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上)开学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 据考证,秦汉时期维持一日两餐生活,上午用餐大致在9点左右,下午用餐则在15点左右。直到汉末,曹操享用“一日三餐”都是尊荣。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甚至四餐。据此可知汉代以后(  )‎ A. 古人健康水平呈上升趋势 B. 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更为丰富 C. 各地区贫富分化现象减轻 D. 农民普遍贫困现象愈演愈烈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实行一日两餐到三餐以及至于后来的四餐,说明汉代以后物质生活更加丰富,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故B项正确。 健康水平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 贫富分化从材料难以分辨,故C项错误。 生活平困与材料意思相反,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需要掌握汉代以后物质生活的状况。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汉代以后物质生活的状况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 2. 据记载,宋神宗时,(汴京)工商业者与居民杂处,商店可以随处开设,市民面街而居……京城内各种手工作坊、商店、货摊林立,车马拥挤,行人不能驻足。每一交易,动辄千万。这表明北宋汴京(  )‎ A. 商业税收是政府主要财政来源 B. 商业交易额为古都市商业之最 C. 市场上汇集了世界各国的商品 D. 商业活动打破了唐代坊市制度的界限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商店可以随处开设”可知,商业活动打破了地方的限制,即打破坊市制度的界限,故D项正确。 ABC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商店可以随处开设”。 本题考查对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 3. ‎“形势户”为有田产有势力的人,这部分人很容易利用手中的权力偷逃税赋。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太祖诏令“诸州府并置形势版簿,令通判专掌其租税”。形势版簿单独设置,专人主管。南宋时改为用红笔在税租薄中特别加注“形势”二字以作区别。这可以用来佐证宋代(  )‎ A. 通判以征收税租为主要职责 B. 大地产制发达 C.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濒于解体 D. 田庄经济兴起 ‎【答案】B ‎【解析】‎ ‎“有田产有势力的““诸州府并置形势版簿,令通判专掌其租税”“南宋时改为用红笔在税租薄中特别加注“形势”二字以作区别”可以用来佐证宋代大地产制发达,故B正确; 通判的职责材料未体现,故A错误; CD材料未涉及,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是“有田产有势力的““诸州府并置形势版簿,令通判专掌其租税”“南宋时改为用红笔在税租薄中特别加注“形势”二字以作区别”。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史料即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 1. 传统观点认为明代的釉上红彩为宣德朝(1426--1435年)所首创。如图是1964年在南京明故官遗址出土并被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白地釉上红彩云龙纹盘(残片)。考古专家认为盘上所绘的云龙纹是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的典型纹饰。据此推知,明代(  )‎ ‎ A. 景德镇官窑烧制的彩瓷供宫廷使用 B. 官窑已经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C. 彩瓷和珐琅彩的制作工艺日趋成熟 D. 釉上红彩首创时间提前到洪武年间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传统观点认为明代的釉上红彩为宣德朝所首创”“南京明故官遗址出…的白地釉上红彩”属于考古挖掘出原始史料,最有证明釉上红彩首创时间,故D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窑的瓷器是供各级贵族使用,不进入市场,故AB项错误。 琅彩是清朝出现的,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传统观点认为明代的釉上红彩为宣德朝所首创。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2. 据《泾县志》载,明初时地广人稀,人尚俭朴,丈夫力耕稼,女子勤纺绩蚕桑,“衣不过土布,士非达宦不得辄用纻丝”。但到了成化、弘治之后,“生养日久,轻役省费。民弥滋殖,此后渐侈”。《吴江县志》载:“庶人之妻多用命服、富民之室亦缀兽头”,被称为“僭越”。该变化反映了明代(  )‎ A. 南方人地矛盾日趋突出 B. 江南地区日益成为经济重心 C. 早期民主思想潜滋暗长 D. 经济发展冲击身份等级观念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到了成化、弘治之后,生养日久,轻役省费。民弥滋殖,此后渐侈。《吴江县志》载:庶人之妻多用命服、富民之室亦缀兽头,被称为僭越”,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身份等级观念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 ‎ 材料不涉及人地矛盾,故A项错误。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后,故B项错误。 题干不涉及早期民主思想,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需要掌握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到了成化、弘治之后,生养日久,轻役省费。民弥滋殖,此后渐侈。《吴江县志》载:庶人之妻多用命服、富民之室亦缀兽头,被称为僭越”,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影响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对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杭州“张小泉剪刀”在1909年传至张祖盈时,制剪技术在杭已传八代,他以“海云浴日”作为商标,送至知县衙门,并报农商部注册“张小泉剪刀”。此材料可印证(  )‎ A. 近代商业意识的发展 B. 近代机器工业的兴起 C. 中国洋务运动的发展 D. 东南民族企业的发达 ‎【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张小泉剪刀申请了品牌专利注册,说明他具备现代商业意识。 B.材料体现不出机器生产。 C.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 D.张小泉剪刀是民间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并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史料的作用,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征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清朝后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还要搞清楚材料中涉及到的清政府对商业发展的措施特点。 ‎ 2. 对下列这些不同年份数据分析正确的是(单位:百万吨)(  ) ‎ 种类 ‎1952年 ‎1957年 ‎1965年 ‎1978年 粮食 ‎163.42‎ ‎195.05‎ ‎194.53‎ ‎304.77‎ 棉花 ‎1.30‎ ‎1.64‎ ‎2.09‎ ‎2.16‎ 原油 ‎0.14‎ ‎1.46‎ ‎11.31‎ ‎104.05‎ 钢 ‎1.35‎ ‎5.35‎ ‎12.23‎ ‎31.78‎ A. “一五”期间工业产量增速超过农业 B. 文革十年动乱破坏了公有制基础 C. “大跃进”运动改善了原有经济结构 D. 技术落后导致粮棉产量几乎停滞 ‎【答案】A ‎【解析】表格显示1953-1957年农业增幅不到一倍,而工业增幅却是五倍以上,说明“一五”期间工业产量增速超过农业,故A项正确; 文革时期中国经济体制仍然是公有制经济,故B项错误; 大跃进时期大力发展重工业,经济比例结构仍然没有改变,故C项错误; 粮油产量并没有停滞,只是增幅较低,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解题的关键是看懂表格的内容。