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6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宜春中学2021届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前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南宋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若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而是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 (选自2018年11月26日《光明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程端礼、徐与乔、周永年读书方法是在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化而来的。 B. 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朱子的“涵泳”都是前人留下来的读书方法。 C. 王国维认为,读书是“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要求读书人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 D. 文章所述的各种读书法都有着鲜明的儒学烙印,并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的社会存在方式一一对应。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列举朱熹等人著述,分析古今读书的不同,得出传统中国儒学政教体系重视读书方法的结论。 B. 南宋人陈善在谈论读书方法时将“见得亲切”和“用得透脱”两者有机联系在一起,具有思辨色彩。 C. 文章的每一段都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手法,起到了强化作者的观点、增强论证说服力和权威性的作用。 D. 文章在围绕“读书的方法和意义”进行论证时,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进行了阐释和探讨,有理有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获取新知识、取得功名、矫正自我言行、改变现实、规划未来皆属传统中国士子读书的意义。 B. 读书之法是存在古今之变的,但是用所读之书对所处的当下之世有考辨、有诠释仍值得倡导。 C. 读书要想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就必须知道古人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 D. 文章所论传统读书法,在现代社会看来有积极的参考、指导价值,但仍应以扬弃的态度来对待。 【答案】1. A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扩大范围,据“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可知,孟子的“养浩然正气”是读书的结果、意义,不是读书的方法。 C项,曲解文意,“要求读书人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表述有误,王国维的读书方法不是要求读书人怎么做,而是表达自己的观点。 D项,范围扩大,“与孟子所提倡的士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表述有误,“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根据上文可知,“这个读书法”是指“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读书法,不是各种读书方法与孟子所提倡的士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曲解文意,“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说法错误,全文的论述是历史时期交互出现的,不是按照历史发展顺序。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就必须知道古人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说法错误。原文中第2 自然段中说“知道古人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这说明,仅仅是“知道古人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只能是“把书读进去”了。而后文中又说“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说明想要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应该要“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 故选C。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实用类文木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谣言从原来的人际点对点传播演变成了点对面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也更加恶劣。 肆无忌惮地传播谣言,不但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知,消解难得的社会信任,甚至还会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危害国家的安定团结。当虚假信息和谣言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谁能为它们的飞速传播踩下刹车呢? 动物园的大象丢了!这个怎么听都像魔幻电影情节的网络谣言,就发生在五天前。据北京警方发布的通报:本月10日,一网民在网上发布的“海淀区动物园丢失一头大象”的警情通报引发了关注。经核实,这个消息是谣言,造谣人员毛某某被警方依法处以行政拘留三日的处罚。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打击虚假信息和谣言,尤其是网络时代下的虚假信息与谣言,需要多个体系一齐发力才行。一是完善的法律体系。目前,无论是刑事法律还是民事法律,都有相应的规定,只是需要进一步细化。二是加快诚信建设,诚信不单纯是自律。比如网民自律、企业自律,更多的是能够把诚信通过量化的方式表现出来。 (摘编自“央广网”,《打击网络谣言需要社会合力踩下刹车》) 材料二: 材料三: 近日,由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主办的“医疗健康信誉管理专题论坛”在山东济南召开。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会长陈啸宏强调,诚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医疗健康行业信用体系的构建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全民健康至关重要。