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高中协作体2019届高三高考一模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协作体2019届高三高考一模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年江苏省淮安市高中协作体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每小题3分,共60分)‎ ‎1.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制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帝国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C. 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性 D.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中“君主专制的刚性”是指君主地位的至高无上,反映了“家天下”的特点;“官僚制度流动的柔性”则是指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统治者可以通过科举制等选官制度选拔优秀的人才,反映了“公天下”的特点。因此材料体现了“家天下”与“公天下”的共存。故B项正确。题干中“君主专制的刚性”有导致中央集权的极大可能,君主专制要求中央集权;而“官僚制度流动的柔性”并不足以促成地方分权,中国古代始终对地方权力的膨胀防范有加。故A项错误。皇权的至高无上指的是“君主专制的刚性”,未全面反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结合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但与材料表述的意思无关。故D项错误。‎ ‎2.生产力水平低下是中国古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原因的有 ‎①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兵强 ‎②舍农桑,趋商贾……本末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 ‎③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 22 -‎ ‎④生之者其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①主要表述发展农业可以实现国富兵强,并未涉及生产力低下,故①错误;据材料“舍农桑,趋商贾”可知生产力水平低下是中国古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重要原因,故②正确;据材料“一夫不耕”和“一女不织” 可知生产力水平低下是中国古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重要原因,故③正确;据材料“生之者其少而靡之者甚多”可知生产力水平低下是中国古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重要原因,故④正确,故排除ACD,选B。‎ ‎3.战国某思想家认为,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为此,他最有可能主张 A. 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 B. 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 C. 用仁政恢复人的善性 D. 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答案】D ‎【解析】‎ 同等爱护所有的人是墨子的兼爱,故A项错误;“清静无为”是道家思想,与“一定会……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不符,故B项错误;仁政是孟子观点,孟子主张性本善,与“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不符,故C项错误;据“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可知某思想家主张性本恶,而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故D项正确。‎ - 22 -‎ ‎4.杜甫是唐代历尽沧桑的“苦难诗人”和时代歌手,他的诗作被称为“诗史”。如果以杜甫的诗歌作为研究唐代历史的资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杜甫的诗作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 ‎ ‎②杜甫的诗歌是那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可以拿来直接证实历史 ‎ ‎③诗歌体现了杜甫的主观情志,不具有客观性 ‎ ‎④在引用杜诗证史之前,要甄别研究,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杜甫的诗作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①正确。杜甫的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不能说杜甫的诗歌是那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不可以拿来直接证实历史,②错误,排除ABD。杜甫的诗作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具有一定的客观性,③错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要甄别研究,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④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唐诗的相关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需要掌握唐诗的时代特征以及对杜甫及其作品的理解,解题时注意对杜甫生活的时代和其作品的特点的理解。‎ ‎5.中国某思想家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指出:“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此次战争结束后 A.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 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 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答案】D ‎【解析】‎ - 22 -‎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日本打败了中国,占领了朝鲜—中国最亲近的藩属国,使威海卫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因此它指的是甲午战争。A与鸦片战争相关,B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C与八国联军侵华相关,D出现于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的签订。‎ ‎6.1929年,蒋介石称赞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随后中华民国政府通过了《禁止污蔑太平天国案》。但1930年后国民政府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与此转变相关的主要因素是 A.