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宿迁市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试卷 高 一 生 物 一、单项选择题 ‎1.同源染色体是指 A. 形态、大小大体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B. 来自父方和母方的任意两条染色体 C. 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 D. 一条染色体复制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同源染色体是指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配对的两条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一般形态大小相同。‎ ‎【详解】形态、大小大体相同的两条染色体,不一定就是同源染色体,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两条染色体能联会配对,A错误;来自父方和母方的两条染色体必须具有能联会的特点,因而不是任意的两条染色体,B错误;同源染色体是指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配对的两条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一般形态大小相同,C正确;一条染色体复制形成的两条染色体是两条姐妹染单体演变而来,因而不是同源染色体,D错误;综上所述,选C项。‎ ‎【点睛】本题考查同源染色体概念的理解,重点抓住“能联会配对的两条染色体”的这一特点来分析各选项。‎ ‎2.减数分裂对生物的生殖、遗传和变异有着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两次 B. 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分裂一次 C. 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 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的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仅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复制一次,A错误;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连续分裂两次,B错误;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正确;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D错误。‎ ‎3.如图所示,甲是某生物的一个精细胞,根据染色体的组成分析A、B、C、D中可能与甲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A. B. C. D. ‎ ‎【答案】C ‎【解析】‎ 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精细胞的两条染色体都是白色,所以C选项细胞可能与图示精细胞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 ‎4.正常进行分裂的人体细胞,细胞核中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数量之比为0∶0∶1∶1,则该细胞所处的时期是 A. 有丝分裂后期 B. 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 C.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D.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 (体细胞染色体为2N):(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和同源染色体数目变化: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色体数分别为2n、2n、2n、n,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色数分别为n、n、2n、n,同理:整个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DNA数目为4n、4n、4n、2n、2n、2n、2n、n,染色单体为4n、4n、4n、2n、2n、2n、0、0,同源染色体为n、n、0、0、0、0、0、0 。‎ ‎【详解】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数量之比为1:4:2:4,B错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数量之比为0:2:1:2,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数量之比为0:0:1:1,D正确;综上所述,选D项。‎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准确的判断.‎ ‎5.关于哺乳动物的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比较,正确的是 A. 染色体的行为不同 B. 都有联会形成四分体 C. 子细胞的大小相同 D. 都要经过变形 ‎【答案】B ‎【解析】‎ ‎【分析】‎ 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是通过减数分裂完成的,一个精原细胞通过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然后通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4个两两相同的精细胞,最后经过变形成4个精子,而一个卵原细胞通过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第一极体,然后通过减数第二次分裂(次级卵母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产生1个卵细胞,3个第二极体。‎ ‎【详解】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相同,都有联会形成四分体,卵细胞较大,三个极体较小,四个精子相同,精细胞要变成形成精子。所以B选项正确。‎ ‎【点睛】本题只要能熟练掌握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过程及相关特点就能迎刃而解。‎ ‎6.关于对高等动物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以及受精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受精卵细胞核中的DNA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 B. 受精卵中的细胞质主要是由卵细胞提供 C. 有丝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了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D.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于父方,一半来自于母方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受精过程为:顶体反应→穿越放射冠→穿越透明带(透明带反应)→卵细胞膜反应(卵黄膜封闭作用)→卵子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并释放第二极体→雌雄原核的形成、核膜消失,雌、雄原核融合形成合子→第一次卵裂开始. 