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三次月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道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60分。) 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道:“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可以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①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②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③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 ④秦朝废分封,设郡县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从材料“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代指丞相)的权,总是逐步降。”实际上反映的是君相之间的关系: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材料中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和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②③符合题意,故选A;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由地方政府进行,不利于中央集权,秦朝废分封,设郡县加强了对地方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①④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符合材料观点,排除①④。 点睛:首先,根据“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得出材料观点: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然后,所学史实判断属于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2.下列关于罗马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是从成文法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B. 提倡罗马全体社会成员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稳固了罗马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统治 D. 是世界各国法律的基础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稳固了古罗马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统治,故C正确;罗马法是由习惯法逐步发展到成文法,并不断发展完善的,A错误;罗马法维护的市罗马公民的利益,B项“罗马全体社会成员”表述错误,排除;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D项中“世界各国”表述太绝对,错误。 3.下图揭示了德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特征是( ) A 发展历程曲折 B. 德国的民主制度深受专制主义者和军国主义分子干扰 C. 是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的 D. 具有浓厚的封建主义、军国主义色彩 【答案】D 【解析】从图片中“封建主义”、“军国主义”等信息可知,漫画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具有浓厚的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故D正确;漫画无法体现德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历程,排除A;漫画反映德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具有浓厚的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无法体现德国的民主制度深受专制主义者和军国主义分子干扰,排除B;漫画不能体现德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排除C。 4.《张季子九录·文录》认为,“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下列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A. 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C.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D. 辛亥革命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信息可知,辛亥革命与以往的革命不同,它不是改朝换代,而是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辛亥革命推动中国近代化,故C项错误;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故D项错误。 5.下图是2014年我国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情况示意图。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八年抗战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B. 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C. 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D. 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抗日英烈的人员成分不但有国民革命军陆军、新四军等这样的正规部队人员,还有东北抗日联军、党政工作人员、外籍抗日人员、个人、群众等,体现了抗日战争全民族抗战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重点在突出中华民族各个部分都曾经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不是 在于整体,故A项错误;材料无意在说明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将中国的抗战放在世界的范围之内来评价和考量,故D项错误。 6. 卓别林大师的《摩登时代》生动刻画了工厂制度下机器生产对人的控制导致人类行为的失常、错乱。关于工厂的叙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产生于手工工场时期 B. 工业革命后出现 C. 工厂制度是工业化时代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D. 工厂制度建立适应了机器大生产的要求 【答案】A 【解析】工厂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它不同于手工工场时代的工场,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使用机器生产。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7.下面是一幅政治漫画,画中法国人和德国人(中间两人;左边图案是星条旗,右边图案是镰刀锤子旗)正在讨论,最后达成的共识是 A. 我们太小,实在无奈 B. 他们相争,我们得利 C. 赶快联合,求得生存 D. 各奔东西,争取自保 【答案】C 【解析】图片信息显示法德两国的和解是在美苏两国冷战的背景下发生的,这说明欧洲的联合是在冷战的两极格局下谋求生存的结果,故C正确;A项只是对国家实力的描述,没有涉及到漫画的实质意义,排除;漫画无法体现法德两国“得利”的信息,排除B;D项描述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 8. 下面的汉代画像石拓片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 A.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B.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C. 封闭的地主庄园经济 D. 乡村生活的祥和富足 【答案】B 【解析】这两幅图片分别是耕耘和纺织,体现的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古代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与市场联系较少;为了糊口生存,农业者和手工业者辛苦劳作,故AD错误。地主庄园出现于汉代,指的是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田地人口,形成自成一体的田庄。田庄规模宏大,经济上自给自足,筑有坞堡壁垒,豪强地主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排除C。