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一五计划,至1957‎ 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 1. 下列有关近代以来中国交通事业发展正确的是(  ) ①上海轮船招商局是中国近代航运的开端 ②20世纪40年代中国民航事业起步 ③19世纪末收回利权运动使铁路事业较快发展 ④20世纪早期一些沿海城市开始出现公共汽车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①上海轮船招商局是中国近代航运的开端是近代航运事业发展的表现,属于交通运输领域。 ②20世纪40年代中国民航事业起步是错误的表述,中国民航事业在20世纪初就已经起步了。 ③19世纪末收回利权运动使铁路事业较快发展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 ④20世纪早期一些沿海城市开始出现公共汽车是正确的表述。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交通工具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以来,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利用排除法,首先知道中国民航事业已经起步时间是20世纪初。 ‎ 2. ‎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该守则(  )‎ A. 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 B. 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 C. 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 D. 提高了中华民国的国民素质 ‎【答案】C ‎【解析】A.材料的规则,尽管是在纠结,但是,不光是适用于中国人,也适用于租界的外国人。 B.材料反映的是乘坐交通工具的规则,而不是促进运输业发展的措施。 C.材料对人们乘坐交通工具的行为进行具体的规定,有利于人们形成文交通出行习惯,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的养成。 D.材料只是反映租界内的情况,不能体现出对整个中华民国的影响。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分析。 随着近代中国政治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受到了西方列强侵略的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慢慢发生改变,不断的由朱封建社会的旧有的习俗,向现代社会的文明习俗变化。 ‎ 3.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下列不能作为史料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 B. 郑和下西洋 C. 新航路的开辟 D. 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答案】B ‎【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以获利为目的对外贸易活动,而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其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不是以获利为目的贸易,故B错误,符合题意; AC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史料即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 1. ‎“商人们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小麦价格,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这样,世界小麦的供应大体上就按照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供应。”这一现象说明(  )‎ A. 科技进步促进农产品价格下降 B. 通讯革新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 C. 垄断产生克服生产的无计划性 D. 农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商品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商人们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小麦价格,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这样,世界小麦的供应大体上就按照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供应”可以看出通讯技术的革新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需要掌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因素。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因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 2.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创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创办的企业最为红火,其原因不包括(  )‎ A.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严格限制 B. 辛亥革命后为资本主义扫除一些障碍 C. -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实业救国思潮及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时间特征“1916年前后”可知此时已经是民国初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快速发展与清末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BCD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外部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时机。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 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 1. ‎“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是人类工业文明进程中的里程碑,它们(  )‎ A. 都开始于棉纺织业部门 B. 与交通工具的革新相关 C. 体现了科学和技术的真正结合 D. 以电力作为主要的能源 ‎【答案】B ‎【解析】A.电气时代不是从棉纺织部门开始的。 B.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都促进了交通工具的发展,第一次出现了火车,第二次出现了飞机和汽车。 C.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和技术联系更加密切,第一次不是很明显。 D.第二次以电力为主要能源,第一次以蒸汽机为主要动力装置。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生产力标志和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材料。 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出现了两大对立阶级。 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进入大企业时代。 ‎ 2. 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 A. 注重新技术的创新研究与推广 B. 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 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 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工师善教工”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重视对工匠的培训,从而确保官营产品的质量,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经营形态,解题的关键是“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工师善教工”。