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6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11)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1)~(2)题。 十五从军征 [汉]佚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①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②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③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④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下沾我衣。 注①阿: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②窦:洞穴。③旅:野的。④持:用。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B.“兔从……生旅葵”四句,由远及近,侧面写出主人公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 C.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动作细节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感。 D.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满怀希望—希望落空—彻底失望—悲哀流泪,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 答案B 解析B项,“侧面写出”的说法不正确。这四句是直接描写老兵家园的荒凉景象。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参考答案本诗描绘了一个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①“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写出老兵一去数十年,有家归不得。②归途中逢乡里人,得知家中已是荒坟累累,到家所见是兔子、野鸡乱窜;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处处荒凉破败。③孤苦无依、内心哀伤;舂谷作饭,采葵作羹,却不知递给谁。出门东望,潸然泪下,心中的悲哀诉说不尽。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可以从诗歌的描写入手进行分析。老兵十五从军,八十始得归,说明久经沙场;回家途中询问路人,得知家破人亡,结局悲惨;舂谷作饭,采葵作羹,孤苦无依,生活悲凉。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1)~(2)题。 渡 黄 河 范 云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汤汤”意为水势浩大,“不可陵”意为不可渡过,本诗起笔状写黄河气势以及水流特征,暗示渡河之难。 B.桧和松都是坚硬的木材,以桧为楫无法渡河,以松为舟才能胜载,可见河水的迅猛和渡河的危险、困难。 C.“空庭”以下四句是诗人岸畔所见,庭户空空,旧木横躺,田园荒芜,不睹人迹,极写村庄的破败荒凉却不失静谧安适。 D.诗人最后以问句抒发情感,由于有了前面渡河和社会凋残的描写,这两句不仅不显生硬,而且具有感情力量。 答案C 解析C项,“不失静谧安适”的说法错,文中没有表现“静谧安适”的意思,只是表现了环境的荒凉。 ★(2)本诗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歌刻画了一个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诗人以渡河之危险与艰难比喻国家之危局与世事之艰难;描绘了环境的荒凉萧条,以此比喻国家民族的衰落;结尾以一句询问表达了对国家、人民命运的忧虑。 解析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诗歌写黄河之水的汹涌滔滔,虽有舟楫却不可横渡,表现环境的恶劣;最后两句“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表达了对黄河清澈的盼望。诗歌带有隐喻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关心。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奉陪封大夫①九日登高 岑 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②。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注①封大夫:即封常清,诗中“亚相”“吾君”都是对他的尊称。②中军:此处指代主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二句概言边塞无事,佳节重阳,众人按照传统的庆祝方式,喝酒登高,一派和谐欢乐之景。 B.颔联描绘了重阳节边地的严酷环境,“霜威”指天寒霜重;“杀气傍中军”指战争不断,疆场杀气腾腾。 C.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如黄花酒、横笛、征雁、塞云等都寄寓了戍边将士深深的思乡之情。 D.节日的边庭,欣喜于没有战事,边境安宁。尾联直接抒情,展现了将士们醉舞军中、豪迈粗犷的性格。 答案B 解析B项,颔联不是对边地严酷环境的描写,重在烘托封大夫特有的“霜威”和“杀气”。 ★(2)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将军形象相比,本诗中的封大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与《渔家傲·秋思》中忧国思乡、壮志未酬的悲壮的白发将军形象不同,本诗描写了封大夫特有的“霜威”和“杀气”,突出了他能征善战、声威远震的特点;②将士们的纵情醉舞、感荷(感谢)“吾君”,表现了他治军有方、深受爱戴的特点;③而登高饮酒、聆赏笛歌,也暗示了他高雅的情趣和苦中作乐的洒脱境界。 解析要抓住诗中的描写来分析形象。“黄花酒”“登高”写出了他高雅的情趣和饮酒的洒脱气质;“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中的“霜威”“杀气”写出了封常清治军雷厉风行,在和平时期时刻保持谨慎、威名远扬的特点;“横笛”“娇歌”写出了将士们纵情欢歌的场景,也体现了封大夫与士兵同乐,并深受士兵爱戴的特点。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书空: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绿”借喻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的艰苦生活。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 D.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答案A 解析B项,“‘绿’借喻指酒”的说法错误,这不是借喻,是借代,这是以颜色代指物体“酒”。C项,“炉存火似红”,意思是“火炉中的余火,好似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句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火似红”是想象的内容。D项,“壮志难酬”的说法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由注释可知,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愁苦之情。