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测试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测试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合肥一六八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调研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综合题。全卷共七大题,19小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Ⅰ卷 一、基础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嗑碰 丁香花 层峦叠嶂 C.秸杆 大堰河 发人深思 B. 编缉 沁园春 迥乎不同 D.摩挲 紫禁城 惊心动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形的能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A项,“嗑碰”的“嗑”应为“磕”; ‎ B项,“编缉”的“缉”应为“辑”; ‎ C项,“秸杆”的“杆”应为“秆”;‎ 故选D。‎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电视剧《毛岸英》展现了以毛岸英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战斗的故事。‎ B. 同学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 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情澎湃。‎ C. 那位老人七十多岁了, 但身板硬朗,手脚麻利,做起事来劲头十足,真称得上年富力强。‎ D. 新课改强调理念先行, 这种变革,就是要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思维定式,能够别开生面。‎ ‎【答案】D ‎【解析】‎ - 19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A项,“风华正茂”指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风华正茂”可修饰以毛岸英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不能修饰“故事”。此处成语使用错误。‎ B项,“指点江山”指评说国家大事,不能用来修饰同学们看风景。此处成语使用错误。‎ C项,“年富力强”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不能形容老年人,此处成语使用错误。‎ D项,“别开生面”原指画像经重新绘制,面目一新。后比喻另外开辟一种新局面或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式样。此处成语符合语境。‎ 故选D。‎ ‎【点睛】成语的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题型。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要做好该类题,平时的积累是离不开的。在出题时尤其是词义正确,而感情色彩不合乎题意的更应该注意。‎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随着网上交易的增多,使消费者在网上留下的数据资产越来越多。‎ B. 港珠澳大桥的正式通车,将有利于加快大湾区城市一体化的进程。‎ C. 三千多年来,汉字经历了三次大的危机和困境的瓦解,很了不起。‎ D. 中国女排能否成功逆转,与郎平教练高水平的临场指导密切相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此类题首先要掌握六类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辨析语病的方法有:语感审读法、主干枝叶梳理法、造句类比法。‎ A项,“使消费者在网上留下的数据资产越来越多”缺少主语,应该去掉“使”;‎ B项,正确;‎ C项,“汉字经历了三次大的危机和困境的瓦解”搭配不当,“经历”与“困境的瓦解”不能搭配;‎ D项,“能否”两面词用法不当,此处应该去掉“能否”。‎ 故选B。‎ - 19 -‎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恰当的一组是 教材所选课文时代不同,文体不一,所抒发的感情也各有不同: , 。 ; 。所有这些,都是古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至今读来仍能感人肺腑。‎ ‎①有人世沧桑的感慨,也有友情与亲情的抒发 ‎②有回归田园的乐趣,有才士不遇的悲情 ‎③语言或典雅华丽,气韵灵动 ‎④或娓娓道来,质朴自然 A. ④③②① B. ③②④① C. ②①③④ D. ②③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段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这是一道语言综合运用类试题,此类试题作答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和句式等内容来考虑。‎ 本题,首先由“所抒发的感情也各有不同”可得知,第一个空应该填写的是“感情不同”,所以在①②两句里面选,故排除A、B项;有第二个空后的句号可知,前两个空讲得应该都是情感的不同,故①②句放在前两个空,由①中得“也有”可确定,②在①之前,排除D项。‎ 故选C。‎ ‎【点睛】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必考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 二、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19 -‎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5. 联想一般分为四种: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因果联想。下列各句联想类型和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B.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C.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 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D.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谭柘寺的钟声。‎ ‎6. 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之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 B. 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 C. 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倒好处。‎ D. 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 实际上,淡红色牵牛花还是蛮不错的。‎ ‎7. 对三节文字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这三节文字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 - 19 -‎ B. 三节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虽然各自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 C. 