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3第十二单元第3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3第十二单元第3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单元概览 本单元围绕中国古代思想、科技及文学艺术的发展,主要从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科技、文学、书法、绘画和戏剧的发展过程来叙述。‎ 线索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它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线索2 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学等领域领先世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线索3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 第3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 ‎1.背景 经济 生产力发展。奴隶制经济的崩溃,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上的繁荣提供了物质上的条件 政治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 文化 随着“私学勃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平民开始接受教育;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阶级 关系 原来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地位上升,他们代表本阶层和政治派别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学术 环境 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各派学者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学者不是政治附庸,不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 ‎2.特点 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实质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4.评价(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图示明史 百家争鸣 二、儒家思想 ‎1.孔子(前551~前479年)‎ 思想主张 影响 核心是“仁”‎ ‎“仁”的基本出发点是爱人,涵盖一切美德;实现“仁”的途径是道德自觉,推己及人,行“忠恕”之道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形成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孔子被后世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以“礼”治国 强调等级和秩序,主张“克己复礼”,“正名”‎ 调整“礼”和“仁”的方法 中庸之道 以“德”治民 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教育思想 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世界观 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文化成就 编纂“六经”,其言行被辑录成《论语》‎ ‎2.孟子(前372~前289年)‎ 思想主张 影响 主张实行“仁政”(思想核心)‎ 实质是建立并维护小农经济;内容是给农民以土地,不违农时,宽刑减税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儒家学派重要的奠基人,后人称之为“亚圣”‎ 民本思想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主张“性本善”‎ 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人生观 倡导“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荀子(约前313~前238年)‎ 思想主张 影响 政见 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礼法兼施)‎ ‎(1)荀子改造、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成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使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 ‎(3)战国后期,儒学成为百家中的大宗 民本思想 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 ‎“性恶论”‎ 认为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礼法并用,使人向善 唯物思想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观点 ‎“礼”的 思想 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教材补缺 儒家学派的历史观 ‎(1)“春秋笔法”:儒家思想只重视政治变迁而忽略社会经济基础。这就导致了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封建王朝治乱兴衰的真正原因——经济运行。因此他们只能用他们那套陈腐的仁义道德观念去剪裁历史事实。所以一旦王朝兴盛,他们便齐声赞皇上英明,大臣贤良,是施行儒家的仁义礼教的结果;一旦王朝灭亡,他们便咒骂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是仁义不施的结果。因此,儒家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是经过裁剪的历史,是不完整的。‎ ‎(2)厚古薄今:孔子主张“厚古薄今”,他要求人们效法夏商周的奴隶制“法先王”,要人们“克己”以恢复夏商周三代的“礼”。‎ ‎(3)道德理想主义: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为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以“内圣外王”为君主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虽然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无法实现。但是,它却为一代代儒家知识分子提供了批判现实的精神力量,使中国古代君主制带有“开明”的色彩。‎ 三、道家思想 ‎1.代表人物 ‎(1)老子(生平不详,约前571~前471年)‎ 核心思想:“道”‎ 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道”是永恒不变的;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辩证法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是在不停运动,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反的两面并不断转化,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无为”‎ 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小国寡民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有消极悲观的态度,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约前369~前286年)‎ ‎①“道”是世界的最高原则。‎ ‎②“齐物”:就是万物齐一,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宇宙间一切事物,如生死寿夭,是非得失,物我有无,都应当同等看待。‎ ‎③“逍遥”:就是对事物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主张用超越功利的方法去追求精神自由,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④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不公。