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医疗信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毛振华指出,信用医疗具有深厚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特别是在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医疗健康行业的信用管理,涵盖主体机构和个人行为,对于机构而言,信用管理有利于强化诚信在内涵建设中的基石作用,提升主体机构的社会品牌价值及行业影响力,提升个体公共道德观。 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广以公共道德为标准,运用市场手段,使失信者接受社会的“惩戒”,不失为我国医疗健康信用体系建设的前置措施,将有利于受戒者的教育与回归。独立的第三方信用管理专业机构及其开展的医疗信用评价认证工作具有独特作用,对加强社会监督,增强医疗健康机构与患者的信息透明与互动,客观公正地展示行业诚信情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新华网”《以信用医疗为基石,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材料四: 日本的诚信教育几乎贯穿人的一生,在家庭中父母经常教育孩子“不许撒谎”;到学校里耳濡目染的是“诚实”二字;到公司里“诚信”几乎是普遍的经营理念。日本很多学校的校训都有“诚信”二字,如东京文京女子中学的校训是“诚实、勤勉、仁爱”;横滨翠陵中学的教育方针是“自立、诚实、实行”;泰星中学的校训是“诚实,品位和刚毅”,校长解释说,诚实就是对所有人都要以诚相待,有品位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诚实,因为诚实,所以要一诺千金,以坚强的意志实现诺言。 在描述德国人的性格特点时,“严谨、诚实、守信”是经常被提到的字眼。德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孩子在四五岁时是培养价值观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最重要时期,97%的孩子的品性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因此在德国的青少年教育体系里,家庭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父母则是孩子的启蒙教育者。德国的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家长有义务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职责。在德国城镇的十字路口随处可见这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为了孩子请不要闯红灯”。据了解,自从立了这块牌子,闯红灯的行人和车辆明显减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互联网对谣言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使法律体系变得更加完善,就能有效控制网络谣言。 B. 日本学校的校训都有“诚信”二字,德国更是在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家长的职责。 C. 微信朋友圈里的谣言类型可将其分为失实报道、儿童走失等七类。由图中数据可知,民众对失实报道的关注度高于对安全报道的关注度。 D.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构建医疗健康行业信用体系尤其重要,以“公共道德为标准,应用市场手段,惩戒失信者”是其前置措施,这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独立的第三方信用管理专业机构的成立,无论是对个人还是机构,都可以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 B. 材料一和材料三主要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反映中国当前的诚信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法理在诚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C. 根据材料二推断,不实报道被大量转发,可能会严重混淆民众视听,因此民众对相关媒体的报道需要采取审慎的态度。 D. 根据材料四可知,日本和德国尤其重视青少年时期的诚信教育,日本主要通过家庭、学校与社会联动的方式实现这追求,而德国更侧重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6. 一、三、四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B 6. ①材料一侧重报道网络谣言的危害以及治理办法。②材料三侧重报道医疗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意义。③材料四侧重报道学校和家庭要重视孩子们在青少年时期的诚信教育。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A项,“如果使法律体系变得更加完善,就能 有效控制网络谣言”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说,有效控制网络谣言“需要多个体系一齐发力才行。一是完善的法律体系。目前,无论是刑事法律还是民事法律,都有相应的规定,只是需要进一步细化。二是加快诚信建设……”; B项,“日本学校的校训都有‘诚信’二字”错误,原文是说“日本很多学校的校训都有‘诚信’二字”,属于以偏概全; C项,“民众对失实报道的关注度高于对安全报道的关注度”错误,由图中数据可知,对安全报道的关注度包括对财产安全、人身安全和食品安全关注度的总和,共计42%;而对失实报道的关注度是29%。所以,应该是民众对失实报道的关注度低于对安全报道的关注度。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B项,“材料一和材料三主要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反映中国当前的诚信问题”不正确,材料三并没有通过具体的事例反映中国当前的诚信问题。故选B。 【6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材料、圈出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整合概括。本题要求是“一、三、四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可以结合材料一“肆无忌惮地传播谣言,不但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知,消解难得的社会信任,甚至还会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危害国家的安定团结”“打击虚假信息和谣言,尤其是网络时代下的虚假信息与谣言,需要多个体系一齐发力才行”,概括得出材料一侧重报道网络谣言的危害以及治理办法;由材料三“医疗健康行业信用体系的构建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全民健康至关重要”“信用医疗具有深厚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特别是在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可以概括出材料三侧重报道医疗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由材料四“日本的诚信教育几乎贯穿人的一生,在家庭中父母经常教育孩子“不许撒谎”;到学校里耳濡目染的是“诚实”二字”“在德国的青少年教育体系里,家庭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父母则是孩子的启蒙教育者。