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4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辽宁省抚顺市六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联合体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1-30题每小题1分,31-40题每小题1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大豆的白花和紫花为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定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是( ) ①紫花×紫花→紫花 ②紫花×紫花→301紫花+110白花 ③紫花×白花→紫花 ④紫花×白花→98紫花+107白花.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2.下列有关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 B.“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C.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提出了等位基因的说法 D.“F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D:d=1:1)”属于推理内容 3.下列关于杂合子和纯合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杂合子的双亲至少一方是杂合子 B.纯合子测交后代都是纯合子 C.纯合子的细胞中无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 D.杂合子自交的后代全都是杂合子 4.小鼠中有一种黄色毛皮的性状,其杂交实验如下: 实验一:黄鼠×黑鼠→黄鼠2378只,黑鼠2398只,比例约为1:1 实验二:黄鼠×黄鼠→黄鼠2396只,黑鼠1235只,比例约为2:1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小鼠毛皮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 B.小鼠中不存在黄色纯种个体 C.小鼠毛皮的黑色对黄色为显性 D.小鼠中不存在黑色纯种个体 5.大鼠的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黄色大鼠与黑色大鼠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2黑色大鼠与米色大鼠杂交,其后代中出现米色大鼠的概率为 B.F2中灰色大鼠纯合子概率为 C.F1和F2中灰色大鼠均为杂合子 D.F1与黄色亲本杂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 6.下列有关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者形成过程中都出现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现象 B.二者形成过程中都有染色体的复制和均分,二者所含遗传物质均是正常体细胞的一半 C.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不同的地方是精子需变形,卵细胞不需要变形,其余完全相同 D.形成100个受精卵,至少需要100个精原细胞和100个卵原细胞 7.若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DNA数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有关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A→B可表示染色体复制 B.B→C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 C.C→D可表示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 D.D→E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全过程 8.下列有关受精作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受精作用包括精子和卵细胞的相互识别和融合 B.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精子 C.受精卵中的核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D.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与本物种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一致 9.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B.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 C.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 D.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10.果蝇白眼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显性性状为红眼.下列哪组杂交子代中,通过眼色就可直接判断果蝇的性别( ) A.白眼雌蝇×白眼雄蝇 B.杂合红眼雌蝇×红眼雄蝇 C.白眼雌蝇×红眼雄蝇 D.杂合红眼雌蝇×白眼雄蝇 11.下列关于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B.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基因 C.等位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D.非等位基因位于两条染色体上 12.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1、2、3、4四个试管中,依次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的是( ) A.3和4 B.1、3和4 C.2、3和4 D.1、2、3和4 13.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 A.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C.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培养时间过长,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14.以下与遗传物质相关的叙述,正确是( ) A.豌豆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的遗传物质是RNA B.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碱基数等于磷酸基数 C.T2噬菌体内,由碱基A、C、G参与组成的核苷酸共有6种 D.甲型H1N1病毒的遗传物质中含有C、H、O、N、S等元素 15.下列有关DNA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的一条单链上相邻碱基之间以氢键连接 B.DNA分子结构改变,生物的性状一定改变 C.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能进行DNA复制 D.对于任意双链DNA而言, =K在每条链都成立 16.一个mRNA分子有m个碱基,其中G+C有n个;由该mRNA合成的蛋白质有两条肽链.则其模板DNA分子的A+T数、合成蛋白质时脱去的水分子数分别是( ) A.m、 B.m、 C.2(m﹣n)、﹣1 D.2(m﹣n)、﹣2 17.下列有关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DNA复制、转录及翻译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核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参与翻译过程 C.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原料依次是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 D.DNA复制、转录都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翻译则以mRNA为模板 18.某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导致氢键总数减少了一个(A﹣T间2个,G﹣C间3个),则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基因可能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 B.突变后翻译过程可能提前终止 C.突变后的基因中A与C含量可能不占该基因总碱基的一半 D.