‎ ‎⑤顺应自然: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对自然状态的破坏,无利而有害。因此,人必须顺应自然。‎ ‎⑥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 ‎2.影响 ‎(1)道家思想能指导我们调适现代化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之保持协调与和谐。‎ ‎(2)道家的政治思想与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相通之处。‎ ‎(3)道家的处世方法及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现代具有现实意义。‎ ‎(4)道家思想能指导现代人实现自我心理的调适,以促进现代人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墨家思想 ‎1.创始人:墨子(约前468~前376年)‎ ‎2.主张 ‎“兼爱”‎ 墨家的“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与儒家重视等级名分的思想不同 ‎“非攻”‎ 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尚贤”‎ 主张治国以贤,反对任人唯亲 ‎“节俭”‎ 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3.影响 ‎(1)墨家思想反映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在当时影响很大,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2)自汉代以来,由于受国家重农抑商和“独尊儒术”政策的影响,手工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墨家思想逐渐没落。‎ 易错辨析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五、法家思想 ‎1.内容 集权观 加强君主集权,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改革观 社会在发展,政治要改革,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 政见 ‎“法”“术”“势”相结合,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震慑臣民 法治观 以法治国,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经济观 重农抑商,保护小农经济 ‎2.人物 战国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他汇集了早期法家的学说,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 ‎3.影响 ‎(1)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对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了重大作用。‎ ‎(2)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但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外儒内法”),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严刑峻法等主张,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限制了人们的自由,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教材补缺 诸子百家中的其他学派 ‎(1)纵横家:张仪、苏秦、范雎等;在列国纷争的时代以谋略游说天下。‎ ‎(2)农家:许行;主张君民并耕而食,是中国重农思想的典型。‎ ‎(3)名家:惠施、公孙龙;主张辨别名实同异的逻辑。‎ ‎(4)杂家:兼取各家学说而成,以《吕氏春秋》为代表。‎ ‎(5)小说家:喜欢引用历史典故和寓言故事劝人为善。‎ 考点一 “国学初露”——先秦儒学的形成 ‎1.仁和仁政 ‎“仁”是一种道德概括,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 ‎“仁政”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仁政”要求首先使百姓得到温饱,称之为“小康”。‎ ‎2.礼和礼治 礼和礼治:“礼”是指周礼,是实现仁而具体化的制度或者行为方式,是修身的手段。“礼治”就是通过“正名”,使每个人都要按照“礼”的要求,规范言行,履行义务,从而规范社会秩序。‎ 针对练1 (2018·潍坊月考)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孔子为鲁人,日常操鲁语,唯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这表明(  )‎ 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 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 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 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雅言是正言,即官方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孔子操鲁语,但在诵读《诗》《书》和执礼时,必使用周的官方语言,这表明孔子对周天下一家的认同,故选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其他诸侯国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故A项错误;儒家思想也可以通过其他地方语言传播,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故C项与史实不符。‎ ‎1.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比较 项目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本恶 目的 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2.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政治 特征 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伦理 特征 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 经济 特征 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 教育 特征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 考点二 “异彩纷呈”的先秦诸子思想 ‎1.士 先秦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春秋时,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生产劳动的读书人。‎ ‎2.王道与霸道 ‎“王道”一词,最早出自孟子的学说。儒家认为:圣人成了君王,其统治即是王道,故也可说成“圣王之道”。王,顾名思义,就是高高在上的意思。“王道”是说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代指儒家的治国思想。‎ 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代指法家的治国思想。语出《荀子·王制》:“故明其不并之行,信其友敌之道,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是知霸道者也。”“王道”与“霸道”是一对相对的称呼。‎ ‎3.“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 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1.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上,都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 诸子百家从治国理念、社会伦理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态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社会变革下思想解放的特点。