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国古代经典中,《周易》产生的历史渊源至为悠久,可追溯至传说中的伏羲时期。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周易》由原始的八卦符号演变为六十四卦,直到西周初期卦辞、爻辞才编定完成。《周易》经文的形式和内容确定之后,其象征意蕴与卜筮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同时也逐渐渗透和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道德文化观念,但尚未形成一定的体系。真正促使《周易》从占筮之书转为义理之学,从趋向巫术占卜功用转向探讨伦理教化功能的,则是《易传》(《十翼》)的出现,这也标志着《周易》经典最终完成。从汉代开始《周易》被尊崇为群经之首,是有其内在深刻的理论与现实依据的。‎ 汉代天人之学的繁盛提高了《周易》经典的历史地位,对于后世统治者政治与文化策略的操作极具示范意义。特别是从唐代开始,《易》为“六经”之首的地位从未受到任何挑战。随着儒家经典范围不断拓展和扩大,从“七经”“九经”“十二经”,再到“十三经”的最终形成,《周易》便自然从“六经”之首转而升擢为群经之首。‎ ‎《周易》及易学的思想体系兼具儒道互补包容的格局,对后来儒道两家将其作为自身的经典并屡屡援《易》立说有着直接的影响,自不待言。《周易》在汉代位列儒家经典之首,取得了文化和政治上的权威地位,魏伯阳以《易》说丹,王弼以老解《易》,又进一步强化了《周易》在后世道家、道教中的经典性质。对于《周易》在中国思想史上极具兼容并包之思想特色,《四库全书总日》指出;“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总目》的立场,旨在批评历史上《易》立论的现象有损于《周易》作为儒家经典的本来面目。但是,“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周易》在儒道两家发展的历史脉络中也获得了相应于典范意义的影响力,已经深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总目》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用易》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地位根深蒂固的重要事实。‎ ‎《周易》有着最为悠久的成书史、传播史,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长河中,随时随地可见《周易》及易学思想泛起的层层涟漪。值得注意的是,在《四库全书》所收录的经、史、子,集四部文献中,《周易》位于经部之首,相较于经部其他类文献,《易》类文献数目最多,这应是《周易》处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的绝佳范例。不仅如此,《周易》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也被道家尊为“三玄”之冠,又曾为佛教众多高僧大德所倚重和阐扬,更足以说明《周易》自身内含的天道与人事之诠释方向的廷展性和丰富性。‎ ‎《周易》“综合百家,超越百家”,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享有 远远高于其他经典、其他学术的尊崇地位。如果立足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演变,我们对“《易》为之原”及《周易》在其中所发挥的引领作用与体现的包容意义,或许会有新的体认。‎ ‎(摘自‎2018年04月14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天人之学的繁盛不仅提高了《周易》经典的历史地位,对于后世统治者政治与文化策略的操作也极具示范意义。‎ B.兼具儒道思想体系的《周易》在汉代取得了文化和政治上的绝对的权威地位,所以它被位列于儒家经典之首。‎ C.被儒、道、佛诸家尊奉或倚重,说明《周易》自身内含的天道与人事的诠释方向具有其延展性和丰富性。‎ D.对作为经典的《周易》在中国思想史上极具兼容并包的思想特色,《四库全书总目》的评价简明而中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周易》产生的悠久的历史渊源起笔,然后层层论述《周易》被尊崇为群经之首的历史地位及其原因。‎ B.文章论述的重点不在《周易》的历史地位本身,而在揭示其雄冠群经之首的内在而深刻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C.文章强调《周易》位于《四库全书》经部之首,《易》类文就相较于经类其它文献数目最多,它应是处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中核心地位的最好范例。‎ D.文章引用“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意在批评历史上援《易》立论的现象有损《周易》儒家经典的本来面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易》在所有中国古代经典中,产生的历史渊源最为悠久,据史记载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伏羲时期。‎ B.《周易》作为经典最终完成的标志,是它从占筮之书转为义理之学,从趋向巫术占卜功用转向探讨伦理教化功能。‎ C.儒道两家将《周易》作为自身经典并常常援《易》立说,是《周易》及易学的思想体系兼具儒道互补包容的格局直接影响的结果。‎ D.从汉代开始,《周易》就被尊崇为群经之首,自此以后,它的“六经”之首的地位就从来没有受到过任何挑战。‎ ‎【答案】1.B 2.D 3.C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病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题中B项,“兼具儒道思想体系的《周易》在汉代取得了文化和政治上的绝对的权威地位,所以它被位列于儒家经典之首。”强拉因果,表述绝对,“在汉代取得了文化和政治上的权威地位”不一定是《周易》“位列儒家经典之首”的原因,原文只说“《周易》在汉代位列儒家经典之首,取得了文化和政治上的权威地位”二者间也可以理解成并列关系,或递进承接,逻辑关系出错。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等。答题时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题中D项,“意在批评历史上援《易》立论的现象有损《周易》儒家经典的本来面目”错误,原文说“《总目》的立场,旨在批评历史上《易》立论的现象有损于《周易》作为儒家经典的本来面目。