该基因突变可能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19.下面有关基因重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 B.基因重组产生原来没有的新基因,从而改变基因中的遗传信息 C.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达为新的表现型 D.基因重组能产生原来没有的新性状组合 20.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可能导致染色体的结构或基因序列的变化.下列甲、乙分别表示两种常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模式,丙、丁、戊分别表示某染色体变化的三种情形.下列有关叙述的是( ) A.甲可以导致戊的形成 B.甲可以导致丁或戊的形成 C.乙可以导致戊的形成 D.乙可以导致丙或丁的形成 21.某研究学习小组以“研究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子课题,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下列调查的遗传病与选择的方法最合理的是( ) A.白化病,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 B.红绿色盲,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C.软骨发育不全,在市中心随机抽样调查 D.糖尿病,在患者家系中随机调查 22.鼠尾草的雄蕊高度专化,成为活动的杠杆系统,并与蜜蜂的大小相适应.当蜜蜂前来采蜜时,根据杠杆原理,上部的长臂向下弯曲,使顶端的花药接触到蜜蜂背部,花粉便散落在蜜蜂背上.由此无法推断出( ) A.雄蕊高度专化的鼠尾草将自身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的概率更高 B.鼠尾草雄蕊的形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鼠尾草属于自花传粉植物 D.鼠尾草花的某些形态特征与传粉昆虫的某些形态特征相适应,属于共同进化 23.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 ) 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内环境 24.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神经纤维上的刺激位点,甲、乙是分别置于神经纤维B、D上的电位计,可记录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A为骨骼肌,C为神经中枢.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刺激a点会引起A的收缩,不属于反射活动 B.刺激b点,甲、乙两电位计都可记录到电位变化 C.若刺激a点,乙电位计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表明反射弧的某部位已经受损 D.刺激b点,b处的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25.如图所示是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图解,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兴奋可以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由⑥⑦⑧构成的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B.释放④的过程需要②提供能量,所以属于主动运输过程 C.结构③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D.⑤具有特异性,一般是由蛋白质组成的 26.近年,有人利用肉毒杆菌毒素进行除皱美容,这遭到了部分专家的质疑.肉毒杆菌毒素是从肉毒杆菌中提取的毒蛋白,是自然界已知的最强的神经毒素.它能选择性地阻遏乙酰胆碱(递质的一种)的释放过程,这种毒素对兴奋传递的作用是( ) A.使兴奋的传递中断 B.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C.使兴奋的传递加速 D.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 27.如图是下丘脑与其直接或间接支配的有关腺体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为下丘脑,b为下丘脑直接支配的腺体 B.b的分泌物作用的靶细胞可以是多种细胞 C.a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D.c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但不具有分泌功能 28.如图表示一个健康人饭后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进食后1h内,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使血糖浓度升高 B.胰岛素在发挥作用后不改变,可长时间持续起作用 C.进食2h后血糖趋于稳定,调节血糖的激素停止分泌 D.进食后,肌细胞等对糖的摄取和储存速率将会加快 29.烟台冬泳爱好者入水后,勤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 A.兴奋中枢祌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C.通过神经凋节减少汗腺分泌 D.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30.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吞噬细胞不参与特异性免疫 C.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D.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31.纯合的黄色(YY)豌豆与绿色(yy)豌豆杂交得F1,F1自交,选取F1所结的黄色种子全部种下,植物长成后,自然状态下受粉,则这些植株所结的种子中,黄色与绿色的比例是( ) A.1:1 B.3:1 C.5:1 D.6:1 32.小麦粒色受不连锁的三对基因A/a、B/b、C/c控制.A、B和C决定红色,每个基因对粒色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a、b和c决定白色.将粒色最浅和最深的植株杂交得到F1.F1的自交后代中,与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表现型相同的概率是( ) A. B. C. D. 33.图是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数字代表染色体,字母代表基因)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由图甲可以确定该动物是雄性,且其性染色体的组成为XY B.乙细胞表明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单体片段互换的基因重组 C.甲细胞若用秋水仙素处理,则将阻止着丝粒的分裂 D.丙图一定是次级精母细胞,且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 34.减数分裂异常时会产生不含X染色体的异常卵子.研究表明,这种异常卵子与正常的含X染色体的精子结合成XO型受精卵可发育成个体,而与正常的含Y染色体的精子结合成YO型受精卵则不能发育成个体.据此推测X染色体上含有个体发育必需的基因.X、Y染色体有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如图所示:你认为上述个体发育必需的基因位于( ) A.Ⅱ B.Ⅰ C.Ⅰ和Ⅱ D.Ⅲ 35.一种鱼的雄性个体不但生长快,而且肉质好,具有比雌鱼高得多的经济价值.科学家发现这种鱼X染色体上存一对等位基因D﹣d,含有D的精子失去受精能力.若要使杂交子代全是雄鱼,可以选择的杂交组合为( ) A.XdXd×XDY B.XDXD×XdY C.XDXd×XdY D.XDXD×XDY 36.图为真核细胞内某基因结构示意图,共由1000对脱氧核苷酸组成,其中碱基A占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①处后T变为A,则该基因控制的性状一定发生改变 B.该基因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上为3:1 C.DNA解旋酶作用于②部位,限制核酸内切酶作用于①部位 D.该基因复制3次,则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2800个 37.如图为某植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示意图,将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的基因型最可能是( ) A.AaaaBBbb B.AB C.ab D.AaBb 3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一定越强 B.若某种群中BB个体占81%,Bb个体占18%,bb个体占1%,则B的基因频率为90% C.