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6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田家炳高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文本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小题 古人出行带什么样的包 在中国古代,衣服大多没有口袋,古人出行时“包”是不可或缺的。“包”最早并不叫“包”,而是叫“佩囊”。佩囊是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像钥匙、印章、凭证、手巾一类必须随身带的东西,大都放在这种囊内。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故谓之“佩囊”。从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人们已有带包的习惯,即所谓“佩囊之俗”。古人的“佩囊之俗”推测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佩囊实用方便,从先秦用到了明清,虽然名称和款式多有变化,但人们都少不了佩囊。古代的包也有大小之别,汉代学者毛亨称“小曰橐,大曰囊”;制作材料也不一样,有皮包和布包之分。 汉朝时,佩囊被称为“滕囊”。滕囊是一种小包。汉代也出现了一种叫“绶囊”的方形包,皇帝常常用之赏赐臣僚,有绶囊的人自然是有官爵之人,所以,“包”成了身份象征。绶囊主要用于盛放印信一类的东西。因为“包”已与身份联系了起来,所以在图案、色彩上都有规定和讲究。绶囊最常用的图案是兽头,故称“兽头辇囊”。兽头中又以虎头使用为多,因此又有“虎头擎囊”之称。与绶囊同样能显示身份的包还有“笏囊”,也称“笏袋”。“笏”即笏板,是官场用的简易手写板。盛放笏板的包便是笏囊。与绶囊多用青色不同,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紫荷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唐代时,最能显示身份的包是“鱼袋”。绶囊是装印信的,而鱼袋则是盛放符契这类“身份证”的。唐朝时,官员的身份证明制成鲤鱼形,故名“鱼符”。凡五品以上官吏穿章服时必须佩戴鱼符;中央和地方互动,也以鱼符为凭信。凡有鱼符者俱给鱼袋,使用时系佩于腰间,内盛鱼符。鱼符有金、银、铜等质地,以区别地位;鱼袋也通过金、银装饰来分辨高低。宋朝使用的“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仅是一个空包,鱼符被废用了,仅在这种包上绣上鱼纹,凡有资格穿紫红、绯红官服的高官均可用这种包。 除笏囊、鱼袋外,古代官场、文人间还有一种包很流行,这就是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一类的“算袋”。其实,“算袋”这种包很早就有,但汉代称“书囊”,也称“书袋”;宋朝称“算袋”为“昭文袋”,也称“照袋”、“招文袋”,民间则称其为“刀笔囊”,一直到明清都在使用。金代也使用算袋,但称为“书袋”。元明清时代,随着新物件的出现和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如放钱放物的多用包“褡裢”、放烟丝的“烟袋”、盛放扇子的“扇囊”、盛放挂表的“表帕”、装饰价值更高的“荷包”等。其中“ 褡裢”为双层袋子,中间开口,两头放钱,使用时从中间对折,搭于臂膊上,故又称“搭膊”。因为搭膊多用来装钱,民间干脆呼之为“钱袋子”。因为“袋”与“代”谐音,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叫佩囊,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而得名。佩囊实用方便,人们出行都少不了它。 B. 古人出行时要随身携带一些东西,但是中国古人的衣服没有口袋,这些东西需要放在包里,所以包就显得非常重要。 C. 古代的佩囊因为朝代的不同,名称和款式也多有变化,如汉代有一种小的佩囊称为“滕囊”,唐代的“鱼袋”也是一种佩囊。 D. 汉代的绶囊与滕囊有所不同,从形状上看绶囊是方形的包,皇帝常常将其赏赐给有官爵的人,所以它也成为身份的象征。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 古代的包有大小之分,小的叫橐,大的叫囊;制作材料也有区别,有皮质的,也有布质的;在颜色上也有所差异,有青色的也有紫色的等。 B. 古人的“佩囊之俗”据推测可能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从先秦到明清,佩囊之俗一直在延续,主要原因就是佩囊有装饰的作用。 C. 在中国古代,绶囊、笏囊、鱼袋都有象征身份的作用,一般在图案、色彩上也有讲究,如“虎头鞶囊”就是上面绣有虎头图案的绶囊。 D. 古代官场、文人间有一种被称为“算袋”的包很流行,它主要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等,这种包其实在汉代就有,宋明清也在使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笏板是官员上朝持的简易手板,而装笏板的袋子就是笏囊,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紫荷就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B. 元明清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物件不断出现并被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多,有了盛放扇子的扇囊和具有较高装饰价值的荷包等。 C. 到了宋朝,虽然也使用“鱼袋”,并且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因为鱼符被废弃,所以鱼袋仅是一个空包,不再是身份的象征。 