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案(1)
第31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考纲要求]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考点一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形成 (1)背景 ①政治: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救国方案屡屡碰壁。 ②阶级:19世纪末,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③个人:孙中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过程 ①提出:1905年,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②阐发:在《民报·发刊词》上,纲领被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3)内容 三民主义 纲领 含义 地位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前提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核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核定地价,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补充和发展 (4)评价 ①进步性: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②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5)实践 ①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②《临时约法》:1912年,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捍卫共和:孙中山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 2.发展 (1)标志: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内容 ①民族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3)评价 ①进步性: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②局限性: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误区警示] “平均地权”不等于“平分土地”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由国民共享。其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巧思妙记]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误区警示]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在革命目标上基本相同,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中国共产党除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外,还有最高纲领,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而新三民主义则没有这些内容。 [轻巧识记] 孙中山三民主义 [答题术语必备] 1.孙中山提出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是20世纪初期引领中国社会前进的旗帜。 2.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体现了孙中山与时俱进的品格。 3.新三民主义实际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考向 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选集》 史料二 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和武人官僚辈, 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1924年1月 史料三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1.史料一中“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史料表明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目标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共和国。 2.史料二主要从革命党人的妥协、北洋军阀势力的强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不成熟、袁世凯与帝国主义的勾结等方面说明了资产阶级一系列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也从侧面指出了新三民主义出现的必要性。 3.史料三结合时间“1924年8月”可知史料主要反映了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涵。 根据史料,归纳20世纪20年代前后,推动孙中山的思想认识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试答: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以失败而告终;受到俄国十月革命影响,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探寻新的救国救民之路,与时俱进。 [史论归纳] 新旧三民主义比较 项目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不同点 内容 民族主义 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 增加了反帝、主张民族平等的内容 民权主义 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为目标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发展为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政府 民生主义 只提出平均地权 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等 影响 是指导辛亥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对辛亥革命起到推动作用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指导国民革命的理论体系,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相同点 目的 挽救民族危亡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内容 民族主义都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都规定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力;民生主义都主张平均地权 作用 都成功的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对点训练] 1.(2017·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1905年5月,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表示“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主要表明当时孙中山( ) A.已成为了社会主义者 B.彻底认清了中国国情 C.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 D.完全了解西方的弊端 解析:选C。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材料中“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应从民生主义的角度理解,而非社会主义者,故A项错误;当时的三民主义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与“彻底认清”不符,故B项错误;孙中山指出,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后者与材料中“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不等于完全了解,故D项错误。 2.(2017·湖南永州模拟)1926年6月9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记述:“看《法国革命史》,乃知俄国革命之方法、制度,非其新发明,十之八九,皆取法于法国,而改正其经验也,然而益可宝贵也。”这表明蒋介石( ) A.直接仿效法国大革命的经验 B.对俄国革命持肯定态度 C.遵循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 D.准备与中国共产党分裂 解析:选B。材料反映出蒋介石对俄国革命的赞赏,与直接仿效法国大革命的经验无关,故A项错误;俄国革命之方法、制度,“然而益可宝贵也”,蒋介石对俄国革命持肯定态度,故B项正确;蒋介石的观点是遵循三大政策中“联俄”的基本原则,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蒋介石准备与中国共产党分裂,故D项错误。 3.(2017·江苏南京市、盐城市一模)“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道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孙中山的这一思想( ) A.突破了民主革命的范畴 B.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 C.效仿了苏俄的经济政策 D.开始了自身的政治转变 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银行、铁路、航道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得出孙中山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中国近代社会的革命一直是民主革命,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主张,它推动了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国民革命,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由国家经营管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中推行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无力兴办的企业由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思想的伟大转变,在政治上孙中山一直代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倡导进行民主革命,并未发生转变,故D项错误。 考点二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 1.形成 (1)发端阶段: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 ①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 ②内容: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③意义: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者和同盟军问题。 (2)初步形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①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 ②意义: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3)成熟阶段:抗战时期。 ①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 ②内容:指出中国革命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的战略;创造性地提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③意义:到抗日战争结束前后,毛泽东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1945年中共“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发展 (1)解放战争时期 ①内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②意义: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2)新中国成立后 ①文章:《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②意义: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3.地位 (1)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2)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和理论先导,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3)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二、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1.邓小平理论 (1)背景 ①虽然“文化大革命”已结束,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实质是“左”倾错误的继续。 ②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过程 阶段 时间 内容 明确提出 1982年中共“十二大” 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系统概括 1987年中共“十三大”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走向成熟 1992年“南方谈话” 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三个有利于”的是非标准 形成体系 1992年中共“十四大” 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写入党章 1997年中共“十五大” 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3)地位: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 ①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许多新变化。 ②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 (2)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作用:它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4)地位:在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巧思妙记]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误区警示] 正确区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毛泽东晚年错误 毛泽东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个人的正确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毛泽东晚年错误是其错误的思想认识,不能因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而否定毛泽东的伟大功绩和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 [名师点拨] “一、二、三、四”归纳毛泽东思想 一个本质特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 二个历史作用:指导中国革命;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三个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四个发展阶段:萌芽、初步形成、成熟、发展。 [易错易混] 邓小平理论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不是一个概念的两种说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也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其他思想。 [深化拓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辩证关系 (1)统一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2)“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基础和根本。 (3)“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灵魂和先导。 (4)“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本质和归宿。 [名师指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1)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共同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答题术语必备] 1.井冈山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成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 2.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为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最重大的理论成果。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思想得到新的发展。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宣言书,它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 5.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体现了邓小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理论品质。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考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毛泽东同志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接着又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江泽民 史料二 但是,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不但如此,有的人还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 ——《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史料三 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中共“十五大”报告 1.史料一强调毛泽东思想的突出特点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表明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2.史料二中邓小平指出毛泽东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实事求是,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侧面表明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3.史料三表明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行动指南。 据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归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大思想的共同点是什么。 试答: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都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 [史论归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理论飞跃。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要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引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强国之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理论飞跃。 3.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 [对点训练] 1.(2017·江苏盐城模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毛泽东同志通过一系列文章表达了他对中国革命及其建设的主要观点。以下言论出自抗战时期的是( ) A.“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 B.“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又必须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C.“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D.“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 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解析:选B。“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是土地革命时期观点,故A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又必须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是抗战时期的观点,故B项正确;“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是1949年解放战争末期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的观点,故C项错误;“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是社会主义十年建设时期《论十大关系》的观点,故D项错误。 2.(2017·山东齐鲁名校协作体联考)毛泽东撰文称:“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毛泽东这一观点可能出自( )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新民主主义论》 C.