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说明了并不是所有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D.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39.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C.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 D.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40.如图表示淋巴细胞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 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直接分化形成 C.只有a、b、c三类细胞才能识别抗原 D.c、d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DNA不同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 41.图甲、乙是两个家族系谱图,乙家族患色盲(B﹣b).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的遗传病,其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 性遗传. (2)图甲中Ⅲ﹣8与Ⅲ﹣7为异卵双生(由不同的受精卵发育而来),则Ⅲ﹣8表现型是否一定正常? ,原因是 . (3)图乙中Ⅰ﹣1的基因型是 ,Ⅰ﹣2的基因型是 . (4)若图甲中的Ⅲ﹣8与图乙中的Ⅲ﹣5结婚,则他们生下两病兼患男孩的概率是 . (5)若图甲中Ⅲ﹣9是先天愚型,则其可能是由染色体组成为的卵细胞和的精子受精发育而来,这种可遗传的变异称为 . 42.某植物花瓣中存在着三种色素,红色、黄色和蓝色,红色与蓝色混合呈现紫色,蓝色与黄色混合呈现绿色,缺乏上述色素的花瓣呈白色.两种色素的生化合成途径如图所示.图中A、B、E代表酶;它们相应的基因可以用同一字母来表示,这些基因是独立遗传的.野生型的基因是显性,并且有编码酶的功能,隐性等位基因表示缺乏这种功能. (1)该植物花色的遗传遵循 定律,相关基因对花色的控制是通过 途径实现的. (2)若同时考虑三对等位基因,则能产生含蓝色色素的植株基因型有 种,红花的植株基因型有 . (3)如果用纯种紫花品系(甲)与另一纯种蓝花品系(乙)杂交,F1表现全为紫花,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9紫色:3绿色:4蓝色.亲本基因型分别是 .F2紫花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比例占 . (4)某花农只有下列三种纯合亲本AAbbee(黄花)、aaBBee(白花)、AAbbEE(绿花),想得到蓝花植株,可选用表现型为 的亲本杂交,该育种方法依据的主要原理是 . (5)该植物的花易受害虫啃食,从而影响花的品质,为了改良该植物的抗虫性,通常从其他物种获得 基因,将其与 结合,构建重组DNA分子,然后导入该植物的体细胞中,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大量的转基因抗虫植株. 43.如图表示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请据图回答: (1)科学家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包括图中 所示的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B过程发生在的场所是 . (2)D过程表示tRNA运输氨基酸参与翻译,已知甲硫氨基酸和酪氨酸的密码子分别是AUG、UAC,某tRNA上的反密码子是AUG,则该tRNA所携带的氨基酸是 . (3)图中a、b为mRNA的两端,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 .图中核糖体上发生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同于DNA复制的是 . 44.下面为小麦的五种不同育种方法示意图: (1)图中A、D方向所示的途径表示 育种方式,A→B→C途径所表示 育种方式. (2)A→D、A→B→C、E、F途径所示的育种原理分别是 、 、 、 . (3)E途径的育种过程叫 ,此过程出现优良性状也是不容易的,原因是 . (4)在A→B→C、F途径中,“加倍”过程最常用、最有效的药剂是秋水仙素.原理是 . 45.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而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联系的一种“语言”.据图回答: (1)当人遇到惊吓时,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细胞的信息分子A是来自神经元产生的 ,完成该调节过程的结构基础是 . (2)在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直接作用于甲状腺细胞的信息分子B是来自 分泌的 . (3)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经吞噬细胞处理后, 通过信息分子C作用于B细胞,导致其增殖分化,形成 和 . (4)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其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把神经递质受体当作 ,机体产生神经递质受体的抗体.临床上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度患者,可采用胸腺切除法,目的是抑制造血干细胞发育成 ,不能产生淋巴因子,从而抑制体液免疫的应答. 2016-2017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联合体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1-30题每小题1分,31-40题每小题1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大豆的白花和紫花为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定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是( ) ①紫花×紫花→紫花 ②紫花×紫花→301紫花+110白花 ③紫花×白花→紫花 ④紫花×白花→98紫花+107白花.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分析:显性性状是指在完全显现的条件下,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杂合子一代在自交时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表现出3显性、1隐性的性状分离比. 【解答】解答::①紫花×紫花→紫花,不能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①不能; ②紫花×紫花→301紫花+101白花,性状分离比接近3:1,可以判断紫花对白花是显性性状,②能; ③紫花×白花→紫花,可以判断,紫花对白花是显性性状,③能; ④紫花×白花→98紫花+107白花,相当于测交实验,不能判断显隐性关系,④不能. 故选:B. 2.下列有关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 B.“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C.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提出了等位基因的说法 D.“F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D:d=1:1)”属于推理内容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六个基本环节.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遗传规律;孟德尔的假说内容有: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生物体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为了验证假说,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进行验证. 【解答】解:A、由孟德尔假说内容可知:“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A正确; B、为了验证假说,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进行验证,B正确; C、等位基因不是由孟德尔提出的,是在多年后由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提出的,C错误; D、“F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D:d=1:1)”是由“生物体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这一假说内容通过推理获得的,属于推理内容,D正确. 