D. “褡裢”也称“搭膊”,因为它多用来装钱,在民间又被称为“钱袋子”,并且由于“袋”与“代”谐音,古人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一匹马两个人 迟子健 一匹老马拉着两个老人,朝二道河子方向走。 马是瘦马,走起路来就难免慢慢腾腾的。两个老人,是一对夫妻。老头子跟老马一样瘦,老太婆则像个大树墩一样胖。他们都是小眼睛,是那种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尤其是老太婆。因而有的时候,马觉得老太婆是没长眼睛的人。 二道河子离他们居住的村庄有二十里路。这条路,马不知走了多少趟,也不知走了多少年,只记得以前背上吃了主人数不清的鞭子。马还记得,他们的儿子第一次被人用手铐带走时,哪怕是走在没有辎重的平道上,它也要挨上几十道鞭子。而他第二次戴着手铐被人带走后,他们对它则温情多了,夜里不忘了喂点豆饼给它吃,女主人还常常用一把刷子给它理鬃毛,仿佛把它当成了他们的儿子。 同以往一样,坐在车辕的男人垂着头袖着手打盹,车尾的老太婆则躺着睡觉。他们不用担心马会走错路,因为去二道河子只这一条路。他们也不用担心马会受惊,因为这个季节没有其他的车辆过来。马呢,它知道两个人都在迷迷糊糊地睡,所以它若遇见笔直的路段时,也抽空打一下盹,它老是觉得累。 马打了一个响鼻,示意二道河子已经到了。果然,老头子下了车,他先用手抚摩了一下汗涔涔的马,无限怜惜地说:“唉,瞅瞅你这一身的汗,真让我不忍心再使唤你了。”说着,他回头去看车尾的老伴。 “老太婆,你到哪里了,我看不见你,你给我个音呀!” 老头子叫道。 老头听不见老太婆的声音,他急了,仔细地看看周围,也不见人影。他这才明白,老太婆丢了。他责备自己太粗心,边掉转车头,折回去寻找。 马听见老头呼唤老太婆,已经明白了。尽管它已经累得眼花缭乱了,还是加快了步伐。可是老头还是嫌它走得慢,他没有鞭子,就下车折了一根柳条,不停地抽它。马虽然疼痛难耐,但仍闷着头,拼命快走。老头子并不领情,心急火燎地持续抽它。 大约走了四里路,他们发现了老太婆,她横躺在路上。老头叫了一声:“你怎么睡在路上了,吓死我了。” 马满身是汗,疼痛难忍,四条腿没有一条不在打哆嗦。它不像老头子那么乐观。果然,老头子发现老太婆的额头都是血,而地上也是血迹斑斑。老头试了试她的鼻息,一点呼吸都没感觉到,再摸她那双粗糙的手,已经冰凉如秋日的河水。 当老头子看见路面有一块凸出来的像笋尖一样的带有血迹的石头时,他咆哮着,使劲踢那石头,而石头就龇着血红的牙望着老头子。老头子从车上取下镐头,奋力砸那石头,石头迸溅出一串串火花,瞬间分崩离析。 他们朝那村庄走去。 一块这么不起眼的石头就要了她的命,老头子想不明白。她落地后是不是呼唤他了?可惜他耳朵不如年轻时灵便了,而且马车一旦走起来,听到的只是马蹄声。他这样一想,就有些怨恨马了。 而马呢,也走得心事重重。它在责备自己。一定是因为它走路不如以往利索,腿常常抖一下,车也随之颠簸一下,想必她就是这么被颠在地上的。而且,在拉扯的过程中少了分量,它应该有所觉察的,可它什么也没有察觉到。它是个废物了。马觉得自己最好就此不要吃草了,就这么完结算了。 老马就在那一天水草未尽,老头子也是粒米未食…… (节选自迟子健《一匹马两个人》有删减)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开头一段如特写镜头,把读者带入悠远的情境中,让读者对老马、老路有初步认识;同时引领全文,使文章显得有章法。 B.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两位老人“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显示出他们生活的懒散和内心的空虚。 C. 老头子垂着头袖着手打盹儿,老太婆躺在车尾睡觉,老马也抽空打个盹儿,这些描写都为老太婆出现意外和没及时察觉埋下伏笔。 D. 在朝村庄走去的路上,作者细腻地刻画了老头子和老马深深自责又责怨对方的心理,这使他们的形象更加鲜明。 5. 小说讲述的故事“凄凉但不乏温情”,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6分) 6. 除使用传统叙事视角外,小说还刻意选取了“马”的视角。从“马”的视角叙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材料二: 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 读书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 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某位名人认为不必唯学历是举,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 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C. 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地区很有市场,而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原因之一是上世纪80年代这些地方出过大学生。”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不光要读书,还要有胆量。 B. 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强烈批判。 C. 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9.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康茂才,字寿卿,蕲人。通经史大义。事母孝。元末寇乱陷蕲,结义兵保乡里。立功,自长官累迁淮西宣慰司、都元帅。 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奔集庆,太祖克集庆,乃帅所部兵降。太祖释之,命统所部从征。