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 国共关系开始破裂 C. 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 D. 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930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提出“土地革命总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打击了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故选C。北伐战争发生在1926年,排除A;国共关系开始破裂的标志是1927年四·一二政变;排除B;促使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事件是九一八事变,排除D。‎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革命 ‎7.清光绪四年(1878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准清廷,开办峄县中兴矿局。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更名为“商办山东峄县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记载:“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如图为中兴公司发行的股票。下列关于中兴公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22 -‎ A. 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民用工业 B. 起初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代表 C. 后来发展为商办股份制企业 D.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时间、中兴矿局的创办者可以得出中兴矿局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民用工业,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兴矿局起初就是洋务企业,而非民族资本主义工业,B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题干“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更名为“商办山东峄县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及中兴公司发行的股票可知中兴矿局后来发展为商办股份制企业, 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可以得出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抓住题干关键信息“李鸿章,奏准清廷,开办峄县中兴矿局” “商办山东峄县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 “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等;二是紧抓设问要求“说法不正确”。‎ ‎8.如表是我国1957—1960年主要经济部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由此中共中央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 22 -‎ 在总产值中的比例 ‎1957年 ‎43.3%‎ ‎31.2%‎ ‎25.5%‎ ‎1960年 ‎21.8%‎ ‎26.1%‎ ‎52.1%‎ 增长率 ‎—22.8%‎ ‎47%‎ ‎223%‎ A. 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B. 加快农业合作化步伐 C. 实施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D. 推进了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C ‎【解析】‎ 我国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53年我国开始农业合作化,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B错误;从表格数据看出,1957—1960年重工业在总产值中的比例和增长率远远超过了农业和轻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于是中央1960年制定“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故C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 ‎9.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 开放浦东,打造活力上海 B. 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 C. 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 D. 加人世贸,融入全球经济 ‎【答案】D ‎【解析】‎ - 22 -‎ 试题解析:‎ 从材料中“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融入全球经济,参与的市场规模扩大,推动技术的进步,而技术的进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A、B、C项不能体现市场的扩大。故选:D ‎10.“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一观点客观上表明 ‎①新中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具有局限性 ‎②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成为新中国外交重大课题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前提是尊重多样性、求同存异 ‎④它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可知新中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具有局限性,故①正确;据材料“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可知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成为新中国外交重大课题,故②正确;据材料“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同临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过程中,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前提是尊重多样性、求同存异,故③正确;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缓和,故④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 ‎11.《反分裂国家法》是2005年3月14日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一部关于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法律。