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七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七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重庆市“七校联盟”联考生物科试题 一、选择题 ‎1.以下液体中,不含抗体的是 ( )‎ A. 乳汁 B. 组织液 C. 细胞内液 D. 血清 ‎【答案】C ‎【解析】‎ ‎【分析】‎ 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详解】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另外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也有少量分布,乳汁属于外分泌液,故ABD中含有抗体,C不含抗体。‎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抗体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 人体血浆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 葡萄糖 B. 激素 C. 血红蛋白 D. 氨基酸 ‎【答案】C ‎【解析】‎ ‎【详解】A、葡萄糖可以存在于组织液和血浆、淋巴中,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A错误;‎ B、激素存在于血浆、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B错误;‎ C、血红蛋白在正常情况下只存在于红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中的物质,不是内环境中的物质,C正确;‎ D、氨基酸存在于血浆组织液等中,是内环境中的物质,D错误。‎ 故选C。‎ ‎3.下列有关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兴奋在细胞间传递时,突触前膜通过主动运输释放神经递质 B. 由于机体免疫过强,过敏反应时常破坏组织细胞、造成组织严重损伤 C. 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水盐平衡中枢兴奋形成渴觉 D.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通过突触结构传递时,信号变化是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体调节体温的中枢在下丘脑,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是下丘脑,渴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3.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A、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突触前膜融合在一起,将神经递质排出细胞外,这种运输方式是胞吐作用,A错误;‎ B、过敏反应一般不会引起细胞损伤和组织水肿,B错误;‎ C、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递至大脑皮层,使大脑皮层形成渴觉,C错误;‎ D、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D正确;‎ 故选D。‎ ‎【点睛】过敏反应是由于免疫过强造成的,但一般情况下不会造成细胞损伤或组织水肿。‎ ‎4.分别向20 mL的新鲜血浆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血浆酸碱度变化与滴加滴数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故滴加少量酸或碱其pH基本不变,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滴加过量碱时,pH会升高,滴加过量酸时,pH会降低,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5. 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 B. 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⑥⑤④‎ C. 肌肉受刺激不由自主收缩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①②③‎ D. 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突触的结构可知,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A正确;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不能由⑥传到⑤再传到④,B错误;肌肉受刺激不由自主收缩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①②③,C正确;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D正确。故选:B。 ‎ ‎6.研究表明,同一突触小体中可能存在两种和两种以上的递质,此现象称为递质共存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既有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B. 同一突触后膜上可能存在多种受体 C. 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中无递质 D. 共存的递质可能起协同作用也可能起拮抗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 ‎2、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3、传导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 ‎4、递质释放的过程为胞吐,体现细胞膜流动性,由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部分)上的糖蛋白识别;‎ ‎5、突触小体内线粒体和高尔基体两种细胞器的含量较多。‎ ‎【详解】A、神经递质的释放是通过胞吐作用完成的,这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并与受体特异性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A正确;‎ B、由于突触小体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那么同一突触后膜上必然相应地存在多种受体,B正确;‎ C、神经递质位于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即使是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仍然有突触小泡,所以其内也有神经递质,C错误;‎ D、从递质作用的性质来看,分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则同一突触小体中的递质若都是兴奋性的,可能起协调作用,促进兴奋加强,若既有兴奋性递质,又有抑制性递质,可能起拮抗作用,完成兴奋的传递功能,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突触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关键是理解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7. 下图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b、c、d表示信息分子,据图 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 B. c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的,e表示水重吸收过程 C. d表示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 D. 信息分子参与的a、c、d调节过程均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A ‎【解析】‎ ‎【详解】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c激素是抗利尿激素,d表示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再发挥作用,信息分子参与的a、c、d调节过程均存在反馈调节,所以A选项错误。