但是,“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周易》……也获得了相应于典范意义的影响力,已经深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总目》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用易》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地位根深蒂固的重要事实。”一定要注意“但是”这个转折词语,意思是后边才是表达的重点,也就是说文章引用《四库全书总目》对《周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的评价,意在突出其已“深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的影响力。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设错方式一般为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近几年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成为一个热点,重点注意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混淆。题中A项,“据史记载”于文无据,无中生有;B项,偷换概念“《周易》作为经典最终完成的标志,是它从占筮之书转为义理之学,从趋向巫术占卜功用转向探讨伦理教化功能”错误,原文“真正促使《周易》从占筮之书转为义理之学,从趋向巫术占卜功用转向探讨伦理教化功能的,则是《易传》(《十翼》)的出现,这也标志着《周易》经典最终完成”,正确解读文本意思应该是说《易传》的出现促使了《周易》从……到……的转化,《易传》即《十翼》的出现也标志着经典最终完成;D项,“从汉代开始,《周易》就被尊崇为群经之首,自此以后,它的“六经”之首的地位就从来没有受到过任何挑战。”“自此以后”“此”指代的时间出现错误,原文“特别是从唐代开始,《周易》为‘六经’之首的地位从未受到任何挑战”,选项中“此”指汉代,文本中指的却是唐代。选项中代词指代出现偷换时间概念的问题。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下题。‎ 材料一:‎ 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思路,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 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课本,而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承继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中国教育报》‎2017年03月07日第2版)‎ 材料二:‎ 目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大,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 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捕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 材料三:‎ ‎“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还是因为喜欢汉字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读书对张一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体味阅读。因为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阅读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人们只能从手机等移动终端上抽时间看一点儿,时间是碎片的,所以读的东西也往往是碎片的。但是,碎片的东西只能作为休闲和娱乐,如果要通过读书丰富和充实自己,还是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受打扰的时间段去读整本的书,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某一次出差去厦门时,张一清遇到一个民间的读书会,大家定期约见,交流阅读所思所得,这个发现让他十分欣喜,在他看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对于阅读的热情不减。“现在出版的书太多,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述三则材料虽然角度不同,侧重不同,但均谈及了传统文化的话题。‎ B.材料一、三更多地关注学生,认为必须让学生重视阅读,重视传统文化。‎ C.虽然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 D.《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反映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我国中高考改革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很重要。‎ B.材料三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要亲近“下里巴人”,也就是要亲近 群众。‎ C.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节目的关注度、参与率越来越高,表明现在很多人愿意了解汉字,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 D.张一清厦门出差时体悟到现在出版的书太多,需要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6.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种方式。‎ ‎【答案】4.C 5.B ‎ ‎6.①中高考要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学校教育改变传统文化的讲授灌输方式。②传承传统文化,要赋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③青少年要多读书,不能用碎片化阅读取代书籍的阅读。④社会要加强对民众的阅读引领。