下面有关这一法律颁布背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22 -‎ A. “台独”势力猖獗,造成海峡两岸关系紧张 B. 两岸人民心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 “九二共识”达成,“一国两制”方针指引 D. “三通”成为现实,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答案】D ‎【解析】‎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台湾岛内“台独”加紧分裂活动,企图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2000年,藉“台独”起家的民进党上台,接连施展了一系列“台独”伎俩,公开宣扬“一边一国”论,因此,制定《反分裂国家法》是必要的、适时的,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心愿,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早在1992年“九二共识”就已达成,20世纪80年代“一国两制”方针也已正式作为我们统一祖国的方针,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两岸真正实现“三通”是在2008年,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12.有学者指出:“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说明罗马法在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特点是 A. 开放性和灵活性 B. 民主化和程序化 C. 随意性和实用性 D. 主观化和杂糅化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推知,罗马法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罗马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故B项错误;罗马法根据裁判官司法实践和法学家理论一步一步完善,最终使罗马法成为司法实践性较强理论本身合理的法律,不是随意性,故C项错误;罗马法“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得知罗马法不是主观化,故D项错误。‎ - 22 -‎ ‎13. 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A. 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 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 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 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规律 ‎【答案】B ‎【解析】‎ 相对论未得到科学实验验证,A项不适合爱因斯坦;“日心说”未推动技术重大突破,C项不适合哥白尼;哥白尼的“日心说”有缺限,不能算科学地概括出物质的规律,排除D项;B项强调这三人的天文学和物理学贡献对人类认知的推动作用。‎ ‎14.下表反映了英国部分年份经济主要部门的收入变化(单位:万英镑),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部门年份 农林渔牧业 工矿建筑业 商业运输业 地产房租业 ‎1801‎ ‎7550‎ ‎5430‎ ‎4050‎ ‎1220‎ ‎1831‎ ‎7950‎ ‎11710‎ ‎5900‎ ‎2200‎ A. 工业革命完成,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B. 地主阶级消亡,王权开始受到削弱 C. 资产阶级壮大,责任内阁制度出现 D. 社会结构变动,议会改革势在必行 ‎【答案】D ‎【解析】‎ - 22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数据反映出工矿建筑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上升,这表明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实力上升,地位日益重要。他们要求更多的民主权利。在这种形势下,1832年议会改革,D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BC时间不符。‎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 ‎15.“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说:“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据此判断,美国设立参议院的主要目的是 A. 削弱众议院的职权 B. 实现制衡的最大化 C. 精英政治取代平民政治 D. 避免多数人的暴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美国设立参议院是为了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即实现参议院和众议院的相互制衡,故B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目的不在于削弱众议院的职能,而在于两院相互制约,排除A项;D项与材料意思不符,是为了避免多数人的暴政,故D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制衡原则 ‎16.下列两幅图片最能形象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 工厂制度的形成 B. 世界市场的形成 C. 垄断组织形成 - 22 -‎ D. 殖民体系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第一幅图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第二幅图是美元的货币符号。在19世纪的美国掌握着最新技术的大企业不断的兼并中小企业,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资本越来越多,随着生产的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A、B、D都与图片无关。选C 考点:第二次科技革命 点评:垄断组织的产生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17.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他论述的是 A.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B. 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 C. 无产阶级第一个政权的建立 D.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进步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分析,说明应是1917年由俄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封建王朝的二月革命,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是十月革命的胜利,故B项错误;无产阶级第一个政权的建立是巴黎公社的建立,故C项错误;二月革命其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后掌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D项正确。