‎ ‎8.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二者都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 B. 二者都具有微量高效的特性 C. 二者都是信息分子 D. 二者都能调节生物的代谢活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动物激素由特定的内分泌腺分泌,植物激素由一定部位分泌,无特定的内分泌腺,A错误;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都具有微量高效的特性,B正确;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都是信息分子,都能调节生命活动,C正确;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都能调节生物的代谢活动,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9.下列哪种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表现为拮抗作用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 B.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C. 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 D. 生长激素和孕激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激素间的关系主要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具有协同作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拮抗作用。‎ ‎【详解】A、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在调节动物生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A错误;‎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方面具有拮抗作用,B正确;‎ C、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分泌雄激素和雌激素,C错误;‎ D、生长激素与孕激素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 故选:B.‎ ‎10. 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即可以“憋尿”,这说明 A. 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B. 排尿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 下丘脑可以产生抗利尿激素 D. 渗透压感受器位于大脑皮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在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高级中枢调节起着主导的作用.‎ 解:排尿过程受低级中枢控制,但有可以有意识的控制排尿,说明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控制.‎ 故选:A.‎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1.下图是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 B. 图中甲表示胰岛B细胞,乙为胰岛A细胞 C. 结构①通过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直接影响甲的分泌 D. 血糖升高能直接刺激胰岛通过主动运输分泌相应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图分析,血糖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故A正确。 血糖浓度升高,则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浓度低时,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故B正确。 下丘脑对血糖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通过释放神经递质,直接影响甲分泌激素;故C正确。 血糖升高,则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故D错误。‎ ‎12. 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共同特点是 A. 产生抗体 B. 产生记忆细胞 C. 导致靶细胞破裂 D. 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 B细胞和T细胞均能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产生抗体的是浆细胞,使靶细胞裂解的是效应T细胞,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时抗体,故B选项正确。‎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3. 环孢霉素A是一种能抑制T细胞增殖的药物,它能使人体免疫系统处于无应答或弱应答状态,因此环孢霉素A可用于 A. 清除宿主细胞内的结核杆菌 B. 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 C. 治疗艾滋病 D. 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分析,T细胞参细胞免疫,所以T细胞数量减少使细胞免疫能力下降,因而不利于清除宿主细胞内的结核杆菌,不利于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治疗艾滋病;但由于降低了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移植器官的免疫排斥反应,因而可用于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详解】‎ T细胞能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清除宿主细胞内的结核杆菌,因此T细胞数量减少时细胞免疫能力下降,因而不利于清除宿主细胞内的结核杆菌,A错误;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能清除体内的癌细胞,B错误;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C错误;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能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进而对移植器官产生免疫排斥反应,而环孢霉素A能抑制T细胞增殖,降低了细胞免疫能力,降低移植器官的免疫排斥反应,可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D正确。故选:D.‎ ‎14. 如图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标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化学信号形式传导的 B. 如果该图中的甲为下丘脑,乙为垂体,丙为甲状腺,则丙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对甲分泌a,乙分泌b具有抑制作用 C. 如果该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a过程只发生在高尔基体中 D. 