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竹节人》教案 (4)
《竹节人》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竹节人”是一种传统的玩具,全文围绕“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介绍了竹节人的制作过程和玩斗,生动地描绘了风靡全班、乃至全校玩斗竹节人的热闹场面,反映了这种游戏给我们带来的无穷乐趣,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叙述和描写,抒发了对老师的亲近与理解,为“我们”的竹节人能够得到老师的青睐而深感自豪,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物质带来的心灵快乐。 部编教材将本文编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这一单元的课文选文内容丰富,或描写有趣的游戏,或探索宇宙生命之迷,或介绍优秀传统建筑,或表现情趣、表达感叹,从多个角度让我们了解人类的文明与创造,引发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要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比如,读人生故事,要多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读科普文章,要带着自己的理性思考;三篇现代文都既有描述性语言也有说明性语言,但各有侧重,《竹节人》以描述性语言为主。 为此,本堂课教学试图引导学生通过熟读精思、文本细读来体会竹节人游戏的乐趣,同时,通过围绕 “迷”的问题链设计,实现学生阅读的思维建构,引领他们感知创造和童年游戏的乐趣,培养学生探索与创造的兴趣。 学会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梳理行文思路。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读懂文章内容,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根据不同的表达形式和目的, *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参与小组讨论,对文章内容选取恰当的方式,有条理地加以表述。(随班就读听障学生基本学习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联想与想象,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感受创造和游戏的乐趣。 难点:理解一些含有言外之意的语言背后的含义与情感。 【教学课时】 45分钟 【预设课堂形态】 教师引导下的师生互动合作对话形式。 【课前准备】 预习:1.根据课文注释,扫清字词障碍。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教学过程】 (课前视频导入)师:通过视频可以看出制作竹节人使用的材料极简便、制作过程极简单,但是这种简易的玩具给作者范锡林留下深刻的印象,文中最能体现“我”和同学们对竹节人情感的一个动词是? 一、为什么我们如此着迷于竹节人? 设计意图: “迷”作为文本的核心动词,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因此,从“迷”入手,而且问题直接指向“为什么”,而不是“什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品析第1段中“都是”“也只能”等词, 第11、12段“孙悟空”“神气”,第14段“叱咤风云的古战场”等“古趣”,激发学生迅速进入思维的高级形态,为后面对这个核心动词深刻含义的理解打下基础,从而成为整节课学生思维的起点。 学生预设1:“我们小时候的玩具……以至全校。” 第1段自己做玩具,自己的创造,很有趣,是个新鲜玩意。 如此,则追问:“都是”“也只能”说明什么? 12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 *还有哪里可以看出物资匮乏?(提问随班就读同学) “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黄河长江”夸张修辞,幽默。 二、 制作竹节人为什么让人入迷? 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 作为一篇记叙文为什么有这么多说明性语言? 详细介绍做竹节人的方法,怎么玩竹节人,一方面是因为读者对竹节人的游戏不熟悉;另一方面,在说明的过程中蕴含了真切的感情。 怎么制作竹节人的? “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系上一根冰棒儿,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制作过程极其简单,所需材料极其简便,但好玩有趣的程度一点不减少,更突出这个游戏的优点、吸引力与乐趣,也能体现孩子们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与热情,体现他们创造的字的与满意。 学生预设2: 第11、12段:“神气!” 反复出现、单独成句,以及“!”可以看出,作者制作竹节人充满乐趣与自豪。 如此,则追问:在破课桌“古战场”中上演的“斗竹节人”游戏有什么古趣? “古”趣是指竹节人的形象被“我们”设计为孙悟空、窦尔敦,并为他们配备金箍棒、虎头双钩等武器,这些都是古代的人物与兵器。 