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原料由官府提供,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官营手工业采取强制工匠服役的手段,引起了工匠的不满。 ‎ 3. 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一变化(  )‎ A. 导致宋代边境贸易严重退化 B. 说明政府贸易政策因事制宜 C. 缓和了宋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D. 促进了宋代边境上的贸易往来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边民以铜钱铸造兵器袭扰内地,威胁内地安全,因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是考虑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减少金属货币的使用,说明政府贸易政策因事制宜,故B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商品贸易繁荣,不是退化,故A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宋朝的边境贸易,没有涉及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故C项错误。 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促进了宋代边境上的贸易往来,故D项错误。 故选:B ‎。 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宋朝边境商业政策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宋朝边境商业政策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历史上的赋税制度有“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他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总结为“黄宗羲定律”。这一“定律”反映的古代赋税制度的弊端在于(  )‎ A. 沿用旧制,鲜有改革 B. 统一征缴,耗时费力 C. 实行以银纳税,加重人民负担 D. 赋役沉重,百姓困苦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答案】D ‎【解析】材料“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说明古代赋税制度的弊端在于赋役沉重,导致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故D项正确。 古代税制经常改革,并不是一成不变,故A项错误。 材料论述税收沉重,并不是统一征税,故B项错误。 古代税收在清朝之前都是按照人口和田亩收税,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的情况。关键信息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人形成了“挥霍、时髦、风流”的消费性格,以高消费作为肯定自我价值的手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各报刊发表了很多反对奢侈与挥霍、提倡节俭、发展生产的文章,政府和市民均也从不同角度检讨自己的消费观。上海市民消费观发生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 A. 日本侵华不断扩大 B. 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C. 革命根据地的兴起 D. 政府与媒体的倡导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根据地在不断兴起和发展,但这与上海市民的消费观念无直接联系。 故选:C。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市民消费观发生变化的因素”切入,结合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 3. ‎1904年,一个金融专家写到:这两个巨大集团(摩根和洛克菲勒)共同构成美国企业和商业的心脏,其他的则都是通过很多渠道渗入我们全国生活的动脉,使每个家庭和村庄都感到了它们的影响。这反映出垄断组织(  )‎ A.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 有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 C. 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D. 扩大了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答案】D ‎【解析】AB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C与题干无关,排除。 依据材料“其他的则都是通过很多渠道渗入我们全国生活的动脉,使每个家庭和村庄都感到了它们的影响”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垄断组织扩大了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故D正确。 故选:D ‎。 本题考查垄断组织的演变情况。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1.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穷人饮食的一个大问题是食品掺假,不法奸商在面粉里掺石灰、骨粉、明矾等牟取暴利,糖和茶叶也往往以假充真,肉、奶类则腐烂变质。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 A. 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 B. 工业革命改变了饮食结构 C. 英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D. 政府放弃了对市场的监管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的食品存在严重问题,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末19世纪初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商人为追求利润而导致的,故A项正确。 B项不是题干材料的主旨,应排除。 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英国的食品存在严重问题不能说明政府放弃了对市场的监管,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消极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在英荷战争中,英国动用了全国工业生产力集中赶制战舰,而另一方面,荷兰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损失战舰难以得到补充,逐渐处于劣势。”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 荷兰造船落后战舰无从发展 B. 英国手工工业基础雄厚 C. 英国获胜掌握世界殖民霸权 D. 荷兰失去了北美加拿大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英荷战争中,英国动用了全国工业生产力集中赶制战舰…荷兰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荷兰造船水平并不落后,只是手工工业基础薄弱,故A选项错误; 当时英国手工工业发达,基础雄厚,为造船提供了有利条件,故B选项正确; 英国在打败法国后才掌握世界殖民霸权,故C选项错误; 北美加拿大属于法国的殖民地,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对英国殖民扩张条件的分析,高考中对英国殖民扩张条件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①物质基础:国内资本主义手工工业非常发达,是在海外殖民活动中取胜的主要原因; ②根本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先进的政治制度是取胜的根本原因; ③武力后盾:建立了欧洲一支最强大的海军; ④意识形态:宗教改革后,资本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新航路的开辟,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殖民国家的行列,荷兰、英国和法国等国继葡萄牙、西班牙之后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而且彼此之间也为殖民利益进行强烈的殖民战争。