如果该图表示细胞免疫过程,则甲为效应T细胞,乙为靶细胞,丙为抗体 ‎【答案】B ‎【解析】‎ 解:A、若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是通过神经递质的方式进行传导的;而在神经纤维上,兴奋是通过电信号方式传导的,A错误;‎ B、如果该图中的甲为下丘脑,乙为垂体,丙为甲状腺,则丙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对甲分泌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分泌b促甲状腺激素具有抑制作用,起负反馈调节作用,B正确;‎ C、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甲代表DNA,乙代表RNA,丙代表蛋白质,a代表转录,b代表翻译,所以a过程可发生于细胞核和线粒体中,C错误;‎ D、如果该图表示细胞免疫过程,则甲为抗原,乙为效应T细胞,丙为靶细胞,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表达、免疫、神经调节和激素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具备识图能力,并能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5.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的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 A. 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可以使胚芽鞘尖端产生吲哚乙酸,并可以传递到胚芽鞘下部的伸长区,从而造成背光面生长快,引起向光弯曲生长 B. 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 C. 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 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1880年达尔文(英国)通过四组实验:单测光照射金丝雀虉草胚芽鞘;切取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尖端用一个锡箔小帽罩起来,单测光照射;用锡箔遮住胚芽鞘尖端下段,给予单测光照射;得到: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2、1910年詹森(丹麦)通过在胚芽鞘的切面上放一个琼脂片,再将切下的尖端放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射;得到: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1914年拜尔(匈牙利)通过切去胚芽鞘尖端并将尖端放回切面的一侧,在黑暗中生长一段时间,发现胚芽鞘弯向放尖端的对侧生长;得到: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 ‎4、1928年温特(荷兰)将与胚芽鞘尖端接触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 造成胚芽鞘弯曲,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证明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对胚芽鞘下部进行刺激并促进生长,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 ‎5、1931科学家郭葛(荷兰)等人首先从人尿液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 ‎【详解】A、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而郭葛等人证明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A错误;‎ B、鲍森•詹森在胚芽鞘的切面上放一个琼脂片,再将切下的尖端放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射,植物弯向光源生长,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B正确;‎ C、拜尔切去胚芽鞘尖端并将尖端放回切面的一侧,在黑暗中生长一段时间,发现胚芽鞘弯向放尖端的对侧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C正确;‎ 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温特将其命名为生长素,D正确.‎ 故选:A。‎ ‎16. 如图所示,在一株发生向光弯曲生长的玉米幼苗上,a表示弯曲部位的向光侧细胞,b表示弯曲部位的背光侧细胞。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生长素浓度:a=b B. 生长素浓度:ab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幼苗受到单侧光照射后,a点的生长素浓度比b点低、a点的生长速度比b点慢、a点的细胞长度比b点小。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7.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植物激素的调节特点与动物激素完全一致 B. 植物的向光性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C. 乙烯可以促进植物种子的形成和果实的发育 D. 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浸泡种子可以促进种子萌发 ‎【答案】D ‎【解析】‎ ‎【详解】A、植物激素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动物激素调节动物的细胞代谢,A错误;‎ B、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是指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植物的向光性生长是高浓度促进生长,B错误;‎ C、果实的生长发育是生长素,乙烯是促进果实的成熟,C错误;‎ D、赤霉素可以促进种子萌发,D正确。‎ 故选D。‎ ‎18.下列叙述中,与植物生长素(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 摘除棉花的顶芽,促进侧芽的生长发育 B. 扦插时,保留芽或者幼叶的插条容易成活 C. 将成熟的木瓜放入未熟的的柿子中,有利于柿子成熟 D. 在没有受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一定浓度的2,4-D溶液,获得无子果实 ‎【答案】C ‎【解析】‎ ‎【详解】A、摘除棉花的顶芽,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降低,可促进侧芽的生长,A错误;‎ B、芽或者幼叶能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够促进插条生根,因此扦插时,保留芽或者幼叶的插条更容易成活,B错误;‎ C、成熟的木瓜能够释放乙烯,乙烯可促进果实成熟,C正确;‎ D、2,4-D属于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果实发育,因此在未受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D错误。‎ 故选:C。‎ ‎19.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面积为2 hm2的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 A. 小于92只 B. 大于92只 C. 小于161只 D. 大于161只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有题意可知,该题调查种群密度采用的是标志重捕法;设种群数量为X,‎ 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 第一次捕获标记个体数/种群数量=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第二次捕获数,‎ 即50/X=13/42,可得X=161;又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即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减少,故所得是X应该比实际值大,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小于161只;选C。‎ 考点:标志重捕法 点评:明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20. 