超与他的战友们在奋力直追! 张超三十岁,正处于生命最美好的时期。他的壮烈牺牲,带给人们的是撕心裂肺般的痛 苦和绵绵不尽的缅怀。数以千万计的网友在为张超的网上灵堂献花…… (摘编自黄传会《永远的三十岁》) 相关链接 那四点四秒,祖国失去了优秀的儿子,你循着英雄的传奇而来,向着大海的方向去降落。 你对准航母的跑道,再次起飞,你是战友的航标。 (“感动中国 2016 年度人物”颁奖词) 7.下列对张超英雄传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凭着执着的追求和拼劲,张超只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歼 15 战机的改装训练。 B.张超放弃跳伞的黄金时间,优先选择推杆保机是为了力保造价数亿的战机。 C.在四点四秒的突发状况下,张超没有按特情规定处理事故,说明他机警果断。 D.怀抱“上舰”梦想的张超,被迫跳伞,坠落地面,壮烈牺牲,让人痛心不已。 【答案】C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舰载机着舰的操控极为复杂,其操控难度越大,说明潜在的风险就会越高。 B.歼 15“电传故障”一旦发生,战机就会失去控制,唯一逃生方法是立即弹射。 C.与普通的飞行不同,航母舰载机飞行的操控难度极大,训练要求极其苛刻。 D.陆基模拟着舰训练要求驾驶战机精确地降落在着舰区域极小的阻拦索之间。 E.飞行训练事故的发生,说明与世界军事强国相比,中国海军舰载航空经验不足。 【答案】BE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 项,“唯一”文中没有体现。另外通过张超“制止 机头上扬”的操作可知,这是另一种处置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如果条件允许,是可以挽救飞 机的;E 项,“相比于世界军事强国一百多年的航母舰载航空兵发展历史”,中国海军舰载航 空起步晚,相对经验确实不足,但不能以一次“飞行训练事故的发生”就得出“中国海军舰 载航空经验不足”的结论,这是以偏概全。 9.为什么说张超是“战友的航标”?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①飞行技术的追求是战友的航标。张超不畏艰苦,刻苦训练,只用半年就完成别人 用十几月才完成的改装训练,是战友的技术楷模。②生死攸关的抉择是战友的航标。张超把 国家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舍己为公、不怕牺牲,是战友的精神榜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