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练习专题十地壳的运动与地形和地质灾害供自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练习专题十地壳的运动与地形和地质灾害供自选

专题十 地壳的运动与地形和地质灾害(供自选)‎ ‎[考点统计]‎ 地球的圈 层结构 地壳物质 循环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地质灾害 ‎2014年 ‎-‎ 上海卷 大纲卷 山东卷 海南卷 江苏卷 浙江卷 北京卷 天津卷 安徽卷 重庆卷 天津卷 ‎ 课标卷Ⅰ 课标卷Ⅱ 重庆卷 广东卷 ‎ 上海卷 海南卷 ‎2013年 ‎-‎ 上海卷 广东卷 浙江卷 北京卷 天津卷 福建卷 江苏卷 山东卷 浙江卷 江苏卷 山东卷 ‎2012年 山东卷 浙江卷 山东卷 浙江卷 北京卷 上海卷 安徽卷 四川卷 福建卷 上海卷 安徽卷 北京卷 四川卷 福建卷 课标卷 福建卷 ‎,[命题分析]‎ 纵观近三年的高考命题可知,命题的重点主要集中在①内力作用与地貌,②外力作用与地貌,③地质灾害等方面。命题方式以岩石圈物质循环图为载体考查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类型,以地质剖面图、景观图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及对地形的影响,以区域图考查灾害的分布规律、特点、成因及治理措施。今后会以地形与人类生产活动关系为线索,突出考查地质构造判断、外力作用时空变化及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体系构建 名师点拨 ‎1.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注意抓住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双向或单向转化关系,依次推导其他内容。‎ ‎2.在判读地质剖面图时,注意查看不同岩层的特征,呈明显层状分布的为沉积岩,贯穿沉积岩层且延伸到地壳深处的为岩浆岩。‎ ‎3.在判断背斜与向斜时,注意要根据岩层的弯曲状况而不是地表形态来分析。‎ ‎4.地质构造的地质意义仅仅是只考虑地质状况等条件得出的,实际生活中的工程建设等要考虑的内容很多,可能出现与理论不符合的情况,不要绝对化。‎ ‎5.掌握各外力作用力的来源,从而理解不同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典型区域和地貌,熟悉典型地貌形态。‎ ‎6.河流地貌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外力地貌,要重点关注。在河流侵蚀地貌中,注意不同侵蚀类型的特征及其对河谷发育的影响。在河流堆积地貌中,要注意掌握三种堆积地貌成因。‎ 考点一 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构造理论 ‎[真题领悟]‎ ‎1.(2014·上海地理,10~11)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坚硬岩石是地球固体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会产生高压环境,能够形成某些种类的变质岩。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能够广泛出露这类变质岩的区域是()‎ A.喜马拉雅山区 B.日本太平洋岩区 C.新西兰南北岛屿 D.冰岛火山带 ‎(2)张家界景区群峰林立,山体陡峭、险峻,其主要岩石类型是()‎ A.石灰岩 B.片岩 C.板岩 D.石英砂岩 解析 第(1)题,题干“不同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 ‎,只有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处,而印度洋板块不是纯粹的大洋板块,只有太平洋板块是纯大洋板块,而日本,新西兰都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故排除B、C,选A。而冰岛位于板块张裂带,不符合。第(2)题,石灰岩形成于浅海环境,多溶洞、石林等景观,不符合题意;片岩是变质岩,有片状结构,板岩有板状结构,二者难以形成群峰林立的景观。在巨厚层石英砂岩中,存在着若干层薄层粉砂质软弱层,因其抗风化侵蚀的能力较弱,易于风化剥蚀。有利于形成群峰林立景观。石英砂岩抗剪强度低,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导致区内不同方向、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断裂或裂隙纵横交错,故山体陡峻。而张家界山体陡峭、险峻说明有断裂发育。故答案为D。‎ 答案 (1)A(2)D ‎2.(2014·大纲文综,6)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下题。‎ K岛处于()‎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解析 据图判断K岛屿位于苏门答腊岛与爪哇岛之间,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附近,苏门答腊岛西南部海域和爪哇岛南部海域,故K岛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答案 C ‎[命题探源]‎ ‎1.地壳物质循环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2.板块构造理论 内 容 理论要点 ‎①岩石圈不是一块整体,而是被构造带(海岭、海沟)‎ 分割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②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停地运动 ‎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图示 解释与运用 板块 张裂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处于生长边界 板块相撞 ‎①大陆与大洋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如亚洲东部岛弧、北美洲西部的海岸山脉、马里亚纳海沟处于消亡边界 ‎②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处于消亡边界 ‎【特别提醒】注意板块中一些特殊的位置,如板块交界处、板块穿过的一些重要的岛、半岛或海、所属位置与板块名称不符合的地方等。