《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D.《论联合政府》 解析:选A。根据题意,材料强调“国民革命”“农村变动”,可以推断该时期为国民革命时期,涉及到农村变动的最主要的文章即《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故A项正确;《新民主主义论》与此题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并没有强调和突出农村变动,故C项错误;《论联合政府》与此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2017·贵州贵阳一模)《邓小平时代》记载:“1978年,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中,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中国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他)允许市场逐步发育,使人们获得经验,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材料佐证当时邓小平最具远见的是( ) A.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 C.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伟大的构想 解析:选B。材料仅涉及对外开放,不能体现对内改革问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对华投资”“购买技术”“获得经验”能体现中国积极利用外国资金、技术、经验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同时,根据材料“允许市场逐步发育”“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可知,邓小平积极主张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故B项正确;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与中美正式建交没有必然的关系,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是解决港澳台的问题,而非对外开放的问题,故D项错误。 考点 考题统计 命题角度 关联考点 考查难度 预测热点 三民主义 2014课标Ⅱ,29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三民主义 ★★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思想 - - - - - (2014·高考课标全国卷Ⅱ)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思路点拨] 定位 知识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解读 题干 信息:各派军阀所标榜的主义都体现了爱民、民权、人权的思想 主旨: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因此社会各界都提出自己的主义,以迎合民主共和的社会潮流 辨析 选项 据题干信息,从各界军阀所标榜的主义都体现了爱民、民权、人权等内容,可知民主思想已经成为潮流,故选C项。从材料中的三民主义到三爱、三权可以看出A项中“趋同”的表述是错误的;结合史实可知军阀自保凭借的是武力,宣传主义仅是为了迎合社会民众需求,以粉饰名声减少矛盾,故B项错误;结合题意可知, 材料没有体现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故D项错误 [方法点拨] 概念型选择题解答方法 (1)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概念的时间和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 (2)本质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就要被淘汰。 (3)时空定量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使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4)理论分析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 1.(2017·东北名校调研)孙中山是近代坚定的民主革命家,但他同时又说:“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 “夫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犹乎人处于社会之中,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也。”在这里,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 ) A.革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手段 B.民生问题解决要立足和谐互助 C.国内各民族要平等、团结、互助 D.以和平方式实现财富国有,国民共享 解析:选B。“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说明革命不能解决民生问题,故A项错误;“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说明解决民生问题要靠和谐互助,故B项正确;材料与民族平等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以和平方式实现财富国有”,故D项错误。 2.(2016·江苏扬州期末)1924年孙中山指出:“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主张民生主义的人,应该要细心去研究的。”与孙中山这一思想联系最紧密的事件是( ) A.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 B.中国共产党成立,孙中山准备与之合作 C.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 D.中国共产党接受民生主义主张,开展土地革命 解析:选C。孙中山指导辛亥革命的是三民主义,不是重新解释后的三民主义,故A项错误;中共成立于1921年,而材料涉及思想是在1924年提出,故B项错误;按照思想主张,孙中山在材料中指出民生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好朋友”关系,按照时间来看,1924年国民党一大改组国民党,接受中共主张,符合题干意思, 故C项正确;中共开展土地革命是在1927-1936年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的做法与民生主义主张截然不同,故D项错误。 3.(2017·北京海淀模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抗日战争时期理论创新的突出表现是( ) A.解决了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B.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C.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D.形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理论 解析:选C。解决了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是在中共成立到国民革命时期,故A项错误;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B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指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其中又把民主革命阶段按照领导阶级的不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故C项正确;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全国性政权即将建立的时刻﹐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而写了《论人民民主专政》,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结合中国实际,论述了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国家对内、对外政策等,形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理论,故D项错误。 4.(2017·河北唐山模拟)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一重要论断( ) A.反映出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 B.是对美国“新经济”模式的呼应 C.标志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D.说明中国科技水平已居世界前列 解析:选A。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应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科技的作用日益凸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反映出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故A项正确;美国“新经济”模式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在1995年,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科技水平居世界前列需要科技发展的成就证明,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5.(2017·山东潍坊模拟)邓小平说:“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 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是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邓小平的这段话( ) A.奠定了拨乱反正的思想基础 B.提供了进一步解放思想的依据 C.阐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设想 D.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解析:选B。拨乱反正是“文化大革命”之后的政治路线,与材料中“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是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是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得出这一时期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解放人们的思想,故B项正确;改革开放是1978年提出的,与题干中所述事实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故D项错误。 单元总结提升 【单元概览】 一、近代中国人在探索民主革命道路过程中走过的三种道路 1.第一种:走西方人的路。 (1)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向日本学习,通过改良,建立日本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结果失败。实践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向美国学习,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以美国为榜样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果,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实践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也行不通。 