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屯溪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 二 文 科 历 史 试 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48分)‎ ‎ 本卷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填写在答题卡对应表格的题号中。‎ ‎1.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被称为“春秋笔法”。 对孔子这种做法认识正确的是 A.所作《春秋》不足为信 B.加速了宗法制的崩溃 C.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 D.避免了分封制的瓦解 ‎2.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建立“有余力以相劳,有余财以相分”;“老而无妻子者有所待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的理想社会。这位思想家有可能是 A.老子                    B. 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3.“大一统”是中国历史发展呈现的显著特征,秦汉时期开始形成,涵盖地理、制度、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一统。作为对古代中国“一统”思想基础的表述准确的是 ‎ A.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B.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 C.严刑峻法、思想专制 D.顺应自然、遵循天道 ‎4..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这种思想主要继承了.‎ A.道家“无为而治”思想                    B.荀子“天命有常”观念 ‎ C.孔孟儒家“仁”学主张              D.法家强化君权的观点 ‎5.下图反映了汉朝太学博士人数的增长情况。据该图得到的信息有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            B.“四书五经”成为学校教科书 C.推动西汉察举选官制度的发展          D.地方教育系统日趋走向完善 ‎6.《朱子语类》说:“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反映了当时儒学 A.推崇知行合一 B.探寻科学真理 C.意在明德之善 D.旨在灭绝人欲 ‎7.孟子认为大臣应该“能格君心之非”,.才能“一正君而国定矣”,而朱熹认为“看来臣子无说君父不是底道理,此便见得是君臣之义处”。这种变化说明宋朝理学 A.放弃了儒学民本思想                            B.迎合了君主统治的需要 C. 已成为官方统治哲学                           D.折射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8.王守仁主张“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本质意图是 A.克服程朱理学弊端 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C.修身养性完善道德 D.应对西学东渐冲击 ‎9.顾炎武在《顾亭林诗文集》中说:“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据此可知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 A.格物致知            B.忠君爱民             C.明道救世            D.知行合一 ‎10.梁启超、谭嗣同倡民权之说时,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孙中山等革命派在宣传民权主义时,也借助《明夷待访录》。材料意在说明《明夷待访录》‎ A.倡导民主共和制度                                          B.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C.推动民权得以实现                                       D.影响近代民主发展 ‎11.李贽提到“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这一观点 A.体现了近代民主色彩                                 B.主张提升女子政治地位 C.声讨了理学灭绝人性                             D.折射反传统的时代呼声 ‎12.乾隆帝和华盛顿是同一时期东西方世界的杰出人物。l796年两者同时选择了让出权力, 乾隆帝禅位于嘉庆帝,而华盛顿则留下了《告别辞》,谢绝再次被列为总统候选人,飘然远去。下列关于两人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践行了民主政治 B.意图做到功成身退垂范后世 C.行为性质截然不同 D.都改变了本国政治发展进程 ‎13.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劳作之余将剩下的恶茧、病茧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后,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蔑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茧丝成为造纸的主要原料                    B.造纸术与丝絮有一定渊源 C.造纸术改进满足大众需求                    D.丝织术与造纸术相得益彰 ‎14.有学者认为“举凡商人生活的一切方面,几乎无不在明代商贾小说的表现范围之中,商人已经成了商贾小说的主角。”这主要反映了明代 A.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B.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C.政府传统抑商政策改变                            D.商人全面介入文学的创作 ‎15.唐人孙过庭在《书谱》中强调,书法应“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所欲,便以为姿”。据此可知,作者认为 A.书法是一门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 B.书法者应该具备性情奔放的性格 C.书法艺术作品应该反映时代风貌 D.书法字体应追求飞舞飘逸的意境 ‎16.徐渭在画上自题诗:“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为春。”由此可见,他的画属于 A.文人画 B.风俗画 C.宫廷画 D.山水画 ‎17.京剧脸谱是根据人物性格、性情而采用某些色彩的,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如红色脸谱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色脸谱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 A.注重描绘人物性格多样性                                 B.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体现了京剧艺术的虚拟性                           D.表明京剧艺术走向成熟 ‎18. 康德认为,希腊哲学最重要的时代始于苏格拉底。康德做出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在于,苏格拉底 ‎ A.批判宗教神学的危害 B.注重对人性本身研究 C.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D.倡导人独立理性思考 ‎19. 彼特拉克广泛搜集希腊、罗马的古籍抄本,并且敢于突破中世纪的神学观念,用新时代的眼光,把人和现实生活放在中心位置,诠释古典著作。