西欧国家殖民扩张成为高考考查的热点。 ‎ 3. 如图可以用来说明(  ) ‎ ‎ A.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B. 传统农业精排细作 C. 中国农业独立发展 D. 生产工具不断创新 ‎【答案】B ‎【解析】A.“自给自足”与题干所给图片无关。 B.结合所学知识,题干所给图片体现了汉代耧车的使用状况,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征。 C.“中国农业独立发展”在题干所给图片中无法体现。 D.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工具的变革在题干所给图片中不涉及。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解答本题需要提取题干所给图片中蕴含的有效信息,并正确掌握古代中国农业耕作工具的演变及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征。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 ‎ 1. 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  )‎ A.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 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 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D. 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放宽盐铁官营的经济政策,有利于盐铁相关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 材料中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土地的集中无直接关联,故B项错误。 材料体现了国家对手工业和商业的政策,与小农经济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 材料中盐铁官营的经济政策的松动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需要掌握汉代盐铁官营制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汉代盐铁官营制度的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汉代盐铁官营制度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些“商人通过市肆--经纪以造袜原料发给妇女去织造,按规定条件,付与工资;然后由其收鬻,以之包售四方”。这些商人的行为(  )‎ A. 已经颠覆传统的投资理念 B. 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进程 C. 显示国内市场已发育成熟 D. 已具某些近代化经营特征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当时的江南地区雇工生产的方式也已经出现,包买商已经出现,这是近代化经营的特征,故D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传统的投资理念,故A项错误。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C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故选:D ‎。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这种状况表明中国(  )‎ A.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增强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C. 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 D. 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 ‎【答案】A ‎【解析】“,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这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故A正确; 自然经济解体的标志是三大改造,故B错误; 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一直停留在小农经济水平,故C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考点:①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②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的入侵;③西方列强入侵对中国的影响;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表明类选择题是新课标高考的主流题型,一般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历史本质的能力,本题解题的思维逻辑是现象--本质,即“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 2. 明万历十五年十月,明朝颁布法律规定:“无论官民之家,有立券用值、工作有年限者,皆以雇工人论;有受值微少、工作止计月日者,仍以凡人论。”可见在现实生活中(  )‎ A. 雇主与短期雇工间实现自由雇佣 B. 明朝依然固守着重农抑商的政策 C. 地主与佃户间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 国家法律偏重于保护自耕农利益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有受值微少、工作止计月日者,仍以凡人论”来看,短期雇工并未被政府列为雇工,而是作为平民对待,说明雇主与短期雇工间可以实现自由雇佣,故A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不是地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 材料没有反映国家对自耕农的政策,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有受值微少、工作止计月日者,仍以凡人论”。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在近代中国经济长期落后于西方列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畸形,长期受到帝国主义殖民者的商品倾销压迫。 ‎ 3.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额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把传统纺织作为副业生产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连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这一现象的影响是(  )‎ A.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B. 外国商品完全取代国货 C.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D.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强大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知,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传统家庭手工业趋于破产,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故C项正确; 材料并未说明农民失业走向城市的过程是否加快,故A项错误; 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中国民族工业不能称之为强大,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我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耕织分离、纺织分离,这就为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人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洋纱洋布,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 1. 