‎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C项,“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曲解文意,材料二说:“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这句话是为了说明有许多少年观众爱上诗词,而不是说“很少有少年观众”爱上诗词。‎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B项,“也就是要亲近群众”错,“下里巴人”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所以应该是“亲近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结合文中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根据题干要求,回到原文中筛选关键信息,分点概括作答即可。‎ 题干要求结合材料概括“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种方式”,可以结合文中“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 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可见,要从中高考上重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同时要改变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能从多姿多彩的活动中领略感悟传统文化;‎ ‎“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可见,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读书对张一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体味阅读……如果要通过读书丰富和充实自己,还是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受打扰的时间段去读整本的书,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可见,不能用碎片化阅读取代书籍阅读,要多读书;‎ ‎“现在出版的书太多,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可见,阅读也需要有社会、组织的引领。‎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红薯飘香 金意峰 那是一个荒年。百亩良田颗粒无收,蛇鼠虫豸四散逃速,村民挖空心思构筑自家仓,连平时最关心的游行批斗活动也偃旗息鼓了。‎ 县里别村的农民兄弟雪中送炭,送来了满满几卡车红薯。我和大哥把一筐红薯抬回家时,三弟的眼睛都放出光来了。‎ 奇怪的是,没有白米吃,我们三兄弟吃红薯照样吃得兴高采烈。那年大哥十四岁,我十岁,三弟八岁。我们边吃边比赛放屁。看谁放的屁响。浓酽的“红薯屁”在屋子里飘荡时,我们忍不住接二连三地打出几个幸福的饱嗝。‎ 但是有一天爹把我们叫到柴房,手一指。我们傻眼了。筐里的五十斤红薯少了四分之一。可以预见的是,照这样的速度,接下去少的将不是四分之一,而是三分之一、二分之一……爹阴沉着脸咳嗽一声,几个根,往后的日子长着呢,咱得悠着点。‎ 我们家有三个根。大哥叫木根,我叫水根,三弟叫土根。‎ 三个根咬着嘴皮子,不吭声。‎ 红薯快吃完的那几天,爹和娘离开了家,据说是去江苏老舅家借粮。‎ 他俩一走,三个根就放了羊。‎ 我们手里攥着弹弓,在屋前屋后转来转去,开始惦记天上的鸟。‎ 很快我们在隔壁杜家院子里的槐树上发现了一只竹筐。这只竹筐像一只硕大的鸟笼一样挂在一根粗大的枝丫上。‎ 杜家的成分一直很可疑,听说是富农,因此尽管还未等到挨斗,这家人平时已像惊弓之鸟,很少抛头露面。此刻,看到杜家门扉紧闭,三个根轻巧地翻过了矮墙。‎ 大哥让我们等在树下,他上去。大哥贼头贼脑地把筐里的东西往口袋里塞,又飞快地溜下树。‎ 回去,快,别让三朵花看见。‎ 三朵花就是杜家的三个丫头:梅花兰花菊花。‎ 三朵花长得虽细瘦,但每一个都伶牙俐齿,三个根不是她们的对手。‎ 到家后大哥把东西掏出来,是红薯。原来挂在槐树上的筐里面装的是红薯。‎ 大哥说还有好多呢,不敢再拿了,那可是人家的口粮啊。‎ 这是不是偷?我问。‎ 有什么办法,总不能饿肚子。大哥说。‎ 第二次是我上的树。三弟年纪小,不让他上。‎ 我们偷红薯竟然偷出了瘾。只要肚子一饿,我们就会又痛苦又甜蜜地把目光转向那只挂在杜家槐树上的竹筐。奇怪的是我们下手的机会竟然很多。‎ 不过有一天大哥发现了问题。他有点疑惑。他说,我们这样偷来偷去,那筐里的红薯怎么会一点都没有减少?他说,上星期我说过的,一共十二只,今天我又数了一遍,居然还是十二只。他说,一定是杜老六每天都往筐里添红薯,杜老六这个人是不是有点老糊涂了?竟然不知道有人在偷他家的红薯。‎ 不知为什么,我们开始窥视杜老六一家的日常生活。马上我们发现他们在院子里走动、说话、看书、扫地、晒被子……和别人没什么两样。‎ 倒是我们三个根有时会遭遇尴尬。那多半是在路上与杜老六相遇。尽管杜老六总是客气地笑笑,我们仍然感到惴惴不安。如果身边的闲人不多,我们就会心虚地喊他一声:六叔。‎ 时光飞逝。大哥后来做了村里的村主任。三弟去西北大学读书。我也在度过了三年军营生活之后,光荣复员了。记得我回村第一个闪过的念头竟然是去看看杜家的那棵老槐树。或许是因为老槐树给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更不可思议的是,我突然迫切地希望自己与杜家的人面对面地站在一起。‎ 回村那天,大哥已到村委会上班去了。杜老六发现了我,汗涔涔的脸上笑吟吟的。你是 李家的水根吧,几年不见,长壮实啦。‎ 我说,六叔,你的身体也不错,跟从前一样结实。‎ 杜老六笑了,老了,终归是老了点,梅花兰花菊花都嫁人了,还能不老?‎ 我开始用眼睛瞄那棵槐树。槐树上还挂着那只竹筐,像当年那样轻轻地晃荡。我有点激动。‎ 六叔,我有点难为情地说,小时候我们三兄弟实在太不懂事了,三天两头偷您挂在树上的红薯……‎ 杜老六眨了眨眼,嘿嘿地笑。他说,你以为你们三兄弟做的事躲得过我的眼睛?我早知道了。话说回来,那时候穷,加上自然灾害,大伙儿都过得不容易,我和三个闺女胃细,也吃不了那么多的红薯,又不敢送过来,怕扫了你们的面子……‎ 我的眼睛忽然湿润了。‎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小说开头写荒年良田颗粒无收,村民挖空心思构筑自家的粮仓以及兄弟吃红薯的情节,交代了小说发生的背景,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张本。‎ B.小说善于在细微处写人,文中多次写到杜老六的“笑”,表现他既有性格温和、心地善良的一面,又有巧于心计狡黠的一面,人物形象饱满。‎ C.“我迫切地希望与杜家的人面对面地站在起”句, 表现了“我”复员回村后内心越发强烈的愧疚感和感激之情,急于向他们表达的心理。‎ D.小说题目“红薯飘香”,既指故事所述饥荒年代红薯给“我”留下的美好记忆,也蕴含对杜老六暗中给他们兄弟送红薯这种真情善意的赞美。‎ ‎8.