‎ ‎[预测演练]‎ ‎1.(2014·南京模拟)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代表三大类岩石,①~⑦为主要的内、外力作用。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物质符合Ⅰ类岩石特点的是()‎ A.石灰岩 B.大理岩 C.花岗岩 D.玄武岩 ‎(2)下列关于图中的内、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A.①—变质作用 B.②—变质作用 C.④—重熔再生 D.⑥—沉积作用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Ⅰ为沉积岩,Ⅱ为变质岩,Ⅲ为岩浆岩,选项中只有石灰岩是沉积岩。第(2)题。图中①是外力作用,在海岸沙滩地区主要为堆积作用,②为沉积、固结成岩作用,③为变质作用,④为重熔再生,⑤为地壳运动,⑥为变质作用,⑦为岩浆喷出、冷却凝固。‎ 答案 (1)A(2)C ‎2.(2014·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读下图“世界一大板块边界示意图(‎ 箭头表示相邻板块运动方向)”。完成(1)~(2)题。‎ ‎(1)板块的相对运动,边界处可能形成()‎ A.甲乙之间的裂谷、海洋 B.甲丙之间的海沟、海岭 C.甲丙之间的褶皱山脉、高原 D.甲丁之间的海沟、岛弧 ‎(2)甲板块()‎ A.参与了地质循环 B.漂浮在莫霍面上 C.周边多地震活动,少岩浆活动 D.以海岸线与其它板块分割 解析 第(1)题,读图,根据箭头方向判断,甲乙之间是消亡边界,裂谷出现在生长边界,A错。甲丙之间是生长边界,海沟出现在消亡边界,B错。甲丙之间可能出现裂谷、海岭、海洋,不会出现褶皱山脉、高原,C错。甲丁之间是消亡边界,可能形成海沟、岛弧,D对。第(2)题,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分裂成许多块,这些大块岩石称为板块。地质循环是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化,甲板块参与了地质循环,A对。莫霍面以上是地壳,板块是岩石圈的一部分,除了地壳部分,还有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B错。板块周边地震、岩浆活动都较多,C错。板块的分界多是地壳的裂缝分布地带,即地震、火山带做为分界线,不是海岸线,D错。‎ 答案 (1)D(2)A 考点二 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态 ‎ ‎[真题领悟]‎ ‎1.(2014·江苏地理,7~8)下图为某向斜山地形地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M点的地形—地层关系相符的是()‎ ‎(2)与沿XY线相符的剖面图是()‎ 解析 第(1)题,由题目可知该地为向斜山,岩层向下弯曲,由图示可知M 地左侧为山,因此左侧向下,故B项正确。A项岩层没有弯曲,错误。C、D两项均是右侧向下弯曲,错误。第(2)题,本题难度较大,需要依靠空间想象能力建立空间三维模型,如下图所示:‎ 该地岩层弯曲方向如图所示,XY一线同一岩层海拔相同,岩层是水平的。‎ 答案 (1)B(2)A ‎2.(2014·重庆文综,8~10)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1)~(3)题。‎ ‎(1)如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A.河源 B.凸岸 C.凹岸 D.入海口 ‎(2)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A.石笋 B.冰斗 C.风蚀蘑菇 D.花岗岩风化球 ‎(3)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 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解析 第(1)题,河源地区一般水流较急,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峡谷地貌,A项错误。河流在凸岸堆积,凸岸水流缓,较大的石块在这里沉积下来,形成砾石滩,B项正确。凹岸侵蚀作用显著,河水较深,不会形成滩地,C项错误。河口地区水流变慢,泥沙在此沉积,形成三角洲等地貌,不会形成砾石滩,D项错误。第(2)题,砾石变圆的原因是石块相互碰撞磨蚀,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关键找出各个选项的外力作用。石笋是流水的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A项错。冰斗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B项错。风蚀蘑菇是风吹动小石块对大石块碰撞、磨蚀,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与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C项正确。花岗岩风化球是风化作用下形成的,D项错误。第(3)‎ 题,仔细读图,图中有一石块标出为直径‎9 cm,通过与其它石块的比较分析,接近直径‎9 cm的石块最多。A项中各类石块所占比例相差不大,排除A。B项中接近‎9 cm的石块所占比例最小,排除B。C项中17~20 cm所占比例最大,排除C。排除A、B、C三项。D项中8~11 cm所占比例最高,符合题意。‎ 答案 (1)B(2)C(3)D ‎[命题探源]‎ ‎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其判断方法及相应关系如下:‎ 地质构造 褶 皱 断 层 背斜 向斜 判断方法 形态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岩层的新老关系 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内力作用)‎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内力作用)‎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形成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外力作用)‎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力作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外力作用)‎ 图示 ‎【特别提醒】‎ 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2.