故选B。 9.改革开放使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下列内容明确体现出打破“所有制崇拜”的是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中共“十五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 C.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 邓小平南方谈话阐释姓“资”还是姓“社”问题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五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这打破了“所有制崇拜”,故B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土地仍然是集体所有,不符合题意,故A排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与打破“所有制崇拜”无关,故C排除;邓小平南方谈话阐释姓“资”还是姓“社”问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不符合题意,故D排除。 10.某历史学家指出:“一个世纪以前,工业革命将大批劳动力吸引到大机器和能源所在地——工厂里面。今天,相反的趋势在进行当中,现代通讯革命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内燃机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 B. 电话、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C. 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D. 电影、电视的出现和影视艺术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现代通讯革命”“人们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判断应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关,因此答案为C;选项A与材料中“通讯革命”不符,排除;电话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的,排除B;选项D中的电影、电视和通讯革命无关,排除。 11.2016年是《开罗宣言》发表73周年,下列有关宣言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A. 表明中国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利得到国际公认 B. 由苏、美、英三国首脑参加 C. 决定在法国北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D. 就战后处置德国等重要问题交换了意见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包括热河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开罗宣言》为二战后中国收复被日本军国主义掠夺和窃取领土提供了重要的国际法依据,A正确;制定《开罗宣言》的开罗会议是由中美英三国首脑参加的,B错误;决定在法国北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在德黑兰会议上提出的,C错误;就战后处置德国等重要问题交换了意见是在德黑兰会议上提出的,D错误。 12.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之处在于 A. 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 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C. 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 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和维新变法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因为文艺复兴以复兴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为旗号,维新变法托古改制,从而减少阻力,故正确答案为D。A不符合维新变法,B是共同点,C只符合维新变法。 13.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方震说:“欧洲近世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希腊思想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这“两大潮流”指的是 A. 智者运动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C.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D.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希腊思想复活”指的是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旗号的文艺复兴。“原始基督教复活”指的是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回归基督教传统,否认教会权威的宗教改革,故正确答案为C。智者学派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源头,启蒙运动是一次反专制反宗教神学的思想运动,排除ABD三项。 14.法国启蒙运动时,一位思想家从阐述不平等的起源中引出了一个革命的结论:民众有权以暴力推翻暴政,从而对法国大革命具有深远的影响,他是 A. 伏尔泰 B. 卢梭 C. 孟德斯鸠 D. 康德 【答案】B 【解析】卢梭阐述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阐述天赋人权学说,提出主权在民的口号对法国大革命产生深远影响,故B项正确。伏尔泰未论述不平等的起源,故A项错误。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思想,故C项错误。康德主张思想自由,理性判断,故D项错误。 15.每天晚上看看七点的新闻联播,然后听听近几天的天气预报是很多中国人的习惯。这体现了电视的哪项功能 A. 传播资讯 B. 娱乐功能 C. 生活消遣 D. 远程教育 【答案】A 【解析】人们通过电视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闻,了解到天气情况,得到了所需要的资讯,这体现了电视传播资讯的功能,故A正确;看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不属于娱乐和消遣,排除BC;看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与远程教育无关,排除D。 16.2007年10月24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下图《中国探月》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形象标识;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其解读正确的有 ①它是中国汉字 ②它是中国书法 ③它反映了中国汉字的象形特征 ④它反映了中国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趋势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是组合题,考查学生对中国书法知识的的理解能力。本题通过排除法。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得知④是错误的,《中国探月》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形象标识并没有反映中国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趋势。所以选B。 17.“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A. 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B. 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C. 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 中国科技水平世界领先 【答案】B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所学可知,“两弹一星”研制是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下进行的,“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环境,故B正确;A项虽然是“两弹一星”的意义,但是不符合“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排除;“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但不属于“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排除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8.