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作者时不时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节都将故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 D. 三节文字,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行文活泼不呆板。‎ ‎【答案】5. D 6. B 7. A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此题重心考查联想手法的理解与运用。联想是指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由于事物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联系,联想也有不同的方式和类型。联想一般分为四种: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因果联想。‎ ABC项是相似联想;‎ D项相关联想。‎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文无一处随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文章主题的需要,根据整篇文章的情感倾向和内容,写花色这一笔,主要是从色彩方面突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文章中有明显的交代),这里有一个美术方面的理解,即白色和蓝色是什么色系的问题。显然白色和蓝色都是冷色系,作者的这中感悟能力当然与他突出的美术功底有关,但是文章却不是为了表现作者的美术造诣。文章选择这样写正是为了用这两种色彩突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B项分析正确。‎ A、C、D项都只对颜色本身发表看法,而没有联系到作者的主观感情。‎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三节文字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三节文字分析理解”,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 19 -‎ B项,“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错,三节文字分别表现北国之秋的“清、悲凉、静”;‎ C项,“每一节都对比”错,开头和结尾处用了对比,表达的是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D项,“每一节都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方法”错,从全文看,文章综合使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方法。‎ 故选A。‎ 三、文言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日:“秦、 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8.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 越国以鄙(边邑)远 C. 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 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9. “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 以为得之矣 ‎10. 翻译正确的一组句子是( )‎ ‎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共西封。‎ A. ①而且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些您是知道的啊。‎ ‎②等到他在东边疆士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B.‎ - 19 -‎ ‎ ①况且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两城作为酬谢,可是他早晨刚渡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C. ①而且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D. ①况且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将应以焦、 瑕作为酬谢,可是他早晨刚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等到他在东边把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11.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 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已经十分危急。‎ B.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相差悬殊。‎ C.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D. 秦伯在烛之武的说服下,不仅退兵,而且还“与郑人盟”,标志着秦、晋联盟的彻底瓦解。‎ ‎【答案】8. B 9. A 10. D 11. B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推断能力。答题步骤:(1)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2)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3)借助方法,主攻难点。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B项,“越国以鄙远”中“鄙”应为“把……当作边邑”。‎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推断能力。答题步骤:(1)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2)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3)借助方法,主攻难点。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 19 -‎ A项,“以为”应为“以(之)为”,意思是“把……作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您)放弃郑国,让它存在,把(郑国)作为秦国东边道上的主人。‎ B项,“以为”意思是“认为”。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 C项,“以为”意思是“认为”。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 D项,“以为”意思是“认为”。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认为是得到了。‎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 ‎①中,“君”是对对方的尊称,排除AC,②中,“既”是已经,第一个“封”是动词,意思是把……作为边邑。第二个“封”是名词,意思是边邑,边疆。排除B,‎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①并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答应给晋君焦瑕这两座城池,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②(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邑,又想要向西扩大疆界。