德国的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家长有义务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职责”,可以概括出材料四侧重报道学校和家庭要重视孩子在青少年时期的诚信教育。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永不掉队 谢志强 1947年冬,秦山第一次听见方歌唱歌。 团长命令:“我们的两条腿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秦山穿草鞋,脚磨破了,渐渐地落在急行军的队伍后边。于是,他听见了那支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方歌站在路边的一个小土坡上,齐耳短发,她旁边还站着两个女兵,是师文工团的团员。秦山踏着歌声,赶上了队伍。 部队准时到达了指定的地点,堵住了敌人的退路,激战三天。秦山身负重伤,被送到野战医院。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来医院慰问伤病员。 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队了。他听见方歌的歌声,苏醒过来。歌声飞进了他的心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 医生对方歌说:你把这个英雄唱醒了。 秦山家境穷困,爹娘却供他上学,念到初中,日本鬼子来扫荡,他就参了军。 他受过五次伤,这一次伤得最重。他说:一颗炮弹把我炸飞了。方歌说:我见过你,看不出,你还是个英雄! 1948年,秦山调进了王震所在的部队,当了独立旅某连的连长。挺进西北,开赴新疆——新疆和平解放。 翻过祁连山,秦山第三次听见了方歌唱歌。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跟秦山的连队在一起宿营。女兵很惹眼。秦山看见了方歌,风撩着她的齐耳短发,像水边的垂柳。秦山的心里奏起旋律。 茫茫戈壁荒漠,一眼望不到尽头。 方歌突然唱起了歌:向前向前向前…… 秦山站起来,走过去,说:你咋知道我在唱…… 我一点儿也没唱出声音呀。 方歌说:我似乎听见了一个旋律,有谁起了个头。 部队来到了南疆重镇阿克苏,驻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开始垦荒。秦山第四次遇见方歌,是在团部。 他乐了,说:是要来慰问一下我们了,戈壁荒滩听了你们的歌声就会开花呢。 方歌说:这一回,是调到你们这儿了。 1952年春,秦山独自骑马,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进入了沙漠。他打算建立一个新的连队,开垦一个新的荒原。按他的说法是,大口啃一块沙漠。 起了大沙暴。沙漠似乎要作弄一下英雄。两天里,风沙铺天盖地,仿佛真的要叫他“进去出不来”。风一停,沙一落,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沙漠异常美丽,移动过的沙丘,那纹路,如同水的波纹。沙漠总是将进入它上边的物体含而不露地收藏起来。 幸亏有一棵枯死的胡杨树。找到秦山的时候,他搂着树干,沙子已埋到他的腰。胡杨树仿佛缩短了一截。秦山的嘴里灌满了沙粒,几乎没了脉搏。 打电话给团部。方歌带了团部的两个女兵赶来,其中一位是女医生。秦山像胡杨树一样,一动不动。 方歌和女兵含泪唱歌,唱沂蒙山小调。 秦山是山东籍。但他对家乡的歌也没反应。 女医生听不见秦山的心脏跳动了,就用一块白布裹住秦山。 教导员拿来了军旗,盖到秦山的身上。 方歌扑过来,揭掉军旗,打开白布,向秦山喊:我们早就讲好了,来,让我给你唱歌。地窝子里一片宁静。 歌声响起: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渐渐地,所有的人都跟着方歌唱了起来。阳光从地窝子上边的天窗照进来,沙尘像音符,在阳光中飞舞。 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 多年后,我了解到了各种版本的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其中一个讲述者是秦平沙,他是秦山和方歌的儿子,我们都是军垦第二代。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山负伤醒来之后,“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这一细节写出了一个战斗英雄坚定、乐观的情怀。 B. 作者在文中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了方歌在面对生命“湮灭”的秦山时内心的悲痛,写得极富感染力。 C. 越过祁连山,“秦山心里奏起旋律”,“方歌突然唱起了歌”,说明两个人内心已经有了难以言说的默契。 D. 文章结尾为闲笔,虽对前文做了补充交代,但对主旨帮助不大。如删去结尾段,用“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一句作结,反而更显韵味悠长。 8. 小说以“秦山听方歌唱歌”谋篇布局,这样安排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9. 这篇小说洋溢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C 8. ①从情节上,以歌声为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②从形象上,展示了人物献身革命事业、追求爱情的美好形象。③从主旨上,歌声多次出现,一步步强化主旨。④从效果上,增添了故事的传奇色彩,具有可读性。 9. ①英雄主义。不惧牺牲,战争时期,用双腿跑过汽车轮子,五次受伤;勇于奉献,国家建设时期,垦荒中,不畏恶劣条件,独自深人沙漠。②浪漫主义。歌声唤回生命,秦山受重伤时,方歌用歌声唤醒了他;歌声催生爱情,在共同的革命理想中,通过歌声,他们产生了爱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说明两个人内心已经有了难以言说的默契”错误,由原文“方歌所在的文工团跟秦山的连队在一起宿营。女兵很惹眼。秦山看见了方歌,风撩着她的齐耳短发,像水边的垂柳。秦山的心里奏起旋律”可知,应该是在“方歌所在的文工团跟秦山的连队在一起宿营”的时候两个人内心已经有了难以言说的默契,而不是“越过祁连山”的时候。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答题一般先答出结构上的特征,然后分析效果,效果一般从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角度分析。 此题分析的重点是文中布局谋篇特征,“秦山听方歌唱歌”是文本的主要线索,增强文本的核心表现力,推动小说情节进一步发展,“歌声”代表的是一种希望,写歌声,有利于强化小说主旨,增强文本的表现色彩,同时增强文本的传奇色彩。由原文“方歌扑过来,揭掉军旗,打开白布,向秦山喊:我们早就讲好了,来,让我给你唱歌。地窝子里一片宁静。歌声响起: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渐渐地,所有的人都跟着方歌唱了起来。阳光从地窝子上边的天窗照进来,沙尘像音符,在阳光中飞舞。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多年后,我了解到了各种版本的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可知,展示了人物献身革命事业、追求爱情的美好形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探究的对象是文中的“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答题时具体的指出文中的体现即可。 