如图展示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程,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 ‎ A. 图中B出现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有关 B. 图中C-D出现的最主要影响是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 图中D-E出现的外因是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 图中G-H出现的内因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C-D出现的最主要影响是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而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性事件是五四运动,是在一战期间,而非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之时,故B项说法错误。其余三项均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考查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相关因素与影响。考查学生识图、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掌握。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消失的过程,对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同学们要有个清晰的认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线索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获得了一个初步发展的机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列强的侵略放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获得了一个发展的机会,进入黄金时代;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再次衰落;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四大家族的统治,民族工商业几乎崩溃;新中国成立后,对民族工商业实行扶持,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1953年又实行了三大改造,改造成了社会主义企业,民族工商业消失,对这些历史知识,同学们要注意归纳。 ‎ 1. ‎1935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了资源委员会,直隶军事委员会。主要任务为负责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动员开发,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重工业的主管部门。其产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与军事工业相关的钢铁、动力、机电、化学等墓本工业领域。资源委员会的设立(  )‎ A. 使官僚资本空前膨胀 B. 为持久抗战奠定基础 C. 使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D. 不利于轻工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重工业的主管部门。其产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与军事工业相关的钢铁、动力、机电、化学等墓本工业领域”表明资源委员会的设立为持久抗战奠定基础,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爆发后,不少民族资本家出于爱国热情和使企业免遭日本的掠夺,历尽艰险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产,对大后方经济发展,对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发展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他毗邻鸦片战争的烽火与甲午战争的硝烟,在中华民族中兴办起民族产业,虽然由于经济的短缺问题与社会大的背景与形式问题的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但仍然对中国近代化企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这一创举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另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还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铺设着道路。 ‎ 2. ‎1940年10月,日本内阁通过《国土计划设定纲要》,提出所谓“适地适产主义”,具体地说,它就是在日本本土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工业,在中国东北由伪满洲国着重发展电气工业、矿业、部分机械工业和轻工业,在华北着重开发矿业、盐业,在华中则容许存在一些轻工业,日本“适地适产主义”意在(  )‎ A. 摧毁沧陷区的中国民族工业 B. 从经济上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C. 采取“军事管理”的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 D. 将沦陷区的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的战时经济体系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日本的《国土计划设定纲要》,提出所谓“适地适产主义”,将中国东北、华北、华中等地纳入这一计划。这样的分工,就是要把沦陷区的经济完全变成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附庸,使沦陷区的工业发展服从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与经济需要,故D项项正确。 材料所述是把沦陷区的工业纳入日本经济发展体系,而不是要摧毁,故A项错误。 B项不是实施这一计划的主要目的,排除。 C项说法绝对,且材料没有反映是通过“军事管理”的办法,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侵华日军的罪行。需要掌握日本“适地适产主义”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日本侵华方针的内容和目的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日本“适地适产主义”的目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如表是1952年与196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的统计表,它反映出这一时期的中国(  )‎ 粮食 棉花 钢 煤 原油 ‎1952年 ‎1.63亿吨 ‎130.4万吨 ‎135万吨 ‎6.6亿吨 ‎44万吨 ‎1956年 ‎1.92亿吨 ‎144.5万吨 ‎447万吨 ‎11.0亿吨 ‎116万吨 A. 工农业得到均衡发展 B. 重点发展重工业,成就显著 C. 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 D. 三大改造阻碍了工农业发展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表格可知,1952年钢、煤、原油产量较低,到1956年钢、煤、原油产量增长较快,结合所学可知,1953-1957年,我国正在进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表格中的数据反映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成就显著,故B项正确。 A项不是题干的主旨,应排除。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是在1952年,与表格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D项不符合史实,而且表格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需要掌握一五计划的成就。