地质构造的应用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实践意义,具体如图所示:‎ ‎3.主要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与五种外力表现形式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其中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 作用因素 作用过程 对地貌的影响 流水作用 侵蚀 冲刷河床,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坡面流水使坡面地表破碎 总体来说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瀑布、峡谷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就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沉积 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逐渐沉积起来 山区河流在出山口形成山麓洪(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风力作用 侵蚀 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形成大片的戈壁和裸岩荒漠 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 堆积 风在搬运途中,当风速减小或气流受阻,导致风沙堆积 形成沙丘、沙垄、沙漠外缘的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技巧点拨】外力地貌的判定 ‎(1)根据风积地貌判断风向 ‎(2)根据河流地貌判断河流流向 ‎(3)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 在河岸弯曲处,由于受水流的冲刷,凹岸河床较深,而凸岸往往形成河漫滩,即河床较浅;在河岸平直处,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右岸河床较深,左岸则较浅,南半球正好相反。‎ ‎[预测演练]‎ ‎1.(2014·山东文综,11~12)下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完成(1)~(2)题。‎ 图(a)        图(b)‎ ‎(1)根据图(b)中记录的信息判断,卡片中“观测点编号”应为图(a)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b)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是()‎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Ⅰ、Ⅱ D.Ⅲ、Ⅱ、Ⅰ 解析 第(1)题,根据指向标可知,该图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由此可判断出③④两点位于甲山的东北侧,C、D两项错误,加以排除。根据等值线的分布规律,①处海拔高度在0~100米之间,②处海拔在100~200米之间,从高程上排除A项,B项正确。第(2)题,岩层Ⅲ覆盖在Ⅰ、Ⅱ两层的上面,为最后沉积形成的,应该是最新的。向斜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间新,两翼老,Ⅰ较Ⅱ更位于中心,因此Ⅱ岩层最老,Ⅰ岩层较老。三个岩层由老到新的排列顺序应是Ⅱ、Ⅰ、Ⅲ,B项正确。‎ 答案 (1)B(2)B ‎2.(2014·天津文综,7)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上图所示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且属于地壳持续下沉区。‎ 经考证发现,近30年来,甲地海岸线基本稳定,乙地海岸线向海推进,丙地海岸线向陆后退。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三地海岸的()‎ A.地貌形态 B.泥沙沉积量 C.河网密度 D.抗侵蚀能力 解析 由文字材料可知,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由图可知三地均位于河口附近,流水沉积作用明显;故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泥沙沉积量的影响。‎ 答案 B 考点三 地形对主要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 ‎ ‎[真题领悟]‎ ‎1.(2014·天津文综,1~2)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在图中所示甲、乙、丙、丁四地,年降水量由多到少的正确排序是()‎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板栗属于喜光、喜暖的落叶阔叶树种,是北京西山地区重要的经济林木。‎ ‎(2)在甲、乙、丙、丁四地中,最适宜大面积栽种板栗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第(1)题,该地区夏季受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影响,甲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在四地中年降水量最大,故A项正确。第(2)题,从题目文字材料中可知,板栗喜光、喜暖。从图中可知,甲地位于阳坡,纬度较低且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在四地中最适宜栽种板栗。‎ 答案 (1)A(2)A ‎2.