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版历史人教版必修1训练:阶段检测一(一、二单元)
阶段检测一(一、二单元)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三公,中阶之前, 北面,东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九采之 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题干材料没有涉及郡县制及郡国并行制,排除 C、D 两项。三公九卿是中央官制,材料中的“公”“侯”“伯”不仅涉及中央官制,而且涉 及地方制度,因此 B 项错误,A 项符合题意。 答案:A 2.“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像宫室屋宇之形,“ ”可能 表示( )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甲骨文为商代文字,因此甲骨文“宗”字出现之时还没有皇帝 制度和铁农具,所以排除 B、D 两项;“宗”字跟青铜兵器无直接关系,排除 C 项。据所 学知识,可知“宗”与宗法、血缘有关系,跟祖先有关,所以正确答案为 A 项。 答案:A 3.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 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汉承秦制。关键句是“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题干材料说 明萧何进入关中后,注重搜集秦朝的档案文献,这成为西汉成功实现对全国统治的 关键,这里秦朝的国家档案文献实际反映的是秦朝的统治制度,故 B 项正确。西汉初 年崇尚的是黄老之学,不是儒家思想,故 A 项错误。根据题干中“汉所以能制九州者, 文书之力也”的说法,可知西汉初年较充分地发挥了秦代文书的功效,故 C 项错误。 萧何注重秦代文书,不代表西汉其他官吏都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故 D 项错误。 答案:B 4.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 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 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 中国古代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一直推行 君主专制统治,故 A 项错误。中央集权体制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与中央内部 关系不大,故 B 项错误。材料表明君主受制于不同的势力,D 项只是对这一现象的表 述,没有揭示出实质,故排除 D 项。中国古代制约君主的势力往往通过利用君主的权 威来控制国家权力,这正是中国古代君权至上的后果,故 C 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C 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解析: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从材料图表看,各地区的藩镇情况 不尽相同,河朔地区地方势力明显强大,但在藩镇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中央对中原、边 疆和东南地区的藩镇仍有较大控制力,对河朔藩镇形成制约,维护边疆安全,使唐朝 政权得以延续,故 D 项正确;在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下,材料中东南型藩镇要上供赋 税,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故 A 项错误;边疆型和东南型藩镇的任务分别是守边疆、 防盗贼,由此不能得出彼此攻伐不已的结论,故 B 项错误;藩镇割据整体上威胁了中 央的权威,故 C 项错误。 答案:D 6.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 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作用。隋唐时期推行的科举制,为中小地主及下层民众科考 入仕提供了机遇,必然促进民间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 D 项正确。隋唐时期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但人才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官吏,故 A 项错 误。科举考试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不能直接鉴别官员道德水平,故 B 项错误。按照 科举制的规定,世家子弟也可参加,而且隋唐时期还有照顾世家大族的选官制度,故 C 项错误。 答案:D 7.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 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内阁的相关问题。秦朝的御史大夫和汉朝的丞相以及唐朝六部 尚书都是法定的政府官员,既不是皇帝的私人顾问,其权力也不是来自与皇帝的私 人关系,故 A、B、C 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明朝的内阁大学士最初只是皇帝的私人顾 问,虽参与政务,但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所以正确答案为 D 项。 答案:D 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 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答案:D 9.公元前 594 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开始进行民主改革。政治上,他将雅典公民分 为四个等级,分别享有和承担不同的权利与义务。由此在雅典确立了( ) A.宗法等级制 B.贵族等级制 C.官僚等级制 D.财产等级制 解析:梭伦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由 此在雅典确立了财产等级制,故 D 项正确,排除 A、B、C 三项。 答案:D 10.公元前 5 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 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 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 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 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强调的是雅典公民在公民大会中通过论 辩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反映了当时雅典公民参政议政十分活跃,故 B 项正确。题 干中强调公民在参政过程中论辩的能力非常重要,但并不是强调必须能言善辩,故 A 项错误;题干信息无法反映当时的雅典民主政治出现了危机,故 C 项错误;题干强调 的是公民通过论辩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没有强调出现了思想纷争,故 D 项错误。 答案:B 11.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把多数人确认为损害公民利益的 人流放国外,但特意规定不得动其财产。这一规定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是 ( ) A.主权在民 B.轮番而治 C.法律至上 D.保护私有财产 解析:“人流放国外”但“不得动其财产”的意义在于保护私有财产,故 D 项正确;主权 在民、轮番而治是雅典民主制的特点,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法律至上也没有体现, 故排除 A、B、C 三项。 答案:D 12.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竖立墓碑, 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旨在强调( ) A.城邦公民的平等 B.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 C.共同的宗教信仰 D.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城邦公民政治的特点。根据题干材料中“不写明他们的家世”,可 知古希腊城邦雅典反对用家世将牺牲的战士进行等级划分,彰显的是城邦公民的平 等意识,故 A 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而不是军事,故 B 项 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宗教信仰问题,故 C 项错误。“不写明他们的家世”是对血缘关 系的淡化,故 D 项错误。 答案:A 13.公元前 5 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 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 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题干材料反映了雅典政府对不能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的公民采取强制及惩罚措施,这说明参加公民大会是雅典公民的义务,故 C 项正确。 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公民大会地位的下降及权力被架空,故 A 项错误。雅典公民被强 制参会,不一定是失去政治热情,而且民众和公民也不能画等号,雅典民众中有很多 人没有公民权,故 B 项错误。从题干中看不出政府威信的下降,故 D 项错误。 答案:C 14.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 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 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解析:罗马法的实质是维护贵族的利益,贵族的特权并没有被取消,故 A 项错误;标志 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是 6 世纪汇编成的《民法大全》,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斗 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 在国家中了”,可知在这一斗争中,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使得公民与贵族在法律上平 等,故 C 项正确;标志自由民获得相同权利的是万民法的颁布,万民法是适用于罗马 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故 D 项错误。 