由“我们的两条腿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他打算建立一个新的连队,开垦一个新的荒原。按他的说法是,大口啃一块沙漠”等分析可知,不怕牺牲,用于奉献,内容体现了“英雄主义”;“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了队。他听见方歌的歌声,苏醒过来。歌声飞进了他的心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我了解到了各种版本的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其中一个讲述者是秦平沙,他是秦山和方歌的儿子,我们都是军垦第二代”等分析可知,歌声唤回生命,催生爱情,通过歌声,他们产生了爱情。体现了“浪漫主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人也。少孤,依族父伯仁。伯仁姑,益州牧刘璋之母也。璋遣使迎仁,仁将祎游学入蜀。会先主定蜀,祎遂留益土,与汝南许叔龙、南郡董允齐名。时许靖丧子,允与祎欲共会其葬所。允白父和请车,和遣开后鹿车给之,允有难载之色,祎便从前请先上。及至葬所,诸葛亮及诸贵人悉集,车乘甚鲜,允犹神色未泰,而祎晏然自若。持车人还,和问之,知其如此,乃谓允曰:“吾常疑汝与文伟优劣未别也,而今而后,吾意了矣。” 先主立太子,祎与允俱为舍人,迁庶子。后主践位,为黄门侍郎。 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诸葛恪、羊衜等才博果辩,论难锋至,祎辞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权甚器之,谓祎曰:“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还,迁为郎中,亮北驻汉中,请祎为参军。建兴八年,转为中护军,后又为司马。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 亮卒,祎为后军师。顷之,代蒋琬为尚书令。琬自汉中还涪,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御之。光禄大夫来敏至祎许别,求共围棋。于时羽檄交驰,人马擐甲,严驾已讫,祎与敏留意对戏,色无厌倦。敏曰:“向聊观试君耳!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祎至,贼遂退,封成乡侯。琬固让州职,祎复领益州刺史。祎当国功名,略与琬比。十一年,出驻汉中。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咨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循在坐。祎欢饮沉醉,为循手刃所害,谥曰敬候。 (选自《三国志•蜀书》)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B. 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C. 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D. 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秦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如蔺相如是宦者令缪贤舍人。 B. 践位,指帝王登上帝位,表示帝王登基的词汇,如“践祚”“践极”“履至尊”“继位”等。 C. 建兴,后主刘禅的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而给予的褒扬性称号,始于西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费祎能言善辩、外交辞令高超。费祎受诸葛亮的委派出使吴国,凭借着出色的口才,使得善于诘难的诸葛恪等人也不能占据上风,得到孙权的赞赏。 B. 费祎安然若素,具有良好美德。费祎与董允一同乘坐简陋的车子前往许靖儿子的墓地。董允脸上露出难以乘坐的神色,而费祎先上车且沉静如常。 C. 费祎机智聪明、善于调解矛盾。魏延与杨仪反目成仇,每次一见面都争论不休。费祎对他们分别劝解,晓以利害,让两人发挥了各自的职能作用。 D. 费祎气度不凡、功绩名望突出。魏军来犯,来敏在双方对弈活动中察探费祎,费祎面无厌倦之色;退魏军后封侯,主持国事功绩名望超过了蒋琬。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权甚器之,谓祎曰:“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2)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御之。 【答案】10. B 11. D 12. D 13. (1)孙权很器重费祎,对他说:“您是天下有美德人(您有着天下最美好的品德),一定能成为蜀国辅佐帝王的重臣(一定能很好地辅佐蜀国),恐怕不能多次来(常来)我们东吴了。” (2)延熙七年,魏军驻扎在兴势,后主授予费祎符节,他率军前往抵御敌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本着会翻译便会断句的原则应该努力提升译文能力,前提条件自然是广泛储备重点词语,多了解特殊句式、古今异义等古代文章遣词造句的语法特点了。“丞相亮南征还”,这是一个主谓宾完整的句子,后边应该断开,“群僚于数十里逢迎”,这里“群聊”做主语“于数十里”作状语修饰限制动词“逢迎”,“群僚”前“逢迎”后需要停顿,排除A项;“亮以初从南归”,“亮”为主语,前面要停顿,“归”为谓语,这是独立的句子,“归”后要停顿,排除C项和D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记忆、理解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文书的名称、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 项,“给予的褒扬性称号”说法不正确。谥号是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明的称号。总体来说,谥号一般有三种:表褒扬的、表批评的、表同情的。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储备能力。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实词解释的方法:(1)扩词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2)积累法。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3)揣测法。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本题属于课本知识“比”的迁移。D项,费祎“主持国事功绩名望超过了蒋琬”,表述不当,原文是“祎当国功名,略与琬比”应该是与蒋琬相当。比,并列、挨着。 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然后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第(1)句里需要把握的得分点有:“器”,器重;“君天下淑德”是判断句;淑德,美德;“必当股肱(于)蜀朝”,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当,担当;股肱,辅臣;数,多次。