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春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检测: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 20 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学业达标] 一、选择题 1.电影《列宁在 1918》中出现了运粮的红军战士途中晕倒的画面,再现了 苏俄国内战争期间严重缺粮的情况。为解决前线粮荒,苏俄政府( ) A.实行了余粮收集制 B.要求农民交粮食税 C.广泛建立集体农庄 D.废除实物分配制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国内革命 战争的胜利,捍卫了十月革命的成果,故 A 项正确。B、D 两项是新经济政策的 内容,排除;C 项是斯大林模式的体现,排除。 2.“当时苏维埃俄国四面被封锁、被包围,与世界隔绝,以后又与南方产 粮区、与西伯利亚、与产煤区隔绝,我们无法恢复工业。……‘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确实是‘一种功劳’”。列宁意在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已成为一种经济体制 B.促进了工业经济的恢复 C.符合俄国的具体国情 D.是苏俄特定时代的产物 答案 D 解析 “四面被封锁、被包围”反映了在特定的背景下,为巩固新生政权, 而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说明其是特殊时代的产物,故 D 项正确。A、B 两 项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当时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 C 项错误。 3.1919 年初,苏俄政府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一切非农业人 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该 规定( ) A.提高了苏俄的公有化程度 B.有助于前线军事斗争胜利 C.激发了工农的生产积极性 D.引起工农内部之间的猜疑 答案 B 解析 余粮收集制集全国之力保障前线军队的供给需要,有助于前线军事斗 争的胜利,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分配制度,不是所有制,排除 A 项;该分 配方式打击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 C 项;D 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4.1919 年 3 月,列宁在《俄共(布)党纲草案》中提到:“俄共将力求尽量 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 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这一认识( ) A.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 B.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C.直接导致苏俄政权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 D.为新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依据 答案 A 解析 根据时间信息“1919 年 3 月”和材料中的“消灭货币”“在全国范 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等可以看出,列宁主张进一步推 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这一认识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故选 A 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排除 B 项;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保障了国内战争的胜利,排除 C 项;列宁的这一认识是针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发表的,与新经济政策没有关系,排除 D 项。 5.二十世纪 20 年代初,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到新经济政策,其主 要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农民的坚决反对 B.苏俄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已经顺利地完成 C.苏俄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 D.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发生实质改变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符 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遭到农民反对,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调整生产关系, 于是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故选 C 项。A、B、D 三项都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 6.《全球通史》中写道:“(苏俄)工业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 10%,粮食产量 从 1916 年的 7400 万吨下降到 1919 年 3000 万吨。”为应对这一局面,1921 年 俄共(布)采取的措施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实行余粮收集制 D.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 年俄共(布) 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以实物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在工业上借用资本家 的资金和经验发展工业,故 B 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 1918 年开始实行的 经济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A 项;C 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 除;D 项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7.列宁说:“到 1921 年春天,我们用‘强攻’办法来实行共产主义的生产 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 成的范围,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材料中“退却”的实质( ) A.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B.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C.背离社会主义道路 D.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1921 年春”“实行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 告失败”,再结合所学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直接途径, 但没走通,1921 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货币的关系发展 资本主义,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 B 项正确。A 项不是材料主旨所在,排除; C、D 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8.1921 年 10 月,苏俄政府重建国家银行,统一管理货币流通事务。1922 -1924 年,实行货币和财政改革,稳定卢布币值,规定工商业税额。这一做法 ( ) A.强化了国家计划管理 B.恢复了商品货币关系 C.加快了工业的国有化 D.实现了对工商业改造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1921 年”“1922-1924 年”可知当时处于新经济政策 时期,根据材料中“货币流通事务”“工商业税额”等信息可知,新经济政策恢 复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B 项正确。计划经济形成于斯大林时期,排除 A 项;C 项与新经济政策不符,也属于斯大林时期,排除;D 项是新中国社会主 义改造的内容,排除。 9.一位俄共领导人抱怨说,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 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 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该政策( ) A.