2、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父方),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详解】受精卵细胞核中的DNA,一半来自于卵细胞,一半来自于精子,‎ ‎ A正确;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子头部(主要含细胞核)进入卵黄膜内,尾部(主要含细胞质)断在膜外,B正确;精子和卵细胞是通过减数分裂过程产生的,因此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通过受精作用过程形成的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体数目是相同的,故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了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C错误;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一半来自于父方,一半来自于母方,D正确;综上所述,选C项。‎ ‎【点睛】本题考查受精作用、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要求考生识记受精作用过程、实质和结果,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7.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 玉米的黄粒和圆粒 B. 家兔的长毛和白毛 C. 果蝇的白眼和红眼 D. 玉米的高茎和水稻的矮茎 ‎【答案】C ‎【解析】‎ ‎【分析】‎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抓住“同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形式”三个特点来判断各选项。‎ ‎【详解】玉米的黄粒和圆粒不属于同一种性状,故不是相对性状,A错误;家兔的长毛和白毛不属于同一种性状,故也不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果蝇的白眼和红眼符合相对性状的定义,故属于相对性状,C正确;玉米的高茎和水稻的矮茎不符合同一种生物,故D错误;综上所述, 选C项。‎ ‎【点睛】此类题目只要能正确理解相对性状的定义即可轻松解决。‎ ‎8.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的两大规律,下列不属于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是 A. 合理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B. 正确判断出基因与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 C. 恰当地运用了统计学方法 D. 巧妙地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答案】B ‎【解析】‎ 合理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是成功的首要原因,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且有易区分的性状,A正确. 在孟德尔时代还没有基因这个名词,萨顿根据基因与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错误. 恰当的运用了统计学方法,分析豌豆的性状比, C正确.‎ 科学的设计了实验程序,在实验的基础上采用了假说-演绎法,D正确.‎ ‎9.图为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图解,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A. 两个亲本都是纯合子 B. 高茎对矮茎为显性 C. F2中的高茎均是纯合子 D. F2中既有高茎也有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亲本为高茎和矮茎,杂交后代只出现高茎,说明高茎对矮茎为显性.子一代自交后代出现高茎和矮茎,说明出现了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详解】由于子一代只有高茎一种性状,所以可判断两个亲本都是纯合子,A正确;亲本高茎和矮茎杂交后代只出现高茎,说明高茎对矮茎为显性,B正确;F2中的高茎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C错误;F2中既有高茎也有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D正确;综上所述,选C项。‎ ‎10.基因型为Aa的豌豆连续自交。在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其自交代数和纯种占第n代个体比例关系的是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杂合子Aa连续自交n代,后代中纯合子和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杂合子的比例为(1/2)n,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2)n.可见,杂合子Aa连续自交后代中,纯合子的比例逐渐升高,无限接近于1。‎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Aa连续自交的遗传图解得出规律,再运用规律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11.下列属于纯合子的是 A. Bbdd B. BBDd C. BBdd D. BbDd ‎【答案】C ‎【解析】‎ ‎【分析】‎ 纯合子又称纯合体,指同源染色体在同一个基因座上的两个等位基因相同的基因型个体。‎ ‎【详解】根据纯合子的定义,ABD均属于杂合子,C属于纯合子,故C正确。‎ ‎1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下图中哪个过程?‎ AaBb1AB:1Ab:1aB:1ab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子代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以及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要点的理解,具有思维和判断的能力。‎ ‎【详解】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进行有性生殖时,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作用于①,即产生配子的过程,故选A。‎ ‎【点睛】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 ‎13.基因型为AaBb、aaBb的两个体杂交(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后代中纯合子占总数的 A. 1/4 B. 3/4 C. l/2 D. 2/3‎ ‎【答案】A ‎【解析】‎ ‎【分析】‎ 已知两对基因(完全显性)独立遗传,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分别考虑每对基因杂交的后代基因型和表现型情况来答题,计算时采用乘法原理.‎ ‎【详解】Aa和aa杂交,后代基因型及其比例分别1/2Aa(杂合子),1/2aa(纯合子),Bb和Bb杂交,后代基因型及其比例分别为1/4BB(纯合子),1/2Bb(杂合子),1/4bb ‎(纯合子),故采用乘法原理,可知后代中纯合子占总数的比例为1/2×1/2=1/4,故A项正确。‎ ‎【点睛】已知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现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两对基因分别考虑:第一对基因Aa×aa,后代表现型由2种,比例为1:1,基因型有2种,即Aa:aa=1:1;第二对基因Bb×Bb,后代表现型由2种,比例为3:1,基因型有3种,即BB:Bb:bb=1:2:1;再将两对基因综合考虑用乘法定律。