如图所示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K值;‎ ‎②若环境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K值会变小;‎ ‎③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种群数量为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⑤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③⑤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种群数量“S”型增长曲线,假设种群最初的数量为a,种群数量为a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在a~之间时,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加快;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可见虫害的防治应在点之前;种群数量在~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率在减小,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减慢;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 解:①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K值,即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①正确;‎ ‎②若环境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种内斗争更加激烈,导致K值会变小,②正确;‎ ‎③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率为0,③正确;‎ ‎④种群数量为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增长率最大,④错误;‎ ‎⑤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量最大,但一般捞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则捕捞数维持在,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⑤错误.‎ 故选:A.‎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21.蒲公英种群密度取样调查过程是( )  ‎ ‎①随机选取若干样方 ②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目 ③确定某一地段中的蒲公英为调查对象 ④计算种群密度 ⑤求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 A. ①②③⑤④ B. ①③②④⑤ C. ③①②⑤④ D. ①④②③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而调查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适宜用标志重捕法。‎ ‎【详解】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宜采用样方法,其过程为:确定某一地段中的蒲公英为调查对象→随机选取若干样方→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目→去各个样方的平均值、计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计算种群密度,故正确的顺序为③①②⑤④,C正确。‎ ‎22.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图l、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B. 图l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C. 图l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 D. 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1、2、3‎ 都可表示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种群数量呈现S型;即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图1中的a点、图2中的c点、图3中的e点为K/2值,种群增长率最大;图1中的b点、图2中的d点和图3中的f点为K值。‎ ‎【详解】A、图1、2、3都是S型增长,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A正确;‎ B、图1中a点、图2中的c点和图3中e点对应种群数量为K/2,增长速率最快,B正确;‎ C、图1、2、3中的b、d、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种群增长率为0,C正确;‎ D、图1、2、3中的b、d、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c时为K/2,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以曲线图为背景,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 ‎23. 红圆蚧是美国加州南部的一种柑桔害虫,蔷薇轮蚧小蜂能寄生于红圆蚧体内而抑制其爆发。但在引入新物种岭南蚜小蜂后,十年间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岭南蚜小蜂与蔷薇轮蚧小蜂是竞争关系 B. 岭南蚜小蜂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C. 寄生关系指的是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D. 岭南蚜小蜂的引入使该群落的丰富度增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但在引入岭南蚜小蜂的十年后,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说明岭南蚜小蜂和蔷薇轮蚧小蜂是竞争关系,A正确;“蔷薇轮蚧小蜂能寄生红圆蚧而抑制其爆发.但在引入岭南蚜小蜂的十年后,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说明岭南蚜小蜂和蔷薇轮蚧小蜂是竞争关系,两者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B正确;寄生关系指的是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C正确;岭南蚜小蜂的引入破坏生物多样性,使该群落的丰富度降低,D错误。‎ 考点:种间关系 ‎24.某生物科研小组调查某弃耕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绘制了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随时间的推移物种①逐渐消失,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 B. 弃耕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经历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 三个物种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同时体现出该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 图中b-c段,物种②的种群密度变为相对稳定与其耐受弱光有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 群落演替的类型:原生演替(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详解】据图分析,随时间的推移物种①逐渐消失,但是出现了物种③,因此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没有降低;一般情况下,随时间的推移,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会逐渐增加,A错误;弃耕的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经历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正确;由图可知三个植物物种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同时体现出该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正确;据图分析,在b-c段,物种①逐渐消失,而物种②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可能的原因是物种②较能耐受弱光条件,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演替的概念、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能够根据图形分析有的物种消失,而有的物种相对稳定的原因。