故选:C. 3.下列关于杂合子和纯合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杂合子的双亲至少一方是杂合子 B.纯合子测交后代都是纯合子 C.纯合子的细胞中无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 D.杂合子自交的后代全都是杂合子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 【分析】 纯合子是在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纯合子自交后代仍然是纯合子;杂合子是在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遗传因子组成不相同的个体,杂合子自交后代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纯合子之间杂交后代可能是杂合子. 【解答】解:A、隐性纯合子与显性纯合子杂交,后代是杂合子,A错误; B、显性纯合子测交后代都是杂合子,B错误; C、纯合子的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为相同的基因,故无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C正确; D、杂合子自交后代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D错误. 故选:C. 4.小鼠中有一种黄色毛皮的性状,其杂交实验如下: 实验一:黄鼠×黑鼠→黄鼠2378只,黑鼠2398只,比例约为1:1 实验二:黄鼠×黄鼠→黄鼠2396只,黑鼠1235只,比例约为2:1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小鼠毛皮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 B.小鼠中不存在黄色纯种个体 C.小鼠毛皮的黑色对黄色为显性 D.小鼠中不存在黑色纯种个体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实验二中黄鼠×黄鼠的后代出现黑鼠,发生了性状分离,说明小鼠毛皮的黄色对黑色为显性;又后代黄鼠:黑鼠≈2:1,说明黄鼠中显性纯合体胚胎致死.实验一中,黄鼠×黑鼠的后代黄鼠:黑鼠≈1:1,说明亲代黄鼠是杂合体. 【解答】解:A、小鼠毛皮颜色的遗传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错误; B、根据实验二后代黄鼠:黑鼠≈2:1,可判断小鼠中不存在黄色纯种个体,B正确; C、根据实验二,可判断小鼠毛皮的黄色对黑色为显性,C错误; D、小鼠中黑色个体都是隐性纯种个体,D错误. 故选:B. 5.大鼠的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黄色大鼠与黑色大鼠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2黑色大鼠与米色大鼠杂交,其后代中出现米色大鼠的概率为 B.F2中灰色大鼠纯合子概率为 C.F1和F2中灰色大鼠均为杂合子 D.F1与黄色亲本杂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大鼠的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和a、B和b表示).F1灰色自交后代为灰色:黄色:黑色:米色=9:3:3:1,说明F1的基因型为AaBb,灰色的基因型为AB,黄色的基因型为Abb(或aaB),黑色的基因型为aaB(或Abb),米色的基因型为aabb.假设黄色的基因型为Abb,黑色的基因型为aaB,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黄色)×aaBB(黑色). 【解答】解:A、F2黄色大鼠的基因型及概率为AAbb()、Aabb()、其与米色大鼠(aabb)杂交,其后代中出现米色大鼠的概率为×=,A错误; B、F1灰色的基因型为AaBb,F2中灰色大鼠纯合子的基因型为AABB,概率为,B错误; C、F1灰色的基因型为AaBb,F2中灰色大鼠的基因型为A_B_,既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C错误; D、F1的基因型为AaBb,其与黑色亲本(aaBB)杂交,后代只有2种表现型,即灰色(AaBB、AaBb)、黑色(aaBB、aaBb),D正确. 故选:D. 6.下列有关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者形成过程中都出现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现象 B.二者形成过程中都有染色体的复制和均分,二者所含遗传物质均是正常体细胞的一半 C.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不同的地方是精子需变形,卵细胞不需要变形,其余完全相同 D.形成100个受精卵,至少需要100个精原细胞和100个卵原细胞 【考点】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分析】精子的形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不同点 形成部位 精巢 卵巢 过 程 变形期 无变形期 性细胞数 一个精母细胞形成四个精子 一个卵母细胞形成一个卵细胞 细胞质的分配 均等分裂 不均的分裂 相同点 成熟期都经过减数分裂,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解答】解:A、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都出现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现象,A正确; B、二者形成过程中都有染色体的复制和均分,二者所含细胞核遗传物质均是正常体细胞的一半,B错误; C、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不同的地方是:场所、细胞质分裂方式、是否需要变形、结果,C错误; D、一个卵原细胞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而一个精原细胞可形成4个精子,因此形成100个受精卵,至少需要25个精原细胞和100个卵原细胞,D错误. 故选:A. 7.若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DNA数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有关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A→B可表示染色体复制 B.B→C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 C.C→D可表示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 D.D→E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全过程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根据题意和曲线图分析可知:图示为一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变化曲线图,其中A→B段是DNA复制形成的;B→C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也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C→D段是着丝点分裂导致的;D→E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也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解答】解:A、A→B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由1变为2,是由于间期DNA复制形成的,A正确; B、B→C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也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B正确; C、C→D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由2变为1,是由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的,C正确; D、D→E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D错误. 故选:D. 8.下列有关受精作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受精作用包括精子和卵细胞的相互识别和融合 B.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精子 C.受精卵中的核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D.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与本物种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一致 【考点】受精作用. 