‎ ‎14.下列有关伴性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伴性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B.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往往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C.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往往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D. 伴性遗传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其遗传和性别相关联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基因在染色体上,并随着染色体传递. 2、伴X性隐性遗传的遗传特征:①人群中男性患者远比女性患者多,系谱中往往只有男性患者;②双亲无病时,儿子可能发病,女儿则不会发病;儿子如果发病,母亲肯定是个携带者,女儿也有一半的可能性为携带者;③男性患者的兄弟、外祖父、舅父、姨表兄弟、外甥、外孙等也有可能是患者;④如果女性是一患者,其父亲一定也是患者,母亲一定是携带者. 3、伴X性显性遗传病特征:①人群中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多一倍,前者病情常较轻;②患者的双亲中必有一名是该病患者;③男性患者的女儿全部都为患者,儿子全部正常;④女性患者(杂合子)的子女中各有50%的可能性是该病的患者;⑤系谱中常可看到连续传递现象,这点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致.‎ ‎【详解】性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所以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是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的,A错误;伴X隐性遗传病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的特点,往往男性患者多于女性,B正确;伴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具有代代相传的特点,往往女性患者多于男性,C正确;基因在染色体上,伴随染色体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其遗传和性别有关,D正确;综上所述,选A项。‎ ‎【点睛】本题考查性别决定、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伴性遗传的概念,伴X隐性和显性遗传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5.某男子色觉正常,其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色觉也都正常,但其弟弟是红绿色盲,则其弟弟的红绿色盲基因的传递情况是 A. 外祖父→母亲→弟弟 B. 外祖母→母亲→弟弟 C. 祖父→父亲→弟弟 D. 祖母→父亲→弟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题意可知,其弟弟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于其母亲,不可能来自其父亲;其母亲一定为色盲基因的携带者,其母亲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于其外祖母,所以其外祖母一定为色盲基因的携带者,所以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色盲基因的遗传途径,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6.外耳道多毛症是一种伴性遗传病,只有男性患者,没有女性患者,若父亲是患者,则儿子全是患者,女儿均正常。控制此遗传病基因是( )‎ A. 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B.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C. 位于Y染色体上的基因 D. 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 伴X遗传病或常染色体遗传病男女均会出现患者,伴Y遗传病只有男性会患病。‎ ‎【详解】外耳道多毛症是一种伴性遗传病,只有男性患者,故为伴Y遗传病,男传男。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17.如图①为某染色体的结构示意图,在②~⑤中,由于重复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A. ② B. ③‎ C. ④ D. 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②缺失EF片段,属于缺失,A错误;③是F形成它的等位基因,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④缺失F这一片段,属于缺失,C错误;⑤增加F这一片段,属于重复,D正确;综上所述,选D项。‎ ‎【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8.下列对于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是二倍体 B. 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中染色组数也可能有三个 C. 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一定是二倍体 D. 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多倍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二倍体是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多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中染色体组的个体.‎ ‎【详解】细胞含有二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不一定是二倍体.如果该生物体是由配子发育而来,则为单倍体;如果该生物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则为二倍体,A错误;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单倍体中染色体组数不一定只含一个染色体组,如六倍体的单倍体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B正确;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个体含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不一定是二倍体,也可能是多倍体,C错误; 体细胞含有三个(含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不一定是多倍体.如果该生物体是由配子发育而来,则为单倍体;如果该生物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则为多倍体,D错误;综上所述,选B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概念,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9.图为雄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生物进行基因测序应选择5条染色体 B. 