小说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9.小说以杜老六的话揭开真相为结尾, 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B 8.①以第一人称“我”来叙事。小说中兄弟吃红薯、偷红薯,杜老六添红薯、说真相,这些情节都是从“我”的角度来叙述的,亲切自然,使人感觉真实可信;②采用明暗线索来叙事。以“我们三兄弟”偷薯为明线,以杜老六添红薯为暗线,双线结构使小说的情节更为集中紧凑,主题更为突出。 ‎ ‎9.①结构上,真相的揭开照应了前文他们兄弟偷红薯因数量不变感到疑惑的情节,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耐人寻味;②人物形象上,表现杜老六心地善良又能顾及别人面子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③主题表达上,表现了人们在饥荒年代里依然葆有的那份美好感情,蕴含作者对人情美的讴歌,突出了作品的主旨。‎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 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 项,“文中多次写到杜老六的‘笑’,表现他既有性格温和、心地善良的一面,又有巧于心计狡黠的一面”错误,几处,“笑”都没有表现杜老六“巧于心计狡黠”,如“嘿嘿地笑”表现的是杜老六对他们兄弟当年偷红薯的谅解,以及对自己当年知道他们兄弟偷红薯却没有说破感到得意的情形。‎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叙述技巧的能力。解答该类题一般可以从叙述人称、叙述顺序、叙述视角、叙述技法、语言特点等角度切入,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具体特征。本题问的是“小说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叙述有什么好处?”叙事技巧上,本文以第一人称“我”来叙事。“奇怪的是,没有大白米吃,我们三兄弟吃红薯照样吃得兴高采烈”“第二次是我上的树。三弟年纪小,不让他上。我们偷红薯竟然偷出了瘾。只要肚子一饿,我们就会又痛苦又甜蜜地把目光转向那只挂在杜家槐树上的竹筐”“不过有一天大哥发现了问题。他有点疑惑。他说:我们这样偷来偷去,那筐里的红薯怎么会一点都没减少?他说,上星期我数过的,一共十二只,今天我又数了一遍,居然还是十二只。他说,一定是杜老六每天都往筐里添红薯,杜老六这个人是不是有点老糊涂了?竟然不知道有人在偷他家的红薯”“杜老六眨了眨眼,嘿嘿地笑。他说‘你以为你们三兄弟做的事躲得过我的眼睛?我早知道了。话说回来,那时候穷,加上自然灾害,大伙儿都过得不容易,我和三个闺女胃细,也吃不了那么多的红薯,又不敢送过来,怕扫了你们的面子……’”,可知小说中兄弟吃薯、偷红薯,杜老六添红薯、揭真相,这些情节都是从“我”的角度来叙述的,叙述亲切自然,给人真实生动之感。情节结构技巧上,本文采用明暗线索来叙事。“到家后大哥把东西掏出来,是红薯。原来挂在槐树上的筐里面装的是红薯”“第二次是我上的树。三弟年纪小,不让他上”“我们偷红薯竟然偷出了瘾……”“倒是我们三个根有时会遭遇尴尬。那多半是在路上与杜老六相遇。尽管杜老六总是客气地笑笑,我们仍然感到惴惴不安。如果身边的闲人不多,我们就会心虚地喊他一声:六叔”“我们三兄弟偷红薯”是明线;“奇怪的是我们下手的机会竟然很多。杜家的油漆大门吱嘎一关,我们立刻兴奋得像三只花果山上的小猴”“不过有一天大哥发现了问题……”,可知三兄弟偷红薯非常容易,机会多,而且红薯数量一直没减少,偷了还有,其实是杜老六在暗中添红薯,而且以这种方式帮助三兄弟度过难关。“杜老六添红薯”是暗线,双线结构使小说的情节更为集中紧凑,明线使故事更集中、人物更突出,暗线能在更深更广的层面揭示、深化主题。‎ ‎【9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 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本题问的是“小说以杜老六的话揭开真相为结尾,这样安排有何作用?”然后应该到文中圈出杜老六说的话,分析这些话之间的联系,然后从内容、结构、形象、主旨以及艺术效果等方面分析作用。情节结构上,照应前文,“不过有一天大哥发现了问题。他有点疑惑。他说,我们这样偷来偷去,那筐里的红薯怎么会一点都没减少?他说,上星期我数过的,一共十二只,今天我又数了一遍,居然还是十二只。他说,一定是杜老六每天都往筐里添红薯……”,可知真相的揭开照应了前文兄弟偷红薯因数量不变感到疑惑的情节,这样的结局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耐人寻味;人物形象上,“杜老六眨了眨眼,嘿嘿地笑。他说‘你以为你们三兄弟做的事躲得过我的眼睛?我早知道了。话说回来,那时候穷,加上自然灾害,大伙儿都过得不容易,我和三个闺女胃细,也吃不了那么多的红薯,又不敢送过来,怕扫了你们的面子……’”,壳子杜老六的话以及他的行为和心理表现了杜老六心地善良又能顾及别人的自尊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主题表达上,小说开头写荒年良田颗粒无收,村民无暇顾及游行批斗活动以及兄弟吃红薯的情节,交代了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小说以红薯为中心叙述了发生在两个普通人家之间的一个故事,平凡而又温馨感人,蕴含着作者对特殊年代中所存在的人性真善美的讴歌。“我突然迫切地希望自己与杜家的人面对面地站在一起”一句,表现了“我”复员回村后内心越发强烈的愧疚感和感激之情,急于向他们表达的心理。听完杜老六的话“我的眼睛忽然湿润了”,是为杜老六的善良体贴而感动,突出了作品的主旨。‎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黄琼传 黄琼字世英,江夏安陆人,魏郡太守香之子也。琼初以父任为太子舍人,辞病不就。遭父忧,服阕,五府俱辟,连年不应。永建中,公卿多荐琼者,于是与会稽贺纯、广汉杨厚俱公车征。琼至纶氏,称疾不进。有司劾不敬,诏下县以礼慰遣,遂不得已。琼至,即拜议郎,稍迁尚书仆射。初,琼随父在台阁,习见故事。及后居职,达练官曹,争议朝堂,莫能抗夺。‎ 三年,大旱。琼上疏曰:“昔鲁僖遇旱以六事自让躬节俭闭女谒放谗佞者十三人诛税民受货者九人退舍南郊天立大雨。今亦宜顾省政事,有所损阙,务存质俭,以易民听。尚方御府,息除烦费。明敕近臣,使遵法度,如有不移,示以好恶。”元嘉元年,迁司空。桓帝欲褒崇大将军梁冀,琼独建议曰:“冀前以亲迎之劳,增邑三千,又其子胤亦加封赏。昔周公辅相成王,制礼作乐,化致太平,是以大启土宇,开地七百。今诸侯以户邑为制,不以里数为限。萧何识高祖于泗水,霍光定倾危以兴国,皆益户增封,以显其功。冀可比邓禹,合食四县,赏赐之差,同于霍光,使天下知赏必当功,爵不越德。”朝廷从之。冀意以为恨。永兴元年,迁司徒,转太尉。梁冀前后所托辟召,一无所用。虽有善人而为冀所饰举者,亦不加命。延熹元年,以日食免。复为大司农。明年,梁冀被诛,太尉胡广、司徒韩演、司空孙朗皆坐阿附免废,复拜琼为太尉。