【分析】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 【解答】解:A、受精作用包括精子和卵细胞的相互识别和融合,A正确; B、受精卵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精子,但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都来自卵细胞,B错误; C、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C正确; D、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D正确. 故选:B. 9.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B.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 C.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 D.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分析】 常染色体遗传病与性别无关,X染色体上的遗传病一般与性别有关;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是患者,女患者多于男患者;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男患者多于女患者;一般来说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较高,且患者在世代中一般具有连续性,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较低,一般具有隔代遗传的特点. 【解答】解:A、短指是常染色体遗传病,发病率与性别无关,A错误; B、白化病是隐性遗传病,一般具有隔代遗传的特点,B错误; C、红绿色盲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女患者的父亲是患者,C正确; D、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一般男患者少于女患者,D错误. 故选:C. 10.果蝇白眼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显性性状为红眼.下列哪组杂交子代中,通过眼色就可直接判断果蝇的性别( ) A.白眼雌蝇×白眼雄蝇 B.杂合红眼雌蝇×红眼雄蝇 C.白眼雌蝇×红眼雄蝇 D.杂合红眼雌蝇×白眼雄蝇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果蝇眼色的遗传为伴X遗传,红眼对白眼为显性,设受A和a这对等位基因控制,则雌果蝇有:XAXA(红)、XAXa(红)、XaXa(白);雄果蝇有:XAY(红)、XaY(白).据此答题. 【解答】解:A、XaXa(白雌)×XaY(白雄)→XaXa(白雌)、XaY(白雄),所以不能通过颜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A错误; B、XAXa(杂合红雌)×XAY(红雄)→XAXA(红雌)、XAXa(红雌)、XAY(红雄)、XaY(白雄),所以不能通过颜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B错误; C、XaXa(白雌)×XAY(红雄)→XAXa(红雌)、XaY(白雄),所以可以通过颜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C正确; D、XAXa(杂合红雌)×XaY(白雄)→XAXa(红雌)、XaXa(白雌)、XAY(红雄)、XaY(白雄),因此不能通过颜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D错误. 故选:C. 11.下列关于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B.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基因 C.等位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D.非等位基因位于两条染色体上 【考点】基因与DNA的关系. 【分析】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包括DNA和蛋白质.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一条DNA上有许许多多的基因,一个基因只是DNA上的一个片段,生物的各种性状都是分别有这些不同的基因控制的. 【解答】解:A、DNA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少量存在于细胞质中,故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A正确; B、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B错误; C、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C错误; D、非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或非同源染色体上,可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D错误. 故选:A. 12.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1、2、3、4四个试管中,依次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的是( ) A.3和4 B.1、3和4 C.2、3和4 D.1、2、3和4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分析】在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脂质等物质分离开,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单独的、直接的去观察它们的作用,最后发现只有加入S型细菌DNA的有S型的产生,最终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解答】 解: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3、4三个试管内因为没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R型细菌都不会发生转化,因此只有R型细菌;1号试管因为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会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但是发生转化的R型细菌只有一部分,故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存在. 故选:D. 13.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 A.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C.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培养时间过长,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噬菌体由蛋白质和DNA构成的,S是蛋白质的标记性元素,P是DNA的标记性元素,因此用35S 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由于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因此保温一段时间后,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 【解答】解:A、离心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也会进入到沉淀物中,不会出现上述实验现象,A错误;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未与细菌分离,而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因此上清液中不会出现较多的放射性,B错误; C、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如果培养时间过长,就会使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使上清液中也出现放射性,C正确; D、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O、N,有的含有P、S,而且P元素的含量很少,因此不用P元素标记蛋白质,D错误. 故选:C. 14.以下与遗传物质相关的叙述,正确是( ) A.豌豆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的遗传物质是RNA B.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碱基数等于磷酸基数 C.T2噬菌体内,由碱基A、C、G参与组成的核苷酸共有6种 D.