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的解读与分析,注意表格中钢、煤、原油产量变化和时间。 本题考查对一五计划的成就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表格、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凤凰网2014午9月17日) 材料二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伊莎贝拉女王……(到)英国女王维多利亚,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三 全球化带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相互依存,“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将给世界带来无限生机和美好前景……首先,“一带一路”具备强大的经济投入,一些地区建造更多基础设施,像公路、铁路以及船运等,从而拉动经济增长。“一带一路”将成为精彩的范例,供国际社会在推进不同地区之间合作时参考……“一带一路”是全球化的“新脚步”。这将充分调动沿路国家未充分开发的增长潜力,也将极大缩短欧洲和中国陆路交通的时间,未来东西方贸易将更便捷,成本更低。 --《南方周末》2017年5月10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近代西方列强征服世界的手段与古代中国有何不同。并从全球化的视野出发评价西方列强征服世界的活动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因素及意义。‎ ‎【答案】(1)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抓住唐宋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特征来分析,可归纳出经济重心的南移,农耕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繁荣,以及政府对外贸的重视。 (2‎ ‎)第一小问做法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来归纳即可,依据材料“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从西班牙国王伊莎贝拉女王…(到)英国女王维多利亚,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不同点。第二小问评价可联系课本知识,从殖民扩张对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殖民地的影响来分析;对欧洲殖民者的影响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来展开,对亚非拉的影响注意辩证分析,一方面带来了灾难和痛苦,另一方面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考查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分析。第二小问:主要从促进世界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 (1)古代农耕经济的繁荣;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经济重心的南移;对外开放的政策。 (2)不同:古代中国:睦邻友好,平等贸易;近代西方:武力征服,殖民掠夺。评价:使世界各地逐渐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3)有利因素:中国有与古“丝绸之路”沿途国家友好交往的历史传统;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强;相对稳定的国际形势。意义: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为国际合作提供范例;促进世界贸易;促进全球化深入开展。‎ ‎【解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演变的相关知识。主要从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殖民扩张与相关古代与外国交往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3)本题考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的相关知识。第一小问主要结合历史与现实因素进行分析。第二小问:主要从经济方面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今中外对外贸易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综合性较强,难度较高。 ‎ 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近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海洋。世界性的生产和消费,各地区、各民族的相互往来,主要是依赖全球海上交通。近代历史上先后兴起的世界强国同时都是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成为立国的根本大计。 --摘编自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海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实进行论述。‎ ‎【答案】从材料可以看出海洋对社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代先后兴起的世界性强国大多与海洋有关,我们可以结合近代西班牙葡萄牙进行新航路开辟并且进行早期殖民扩张而成为世界霸主来进行说明,也可以结合荷兰法国英国海上殖民扩张和商业贸易的活动以及影响来分析,同时也可以从中国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封闭海洋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教训来进行分析,同时也要联系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积极融入全球化的表现来说明这一观点。 故答案为: 示例:近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海洋。 (1)15-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积极进行海上探险,开辟新航路,随后进行殖民扩张并拓展世界市场,并因此获取大量财富,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当时世界强国。 (2)17世纪荷兰掌握了巨大的海上优势,通过海外殖民活动建立起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3)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入海外贸易的竞争,到18世纪中期建立起“日不落”殖民帝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4‎ ‎)明清时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开始落后于世界。到近代,逐步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主动对外开放,在沿海地区设立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经济快速发展,国家迅速崛起。‎ ‎【解析】本集主要考察海洋文明社会发展关系,要求学生结合,近代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和发展的历程来分析材料。 本题考查学生整体把握大国崛起的因素,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学生调动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以及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社会特征和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事实来共同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在作答时思路一定要清晰,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进行全面的论述。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