以师傅之恩,而不阿梁氏,乃封为邟乡侯,邑千户。琼辞疾让封六七上,言旨恳恻,乃许之。梁冀既诛,琼首居公位,七年,疾笃,其年卒,时年七十九。赠车骑将军,谥曰忠侯。‎ ‎(节选自《后汉书·黄琼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昔鲁僖遇旱/以六事自让躬节俭/闭女谒/放谗佞者/十三人诛税民/受货者九人/退舍南郊/天立大雨。‎ B.昔鲁僖遇旱/以六事自/让躬节俭/闭女谒/放谗佞者十三人/诛税民/受货者九人退舍南郊/天立大雨。‎ C.昔鲁僖遇旱/以六事自/让躬节俭/闭女谒放谗佞者十三人诛税民/受货者九人/退舍南郊/天立大雨。‎ D.昔鲁僖遇旱/以六事自让/躬节俭/闭女谒/放谗佞者十三人/诛税民受货者九人/退舍南郊/天立大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是父亲生病的婉辞。父忧期间,父忧人不准为官。‎ B.仆射:诸官之长称仆射。汉代仆射是个广泛的官号,自侍中、尚书、博士等以至于军屯吏、驺等皆有仆射。‎ C.上疏:这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在文中指上奏章。‎ D.邑:文中指食邑,即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他自幼跟着父亲一起在尚书台,了解朝廷的许多典章制度和文献资料,做官以后,办理公务就很熟练。‎ B.因为父亲的关系他被任命为太子舍人,但他称有病没有就任。皇帝授予他纶氏的官职,他又称有病不去。‎ C.他受征召入朝后,屡屡官居要职,从尚书仆射到司空、司徒、太尉,后官至三公首位。‎ D.黄琼认为对梁冀的赏赐应当与邓禹和霍光相比,认为赏赐与功劳相对应,爵位不能超越德行,向皇帝建议不要奖赏他,因此得罪了梁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敕近臣,使遵法度,如有不移,示以好恶。‎ ‎(2)琼辞疾让封六七上,言旨恳恻,乃许之。‎ ‎【答案】10.D 11.A 12.B ‎ ‎13.①明令近臣,必须遵守法纪,如果有不肯改悔的,就给予应得的处罚。‎ ‎②黄琼以疾病在身为由坚决推辞,又推让封爵,上书六七次,言语恳切凄恻,(皇上)才答应了他的请求。‎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让”是责问、责备的意思,此处应该是检查自我,“自”“让”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C项。“十三人”修饰“谗佞者”,“九人”修饰“税民受货者”,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A项。句意:当年鲁僖公遇到了大早灾,就从六个方面自我检查,躬行节俭,停止与女人接触,流放谗侫小人十三名,严惩搜刮百姓、贪污受贿的九个人,自己宿于南郊,老天立刻降下大雨。故选D。‎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是父亲生病的婉辞”错误。“父忧”,是父亲去世的婉辞,不是生病。故选A。‎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皇帝授予他纶氏的官职”错误。结合文本内容“永建中,公卿多荐琼者,于是与会稽贺纯、广汉杨厚俱公车征。琼至纶氏,称疾不进。有司劾不敬,诏下县以礼慰遣,遂不得已”分析可知,“纶氏”是一个地名,不是官职。故选B。‎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敕”,命令、下诏;“遵”,遵守;“移”,改变、变化、悔改;“以”,介词,用;“好恶”,偏义复词,偏“恶”,处罚、惩处。(2)“辞”,辞官、辞职;“让”,谢绝封赏;“上”,上书;“恳”,恳切;“恻”,凄恻;“未句补充主语“皇帝”或“皇帝”;“之”,代词,指他的请求。‎ 参考译文:‎ 黄琼字世英,江夏郡安陆县人,魏郡太守黄香的儿子。黄琼最初因父亲的关系而任太子舍人,他以有病为由没有就任。父亲去世,他守孝期满,五府都征召他任职,他都没有答应。永建年间,公卿大臣中多有推荐黄琼的人,于是他和会稽郡的贺纯、广汉郡的杨厚一起接受朝廷的公车征召进京。黄琼走到纶氏,又称病不再前进。有关官员弹劾他对朝廷不敬,朝廷下诏到县,命令以礼节劝慰遣送,黄琼不得已,于是上路。黄琼到京,当即被任命为议郎,渐渐地升任尚书仆射。当初,黄琼跟随父亲在尚书台,学习过一些典章旧例。等到他居位任职,通达官衔事务,在朝堂上议政争论时,没有人能够驳倒改变他。永建三年,大旱。黄琼又上疏说:“当年鲁僖公遇到了大早灾,就从六个方面自我检查,躬行节俭,停止与女人接触,流放谗侫小人十三名,严惩搜刮百姓、贪污受贿的九个人,自己宿于南郊,老天立刻降下大雨。而今也应当检查政事,关注不足的地方,务必追求节俭朴实,来改变百姓的看法。宫中所有地方,一律停止那些耗费巨大之事。明令近臣,必须遵守法纪,如有不肯改悔,就给以应得的处罚。元嘉元年,(黄琼)迁任司空。汉桓帝想褒奖推崇大将军梁冀,黄琼独自建议说:“梁冀从前因为有亲自迎立皇帝的功劳,增加食邑三千户,此外他的儿子梁胤也追加了封赏。古时候周公辅佐成王,制定礼仪,作出乐制,通过教化使天下太平,因此大力开拓疆土,封地七百里。而如今诸侯分封以户邑为制度,不以里数为限度。萧何在泗水就结识高祖,霍光扶定倾危之势又振兴了国家,他们都是以加多户邑数目来增加封赏,用来显示他们的功劳。梁冀可以比照邓禹,应当食邑四个县,赏赐的等级,与霍光相同,使天下人知道赏赐一定要与功劳相对应,爵位也不能超越一个人的德行。”朝廷听了黄琼的提议。梁冀内心以此为恨事。永兴元年,升任司徒,又转任太尉。梁冀前前后后托请征召任用的人,他一人也没任用。即使有好人而被梁冀夸耀举荐的,也不予任命。延熹元年,因为日食被免职。又担任大司农。第二年,梁冀被诛杀,太尉胡广、司徒韩演、司空孙朗都因为阿谀和依附梁冀而被免职废黜,又封黄琼为太尉。(皇帝)认为(黄琼)有师傅之恩,而且又不阿附梁冀,就封黄琼为邟乡侯,食邑一千户。黄琼以病为由辞职又推让封爵上书六七次,言语恳切凄恻,皇帝才答应了他的请求。梁冀被杀后,黄琼居于三公首位。永兴七年,黄琼病重,当年死去,时年七十九。朝廷赠车骑将军的头衔,谥号“忠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②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亭名,在南郑(南宋抗金前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此时陆游在南郑担任军务。②灞桥:与后文“曲江”同在长安境内,为唐代长安名胜。‎ ‎14.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分别描写了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凸显了边地雄浑、悲壮的景致特征。‎ B.“应待人来”中“应”字特别强调了肯定的语气,全句虽未直接点明战争战事,但词人坚定的信念却溢于言表。‎ C.