雄果蝇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2个染色体组 C. 该图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 D. 雄果蝇配子的染色体组成是X、Ⅱ、Ⅲ、Ⅳ或Y、Ⅱ、Ⅲ、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即X、Y、Ⅱ、Ⅱ、Ⅲ、Ⅲ、Ⅳ、Ⅳ,染色体组2组,染色体有5种不同形态;该生物进行基因测序应选择5条染色体.‎ ‎【详解】该生物进行基因测序应选择5条染色体,即Ⅱ、Ⅲ、Ⅳ、X、Y,A正确;正常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有5种不同形态,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含有4个染色体组,B错误;据图分析,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共4对同源染色体,C正确;雄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与它的配子中的染色体是相同的,因此雄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可表示为II、III、IV和X或  II、III、IV和Y,D正确;综上所述,选B项。‎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裂与染色体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20.格里菲思进行了著名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此实验结果 A. 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 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 C. 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D. 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格里菲斯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能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S菌活细菌.艾弗里及其同事的实验的巧妙之处是把S型菌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提纯,分别加入到培养R菌的培养基中,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RNA等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详解】艾弗里及其同事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艾弗里及其同事的实验证明了RNA不是遗传物质,B错误;艾弗里及其同事的实验证明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错误;‎ 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只是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推论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促进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没有具体证明何种物质是遗传物质,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要求考生识记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的具体过程及实验结论,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 ‎21.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NA分子中含有核糖核苷酸 B. 在双链DNA分子中A/T的值等于1‎ C. 碱基对构成DNA分子基本骨架 D. DNA分子由两条同向平行的链组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① 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②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③ 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 = T和C=G。‎ ‎【详解】DNA分子构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A错误;一般情况下,在双链DNA分子中A/T的值等于1,B正确;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C错误;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错误;综上所述,选B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DNA分子结构,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DNA分子结构及组成的相关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2.下列不属于DNA复制和转录的共同点的是 A. 需要酶的参与 B. 需要ATP提供能量 C. 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 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需要的条件:(1)模板:DNA的两条母链;(2)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3)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4)能量(ATP).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需要的条件:(1)模板:‎ DNA的一条链;(2)原料:四种核糖核苷酸;(3)酶:解旋酶和RNA聚合酶;(4)能量(ATP).‎ ‎【详解】DNA复制需要解旋酶等,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等,A正确;DNA复制和转录都需要ATP提供能量,B正确;二者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正确;DNA复制是分别以两条母链为模板,而转录只是以其中一条链的片段为模板,D错误;综上所述,选D项。‎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复制和转录发生的场所、所需的条件(模板、原理、酶等),并能将两者进行比较和区分,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对于此类试题,考生要学会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相似知识点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 ‎23.下列关于基因、性状以及二者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 基因型不同,表现型肯定也不同 C. 基因能够通过复制实现遗传信息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 D.