(2014·江苏地理,1~2)《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据此回答(1)~(2)题。‎ ‎(1)“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 A.山间峡谷 B.山前平原 C.山间盆地 D.平缓高原 ‎(2)“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 A.地理位置 B.灌溉系统 C.农业科技 D.水力资源 解析 第(1)题,“土地平旷”说明土地平坦开阔,而山间峡谷则两侧陡峭,中间窄狭,故A项错误。“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是指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由此看出是缘溪而上,而山前平原是位于河流流出山口处,故B项错误。结合“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极狭,才通人”“土地平旷”可推断出该地应为周高中低的山间盆地。故C项正确。平缓高原虽也具有平坦开阔,但与“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不相符,故D项错误。第(2)题,题目材料中有桃林,又有桑竹,既出现了温带水果,也出现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区常见的桑竹,体现出了地理环境的垂直分异规律,而这种变化是主人公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故选A。《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东晋,东晋时期江南农业虽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也较多,但当时灌溉系统和农业科技依然非常落后,文中也未提到与农业技术相关的内容,故B、C项错误。由“缘溪行”可知该地水量不大且落差较小,由此可知该地水力资源不丰富,故D项错误。‎ 答案 (1)C(2)A ‎[命题探源]‎ ‎1.地形特征描述方法 ‎①以××地形为主(最多写2种)②地势高低(哪边高,哪边低,走向)③起伏大小(相对高度大小)④主要地形(区)分布位置 ⑤特殊地形特征描述(喀斯特地貌,海岸线平直)‎ ‎2.地形对主要地理环境要素影响分析 环境要素 主要影响 气候 ‎①迎风坡降水多,多地形雨,背风坡降水少;②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也发生变化,形成高山、高原气候;③对冬季风的阻挡,使部分区域比同纬度气温高,如四川盆地、云贵高原;④对热力环流的影响,如山谷风的形成;⑤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及走向 续表 河流 ‎①河流流向,从高处流向低处;②河流的落差及流速;③河网密度及河流长度,一般平坦地形河网密度大,山地地区河流短小 土壤 一般冲积平原、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部分冲积盆地、山间谷地等地区土壤肥沃、水分条件好 农业 平原、盆地及山间谷地等平坦地形区,适宜发展种植业,便于机械化操作,而山区适宜发展牧业或林业,便于保持水土,含蓄水源 工业 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应布局在开阔的地形中,封闭的地形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污染 交通 ‎①海港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受海岸线形态、沿岸水深等条件的影响;②影响交通运输线的方向,对铁路影响最为明显;③影响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平坦地形一般交通网密度大 城市 地形平坦、地势稍高,面积大的区域是建城的理想地形,有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可减少投资 ‎[预测演练]‎ ‎1.(2014·海南地理,18~20)如下图所示,位于湿润区的某河流,穿过平行的背斜山脉,进入平原。读图,完成(1)~(3)题。‎ ‎(1)上图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河流流量最小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上图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适宜修建水坝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3)河流穿过平行的背斜山脉的原因可能是()‎ A.河流侵蚀、逐步将山脉切开 B.河流改道,由与山脉平行改为穿行 C.河流先于褶皱形成 D.山脉断裂,断裂处形成河流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地形及河流流向判断:甲位于河流上游,丙和乙位于中游,丁位于下游。因此A正确。第(2)题,通过图示分析,乙位于地势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最适宜建大坝,因此选B项。第(3)题,若山脉先形成,河流应向平行于山脉即纵列分布,不会将山脉切开,更不会改为穿行,因此A和B错;只有河流先于褶皱形成的前提下,才会出现河流穿行山脉,C正确。‎ 答案 (1)A(2)B(3)C    地形、河流特征与城镇布局 ‎2.(2014·长春市高三模拟)下图为我国南方局部区域地形图,图中河谷低地是当地耕地的主要分布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简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2)描述图中河流的流向,并分析该河流的主要水文特征。‎ ‎(3)为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该地区近期拟设立一个建制镇。你认为镇驻地应设在图中甲、乙、丙、丁的哪个村落,并阐述你的理由。‎ 解析 该题主要借助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关问题。第(1)题,描述区域地形特征既要说出区域地形的主要类型,还要指出区域地势特征。