第(2)句,得分点有:魏军次于兴势,可以译文状语后置句,“魏军在兴势驻扎”;次,驻扎;假,授予;节,符节;御,抵御。 【点睛】参考译文: 费祎,字文伟,是江夏鄳人。他小时候父母双亡,靠同族父辈费伯仁生活。伯仁的姑,是益州牧刘璋的母亲。刘璋派遣使者迎接伯仁,费伯仁带领费祎到蜀地求学。恰逢先主平定蜀地,费祎就留在益州,与汝南人许叔龙、南郡人董允齐名。当时许靖丧子,董允和费祎想一起到许靖之子的葬地去。董允向父亲董和请求要一辆车,董和就派人给他们驾驭一辆从后面开门的鹿车。董允面有难色不愿上车,而费祎就抢先上去。等到了葬地,诸葛亮和许多达官贵人都已到齐,车辆都很崭新华美,董允的神色一直局促不安,而费祎却泰然自若。车夫把车拉回去后,董和向他询问,知道情况是这样,就对董允说:“我常疑心自己还没分辨出你和文伟的优劣高低,从今以后,我很清楚了。” 先主立刘禅为太子,任费祎和董允为舍人,又升为庶子。后主刘禅继位后,他们任黄门侍郎。丞相诸葛亮南征回朝,群官到都城外几十里处迎接。其中大多数官员比费祎年长且职位尊贵,但诸葛亮却只命费祎与自己同乘一车,从此众人莫不对费祎另眼相看。诸葛亮刚从南边归来,任命费祎为昭信校尉出使吴国。诸葛恪、羊衜等人,知识广博,才能卓越,善于辩论,论辩责问言辞锋利,而费祎与他们谈论时,却滔滔不绝,含义深刻,据理回答,对方始终不能使他服输。孙权十分器重费祎,对他说:“你是天下具有美德和才能的人,必定会成为辅佐蜀国君主的重臣,以后恐怕不能常来了。”费祎回蜀后,升为郎中。诸葛亮北驻汉中时,请费祎任参军。建兴八年,费祎转任中护军,后又任司马。当时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互相憎恶,每当坐在一起时就争论不休,有时魏延甚至举刀比划着要杀杨仪,杨仪则痛哭流涕。费祎就常坐到他们中间,分别予以劝解,诸葛亮在世时,之所以能充分发挥魏延、杨仪各自的才能,主要靠费祎对他们二人的帮助扶正。诸葛亮去世后,费祎任后军师。不久,代替蒋琬任尚书令。蒋琬从汉中回到涪县时,费祎升为大将军,总领尚书职务。延熙七年,魏军驻扎在兴势山,后主授予费祎符节,他率领士兵前去抵御。光禄大夫来敏到费祎处告别,请他一起下盘棋。当时战事正急,军书往来传递,人马披甲戴盔,战车整备完毕,而费祎却与来敏专心致志地下棋,毫无急躁厌倦的样子。来敏说:“我来这里只不过是观察试探您罢了!看来您确实是最适宜的人选,一定能打退敌寇。”费祎到了兴势山,敌人就撤退了,费祎被封为成乡侯。后来,蒋琬一再推让益州的职务,费祎便又兼任益州刺史。费祎报效蜀国所立的功名,大致与蒋琬并列。延熙十一年,费祎出驻汉中。从蒋琬到费祎,即使身负重命远在朝外,但奖赏惩罚之事,朝廷都要先向他们征求意见,然后才执行,他们受到的尊崇信任就像这样。延熙十六年的岁首大会,魏国降将郭循也在座。费祎畅饮沉醉,被郭循亲手持刀所害,赠谥号为“敬侯”。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哀郢①二首(其二) 陆 游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②真同下阪轮。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自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③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 【注】①哀郢:本是屈原《九章》中的篇名,陆游借以为题。郢,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附近。②徂岁:言岁月流逝。③章华:指章华台,楚国离宫,被誉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台”,后毁于兵乱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先说荆州十月已是早梅初开的小阳春气候了,接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时光的流逝比作下坡的车轮。 B. 颔联紧承首联,由岁月轮转联想到人事代谢,感叹有很多像屈原一样被放逐的人,但也认为天地不会困住有壮志的人。 C. 颈联意境苍凉而悲壮,抒发了诗人心中那无法排解的报国无门的孤独、怨愤、惆怅、苦闷,深化了颔联的悲情。 D. 这首诗首联和尾联皆写景,遥相呼应,思路缜密,结构严谨;中间两联直抒胸臆,感情浓郁。情因景而发,主旨鲜明。 15. 诗尾联勾画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具有怎样的深刻意蕴?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尾联勾画出一幅荆榛满地、霜露侵入的废城的惨淡景象。意蕴:尾联上下两句通过郢都的昔盛今衰(今昔对比),抒发了诗人对国土沦丧的痛惜(对时局国事的忧虑);尾联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眼前之景的惨淡透露出诗人报国无门的孤独与苦闷。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中“但也认为天地不会困住有壮志的人。”表述错误。“天地何心穷壮士”正确解释为“天地何曾有导致壮士图穷困厄的心”但表述重点应在下一句:自古以来,皆因人事之非,以至于很多像屈原一样的忠臣被流放江湖。这一切怎不令人顿生怨愤,非淋漓痛饮焉能排遣,非慷慨悲歌何以发泄。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本题中,让分析尾联的景物形象和意蕴作用,结合诗歌尾联可以看出:尾联通过“废城”“霜露”“荆榛”等意象,勾画出一幅荆榛满地、霜露侵袭的惨淡的废城景象。意蕴:诗歌从回顾楚国兴起和发展的历史着笔,与其衰落败亡的结局以及今日遗址荒芜的景象,作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故土沦丧的痛惜;尾联借景抒情,眼前之景的惨淡,透露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与孤独。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的语言简洁凝练,开篇仅用“_______”一句就已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_______ ”一句则点明了季节特征,并渲染了萧瑟落寞的氛围。 (2)在苏轼《赤壁赋》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洞箫声的悲凉。 (3)《庄子·逍遥游》中以具体例子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 ______”。 【答案】 (1). 浔阳江头夜送客 (2). 枫叶荻花秋瑟瑟 (3). 舞幽壑之潜蛟 (4). 泣孤舟之嫠妇 (5). 朝菌不知晦朔 (6). 蟪蛄不知春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背诵,重视积累,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在默写时要注意“浔”“荻”“壑”“嫠”“晦朔”“蟪蛄”的写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春节”这一传统的中国节日,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以其神奇的力量和速度, 地域、种族、文化的界限,创造了一幅“ 、全球同乐”的奇观。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春节的报道,则从“蜻蜓点水”转向“浓墨重书” ,从猎奇式的“望远镜模式”转为深入式的“放大镜模式”。究竟是什么力量,助推中国春节走向世界、走近不同文明、走到国际性舞台中央?究竟是什么力量, 各国民众敞开怀抱笑迎“中国红”与“中国年”?首先是文化的感应力。