‎ 其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在治国 理念上 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在社会伦 理观上 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子主张“人之性恶”;道家的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人性的转变 在处理人与自 然的关系上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 在人生 态度上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 在社会成 员关系上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针对练2 (2018·湖南十三校一联)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如(  )‎ A.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 B.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 C.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 D.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 答案 B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学说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都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故选B项。道家主张无为,反对改革,故A项错误;法家主张建立君主集权统治,并非追求平等、和谐,故C、D两项错误。‎ ‎2.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各自体现的时代性 ‎(1)儒家思想 ‎①春秋时期,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其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 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 ‎②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利于封建统治的需要。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封建制度确立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 ‎(2)道家思想 ‎①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②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 ‎(3)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的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 ‎3.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唯物史观——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礼崩乐坏、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剧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材料一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 材料二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伏尔泰 材料三 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都欲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毛泽东 要求:从以上三则材料中分别找出三人对孔子的道德观与法治观的阐释。‎ 信息: ‎ 答案 (1)孔子的道德观: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 ‎(2)孔子的法治观: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 材料 韩非子所崇尚的法治,即所谓“事最适者”,就是适合时代,符合事理,利于君主专制服务,其核心就是通过立法令、行法令,达到“尊公废私”,而所谓“公”,实际上就是帝王。法律为君主所设,其基本原则当然要体现君主利益而废止臣民的私利,实现“利出一孔”的一元化的国家体制。因此,法律对于官员来说就具有绝对的指导意义,这实际上也就是要求臣民的一举一动必须绝对符合法律的要求。当然,韩非还认识到,真正的法律不只是最大可能地限制人民,让他们不敢说,不敢做,而且应该“禁其心”,从内心惧怕法律,不敢违法。 ——马娟《浅析韩非子的“法”》‎ 要求:分析材料,论证法家思想最适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盛行;诸侯国要想能够存立,就必须加强集权,改革图强。韩非子主张法律为君主服务、限制臣民的私利,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追捧。‎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在提出自己的思想,他们各自代表的利益不同;儒家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道家代表没落贵族的利益。他们的主要观点也不相同:儒家主张“礼治”和“德治”,法家主张法治,道家主张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但由于他们面临的社会条件是相同的,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自然会提出相同的观点,而且有些社会规律大家都是认同的。如当时诸子各家都意识到了犯罪与经济的内在联系;面对当时百姓困苦、战乱频仍的状态,各家都提出了一统天下、关注民生的主张,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可避免地要带上那个时代的烙印。‎ ‎——续晓梅《儒墨道法思想的相通性》‎ 发现问题:过去的历史科研教学在探讨百家争鸣时过多关注的是诸子百家思想的相异之处,对诸子思想的相通性没有足够重视。‎ 思考:诸子百家的思想为什么具有相同之处?这种相同之处对以后思想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因:诸子百家的思想产生于相同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对于解决相同的社会问题,诸子百家必然会提出一些相同观点。‎ 影响:早期儒、墨、道、法的具体观点中有很多相通之处,这样就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儒法合流、各家综合为治打下了基础。‎ ‎1.(2018·课标全国Ⅰ,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 C 解析 C对:《墨子》中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的记载或论述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2.(2015·课标全国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 C 解析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C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A项错误;儒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B项错误;儒学以维护等级秩序为目标,D项错误。‎ ‎3.(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 A 解析 “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 ‎1.(2018·绵阳一模,25)《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这反映了孔子(  )‎ A.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 B.