第(2)题,图中河流流向有变化,应分段描述;河流水文特征应结合区域气候、植被等特征从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分析。第(3)题,甲、乙、丙、丁四村建镇的选择,应结合四村位置、地形、交通等方面综合比较分析。‎ 答案 (1)该区域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西高东低。‎ ‎(2)先由西南流向东北,再由西流向东。河流水量丰富,流速较缓,河水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3)乙村。地处河谷低地,地势平坦开阔;靠近河流,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位置适中(中心地),有利于加强与周边居民点的联系。‎ 考点四 地质灾害(选修5)‎ ‎[真题领悟]‎ ‎1.(2014·天津文综,8)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为了减轻未来可能发生强烈地震造成的损失,断裂带附近的城市制定建筑防震标准应主要考虑()‎ A.震级 B.震中距 C.烈度 D.震源深度 解析 烈度反映了地震的破坏程度,而震级、震中距和震源深度是影响烈度的因素,故判定建筑防震标准应主要考虑烈度。‎ 答案 C ‎2.(2014·重庆文综,5~6)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A.年降水量少 B.夏季降水多 C.冬季降水少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2)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几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 A.流速减小 B.流速加大 C.水位涨落 D.水位稳定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降水较多的月份是5、6、7、8、9,而滑坡频率较高的月份也是5、6、7、8、9,从而证明滑坡多发的诱因是夏季降水多,B项符合。三峡库区年降水量超过1 ‎000毫米,A项错误。降水集中在5~9月,C项错误。降水夏季多,冬季少,季节差异大,D项错误。第(2)题,三峡水库形成后,从流速角度分析流速减小,对两岸侵蚀作用减弱,滑坡几率应降低,A项不符合题意。三峡水库形成后水面变大,流速减慢,B项错误。三峡水库建成后,水位涨落明显,岸体坡面易松动,加大滑坡几率,C项正确。水位稳定、滑坡几率应降低,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1)B(2)C ‎3.(2014·新课标Ⅰ,43,10分)下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10分)‎ 解析 地处断裂地带,岩石破碎,这里山高谷深,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域,此次地震造成岩体松动,降雨又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答案 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命题探源]‎ ‎1.主要的地质灾害 类型 成 因 基本知识 基本特点 主要分布地区 地震 内力作用 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 震级:衡量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衡量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主要取决于震级,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等相关 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 主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滑坡 外力 作用 ‎(斜 坡重 力作 用)‎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 受三个基本因素控制: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和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 分布 广泛、‎ 危害 大、‎ 伤亡 大、‎ 突发 性强 主要集中 在地形崎 岖的山地,‎ 如欧洲南 部的阿尔 卑斯山区、‎ 中国的横 断山区、‎ 南美安第 斯山区 泥石流 山区暴发的饱含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受三个基本因素控制:充足的水,足够的堆积物,足够的地表沉积物和沟谷坡度 ‎2.地震构造示意图 ‎(1)震源是岩石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 ‎(2)震中是指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 ‎(3)震源和震中之间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震源越浅,破坏程度越大。‎ ‎(4)地面某个地点距离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在同一次地震中,一般离震中越近,破坏程度越大。‎ ‎(5)等震线是指地面破坏程度相等的点连接而成的线,它并不是一个同心圆。‎ ‎3.滑坡的发生机制 ‎4.泥石流的发生机制 ‎5.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 ‎(2)中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及危害 ‎6.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1)加强监测预报,建立预警系统。‎ ‎(2)加强防灾减灾教育,增强防灾意识。‎ ‎(3)加强防灾演练。‎ ‎(4)对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区采取植树造林,加固工程等措施。‎ ‎[预测演练]‎    区域地质灾害分布及发生次数差异的原因分析 ‎1.