春节是密集展示中国文化的橱窗,红彤彤的春联、中国结、利是封,寄寓了喜庆欢乐、好运降临的征兆,对应了西方社会“幸运”“快乐”的追求;敬天祭祖、吃团圆饭、走亲访友等年俗,暗合了西方社会懂得感恩、爱家、爱社区等价值观……( )。其次是商业的推动力。毋庸讳言,“春节经济”已经成为各国拉动经济增长的利器,在商业力量的加持下,“中国春节”在西方社会的融入速度加快了、话题性增强了、效应也放大了,“文化的春节”和“商业的春节”互相借力、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打破 额手称庆 吸纳 珠联璧合 B. 突破 额手称庆 吸纳 相得益彰 C. 打破 普天同庆 吸引 珠联璧合 D. 突破 普天同庆 吸引 相得益彰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红彤彤的春联、中国结、利是封,寄寓了喜庆欢乐、好运降临的思想,对应了西方社会“幸运”“快乐”的追求 B. 红彤彤的春联、中国结、利是封,寄寓了喜庆欢乐、好运降临的意蕴,对应了西方社会对“幸运”“快乐”的追求 C. 红彤彤的春联、中国结、利是封,寄寓了喜庆欢乐、好运降临的征兆,对应了西方社会对“幸运”“快乐”的追求 D. 红彤彤的春联、中国结、利是封,寄寓了喜庆欢乐、好运降临的意蕴,对应了西方社会“幸运”“快乐”的追求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中国春节文化的感应力,为共庆“中国春节”奠定基础 B. 中国春节文化的感应力,达到了普天同庆的高度 C. 东西方文化上的契合点,为共庆“中国春节”奠定基础 D. 东西方文化上的契合点,达到了普天同庆的高度 【答案】17. D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1空,打破:指物件受到突然或猛烈的一击而出现缺口或裂为碎片或几部分或突破原有的限制和约束。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冲破,超过。这里形容的是界限,所以应用“突破”。第2空 ,普天同庆:全天下共同庆祝。额手称庆:把手放在额头上,表示感到庆幸。结合后边的词语“全球同乐”可知,“普天同庆”符合语境。第3空,吸引:指把事物或别人的注意力引到自己方面来。吸纳:吸收容纳。这里形容的是各国民众笑迎“中国红”“中国年”,应用“吸引”。第4空,相得益彰:两者相互配合协助,双方的优点和长处更能显示出来。珠联璧合: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完美无缺。联系前面的“互相借力”,“相得益彰”使用正确。 故选D。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画线句中“寄寓”和“征兆”搭配不当,可把“征兆”改为“思想”或“意蕴”;第二个分句词残缺导致句子表意不明,应在“西方社会”后加“对”。 A项、D项,“对应了西方社会‘幸运’、‘快乐’的追求”,介词残缺; C项,搭配不当,“寄寓”和“征兆”搭配不当。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解答此类题目,要依据上下文的相关提示语进行准确补写。由上文“春节是密集展示中国文化的橱窗……对应了西方社会……暗合了西方社会…”可以推出, 填写的第一个句子,应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或者契合点”相关;从整个语段的语境来看,前面讲的是春节的习俗对应、暗合西方社会的追求和价值观,这就为共庆“中国春节”奠定了基础,所以C项的表述与前文的衔接最恰当。 故选C。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键盘侠是一个网络词语,指部分在现实生活中胆小怕事,而在网上发表“个人正义感”的人群,毫无疑问,“键盘侠”从出现开始,①___ 。但也只有他们自己尚且不自知地沉浸在同络评论区里,一个个妙语连珠,口吐莲花,对各类网络事件评头品足,②___,殊不知,真正的侠客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绝不会是评论区里义愤填膺,现实面前一言不发,默默无闻的路人甲,其实真正的“键盘侠”,还是注重一个“侠”字,③____ ,键盘可以成为两种不同性格的分割线,但侠气却是不容分割的。 【答案】 (1). 就带有鲜明的贬义色彩 (2). 以为这样就是真正的侠客 (3). 而不是“键盘”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具体为语境补写题。首先要阅读全段,了解文段内容;其次标出句子,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接着注意关联词的暗示作用和含义;最后结合文体,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第①空,从上文中“现实生活中胆小怕事”“在网上发表‘个人正义感’”可知,“键盘侠”是带有鲜明的贬义色彩的。分析可知,第①空可以填写“就带有鲜明的贬义色彩”。第②空,这些“键盘侠”在“妙语连珠”“口吐莲花”“评头品足”之后,觉得自己是英雄,是正在的“侠客”。根据下文“殊不知”的转折可以看出,这里可以填写“以为这样就是真正的侠客”。第③空,根据前文的分析,“侠客”都是有正气感,敢于直面反动势力或违法犯罪分子的,不是“一言不发”的“缩头乌龟”,那样就没有一点“侠气”,这样的“键盘侠”,就没有了“侠”,只有“键盘”了。根据分析,第③空应填“而不是‘键盘’”。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 一部国产动画电影在暑期档备受瞩目,这就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猫眼数据显示,《哪吒》上映首日综合票房、上映首周综合票房均创同类电影最高纪录。诸多评论中,这部动画电影已经成为国产原创动画作品里程碑式作品。一旦有国产动画作品引起广泛好评,总会有声音讨论“国漫崛起”。业内人士表示,从目前国内动漫整体来看,产业环境、企业运作、作品本身和用户等方面尚不够成熟。下一部《哪吒》这样的精品或许还要过很长时间才会到来。不过从2005年《关于促进我国动画创作发展的具体措施》发布以来,国家不断有支持政策出台。随着二次元用户的崛起以及大量盗版作品的下架,动漫产业开始大量受到资本的关注。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视频平台的崛起,也助推了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在新的市场环境之中,更多优秀国漫作品的诞生值得期待。 【答案】国产动画电影《哪吒》暑期大热并受好评(备受瞩目并被认为是里程碑式作品)。“国漫崛起”为时尚早(国内动漫整体不够成熟)。“国漫崛起”值得期待(新的市场环境下,更多优秀国漫作品值得期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也可找出语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进行翻新改造。要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本质特征。学会删除无关的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打叶削枝,把多余的枝叶去掉,剔除那些可以不要的信息。选定的词语,要能大体表达出主要内容。你能抓住主要信息,就能找出关键词。先概括再提取,提取最能展示优点、充满正能量的关键词,摄取其精髓。结合“猫眼数据显示,《哪吒》上映首日综合票房……成为国产原创动画作品里程碑式作品”分析,《哪吒》暑期大热并受好评。结合“业内人士表示,从目前国内动漫整体来看,产业环境、企业运作、作品本身和用户等方面尚不够成熟。下一部《哪吒》这样的精品或许还要过很长时间才会到来”分析,主要讲“国漫崛起”为时尚早。