‎ ‎25.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J”型增长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B. 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 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 D.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表示增长率,即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A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自然环境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正确。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但不能任意调控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C正确。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D错误。‎ 考点: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6. 设计生态农业时,增加食物链的目的不是 A. 实现光合产物的分层多级利用 B. 实现能量的重复再利用 C. 实现废物的资源化 D. 减轻环境污染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增加食物链能实现光合产物的分层多级利用,A正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渐递减,不能重复再利用,B错误;增加食物链能实现废物的资源化,C正确;增加食物链可以实现废物的资源化,减轻环境污染,D正确。故选:B。‎ ‎27.某同学完成了“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对照实验,对照组 A. 土壤不做处理,自然状态 B. 土壤进行处理 C. 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D. 尽可能避免改变土壤理化性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土壤中的微生物绝大多数是分解者,能够将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实验中自变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无,因变量是有机物的分解情况。‎ ‎【详解】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实验中自变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无,因变量是有机物的分解情况.对照实验中的对照组,就是接近于自然状态的一组,即不施加变量处理的一组,实验组是灭菌处理的土壤。 故选:A。‎ ‎28.如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示意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 蝗虫是次级消费者 B. 若蛇的数量大量减少,田鼠的数量也随之大量减少 C. 鸟和田鼠具有相同的营养级 D. 该食物网共有2条食物链 ‎【答案】D ‎【解析】‎ ‎【分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生产者植物是第一个营养级,直接吃生产者的初级消费者动物是第二个营养级,吃初级消费者的动物是第三个营养级。图中有2条食物链:植物→田鼠→蛇;植物→蝗虫→鸟→蛇。‎ ‎【详解】A、图中蝗虫吃植物,因此蝗虫属于初级消费者, A错误;‎ B、若蛇的数量大量减少,田鼠因捕食者蛇的减少而数量也随之大量增多, B错误;‎ C、图中田鼠吃植物,田鼠是第二营养级;鸟吃初级消费者蝗虫,鸟是第三营养级, C错误;‎ D、该食物网共有2条食物链是“植物→蝗虫→鸟→蛇和植物→田鼠→蛇”,D正确;‎ 故选:C。‎ ‎【点睛】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 ‎29.下表为某营养级昆虫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的情况,按10~20%传递效率计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项目 ‎ 昆虫摄食量 ‎ 昆虫粪便量 ‎ 昆虫呼吸消耗量 ‎ 昆虫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 能量(KJ) ‎ ‎410 ‎ ‎210 ‎ ‎130 ‎ ‎70 ‎ A. 昆虫的前一营养级的能量至少有2050kJ B. 昆虫储存在有机物中能量属于未利用的能量 C. 昆虫粪便量属于植物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 D. 昆虫同化的能量中约有14%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昆虫的同化量为410-210=200(kJ),则其前一营养级的能量至少有200/20%=1000kJ,A错误;未利用的能量属于昆虫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的一部分,B错误;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昆虫粪便量属于植物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C正确;昆虫的同化量为200kJ,生长的能量所占比例为70÷200×100%=35%,D错误。故选:C。‎ ‎30. 下列与图示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所示为次生演替,群落的演替速度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B. 图甲所示群落的演替过程,可以发生在任何陆地区域 C. 若图乙表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有机物总量)组成,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几乎全部来自该生态系统中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D. 若图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则C和E在其中的作用最为关键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A错误;图甲所示群落的演替过程,不能发生在任何陆地区域,如荒漠地区不能形成森林,B错误;若图乙表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有机物总量)组成,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只有少部分来自于该生态系统中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含有大部分的能量来自于生态系统以外的补充,C错误;若图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则C生产者和E分解者在其中的作用最为关键,D正确。故选:D。‎ ‎31. 下列有关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A. 样方法可用于植物种群密度和群落丰富度的调查,也可用于某些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B. 