(2014·新课标Ⅱ,43,10分)福建省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下图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 解析 由图可知该地每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且6月份最多。暴雨是诱发泥石流的重要原因,福建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所以6月份最多,7月份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天气,降水少,地质灾害较少,而8月份东南沿海开始出现台风,所以8月较7月多。‎ 答案 特点: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夏季多,冬季少)5~8月相对集中,其中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 原因: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7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 ‎2.(2014·威海市调研)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解析 第(1)题,泥石流是山区沟谷发生的含有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其发生需要松散的地质条件、坡度较大的沟谷和大量快速汇聚的地表径流。分析图中甲、乙两地的等高线可知,甲处于坡度较大的河谷,是山地东侧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因此甲地泥石流发生概率较乙地高。第(2)题,丙地处于河谷地带,泥石流发生会阻塞河道,同时有铁路经过,泥石流会冲毁路基,影响交通等。‎ 答案 (1)甲地。地形坡度较大;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2)冲毁铁路;阻塞河道。‎ 地质构造示意图综合分析与判读          解题思维流程 思维建模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2014·北京文综,6~7)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该河谷()‎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 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 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 ‎2.本次洪水()‎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解析 第1题,图示岩层具有层理构造,岩层①位于岩层②之下,故岩层①‎ 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A项正确;由中期与后期图示判断,岩层①比岩层②易受侵蚀,B项错误;图示岩层未发生弯曲变形,不属于褶皱构造。断层线附近岩石破碎,易被侵蚀而形成河谷,C项错误;修建水库应避开断层,D项错误。第2题,据图判断,水位上升时,沉积物少,说明河流搬运作用增强;水位下降时,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减小,挟沙能力下降,导致泥沙沉积,河流含沙量降低;流量增大时,沉积物较少,河流的堆积作用减弱;河流的向两岸侵蚀和向下侵蚀使河床加宽变深。‎ 答案 1.A2.D 限时规范训练 ‎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4·杭州七校联考)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4~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下图是该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蜂巢”地质作用是()‎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 ‎2.此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A.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 C.岩浆喷出—沉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 D.岩浆侵入—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解析 第1题,河西走廊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空气干燥,降水稀少,外力作用以风力侵蚀为主,裸露在地表的花岗岩,在风力的侵蚀作用下,最终形成千疮百孔,形如蜂巢的独特景观,B项正确。第2题,由图示可知,该地首先自下而上形成四个平直的沉积岩层,而后岩浆活动向上侵入到地壳的上部,形成花岗岩体。再由地壳抬升,使该处地表高于周围地区,最后在外力(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蜂巢”景观。过程是: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答案 1.B2.A ‎(2014·浙江六市六校模拟)安徽天柱山山体主要由中生代燕山期的中细粒花岗岩组成,其花岗岩峰丛地貌景观奇特,峰雄石奇,主峰天柱峰(图1)如巨柱擎天,飞来峰(图2)上飞来石(图3)如天外来客。据此回答3~4题。‎ ‎3.飞来石来自于()‎ A.冰川漂砾 B.火山弹 C.陨石 D.花岗岩风化 ‎4.天柱峰的形成过程是()‎ A.沉积—断裂—抬升 B.沉积—岩浆侵入—隆起—侵蚀 C.板块碰撞—火山喷发 D.沉积—褶皱—背斜成山 解析 第3题,依据材料中“天柱山山体主要由中生代燕山期的中细粒花岗岩组成”可知,山顶飞来石是由花岗岩风化而成的,故选D。第4题,先有沉积地层,后发生岩浆侵入,地壳隆起成山,再接受外力侵蚀,形成现在的天柱峰,故选B。‎ 答案 3.D4.B 下图是某地岩层水平分布图。据图回答5~6题。‎ ‎5.图中甲处所示构造地貌最有可能是()‎ A.背斜山脊 B.向斜山脊 C.背斜山谷 D.向斜山谷 ‎6.