保证了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 B.利用经济危机推动工业化建设 C.开创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D.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 道”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 和发展,D 项正确。A、B、C 三项均不是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排除。 10.1928 年斯大林明确提出一个“贡税论”,就是说要农民除了他要交的 粮食,应该交的国家任务之外,在工业品上,他要工业品的价格定得更高一些, 然后这样让农民买东西的时候付出更多的钱。斯大林这一做法旨在( ) A.促进工农业发展的平衡 B.提高工人生产积极性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积累工业化建设资金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要农民除了他要交的粮食,应该交的国家任务之外,在工 业品上,他要工业品的价格定得更高一些,然后这样让农民买东西的时候付出更 多的钱”可知,这种做法通过对农村、农民的剥夺,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故 D 项正确。A、B 两项不是其目的所在,故排除;C 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1.如图摄于 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的苏联,见证了农民举行仪式欢迎新添了 拖拉机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的苏联( ) A.粮食不足的问题并不严重 B.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进程加快发展 D.公有制经济得到民众支持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如图摄于 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的苏联,见证了农民举行仪 式欢迎新添了拖拉机的情景”以及图片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 项正 确。A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 项出现在 30 年代后期,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工业化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农民,农民并不满意,故排除 D 项。 12.有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 就是把农村看作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在该史学家看来,苏联( ) A.重点发展农业 B.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以牺牲农业来发展重工业 D.重视发展商品经济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 就是把农村看作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表明苏联以牺牲农业来发展 重工业,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材料未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排除。 13.1926 年,苏联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强调苏联的工业化同资 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不同,资本主义国家从轻工业开始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漫长 的发展途径。因此,苏联选择的工业化道路是( ) A.用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B.以农业集体化带动工业化 C.实行公有制助推工业化 D.发挥市场机制促进工业化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斯大林强调苏联的工业化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不同, 资本主义国家从轻工业开始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漫长的发展途径”并结合所学 可知,苏联工业化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故选 A 项。B、D 两项说法错误, 排除;材料并未强调所有制,排除 C 项。 14.1932 年莫斯科地铁施工使用了 2 台盾构机,一台为英国引进的,一台 是苏联自制的。这两台压气式敞口盾构机为苏联的隧道施工技术带来了革命。这 说明当时苏联( ) A.侧重于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取得一定成就 C.工程技术完全实现自给 D.新经济政策效果显著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一台是苏联自制的”“为苏联的隧道施工技术带来了革命” 表明当时苏联工业化取得一定成就,故 B 项正确。A 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根 据材料“一台为英国引进的”,排除 C 项;材料所述是斯大林时期的成就,排 除 D 项。 15.1929 年,苏联开始转向一种短期内迅速形成的、全新的经济政治管理 模式,其建立原则是党的绝对领导,实行完全的国家所有制,消除私有的经济活 动。这一模式( ) A.集中了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B.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生产积极性 C.主要针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 D.短期内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模式指的是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使苏联在短期 内迅速实现工业化,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均不是斯大林模式的作用,排 除。 二、非选择题 16.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给了中国许多有益的启示。阅读材料: 材料一 试图完全禁止、堵塞一切私人的非国营的交换的发展,即商业的发 展或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在有千百万小生产者存在的条件下是不可避免 的……那它就是在干蠢事,就是自杀。说它是蠢事,是因为这种政策在经济上行 不通;说它是自杀,是因为试行这类政策的政党必然会遭到失败。 ——《列宁选集》 材料二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 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文选》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蠢事”的具体表现及其产生的消极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列宁的思路比较好”的具体理由;苏联 模式“僵化”在经济方面有哪些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 哪些有益启示? 答案 (1)“蠢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消极影响:导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原因: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符合国情(实际)。 表现:斯大林模式;高度集权;取消市场;指令性计划;平均分配产品。(任 意三点即可) (3)启示: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市场是经济手段;经济政策调整必须符合 国情等。 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试图完全禁止、堵塞一切 私人的非国营的交换的发展,即商业的发展或资本主义的发展”的“蠢事”即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导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第(2)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列宁的思路”即是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一思路 “比较好”的原因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符合俄国国情。