随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丰富度增大,光能利用率增加 C. 行为信息只能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传递 D. 人工高产鱼塘生态系统,物质可以自给自足,但能量需不断输入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样方法可用于植物种群密度和某些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也可用于某些群落丰富度的调查,A正确;随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丰富度增大,光能利用率增加,B正确;行为信息只能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传递,C正确;人工高产鱼塘生态系统,需要人类向其中不断提供物质和能量,所以不能自给自足,D错误;故选: D。‎ ‎32.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 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 ~ 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 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得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得物质能够不断的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详解】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物质循环的特点,故A选项错误;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主要是太阳能,也可以是化学能,故B选项错误;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下一个营养级生物利用,故C选项错误; D、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33.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决定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B.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小于它的间接价值 C. 为了保护行将灭绝的动物,最好为其建立自然保护区 D. 蜜蜂通过“跳舞”告诉同伴蜜源属于行为信息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决定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A正确;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仅仅体现在对人类某方面的应用,而它的间接价值体现在生态功能上,如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所以其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B正确;为了保护行将灭绝的动物,最好是迁地保护,C错误;蜜蜂通过“跳舞”告诉同伴蜜源属于行为信息,D正确。故选:C。‎ ‎34. 下列有关信息传递过程中,错误的是( )‎ A. 传出神经末梢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肌肉或腺体 B. 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作用于→胚芽鞘尖端下部 C. 雌蛾—释放→性外激素—作用于→同种雄蛾 D. 垂体—产生→促激素—作用于→甲状腺、性腺和胰岛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 垂体分泌的促激素不能作用与胰岛细胞; 胚芽鞘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到胚芽鞘尖端下部促进其生长; 雌昆虫释放性外激素作用于同种的雄昆虫; 突触包括三种类型:神经-神经突触、神经-肌肉突触、神经-腺体突触.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当神经冲动到达传出神经末梢时,突触小体释放出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并将信号传递给肌肉或腺体,A正确; B、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的方式作用于胚芽鞘尖端下部,并促进其生长,B正确; C、雌蛾在繁殖季节,释放出性外激素,作用于雄蛾,并引诱其前来交尾,C正确; D、垂体分泌的促激素不能作用与胰岛细胞,胰岛细胞直接受血糖浓度变化刺激或下丘脑某一神经区域直接刺激,D错误。 故选:D。‎ ‎35.如下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B. 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信息传递 C.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D. 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详解】A.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A错误;‎ B.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B正确;‎ C.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C正确;‎ D. 据图可知,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如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等,D正确。‎ ‎36.下列有关生态学规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农田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 C. 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 D. 红树林在调节气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调节功能;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在农田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 B、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B正确;‎ C、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C错误;‎ D、红树林在调节气候方面有重要作用,这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故选C。‎ ‎【点睛】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食物网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37.人口问题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A. 砍伐森林过多,林地面积锐减 B. 人类使许多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 C. 人类活动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 D. 粮食生产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 ‎【答案】C ‎【解析】‎ ‎【分析】‎ 随着人口的增长,会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如人均生存空间减少、耕地减少、资源压力、水资源压力、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人口问题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活动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 ‎【详解】A、砍伐森林过多,林地面积锐减是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之一,A错误; B、人类使许多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造成环境污染,这也是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之一,B错误; C、人口问题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活动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C正确; D、粮食短缺是人口增长引发的问题之一,D错误。 