明年授秦淮翼水军元帅,守龙湾。取江阴马驮沙,败张士诚兵,获其楼船。从廖永安攻池州,取枞阳。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 陈友谅既陷太平,谋约张士诚合攻应天。太祖欲其速来,破之。知茂才与友谅有旧,命遣仆持书,绐为内应。友谅大喜,问:“康公安在?”曰:“守江东木桥。”使归,太祖易桥以石。友谅至,见桥,愕然,连呼“老康”,莫应。退至龙湾,伏兵四起。茂才合诸将奋击,大破之。太祖嘉茂才功,赐赉甚厚。明年,太祖亲征友谅,茂才以舟师从克安庆,破江州,友谅西遁。遂下蕲州、兴国、汉阳。沿流克黄梅寨,取瑞昌,败友谅八指挥,降士卒二万人。迁帐前亲兵副都指挥使。攻左君弼庐州,未下。从援南昌,战彭蠡,友谅败死。从征武昌,皆有功。进金吾侍卫亲军都护。从大将军徐达再攻庐州,克之,取江陵及湖南诸路。改神武卫指挥使,进大都督府副使。 士诚攻江阴,太祖自将击之。比至镇江,士诚已焚瓜洲遁。茂才追北至浮子门。吴军遮海口,乘潮来薄。茂才力战,大败之。捣淮安马骡港,拔其水寨,淮安平。寻拔湖州,进逼平江。士诚遣锐卒迎斗,大战尹山桥。茂才持大戟督战,尽覆敌众。与诸将合围其城,军齐门。平江下,还取无锡。迁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 洪武元年,从大将军经略中原,取汴、洛,留守陕州。规运馈饷,造浮桥渡师。招来绛、解诸州,扼潼关,秦兵不敢东向。茂才善抚绥,民立石颂德焉。三年复从大将军征定西,取兴元。还军道卒。追封蕲国公,谥武康。 (《明史·康茂才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 B. 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 C. 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 D. 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本文中对朱元璋称太祖,即为庙号。 B. 江阴因其在长江以南而得名。中国古代地名中多含“阴阳”二字,地名中的阴、阳表明了其在山、水旁的位置,如衡阳指在衡山之北。 C. 迁,在古代表示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但有时也表示贬谪、放逐之意。文中取的是晋升的意思。 D. 追封,死后封爵,也指后来补封。文中指的是康茂才死后被朝廷追封为“蕲国公”。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康茂才年轻时通晓经史大义,事母至孝。元朝末年,起义军攻陷蕲县。康茂才召聚兵马,保卫乡里,立下功劳,被朝廷封为“长官”(官职名),之后多次升迁至淮西宣慰司、都元帅。 B. 朱元璋率军渡江。当时,康茂才屯驻采石,扼守长江。朱元璋便派军攻打,但都被康茂才击退。后来,常遇春将康茂才诱出,以伏兵将其部下精锐尽数歼灭,于是康茂才率部下归降。 C. 洪武元年康茂才随军征伐中原,夺取汴梁、洛阳,并屯驻陕州。康茂才驻军陕州期间,筹集粮草,建造浮桥,接引大军,并招抚绛州、解州,扼守潼关,抵御陕西元军。 D. 康茂才善于安抚,百姓立碑歌颂他的功德。洪武三年,康茂才再次和大将军一起出征定西,攻取了兴元。凯旋途中,康茂才病死。追谥为蕲国公,封号“武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知茂才与友谅有旧,命遣仆持书,绐为内应。 (2)明年,太祖亲征友谅,茂才以舟师从克安庆,破江州,友谅西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朱湾 寻得仙源访隐沦①,渐来深处渐无尘。 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 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②。 【注释】①隐沦:泛指神仙。②如今不是秦: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 下列对于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紧承题意,点明入山寻访隐者。“隐沦”指代韦九山人,“无尘”写出了诗人对山林的欣赏,也透露出作者对污浊尘世的厌弃。 B. 颔联 “唯”、“始”两个副词,既表明了诗人一路前行的状态,更惟妙惟肖地传达出他山行之中那种乍惊还喜的心情。 C. 颈联描写了一个远离尘俗的美好境地,表现了作者喜爱之情。“谁作主”,两句一问一答。“人”的出现给山增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气。 D. 尾联以议论作结,“朝市”泛指尘世,韦九山人为逃避世俗烦恼,隐逸山林,是天性使然,作者运用典故表达了对世事的感慨。 15.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也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恨歌》中采用浪漫主义手法重申爱情誓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文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网络并不是文学经典遭遇尴尬的 ,但网络的 癖性,确实将文学经典本来就脆弱的存在又推到了一个更加感伤的历史时空。文学经典名著在各种符号纷争的网络版图上、在精神需求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还有没有统领群雄的权威性呢?这个问题本应该交给厚重的文学史去裁决,( )文学原来固有的对象(客观世界)和功能(审美教化)已经退化,文学经典名著的价值取向也不再显得那么冷艳而高傲了。“高处不胜寒”的姿态在百草丛生的网络文学社区里只剩下了没落后的哀怨和叹息, 的世界正在数字化媒介的包围中变成一个众声喧哗的群欢空间。文学经典名著,在平民起义般的网络革命中,露出无奈的眼神。