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是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之一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前端有启动子,末端有终止子;基因通过转录形成mRNA,mRNA、的前端由起始密码子,末端有终止密码子. 2、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基因既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也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详解】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正确;基因型不同表现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如豌豆中DD和Dd均为高茎,而Dd和dd,前者为高茎,后者为矮茎,B错误;基因能够通过复制实现遗传信息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C正确;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基因既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也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D正确;综上所述,选B项。‎ ‎24.已知某DNA分子共含有10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G∶T∶C=l∶2∶3∶4。该DNA分子中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数目是 A. 300个 B. 600个 C. 900个 D. 1200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考查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和DNA分子的复制.DNA分子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排列分布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排列在内侧碱基对之间的连接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由题干中一条链上A1∶G1∶T1∶C1=l∶2∶3∶4,可知另一条链中T2∶C2∶A2∶G2=l∶2∶3∶4。‎ ‎【详解】由题干中一条链上A1∶G1∶T1∶C1=l∶2∶3∶4,可知另一条链中T2∶C2∶A2∶G2=l∶2∶3∶4,则鸟嘌呤所占的比例为(2+4)/20=30%,故DNA分子中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目=1000×2×30%=600个,故B项正确。‎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根据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和DNA分子的复制结果,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简单的碱基计算.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5.具有200个碱基的一个DNA分子片段,内含60个腺嘌呤,如果连续复制2次,则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A. 420个 B. 180个 C. 120个 D. 80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是考查DNA分子的复制.其复制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一个DNA分子复制2次生成4个DNA分子.先由题意计算出每个DNA分子中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量,然后计算出一个DNA分子复制2次生成4个DNA分子共需要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分子数.‎ ‎【详解】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A=T,C=G,则A=T=60,C=G=(200-120)/2=40,故连续复制2次,则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40×(22-1)=120个,综上所述,选C项。‎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根据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和DNA分子的复制结果,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简单的碱基计算.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6.诱变育种的突出优点是 A. 方法简单易行 B. 能定向改变生物性状 C. 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进程 D. 节省实验用的材料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的应用--诱变育种: ①方法:用射线、激光、化学药品等处理生物. ②原理:基因突变 ③实例:高产青霉菌株的获得 ④优点: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加快育种进程,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⑤缺点:盲目性大,有利变异少,需要大量处理供试材料,工作量大.‎ ‎【详解】诱变育种方法不简单,工作量较大,A错误;由于突变的不定向性,诱变育种不一定产生很多有利个体,B错误;诱变育种突出的优点是提高突变频率,加速育种进程,C正确;诱变育种不一定节省材料,D错误;综上所述,选C项。‎ ‎【点睛】本题考查诱变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7.一条多肽链中含8个肽键,则作为合成该多肽mRNA分子和用来转录该mRNA的DNA分子至少有碱基多少个 A. 24个和48个 B. 27个和54个 C. 8个和8个 D. 8个和16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脱水缩合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脱去的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条数;2、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翻译过程中,mRNA中每3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所以经翻译合成的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数目是mRNA碱基数目的1/3,是DNA(基因)中碱基数目的1/6.即DNA(或基因)中碱基数:mRNA上碱基数:氨基酸个数=6:3:1.‎ ‎【详解】一条多肽链中含有8个肽键,则多肽链中氨基酸数目为8+1=9个,由于DNA(或基因)中碱基数:mRNA上碱基数:氨基酸个数=6:3:1,故作为合成该多肽的mRNA分子和用来转录该mRNA的DNA分子至少有碱基数目分别为27个和54个,综上所述,选B项。‎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蛋白质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要求考生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能计算出该多肽中氨基酸数目;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明确DNA(或基因)中碱基数:mRNA上碱基数:氨基酸个数=6:3:1,再结合氨基酸数目计算出mRNA中碱基数目和DNA中碱基数目.