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可以看出这首词表现出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愤慨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D.词人月夜登高望远,内心的激情奔腾激荡,借所见所闻写出心中的忧思,突显了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15.这首词的下片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是运用哪些手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C 15.①下片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②拟人。词人付以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人的心态与情感,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③想象。诗人于南宋亭上,放眼远望,想象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词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 C项,“怀才不遇”于文无据,注释明说了,此时作者正在承担军务,身处前线,并非无法施展抱负,所以“怀才不遇”一说错误。‎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词的下片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是运用哪些手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然后回顾抒情的方式有哪些,再结合词中的内容进行分析,不但要指明手法,还要指出具体的情感。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大种,即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意思是“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这是写词人遥望京都,期待胜利。结合注释“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此时陆游在南郑担任军务”可知,词人借助“待人来”表达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决心和豪情;再看手法,诗句中写到“南山月”“暮云”“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都是物,但词人以“多情”“特地”“待”等词语赋予这些事物以人的情感,这是拟人的手法,词人高兴地发现,原来漂浮的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展露出十六日晚上分外皎洁的明月,把词人遥望中的京都照得如同白昼,词人站在高兴亭上,仿佛真的看到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内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应”意思是“应该”,这说明是词人的想象,是虚写。‎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道出了自身之苦和国恨之悲,表达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2)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的对于从师的错误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认识受到了魏晋六朝门阀制度观念的影响。‎ ‎(3)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以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2)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3)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繁、鬓、潦、浊、卑、谀。‎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到读书,不能不提及阅读时的姿态。你的书,是放在膝益还是拿在手中,是_____还是随便翻翻,( )。为什么?往深里说,涉及阅读时的心态,还有阅读的志趣与方法的讲究等,都与阅读效果有关。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中说,自己有个“随便翻翻”的阅读习惯:“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叶内容”;不用心,不费力,拿这玩意来作消遣,明知道和自己意见相反的书要翻,已经过时的书也要翻,翻来翻去,眼界自然_________,不太容易受骗。这“随便翻翻”的意思,接近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必须记得,鲁迅说了,这不是读书的全部,是“当作消闲的读书”,“如果弄得不好,会受害也说不定的”。这就是鲁迅杂文的特点,怕你_______说完了,自我调侃,甚至自我消解,让你培养独立意志与_________精神。‎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正襟危坐 开朗 邯郸学步 怀疑 B.道貌岸然 开阔 邯郸学步 质疑 C.正襟危坐 开阔 胶柱鼓瑟 怀疑 D.道貌岸然 开朗 胶柱鼓瑟 质疑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阅读的心态不同,心情也不一样 B.阅读的姿态不同,效果也不一样 C.阅读效果的好坏与阅读的心态相关 D.阅读的姿态好,阅读效果自然就好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往深里说,这涉及阅读时的心态,还关涉阅读的志趣与方法等,都与阅读效果有关。‎ B.这涉及阅读时的心态,再往深里说,还有阅读的志趣与方法的讲究等,都与阅读效果有关。‎ C.不但涉及阅读时的心态,再往深里说,还关涉阅读的志趣与方法等,都与阅读效果有关。‎ D.这涉及阅读时的心态,再往深里说,还关涉阅读的志趣与方法等,都与阅读效果有关。‎ ‎【答案】17.C 18.B 19.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空,“正襟危坐”与“道貌岸然”都有神态严肃之意,但“道貌岸然”含贬义,用于嘲讽人,不符合语境。