‎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和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B项,“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相差悬殊”错误。晋国与秦国的实力应该不相上下,实力悬殊的是郑国与秦国。‎ 故选B ‎【点睛】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从考试走向看,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 - 19 -‎ 参考译文:‎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四、诗歌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12. 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句写落霜的草呈现苍苍之色,虫儿鸣声轻细。‎ B. 第二句写村庄的南边、北边一片荒芜,人迹罕至。‎ C. 第三句写独自出来,走到门前,望着野外的田地。‎ D. 第四句写在明亮的月光下,荞麦花像雪一样洁白。‎ ‎13.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苍苍”“切切”运用叠字着色摹声,营造秋夜凄清的气氛。‎ B. “独出”一句承上启下,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 C. “花如雪”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荞麦花的形象特点。‎ D. 诗歌表达了作者坚定地、迫切地归隐田园的思想感情。‎ - 19 -‎ ‎【答案】12. B 13. D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生可以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浏览四个选项,看每个选项针对的诗句是哪一句,再分析诗歌中相应的诗句,重点把握诗句的内容、形象的特点。本提要求选出“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题中,B项,“第二句写村庄的南边、北边一片荒芜,人迹罕至”错误,从诗中来看,“村南村北行人绝”是说行人绝迹,万籁无声,这里勾画出村夜的特征:四下寂静,行人绝迹,由第三句“独出门前望野田”可知,诗句第二句中的“南”和“北”是说村中,且诗句要体现的是秋夜的寂静,而不是“荒芜”。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题中D项,“诗歌表达了作者坚定地、迫切地归隐田园的思想感情”错误,从诗中来看,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出了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前两句写村夜秋色的浓重,后两句描绘出乡村之夜的美景。诗人通过秋夜的凄清,透露了孤独寂寞的心情。故不能说他“坚定、迫切”想要归隐。故选D。‎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第Ⅱ卷(综合题)‎ 五、名句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甲]必做,在[乙]中选做一小题)‎ ‎[甲](1)李密在忠孝两难时,上表陈情,“愿乞终养”,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示祖母百年后自己会不惜生命为国尽忠。‎ - 19 -‎ ‎(2)《琵琶行》中用珠玉相击的声音比喻琵琶声时而浊重时而清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3)___________________,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 ‎(4)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 ‎(5)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定风波》)‎ ‎【答案】 (1). 臣生当陨首 (2). 死当结草 (3). 嘈嘈切切错杂弹 (4). 大珠小珠落玉盘 (5). 斧斤以时入山林 (6). 长路漫浩浩 (7). 何妨吟啸且徐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陨,嘈,斧,浩,啸。‎ 六、现代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时 光 冯骥才 ‎①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烛光如同光明的花苞,宁静地浮在漆黑的空间里;些许的光散布开来,朦胧依稀地勾勒出周边的事物。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考。‎ ‎②对于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众。比如大众俗语中,把临近年终这几天称作“年根儿”,多么真切和形象!它叫我们顿时发觉,一棵本来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时光竟然这样的紧迫、拮据与深浓……‎ ‎③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不管这些事情怎样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从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小院到冬日小雨空濛的雅典德尔菲遗址,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从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 - 19 -‎ ‎④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劲看去。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忽然看到了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他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显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工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 ‎⑤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么?‎ ‎⑥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 ‎⑦此刻,我的眸子闪闪发亮,视野开阔,房间里的一切艺术珍品都一点点地呈现。它们不是被烛光照亮,而是被我陡然觉醒的心智召唤出来的。‎ ‎⑧其实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它才不会消失,而被我转化成一个个独异又鲜活的生命,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成了别人的恩赐。检阅一下自己创造的人物吧,掂量他们的寿命有多长。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的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 ‎⑨迎面那宋代天王瞪着我,等我回答。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 ‎⑩忽然,电来了,灯光大亮,事物通明,恍如更换天地。再看那宋代的天王像,在灯光里仿佛换了一个神气,不再那样咄咄逼人了。