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数学七年级第二学期-1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沪教版(上海)数学七年级第二学期-1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

§14.6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 【教学目标】 1.经历推导等腰三角形判定方法的过程,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通过类比,会将三角形的“边等”与“角等”相互转化,掌握“实验—归纳—猜想—论 证”的数学研究方法. 3.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获得探究学习和数学应用的体验, 增强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利用推导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经验,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加以证实. 2.初步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运用. 【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 判定及性质与轴对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后 面研究等边三角形等内容的预备知识,同时也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直线垂直的 重要依据. 2.学生分析:根据“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加上七(2)班的学生的思维活跃、 愿意表达自己的见解,有一定的互动互助基础,因此在教学上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出发, 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加深对所学知 识的理解,从而突破重难点。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一、引入 1.操作 如图,将一个长方形纸条进行折叠(图 1),用笔 和尺,在叠合的边界与折痕处划线,依次标上点 A、B、 C(图 2). 2.分析所得△ABC 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B=∠C ,AB=AC) 3.对∠B=∠C 进行说理. (引出今天的课题) 提出猜想: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 么它们所对的边也相等,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为什么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就是等腰三角形呢?这就 是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学习 预设情况: ∠B=∠C ,AB=AC 人人参与 折纸活动,感 受无论怎样折 叠,叠合部分 的图形形状都 是 等 腰 三 角 形. 由轴对称 和平行线的性 质,得出猜想. 让学生知道操 作实验得到的 猜想需要严格 的推理证明. 1.类比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说理过程得到等腰三 角形的判定方法; (1)作高 (2)作角平分线 如图 3,在△ABC 中,已知∠B=∠C,说明△ABC 是等腰三角形的理由. 在一个三角形中证明两条边相等目前没有方法, 怎样把它转化为两个三角形呢? 启发学生类比“等边对等角”的证明方法,试图构 造以 AB,AC 为对应边的一对全等三角形,于是作公 共边 AD,使△ABD≌△ACD. 问:类比“等边对等角”的证明方法,如何添线?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说理过程. 解:作 ABC 的平分 A 的角平分线 AD ,则 BAD CAD  (角的平分线意义). 在 ABD 与 ACD 中, B C   (已知), BAD CAD   , AD AD (公共边), ∴ ABD ACD  ( A A S  ), ∴ AB A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 ABC 是等腰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几何语言的表述. 问:我们得到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能用文字语 言归纳吗? 问:符号语言如何表达? 为更好地理解“等角对等边”,可再设问:在定理的条 件中若去掉限制条件“在一个三角形中”,即如果在两 个三角形中分别有一个角,它们是相等的,那么这两 个角所对的边是否也相等呢? 三、巩固运用 由讨论知辅助线 AD 可以 是边 BC 上的高,或△ABC 的角平分线,从而推出 AB=AC.但不能作边BC 上 的中线,因我们目前学习 的 S.S.A 无法判定全等. 共同归纳:如果一个三角 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 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简称为“等角对等边”). 答:在△ABC 中,因为∠ B=∠C,所以 AB=AC. 预设: 不一定. 举反例. 以上环节 是由实验形成 了“等角对等 边”的猜想, 再加以证实. 从中体会“实 验—归纳—猜 想—论证”的 数 学 研 究 方 法,感受数学 发现、创造的 历程. 体会文字 语言、符号语 言、图形语言 之间的互化. 教师指导 学生通过作图 举反例来辩 驳,强调这是 在同一个三角 形中的边角关 系.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应用 1 例 1:如图 ,在△ABC 中,已 知∠1=72° , ∠2=36°,∠C=72°. 问:你能找出图中的等腰三角形吗?你能说明所 找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理由吗?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应用 2 例 2 如图,在 ABC 中,已知 BD 、CE 分别是 边 AC 、 AB 上的高,且 DBC ECB   ,说明 ABC 是等腰三角形的理由. 4 3 2 1 问 1:要说明结论正确,需知什么? 问 2:为此又需知什么? 问 3:从已知条件出发,有什么想法? 问 4:如何说明? 解: ∵ BD 、CE 分别是边 AC 、 AB 上的高, ∴∠1=∠2=90°(三角形的高的意义). 在 BDC 和 CEB 中, ∠2=∠1(已证), ∠3=∠4(已知), BC CB (公共边), ∴ BDC CEB  ( A A S  ), ∴ ACB ABC  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 AB AC (等角对等边), 即 ABC 是等腰三角形.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3.变式练习 1 2 D CB A 预设:△ABC,△ABD, △BCD 预设: 答 1:需知 AB AC ; 答 2 : 又 需 知 ACB ABC   . 答 3:只需证明两个三角形 全等. 回答:也可以由,∠2=∠1, ∠3=∠4 利用三角形内角 和性质得出 ACB ABC  ,从而得出 ABC 是等腰三角形. 例 1 巩固 内角和、外角 等知识,用具 体数字计算得 出两角相等, 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体验 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的表 达能力 例 2 是等 腰三角形判定 方法的初步运 用 . 教 学 中 要 先分析思路, 再进行说理. 通过变式 练习 1:如图,在△ABC 中,已知 BD、 CE 分别 是边 AC、AB 上的高,且 BD=CE,说明△ABC 是等 腰三角形的理由. 练习 2:如图,点 A、C 在直线 1l 上,点 B、D 在 直线 2l 上.①BC 平分∠ABD,② 1l ∥ 2l , ③AB=AC (1)已知①②,说明③的理由. (2)已知①③,说明②的理由. (3)已知②③,说明①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 1.知识方面 2.数学思想方法方面 五、作业布置: 练习册 第 57 页 练习 14.6(1) E D CB A 预设: 解法一:利用 ABD ACE  ( A A S  ) 解法二:利用 1 1 2 2ABCS ABCE AC BD    1 的训练,结 合例 2 归纳出 要判断一个三 角形是等腰三 角形方法,可 以通过等腰三 角形的定义求 边相等,也可 以利用等腰三 角形的判定, 求角相等来推 导出边相等。 训练“角 平分线--平行 线--等腰三角 形”这种特殊 图形. 一节数学课不 单单是一个知 识的学习,也 要挖掘出本节 课所蕴含的数 学思想方法, 让 学 生 说 出 来。 1l 2l A B D C 【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1.利用推导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经验,探索等腰三角形的 判定方法并加以证实.2.初步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运用.教学方法主要是讨论、探索、 启发式。 学生刚刚学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对等腰三角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学生在这 个阶段逐渐在各方面开始成熟,思维深刻性有了明显提高,有着自己独特内心世界,有着独 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先通过折纸的操作引入本节的课题。发展学生的动手、归纳猜想能力; 发展学生证明用文字表述的几何命题的能力;使他们进一步掌握归纳思维方法,领会数学分 类思想、转化思想,再进一步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关于数学内容间普 遍存在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目标--问题”的教学方法,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 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本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原则,精心设计了一些问题,在 教学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了教师的提问。“多提问”固然有利于学生思考和理解知 识,有利于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但在倡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更要重视 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起于疑,疑源于思,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质疑创造足够的空间和 时间。目标--问题教学法的本质在于: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学生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的能力。在探索问题的关键时候,本人体现了充分的耐心,这是对学生的信任,学生将 因此产生爱动脑思考的习惯。 本课的解题方法的优化,通过比较更好地得到鉴别、证题经验的总结和应用,通过观察 归纳更好地得到感悟、文字命题的说理,通过训练更好地得到巩固、变化中规律的探究,通 过题组更好地得到提升,做得还是有效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