“一战”后,德国外长西蒙斯说:“必须对敌人的策略有所估计。敌人当中,一些人想挤牛的奶,另一些人想割牛的头,那些想挤牛奶的人将会同我们达成协议。”你认为“割牛头”和“挤牛奶”的分别是 A. 美国和英法 B. 法国和美英 C. 苏联和英美 D. 英国和美法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一战后,德国……敌人当中,一些人想挤牛的奶,另一些人想割牛的头,那些想挤牛奶的人将会同我们达成协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法国主张最大限度的削弱德国,属于“割牛头”的国家,美英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属于“挤牛奶”的国家,故B项正确;美国并不主张最大限度的削弱德国,故A项错误;苏联与材料信息无关,故C项错误;英国也不主张最大限度的削弱德国,故D项错误。故选B。 19.在巴黎和会上,英美支持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而华盛顿会议上,他们又表示支持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美英转变态度的原因是 A. 力图遏制日本势力扩张 B. 中国人民反日斗争的高涨 C. 企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 D. 英日同盟已经宣告失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巴黎和会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在巴黎和会美、英转变态度的原因是力图遏制日本势力扩张。所以选A。 20.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他所说的“新秩序”指 A. 维也纳体系 B. 凡尔赛体系 C. 华盛顿体系 D. 雅尔塔体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初来巴黎”可知是巴黎和会,它建立了凡尔赛体系,故B项正确。维也纳体系是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故A项错误。华盛顿体系是在一战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起的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下的国际关系格局,故C项错误。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建立的,故D项错误。 21.二战后,盟国在东京设立远东国际法庭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在纽伦堡设立军事法庭对德国战犯进行审判。对东条英机、戈林等战犯进行审判的法律依据是 A. 《洛加诺公约》 B. 《国联盟约》 C. 《联合国家宣言》 D. 《非战公约》 【答案】D 【解析】1928年由63个国家参加签订的“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的条约。亦称《非战公约》。二战后,对德日的审判法律依据就是该条约。 22.俾斯麦曾说:“欧洲存在着不可调和的两个大国,都希望把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这“两个大国”在一战前最有可能是 A. 俄国和奥匈帝国 B. 英国和德国 C. 法国和俄国 D. 英国和法国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战有关知识的认识。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后期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他们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三国同盟由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组成。三国协约由俄国、英国和法国组成。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以德国和英国为主要矛盾,他们疯狂的扩军备战,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故答案选B。其他选项组合错误。 23.美国的参战给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了重大的变化,包括 ①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②协约国的实力得到加强 ③参战国家进一步增多 ④战争结束的进程加快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美国的参战的确使协约国的实力得到加强,也使参战国家进一步增多,也加快了战争结束的进程,但美国的参战并未改变战争的非正义性,所以正确答案只有选B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等缺乏原材料的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这说明的根本问题是 A. 战争是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B. 社会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C. 科学技术是维持战争的根本保证 D. 发展化学工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答案】B 【解析】战争是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题中为应付战争需要,所以德国等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促进化工技术发展,体现了战争对新科技发展的催化作用,A项说法正确,但不是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排除。一战期间,主要交战各国为了战争的需要,大力发展与战争有关的科学技术。实际上,战争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说也是社会的需要,它说明科技的发展与社会需要是紧密相连的,题干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故B正确。题中德国等国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发展促进了化工技术发展,并不能说明科技是维持战争的根本保障,维持战争的根本保障应该是经济与综合国力,故C错误;题中化工技术的发展并没有体现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与题无关,故D错误。 25. 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A. 一致提高关税,共渡难关 B. 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 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 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答案】B 【解析】主要考查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关税壁垒可限制进口,保护国内市场。故B项正确。 26.在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埃塞俄比亚反法西斯斗争失败的原因中,具有共性的是 A 武器装备落后 B. 内部出现叛乱 C. 缺乏国际援助 D. 大国纵容侵略 【答案】D 【解析】在法西斯势力侵略或干涉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过程中,英法等大国都采取了纵容侵略的政策,助长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这是导致西班牙、埃塞俄比亚反法西斯斗争失败的重要原因,D正确;A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只符合西班牙,排除;C不符合西班牙,排除。 27.《洛迦诺公约》的哪项内容说明德国是最大的赢家 A. 德法、德比间的边界领土维持现状 B. 德国分别与比、法、波、捷签订仲裁条约 C. 法国和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签订相互保证条约 D. 准许德国加入国际联盟 【答案】D 【解析】《洛迦诺公约》准许德国加入国际联盟,极大的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使德国成为最大的赢家,其他三个选项均不能解释“最大”的赢家,所以本题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8. 1945年,纽伦堡法庭美方首席起诉人罗伯特·杰克逊指出:“对全世界来说,纽伦堡法庭判决的重要性并不在刻画它怎样忠实地解释过去,它的价值在于怎样认真地警戒未来。”这一观点建立在 A. 对法西斯深刻仇恨基础之上 B. 对世界大战深刻反思的基础之上 C. 美国主宰世界的基础之上 D. 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取得胜利的基础之上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纽伦堡法庭判决的重要性并不在刻画它怎样忠实地解释过去,它的价值在于怎样认真地警戒未来。”