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而且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专职作家大量“死亡”,网络写手 。一个高傲,一个时髦,文学经典名著遭遇时尚网络:一声叹息……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元凶巨恶 无所不至 孤芳自赏 水到渠成 B. 罪魁祸首 无孔不入 孤芳自赏 应运而生 C. 元凶巨恶 无所不至 顾影自怜 水到渠成 D. 罪魁祸首 无孔不入 顾影自怜 应运而生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但在网络符号浪潮汹涌澎湃的面前,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B. 但在网络符号浪潮汹涌澎湃的面前,已经由不得慢悠悠的“权威”的文学史来回答了。 C. 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权威”的文学史已经由不得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D. 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也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 B. 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指尖玩意,也已成为平民大众的专属品。 C. 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已不再是文学,而是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 D. 文学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 20.下面的一段话,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找出并修改。(5分) 您的信已收到,寄来的特产我就笑纳了,看到这些家乡特产,我又忆及您对我一贯的关心和爱戴,至于您托我为您的犬子毕业联系工作一事,我定会鼎力相助,请您放心.俗语云“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日,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份礼物,希望您能喜欢。 21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6分) 抑郁之所以被认为是一种脑部疾病,①___。大脑中有一个叫海马体的结构,它的下方存在一个叫外侧缰核的部位,它被称作“反奖励中枢”,是一个“坏机构”,因为人的种种负面情绪,比如恐惧、焦虑紧张,都和它有关联。与此同时,②___,那就是被称为“奖励中枢”的单胺核团。单胺核团是产生愉悦感的地方。一般情况下“好机构”和“坏机构”是彼此制衡的,③___,负面情绪加重就会导致抑郁。 四、写作题(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一个牧场主养了许多羊,他的猎户邻居养的凶猛的猎犬常常跳过栅栏袭击牧场里的小羊羔。牧场主几次让猎户把狗关好,但猎户都不以为意,猎狗咬伤了好几只羊羔。 忍无可忍的牧场主找到镇上的法官评理。法官说:“我可以处罚那个猎户,也可以发布法令让他把狗锁起来,但这么一来你就失去了一个朋友,多了一敌人。我可以给你一个更好的主意。” 牧场主到家后,按法官说的,挑选了三只最可爱的小羊羔送给猎户的三个儿子,孩子们如获至宝,因为怕猎狗伤害到儿子的羊羔,猎户做了个大铁笼,把狗关了进去。从此两家相安无事,还成了好邻居。 对于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③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答案 答案及解析: 1. B 2. B 3. C 1. 试题分析:“中国古人的衣服没有口袋”说法绝对,原文是“在中国古代,衣服大多没有口袋”。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B混淆范围。 2. 试题分析:“主要原因就是佩囊有装饰的作用”错误,从文章内容来看,佩囊延续的主要原因是“实用方便”。 3. 试题分析:“不再是身份的象征”错误,原文中说“凡有资格穿紫红、绯红官服的高官均可用这种包”,可见宋朝的鱼袋还可象征身份。 答案及解析: 4. C 5. ①“凄凉”表现为人生的悲苦无常:儿子两次入狱,老太婆猝然去世,老头子晚年孤单、凄凉。②“温情”:表现为人与人、人与马之间的深情:老头子对老太婆感情深厚,老马与老两口相依相伴。令人感到温暖。 6. ①把马人格化,马的心理活动与人的心理活动相结合,更好地推动情节、强化情感。②‚用“马”这一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们熟悉的世界。给人以新奇的阅读休验。③ƒ“马”的视角与传统视角相结合,互为补充印证,增强小说的表现力。 4. 试题分析:A项,“让读者对老马、老人、老路有初步认识”“使文章显得有章法”分析有误。开头如特写镜头,引出本文的主人公和老马。B项,“显示出他们生活的懒散和内心的空虚”分析有误, “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是对两位老人的外貌描写,反映出两位老人情绪低落,内心饱含无奈和愁苦。D项,“责怨对方”分析有误,文中突出的是老头子和老马的自责。 点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段落的探究,也有对写作技巧的鉴赏。其中A项分析小说开头段的作用,B项鉴赏小说中的外貌描写,C项鉴赏小说中的写作手法,D 项分析小说中的心理描写。解答此类题的方法:通读全文,关注细节。