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 ‎(有删节)‎ ‎15. 梳理文章思路,从原文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文章先写停电让作者与“思考”相伴,接着写“ ”一词激发作者去找寻自己的足痕,然后写 引发的关于艺术生命的思考,最后写电来了,作者对所思考的问题也有了明晰的认识。‎ ‎16. 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请指明一种并具体分析其作用。‎ ‎17. 结合语境,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18. 第⑨段说“尴尬到了自感狼狈”,联系全文,说说作者如此尴尬的原因。‎ ‎【答案】15. 年根儿 天王像(木雕) ‎ ‎16. 示例一: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木雕像以生命,写活了木雕像逼视的眼神,生动形象。示例二:运用了设问手法,点出了木雕像目光锐利的原因,激发读者思考。 ‎ ‎17. 虽然那位无名雕工早已离开人世,但这尊木雕像目光冷峻锐利,至今仍然保存着他呢令人震撼的生命与精神。(或:这尊木雕虽然历经八百年的时光,但因为灌注了无名雕工的生命精神,至今仍然充满生气。) ‎ - 19 -‎ ‎18. 艺术家潜心创作,才有可能达到生命的永恒,但作者作为一名艺术家,虚耗了许多宝贵的时光,没有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所以如此尴尬。‎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梳理文章思路,从原文中选择恰当词语填空”,这是考查文章的结构,由题干中提示“词激发作者去找寻自己的足痕”,可以找到文章③节中“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不管这些事情怎样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由文章②节中“把临近年终这几天称作‘年根儿’”可以找到答案;由题干中提示“引发的关于艺术生命的思考”,可以找到文章⑥“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前文④“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忽然看到了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可以找到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请指明一种并具体分析其作用”答题关键词“两种修辞手法”“ 具体分析其作用”,“ 忽然看到了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木雕像以生命,写活了木雕像逼视的眼神,生动形象;“他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运用了设问手法,点出了木雕像目光锐利的原因,激发读者思考。‎ 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语境,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含意。”由前文 - 19 -‎ ‎ “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工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可以推测答案。对于这类题目,首先理解句子含义,然后到原文中,通过筛选上下文的信息,来组织答案。不可照抄原文,要加以概括总结。句子含义解题方法: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句中的特定称谓2.句中的指示代词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比如本题中的“眷恋和向往”表达作者对本源文化的追寻和怀想。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5.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二、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首句,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本题所考的句子就是在文章最后。三、由浅入深,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考查的句子大都是具有内涵丰富和表达特色的,要分析清楚,力求不遗漏要点。1.含蓄委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2.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据句子中的内容分点解说出来.3.内涵丰富的句子要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4.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四、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1.分清句子的陈述主体可以明确回答的方向,不至于抓不住重点.2.如果句子的陈述主体在句中省略必须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把它补充出来。五、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来答题。提示语有明确的也是暗示的,但要记住,题干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信息,一定要加强审读,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⑨段说“尴尬到了自感狼狈”,联系全文,说说作者如此尴尬的原因。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目要求概括“尴尬的原因”,确定答题区间在第⑧段,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对评价性句子直接提取,对描述性句子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如根据“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的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可以提取概括出答案。‎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七、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疫情当前,寒假延长,网课在全国铺天盖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无数家学校、教育培训机构推出各式各样的网课,无数中小学生投身其中。关于这场网络授课的风潮,教师微信群内爆发了不小的争论。‎ 湖南哪吒:对多数课的授课效果根本得不到保证,这种形式主义何必存在?‎ 广东妮姐:疫情当前,除此之外,可能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吧!‎ 青海敏敏:网课基本就是一言堂,还有,连续看屏幕对学生视力更是伤害。‎ 河南龙王:但是你们不觉得未来的趋势就是网课吗?你们是不是太小看它了?……‎ - 19 -‎ ‎ 身为中学生,你有没有参与到网课之中,针对这次网课潮,你的态度和观点是什么?请写一篇文章,投稿到教育报刊《中学生心声》上,注意,署名小强,语言得体,文体自定,不少于600字。‎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和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范文:‎ 网课课开播以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忧虑者有之,叹息者不乏其人,更有人主张叫停。