甲型H1N1病毒的遗传物质中含有C、H、O、N、S等元素 【考点】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实验;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2、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其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 3、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解答】解:A、豌豆细胞核的遗传物质和细胞质的遗传物质都是DNA,A错误; B、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碱基数等于磷酸基数,B正确; C、T2噬菌体内只有DNA一种核酸,因此由碱基A、C、G参与组成的核苷酸共有3种,C错误; D、甲型H1N1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其组成元素有C、H、O、N、P,D错误. 故选:B. 15.下列有关DNA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的一条单链上相邻碱基之间以氢键连接 B.DNA分子结构改变,生物的性状一定改变 C.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能进行DNA复制 D.对于任意双链DNA而言, =K在每条链都成立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脱氧核苷酸链,DNA分子一般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由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解答】解:A、DNA一条单链上相邻碱基之间以﹣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A错误; B、DNA双螺旋结构改变,碱基序列不变,性状不会发生改变,B错误; C、细胞核、细胞质中的DNA都可以通过DNA复制传递遗传信息,C正确; D、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任意双链DNA而言, =1,两条单链中的该比值互为倒数,D错误. 故选:C. 16.一个mRNA分子有m个碱基,其中G+C有n个;由该mRNA合成的蛋白质有两条肽链.则其模板DNA分子的A+T数、合成蛋白质时脱去的水分子数分别是( ) A.m、 B.m、 C.2(m﹣n)、﹣1 D.2(m﹣n)、﹣2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 【分析】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其中转录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3、DNA(或基因)中碱基数:mRNA上碱基数:氨基酸个数=6:3:1. 【解答】解:(1)一个mRNA分子有m个碱基,其中G+C有n个,则A+U=m﹣n,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该mRNA的模板DNA分子的A+T数目=2(m﹣n); (2)DNA(或基因)中碱基数:mRNA上碱基数:氨基酸个数=6:3:1.一个mRNA分子有m个碱基,则其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含有氨基酸数目为,因此合成蛋白质时脱去的水分子数目=氨基酸数目﹣肽链数=﹣2. 故选:D. 17.下列有关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DNA复制、转录及翻译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核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参与翻译过程 C.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原料依次是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 D.DNA复制、转录都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翻译则以mRNA为模板 【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分析】DNA分子复制是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每个DNA分子各含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的过程;转录是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 的过程;翻译是在细胞质中,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解答】解:A、DNA复制、转录及翻译过程分别以DNA、DNA和mRNA为模板,所以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正确; B、由于翻译在核糖体中进行,所以核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需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参与翻译过程,B正确; C、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分别产生DNA、RNA和蛋白质,它们的基本单位分别为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所以需要的原料依次是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C正确; D、DNA复制是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进行的,转录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翻译则以mRNA为模板,D错误. 故选:D. 18.某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导致氢键总数减少了一个(A﹣T间2个,G﹣C间3个),则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基因可能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 B.突变后翻译过程可能提前终止 C.突变后的基因中A与C含量可能不占该基因总碱基的一半 D.该基因突变可能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1、有关基因突变,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2)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3)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2、双链DNA分子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由此可推知,双链DNA分子中非互补配对碱基之和占碱基总数的一半. 3、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例. 【解答】解:A、由题意知,某基因发生了一个碱基对的变化,导致氢键总数减少了一个,可能是碱基对发生了替换,即A﹣T碱基对替换了G﹣C碱基对,A正确; B、突变后的密码子可能变成了终止密码子,使翻译过程提前终止,B正确; C、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基因中非互补配对碱基之和占碱基总数的一半,即使发生基因突变也不会改变该比例,C错误; D、基因发生突变后会变为其等位基因,可能改变该种群的基因频率,D正确. 故选:C. 19.下面有关基因重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 B.基因重组产生原来没有的新基因,从而改变基因中的遗传信息 C.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达为新的表现型 D.基因重组能产生原来没有的新性状组合 【考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分析】1、基因重组的概念: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类型: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解答】解:A、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A正确; B、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基因,但可产生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改变基因中的遗传信息,进而产生原来没有的新基因,B错误; C、由于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达为新的表现型,C正确; D、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进而产生原来没有的新性状组合,D正确. 