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 C.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 D.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 答案 A 解析 针对春秋战国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为维护等级秩序,孔子作《春秋》,体现了经世致用的观念,故A项正确。‎ ‎2.(2019·重庆名校联盟联考,24)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  )‎ 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 B.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 C.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 D.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可知,孔子、孟子以及荀子三位思想家都注重道德修养在个体价值中的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 ‎3.(2018·武汉4月调研测试,27)古代一位思想家主张尚贤、尚同,认为天下之乱是起于人们思想不同,“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他倡导:百姓“闻善而不善,皆以先告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皆非之。”他是(  )‎ A.墨子 B.董仲舒 C.朱熹 D.李贽 答案 A 解析 材料这位“思想家主张尚贤、尚同”,符合墨家思想主张,故A项正确;董仲舒思想与“主张尚贤、尚同”无关,故B项错误;朱熹思想与“主张尚贤、尚同”无关,故C项错误;李贽思想与“主张尚贤、尚同”无关,故D项错误。‎ ‎4.(2019·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调研,24)有学者认为:“昔日维系社会之纲纪逐渐失效,且诸侯强大之事实,与攻伐兼并,互为因果。……侵略与自卫皆有待于富强。于是君权之扩张遂同时成为政治上之需要与目的,而政治思想亦趋于尊君国任法术之途径矣。”这一观点可以说明(  )‎ A.法家思想兴起的客观背景 B.董仲舒改造儒学的动机 C.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必然 D.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君权之扩张遂同时成为政治上之需要与目的,而政治思想亦趋于尊君国任法术之途径矣”可知加强君权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法家思想兴起的客观背景,故A项正确。‎ ‎5.(2018·皖江最后一卷,24)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科学发展所需的一些因素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已经萌芽,比如,儒家的社会伦理化、墨家的实践经验化(实验技艺方法)、禅宗的概念澄清化(理论思维顿悟)和道家的系统逻辑模式(全息结构模型),以及一些技术发明的原型等。这一观点(  )‎ A.背离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 B.准确评价了诸子百家的历史价值 C.有益于拓展认知传统文化的视野 D.夸大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作用 答案 C 解析  “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科学发展所需的一些因素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已经萌芽,比如,儒家的社会伦理化、墨家的实践经验化(实验技艺方法)、禅宗的概念澄清化”有助于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故C项正确。‎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湖北华师大一附中押题,24)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 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 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 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 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 答案 D 解析 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是指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出现于西周而不是孔子所为,故A项错误;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也是指分封制与礼乐制度下等级秩序森严,是孔子从周的表现而不是儒家思想核心,故B项错误;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的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就是要求人要有高度的道德自觉,并且关注人伦亲情,故D项正确。‎ ‎2.(2019·商丘模拟)孔子说:“鸟兽不可与之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说明孔子(  )‎ A.主张实行礼治,反对法治 B.对自身修养有极高的要求 C.主张变法革新,积极入世 D.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相处 答案 C 解析 题目中并未出现法治,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对自身修养的要求高低,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中“鸟兽不可与之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相符,故C项正确;题目中“鸟兽不可与之同群”属于比喻,故D项错误。‎ ‎3.(2018·河南中原名校联盟考评,24)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 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这反映出(  )‎ A.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 B.孟子的思想在齐国受排斥 C.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 D.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氛围的宽松,故A项错误;材料“彼此政见不合”是孟子离开齐国的原因,与受排斥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反映出儒家思想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C项错误;材料“向孟子问政”“尽量挽留”,反映出当时士阶层在政治上的活跃,社会地位凸显,故D项正确。‎ ‎4.(2018·江西八所重点中学4月联考,24)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认为:“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又与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又与今人之贱人,执其兵刃毒药水火,以交相亏贼,此又天下之害也。”下列属于这一学派主张的是(  )‎ A.法不阿贵 B.兼爱尚贤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答案 B 解析 材料列出天下大害的表现“大国之攻小国”“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和(贱人)“以交相亏贼”,说明该学派认为应该实现无等级、无差别的大爱,即实现兼爱,是墨家学派的观点,故B项正确。‎ ‎5.会意法是我国古代一种造字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学派是(  )‎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答案 B 解析 道家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与材料中反对人为,追求无为相符,故B项正确。