‎ 第二空,“开朗” 也有“开阔”的意思,但“开朗”还有明朗之意,文中与“眼界”搭配,用“开阔”比较恰当。‎ 第三空,“胶柱鼓瑟”是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而“邯郸学步”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根据语境,用“胶柱鼓瑟”比较恰当。‎ 第四空,“怀疑”是指心中存疑,“质疑”是提出疑问,文中与“精神”搭配,用“怀疑”比较恰当。‎ 故选C。‎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本句的上文谈的是“阅读时的姿态”,下文指出“都与阅读效果有关”,据此排除A.C两项;‎ 文本没有涉及阅读的姿态好与不好的问题,故排除D。‎ 故选B。‎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A项,语序不当,可把“往深里说”移至“还关涉阅读的志趣与方法等”前;‎ B项,搭配不当,可去掉“的讲究”,并把“有”改为“关涉”;‎ C项,成分残缺,可把“不但”改为“这”。‎ 故选D。‎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经验有两种基本类型,①______。两部《荷马史诗》的名字刚好可以借用来象征人生的这两种经验类型。《伊利亚特》表示出发、离开,向着木知的前方冒险和征服;《奥德赛》则象征着朝向终极之池的永恒的回归。人呱呱落地,离开母体,就是生命的第一次出征。从此以后,前路茫茫,只有木知和诱惑等待你去探寻和征服。第一次的出征是被抛弃的,②______。此后的出征就不是无可选择的。③______,走向不属于家园的前方。它是人对周围的世界行使主动权的结果。‎ ‎【答案】 ①即出发与回归 ②也是无可选择的 ③人们主动选择离开原本的家园(合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能力。要做好这道题,需要灵活的理解能力,还要思维缜密,学会“瞻前顾后”关照全面。关照规律指津:完成这类题的补写,一是抓住关联词,二是关注语段中的重点句子(过渡句、中心句等),三是关注上下文所在的语境,四是关注标点符号。‎ 第一空:依据前文“经验有两种基本类型,”可知接下来要指出这两种类型是什么。依据后文“两部《荷马史诗》的名字刚好可以借用来象征人生的这两种经验类型。《伊利亚特》表示出发、离开……《奥德赛》则象征着朝向终极之池的永恒的回归。”可以推断出这两种类型是出发和离开。所以可填:即出发与回归。‎ 第二空:依据后文“此后的出征就不是无可选择的。”可知第一次的出征是无可选择的。依据前文“是”,根据关联词语的搭配关系,此空应为“也是”。所以可填:也是无可选择的。‎ 第三空:依据后文“走向不属于家园的前方”,可以推断此空应是离开自己的家园。依据前文“此后的出征就不是无可选择的。”可以推断此空中的离开家园是自己选择的,属于主动行为。所以可填:人们主动选择离开原本的家园。‎ ‎【点睛】补写属于考查句子连贯的一种题型,考生在答题时,先要整体阅读,弄清文段结构(或总分,或层进,或平列,或对比等等),把握大意,分辨补写题型;答题时,要“瞻前顾后”,做到前后勾连。总的原则是注意前后照应,保持叙述角度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做到语气连贯通顺,符合语段内在逻辑联系。考生补写出来的句子只要意思相近也就行了,评卷标准切不可刻舟求剑、强求答案千篇一律;如若那样,就限制了思维发展。‎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积极探索的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成立。该研究院由人民日报社注册成立,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负责日常运营。人民日报智 慧媒体研究院首批推出的重点项目中,人民日报客户端7.0版使用了国内一流人工智能技术团队开发的主流算法,在满足人民日报客户端算法需求的同时,将面向媒体行业提供服务。短视频聚合平台“人民日报+",由普通用户、专业用户生产内容,以“人民问政"为主要特点,将通过对产品、技术、内容、运营全方位把控,致力构建兼具主流价值和创新活力的短视频内容生态。‎ ‎【答案】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成立,该研究院推出了人民日报客户端7.0版和短视频聚合平台“人民日报+”等重点项目。‎ ‎【解析】本题考查语段压缩能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文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介绍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成立;第二层写人民日报重点推出的项目中的两个项目,一是人民日报客户端7.0版,二是短视频聚合平台“人民日报+”由此可以得到此段表述的重要内容,即研究院的成立和对推出的重点项目中的两项进行的介绍。‎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暴发,为抗击疫情,冒着肆虐的病毒,无数人勇敢地挺身而出,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逆行而上,冲在抗疫第一线,不惧凶险,帮助病人战胜病毒的医护人员是英雄;84岁再次临危受命的钟南山院士,每天只睡3小时和病毒赛跑的李兰娟院士,这样的专家是英雄;排查疑似病人,追踪密切接触者,在社区严防死守,努力做好服务的社区工作人员是英雄,还有那些仅用十天时间,就建起一座上千张床位医院,日夜奋战,为一线做好保障的建筑工人也是英雄。但也有人说,其实他们只是普通人,不过是尽职尽责,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设想,当疫情过后,班级召开“致敬英雄,学习英雄”的主题班会,请你写一篇演讲稿,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致敬白衣天使,争做时代英雄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我今天的演讲的题目是《致敬白衣天使,争做时代英雄》。我这篇演讲稿的主体内容是写给奋斗在一线的抗疫战士——“白衣天使”的心灵赞歌。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暴发,为抗击疫情,冒着肆虐的病毒,无数人勇敢地挺身而出,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逆行 而上,冲在抗疫第一线,不惧凶险,帮助病人战胜病毒的医护人员就是我们当代“最可爱的人”。接下来,我将以崇高的敬意、饱满的激情抒发对他们的爱。‎ 亲爱的白衣天使,当你们阅读到这封信时,已许是在隔离服中连续奋战五个小时后的短暂调整,也许是在深夜中于工作间隙偶尔的放松——是你们,救死扶伤、大爱无疆,让中国感染患者的数字在不断下降;是你们,身着白衣,心向战“疫”,让新冠病毒在你们的专业能力前灰飞烟灭。