沿ab剖面线的剖面图是()‎ 解析 第5题,由等高线“凸低为山脊”的规律可知,甲处为山脊;由岩层分布可知,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地质构造为向斜,故选B。第6题,a点海拔为150~200 m,b点海拔为0~50 m,且依据等高线“凸高为山谷,凸低为山脊”的规律,确定沿ab剖面线地势起伏如A图所示,故选A。‎ 答案 5.B6.A ‎(2014·杭州质检)‎ 和田玉矿脉位于昆仑山,开采难度大,发源于昆仑山的玉龙喀什河,自古是和田玉的主要产地。古代采玉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在河床拣玉,结合图示信息,完成7~9题。‎ ‎7.推测古代和田地区采玉的最佳季节是在()‎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8.古人采玉的主要河段在()‎ A.M河段 B.N河段 C.H河段 D.R河段 ‎9.古人拣玉,通常自上游向下游行进,同时背向太阳。拣玉最佳时间是()‎ A.日出前 B.上午 C.下午 D.日落后 解析 第7题,古代采玉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在河床拣玉,一般而言,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多,河流处于丰水期,河床无法捡玉。秋季正好丰水期刚过,从上游山区带来含玉的沉积物较多,河床裸露,最有利于捡玉。冬春季节,经过秋季的拣挑,已不是最佳季节。C项符合。第8题,河流流出山口,地势开阔,流速降低,大量沉积物沉积下来,N河段正好位于冲积扇上符合捡玉条件,B项符合。第9题,古人拣玉,通常自上游向下游行进,这里的行进方向北偏西,古人拣玉同时要求背向太阳,因此太阳应位于南偏东即上午时段,B项符合。‎ 答案 7.C8.B9.B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示地区()‎ A.以内力作用为主 B.风沙较大 C.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 D.地貌形成是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11.构成该地貌岩体的岩石类型属于下面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10题,由图可知,图示地区有峰林、溶洞和钟乳石等,为喀斯特地貌区,主要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风沙较小;形成该地地貌的地质作用既有内力作用,也有外力作用,故选D。第11题,该地貌为喀斯特地貌,构成该地貌岩体的岩石属于沉积岩。由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可知,④为岩浆,②为岩浆岩,③为变质岩,①为沉积岩,故选A。‎ 答案 10.D11.A 二、综合题(共56分)‎ ‎12.(30分)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甲地的地质构造属于________,简述该地地貌的成因。(8分)‎ ‎(2)乙地地貌类型为________,简述该地貌的形成过程。(8分)‎ ‎(3)简述丙地地貌的形成原因。(6分)‎ ‎(4)分析丁地区聚落分布集中的原因。(8分)‎ 解析 第(1)题,甲地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石坚实,不易被侵蚀,因而形成山岭。第(2)题,乙地位于山前,形态呈扇形,为冲积扇。第(3)题,丙地为喀斯特地貌(或岩溶地貌),是可溶性的岩石(如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的。第(4)题,根据丁地区的海陆位置和地形特点回答。‎ 答案 (1)向斜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2)冲积扇(或洪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降低,河流携带的物质在山前(山麓)堆积。‎ ‎(3)丙地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的。‎ ‎(4)丁地区为河流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河网密布,交通便利等。‎ ‎13.(2014·太原市模拟)(26分)读我国广西某村落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村落分布的特点并说明原因。(8分)‎ ‎(2)简述地表形态对图示公路选线的影响。(6分)‎ ‎(3)图中①②③④附近公路段,在修建过程中哪段要特别做好地质灾害预防工作?试分析其原因。(12分)‎ 解析 第(1)‎ 题,图中村落主要分布在河流附近,沿河谷分布;原因应从该区地形、地势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地表形态对图示公路选线的影响应从地形、自然障碍、投资、工程量等方面分析。第(3)题,可从各路段附近地区等高线密集程度进行分析。‎ 答案 (1)特点:村落主要沿河谷分布。原因:图示区域为山区,河谷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有利于生产、生活和对外联系。‎ ‎(2)公路沿河谷平原修建,避免跨越河流,降低建设难度和投资,减小工程量。‎ ‎(3)④附近路段。原因:该路段附近等高线密集,山体坡度较大,易发生崩塌、滑坡灾害 ‎。‎ ‎14.(2014·海南地理,25)(供自选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初春气温逐渐升高,山坡上的冻土层和积雪融化,并因重力作用向下移动,形成泥流。规模较大的泥流能摧毁或掩埋植被、建筑物、道路等。下图所示区域年降水量约1 500~1 700毫米,年雨日约180天,甲地海拔约1 ‎000米,平原平均气温约‎4 ℃‎,公路西端海拔约3 ‎000米。山地1 ‎500米以上分布着云杉、冷杉林,林下土层深厚。‎ 分析图示区域公路西半段初春多发泥石流灾害的原因。‎ 解析 从泥石流发生条件并结合图文信息来分析:土源丰富(土层深厚)、坡度大(公路北侧山地海拔较高且坡度大)、水源丰富(初春,气温回升快,山上积雪和冻土融化,提供水源)等。‎ 答案 (公路北侧)山高(坡度大,高差数百米到千米以上)坡长,且土层深厚、含水量大(降水量大、雨日多、有植被保护);冬季气温低于‎0 ℃‎,土层冻结,有积雪;初春升温快,冻土层和积雪快速融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