表明材料作者意在强调该审判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过去的史实的解释,更重要的是对后来国际关系的一种警示,这正是建立在对世界大战灾难的反思上,所以B项正确。 29.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不断扩大。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相同点是 A. 都是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 B. 都有利于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C. 直接决定法西斯轴心国的失败命运 D. 都是法西斯军队实施的突然袭击 【答案】D 【解析】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都是德、日两国针对苏联和美国的突然袭击,故D正确;绥靖政策于1939年破产,故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并不是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排除A; 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与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C项夸大了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作用,与史实不符,排除。 30. 阅读“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统计表”,从中能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战场名称 开始时间 终止时间 小计 欧洲战场 1939年9月1日 1945年5月8日 4年8个月零8天 苏德战场 1941年6月22日 1945年5月8日 3年 10个月零17天 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8日 1945年9月2日 3年8个月零26天 中国战场 1931年9月18日 1945年9月2日 13年11个月零16天 苏联对日作战 1945年8月9日 1945年9月2日 25天 ①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国反法西斯战争持续时间最长 ③世界人民团结合作进行反法西斯战争 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障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统计表”及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障,不能够从图表信息中直接得出,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含④的选项; 而①②③的表述正确,均符合史实和题意。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二.材料解析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慕尼黑协定》主要内容: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德军于1938年10月1日~10日分阶段完成对上述地区及其他日耳曼人占居民多数地区的占领,这些地区存在的任何设备必须完好地交给德国。 孙红旗在《苏联与绥靖政策》中指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慕尼黑协定》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欧洲大战前夕绥靖政策的典型表现,或者说苏德条约是继英法之后苏联掀起的又一个绥靖高潮。 材料二 王芝在《条约有利于世界人民》中论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外交利用帝国主义营垒的矛盾,取得有利的国际环境的一大胜利。俄罗斯领导人普京在波兰《选举报》发表文章,谴责了1939年签署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承认莫斯科与希特勒的交易“不道德”,但表示苏联“当时别无选择”。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回答《慕尼黑协定》签署的目的;分析苏联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答案】(1)目的:祸水东引让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 原因:《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苏联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避战自保,以赢得备战时间。 (2)利:使苏联获得了暂时的和平;打破了帝国主义对苏联的包围;使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为后来取得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弊:牺牲了小国利益,这是对法西斯势力的又一次绥靖,使德国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英法与德国签订慕尼黑协定》签署的目的是祸水东引让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而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原因是《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苏联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避战自保,以赢得备战时间,两份条约都是绥靖政策的表现和结果。 (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具有两面性,即一方面使苏联获得了暂时的和平;打破了帝国主义对苏联的包围;使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为后来取得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另一方面牺牲了小国利益,这是对法西斯势力的又一次绥靖,使德国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32.阅读图文材料: 材料一 下图是1919年的一幅漫画——《玩弄于股掌之上》。 材料二 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 ——1927年《田中奏折》 请回答: (1)观察漫画,解读“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含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重大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田中奏折》认为对中国的征服关键问题在于什么?日本是怎样落实的? (3)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 【答案】(1)含义:利用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影响: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反对,爆发了五四运动。 (2)关键问题:征服满蒙。落实:1931年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 (3)原因:明治维新后“大陆政策”的影响;日本军部将中国东北视为日本“生命线”,企图独占中国东北;张学良“易帜”威胁到日本在东北的利益,军部确立武力占领东北的方针;蒋介石集中力量围剿红军,为其提供时机。影响:对日本:提高了军部在日本的政治地位;对中国: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矛盾,抗日救国运动高涨;对世界格局:冲击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解析】 (1)含义:根据“1919年”“山东”,结合所学可知,漫画寓意是利用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2)关键问题:根据“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得出征服满蒙。落实:结合所学可知,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 (3)原因:结合所学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可从明治维新后“大陆政策”的影响、日本企图独占中国东北、蒋介石围剿红军等角度分析总结。影响:可分别从对日本、对中国和对世界的影响分析,对日本可从提高了军部在日本的政治地位分析回答,对中国可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矛盾,抗日救国运动高涨分析回答,对世界可从冲击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等角度分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