‎ ‎6.(2019·合肥模拟)“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B.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 C.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 D.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 答案 A 解析 根据政治经济学原理不难得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我国古代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必然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故A项正确。‎ ‎7.(2018·菏泽模拟)某思想家认为:“亲以厚爱关子于安利而不听,君以无爱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故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父薄爱教笞,子多善,用严也。”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的治国理念是(  )‎ A.无为而治 B.礼法并用 C.礼乐仁政 D.严刑峻法 答案 D 解析 材料关键信息:“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明君懂得这些,所以不培养仁爱之心而加强威严之势。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而材料主张“有为”,故A项错误;儒家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材料只强调“法”的作用,故B项错误;儒家孟子主张礼乐仁政,与材料强调严刑峻法不同,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法家主张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故D项正确。 ‎ ‎8.(2018·桂林、北海、崇左三市模拟)商鞅师承儒家,却转行法家之道,他在《商君书·画策》中说:“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这说明当时(  )‎ A.儒家与法家追求的目标相悖 B.儒法在实践中出现融合倾向 C.法家意识到教化作用的局限 D.以仁义治天下成为主流意识 答案 C 解析 材料“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说明儒家在教化上的不足,故C项正确。‎ ‎9.(2018·齐鲁名校冲刺模拟,25)《史记·儒林列传》记述了当时的学术源流:“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结果 B.西汉政府政策调整的结果 C.齐鲁之地经济最为发达 D.百家争鸣历史格局的遗留 答案 D 解析 材料说明儒家经典主要源于今山东附近,焚书坑儒主张打压儒家文化,故A项错误;西汉罢黜百家能够体现儒学的正统地位但不能改变儒家经典的起源地,故B项错误;汉代关中地区的经济最为发达,故C项错误;百家争鸣时期儒家文化盛于齐鲁,故D项正确。‎ ‎10.(2018·威海高考模拟,24)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  )‎ 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 答案 C 解析 通过题干中孔子的“重人事”、孟子、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墨子的“人定胜天”可以看出他们都重视人的作用,即人的主体作用被重视,故C项正确。‎ ‎11.(2019·三明模拟)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的是(  )‎ A.学术气氛空前浓厚 B.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C.养士之风极为盛行 D.学术适应政治需要 答案 D 解析 材料很明显并不仅仅是对单纯的学术氛围的提及,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同样是表面而非本质现象,故B项错误;士的崛起以及养士风气虽然在材料也有所涉及,但并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可知,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诸子百家都在试图运用自己的学术主张来服务于现实政治,故D项正确。‎ ‎12.(2018·上饶模拟)先秦时期,一些思想家认为善恶同智慧、美丑一样,决定于地和水。晋国韩献子说:“国饶,则民骄佚”(《左传·成公六年》),申叔时认为“民生厚而德正”。这表明当时(  )‎ A.认为道德起源于天命 B.人们已经区分了天道与人道 C.重义轻利是主流思想 D.社会经济对道德有制约作用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先秦时期,一些思想家认为善恶同智慧、美丑一样,决定于地和水。晋国韩献子说:‘国饶,则民骄佚’(《左传·成公六年》),申叔时认为‘民生厚而德正’”可知,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8·保定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法家相信人性本恶,只有靠强权的统治者依据透明、客观的法律来实施奖惩,才能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统治者自身就是法律的主人。因此,尽管儒家和法家都信奉社会秩序,但是前者提倡自律,家庭和国家要遵循传统的礼制,而后者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 法家的“法”不仅意指法律,还有方法和程序的含义。最初的法家就承认法律与统治术是有区别的,后者指的是权力的行使。因此统治手段不仅决定了法律的权威或者公信力,还决定了法律的有效性。因此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即行使权力的方法论。韩非 子综合整理了他对于统治术的领悟,认为国家统治者与其下属的官僚阶层存在利益冲突,而官僚阶层又统治人民大众。因此王道依赖于“势”,即王者的神秘力量。王者能够超然、不偏不倚地通过官僚阶层创立社会秩序与稳定。法家的悲剧在于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法再成为主流。其后的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想,独尊儒术。但是,中国的统治者总是发现法家的理论和实践非常有用。因此,倾向于中央集权的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 ‎——沈联涛《外儒内法》‎ ‎(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法家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和法家的历史地位。‎ 答案 (1)认识:人性本恶;严刑峻法;法、术、势相结合,成为秦国的治国之道;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实际上奉行外儒内法。‎ ‎(2)地位:儒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秦国和秦朝时期,法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汉武帝时期,儒家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实际上中国古代统治者奉行外儒内法,两者结合并用。‎ ‎14.(2018·湖北华中师大质量测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 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 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示例 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实行“仁政”,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恕与和谐。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 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