介绍窦尔敦,唱一唱《唱脸谱》“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 蓝脸是刚猛、忠直并富于反抗精神的象征。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李自成部下的将领,有一次,清太尉梁九公乘御赐骏马至围场行猎,窦得知后,只身下山,潜入梁营中盗走御马。 二.如何描写对“我”和同学们对斗竹节人着迷? 设计意图: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的统一。上面具体叙述制作过程部分,通过“把……这就是……”,强调这个制作过程是极其简单的,所需材料也是极其简易的,更突出这个游戏的优点、吸引力与乐趣,在下面的斗竹节人部分,作者的叙述语言形式随着情感表达的不同需要而不断变化。作者的感情变得直接,以至于到了最后最大规模的搏斗时,他就在直抒胸臆了——他竟然直接脱口喊出了当年搏斗的招式,直接唱出了当年搏斗的咚锵咚锵的配音。描写观战场景的热闹“攒着观战”、“跺脚拍手”、“大呼胜利”,流露出“我们”的真性情。在交流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语言的特点及表达作用。同时, 照应单元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验游戏中激烈的战斗快感和胜利的喜悦。 学生预设1: 19段“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便一哄作鸟兽散”。 如此,则追问:从哪些方面,对“我”和同学们进行人物描写? 动作描写“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 细节描写“等老师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 场面的气氛是怎样的? “咋咋呼呼,好不热闹” 作者没有正面描写专心入迷的表情,而是用细节侧面烘托,表现“我们” 12 对竹节人入迷,又给人丰富的联想,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童年游戏经历补白,获得美好愉悦的阅读体验。 17-18段对斗竹节人的招式和节奏的描写,用了五个铿锵有力的短句,五个连续的感叹号,以及后面两句拟声词,你能感受到那种激动人心的战斗气氛吗?请同学们边朗读,边拍手打节奏。(老师先示范) 学生预设2: “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从肩膀上探过来” 同学们能想象到这种入迷的神态和动作吗?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另一位同学来表演。 借助联想与想象,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品读语言,感受创造和游戏的乐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8-19段,概括几个有趣的斗竹节人的情景?(小组讨论,随班就读学生参与) 1) 不知疲倦 对打 2) 呆头呆脑 挨揍 3) 挖空心思 取名 4) 别处心裁 装饰 5) 摆开场子 观战 师:这样明显的举动,老师难道看不出来吗?老师是怎样做的? 学生预设:“大步流星”“怒气冲冲”“一把抓去”。 师:体现老师怎样的形象?不苟言笑,威严。 师:只有同学们对竹节人入迷吗? 学生预设:26“只见老师在他的办公桌上……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 三. 写老师玩竹节人入迷的形象和前面威严的形象好像不一致,可不可以删去?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文章,把握主旨,进一步感受“迷”竹节人,即竹节人游戏的乐趣和老师,共同构成童年生活美好的回忆。改变学生的思维由低阶的归纳思维为高阶的演绎思维,从而提升思维品质。 学生预设:不可以删,1)侧面表现我们玩得入迷是有道理的,有竹节人游戏确实有趣;2)突出竹节人游戏有趣甚至亲手制作的竹节人得到老师的青睐,竹节人对我们的价值,我们入迷的状态,玩的时候欢乐的心情,老师现在应该也可以理解了,老师惩罚我们只是由于“我们”在不应该玩的场合玩罢了;3)对竹节人游戏的回忆中加入了可亲可爱的老师,竹节人和老师共同构成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我和同桌“相视一笑”有什么内涵? 学生预设:我和同桌瞬间心领神会,心意相通,“笑”中包含对老师的理解、认同与喜爱——原来老师也喜欢玩竹节人!亲手制作的竹节人得到老师的青睐,难道不值得“我们”得意与自豪吗? 文章小结: 童年的游戏,让我们痴迷,童年的故事让我们难以忘怀。作者在叙事过程中通过生动的语言形式来表现竹节人游戏之趣及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心灵之乐,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也引发我们对童年生活单纯美好的乐趣的回忆,这就是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 七.作业布置: (1)摘抄课堂中尚未品读过的两个具有夸张色彩的句子,运用课堂所学方法,写出其表达效果。 (2)学习本文的夸张手法,从“我们玩”和“别人看”两个角度写一写运动会一个项目的精彩之处。 12 【板书设计】 竹节人 范锡林 迷竹节人 做(3-7) 斗(8-19) 老师玩(20-29) 叙事过程 简单简易 对打 可亲可爱 挨揍 品味语言 取名 装饰 情感体验 观战 童年美好回忆 游戏 心灵 之趣 之乐 1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