这说明他 A.肯定了人的理性思维 B.有意恢复被湮没的人性 C.彻底否定了神的存在 D.崇尚古代希腊罗马制度 ‎20. 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法国著名油画家布歇此时绘制了中国风作品——《中国捕鱼风光》这幅油画反映出 A.“西学东渐”成果斐然                          B.启蒙运动汲取东方营养 C.“中学西传”成为主流                          D.文艺复兴借鉴中国文明 ‎21. 14世纪中叶,英国颁布了教职选举规章和“王权侵害罪法”,前者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后者则禁止人们把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否则按侵害王权罪论处。这反映出英国 A.不承认罗马教廷                                    B.世俗王权不断加强 C.把新教作为国教                                    D.推崇宗教信仰自由 ‎22. 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这些主张 A.反对宗教信仰,倡导自由平等            B.抨击教会权威,倡导信仰得救 C.倡导理性主义,主张平等法治            D.反对宗教狂热,维护现存契约 ‎23.近代德国革命家李卜克内西曾评述:“ (1859年)达尔文远离大城市的繁嚣,在他宁静的庄园里准备着一场革命,马克思自己在世界嚣嚷的中心所准备的也正是这种革命,差别只在杠杆是应用于另一点而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肯定达尔文学说改变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 B.突出马克思主义创立具有划时代意义 C.两者准备的革命意在批判社会制度弊端 ‎ ‎ D.两者革命共性在于都促进了社会进步 ‎24.1869年万国邮政联盟建立,该组织的建立使邮政事业实现了全球系统化。这主要得益于 ‎ A.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 B.资本输出的加强 C.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 . D.互联技术的推动 ‎. ‎ 第II卷(非选择题 52分)‎ ‎ 本卷共五题,其中第25题、第26题、第27题为必做题,第28题、29题为选做题,考生选做其中一题,两题都选的按照第一题计分.。‎ ‎25. (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儒家思想产生以后,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发展和演变。‎ 材料一 汉并天下……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儒生)叔孙通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与臣第子共起朝仪。”上曰:“可试为之…….”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以尊卑次起上寿……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 ‎——司马迁《史记·叔孙通传》 ‎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 ‎“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 ‎——朱熹《朱子文集》 ‎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 ‎(1)结合材料一中的三则材料,概括汉代儒学地位上升的原因。(6分) ‎ ‎(2)依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关于“理”的内涵,(2分)说说宋明理学为什么是“两汉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3分) ‎ ‎26.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黄宗羲,生于浙江宁波地区一官僚家庭,其父被魏忠贤所害。四年后,黄宗羲进入南京复社,招致阮大铖的彻骨之恨。黄宗羲最后获救全赖清军挺进南京,但不久他即参与抗击入侵者的斗争。抗清斗争失败后,他归隐家乡,潜心研究经史百家、释、道及天文、算术、乐律。他的代表著作《明夷待访录》乃是对明末专制政体的全面批判,他在政治观念上崇尚自由,他认为君主及其臣子应服务于民,而不是相反。他强烈反清,屡受封官之许,皆推辞不就,1695年终老于家。后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黄宗羲的思想直到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才重放光芒。‎ ‎﹣﹣[法]谢耐和《中国社会史》等 材料二 伏尔泰( 1694﹣1778年),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1717年,他因写讽刺诗影射宫廷的淫乱生活,被投入巴士底狱关押了11个月。1726﹣1728年,伏尔泰在英国流亡期间详细考察了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和当地的社会习俗,深入研究了英国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牛顿的物理学新成果,形成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主张和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伏尔泰全心投入到火热的启蒙运动中。一方面他用化名写作和印发了大量小册子,他出版的作品多达70卷,此外还有1万多封信。在他的作品中,他用一种风趣、嘲讽甚至是挖苦的语气批判任何不宽容的制度和压迫政策,宣扬个人自由。他讽刺的对象也包括法国君主和罗马天主教会。另一方面他支持年轻一代的启蒙思想家特别是百科全书派的斗争,《哲学辞典》就是他为《百科全书》所写的哲学条目的汇编。伏尔泰的不倦斗争,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成为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父”。‎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黄宗羲和伏尔泰的思想来源,并概括二人思想成果的共同点。(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思想产生的社会影响有怎样的不同?结合二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其原因。(8分)‎ ‎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学者认为,文明互动是一个双向的或多项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各个文明之间既有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又有相互冲突、相互协作。文明互动更多地强调对异己文明的尊重和了解,强调各种文明应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 结合材料,从全球视野的角度,围绕“文明互动”‎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必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选做题部分(第28题、29题考生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做的按所选第一题计分)‎ ‎28.(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进士已经成为宋代文官的主体。读书应试、追求科举功名已经成为唐宋以来大多数古代读书人自发的行动。经历唐末五代的长期战乱,赵宋朝廷更无力、亦无心发展官学。官学不仅无法从数量上满足求学者的需要,而且宋代官学实际上并未很好地履行其教育职能。