故选:C。‎ ‎【考点定位】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8.制作果酒、果醋和泡菜三个实验的共同点是( )‎ A. 菌种为异养原核生物 B. 将原料灭菌后再发酵 C. 保证无氧环境下发酵 D. 发酵液最终呈现酸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果酒制作时所需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它属于真核生物中的真菌, 异养需氧或兼性厌氧;果醋制作时所需的微生物是醋酸杆菌,异养需氧菌;泡菜时制作时所需的微生物是原核生物中的乳酸菌,属于异养厌氧细菌。因为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所以A不对,醋酸杆菌是需氧菌所以C不对,果酒制作时发酵液产生CO2‎ 所以发酵液是酸性,果醋、泡菜制作时因为产生醋酸和乳酸所以发酵液呈酸性,所以D对。灭菌应是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在果酒、果醋和泡菜制作时对原料只进行了清洗,没有进行灭菌,所以B不对。‎ 考点:主要考察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生产特定产物相关知识。包括发酵所需菌种、条件、产物等,要求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9.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醋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乙醇产生醋酸 B. 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葡萄糖汁产生酒精 C. 泡菜腌制利用了乳酸菌的乳酸发酵 D. 腐乳制作利用了毛霉等微生物的蛋白酶和脂肪酶 ‎【答案】A ‎【解析】‎ 醋酸杆菌酿醋时需要持续通气,即利用醋酸杆菌的有氧呼吸,不是无氧呼吸,故A错。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故B正确;泡菜的制作利用了乳酸菌的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故C正确;制作腐乳利用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和脂肪酶,故D正确。‎ ‎【考点定位】‎ 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发酵,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并熟练记忆所学知识的要点的能力。‎ ‎40.下列关于亚硝酸盐含量测定原理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重氮化→酸化→显色→比色 B. 重氮化→酸化→比色→显色 C. 酸化→重氮化→比色→显色 D. 酸化→重氮化→显色→比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亚硝酸盐含量测定原理。‎ ‎【详解】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反应后,再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生成玫瑰红色复合物,亚硝酸盐浓度不同,颜色深浅不同,D正确。‎ ‎【点睛】本题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二、非选择题 ‎41.近年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全民关注美食的热潮,其中多次讲述了利用不同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制作的美味食品。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果醋制作时,运用醋酸菌在供应______和糖源充足时,将糖分解成醋酸;在糖源不充足时,也可以利用酒精生成醋酸,请写出该过程的化学反应式:______。‎ ‎(2)腐乳制作的流程是: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用盐腌制时,应注意控制________;配制卤汤时,要使卤汤中酒的含量控制在________%左右。‎ ‎(3)制作泡菜的原理是________。蔬菜在腌制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在________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________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________色染料。‎ ‎【答案】 (1). 氧气 (2). C2H5OH+O2CH3COOH+H2O (3). 盐的用量 (4). 12 (5). 乳酸菌在无氧的环境下大量繁殖,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6). 盐酸酸化 (7). 重氮化 (8). 玫瑰红 ‎【解析】‎ ‎【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4、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操作程序是:①配制溶液;②制备标准显色液;③制备样品处理液;④比色。‎ ‎【详解】(1)在果醋制作时,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其化学反应式为: C2H5OH+O2CH3COOH+H2O。‎ ‎(2)腐乳制作果醋中,加盐腌制时,应注意控制盐的用量;配制卤汤时,要使卤汤中酒的含量控制在12%左右,若酒精含量过高会延长腐乳成熟的时间,若酒精含量过低则不足以杀菌。‎ ‎(3)制作泡菜的原理是乳酸菌在无氧的环境下大量繁殖,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用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点睛】发酵技术实践的知识网络:‎ ‎42.胰腺能分泌胰液。胰液通过导管注入小肠,其中的消化酶用来消化食物。胰液的分泌是如何调节的呢?下图表示胰液分泌调节的部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盐酸刺激_____,从而使其分泌______,经_________传送至胰腺,促使其分泌胰液。该途径表明机体通过_______方式调节胰液的分泌。‎ ‎(2)图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_________(结合图中概念回答)。该途径表明机体还可通过神经调节的方式调节胰液的分泌。此时,胰腺表现出其_______(内/外)分泌功能。‎ ‎(3)胰岛素_______(能/不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葡萄糖?据此分析,因胰岛素缺乏导致糖尿病患者体内,脂肪等非糖物质的分解会____________(加快/减慢/不变)。‎ ‎【答案】 (1). 小肠(小肠黏膜) (2). 促胰液素 (3). 体液(血液) (4). 体液调节 (5). 迷走神经传出纤维末梢及其支配的胰腺 (6). 外 (7). 能 (8). 加快 ‎【解析】‎ ‎【分析】‎ 胰液分泌的过程是:食物刺激小肠黏膜,使其分泌促胰液素,促胰液素进入血液作用于胰腺,从而分泌胰液,此过程属于体液调节,当刺激神经时也能促进胰液的分泌,说明胰液的分泌既受神经支配又受体液调节。‎ 图中表示胰腺分泌胰液调节的2个途径:①神经调节:神经中枢→迷走神经传出神经→胰腺;②激素调节:盐酸→小肠粘膜→分泌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 ‎【详解】(1)图甲中的盐酸可刺激小肠(小肠黏膜),从而使其分泌促胰液素,促胰液素经体液传送至胰腺,促使胰腺分泌胰液,这表明机体通过体液调节方式调节胰液的分泌。