“后来苏联 的模式”是斯大林模式,其“僵化”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有高度集权、取消市场、 指令性计划、平均分配产品等。第(3)问,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苏联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给我们的有益启示是:要认清国情,认清社会主义的本 质,市场只是经济手段等。 [等级提升] 一、选择题 1.在速度哲学的实践方面,列宁强调速度与缓慢、前进与退却的辩证结合。 1918 年 4 月,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提出:“为了今后进攻的胜 利,目前应当‘暂停’进攻,现在居首要地位的是在资本家已被剥夺的那些企业 和其余一切企业中组织计算和监督。要把管理的方法摆在首要地位来代替镇压的 方法。”材料表明( ) A.列宁要求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B.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存在偶然性 C.苏俄当时已面临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D.苏俄新经济政策的“退却”应形势而必行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为了今后进攻的胜利,目前应当‘暂停’进攻”可判 断列宁主张“退却”而不是“进攻”,如果没有后来武装叛乱和帝国主义的干 涉,可能未必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项正确。A 项属于 1917 年《四月提纲》 的内容,排除;由于当时苏俄尚未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以不存在严重的政 治和经济危机,排除 C 项;苏俄新经济政策是 20 年代初苏俄针对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所造成的危机而实行的政策,故排除 D 项。 2.在列宁《论粮食税》的纲要中,指出战时共产主义的基本含义主要是指 在国内战争和国外武装干涉时期所采取的“带有共产主义”特点的一系列非常 措施。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不适合当时苏俄 B.是国内战争胜利的保障 C.具有临时性特点 D.仅是战时粮食筹备政策 答案 C 解析 材料“在国内战争和国外武装干涉时期……非常措施”指明了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时期,并指出这是“非常措施”,这说明它具有临时性的特 点,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苏俄(联)历史上的某一时期银行的信贷业务急剧减少,银行作为信贷机 构而独立存在已失去意义,政府发布《关于撤销人民银行》的法令,宣布银行机 构与财政机构合并。苏俄(联)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 ) A.一定程度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利用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D.引发了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银行的信贷业务急剧减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的 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引发了苏俄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故 D 项 正确。A 项是二战后苏联改革的影响,排除;B 项是指斯大林模式,故排除;C 项是指新经济政策,排除。 4.余粮收集制确保国家收集了大量的粮食,但也导致了农业生产日益萎缩。 特别是在 1921 年,国内形势已转向和平,农民却还没有看到余量收集制结束的 希望,于是不满情绪便变成了绝望情绪,农民由消极对抗变成公开反抗。据此可 知(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该强制推行 B.余粮收集制不符合国情 C.苏俄社会主义道路违背马克思主义 D.经济政策转变的迫切性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农民却还没有看到余量收集制结束的希望,于是不满情绪 便变成了绝望情绪,农民由消极对抗变成公开反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当时的形势,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不是材料主 旨所在,排除。 5.苏俄仍要制定基本的经济政策,但制定政策要与个人的主动性结合起来。 在这种临时政策下,食品生产开始恢复,从而使这个政权获得了巩固共产主义体 系所需要的时间。对此种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允许吸引外资和发展合资企业 B.在分配领域推行实物配给制 C.扩大了其国有经济的经营范围 D.适应了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在这种临时政策下,食品生产开始恢复,从而使这个政权 获得了巩固共产主义体系所需要的时间”可知,这一政策指的是新经济政策,允 许吸引外资和发展合资企业,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均与新经济政策不符, 排除。 6.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 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文中“走一段困难、 危险的下山路”在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 ) A.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B.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C.允许自由贸易,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D.余粮征集制取代粮食税 答案 C 解析 “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指的是新经济政策,允许自由贸易, 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故 C 项正确。排除 A、B、D 三项。 7.“它实质上是(列宁)以社会主义体制(共产党执政)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 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材料中的“实验”( ) A.引发了苏俄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B.促进了苏俄社会经济恢复 C.开创了工业化建设新道路 D.壮大了公有制经济的力量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它实质上是(列宁)以社会主义体制(共产党执政)与资 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可判断材料中的 “实验”是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促进了苏俄社会经济的恢复,故 B 项 正确。A、C、D 三项均不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排除。 8.如表是 1913 年至 1937 年世界部分国家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中的比例, 其中苏联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苏联大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中的比例(全世界 100%) A.完成了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 B.苏联未受经济危机任何影响 C.开创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D.新经济政策活跃了市场经济 答案 C 解析 从表中可知,从 1913 年至 1937 年,苏俄工业发展速度较快,明显高 于其他国家,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执政后,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重点发 展重工业,使苏联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故 C 项正确。1936 年苏联刚刚完成向社 会主义过渡,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A 项;B 项说法错误,排除;斯大林的领 导地位确立后,新经济政策也逐渐被取消,排除 D 项。 9.1928 年,苏联通过了培养大量技术专家的决议,要求在生产中要采用本 国和外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最高成就;苏联高等技术学校(工学院)的数量从 1928 -1929 学年度的 32 所增至 1929-1930 学年度的 96 所。这是苏联当时( ) A.