‎ ‎28.欲鉴别一株高茎豌豆是否是纯合子,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 A. 杂交 B. 观察 C. 测交 D. 自交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对于植物鉴定是否纯合子最简单的方法是自交,如果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说明是纯合子,如果子代出现了性状分离说明是杂合子,故选D。杂交通常用于判断显隐性,基因型无法直接观察,测交通常用于鉴定动物是否纯合子,故A、B、C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鉴定方法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29.细胞内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如下图所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能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 A. 只有① B. 只有②③ C. ①②③都可以 D. 只有①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细胞内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图解,其中①为DNA的自我复制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②为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③为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 ‎【详解】图示中①DNA复制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②为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③为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①②③都可以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发生,故选C项。‎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内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图解,考查细胞增殖、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增殖的具体过程,明确只有能增殖的细胞才会发生DNA分子的复制;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两者答题.‎ ‎30.某基因缺失了4个碱基,从而导致肽链合成的提前终止。这种变异属于 A. 基因突变 B. 基因重组 C. 染色体结构变异 D. 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详解】根据定义: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叫做基因突变,因此,某基因缺失了4个碱基,从而导致肽链合成的提前终止,这种变异属于基因突变,故选A项。‎ ‎31.产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 A. 红细胞易变形破裂 B. 基因中的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替换 C. 信使RNA中的一个密码子发生了变化 D. 血红蛋白中的一个氨基酸发生了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从而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基因突变的典型实例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因此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碱基对的改变),直接原因是血红蛋白结构异常.‎ ‎【详解】血液中的红细胞容易变形破裂不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A错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中的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改变,B正确;信使RNA中的一个碱基发生了改变不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C错误;血红蛋白中的一个氨基酸不正常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直接原因,D错误;综上所述,选B项。‎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特征,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相关实例,能正确区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进而准确判断各选项,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32.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D. 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答案】A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A错误;新物种形成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但隔离不一定形成新物种,故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正确;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综上所述,选A项。‎ ‎【点睛】本题比较基础,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只要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33.从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400个个体,其中基因型为DD、dd的个体分别是120个和40个,则该种群基因D和d的频率分别是 A. 60%、40% B. 40%、60% C. 90%、10% D. 10%、90%‎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群基因频率是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例.根据该定义即可进行简单的计算。‎ ‎【详解】DD、dd的个体分别是120个和40个,则Dd的个体为240个,故D的频率=(120×2+240)/400×2=60%,d的频率=1-60%=40%,综上所述,选A项。‎ ‎34.某岛屿上存在着尺蛾的两个变种,该地区原为森林,后建设为工业区。下表为该地区不同时期两个变种尺蛾的数量比。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森林时期 建成工业区后50年 灰尺蛾 黑尺蛾 灰尺蛾 黑尺蛾 ‎99%‎ ‎1%‎ ‎1%‎ ‎99%‎ A. 工业煤烟使灰尺蛾变为黑尺蛾 B. 灰尺蛾迁出,黑尺蛾迁入 C. 自然选择作用 D. 