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小说刻画人物的个性特点与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主人公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结合小说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主题和感情基调的把握。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梳理出小说情节,分析小说中人物之的关系和情感,然后分别指出哪些情节和人物关系表现出“凄凉”的一面,哪些情节和人物关系体现出“温情”就可以了。小说中儿子入狱、老太婆离世都反映出人生无常和悲苦的思想,这是故事中“凄凉”的一面;而老头子与老太婆相依为命的情感,老头子为老太婆的死自责,老马也为老太婆的死自责,又反映出故事“温情”的一面。 6. 试题分析:从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的角度来看,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对老夫妻,却以马的视角来交代了儿子被捕的情节,又在小说结尾写了马的自责,这就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马以人的情感,一方面写出了老头子和老太婆的生活状况,另一方面更突出了老头子在老太婆死后内心的悲伤。从写作手法上来看,写人的文章却多处以马的视角来叙事,打破常规,就会给人以新奇感,会使小说的表现力得到增强。 答案及解析: 7. C 8. C 9. ①宣传“读书有用论”,使人们正确认识读书的价值,明确读书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提升个人能力等。②拓宽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使有知识者有施展才华、获得收益的舞台。③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C项,“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错,从材料二来看,之所以要读书学知识,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不光要读书,还要有胆量”错,最后的结论是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B项,“对她们的行为进行强烈批判”错,材料二开头对这件事进行的是客观叙述,只是结尾的“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有轻微的否定色彩。D项,“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错,材料三并没有分析“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也没有强调读书的有用性。 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同时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 答案及解析: 10. C 11. B 12. B 13. (1)太祖了解到康茂才和陈友谅有故交,于是命令康茂才派老仆人持书信,欺哄陈友谅,表示愿做内应。 (2)第二年,太祖亲自讨伐陈友谅,康茂才带领水兵跟随太祖,攻克安庆、江州,陈友谅向西奔逃。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太祖”“民”“农业”“都水营田使”“副指挥使”,再结合本句意思:太祖因为战事兴起,老百姓丧失农作产业,为此,太祖任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任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职务。句子可以断开为: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故选C 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 )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B项,结合“江阴因其在长江以南而得名”可知,水之南谓之“阴”、水之北谓之“阳”;而“衡阳指在衡山之北”则错误,山之北应谓之“阴”,所以“衡阳”应在衡山之南。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B项,“康茂才率部下归降”应该是在“太祖克集庆”后。 13.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补出主语“太祖”,“有故”意思是“有交情”,“遣”意思是“派”,“绐”意思是“欺骗”。(2)句中:“明年”意思是“第二年”,“以”意思是“带领”,“克”意思是“攻克”,“破”意思是“攻下,攻破”,“西遁”意思是“向西奔逃”。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康茂才,字寿卿,蕲州人。他精通经书史籍,孝顺母亲。元朝末年,寇贼乱党攻陷蕲州,康茂才召集义兵保卫家乡。因此而立功,由长官晋升为淮西宣慰司、都元帅。 太祖渡江以后,将士的家属留在和州。当时,康茂才戍守采石,扼守长江渡口。太祖几次派兵攻打采石,康茂才顽强抵抗。常遇春设下埋伏歼灭了康茂才的精锐部队。康茂才又把军寨移至天宁洲,又被攻破,康茂才只好逃奔到集庆。不久太祖又攻克了集庆,于是康茂才率领他的军队向太祖投降。太祖释免了康茂才,并命令他仍统率旧部和自己一起出征。第二年,康茂才被任命为秦淮翼水军元帅,驻守龙湾。康茂才攻取了江阴马驮沙,打败了张士诚的部队,缴获了一批船只。康茂才跟随廖永安攻打池州,攻取了枞阳。由于战乱纷起,老百姓不能正常地从事农业生产,军队缺乏粮食。