2.第二种:走俄国人的路。1918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共产党试图通过学习俄国的“城市中心论”来夺取政权。为此,中共一大规定党的中心任务是在城市组织、领导工人运动,结果,第一次工人运动从高潮走向低潮。1927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全部以攻打中心城市为目标,结果也失败了。事实证明,俄国的“城市中心论”不符合中国国情。 3.第三种:走自己的路。1927年的文家市决策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在实践基础上,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中国人民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 1.(2017·湖南十三校一模)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 ) A.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B.表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C.说明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 D.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解析:选A。根据题干中可以得知,武装暴动是共识,但是不要把眼光只放在广东,可以看到武装湖南并北上,打破了传统的革命道路路线,为中国革命道路提供了新构想,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农民问题,故B项错误;题目中体现的是革命道路问题,并未强调革命方式,故C项错误;工农武装革命理论是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二、20世纪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比较 标志会议 核心或精髓 解决的问题 意义 三民主义 同盟会成立大会 民权主义 民族独立,民主共和 指导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民醒过来 毛泽东思想 中共七大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民主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指导革命和建设,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邓小平理论 中共十五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指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共十六大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指导现代化建设,引领中国迈向小康社会 2.(2017·山东烟台模拟)中共在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第二次飞跃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对以上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 A.道路的内容相同 B.领导力量相同 C.面临的社会矛盾相同 D.依靠力量相同 解析:选B。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两次飞跃领导力量都是无产阶级,故选B。第一次飞跃的道路是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第二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A项错误;第一次飞跃时,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第二次飞跃时,社会矛盾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C项错误;毛泽东战略思想中的一大核心观点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产业工人、农民,也包括各种民主资产阶级、进步人士,其中,代表地主、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左派和中间派别,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依靠最广泛的统一战线,D项错误。 三、比较欧洲启蒙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异同 项目 思想 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 不同点 所处时代 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开始确立时 发生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接近尾声时 主要任务 主要是为了反对封建压迫 面临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理论体系 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具体影响 召唤了法国大革命 召唤了五四运动 深远影响 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导 局限方面 思想家的思想中掺杂有一定的唯心成分 前期没有同劳动人民相结合;在思想文化方面存在形式上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 相同点 背景 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封建思想文化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内容 两者都反对专制,追求政治民主,反封建成为共同的内容 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 作用 都极大地批判了封建思想,都为以后的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当之无愧地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3.(2017·广东七校联考)近代学者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写道:“数千年以来使吾人不能从种种在上的威权解放出来而得自由;个性不得伸展,社会亦不得发达,这是我们人生上一个最大的不及西洋之处。”对此观点评述合理的是( ) A.梁漱溟猛烈批判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 B.梁漱溟认识到中西方社会在本质上的差别 C.梁漱溟认为中国的落后根源于个性被束缚 D.梁漱溟提出这一观点的背景是新文化运动 解析:选D。题干中并未提到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描述中西方社会在本质上的差别,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中国的落后根源于个性被束缚,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不能从种种在上的威权解放出来而得自由;个性不得伸展,社会亦不得发达”可知梁漱溟强调民主自由的重要性,符合新文化运动思想观点,故D项正确。 史学素养 纵横比较分析类材料解析题 题型解读 纵横比较分析类材料解析题是命题者以两则以上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物、历史现象或不是历史人物的材料,要求考生通过对照、比较,分析背景,判明异同,评论得失,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探究历史发展的共同性和特殊性的一种题型;同时也是体现了主题考查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典题例证 (2015·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解答模板 第一步:判断题型及特点:本题为主题类比较型非选择题,且为纵向类比较型材料解析题。其主题是古近代儒学思想演变的历程及认识。 第二步:审设问,确定解答项:第(1)问第一小问求答项为“不同点”(汉代与孔孟儒学);第二小问求答项“发展”(宋代理学);第(2)问求答项共通之处(韩愈与康有为);第(3)问应从认识角度谈对孔子与儒学的态度;注意确定比较点,如第(1)问比较点为儒学主张;第(2)问为“儒学认识”等。 第三步:根据设问,组织答案: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迁移所学知识,如孔孟儒学思想、 汉代儒学思想、宋明理学、唐代的儒学复兴、维新思想等,根据设问组织答案。 答案 (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技巧总结] (1)纵向主题型比较分析型材料解析题,一般是以一个主题为线索,根据时间演进的顺序,分不同阶段思考历史演变的进程及异同,解答注意确定主题,审设问,确定好比较项及解答项。 (2)区分不同特点的比较型试题的解答思路,从历史特点设问角度看主要解答方法有: ①外显比较式材料解析题: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确定好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题要求与材料、教材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组织答案。 ②内隐比较式材料解析题:解答此类试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然后解读材料,迁移所学知识,逐项对比组织答案。 史学新论 史学界关于中国近代化模式的四大观点 观点一“冲击—反应”模式 费正清教授认为:当“西学东渐”产生之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已经失去生命力,变得衰老、迟钝乃至僵死。而西方则是“19世纪及20世纪震撼全球的技术进步和其他种种进步的摇篮和发明者,因而西方能从自身的文明中完成近代化……而中国由于自身独特的传统,则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实现现代化”。这就是所谓的“冲击—反应”模式。 观点二“中国中心观”模式 这一模式与“冲击—反应”模式是对立的理论体系。美国卫斯理学院历史系教授、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保罗·柯文认为:“冲击—反应”模式是“帝国主义”论,具有很强的以西方为中心的色彩,扭曲了中国的历史事实。柯文“中国中心观”的核心概念是必须以中国为中心。他认为:传统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形态和展开过程,社会内部张力会不断地为自身发展开辟前进的道路。因而不必把它看成是“西方历史之实际或理论上的延续”。 观点三“传统—近代”模式 历史学家陈君静认为:“传统—近代”是指西方近代社会是当今世界各国万流归宗的“楷模”,因此中国近代史也将按此模式,从“传统”社会演变为西方的“近代”社会。他认为:中国历史在西方入侵前停滞不前,只能在“传统”模式中循环往复或产生些微小的变化,只有等待西方猛击一掌,然后才能沿着西方已走过的道路向西方式的“近代”社会前进。 观点四“帝国主义”模式 历史学家何平等认为:帝国主义是中国近代史各种变化的主要动因,是中国百年来社会崩解、民族灾难、无法发展前进的祸根。这即是“帝国主义”模式。 [思考感悟] 有关中国近代化模式的四种观点应联系中国历史的具体情况,摒弃西方对中国史旧有的研究模式,从根本上否定以西方为标准的“现代性”来衡量中国社会的发展程度,真正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内部发现历史。从这个角度讲,任何只持“西方中心观”或“中国中心观”的观念,都是片面的。研究近代中国必须“抛弃中心和边缘的观念,无论这个中心是位于欧洲还是位于中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