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常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试卷 历  史2020.1‎ 本试卷包括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晁福林认为:“在先秦时期,(他)对于宇宙本原及其运动规律的思考最为深刻,他对于以贵柔为核心的辩证法的阐述,开辟了我国古代哲学发展的新纪元。”材料中的“他”赞同(  )‎ ‎ A.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 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C.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D. 爱多则法不立,威寡则下侵上 ‎2. 美国学者钱存训认为“到公元3或4世纪时,书法已成为一种(自觉的)特殊的艺术形式”,这是建立在“平滑和有吸收力的书写表面”基础上的。由此可知,书法成为一门艺术(  )‎ A. 推动了书写材料的革新 B. 得益于造纸技术的进步 C. 有利于印刷技术的进步 D. 始于蔡伦改进造纸技术 ‎3. 元朝廷若直接利用二百多个路及直隶州(府),征集和控制各地赋税,自然会出现头绪零散纷杂等情况。尤其是腹里以外的边远地区,更显得鞭长莫及。而通过十个行省的综领督办,朝廷征集、转运各地赋税及对课税过程进行控制,就可以纲举目张,简便易行了。由材料可知(  )‎ A. 最初基于经济目的设置行省 B. 行省制便于朝廷有效控制全国税收 C. 行省制有效加强了君主专制 D. 行省制便于简化机构提高办事效率 ‎4. 明朝仇英所绘《南都繁会图》描绘了明朝晚期南京城市商业兴盛的场面,堪称明朝版的《清明上河图》。下列有可能在右图中出现的场景是(  )‎ A. 市中表演京剧的戏台 B. 出售珐琅彩的瓷器行 C. 市中心出售棉花的草市 D. 供新安商人居住的会馆 ‎5. 1862年,英国驻上海领事致上海道台的信函中称:“历年以来,本领事馆与贵官廨早经谅解,凡贵国官廨对于居住租界内之华人行使管理权时,须先经本领事同意。”上述材料表明(  )‎ A.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B. 英国在华获得“领事裁判权”‎ C. 租界逐渐成为“国中之国” D. 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6. 下表反映了1895—1910年中国纺纱工业的部分发展状况。据此推断(  )‎ 时间 厂名 创办人 资本关系 ‎1897年 苏州苏纶纱厂 陆润庠(国子监祭酒)‎ 苏州商务局筹款 ‎1899年 南通大生纱厂 张謇(翰林院编修)‎ 领用官机,征集商人资本 ‎1905年 无锡振新纱厂 荣宗敬(钱庄主)‎ 张石君(洋行买办)‎ ‎1910年 上海公益纱厂 祝大椿(怡和买办)‎ 后改制为中英合资 A. 纱厂的创立得益于民国政府的建立 B. 创办者皆为儒学士大夫出身 C. 纱厂的创立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 维新变法运动取得较大成效 ‎7. 10日,《汉口日报》曾以《俄国租界大事件·革命机关之暴露·炸弹与革命宣传品已被查获》为题,报道了昨天发生在本地的一起革命事件。该事件(  )‎ A. 加速了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B. 推动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 标志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8. 在1922—1923年间,美国记者格蕾丝先后拍摄了80余张民国各界女性的照片,包括右图中的飞行员朱小姐。这些照片(  )‎ A. 侧面体现了中国社会观念普遍进步 B. 反映了美国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关注 C. 说明了当时的中国已有飞机制造业 D. 应该拍摄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9. 1937年8月22日,时任国民革命军第18军少将旅长的蔡炳炎从常州奔赴前线前,写信给妻子:“殊不知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此时(  )‎ A. 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国民政府 B. 武汉会战结束,中国丧失大半国土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合作抗日 D. 抗日战争爆发,日本正在筹建“伪满洲国”‎ ‎10. 毛泽东在1949年11月发表的《关于大量吸收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指示》中说:“在目前时期应一律组织联合政府,即统一战线政府。在这种合作中大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此外,青海、甘肃、新疆、宁夏、陕西各省省委及一切有少数民族存在地方的地委,都应开办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或干部训练学校。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该指示(  )‎ A. 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 B. 能够彻底解决我国的少数民族问题 C. 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D. 推动我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建立 ‎11. 1953年朝鲜停战后,为了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缓冲地带,对亚洲国家增信释疑、改善周边环境以维护国家主权,中国政府(  )‎ A.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率先改善与日本的关系 C. 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D. 积极发起了不结盟运动 ‎12. 西方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把史料分为“有意”和“无意”两大类。前者的作者大都“有意”想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时人和后人的视听,‎ 后者指原属过去历史事物的一部分而遗留至今的、给人们无意中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信息和知识的那些史料。据此判断下列属于无意史料的是(  )‎ A. 