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复习 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生物复习 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含答案)

~ 1 ~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3.1 植物的激素调节 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⑴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___________,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_________, 发生向光弯曲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 (尖端 尖端 尖端下方) ⑵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 胚芽鞘______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______一侧,_______一侧生长较快,从而 造成向光弯曲。 (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背光 向光 背光) ※实验设计中,注意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⑴化学本质:______________ (吲哚乙酸/IAA) ⑵合成部位:________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幼嫩) ⑶运输特点/方式: ①极性运输:从___________端运输到____________端(方式:__________) (形态学上 形态学下 主动运输) ②横向运输:胚芽鞘尖端,从_____一侧运输到______一侧(方式:_________) (向光 背光 主动运输) ③非极性运输:通过___________组织的韧皮部。 (成熟) ⑷分布:各器官都有,相对集中的分布在___________的部位。 (生长旺盛)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⑴特点:_____________,即_______浓度促进生长,________浓度抑制生长 (两重性 较低 过高) ⑵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根、芽、茎排序:__________(根>芽>茎) ⑶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扦插枝条生根,防止叶片果实脱落。 4、生长激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⑴顶端优势:________优先生长,______受抑制。 (顶芽 侧芽) ①原理: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不断运到侧芽,是侧芽生长素浓度________,抑 制侧芽生长。 (过高) ②解除方式:___________。 (去掉顶芽) ③应用:棉花摘心,修整果树、行道树的枝条。 ※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⑵除草剂 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浓度过高,抑制生长) ※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⑶形成无子果实 ①原理:生长素能够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染色体数=________ (体细胞) ②方法步骤: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抹在_______的____蕊上。(未授粉 雌) ※时间:开花前;措施:去雄、套袋。 ②实例:______________。 (无子番茄) ▲无子西瓜:三倍体,染色体变异。 ~ 2 ~ ⑷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⑸保铃保蕾,防止落花落果 实验: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2010 已考查) 实验原理: 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有不同的影响。同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不同,对植 物生长的影响也不同。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反应也不同。 萘乙酸(NAA)是科学家通过化学的方法合成和筛选的在结构和生理作用方面与生长素相 似的物质,其生理作用也与浓度密切相关,探究萘乙酸(NAA)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的最佳浓 度范围,在农业生产的应用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验方法: (1)制作插条。 (2)分组处理:将插条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如图 1(药物浓度、浸泡时间等可分成多组。如 可分别在 NAA 中浸泡 1、2、4、12、24h 等) 图 1 图 2 (3)进行实验:将处理过的插条下端浸在清水中,注意保持温度(25~30℃) (4)小组分工,观察记录。 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如图 2 结果分析:300-500mg/L 萘乙酸是促进山茶花插条生根的适宜浓度。 研究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1)分析不同插条的生根情况: 不能生出不定根:有可能是枝条上没有芽、枝条倒插等。 都能生出不定根: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是指刺激枝条的下端生出不定根,而不是刺激根的生长。 不同的枝条可能生出的不定根的数目多少不一样,如枝条上芽多,则产生的生长素就多,易促 使不定根的萌发。 (2)分析与本实验相关的其他因素。 ①温度要一致。(减少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②设置重复组。每组不能少于 3 个枝条, 减小误差。 ③设置对照组。清水作对照;设置浓度不同的几个实验组之间进行对比,目的 是探究 NAA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二、其他植物激素 1、植物激素是由________产生,能从_____部位运送到____部位,对植物的生 长发育有____影响的___量有机物。 (植物 产生 作用 显著 微) 2、常见的植物激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长素 赤霉素 乙烯 细胞分裂素 脱落酸) 3、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是孤立起作用的 吗?(不是,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4、_____能致使水稻患恶苗病,_____能促进果实成熟,______能促进叶和果实 的衰老和脱落,_____能抑制种子萌发。 (赤霉素 乙烯 脱落酸 脱落酸) ▲植物生长调节剂作用类似于植物激素,但为人工合成,不是植物激素。 ~ 3 ~ ▲生长素属植物激素,而生长激素则属于动物激素。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激素则由垂体合成。 ▲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都有微量高效的特点,都是有机物。植物没有特定的内 分泌腺。 ※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 3.2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3.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______中,多细胞生物的体细胞直接生活在_____中。 (外界水环境 内环境/细胞外液) 2、人体的体液由存在于细胞内的_________和存在于细胞外的_________组成。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3、由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主要 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细胞外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用箭头连接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 间的关系。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血浆中的水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 于血浆中_________________。 (含有较多蛋白质) 5、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_____溶液。 (盐) 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_________。(温度 酸碱度 渗透压) 7、溶液渗透压与溶液的_____成正比。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______、 _______的含量有关。 (摩尔浓度 蛋白质 无机盐)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90%以上来源于_____和______。 (Na+ Cl—) 8、正常人的血浆近____性,pH 为_________。血浆 pH 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 与它含有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中 7.35-7.45 HCO3 — HPO4 2—) 9、_______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 10、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和_______;毛细淋巴管的直接环境 是_______和_______。