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①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③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 解析第二联“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选用的意象主要有“云”“雪”“风”,其中“云”是乱云,“雪”是急雪,“风” 是旋风,描绘出一幅黄昏时分乱云低压,急急下落的雪花在风中回旋的景象。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表达出诗人身处战乱之世内心的悲凉。从结构上看,这两句为下文写酒器、酒、炉火等室内景象及抒发情感做了铺垫。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钜鹿赠李少府 高 适 李侯虽薄宦,时誉何籍籍。 骏马常借人,黄金每留客。 投壶①华馆静,纵酒凉风夕。 即此遇神仙,吾欣知损益②。 注①投壶:古代饮宴时的一种游戏。设投壶一个,宾主依次向壶中投矢,胜者罚负者饮酒。②损益:对自己有损或有益的朋友。《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中李少府的“薄宦”与其时誉“籍籍”形成对比,突出李少府的声名卓著。 B.尾联中“神仙”指李少府。诗人以此称之,包含着对李少府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C.“吾欣知损益”一句运用典故,意思是通过李少府可以看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 D.全诗质朴的语言中蕴含着诗人的真挚情意,风格不同于其边塞诗的雄壮浑厚。 答案C 解析C项,“吾欣知损益”一句运用典故,意思为可以以李少府为典范来辨明朋友的好坏。 ★(2)请结合诗歌的中间两联,分析李少府的形象特点。 参考答案①慷慨大方。李少府经常将骏马借与别人,黄金也和他人分享,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慷慨之人。②射艺高超。“投壶华馆静”是说,李少府投壶之时,大家都凝神观赏,大厅内一片寂静,侧面表现其投壶技艺的高妙。③潇洒不羁。傍晚时分,凉风习习,李少府与宾客尽情畅饮,表现出其潇洒不羁的一面。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诗歌中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分析时,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心活动,再到精神品质。如“骏马常借人,黄金每留客”,可见李少府是一个慷慨之人。“投壶华馆静”,侧面表现其投壶技艺的高妙。“纵酒凉风夕”,傍晚时分,凉风习习,李少府与宾客尽情畅饮,表现出其潇洒不羁的一面。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① 陈与义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②内,江湖异态栏干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注①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掳走徽宗、钦宗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陈与义1124年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靖康之难”发生后,他流离失所,后流亡到洞庭湖。此诗写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②南服:指南方偏远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楼阴”指楼的北面,“背日”也指楼北,两词点明观景角度:站在楼北向远处眺望。 B.颔联继续写登楼所见景色。“江湖异态”写出倚栏远眺,联想到了国家风雨飘摇的状态,是虚写。 C.颈联意思是:诗人被贬官迄今已有五年,“靖康之难”后,宋室南迁,诗人颠沛流离,双鬓已白。 D.诗人作为一个中国古代文人总是自觉地将自己与国家、历史和天下联系起来,表现出读书人的社会良知和悲悯之心。 答案B 解析B项,这里是实写,实指“江水与洞庭湖水不同,异态纷呈”。 ★(2)诗人登临远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种景象描写有何作用?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诗人登高远眺,看到岳阳楼周围的壮阔景观:江堤曲折,草木连绵不断,江水、湖水形态各异,风高浪急。②以壮景衬哀情,壮观之景使人产生飘零之感,诗人触景伤情,引发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后的迁谪之恨、家国之愁。 解析诗的前两联写景,第一句总起,二、三、四句具体描绘所见景象,所以回答第一问时,将二、三、四句的内容答出即可。要回答描写的作用,首先需看所写之景有何特点,其次看这些景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有何关系。 7.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第(1)~(2)题。 秋登越王台① 康有为 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龙蛇最可哀。 十七史②从何说起,三千劫③几历轮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 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 注①越王台:一名粤王台,为西汉南越王赵佗所建,位于广州越秀山上。此诗作于光绪五年(1879)秋,此时康有为22岁。②十七史:用宋末文天祥语。文天祥被俘后,元人劝降。文天祥答道:“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意谓事情太多,一切无从说起。③三千劫:意谓天灾人祸之多。 (1)对这首诗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并感怀,“秋风”渲染气氛,“混混龙蛇”喻君子与小人混杂,“最可哀”表达作者的政治情怀。 B.颔联运用典故,写得很含蓄,像是说史谈经,实则针对现实,通过反思民族灾难沉重的历史,展现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 C.尾联“临睨”是居高临下的意思,“八表”即八方之外,借自然景象表现作者的气概,反问的语气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D.全诗是游览名胜古迹之作,而诗的内容却没有写景记游,作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感慨,这种写法别具风味。 答案D 解析D项,从题目可以看出,“没有写景记游”的说法错误;“直抒胸臆”的说法错误,全诗采用了比喻、用典、融情于景等手法表达作者的感慨。 ★(2)结合全诗,对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歌刻画了一个忧时伤世、慷慨激昂的爱国青年志士形象。抒情主人公对着萧瑟的秋风,立马在越王台上,感慨民族多灾多难的历史,向天呼喊,表现了他不可遏制的忧愤之情;他登高望远,睥睨天下,展现出想要报效国家、力挽狂澜的胸襟和抱负。 解析分析本诗的抒情主人公,可以先从整体上把握。诗人在萧瑟的秋风中,感慨民族多灾多难,可知他是一个忧时伤世之人。他不禁向天呼喊,展现出他力挽狂澜的抱负,可见他也是一个慷慨激昂的爱国青年志士。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