为此,太祖任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任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职务。 陈友谅攻陷太平之后,与张士诚协商联合攻打应天。太祖希望尽快将陈友谅引诱过来,一举破敌。太祖了解到康茂才和陈友谅有故交,于是命令康茂才派老仆人持书信,欺哄陈友谅,表示愿做内应。陈友谅十分高兴,并问康公在哪里,回答说:“在守卫江东的木桥。”使者回来后,太祖把木桥改成石桥。当友谅来到桥边,看到石桥后十分惊讶,连声大叫“老康”,没有响应,急忙退回到龙湾。这时,埋伏的部队四面出击,康茂才和其他将领奋力冲杀,打败了陈友谅。太祖嘉奖康茂才的功绩,赏赐颇为丰厚。第二年,太祖亲自讨伐陈友谅,康茂才带领水兵跟随太祖,攻克安庆、江州,陈友谅向西奔逃。于是,康茂才奋起直追,连下蕲州、兴国、汉阳等地,沿长江攻克黄梅寨,夺取瑞昌,打败了陈友谅的八指挥,迫使他的二万士兵向太祖投降。康茂才晋升为帐前亲兵副都指挥使。随即,攻打庐州左君弼,但未攻克。于是带兵增援南昌。彭蠡一战,陈友谅大败而死。康茂才随太祖征伐武昌,屡立战功,晋升为金吾侍卫亲军都护。康茂才和大将军徐达一起再次攻打庐州,攻下庐州后,又乘胜夺取了江陵和湖南等地。康茂才改任神武卫指挥使,并晋升为大都督府副使。 张士诚进攻江阴,太祖带兵反击。到了镇江,张士诚却已焚烧瓜洲逃跑了。康茂才从北面追到浮子门。吴军拦住海口,乘海潮进犯。康茂才奋力进击,大败张士诚。捣毁了淮安马骡港,攻克了张士诚的水寨,平定了淮安,攻取湖州,进逼平江。张士诚派精锐部队迎战,双方军队在尹山桥展开了激战。康茂才手持大戟督战,结果张士诚的军队全军覆没。康茂才和其他大将一起合围平江,在齐门驻军。攻克平江后又夺取了无锡。康茂才晋升为同知大都督府事,兼任太子右率府使。 洪武元年(1368),康茂才和大将军徐达征伐中原,夺取汴州、洛阳,留守陕州。筹划运输粮饷,营造浮桥渡运兵卒,并招降绛、解等州,扼守潼关,陕西境内的元军不敢向东进犯。康茂才善于安抚,百姓立碑歌颂他的功德。三年,康茂才再次和大将军一起出征定西,攻取了兴元。凯旋途中,康茂才病死。追谥为蕲国公,封号“武康”。 答案及解析: 14 D 15(共6分,其中答出情感给2分,分析每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厌倦朝市、向往归隐的心情(或对污浊尘世的厌弃,对远离尘世的隐居生活的喜爱)(2分)。(1)首联“无尘”二字写出了诗人对于幽静安宁的山林的欣赏,也透露出作者对污浊尘世的厌弃。(1分)(2)颔联“唯通马”足见深山之僻野幽邃,“始见人”则更进一步表现了曲径通幽的意境,紧扣诗题中的“隐”。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1分)(3) 颈联描写了一个四面云山、寥阔寂静、远离尘俗的美好境地,宛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表现作者对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1分)(4)尾联虽以议论作结,但作者对韦九山人隐逸山林天性使然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1分)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审清题干的要求,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考生把每一项的分析结合全诗的内容进行判断对错,最后选出答案。本题D项“作者运用典故表达了对世事的感慨”错,本首诗表达的是对韦九山人的敬佩之情。故选D。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审清题干的要求,本题题干要求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的”,题干问的很明确,是对借景抒情的手法的考查;然后考生回归诗歌的内容,找到诗歌中的所有写景的诗句,分析这些写景的句子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本首诗中前三联重在写景,最后一联重在议论。【点睛】(1)古代诗歌表达感情的特点:①多是含蓄、隐晦的; ②多是丰富、复杂的;③有时是发展变化的。 (2)多角度思考。①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②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 (3)答题模板: 第一步: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 了??”。 第二步: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涉及多种情感的,答题时一般按在诗歌中出现的先后为序。 16(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答案及解析: 17. B 18. D 19. A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辨析成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元凶巨恶:指为人所憎恶的恶势力头子。罪魁祸首:作恶犯罪的头子,或指坏事的根子。“元凶巨恶”强调程度,而“罪魁祸首”强调最先,更符合语境。第二处,无所不至: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也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此词强调范围。无孔不入:比喻有空子就钻。此处是强调网络有空子就钻的癖性,“无孔不入”符合语境。第三处,孤芳自赏:泛指自命清高,自我欣赏的人。也指脱离群众,自以为了不起。顾影自怜:意为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多用于形容女子孤独失意的样子。