《红楼梦》中关于清朝服饰文化的记载 B. 《史记·商君列传》对商鞅个性的描述 C. 《人民日报》关于某地粮食产量的报道 D. 蒋介石叙述西安事变的《西安半月记》‎ ‎13. 《十二铜表法》规定:“凡煽动敌人反对自己的国家,或把市民献给敌人的,处死刑。”这一规定主要(  )‎ A. 维护了罗马帝国统治 B. 保护了平民基本利益 C. 维护了城邦整体利益 D. 限制了罗马贵族特权 ‎14. 1521—1534年间,马丁·路德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大众化的语言翻译出德文版《圣经》,因语言通俗易懂,该译本多次出版、大量印刷,并广为流传,成为欧洲宗教音乐的重要来源。据此可知(  )‎ A. 宗教改革实现了德国民众思想统一 B. 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 C. 印刷术是宗教改革深入的充分条件 D. 教皇的权威已被彻底颠覆 ‎15. 下图反映了西欧部分国家商船队运载量变化情况,图中曲线①所代表的国家(  )‎ A. 入侵我国海疆并且最早殖民领土 B. 设立具有垄断性质的东印度公司 C. 拥有数量庞大的商船和近代工厂 D. 在北美的加拿大拥有大块殖民地 ‎16. 阅读19世纪中后期美国百万富翁数量统计表:‎ 时间 数量 财富来源 占有社会总财富(%)‎ ‎1861年前 仅有几人 主要是大农场主 ‎3.6%‎ ‎1892年 ‎4 047人 财富继承(34人),其他多集中于制造业、商业、铁路业 ‎9.6%‎ ‎(数据来源:李庆余、周桂银等《美国现代化道路》)‎ 对此表认识最准确的是(  )‎ A. 重化工业已是美国工业的主导部门 B. 财富集中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C. 汽车、飞机等新兴制造业迅速崛起 D. 生产组织形式变革加剧贫富分化 ‎17. 1976年,美国总统福特以支出超出控制为由否决了(国会)对卫生、教育等部门的拨款议案,导致政府部分关闭。不久,国会推翻了福特的决定,拨款法案生效。该事件表明(  )‎ A. 总统对政府缺乏有效制约 B. 国会对美国有绝对控制力 C. 总统与国会之间权力制衡 D. 立法判例填补了司法空白 ‎18. 1721年,为纪念一位具有“思维的近乎神圣的力量”和“特有的数学法则”的国民,英国为他举行国葬。该国民(  )‎ A. 加速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B. 延伸了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C. 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 D. 有力地挑战了神学创世说 ‎19. 斯大林说:“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由此可推断(  )‎ A. 斯大林准确预见到了二战的爆发 B. 优先发展重工业违背了经济规律 C. “通常的”指英日的工业化之路 D. 苏联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20. 二战后某国际协定旨在通过投资,“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包括恢复受战争破坏的经济,使生产设施恢复到和平时期的需要”,并“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与资源的开发”。该协定(  )‎ A. 有利于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B. 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创造了条件 C. 最初致力于亚非的经济恢复 D. 规定各会员国的货币汇率一致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计60分。其中第21题13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0分,第24题13分,第25题11分。‎ ‎21. (13分)清朝前期的海外贸易政策几经调整,但因诸多因素的制约,其封闭、内向、保守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遂产生深远的后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初海禁政策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也成为当时经济萧条的重要原因之一。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二月,三藩中平南王尚之信降,粤东底定。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清廷统一台湾。浙、闽、粤等省地方大吏及派往沿海展界之官员俱主张开海贸易。康熙二十三年九月,康熙帝以有益“闽粤边海民生”为念而降旨重开海外贸易。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下令关闭三关,仅留广州一关通商。‎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二 种种迹象表明,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包括康熙这样的明君,对于当时世界的大势,对于发展外贸与正在崛起的西方各国展开商业竞争,是缺乏足够认识的,传统的内陆文明与小农思想指导下的对外政策,进取不足而保守有余,处处以防范为主,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以天朝大国乃世界之中心自居,视外国为蛮夷,居高临下地加以提防。‎ ‎——樊树志《国史概要》‎ 完成下列要求:‎ ‎(1) 根据材料一,分析康熙帝调整海外贸易政策的背景,并指出其着眼点。(6分)‎ ‎(2)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的海外贸易政策调整的脉络、特征,并根据材料二分析其制约因素。(7分)‎ ‎22.(13分)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是近代前期先进国人的西方形象不断演变的起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的“天下”秩序中,“华夷之辨”一直是区分中原群体和周边有待“教化”群体的重要概念。1643年钟始声编纂的《辟邪集》则直接把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称为“夷族”“夷类”,指责传教士们包藏祸心,妄图“以夷变夏”。鸦片战争前后,“夷”的用法更是成为中英交涉争议的焦点之一。1858年签署的《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朝廷文书中原来使用的“夷务”随后也改称为“洋务”,但直至1895年,邓华在上光绪书中仍称列强为“外夷”。