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年秋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后作业第7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学业达标] 1.王军同学在整理父亲的书房时,偶然发现书中夹着一张陈旧的大学招生宣传册,其中有介绍“教育大革命”的内容,学校办学体制有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学习三类。这本宣传册最早应印刷于(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2.新中国建立初期,刘少奇从中国实际出发,倡导的两种“教育制度”是指( ) ①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 ②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 ③职业教育制度 ④学前教育制度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资料: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60%以上下降到38.1%,年均扫盲人数为604.3万人。这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是( ) A.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 B.进行“教育革命”的结果 C.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的办学方针的影响 D.《义务教育法》的推动 4.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取得这一成就的措施不包括( ) A.对旧教育进行彻底的改造,确立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 B.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C.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 D.制定颁布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5.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下列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方针的是(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6.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今日关注》栏目组曾邀请中国新闻社常务副社长、总编辑刘北宪担任节目嘉宾,他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高考前在北京新华印刷厂当泥瓦工。他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主要是因为( ) A.新中国成立 B.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恢复高考制度 D.实施义务教育 7.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该优先发展的思想,国家制定一系列政策方针,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即( ) A.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B.制定《义务教育法》和启动“希望工程”计划 C.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D.实施“211工程”计划 8.为解决下图中出现的现象,在教育投资上,国家启动了( ) A.“希望工程” B.“星火计划” C.教育附加税计划 D.“扶贫工程” 9.下图反映了近几十年来文盲、半文盲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化情况,以下对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A.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B.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 C.“双百”方针的顺利实施 D.《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 10.党和政府重视科技教育的发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依次排列以下历史事件,正确的是( ) ①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②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 ③袁隆平成功选育出“南优2号” ④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A.①③④②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④③②① [能力提升] 11.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以俄为师,国共两党实现合作 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12.下表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入学履历,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 ) 姓名 张卫红 推荐评语 性别 男 出身好,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热爱中国共产党;阶级立场坚定,在农村广阔天地里锻炼了20多年 年龄 35岁 家庭出身 贫农 文化程度 小学 A.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教育 B.《义务教育法》实施 C.“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D.“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 13.下图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知识青年在田间工作的状况,这是当时广大学生“认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一个缩影。这种教育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民族文化素质得以提高 B.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得以缩小 C.封建文化糟粕得以清除 D.国家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不利局面 14.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图中1977年反映的现象与其他年份相比,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A.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 B.当时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 C.“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 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15.新中国教育发展的轨迹应是( ) A.开基创业→出现偏差→进行调整→严重破坏→健康发展 B.开基创业→进行调整→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健康发展 C.开基创业→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全面整顿→健康发展 D.开基创业→健康发展→出现偏差→严重破坏→进行调整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与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一样,语文教科书也打下了苏联影响的深深烙印。语文教材第一课的课文是:“毛主席,像太阳,他比太阳更光亮。小兄弟,小姐妹,大家一齐来歌唱:太阳太阳永远光亮,我们跟你永远向上。” 材料二 1958年伴随“大跃进”的形势,中国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小学课本一年级第一篇课文是这样的:“爷爷六岁去放羊,爸爸六岁去逃荒。今年我也六岁了,公社送我上学堂。” 材料三 1978年,恢复工作的人教社推出的语文教材第一课是《我们热爱毛主席》。1981年,修订后的入学第一课为《热爱共产党》。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一课修订为《我是中国人》。进入新世纪后,全国实行课改,不同省区开始使用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其第一篇课文主要有《人有两个宝》《上学了》《爱爸爸妈妈》等。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的突出特点,说明其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并指出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折射出怎样的时代变迁?对此你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精析 1.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校办学体制有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学习三类,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故选A。] 2.A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需要教育事业的发展,广大青少年要求升学读书,而国家教育经费有限,不少家庭也供不起孩子上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规模、高速度地进行,又感到劳动力紧张。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刘少奇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①②这两种教育制度。] 3.C [A、D两项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内容,B项“教育革命”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对教育的破坏,故只有C项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发展的原因。] 4.D [A、B、C三项均为事实,不符合题意。而D项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 5.B [A项为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方针;B项体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教育指导思想;C项是1952年提出的教育方针;D项是1949年底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规定的文化教育政策。] 6.C [首先要理解“命运发生重大转折”是指由“泥瓦工”到“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参加高考使其改变命运,由题干提供的“1978年”很容易选出C项。] 7.C [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即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8.A [图片反映的是贫困地区儿童上学困难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实施了“希望工程”。] 9.D [从图片中文盲、半文盲人数和时间可以判断,这种进步来自于《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 10.C [袁隆平成功选育出“南优2号”是在1973年;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在1988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 11.D [从材料中“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可以看出与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科学知识有关。从“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可以看出与苏联关系密切,翻译的书籍多为工程技术,据此排除A、B、C三项。而“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向苏联学习,接受苏联帮助,故正确答案为D。] 12.C [从材料提供的信息看,此人出身贫农,小学文化水平,说明得益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13.D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上山下乡运动使民族文化素质不是提高而是下降;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封建文化的糟粕是否彻底清除与此无关;因为这一时期偏重政治和劳动教育,忽略了科技文化知识的培养,导致了D项现象的出现。] 14.C [图表反映出1977年的报考人数与招生人数存在巨大的差距,这与“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导致大学招生削减甚至中断有关。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致使近十年间的未高考的人们踊跃报名,报考人数也就与招生人数呈现巨大的差距。正确答案为C项。] 15.C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理顺,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开基创业,此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战线上拨乱反正,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16.(1)特点:“苏式标准(模式)”、鲜明的政治色彩。时代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主要原因: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左”倾错误);三大改造的完成及“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激发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两极对峙下经济建设的迫切性。 (3)变迁:“文革”影响,“两个凡是”(“左”倾错误)思想束缚;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党抓住这个时机,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两极格局解体后,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并逐渐融入世界。认识:教育的变迁反映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的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或教育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进步,淡化政治色彩,体现人性化的进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