‎ ‎(2)效应器是传出神经纤维末梢或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图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迷走神经传出纤维末梢及胰腺,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表明机体还可通过神经调节方式调节胰液的分泌,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表现出胰腺的外分泌功能。‎ ‎(3)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葡萄糖;因胰岛素缺乏导致的糖尿病患者体内,脂肪等非糖物质的分解会加快。‎ ‎【点睛】促胰液素分泌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43.为了研究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对某菊花品种茎尖再生芽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在植物组织培养基中加入了6-BA(一种细胞分裂素)和IAA, 配置成四种培养基(见下表)。在四种培养基上分别接种数量相同,生长状态一致的茎尖,在适合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已生芽的茎尖的比率(m),以及已生芽茎尖上的芽平均数,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培养基编号 浓度/g•L-1‎ m/%‎ n/个 ‎6-BA IAA ‎1‎ ‎0.5‎ ‎0‎ ‎76.7‎ ‎3.1‎ ‎2‎ ‎0.1‎ ‎78.4‎ ‎6.1‎ ‎3‎ ‎0.2‎ ‎64.7‎ ‎5.6‎ ‎4‎ ‎0.5‎ ‎60.0‎ ‎5.0‎ ‎(1)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主要的产生部位是_____________;在植物成熟的组织中,生长素通过韧皮部进行________运输,其生理作用表现为_____________性。 当植物横放时,由于受到重力的影响,生长素会进行由远地侧向近地侧的__________运输,导致根、茎的近地侧多。‎ ‎(2)该实验的自变___。 据表分析,生芽效果最好的是第___号培养基,你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 ‎(3) 除题中所列植物激素外,其它植物激素还有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 (1). 根尖 (2). 非极性 (3). 两重性 (4). 横向 (5). IAA浓度 (6). 2 (7). 生芽的总数最多 (8). 赤霉素 (9). 脱落酸 (10). 乙烯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表格为探究6-BA和IAA对某菊花品种茎尖外植物再生丛芽的影响的实验结果,其中自变量为IAA,因变量为丛芽外植体的比率及丛芽平均数,在一定范围内(0~0.5mg/L),随着IAA浓度的升高,再生丛芽外植体的比率逐渐降低.茎尖上的芽平均数先上升后降低。‎ ‎【详解】(1)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主要的产生部位是根尖,在植物成熟的组织中,生长素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其生理作用表现为两重性; 当植物横放时,由于受到重力的影响,生长素会进行由远地侧向近地侧的横向运输,导致根、茎的近地侧多。‎ ‎(2)由表格可知,自变量为IAA浓度,因变量为丛芽外植体的比率及丛芽平均数;生芽效果最好的是第2号培养基,因为第2组生芽的总数最多;‎ ‎(3)除题中所列植物激素外,其它植物激素还有赤霉素、脱落酸、乙烯等。‎ ‎【点睛】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44.研究人员在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研究后,绘制了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甲)和碳循环示意图(图乙),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请据甲、乙、丙三图,回答:‎ ‎ ‎ ‎(1)图乙中的____(填字母)可构成生物群落,碳元素在其中是以______的形式传递。‎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与乙图相比较,甲图中没有的是____(填字母)。‎ ‎(3)湖泊中,水蚤与河蚌的关系是_________。‎ ‎(4)图甲中河蚌属于第____营养级;水蚤的粪便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这种情况下 细菌和真菌的能量直接源于第____营养级。‎ ‎(5)若河蚌从小球藻中获得的能量比例为0.6,从水蚤中获得的能量比例为0.4,则河蚌增加10g,最少需要小球藻______g。 ‎ ‎(6)该地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如图丙为在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中的能量流动图(单位:103kJ•m﹣2•a﹣1)。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用于植食动物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的能量值是:______。若生物种类减少,则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将_______。‎ ‎【答案】 (1). B、C、D (2). 有机物 (3). A、D (4). 捕食、竞争 (5). 二、三 (6). 一 (7). 130 (8). 3.33% (9). 1.2× 104kJ•m﹣2•a﹣1 (10). 提高 ‎【解析】‎ ‎【分析】‎ 分析图 甲图表示食物链,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图中小球藻是生产者,其余4种是消费者;‎ 乙图为碳循环示意,由于生产者和大气二氧化碳之间为双箭头,并且所有生物均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图A是大气二氧化碳库,B是生产者,则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 ‎【详解】(1)图乙中的B生产者、C消费者、D分解者可构成生物群落,碳元素在其中是以有机物传递的。‎ ‎(2)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根据图乙信息可知A是大气二氧化碳库,B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甲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与乙图相比较,甲图中没有的是AD。‎ ‎(3)水蚤与河蚌都可以捕食小球藻为竞争关系;河蚌又可以捕食水蚤为捕食关系。‎ ‎(4)河蚌在不同的食物链中营养级不同,既是第二营养级,又是第三营养级;水蚤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小球藻同化的能量,故水蚤的粪便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这种情况下,细菌和真菌的能量直接源于第一营养及小球藻同化的能量。‎ ‎(5)若河蚌从小球藻中获得的能量是0.6,从水蚤中获得的能量为0.4,则河蚌增加10g体重,最少需要小球藻10×0.6÷20%+10×0.4÷20%÷20%=130g。‎ ‎(6)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0.25÷(0.25+0.05+5.1+2.1)=3.33%;用于植食性动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的能量值是(14+2-4)×103 kJ•m﹣2•a﹣1=1.2×104 kJ•m﹣2•a﹣1。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与生物种类有关,若生物种类减少,则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将提高,反之则降低。 ‎ ‎【点睛】能量传递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效率10%-20%。‎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