‎ ‎——摘编自马戎《西方冲击下中国的话语转变、认同调整与国家重构》‎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彻底击碎了国人的民族优越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华夷之辨”的观念,从而缘发出了解西方的强烈愿望。但在很长时间内,绝大多数国人仍然只承认西方不过是自然科学和军事技术略比中国高明,而不愿正视清王朝上层建设的落后。‎ ‎——杨理沛《严复话语中的“西方形象”》‎ 材料三 中国的西方形象是中国对西方的形象诠释,也是中西关系的晴雨表。晚清西方形象背后包含的文化心态和文化观念代表着晚清国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对未来民族国家的设计,它预示和启迪了后来的一系列的重大的社会变革活动,规约了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走向,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摘编自罗爱华《晚清西方形象研究导论》‎ 完成下列要求:‎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初期清政府对西方称谓由“夷”变为“洋”的本质及其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就近代前期先进国人的西方形象提炼观点,并从特征、成因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评析。(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3.(10分)五四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整体性觉醒。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之前,中国人民也发生过多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行动,可是它们或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就大不相同了,它所牵动的社会面如此之广,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 ‎,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斗争于北京发生,蔓延到全国各地,形成声势浩大的规模抗争。这样的斗争如果缺少有序的组织引导是难以开展起来的。启蒙推动了救亡,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救亡又是启蒙的有机延伸和继续,并最终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五四爱国运动不是被动地反抗,而是主动地抗争,是为国家地位和民族尊严而战,体现出近代国家和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并使中国人民开始清醒地认识到了帝国主义的本质,打破了对外国侵略者的幻想,进一步看清了封建统治阶级成为帝国主义附庸的面目,开始认识到必须推翻他们的统治。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摘编自齐卫平《100年后,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五四”?》‎ 完成下列要求:‎ ‎(1) 根据材料一,说明五四运动性质的多重性。(3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五四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整体性觉醒”的表现。(7分)‎ ‎24.(13分)二战后,英国国内有关欧盟(欧共体)的辩论,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一体化对其主权的威胁和破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战后,欧洲一体化被提上议事日程,法、德等国组成具有超国家集权性质、以政治一体化为最终目标的欧共体并获得成功,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而英国被迫作出反应,于1960年与丹麦、挪威等七国组建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与之对抗。该联盟属于政府合作性质,但仅限于经济一体化,它体现了英国根深蒂固的一体化理念。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但其始终是欧共体内一个难于合作的伙伴,甚至愈益变得孤立和边缘化。‎ ‎——摘编自王鹤《论英国与欧洲一体化的关系——评析英国政府对欧盟政策》‎ 材料二 短期内,英国脱欧已触发了其国内政治的变更,加剧了国内政治的碎片化;脱欧公投所凸显的经济、社会和地区之间的分裂不仅需要长时间去弥合,甚至可能影响英国作为主权国家的完整性。脱欧也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增加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并对欧洲一体化的路径和前途产生深远影响,激发了欧盟范围内疑欧政党的反弹,改变内部的立场平衡并加剧欧盟发展的方向之争。脱欧的冲击效应是长期的,尤其对欧盟未来一体化发展,以及对国际政治格局走向的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 ‎——摘编自金玲《英国脱欧:原因、影响及走向》‎ 完成下列要求:‎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国对欧盟(欧共体)政策的变化及其实质。(2分)‎ ‎(2)有学者说“欧盟目标与性质的双重性,与英国一体化理念之间的矛盾,是导致英国脱欧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论证。(7分)‎ ‎(3) 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脱欧产生的影响。(4分)‎ ‎25.(11分)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城市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工业革命刺激下,英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在欧洲占据首位,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农产品产量的提高,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的需要。