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组织液) 11、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_的。 (神经-体液-免疫 有限) 1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_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会出现 细胞代谢______。 (正常生命活动 紊乱) ~ 4 ~ 1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其结构基础是_______。 (反射 反射弧) 反射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 出神经 效应器) 14、神经元的结构包括_______和_________,突起分为_______和_________。 (细胞体 突起 轴突 树突) ※神经纤维由神经元 的轴突或长树突以及 外面包裹的髓鞘共同 构成;许多神经纤维集 结成束,外面包裹结缔 组织膜,就成为一条神 经。 ※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1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_____,方向是_____向的;在神经元之间 的传递形式是_____,方向是_____向的;在反射弧上的传递是____向的。 (电信号 双向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单 单) 16、未受刺激时,神经纤 维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 现为_______。受到刺激 产生兴奋时,电位表现为 ___________。 (外正内负 外负內正) 17、神经纤维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_____ 部位流向_____部位;细胞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______部位流向 ________部位。 (未兴奋 兴奋 兴奋 未兴奋) 18、突触是由前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 与后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相接触而 形成。 (轴突膜 树突膜或胞体膜) 突触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19、由于________只存在于________的突 触小泡中,只能由_________释放,然后作 用于_________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 传递只能是_____向的。 (神经递质 突触前膜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单) ~ 5 ~ ▲突触小泡的形成与______(细胞器)有关,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 _____。(高尔基体 胞吐) 20、一般来说,位于____的低级中枢受____中相应的 高级中枢的调控。(脊髓 脑) 21、当大脑皮层的____区受损伤,患运动性失语症。 (S) 22、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 急促,在小脑、脑干和大脑中,与有关生理功能相对 应的结构分别是___________。(大脑 小脑 脑干) 23、________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促胰液素) 分泌部位 激素名称 主要作用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调节水平衡、血压 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如促甲 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调节内分泌等重要生理过程 垂体 生长激素 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生长 多种促激素 (如促甲状腺激素) 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含 I) 促进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 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过多:患甲亢。不足:患呆小症。 缺碘:患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 胸腺 胸腺激素 促进 T 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 T 淋巴细胞的功 能 肾上腺 肾上腺素 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和体温调节等多项生命 活动 胰岛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调节血糖动态平衡 卵巢 雌激素等 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细胞的生成和排卵, 激发并维持女性第二性征 睾丸 雄激素 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 维持女性第二性征 24、人的血糖水平正常值为_______________。(0.8-1.2g/L) 25、血糖的来源主要有三个 途径:(1)________的消化、 吸收;(2)________的分解; (3)____________的转化。 (食物中的糖类 肝糖原 脂肪等非糖物质) 血糖的去路也有三条途径: (1)氧化分解成________,释放_____;(2)合成_________;(3)转化成 _________。 (CO2+H2O 能量 肝糖原和肌糖原 脂肪等非糖物质) ~ 6 ~ 26、胰高血糖素是由_______细胞分泌的,具有______作用;胰岛素是由_______ 细胞分泌的,具有______作用。它们之间相互_____,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胰岛 A 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升高血糖 胰岛 B 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 拮抗) 27、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胰高 血糖素也是如此,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__。该调节方式对于机体________ 具有重要意义。 (反馈调节 维持稳态) 28、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中,当身体的温 度感受器受到______等刺激时,下丘脑分泌________, 该激素能作用于_____,使之分泌______,此激素作用于 _____,使其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几乎对_______ 都能起作用。 (寒冷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SH 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TRH 甲状腺 全身细胞) ▲甲状腺激素分泌分级调节的同时,也存在着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的释放 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工作。 29、激素调节的特点:______和______;通过_____运输;作用于_______、_____。 (微量 高效 体液 靶器官 靶细胞) ▲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30、体液调节是指______等化学物质,通过_______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激素、CO2 体液传送)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快 慢) (准确但局限 广泛) (短暂 长) 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______和______的共同调节。其中______调 节是主要的。 (神经 激素/体液 神经) ※单细胞生物只有体液调节 31、人体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__________构成。(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 第二道防线由__________构成。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吞噬细胞、炎症反应)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作用时间 ~ 7 ~ 第三道防线由_________构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第一、二道防线属______免疫,第三道防线属______免疫。(非特异性 特异性) ※非特异性免疫没有针对性,对异物有广泛作用;特异性免疫主要针对抗原。 32、特异性免疫包括______和________。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1)体液免疫主要靠____________增殖分化成___________,产生________发 挥作用。 (淋巴 B 细胞 效应 B 细胞 抗体) ▲抗体由效应 B 细胞(浆细胞)产生,其化学本质是______。抗体的形成和分泌与 ____________有关。 (蛋白质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2)细胞免疫主要靠____________增殖分化成___________,接触________发 挥作用。 (淋巴 T 细胞 效应 T 细胞 靶细胞)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属于______免疫,都依靠________细胞发挥免疫功能, 都能产生__________。 (特异性 淋巴 记忆细胞) ▲淋巴 B 细胞和淋巴 T 细胞都起源于_________,B 细胞在_______中发育成熟, T 细胞在________中发育成熟。 (骨髓造血干细胞 骨髓 胸腺) ▲效应细胞在初次免疫时来自_____细胞,二次免疫时来自______细胞。 (淋巴 淋巴和记忆) ▲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细胞有___________;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 免疫的细胞有__________。 (吞噬细胞和淋巴 T 细胞 吞噬细胞) 33、过敏反应是指已______的机体,在___次接受_____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 伤或功能紊乱。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称为____。(产生免疫 再 相同 过敏原) 34、过敏反应的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作迅速 反应强烈 消退较快) (2)_____,______;(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一般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5、免疫系统通过它的_____功能、________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防卫 监控和清除) 36、艾滋病全称为________,英文缩写为_______,由______(病原体)引起,存 在于_______。(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AIDS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体液) 发病机理是__________,症状是__________,传播途径主要为_____________。 (破坏淋巴 T 细胞使免疫系统功能瘫痪 无法抵抗病原体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 性接触、血液、母婴) (同样的抗原再次入侵时能迅速增殖 分化成大量的效应 B 细胞) (浆细胞) (同样的抗原再次入侵时能迅速 增殖分化成大量的效应 T 细胞) ~ 8 ~ 3.4 种群和群落 37、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____种生物的____个体形成种群。 (同 全部)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________的集合,构成群落。 (各种生物) 38、种群的基本特征 种群在________或______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它是种群________的 数量特征。 (单位面积 单位体积 最基本) 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将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三种类型,即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39、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______法,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及 __________。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不能掺入________。 (样方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随机取样 主观因素) 估算动物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_法,计算公式为________。 (标志重捕法 一捕数 X 二捕数/二标数) ▲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②标记技术: 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等; 标记符号必须能维持一段时间,但又不能过分醒目。 40、“J”型增长曲线出现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等。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 “S”型增长曲线出现的条件:____________。 (资源和空间有限)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 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_____,又称______。 (环境容纳量 K 值) ▲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 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 种群增长率变化特点为: 时增速最快,K 值时增长率为 。 (K 值 K/2 0) ▲K 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______的影响。(环境变化) 41、群落的结构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等。 群落中物种的多少称为_____,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_____。(丰富度 越丰富) 年龄组成 ~ 9 ~ 种间关系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捕食 竞争 寄生 互利共生)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垂直结构分层 水平结构镶嵌) 森林中的植物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________有关。 (光照) 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________有关。 (食物和栖息条件) 42、发生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为______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______演替。 (初生 次生) 4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______自然演替的_______和______进行。 (不同于 速度 方向) 实验: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动 实验原理: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 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 (成分、pH、氧气含量、温度) 2.利用________在________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显微镜 血球计数板) (二)实验设计思路:采用____________的方法,计数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 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一个小方格容积为 1/400mm2·0.1mm)(抽样检测) 计算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mL (A·4·106 ·稀释倍数) ※注意:1.培养液和培养用具必须____________。 (灭菌) 2.________时间,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 7 天。(每天同一) 3.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下,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使酵母菌分布均匀) 4.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对培养液进行__________以便于酵母 菌的计数。 (适当稀释) 5.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计数原则是_________。(取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6.血球计数板使用后应当______________,切勿用硬物洗刷。 (用水冲洗) (三)结果的预测和分析:怎样记录结果?记录表怎样设计?实验结果如何表达? (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在坐标图中描画曲线直观呈现) [针对训练] ( )1、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答案:D 2、调查统计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之中。请回答: 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记个体和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________相等。标记技 ~ 10 ~ 术极为重要,例如:标记物和标记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记物不能________,否则可能改变该动物与其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标记符号必须能维持 一定时间。 (2)为了模拟样方法测定种群密度,两位同学分别在 1 张 50 cm×50 cm 的白纸上制作方 格表,将 200 粒绿豆种子随机撒在白纸上,选择 5 个方格进行计数,再计算出种群密度。 两位同学的调查结果有差异,你认为原因可能有哪些?