结合“不过从2005年《关于促进我国动画创作发展的具体措施》发布以来,国家不断有支持政策出台……更多优秀国漫作品的诞生值得期待”分析,主要讲国家不断出台支持政策,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视频平台的崛起,“国漫崛起”值得期待。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祭拜祖先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就连买了一本新的笔记本郑重地写下第一行字,也可算是一种仪式。 有人认为,仪式有着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不容轻易改变;也有人认为,仪式是应生活而产生的,跟不上时代步伐就理应改变;还有人认为,生活节奏这么快,时间这么紧张,仪式应该除去,要把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里去。 对于仪式,你怎么看?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诚于中者,必形于外 外在的形式承载着内心的重量,有仪式感,生活才过得美好而精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每一个形于外的细节,都绽放着内在的馥郁。恰如《大学》所云:诚于中,形于外。 无论是那个吃饭前总要先让手机“尝”菜的姑娘,还是那所物质条件极度匮乏却每周都要认真举行升旗仪式的学校,都深谙仪式感对生活的重要性。张爱玲嫁给胡兰成时没有举办像样的婚礼,但依然走了一遍结婚的流程,即便婚礼现场只有新郎、新娘及证婚人三人。纵使婚书上“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承诺成了一纸空话,张爱玲依旧坚守着对仪式感的信仰。她说:“仪式感能唤起我们对内心自我的尊重,也让我们更认真地去过属于我们生命里的每一天。” 仪式感可以点亮生活,为我们明确每一个人生节点的责任与义务。 中国自古有“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的礼仪,这种古老的礼节何尝不是一种仪式感?直到今天,依然有不少学校为年满十八岁的学生们举行盛大的成年礼,这样的仪式可以让他们明确成年的意义,在仪式感中体悟肩头的责任。《周礼》中除了嘉礼,更有吉礼、凶礼、军礼以及宾礼,每一种“礼”,都诠释着仪式的重要性。虽然现代社会中许多繁文缛节早已退出历史,但中华民族深入骨髓的礼仪文化却代代相传,永不止息。 仪式感可以呼唤梦想,让人们更加信仰未来,于绝望的土壤中播下希望的种子。 衣食无忧的生活中我们需要仪式感,在枯鱼涸辙的环境下更需要保留仪式感。逆溯民国岁月,我们看到北大、清华及南开三所学校坚持在炮火烽烟中保留学校的形式,时至今日,长沙及昆明依然流传着西南联大的传奇。八年的坚守,西南联大为国家保存了重要的科研力量,也培养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卓越人才。困厄之中,仪式感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璀璨于茫茫夜空的希望之星辉。 仪式感可以继往开来,让我们一面告别过去,一面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总有一些时光节点的仪式,成为生命或民族的丰碑。七十年前,人民领袖毛泽东在天安门庄严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彼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从此中华民族跨入了崭新的时代,那场盛大的仪式,曾令多少中华儿女热泪盈眶。从个人,到社会,乃至国家,都需要用仪式感来书写时光的轨迹,当许许多多的仪式连在一起,便构成了命运的广厦,也汇成了历史的星河。 诚于中者,必形于外。许多人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麻木的神经深陷物质世界的尘埃,而仪式感却是那尘埃中开出的花,以淡雅的芬芳呼唤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有人预言电子书会取代纸质书,网店会取代实体店,甚至虚拟课堂会取代校园。我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一天,因为仪式感不是柏拉图的精神乐园,它需要现实的阳光雨露去滋养,生活有了仪式感,我们会更加热爱生活。 【解析】 【详解】1.审题:本题与近几年广东高考作文命题形式保持一致,为“材料引……”的新材料作文。作文类型上,属于“社会生活型”和“理论观点型”的综合体。命题材料反映的是当下的社会生活现象,而在现象的呈现上又体现了一定的观点倾向。写作对象集中,关键词为“仪式”,此为题目的限制性,考生必须要紧紧围绕“仪式”这个核心范围进行写作,否则视为离题或者偏离题意。在明确的写作范围的基础上,材料又提供了三个由“仪式”而引发的观点,体现了题目的开放性,三个观点为并列关系,三个观点的并列可引发考生对“仪式”的不同角度的思考,从而拓宽考生对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的思考,能区分不同层次考生的思维水平及写作水平。 材料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时间上,“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二是范围上,“祭拜祖先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就连买了一本新的笔记本后郑重的写下第一行字,也可算是一种仪式”;三是态度上,“有人认为,仪式有着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不容轻易改变;也有人认为,仪式是因应生活而产生的,跟不上时代步伐就理应改变;还有人认为,生活节奏这么快,时间这么紧张,仪式应该除去,要把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里去。”。 层次一言简意赅地概括了仪式的普遍性,同时也引出本次作文的写作核心词“仪式”。层次二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4 种典型的仪式性行为。其一是“祭拜祖先”,这侧重体现了仪式的神圣性与延续性。祭祖,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是极其神圣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祭祖的仪式必然是神圣而虔诚的,同时,中国人在也祭祖的过程中延续继承着一个家族的精神信仰,因此,祭祖仪式也可理解为精神信仰通过一定的仪式行为延续传承的过程。其二是“婚丧嫁娶”,侧重体现仪式的世俗化表现,相对于祭祖行为,仪式从高高在上的神圣行为转而走进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中国人的精神价值里,有“五常”的说法,“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礼”即“五常”之一,而中国的“礼”往往是通过各种日常化的仪式来体现,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日常生活中没有什么比婚丧嫁娶更为重要的了,婚丧嫁娶也是日常生活中仪式感最强的行为。其三侧重体现仪式的特定纪念价值,例如毕业典礼、成人礼等等,这些仪式往往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其四侧重体现仪式的个性化与多样化,通过在一本新的笔记本上郑重写下第一行字这样的日常仪式行为,引导考生对仪式的多层次的思考,加深考生对仪式的理解。同时,通过典型的仪式性行为的列举,也在提醒考生仪式并非是一个虚无飘渺的抽象概念,而是非常具体的生活行为。 层次三呈现了对仪式的三种不同的观点态度。