‎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 - 22 -‎ ‎18.“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为此,苏俄(联)推行了 A. 余粮收集制 B. 固定粮食税 C. 集体农庄制 D. 义务交售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苏俄为了恢复农业经济,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废除了余粮收集制,实行固定粮食税,使农民可以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B正确,A错误;1930年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出现集体农庄,苏联20世纪30年代推行义务交售制,CD都不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提高生产效率,排除。‎ ‎19.如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纵轴为“影响力”),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A. A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B. 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在B理论指导下开始的 C. 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主张政府做好“守夜人”角色 D. 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是经济“滞胀”‎ ‎【答案】D ‎【解析】‎ - 22 -‎ 由图中所示A、B两种理论产生的时间,可判断出两种理论分别是指自由放任政策和凯恩斯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故A项错误;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于1933年,故B项错误;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错误;80年代美国等国经济出现“滞胀”,表明凯恩斯主义失灵,于是普遍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正确。‎ ‎20.肯尼迪肯定认为“这的确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以致忍不住告诉国会领袖们:“我们解决了人类最大的危机之一。”赫鲁晓夫也承认,“为了和平,我们被迫作出了一些大的让步。”两位领导人所指的事件是 A. 1949年德国被一分为二 B.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C. 1961年美发动越南战争 D.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的“肯尼迪‘我们解决了人类最大的危机之一’。赫鲁晓夫也承认,“为了和平,我们被迫作出了一些大的让步”等信息可知,这一事件指的是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故D项正确;1949年德国被一分为二、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及1961年美发动越南战争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BC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共计60分 ‎21.在农业社会,农村市场既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产物,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依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等,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 22 -‎ 材料二: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 材料三:明清江南市镇的起源,早的可以追溯到宋代。明中期到清前期是传统江南市镇发展的高峰期。从宋以来,直到明清,市镇是体制外的产物。它是政治行政体制外自行生长出来的东西,是农村商品经济、市场贸易发展的产物。市镇具有乡村商贸市场“中心地”的性质,衬托并支持着城市的生存与发展。‎ ‎——摘编自王家范《明清江南的“市镇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草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古代农村市场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答案】(1)原因: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小农求富的思想。‎ ‎(2)积极作用:方便农民生活;促进农村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3)原因: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 作用:促进农村社会进步;支持城市的生存与发展。‎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 “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可知小农对社会的依赖性较高,根据材料“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可知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根据材料“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可知农村工商业者的涌现,根据材料“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可知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 - 22 -‎ ‎(2)根据材料二“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可知方便农民生活;根据材料“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负贩’”可知促进农村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可知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3)原因:根据材料三“是农村商品经济、市场贸易发展的产物。”可知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大量农副商品进入市场。作用:根据材料三“市镇具有乡村商贸市场‘中心地’的性质,衬托并支持着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并结合材料二可知古代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社会进步;支持城市的生存与发展。‎ ‎22.