(至少答两 项)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 试管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 甲 10 — 0.1 28 乙 10 — 0.1 2 丙 — 10 0.1 28 ①请写出该同学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显微镜定期测定甲、乙、丙三试管中酵母菌数量,结 果如右图所示。请根据右图信息,判断图中曲线 A、B、 C 分别对应的试管是____________。 ③若甲试管继续在该条件下培养,6 天后的种群数量变化 可能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概率 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等(答出 一点即可) 过分醒目 (2)取样方法、样方位置、样方的代表性、样方面积等的不同(答 出两点即可) (3)①探究温度和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②甲、乙、丙 ③下降 营养物质不断消耗,有害代谢废物积累。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 15~35℃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 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 5 组实验,每隔 24 h 取样检 测一次,连续观察 7 天。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 (单位:×106 个/mL) 温度(℃) 第 1 次 第 2 次 第 3 次 第 4 次 第 5 次 第 6 次 第 7 次 第 8 次 0 h 24 h 48 h 72 h 96 h 120 h 144 h 168 h 15 1.2 3.0 3.8 4.6 4.0 3.2 2.8 2.5 20 1.2 5.0 5.3 4.2 2.1 1.2 0.8 0.6 25 1.2 5.2 5.6 4.6 2.9 1.0 0.6 0.2 30 1.2 4.9 5.5 4.8 2.2 1.3 0.7 0.5 35 1.2 1.5 1.8 2.0 2.2 1.3 0.8 0.6 请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每隔 24 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 ~ 11 ~ 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______法。 (2)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________℃。在上述实验条件下, 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坐标中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 时的柱形图。 (4)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需要严格控制实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无关变量。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到 达 K 值的时间将________(选填“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 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 K 值将_______(选填“增加”、“减小”或“保持不变”)。 答案:(1)抽样检测 (2)25 在一定时间范围 内,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不 断增长;达到最大值后,随时间的延长酵母菌 的种群数量逐渐下降(或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先 增后减) (3)如图(柱形分布合理、数值大致正 确即可) (4)培养液的营养物质种类和浓度、 pH、溶氧量、接种量 减少 增加 3.5 生态系统 44、由__________与它的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生物圈) 45、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组成成分 营养结构) ⑴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_____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____是必不可少的成分;联 系着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成分是____。(生产者 分解者 生产者和分解者) ⑵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的是_____________。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____。 (强) ~ 12 ~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_______渠道进行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⑶ 草 → 蚱蜢 → 蛙 → 蛇 → 鹰 成分: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四级消费者 营养级:一 二 三 四 五 ※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食草动物(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同一种生 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是不同的营养级。 例:观察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有 5 条食物链; (2)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猫头 鹰是第三、四、五营养级。 (3)该食物网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绿色植物 (生产者),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能。 (4)该食物网再加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就可 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5)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了该生态系的营养结构。 46、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_______。 (能量流动) 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从__________开始。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 (生产者固定太阳能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⑵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 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________。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_____个营养 级。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0-20% 4-5) ⑶下一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 的大量能量被___________;②其次是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___________; ③还有部分能量_________。(自身呼吸作用消耗 被分解者分解 未被利用) ⑷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通过_______________(渠道)流动的。 (食物链和食物网) ⑸在能量金字塔最下端的是第____营养级,含能量最____。最上端的是最____ 营养级,含能量最_____。 (一 多 高 少) 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_____。(多) 47、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⑴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使能量______。⑵帮助人们科学规划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__________。 (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方向 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48、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____,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 ~ 13 ~ __________,又从___________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 循环。 (元素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________和_______之间。(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_______、_______。 (全球性 循环性) 49、碳循环图解: 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__________。 (CO2) 碳 在 生 物 体 内 的 主 要 存 在 形 式 : _____________。 (有机物) 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 主要形式是_______。 (CO2) 大气 CO2 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途 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植物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 温室效应的产生是因为______________,缓解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节能减排、植树造林) 50、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二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 质是能量的______,能量是物质循环的______。 (同时进行 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 载体 动力) 5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类型有:______。(物理信息 化学信息 行为信息)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有重要作用:⑴_______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 用。⑵_______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⑶信息还能够调节______关系, 以维持_________的稳定。 (生命活动 生物种群 种间 生态系统) 5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_________。(提高产量,防治有害生物) 53、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___或______自身结构和功能__________的能力,叫做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保持 恢复 相对稳定) ⑴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____能力。该能力也是有 一定限度的。______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自我调节 负反馈调节) ⑵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来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和功能_______ 的能力。生态系统成分越_____,营养结构越______,自动调节能力就越_____, 抵抗力稳定性就越____。 (保持原状 多 复杂 强 强) 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遭到外来干扰因素______以后_______到原状 的能力。一般来说,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成______。(破坏 恢复 反比) ⑶一般的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其恢复力稳定性越____。(低) ~ 14 ~ 实验:设计和制作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实验原理: 一个生态系统能否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是衡量这个生 态系统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物种组成 营养结构 非生物因素) 将少量的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_____的 广口瓶中,便于形成一个人工模拟的______生态系统——小生态瓶。(密闭 微型) 通过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其中动植物的____________,就可以初步学会观 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进一步理解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各种因素。 (生存状况和存活时间的长短) 供选择的材料:浮萍、满江红、黑藻、生有杂草的土块、螺蛳、蜗牛、蚯蚓、小鱼。 河水(或井水、凉晒后的自来水)、洗净的沙、凡士林(或蜡)、广口瓶。 方法步骤: (1)设计制作小生态瓶的方法步骤。(选择生产者的种类、数量,选择有捕食关系的 消费者的种类、数量等) (2)制作小生态瓶,每天观察 1 次。 (3)若发现小生态瓶中的生物已经 ,就停止观察。 (全部死亡) (4)小组交流。 实验结果与分析: 生物存活时间越长,说明该生态瓶_________,证明该生态瓶中物种组成及营养 关系等_________。因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等 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稳定性越高 越合理) 生态瓶中动物等生物存活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来自于 。(植物的光合作用) 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二氧化碳来自于 。(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 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矿质营养可以来自于水体和动物的粪便等 的产物。 (被分解者分解) 生态瓶中的物质是 的,但是能量需要不断从外界环境补充,因此需要把生 态瓶放置在 的地方。 (循环利用 光线良好) ※制作小生态瓶的注意事项: ①生态瓶必须是____的,原因是 。 (透明 保证能量输入和观察) ②生态瓶要放在 的地方,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线良好但避免阳光直射 防止小瓶内温度升高过快导致生物死亡) ③生态瓶要 。 (密闭) ④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_________ 关系,比例要_________,并且不能__________,必须能够进行__________,能使其在 一定时期内保持____。(营养 合适 混入病虫害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稳定) ⑤生态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_______,要留出一定的空间,储备一定量的空气,目 的是____________。 (4/5 有利于二氧化碳和氧气等气体进行交换) [针对训练] ( )1、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 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 3 个生态瓶(如图 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 ~ 15 ~ B.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 C.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 D.若想维持稳定性,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 2、为观察生态系统稳定性,设计 4 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观测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为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瓶比甲瓶有较多的有机物,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观测结果,得出结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减少 缺乏光照,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2)缺少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 少 小鱼呼吸要消耗部分氧气 (4)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 光 照是维持该生态系统长期稳定的必要条件 3.6 生态环境的保护 54、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______。(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压力大) 55、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等。(全球气候变化、 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 55、生物多样性包括__多样性、__多样性和__多样性。(物种 基因 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____价值、____价值和____价值。(直接 间接 潜在)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_____保护和_____保护两大类。_____ 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就地 易地 就地) 我们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___________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 发和利用。 (盲目、掠夺式) 今天,________观念已是针对全球性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它的 含义是“在___________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 经济、社会的_____的发展。(可持续发展 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 持久协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