每一个观点即为一个思考角度,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只是提供了三种观点,而考生是否认同此种观点则是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认同材料所提供的观点,也可反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1强调仪式流程的稳定性,意义的确定性。应该说,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这是一个行为能成为仪式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行为仅是随机的,而不是稳定的,或者无甚意义,这样的行为是不能称之为仪式的。当流程稳定了,意义确定了,仪式也就具备了相应的神圣性和延续性,也就不容随意改变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当某一个仪式确定了,过分强调了流程的稳定性,此时的仪式或许又会变成一个限制乃至束缚事物发展、社会进步的因素。考生可据此正反立意。 观点2强调仪式的发展性,仪式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因应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当时代发生改变,生活也随之改变的时候,建立在旧有的生活基础上的仪式的改变也是在所难免的,注意观点2并非否定仪式的存在价值,只是强调仪式的因时而变。但是,对于发展性,也会存在另一种可能,时代的发展并不一定把生活导向更美好的彼岸,且生活的需要并不见得就是正当合理的,例如贪念恶念,此时,旧有的一些仪式的存在反而能起到规范个人行为,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可见,对于观点2也是可作肯定与否定的判断的。考生可据此正反立意。 观点3强调的仪式在现实压力下的另一种可能——逐渐忘却、消失。观点3留下的思考其实很宽泛的,依然可对其作肯定与否定的判断。从肯定的角度看,如今的仪式虽然越来越多,场面越来越华丽,但仪式带来的感觉却越来越缺失,徒有形式而缺乏意义的仪式确实需要去除。从否定的角度看,生活节奏快,时间紧张,并不是就可以去除仪式的原因,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节奏快,时间紧,我们反而需要一些必要的仪式来调整、规范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真正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考生也可据此正反立意。 当然,除了可以正反立意外,从辩证角度立意也是可以的。 2.参考立意:给仪式一点空间、仪式之道,承古萌新、还仪式以真意、让仪式与时代携手同行 3.行文结构:本文写作范围其实就是“如何看待仪式的形式与意义的改变?”核心词是“仪式”。只要围绕“如何看待仪式的形式与意义的改变”这个范围引发的思考与认识都是符合题意的。所以,开篇可以先引述材料,摆明自己的态度:赞成、反对或者辩证地看待仪式,然后根据自己的态度,分别论述仪式的意义与价值,接下来再联系实际,谈一谈仪式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和积极或消极影响,最后总结全文,结尾注意要强调自己的观点,注意扣题。 4.写作素材: (1)华人女作家当中,我最喜欢的是严歌苓。除了文采,我也欣赏她的生活态度,她是那种仪式感拿捏得刚刚好的人,有一点“作”,又“作”得不让人讨厌。她说自己每天只做八个小时的“猪八戒”,她每天像上班族一样早起,简单洗漱后坐到书桌前开始工作,写到下午3点。然后化妆,换上漂亮衣服,买菜做饭,等候丈夫回家。自由职业者不用准时上下班,家庭主妇不用注重打扮,这几乎是大家的共识。可就是这两件不必要的事,让她作为作家时自律高产,作为妻子时优雅迷人。严歌苓写作的时候,有五样东西是必备的:高档的稿纸,干爽的棉袜,极辣的面条,陈年的红酒和一个大浴缸。好的稿纸利于书写和修改;洁白干爽的袜子能让自己写作时体感舒适;吃一碗特别辣的面条能保持思维的亢奋;晚上喝点红酒,在浴缸里泡个舒服的澡,则是对自己这一天创作的犒赏。看似“矫情”的几样东西,个个都在悄然地改变着她的生活,让她一步步成为现在的严歌苓。 (2)人们常常对仪式感存在误解。认为每年纪念日都互赠礼物的夫妻活得太客气了;认为每月工资日都要去犒赏味蕾的姑娘不会过日子;认为每次旅行都要给自己寄一张明信片的小伙子太矫情……其实,这些看似不必要的、没有用的事情,恰恰是他们给自己加的那束光,生活的无趣、艰辛和彷徨,都被这束光照亮了。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许多人都在行色匆匆地追求着高效率的获得。不要因为自己走得太快,而嘲笑那些散步的人啊,他们在自己的步调里,欣赏着你看不到的风景,沐浴着你触不到的暖阳。生活需要仪式感,就像平凡的日子需要一束光。 (3) 一方面,我们要培养批判精神。丁艾克曾说:”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黑暗习以为常。”文化的痼疾不可规避,决然锐利的双眼启迪希望的华光。对于仪式的糟粕,敢于突破,敢于拒绝;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树立创新意识。王尔德有云: ”在我们身陷泥泞时,有人在仰望星空。”立足传统的源远流长,汲取营养,眺望远方,寻找花开灿烂,新意盎然。对待仪式的态度,折射着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对待历史的肯定或否定,更彰显着对自身发展的积极与消极。唯有将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融合,回顾过去,心怀高远,仪式方可意味不变,悠悠长长。雨果曾说:“让心中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愉悦。”中华的巨龙亦将由承古萌新的仪式中重获新生,乘青云凌霄至九重,揽千里江山收眼底,华夏凭此,文化更强!批判继承,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承古萌新。仪式将孕育文明璀璨新生,千丈华夏荣光。雄鸡展翅,引向辉煌! (4)传统的春节大体包括两个时间段,大年初一之前主要是家庭内的各种活动,祭灶神、准备各种食物、迎请先人回家、祭祖和家庭内的聚会;过了初一主要是各种社会活动,走亲戚、邻里拜年、回娘家,最后则是整个村庄或跨村庄的活动,包括舞狮、走高跷、集体祭祀等。这些活动大多有规定的仪式,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说春节不是一个休息或吃喝的日子,而是一个集中的社会活动时期。我曾在江汉平原访问过一个村庄的春节,高潮是在元宵节,周边各个村庄要轮流祭拜同一个地方神庙。正月十五这一天,是我所访问村庄的祭拜日,早早起来,村庄的舞狮队就向各家各户拜年,然后请出祖先的牌位,浩浩荡荡排队去祭祀地方神庙。整个过程热闹、有序,充满仪式感,在外打工、经商的人都会回到村里,参加这一天的活动。传统的春节主要不是准备食物,也不是吃喝和发红包,而是一个社会性很强的活动,与活动相伴随的仪式,是决定春节是否有年味的关键,现在年味淡了,原因之一就是通过仪式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少了。比如传统的拜年有许多礼节,是邻里亲戚互相交往和增加沟通的机会,现在拜年正变得越来越随意,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微信拜年,既没有了传统的仪式感,也没有形成新的仪式感。当你接到拜年电话的时候,可能还有些感觉,但是面对大量内容雷同的拜年段子、表情包和短视频,你能有多少仪式感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