工业革命带动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英国城市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刺激因素。由于劳动力越来越多地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使城市逐步产生了吸收大量劳动力的能力。交通运输方面的巨大变化,加强了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并使处于交通枢纽地位的城市和城镇能够迅速成长。‎ ‎——摘编自陈爱君《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二 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大量人口进入城市,而相应的资源却没有相应地向城市集中,就必然出现城市基础设计不足和组织混乱,即“城市病”。城市居民大都是刚刚从农村出来的农民,农村的那种散居所养成的习惯还没有改变。如生活垃圾到处倾倒,污水随处泼洒,不少城市居民还保留着养猪的习惯,到处都是猪圈,但当时大部分城市都没有良好的排水系统。‎ ‎——摘编自高德步《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病”及其初步治理》‎ 完成下列要求:‎ ‎(1) 根据材料一,分析工业革命刺激城市化的具体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城市病”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6分)‎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化、城市化与“城市病”之间的关系。(2分)‎ ‎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试卷(常州)‎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B 2. B 3. B 4. D 5. C 6. C 7. A 8. B 9. A 10. C 11. A 12. A 13. C 14. B 15. B ‎16. D 17. C 18. A 19. D 20. B ‎21. (13分)(1) 背景:海禁加剧清初经济萧条;粤台局势日趋稳定;地方官员的开禁请求;康熙帝思想的转变。(4分)着眼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2分)‎ ‎(2) 脉络:封锁海疆(海禁)——多口通商——单口通商。(2分)特征:日趋限制海外贸易(封闭、内向、保守)。(1分)因素: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传统内陆文明的保守性(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防范异己力量,巩固政权的戒心;最高统治者不识世界大势且盲目自大。(4分)‎ ‎22. (13分)(1) 本质:从传统的“天下观”到近代的“世界观”。(2分)原因:西方坚船利炮的冲击;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英国的外交施压。(任答两点得2分)‎ ‎(2) 参考示例:论点:近代前期先进国人的西方形象的演变,折射并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剧变。‎ 论证:①19世纪中后期,受西方“船坚炮利”冲击及传统文化影响,先进国人构建出西方科技发达而文化落后的形象,“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的提出及洋务运动的开展,折射出其内涵,并推动了中国最初的近代化。②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及甲午战争的失败,先进的国人在西方制度先进的新形象刺激下,开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并大大深化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③反思辛亥革命的失败,先进的国人又增添了西方文化先进的新形象,遂发起了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引发了国人思想的解放。‎ 赋分角度:观点正确:(2分);论据:(6分)(任选两个,但每一个论据应该包含正确的特征、成因及影响);论证流畅、逻辑清晰:(1分)。‎ ‎23. (10分)(1) 性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3分)‎ 表现:①全民性行动,群众基础广泛;②全国性规模;③斗争的组织化程度高;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⑤是主动地抗争;⑥体现民众国家与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⑦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认识深化;⑧具有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彻底性。(任答七点得7分)‎ ‎24. (13分)(1) 变化:对立(对抗)——入欧——脱欧。(1分)实质:维护英国的国家主权与利益。(1分)‎ ‎(2) 欧盟:追求经济、政治一体化;具有政府合作与超国家集权的双重性质;欧盟的成立标志着其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欧盟单一货币欧元的问世及欧元区的形成。(4分)‎ 英国:想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主权(强调独立主权国家之间的合作);不追求政治的一体化(仅追求经济的一体化);保留英镑,拒绝加入欧元区。(3分)‎ ‎(3) 影响:加剧了英国政治、社会的分裂;增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严重冲击了欧盟一体化的发展;将长期影响国际政治格局的走向。(4分)‎ ‎25. (11分)(1) 原因:促进农业的发展,满足了城市人口的粮食;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快各种资源向城市集中。(3分)‎ ‎(2) 表现:城市基础设施不足;组织管理混乱;卫生状态恶化(环境污染严重)。(3分)原因:资源投入的欠缺(资源的城市化滞后);缺乏城市组织管理的经验与能力;居民传统观念与习惯的影响。(3分)‎ ‎(3) 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城市病”;“城市病”会制约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