北宋的最高统治者认识到了书院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朝廷面临的士无求学之所的尴尬局面,于是通过赐书、赐额等方式,将其纳入到官方的监管之下。可以说从宋代开始,书院自身已经进行了调整,即从单纯追求学术研究与传播的办学模式向追求学术研究与传播和为科举服务并行的办学模式转变。 ‎ ‎——摘编自李兵、李文艺《对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科举化原因的思考》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教育科举化的原因。(8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书院教育的社会作用。(7分)‎ ‎29.(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徐光启,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他既是儒家文化坚定的维护者同时又是中国天主教的“基石”和传播西方科学的先驱。他复杂的身份下恰恰透视着中国的饱学之士在西学冲击下的游离与坚持。面对明末沉重的历史现实,徐光启试图通过“会通”中西哲学、宗教、科学,以期达到富国强兵,所谓“镕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实现“可以远迈百王,垂贻永世”的宏愿。他“会通”中西的第一步是从翻译开始的。入教伊始,他便与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最先揭开了欧洲数学传入中国的序幕。1623年,徐光启上疏的《辩学书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基础上较系统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该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徐光启对天主教作为一种道德和政治教化理论的理解,以及赋予这种理论的意义。 ‎ ‎——摘编自黄中治《浅谈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在文化领域的贡献。(8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光启向中国介绍西学的原因。(7分)‎ 屯溪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 二 文 科 历 史 试 题参考答案 第I卷(选择题 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 C A C A C B B C D D C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B B A A B B B B B C D A 第II卷(非选择题 52分)‎ ‎25. (1)原因:儒学的主张利于维护君主权威和等级秩序;(2分)‎ 董仲舒倡导“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神化了皇权,使之进一步符合统治者的需要;(2分)‎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倡导儒学、推行教化的主张。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地位开始上升。(2分) ‎ ‎(2)内涵:“理”是世界的本源,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在社会上表现出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2分) ‎ 原因:重点从政治方面转向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吸取了佛道思想的精粹,将人、社会和宇宙联系起来,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宋明理学上升到思辩化阶段,形成论证严密的儒学思想体系,是哲学化的儒学。(3分)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6. (1)思想黄宗羲:儒释道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伏尔泰: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实践、英国哲学和自然科学新成果.(4分)‎ 共同点: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崇尚自由,都是启蒙性的民主思想.(2分)‎ ‎(2)不同:黄宗羲:对封建专制起了冲击作用.对近代民主革命起到一定的影响.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形成改造社会的强大理论力量;伏尔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为法国大革命做了思想动员,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对亚洲革命运动也起了一定的作用.(4分)‎ 社会环境:中国:明清之际,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尚未形成反封建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力量;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压制反清的民主思想和人民的反抗;中国文化传统的束缚.程朱理学、八股取士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科学缺少创新.新的学说无法从根本上突破封建传统学说的罗.(2分)‎ 法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强烈要求摆脱封建统治;文艺复兴推动思想解放,自然科学的发展成为反封建的有力武器.(2分)‎ ‎27. 示例:(观点3分,史实论证6分,逻辑3分)‎ 论题:元明清时期“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推动了中西方文明的发展。‎ 元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将西方文化带入中国,促进了中国传统科学的发展,影响了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冲击了传统思想观念,促使部分中国人(士大夫阶层)开始面向世界。与此同时,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剧术、造纸术)先后传到西方,对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战胜封建势力有重要推动作用,启蒙思想家也利用儒家思想来反对基督教神学。中国文化成为推动欧洲社会近代化进程的动力之一 总之,元明清时期,中西方文明的互动,推动了双方的社会发展和世界的进步。‎ 选做题 ‎28. (1)原因:宋代经济及科举制度的发展;政府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读书应举风气形成;官学教育功能的缺失;官方书院政策的诱导;书院自身的调适。(四点得8分) ‎ ‎(2)作用:满足了知识分子读书应试的需要;弥补了官办教育的不足(弥补了官办教育重知识不重道德培养的不足);提高了大众素质;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一点3分,两点得5分,3点得7分)‎ ‎29. (1)贡献:研究并向中国介绍西学(或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使近代数学传人中国);维护传统文化;沟通中西文化;编写《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古代农业生产经验(或系统总结整理中国传统科技)。(每点2分,共8分) ‎ ‎(2)原因:明末统治危机加深;百姓生活困苦;受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新航路开辟;传教士来华;西学的先进性。(一点3分,两点得5分,3点得7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