从古罗马到近代欧美,西方法制进程在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无疑是罗马法制史上一个不小的成就,可以说,它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它把向来由贵族祭司阶层把持的习惯法用人人可见的文字公布出来,使司法执法有明确的文字做依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官吏的武断和专横。‎ ‎——《世界著名法典汉译丛书》‎ 材料二 美国的宪法及不断发展完善的宪政才是美国其他一切发展的基础。作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和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法律文件,美国宪法集中表现了美国人民的民族特性和美国人的政治智慧,它创立了……一系列宪政原则和制度,开辟了人类社会追求民主、反对专制的历史新纪元。……美国宪法是美国人民对世界政治的最大贡献,是奉献给人类最宝贵财富,……深刻地影响了近现代世界的民主进程。‎ ‎——袁明《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 材料三 议会改革法案(1831年5月通过)把英国的选民人数从48.8万增加至80.8万,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上涨至3.3%.……中等阶级的多数虽然还不掌权,但是获得了选举权。议席的重新分配可以视为一种对选举制度的修正,选举权的扩大不仅改变了社会等级制的旧原则,而且致力于把政治权利赋予新的社会阶层。‎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哪部法律?如何理解“它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系列宪政原则和制度”指的是什么?概述美国1787年宪法对近现代世界的民主进程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英国议会改革法案的主要内容。这一法案的颁布对英国当时哪一“新的社会阶层”最为有利?‎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法律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价值。‎ - 22 -‎ ‎【答案】(1)法律:《十二铜表法》;理解: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2)原则和制度:三权分立;联邦制;共和制;影响: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起到保障民主、防止专制的作用(避免权力过于集中)。‎ ‎(3)内容:扩大选民人数、重新分配议席;工业资产阶级。‎ ‎(4)价值: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保障民主,限制独裁;保证社会公平公正。‎ ‎【解析】‎ ‎(1)法律:根据“它把向来由贵族祭司阶层把持的‘习惯法’用人人可见的文字公布出来,使司法执法‘有明确的文字做依据’”可知是《十二铜表法》;理解:结合所学,《十二铜表法》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2)原则和制度:根据所学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即可。‎ 影响:根据“作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开辟了人类社会追求民主、反对专制的历史新纪元”概括得出。‎ ‎(3)内容:根据“把英国的选民人数从48.8万增加至80.8万”“议席的重新分配可以视为一种对选举制度的修正”得出扩大选民人数、重新分配议席。‎ 阶级:根据“议会改革法案(1831年5月通过)”结合所学英国议会改革可知,议会改革对工业资产阶级最有利。‎ 意义:结合所学,英国议会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保障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4)价值:可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保障民主、限制独裁,保证社会公平公正等角度分析回答。‎ ‎23.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对付长期的作战,当将以前对华处理办法明确修改……攻占汉口、广东(州)作为行使武力的一个时期。然后,主动地指导新中国的建设,特别防止急躁。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在其内部进行基本工作——恢复治安……治安地区大体包括从包头连接黄河下游、新黄河、庐州、芜湖、杭州一线以东的地区。……为了迅速达到治安的目的,当固定地配备相当的兵力……除上述以外的占领地区,则作为作战地区。……根据敌我形势而配备的兵力,要限制在必要的最少限度内。……亲日政权的扶植,特别是有关亲日政权的统一,其主要目标是使之逐步稳健地发展。‎ - 22 -‎ ‎——摘自1938年12月日本陆军省、参谋本部《昭和十三年秋以后对华处理办法》‎ 材料二:每当学校举行朝会或逢到日本什么纪元节、明治节、天皇诞辰纪念日的时候,全部学生被命令向太阳旗致敬,唱日本的国歌,向天皇所在地方的东方遥拜,并听“日满不可分”、“日满一心一德”、“民族协和”以及“忠君”、“服从”等反动训诫。……在伪满的修身教科书上,日寇尽量赞美与宣扬中国封建时代一套吃人的旧礼教,如什么“尊孔”、“忠君”、“以服从为伦理的第件”‎ ‎——摘自l943年9月《解放日报、东北沦陷十二周年纪念特刊》‎ 材料三: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四: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由于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和尊重,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 ‎——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概括归纳日本对华作战方针政策与战争初期阶段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材料二揭露了日本怎样的侵华政策?日本大力宣扬儒家思想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作者提及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何理解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 ‎【答案】(1)变化:速决战改为长期作战;集中兵力进攻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扶植傀儡政权。‎ ‎(2)政策:民族同化和文化愚民政策。目的:强迫学生接受封建奴才思想,培养对日本绝对效忠服从的年轻一代,便于进行殖民统治。‎ - 22 -‎ ‎(3)原因: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不全面。忽视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作用。‎ ‎(4)说明:抗战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民族凝聚力增强);增强了中国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析】‎ ‎【详解】(1)结合材料“为了对付长期的作战,当将以前对华处理办法明确修改”“亲日政权的扶植”等信息概括。‎ ‎(2)由“日满不可分”、 “民族协和”“尊孔”、“忠君”、“以服从为伦理的第一要件”体现了日本的奴化教育或文化愚民政策,从日本侵略者利益的角度看分析可以知道便于其的殖民统治。‎ ‎(3)材料中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分析不全面,忽视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作用。