此处是形容文学名著,以及前文“‘高处不胜寒’的姿态”,推断出此处选用成语“孤芳自赏”。第四处,水到渠成:指条件成熟,更强调自然而然的状态和听凭事物发展的趋势。应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此处是说网络写手适应时机而产生,所以“应运而生”符合语境。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此题关键点在前半句,由原文“文学经典名著在各种符号纷争的网络版图上”说明前半句中心词为“网络符号浪潮”,故选“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排除A、B;C项后半句语序错。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结合上下文仔细分析划线句子,指出句子中存在的语病,再分析选项,逐一排除,确定答案。此题关键点有三:一是句子间关系;二是语序;三是“指尖玩意”指网络文学。划线句子“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而且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根据前文,本句的主语是文学,排除C项。根据语境此处的“指尖玩意”是指“网络文络文学”是平民化的,是属于“平民大众的”,排除B项。根据前文先说“文学经典名著”,后说“平民起义般的网络革命(指网络文学)”,以及后文先说“职作家”,再说“网络写手”,根据前后文照应,此处应先说文学大师,再说平民大众。排除D项。故选A。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答案及解析: 20. 笑纳改为:接受 爱戴改为:爱护 您的犬子改为:令郎 鼎力相助改为:尽力而为 惠赠.改为:敬赠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笑纳”,用于请求别人接受自己的馈赠,这里用错了,改为“接受”;“爱戴”,用于长辈,这里用错对象,改为“爱护”;“您的犬子”,谦辞,用错了,改为“令郎”;“鼎力相助”,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和“笑纳”属于同一错误,改为“尽力而为”;“惠赠”,称人赠与的敬词,这里不合语境,改为“敬赠”。 【点睛】第—,恰当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的褒贬色彩很浓,利用得好,不但语言得体,还能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有时还可以故意改变词语的褒贬色彩。第二,正确使用书面用语和口语。书面用语比较庄重正规,口语比较平和亲近,它们不分孰优孰劣,只是应当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第三,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对上级、长辈等应当使用敬辞,把敬辞用在自己身上就很可笑;谦辞要用在自己身上,把谦辞用在对方身上,就显得不尊重对方。第四,正确选用传达话语的手段。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用的传达话语的手段。第五,根据场合、对象准确遣词造句。 答案及解析: 21.【答案】①是因为抑郁与大脑的结构有关② 大脑中还存在一个“好机构”③如果“坏机构”的 势力太强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能力。补写句子,一定要根据所要补写的句子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①处,是对前一句“抑郁之所以被认为是一种脑部疾病”的原因进行解答,再结合横线后“脑中有一个叫海马体的结构,它的下方存在一个叫外侧细核的部位,它被称作“反奖励中枢,是一个坏机构,因为人的种种负面情绪,比如恐惧、焦虑紧张,都和它AO有关联”,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是因为抑郁与大脑的结构有关。2处,根据横线前“它被称作反奖励中枢,是一个坏机构”,以及横线后“那就是被称为奖励中枢的单胺核团”,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大脑中还存在一个好机构”意思的句子。③处,根据横线前“一般情况下“好机构和坏机构”是彼此制衡的”,以及横线后“负面 情绪加重就会导致抑郁”,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如果坏机构”的势力太强”意思的句子。 答案及解析: 22.范文 用宽容化敌为友 宽容似海,汇四方江河,有容乃大;宽容似天,聚日月星辰,互映光辉;宽容似山,育生灵万物,亘古博然。 宽容是化敌为友的良策,是为人处世的智慧。牧场主不计前嫌,以德报怨,送给猎户儿子羔羊,使其为保护儿子的宠物,主动锁起猎犬,最终两家成为好邻居。足见宽容化干戈为玉帛的功效。 宽容如阳,暖人心房。曼德拉当选南非总统后,黑人们叫嚣着要复仇,白人害怕被清算,他却放下仇怨,呼吁平等、和平,就职典礼上他曾主动牵起曾看管他的狱卒的手。把他介绍给大家,那一刻,宽容之阳终销蚀了人们心中种族歧视的坚冰,让“彩虹之国”重现光芒。因为宽容,曼德拉能团结国内力量,化敌为友,共同致力于南非的建设,使其成为非洲少有的发达国家,傲立非洲大陆。 宽容如酒,酝酿真情。“六尺街”的典故记忆犹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故事如醍醐灌顶,生活之中,与人为善更应如此。宽容如酒曲,融入人间真情之中,会让真善美发酵,飘溢动人醇香。古训有言“以德报怨,善莫大焉”,用宽容化彼此之敌为近邻之友,实为处世智慧。 宽容如鸽,放飞和平。面对二战中德国纳粹的累累罪行,德国的总理跪了下去,但世界人民的宽容却让德意志民族站了起来。