故选:B. 20.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可能导致染色体的结构或基因序列的变化.下列甲、乙分别表示两种常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模式,丙、丁、戊分别表示某染色体变化的三种情形.下列有关叙述的是( ) A.甲可以导致戊的形成 B.甲可以导致丁或戊的形成 C.乙可以导致戊的形成 D.乙可以导致丙或丁的形成 【考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分析】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 染色体结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 【解答】解:甲表示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乙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丙表示重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丁表示基因突变;戊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所以乙可以导致戊的形成. 故选:C. 21.某研究学习小组以“研究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子课题,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下列调查的遗传病与选择的方法最合理的是( ) A.白化病,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 B.红绿色盲,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C.软骨发育不全,在市中心随机抽样调查 D.糖尿病,在患者家系中随机调查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分析】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其遗传方式. 【解答】解:A、研究白化病的遗传方式,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A错误; B、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其遗传方式,B正确; C、研究软骨发育不全的遗传方式,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C错误; D、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糖尿病为多基因遗传病,D错误. 故选:B. 22.鼠尾草的雄蕊高度专化,成为活动的杠杆系统,并与蜜蜂的大小相适应.当蜜蜂前来采蜜时,根据杠杆原理,上部的长臂向下弯曲,使顶端的花药接触到蜜蜂背部,花粉便散落在蜜蜂背上.由此无法推断出( ) A.雄蕊高度专化的鼠尾草将自身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的概率更高 B.鼠尾草雄蕊的形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鼠尾草属于自花传粉植物 D.鼠尾草花的某些形态特征与传粉昆虫的某些形态特征相适应,属于共同进化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雄蕊高度专化的鼠尾草将自身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的概率更高,A正确;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鼠尾草雄蕊的形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判断出鼠尾草属于自花传粉植物,C错误; D、鼠尾草花的大小、形态等,常与传粉昆虫的大小、形态、口器的类型和结构等特征相适应,属于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C. 23.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 ) 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内环境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解答】解: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故选:B. 24.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神经纤维上的刺激位点,甲、乙是分别置于神经纤维B、D上的电位计,可记录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A为骨骼肌,C为神经中枢.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刺激a点会引起A的收缩,不属于反射活动 B.刺激b点,甲、乙两电位计都可记录到电位变化 C.若刺激a点,乙电位计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表明反射弧的某部位已经受损 D.刺激b点,b处的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解答】解:A、用a刺激神经是刺激的传出神经,骨骼肌接受到刺激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但是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是属于反射活动,A正确; B、b点位于传入神经上,所以刺激b点,甲、乙两电位计都可记录到电位变化,B正确; C、若刺激a点,乙电位计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原因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错误; D、刺激b点,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D正确. 故选:C. 25.如图所示是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图解,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兴奋可以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由⑥⑦⑧构成的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B.释放④的过程需要②提供能量,所以属于主动运输过程 C.结构③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D.⑤具有特异性,一般是由蛋白质组成的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图解,其中①为轴突;②为线粒体;③为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④为神经递质;⑤为突触后膜上的受体;⑥为突触前膜;⑦为突触间隙;⑧为突触后膜. 【解答】解:A、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需要通过突触结构,突触包括⑥为突触前膜、⑦为突触间隙和⑧为突触后膜,A正确; B、④为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的,该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B错误; C、结构③为突触小泡,是由高尔基体“出芽”形成的,C正确; D、⑤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具有特异性,一般是由蛋白质组成的,D正确. 故选:B. 26.近年,有人利用肉毒杆菌毒素进行除皱美容,这遭到了部分专家的质疑.肉毒杆菌毒素是从肉毒杆菌中提取的毒蛋白,是自然界已知的最强的神经毒素.它能选择性地阻遏乙酰胆碱(递质的一种)的释放过程,这种毒素对兴奋传递的作用是( ) A.使兴奋的传递中断 B.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C.使兴奋的传递加速 D.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经过突触时会发生信号转换,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解答】解:据题干分析,肉毒杆菌毒素能选择性地阻遏乙酰胆碱(递质的一种)的释放过程,使电信号不能转换为化学信号,从而使兴奋的传递中断. 故选:A. 27.