定向变异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达尔文认为: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本题中桦尺蛾的实例也可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由于环境的改变,灰尺蛾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数目越来越少,而黑尺蛾因适应这种环境而逐渐增多,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详解】桦尺蛾在自然条件下产生变异类型,其后代有灰桦尺蛾和黑桦尺蛾.资料中:森林时期的桦尺蛾所处的环境颜色是浅色的,因而灰桦尺蛾的体色是与环境颜色一致的,是一种不易被敌害发现的保护色;建工业区后,工厂排出的煤烟使环境颜色变深,这时,灰桦尺蛾的体色就与环境颜色形成了反差,成了易被敌害发现的体色,而黑桦尺蛾的体色这时反而成了保护色,不易被敌害发现.达尔文认为,自然条件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选择者”,具体的自然条件不同,选择者就不同,选择的结果就不同,在这里,环境的颜色成为了“选择者”,凡是具有有利变异(体色与环境颜色一致)的就被保留下来,具有不利变异(体色与环境颜色不一致)的就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因此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综上所述,选C项。‎ ‎35.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B.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 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D.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详解】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B正确;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C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正确;综上所述,选C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还要知道,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 ‎)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非选择题 ‎36.如图所示:图1和图2分别表示某动物细胞分裂的相关曲线与图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DNA复制发生在图1中____段,DE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 ‎(2)图2中甲细胞分裂的方式和时期是____,丙细胞中有染色单体____条,丁细胞的名称是____。‎ ‎(3)图2中的_____细胞对应图1中的CD段。‎ ‎【答案】 (1). BC (2). 着丝点分裂 (3). 有丝分裂后期 (4). 8 (5). 次级精母细胞 (6). 丙、丁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2中甲为有丝分裂后期,乙为细胞分裂间期,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详解】(1)DNA复制发生在图1中的BC段即S期,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分子变为每条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 ‎(2)图2中甲细胞分裂的方式和时期是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中4条,每条染色体含2个DNA分子,因此,共含有8条染色单体,由于图丙细胞质是均等分裂的,故丁细胞的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 ‎(3)图2中丙、丁所示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故丙、丁细胞对应图1中的CD段。‎ ‎【点睛】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变化规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7.如图所示:图甲表示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图乙、丙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传递及表达的过程,据图回答:‎ ‎(1)图甲2方框中所示结构名称是_____。‎ ‎(2)图乙中,A和B均是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酶,其中B是_____酶。形成的子链b与_____(用字母表示)链碱基排列顺序相同。‎ ‎(3)图丙中在细胞核内发生的过程叫做_____ ,其中B的名称是_____ ,G转运的氨基酸遗传密码是_____。‎ ‎【答案】 (1). 脱氧核苷酸链(或脱氧核苷酸链片段) (2). DNA聚合 (3). d (4). 转录 (5). 核糖体 (6). AUG ‎【解析】‎ ‎【分析】‎ 图甲中各番号的含义分别为:1-C与G互补配对,2-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片段,3-脱氧核糖,4-磷酸,5-脱氧核苷酸,6-含氮碱基,7-氢键;‎ 图乙中各字母的含义分别为:a为DNA复制时,其中一条母链,b为子链1(后随链或称滞后链),A代表解旋酶,B代表DNA聚合酶,d为另一条母链,c为子链2(前导链);‎ 图丙中A-mRNA,B-核糖体,C-tRNA,D-多肽链。‎ ‎【详解】(1)图甲2方框中所示结构的名称是脱氧核苷酸链(或脱氧核苷酸链片段);‎ ‎(2)图乙中,A和B均是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酶,其中B是DNA聚合酶。由于a与b互补,c与d互补,a与d互补,故形成的子链b与d链碱基排列顺序相同。‎ ‎(3)图丙中在细胞核发生的过程叫做转录,其中B的名称是核糖体,G上的反密码子是UAC,故它转运的氨基酸遗传密码是AUG。‎ ‎【点睛】考查DNA复制和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及物质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38.下图为某家系单基因遗传病(基因用A、a表示)的系谱图,据图回答: ‎ ‎(1)此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 ‎(2)Ⅲ2和Ⅲ5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_____。‎ ‎(3)若Ⅲ1与一个该病女性携带者婚配,则他们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是_____。‎ ‎(4)如果Ⅲ1患有红绿色盲(基因为b),其双亲色觉正常,则Ⅱ2的基因型为_____,若Ⅱ1 和 Ⅱ2再生一个孩子,两病兼患的概率是_____。‎ ‎(5)研究该遗传病的发病率及其遗传方式时,正确的方法是 ( )‎ ‎①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 ‎②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研究遗传方式 ‎ ‎③在患者家系中调查研究遗传方式 ‎ ‎④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答案】 (1). 常染色体隐性 (2). 2/3 (3). 5/6 (4). AaXBXb (5). 