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B.经济体制调整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自 1928 年开始实施工业化的国家发 展战略,而培养技术专家以及发展高等技术学校(工学院)很明显是为工业化服 务,经济体制调整只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故 A 项正确,B 项错误。文化教育改 革以及外交政策转变与材料内容无关,故 C、D 两项错误。 10.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曾实行义务交售制: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 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材料表明 苏联农业集体化( ) A.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B.引入市场经济因素 C.注重维护农民利益 D.服务于工业化建设 答案 D 解析 材料“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表明苏联农业 集体化服务于工业化建设,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与材料表述相背离,排 除。 11.20 世纪 20 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30 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90 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这些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可能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 答案 D 解析 20 世纪 20 年代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 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情况下而提出的。20 世纪 30 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实行国 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失败的情况下提出来的。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它们都体现出 “实事求是”的精神。故选 D 项。 1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 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以下对“苏联的 办法”理解不正确的有( ) ①主要是为了配合国家的工业化 ②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③体现 了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特点 ④直接使苏联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表明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并未改变,也并未直 接使苏联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故②④错误,符合题意;①③均正确,不符合 题意。故选 B 项。 二、非选择题 13.十月革命后,苏维埃面临严峻的形势,列宁适时调整政策。阅读材料: 材料一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 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 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 主要的门径”。 ——列宁起草《俄共(布)八大党纲》(1919 年) 材料二 1921 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即采取迅速的, 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为什么不 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生活状 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 是从这里生产的。要增加粮食的生产和收成,增加燃料的收购和运输,非得改善 农民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不可。 ——《列宁选集》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归纳苏俄实施“余粮征集制”的主要理由。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其他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俄 1921 年面临的主要政治形势。结合所学知识,简 述苏俄政府为应对这一政治形势而采取的具体措施。 (3)由材料一涉及的政策转变为材料二涉及的政策,反映了列宁带领苏俄探 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哪些特点? 答案 (1)理由:维持生存和保障战争胜利;完成共产主义任务。 措施:将企业收归国有;实行实物配给制;实施成年人义务劳动制。 (2)形势: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工生活。 措施: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自由贸易;实 行按劳取酬。 (3)特点:依据现实问题,及时调整政策;社会主义建设思路更加清晰和有 效;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材料一“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 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可概括得出苏俄实施“余粮征 集制”的主要理由;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主义政策”的其他措 施。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二“要求必须立即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 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可概括得出苏俄 1921 年 面临的主要政治形势;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第(3)问,结合所学 知识概括作答。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共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 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 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 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 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世界历史》杂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采取了哪 些措施?结果怎样? (2)斯大林的发展观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试举例说明。 (3)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否做到了全面协调、统筹兼顾?有何表现? 答案 (1)措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开展五年计划经 济建设;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结果:实现国家工业化;1937 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2)否。如:农业全盘集体化中的强迫现象;压缩人民的消费能力;暴力消 灭富农;大清洗运动等。 (3)否。表现:农、轻、重比例失调;指令性计划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 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落后;单一公有制;平均分配 等。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 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等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即可。第(2)问, 结合斯大林模式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第(3)问,结合苏联工业化的相关知 识进行归纳分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