答案:C 15.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 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 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影响。从材料信息看,罗马法尽管一次次“隐藏”,但却从未 “消失”,而且一次次“重新出现”,这说明罗马法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故 选 A 项。欧洲近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并非全为罗马法所确立,排除 B 项;近代西方民主 制度部分沿袭了古希腊的民主制度,而非罗马法,排除 C 项;罗马法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了近代欧洲社会,而非不断改变欧洲历史发展方向,排除 D 项。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16 题 11 分,第 17 题 14 分,第 18 题 15 分,共 40 分) 16.古代中国的宰相制度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以丞相总百官,而九卿分治天下之事。光武中兴,身亲庶务,事归台阁, 尚书始重,而西汉公卿,稍已失职矣。及魏武佐汉,初建魏国,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 文帝受禅,改秘书为中书。有令有监,而亦不废尚书,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东 晋以后,天子以侍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不专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 分矣。降及南北朝,大抵皆循此制。 ——司马光《乞合两省为一札子》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 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 “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 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 材料三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 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 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 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 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朱元璋《皇明祖训》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宰相制度演变的规律。(2 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3 分) (3)在朱元璋看来,不设丞相更加符合皇帝集权的需要。根据材料三,分析朱元璋的认 识。(3 分) (4)朱元璋的做法对古代政治制度有何影响?(3 分) 参考答案:(1)皇帝总是利用自己的身边亲信来分割相权;相权一次又一次被分割,相 权越来越分散。 (2)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避免国家决策上的失误;使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了严密的 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专制。 (3)废除丞相后,各部门分别管理事务,彼此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一个 部门都无法直接操纵朝廷大政,权力只能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更加符合皇帝集权 的需要。 (4)朱元璋废除丞相,使秦汉以来实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加强了君 主专制。 17.自古以来,地方政治管理制度都处在不断地发展变革之中。阅读材料,完成下 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陆世仪说过:“(在官员任期方面)郡县(郡县制)之弊,在迁转太速; 封建(分封制)之弊,在世守不易。”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 然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 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朱子语类》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两种不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这两种地方管理制度的 政治意图各是什么?陆世仪分别指出了这两种制度的什么弊端?(4 分) (2)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二,谈谈郡县制的合理性。(4 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地方制度改革后出现了怎样的后果,并对宋代中央集权的 加强进行评价。(6 分) 参考答案:(1)意图:西周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巩固统治;秦朝实行郡县制是为了加强对 地方的管理,巩固统一。弊端:分封制下,权力世袭,地方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郡县制下, 官员迁转太快,不利于地方的发展。 (2)郡县制的实行,削弱了地方的权力,避免了因地方权力过大而出现分裂的局面,有 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3)后果:地方权力过小,缺乏自主性与积极性,影响了地方的发展,对国家的长远发展 不利。 评价: 利: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基本解决了中央集 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弊: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 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向海外扩张过程中,在所征服地区建立行省来统治当地人民。各个行 省都派驻总督治理,总督拥有该行省的军事、民政和司法全权。这就为行省总督滥 用职权、横行不法、搜刮钱财提供了便利条件。 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居住在罗马的外邦 人受不到法律保护,故称市民法。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 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同时产生需要 局部承认外邦人等的合法权利并予以法律保护的问题,逐渐形成了万民法。万民法 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忽必烈即位初期,委派重臣以中书省官“行某处省事”名义,到地方行使中书 省职权。随着大规模征服战争的结束,行省由临时派出处理军政事务的机构,逐步过 渡为地方最高政府,但仍长期保留着派出机构的性质。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元朝的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基本仿照汉法,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 裂为前提。地方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长官为丞相。 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编成《至元新格》,这是元朝的第一部法典。元仁宗时,编成 《风宪宏纲》。元英宗时,以《风宪宏纲》为基础,修成《大元通制》。与此几乎同 时,又出现了《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简称《元典章》。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1)在行省设置的背景上,罗马帝国与元朝有何相似之处?在行省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上,两者有何不同?罗马法与元朝的行省制度又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 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三,指出在法律演变形式上,罗马和元朝有何相似之处。(3 分) (3)综合上述材料,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6 分) 参考答案:(1)相似之处:都是在征服了广大区域和多个民族之后设立的。不同:罗马 帝国行省总督拥有军事、民政和司法全权;元朝行省长官拥有军事、行政大权,但受 中央政府节制。影响:罗马法维护了帝国的统治,成为近现代法律的先驱;元朝行省制 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 (2)相似之处:都是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3)罗马法和元朝行省制都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先进的制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 具有推动作用;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多样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