德国作为欧洲的“火车头”为欧洲的经济复兴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使欧洲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挥正要作用。世界人民的宽容,让德国重生,让欧洲振奋,让和平白鸽翱翔于天际,让战乱与仇恨消弥殆尽。 古有刘邦笑泯恩仇,重用前朝遗老、敌军良将,终归服人心,逼亡楚王,稳坐大汉江山。今有中国和平崛起,无敌国外交,冲破意识形态、历史遗留问题的阻隔,与各国共谋发展。宽容,于个人则化敌为友,于国家则化坎为门,跨越羁绊,迈向腾飞。 宽容,亦纳江河亦容日月,沉淀敌对仇怨,击退兵戈狼烟,与人为善,与国无疆。 用友善化解矛盾 矛盾就像封冻的坚冰,以强硬的态度面对只会加厚冰层,唯有友善才能推己及人,冰释前嫌。 就像牧场主和猎户一样,如果只靠冷峻的法令来化解矛盾,只能加剧嫌怨。相反,当牧场主友善对待猎户时,他便少了一个敌人.多了一个朋友。 友善相待,摒弃前嫌。心灵之前的沟壑需要用友善填平,相互指责会使隔阂加深。二十年前的刘德华和杜琪峰因电影结缘,也因电影结怨,杜琪峰不满刘德华的表演,刘德华埋怨杜琪峰的指导理念,合作几欲破裂。随着时间的历练,双方决定握手言和,在二十多年之后以友善的态度化解矛盾,打破坚冰,不仅解决个人恩怨,更为香港电影的发展傲出重大贡献。 面对矛盾,冷漠会多一个敌人,友善则多一个朋友。 相反,态度强硬,加剧隔阂。不同于杜琪峰与刘德华的再度合作,不同于冯小刚与崔永元的握手言和,韩寒与方舟子的“论战”却是愈演愈烈。一个是新锐作家,一个是打假斗士, 因矛盾处理不当而使微博“口水战”演为诉诸法庭。究其原因就是不懂得转换视角,以友善合理的方式解决予盾。试想如果韩寒 对于批评一笑而过,或者有则改之,或番无则加勉,也许矛盾就不会加剧,如果方舟子不过于教条固执,也许隔阂不会加深。 反观当下,因友善而解决的矛盾比比皆是,而因强硬而造成的关系紧张也不容忽视。近几年来城管和商版的矛盾日益尖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一些地区城管破坏摊位,商贩咬打城管砚象触目惊心,相反,一些地区官民友善相待,互换角色,更加理解体谅对方的工作,矛盾也在友善和理解中涣然冰释。因为友善,人与人之间多了一份友谊.少了一份敌意;因为友善,社会多了一份和谐,少了一份冷淡。 当然,友善不是毫无原则的妥协。我们贾像牧场主一样,寻找最温和的方式解决邻里纠纷,但如果我们的友善与谦让,使对方得寸进尺,我们也绝不能一味的妥协退让。当矛盾愈演愈烈时,或许诉诸法律才是最好的选择,通过公平公正的理性原则才充分维护自身权益,从而化解矛盾。 用友善化解矛盾,让隔阂涣然冰释,让人际更加和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对于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本题所给的材料涉及三个人:牧场主、猎户和法官。牧场主和猎户是邻居,猎户家养了一致凶猛的猎犬,这猎犬常常跳进牧场主的栅栏,袭击牧场的小羊羔。牧场主多次让猎户把够关好,可是猎户不以为意。猎狗咬伤了好几只小羊羔。牧场主忍无可忍,就找到了镇上的法官评理。法官告诉牧场主,自己可以处罚那个猎户,并发布法令让猎户把猎狗锁起来,但是这么做牧场主就永远失去一个朋友,多了一个敌人。并帮牧场主出来一个更好的主义:让牧场主送给猎户的三个儿子没人一致最可爱的小羊羔。猎户就会怕猎狗会伤了儿子的小羊羔而关好猎狗。牧场主照这做了,猎户果然做了个大铁笼子,把狗关了进去。从此两家相安无事,还成了好邻居。其实人为自身考虑,维护自身的权益,近乎本能,不容回避,无可厚非,但要做到为他人着想却不易。这两者看似矛盾,但材料中的这位法官却把它完美地统一起来了——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在社会生活中,你、我、他之间本来就密不可分。若心中只有自己而不顾及他人,也许最终反而会使个人利益受到损害;关心他人,保护他人,最终得益的还是自己,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并不鲜见,挖掘出来,可以作为观点例证,也可作为叙述主体。其实,不仅在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存在共同点,凡是矛盾的双方都存在同一性,都可以运用那位法官的思路去求得问题的解决——外交上的“求同存异”、军事中的“和谈”、商海中的“互惠互利”、谈判中的“双赢”遵循的都是既“自利”又“利他”的思路。个人主义、大公无私曾经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两个词语,两者水火不容,势不两立,一贬一褒,一抑一扬。其实人性的微妙并不是单一的思维所能解释的,生活的复杂也并不是通过贬褒抑扬就能 使之改变,用法官的思路来考察和处理今天这个转型社会的诸多矛盾,会使人有豁然开朗和柳暗花明之感。根据以上分析,作文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立意:从农场主的角度:①利己和利他(最佳立意);②利他不只是一种道德境界(更是一种处世的智慧);③利己之路通向死胡同;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⑤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另外,还有宽容、友善的角度立意,但应属二类立意。从猎户的角度:不要太自私自利。从法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要灵活。具体作文时,可以参考以下拟题:①用友善化解矛盾;②化敌为友,和谐共生;③心存友善,和谐盛开;④机智达到双赢;⑤一点宽容意,千里快哉风;等等。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阅读的意义。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不如本题有三个人,就有三个立意角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