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回答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即可。‎ ‎24.发端于17世纪的启蒙运动几百年来饱受争议,人们对它的认识至今仍然在探索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事实上这种“科学理性”并不是启蒙所宣扬的“理性”的全部,它只是启蒙理性的一种,启蒙时代人们崇尚的另一种理性,并不绝对以客观物质条件为基础,而是在更大程度上关注人的心灵感受、道德价值和人格完整,同时还不排斥宗教信仰。启蒙运动所依据的理性实际上有两种,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前者是伏尔泰们所尊奉的科学理性,后者则是卢梭们所钟爱的人文或人本理性。‎ ‎——摘编自高毅《浅论启蒙运动的内在紧张》‎ 材料二 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 22 -‎ 材料三 有论者说,启蒙运动对权利和自由的激情释放出一种毁灭性的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削弱了对共同体的任何感觉。但也有人争辩说,启蒙运动假设人性是无限可塑的,这个假定为极权主义国家将所有个性的痕迹从其主体那儿抹掉的企图提供了思想灵感。启蒙运动应该对法国大革命负责,对极权主义的产生负责。‎ ‎——【美】詹姆斯施密特编《启蒙运动与现代性》‎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卢梭“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提出了哪些学说?其侧重材料一中的哪种“理性”?‎ ‎(3)据材料二、三,概括启蒙运动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1)理性包括“工具(科学)理性”和“价值(人文)理性”;伏尔泰等人尊奉科学理性,卢梭等人钟爱价值理性。‎ ‎(2)学说:社会契约,人民主权,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侧重:价值理性(人文理性)。‎ ‎(3)影响:鼓动人民为生存而斗争(促进思想解放),推动法国大革命的爆发;释放毁灭性的个人主义,抹杀个性导致极权主义。‎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前者是伏尔泰们所尊奉的科学理性,后者则是卢梭们所钟爱的人文或人本理性”归纳回答。‎ ‎ (2)第一小问依据卢梭的思想观点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中“价值(人文)理性“回答。‎ ‎ (3)依据材料三“启蒙运动应该对法国大革命负责,对极权主义的产生负责”并结合所学从思想解放、革命运动以及导致集权主义角度回答。‎ 点睛:人文主义的成熟 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武器,反对专制、教权和封建特权,倡导科学、自由和平等,为资本主义社会勾画了蓝图,促使近代人文精神发展到高峰阶段,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5.统一强大的欧洲一直是欧洲人的梦想,英国的态度却复杂多变。阅读下列材料:‎ - 22 -‎ 材料一:戴高乐曾说,为使复兴的欧洲大陆能有一个符合我们时代条件的平衡,我们觉得应该在欧洲实现某些集团,当然,各国的主权不应受到损害。法国方面认为,主要在经济上和我们一起实现一种最广泛的西方集团会带来许多好处 ‎——皮埃尔。热尔贝著,丁一凡等译:《欧洲统一的历史与现实》‎ 材料二:英国人一直有一种很奇怪的想法,即认为英国不属于欧洲,英国与“欧洲”之间没关系。这固然是一种岛国心态的反映,但更重要的是英国有一个帝国,它始终站在帝国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而帝国利益与欧洲的利益又往往是冲突的。后来的事态发展迫使英国把注意力转向欧洲,英国在60年代经济境况十分不好。二战后英帝国迅速瓦解,英联邦又不能取代帝国的作用。二战后世界格局迫使英国重视欧洲,两极化将英国与欧洲拴在一起。‎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三:英国的离开本身就是对欧盟行为体角色能力的削弱,而由此引发的消极影响也会打击其他成员国对欧盟制度体系以及欧洲一体化发展的信心;从长远来看,无论英国最终是否离开欧盟,英国脱欧这一事件都迫使欧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制度结构,重新考量欧盟机构与成员国政府之间的权责分配,同时正视眼前的多重危机并尽快做出调整。从这一点来看,英国脱欧也为欧盟接下来的制度改革提供了机遇,为未来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 ‎——巩潇泫、贺之杲《英国脱欧对欧盟行为体角色的影响分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戴高乐关于欧洲复兴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相关国家为实现“最广泛的西方集团”而采取的重大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分析英国脱欧对欧盟产生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变化的根本因素。‎ ‎【答案】(1)主张:在不损害各国主权的前提下,进行欧洲经济联合。‎ 措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欧洲共同体。 ‎ ‎(2)变化:由排斥到参与。‎ 原因:英国经济境况不好(或改善经济状况的需要)、帝国瓦解、两极格局影响。‎ ‎(3)影响:消极: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破坏了欧洲一体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积极:推动了欧盟的制度改革,为未来欧洲一体化提供发展方向。‎ 因素:国家利益。‎ - 22 -‎ ‎【解析】‎ ‎【详解】(1)根据“应该在欧洲实现某些集团,当然,各国的主权不应受到损害”可知,戴高乐主张在不损害各国主权的前提下组建区域集团,即进行欧洲经济联合。根据所学内容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相关国家为实现“最广泛的西方集团”而采取的重大措施主要有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并在这三个共同体的基础上组建了欧洲共同体。‎ ‎(2)根据“认为英国不属于欧洲”、“二战后世界格局迫使英国重视欧洲,两极化将英国与欧洲拴在一起”可知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由排斥到参与。主要原因就是“英国在60年代经济境况十分不好。二战后英帝国迅速瓦解,英联邦又不能取代帝国的作用……两极化将英国与欧洲拴在一起”,依据材料进行作答即可。‎ ‎(3)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可知,英国脱离欧盟给欧盟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从消极方面来说削弱了欧盟,阻碍了欧洲一体化,破坏了欧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但从积极方面来说也为欧盟的制度改革和未来欧洲的一体化提供了方向。根据材料二三的内容可知,英国对待欧洲一体化的态度由排斥到参与再到脱离,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国家利益。‎ ‎ ‎ - 22 -‎ ‎ ‎ - 2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