正如新时代领路人所言,你们是新时代中国最可爱的人!‎ 战争中,“最可爱的人”是黄继光,他面对敌人的子弹,丝毫不畏惧其来势汹汹。疫情中,你们是“最可爱的人”,你们是光明的使者,是希望的使者,是最美的天使,是真正的英雄。你们面对这次“战疫”舍小家为大家,团结一心援助前线,哪怕无比困难也坚持克服,着实令大家感动落泪。‎ 是你们,饱含家国情怀,于疫情中义无反顾。‎ 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在十万火急的疫情面前,他默默忍受着妻子也感染新冠肺炎的巨大打击,拖着身患“渐冻症”的病体,坚定地奋斗在抗疫第一线,以个人渐冻之躯托起医院爱之蓝天;23岁的武汉市肺科医院ICU护士张美玲,鼻骨骨折仍然坚持工作整整10天,因为她知道,只要身着白衣,她就是不可退缩的白衣战士;84岁的钟南山院土,在疫情中仍乘餐车前往武汉考察,奋斗在一线抗疫之中,以耄耋之躯顶起抗疫重任。你们不顾自我安危,只为换得祖国和人民的健康,甚至为此失去一切也在所不惜。‎ 是你们,上下团结一心,于疫情中火速驰援。‎ ‎24岁的甘如意,面对公共交通全部停运的现实,用手机导航,四天三夜骑行400公里赶往抗疫前线。湖北周边各个省市,积极组建医疗小分队,在除夕之夜从各自的家乡赶住武汉,与当地的白衣天使一同抗击险恶的病毒。不惧风雨,众志成城,你们的团结充分展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间大爱,你们无愧于“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这一光荣称号!‎ 是你们,不惧危险病毒,于疫情中救死扶伤。‎ 当口罩在你们的脸上勒出一道道伤痕,当防护服中的汗水早已浸透了你们的身体,你们最美丽的脸上有了不平凡的印记。你们不曾抱怨条件的艰苦,连续高强度工作五个小时才能从满是雾气的防护服中走出。为了避免因更换衣服带来的麻烦,你们滴水不进,连厕所都省着上,只为尽自己的努力去医治好每一位病人。你们心中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胜利,哪怕失去生命也心甘情愿。这是白衣之爱,是人类价值的崇高体现!‎ 最后,我不禁为你们这群“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竖起大拇指:你们身着白衣,心向战“疫”;你们是病毒的克星,患者的救星,健康的准星!感谢你们冒着生命危险救死扶伤,让希望和光明重新在东方大地上熠熠生辉!让我们在春暖花开时静候你们的凯旋!‎ 最后,让我们致敬白衣天使,争做时代的英雄!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 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本题属于时事热点类任务驱动型作文,主要考查考生对时代热点的理解,以凸显价值引导作用。材料围绕话题“英雄”展开,以“但”为界,由两部分组成,两部分呈现“对话”关系。第一部分要阐述,第二部分要思辨。写作主题:致敬英雄,学习英雄(为什么致敬,致敬英雄的什么,学习英雄的什么品格,为什么要学习,怎样学习,要具体落实。不是喊几句空话套话就行,要在材料中找到能够表达对英雄致敬和学习的要点,要将“英雄的精神品格”和“崇敬”“学习”连接起来);写作目的和要求:表达你对英雄的认识和思考(要体现认识与思考的深度,写作目的不是要你复述材料,扩写材料,不是让你扩写抗疫英雄的抗疫事迹,是要从抗疫英雄的抗疫事迹中引发出自己的认识和思考,认识和思考的深度将影响作文的评分)致敬英雄,学习英雄(为什么致敬,致敬英雄的什么,学习英雄的什么品格,为什么要学习,怎样学习,要具体落实。不是喊几句空话套话就行,要在材料中找到能够表达对英雄致敬和学习的要点,要将“英雄的精神品格”和“崇敬”“学习”连接起来)‎ 同时,注意文体要求是演讲稿,在格式上一定要符合演讲稿的特点。‎ 立意角度:‎ ‎1.白衣执甲、逆行出征。‎ ‎2.救死扶伤、大爱无疆。‎ ‎3.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4.同舟共济、守望相助。‎ ‎5.你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6.致敬英雄,学习英雄(白衣天使)‎ 结构层次:‎ 这是一段新闻热点材料,反映了当下全民抗疫,众志成城的精神面貌。更为可贵的是,挽救我们生命,让生活渐次走向正轨的是一直奋斗在抗疫第一线的白衣天使,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是当代最可爱的人,是新时代领导人评价的“当代英雄”。这篇文章外在形式是班会活动中的演讲稿,但主体内容可以是议论文,抒情散文,表达对白衣天使的崇敬、仰慕,并表达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的观点。观点肯定是昂扬激进的,班会主题就是“致敬英雄,学习英雄”。开篇简单指出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抗疫行动,点出当代英雄——白衣天使。然后,举钟南山院士、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23岁的武汉市肺科医院ICU护士张美玲等例子,说明他们就是当代的英雄,因为他们有责任担当,有家国情怀;心系国家、心忧 病人,公而忘私,无私奉献。最后,发出号召向当代的最美逆行者,最可爱的人学习,争做时代的英雄。‎ 素材积累:‎ ‎1.奋战在抗击新冠病毒一线的李兰娟院士说: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为未来培养自己的栋梁之材!‎ ‎2.2020年除夕之夜,无数90后的医务工作者奔赴抗击“新冠”的最前线,勇做“逆行者”。他们说:“非典时你们保护90后,这次换90后保护你们,我们90后成长起来了,抗击疫情是我们的使命。”‎ ‎3.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隐瞒了身患渐冻症的病情,顾不上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妻子,坚守在抗击疫情最前沿,用“渐冻的生命,托起希望和信心; 24岁的年轻女医生甘如意,面对公共交通全部停运的紧急情况,硬是靠手机导航,骑自行车、搭顺风车,4天3夜跨越300多公里,从老家赶回抗疫一线,展现了“95 后”敢于担当的勇气和力量……面对肆虐的新冠肺炎,一个个普通的生命,撑起了华夏大地的脊梁。‎ ‎4.日前,武汉疫情“吹哨人”李文亮去世。他向身边人发出疫情早期预警时,知道这样做有风险,是医者仁心的担当意识,让他鼓起勇气吹出预警疫情的哨音。此后,他坚守在抗疫一线,并不幸感染新冠肺炎。他在病床上对记者表示,希望尽快治愈,重返前线战场。‎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高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