1/16 (6). C ‎【解析】‎ ‎【分析】‎ II1和II2婚配生下来III3为患病个体,故为隐性遗传病,由于II1为正常个体,故不可能是伴性遗传病,故该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1)II1(正常父亲)和II2(正常母亲)婚配生下来III3为患病个体,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II1和II2个体的基因型均为Aa,故III2的基因型为1/3AA和2/3Aa, II3和II4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Aa和aa,故III5个体基因型肯定为Aa,故Ⅲ2和Ⅲ5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1=2/3;‎ ‎(3)若Ⅲ1(1/3AA,2/3Aa)与一个该病女性携带者(Aa)婚配,则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2/3×1/4=1/6 ,故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1-1/6=5/6;‎ ‎(4)如果Ⅲ1患有红绿色盲(基因为b),其双亲色觉正常,则Ⅱ2的基因型为AaXBXb,Ⅱ1的基因型为AaXBY,则生一个两病均患的概率=1/4×1/4=1/16;‎ ‎(5)研究该遗传病的发病率时,是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进行计算,而研究遗传方式及其遗传方式时则在患者家系中调查研究,故选C项。‎ ‎【点睛】解答遗传系谱图问题,需熟练地、准确地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并能快速推断出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及概率,在进行两种遗传病概率计算时,需要分开进行,然后再使用乘法定律得出最终结果。‎ ‎39.小麦锈病是由锈菌感染引起的。现有两个小麦品种,一个是高秆(D)抗锈病(T),另一个是矮秆(d)易染锈病(t);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育种专家通过下图所示的两种育种方法获得小麦新品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方法一的优点是_____,方法二的原理是_____。‎ ‎(2)图中④的基因组成为_____,(三)过程常用的方法是_____。‎ ‎(3)(五)过程产生的矮秆抗锈病植株中的纯合子占_____。‎ ‎(4)图示两种育种方法中,检测获得的植株是否抗锈病的操作是_____。‎ ‎【答案】 (1).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2). 基因重组 (3). ddTT (4). 花药(粉)离体培养 (5). 1/3 (6). 用锈菌去感染各植株,选出抗锈病的植株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获得小麦新品种两种育种方法,其中方法一为单倍体育种,方法二为杂交育种过程.图中过程(一)表示杂交;过程(二)表示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过程(三)表示花药离体培养;过程(四)表示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过程(五)表示自交;过程(六)表示筛选和连续自交.‎ ‎【详解】(1)方法一是单倍体育种过程,因此,具有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的优点,而方法二是杂交育种过程,其原理是基因重组;‎ ‎(2)根据图示可知②为dT,④则为ddTT,(三)过程的目的是获得单倍体植株,常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式获得;‎ ‎(3)(五)过程产生的矮秆抗锈病植株有ddTT和ddTt两种基因型,且二者比例为1:2,因此,纯合子占的比例为1/3;‎ ‎(4)图示两种育种方法中,检测获得的植株是否抗锈病的操作是用锈菌去感染各植株,选出抗锈病的植株。‎ ‎【点睛】本题结合育种过程图,考查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要求考生识记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方法、过程及优缺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或采用的方法;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采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 ‎40.某生物兴趣小组用模型模拟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如下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正确顺序是a→d→_____→c→a(用字母和箭头表示),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复制发生在图中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过程之间,子代T2噬菌体的外壳是在_____的核糖体上合成的。‎ ‎(2)赫尔希和蔡斯用32P标记T2噬菌体的_____,再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如果在f之后进行搅拌离心,可能发生的不正常现象是_____。 ‎ ‎(3)若用1个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释放出来200个子代T2噬菌体。其中含有32P的T2噬菌体所占的比例是_____(用分数表示)。‎ ‎【答案】 (1). e →b→f (2). e →b (3). 细菌 (4). DNA (5). 上清液中具有较强的放射性 (6). 1/100‎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题图表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a是噬菌体,b是合成、c是释放、d是吸附、e是注入、f是组装.e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而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进入细菌的DNA作为模板指导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而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原料均来自细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细菌的核糖体.‎ ‎【详解】(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的正确侵染过程是a→d→e→b→f→c→a,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复制发生在图中e→b的过程之间,由于病毒是寄生生活,因此,子代T2噬菌体的外壳是在细菌的核糖体上合成的;‎ ‎(2)赫尔希和蔡斯用32P标记T2噬菌体的DNA,再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如果在组装之后进行搅拌离心,可能发生的不正常现象是由于细菌裂解释放出带有标记物的噬菌体颗粒,因而使得上清液中具有较强的放射性;‎ ‎(3)若用1个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释放出来200个子代T2噬菌体。其中含有32P的T2噬菌体为2个,故含32P的T2噬菌体所占的比例为2/200=1/100.‎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重点是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及32P和35S分别标记的是DNA和蛋白质.‎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