而正参与网课课课好,它有利于我们享受优质课堂。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我们老师、家长和学生执着的追求。如何提高?向课堂要质量。而今的网课将它真正落到实处。若留心,你就会发现,今日的网上课堂:教材的处理,板书的设计,教法的选择,作业的布置……都在优质上下了功夫。这是因为,且不论每节课都要面对广大的学生、家长甚至学校领导,有哪位老师愿意对自己所承担的教课任务有半点的马虎和随意呢?这样一来,网课不优质也就难啦!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学生的学业成绩一定能提高,因为我们正在享受优质课堂。‎ 网课好,它有助于我们学生的长远发展。据调查,那些在事业上出类拔萃的艺术大师,那些在学术上名满天下的科技巨人,无一不是靠醉心自主学习才达到如此之高的境界。而我们当下开播的网课就是培养自主学习良好习惯的最好平台。试想,这里没有老师的监督,家长的陪伴也是极为有限的,更多的时间则是靠学生本人的自主学习。这样久而久之,量变的积累,就会产生质的飞跃,养成了这种自主学习的习惯,你的前脚也就迈进了成才的门槛。朋友,为了美好的未来,为了我们今后长远的发展,让我们踏上网课学习这条快车道。‎ 网课好,可以尝试高度人性化的另类课堂。君不闻,西方国家早已开设这种颠覆常规教学的课堂。桌凳,不再放在教室中间,而是放在教室的四周;学生,也不再是中规中矩地抬头挺胸眼望前方,而是可坐可站,即使钻到桌子底下或躺到地上,也不算违规。而今,网课也给予我们这样的待遇。上网课,我们也可以在高度集中且绝对不分散听课注意力的前提之下,根据自己当时的思想情绪和精神状态,觉得怎样合适得法、怎样更为有效,就采用怎样的学习姿态。这可能会让我们的家长大为惊慌,甚至深感忧虑。其实别怕,请听美国教育专家詹姆斯科里森是怎么说的:“这种课堂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接受,正是因为它不仅合乎人性;而且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智力开发都更为有利。”‎ - 19 -‎ 勿庸讳言,网络授课,较之常规课堂,确实存在不少局限与不足;但是,这已经是特殊时期最好的补救措施。惟有乐观地面对它,愉快地接受它,积极地适应它,用心地珍惜它,有效地利用它,才是明智之举。一个人,能在“大逆”之中站起来,他才有“大顺”的美好未来,所以我必须说,也只能这样说:网课学习,真好!‎ 小强 ‎×年×月×日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5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作文的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要宏大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示重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考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与“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调与社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人。‎ 审题:‎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提供的材料讲的是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热点问题。这件事引发了不小的争论。题目中给了四个观点。湖南哪吒的观点可以概括为网课是形式主义,收效甚微;广东妮姐的观点可以概括为网课是疫情期间不得已而为之;青海敏敏的观点是网课互动性差,伤害视力;河南龙王的观点是网课是未来发展趋势,不容轻视。题目要求的任务是“身为中学生,你有没有参与到网课之中,针对这次网课潮,你的态度和观点是什么? 请写一篇文章,投稿到教育报刊《中学生心声》上”,这样的任务很宽泛,可以就以上四种观点中的一个来谈,也可以综合谈利弊,也可以抛开这四种观点,谈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不管采取哪种观点,都要态度明确,观点鲜明,言之成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观点鲜明,深入浅出;辩证分析,切中肯綮。同时,还要明白是以投稿的形式写作,要考虑更为广大的读者群的理解和认知。‎ 立意角度:‎ ‎(1)网课利弊并存,取舍要因人而异。‎ ‎(2)网课诚可贵,育人价更高。‎ ‎(3)帮扶绿色网课,共建在线课堂。‎ ‎(4)莫把“停课不停学”的好经念歪 - 19 -‎ ‎(5)疫情当前,“停课不停学”是个伪命题。‎ 素材:‎ ‎(1)《教育部致全国大学生的一封信》中指出,在校生应做“守护者”,粉碎谣言,关爱家庭,守护健康;应做“修行者”,即“宅其身、抱道行”,做到“停课不停学,学习不延期”;应做“识途者”,错峰出行、平安出行、游必有方。‎ ‎(2)什么是网课?网课就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实现跨空间上课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老师在家里上课,学生在家里听课,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室。但是,网课却能够实现老师面对多人讲课,老师和学生不在一起却胜似在一起。正因为如此,网课才会成为家长心目中的战斗机。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着重强调优点,必然会忽视它的缺点。‎ ‎(3)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在网络上授课,也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此次面对的,有可能不只是孩子,还有可能包括孩子的父母,孩子的爷爷奶奶,甚至感兴趣的其他观众。对我而言,这是一个挑战,简直比公开课还公开课。我感觉压力很大,因为我的表现不仅仅代表我自己,还代表我们学校的教学形象,不求有“名师名课”的效果,但至少也要中规中矩。‎ ‎(4)网课的缺点:首先,由于在网络上自主学习,因此常常会有摸不着头脑的感觉。有时会出现看了好几遍课件、好几遍书,还是不太理解,没有老师的指点迷津,常出现遇到难题就想逃避的思想,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容易中断。其次,网络的不规范也使一部分学生的身心受到威胁,有些人由于认知水平的缺陷,常常受外界影响,而耽误学业。再次,师生间、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不畅通。网课中,老师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及时给予答复或是答复不明确,常常让学生对老师产生误会。同学间的交流更加缺少,让很多学生感到遗憾。‎ 结构层次:‎ 文章题目“网课学习,真好”紧扣材料,精准立意;开篇点题,指出“而正参与网课课学习,真好”;接下来采用三个分论点,从三个方面“网课好,它有利于我们享受优质课堂”、“网课好,它有助于我们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网课好,可以尝试高度人性化的另类课堂”展开论述,进一步阐释网课的好处;最后再次点题,写“勿庸讳言,网络授课,较之常规课堂,确实存在不少局限与不足;但是,这已经是特殊时期最好的补救措施”。‎ ‎【点睛】如果偏题或者离题,作文的主要分数就失去了。为防止跑题,可从如下几点做出努力:一是将材料、引语和话题联系起来思考,不可单看话题;二是看自己确立的观点能否用话题所给材料来证明;三是想一想这则材料当初发在媒体上登载是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的。万一跑题了,要考虑逆挽,使文章形成一种欲扬先抑的结构形态。‎ - 19 -‎ - 19 -‎ - 19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