如图是下丘脑与其直接或间接支配的有关腺体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为下丘脑,b为下丘脑直接支配的腺体 B.b的分泌物作用的靶细胞可以是多种细胞 C.a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D.c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但不具有分泌功能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 1、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2、分析题图:以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为例,则b为甲状腺,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反馈调节;a为垂体,其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c为下丘脑,其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A、a为垂体,b为垂体直接支配的腺体,A错误; B、b为垂体,其分泌物作用的靶细胞可以是多种细胞,B正确; C、c为下丘脑,其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C错误; D、c为下丘脑,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也具有分泌功能,D错误. 故选:B. 28.如图表示一个健康人饭后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进食后1h内,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使血糖浓度升高 B.胰岛素在发挥作用后不改变,可长时间持续起作用 C.进食2h后血糖趋于稳定,调节血糖的激素停止分泌 D.进食后,肌细胞等对糖的摄取和储存速率将会加快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进食后,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浓度升高,则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升高血糖的是胰高血糖素,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解:A、进食后1h内,血糖浓度升高,则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A错误. B、胰岛素在发挥作用后,被相关酶分解失去活性,B错误. C、进食2h后血糖趋于稳定,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使得血糖处于相对稳定状态,C错误. D、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肌细胞等对糖的摄取和储存速率加快,进而降低血糖,D正确. 故选:D. 29.烟台冬泳爱好者入水后,勤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 A.兴奋中枢祌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C.通过神经凋节减少汗腺分泌 D.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寒冷时体温调节的过程为: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A、冬泳爱好者入水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肌肉收缩使产热增加,同时散热减少,以维持体温恒定,A正确; B、促进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B错误; C、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以减少散热,C正确; D、寒冷引起的毛细血管收缩属于神经调节,D正确. 故选:B. 30.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吞噬细胞不参与特异性免疫 C.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D.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一般来自于体外,但是人体的癌细胞也属于抗原.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解答】解:A、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A错误; B、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的抗原的吞噬、处理和呈递,B错误; C、HIV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免疫缺陷病,C错误; D、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D正确. 故选:D. 31.纯合的黄色(YY)豌豆与绿色(yy)豌豆杂交得F1,F1自交,选取F1所结的黄色种子全部种下,植物长成后,自然状态下受粉,则这些植株所结的种子中,黄色与绿色的比例是( ) A.1:1 B.3:1 C.5:1 D.6:1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纯合的黄色(YY)豌豆与绿色(yy)豌豆杂交得F1,F1的基因型为Yy,F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为YY(黄色):Yy(黄色):yy(绿色)=1:2:1.据此答题. 【解答】解:F1所结的黄色种子中,YY占,Yy占,其中YY自交后代均为YY(黄色),Yy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后代为(YY、Yy、yy),因此这些植株所结的种子中,黄色与绿色的比例是(): =5:1. 故选:C. 32.小麦粒色受不连锁的三对基因A/a、B/b、C/c控制.A、B和C决定红色,每个基因对粒色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a、b和c决定白色.将粒色最浅和最深的植株杂交得到F1.F1的自交后代中,与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表现型相同的概率是( ) A. B. C. D.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解答】解:已知小麦粒色受不连锁的三对基因A/a、B/b、C/c控制,三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B和C决定红色,每个基因对粒色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a、b、c决定白色.因为每个基因对粒色增加效应相同且据叠加性,所以后代表现型与Aabbcc相同的个体有Aabbcc、aaBbcc、aabbCc.将粒色最浅和最深的植株杂交,就是AABBCC与aabbcc杂交,则F1为AaBbCc.让F1AaBbCc自交,将三对基因分别考虑,Aa×Aa后代是Aa的概率为,后代是aa概率为;Bb×Bb后代是Bb的概率为,后代是bb概率为;Cc×Cc后代是Cc的概率为,后代是cc概率为.所以后代表现型与Aabbcc相同的概率为Aabbcc(××=)+aaBbcc(××=)+aabbCc(××=)==. 故选:B. 33.图是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数字代表染色体,字母代表基因)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由图甲可以确定该动物是雄性,且其性染色体的组成为XY B.乙细胞表明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单体片段互换的基因重组 C.甲细胞若用秋水仙素处理,则将阻止着丝粒的分裂 D.丙图一定是次级精母细胞,且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分析】分析题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解答】解:A、图甲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象,而且细胞质均等平分,称为初级精母细胞,由此可以确定该动物是雄性,但其性染色体的组成为XY或ZZ,A错误; B、乙图代表有丝分裂后期,A和a可能是基因突变形成的,不会发生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基因重组,B错误; C、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但不能阻止着丝点的分裂,C错误; D、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称为次级精母细胞,该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其产生的子细胞只有一个染色体组,D正确. 故选:D. 34.减数分裂异常时会产生不含X染色体的异常卵子.研究表明,这种异常卵子与正常的含X染色体的精子结合成XO型受精卵可发育成个体,而与正常的含Y染色体的精子结合成YO型受精卵则不能发育成个体.据此推测X染色体上含有个体发育必需的基因.X、Y染色体有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如图所示:你认为上述个体发育必需的基因位于( ) A.Ⅱ B.Ⅰ C.Ⅰ和Ⅱ D.Ⅲ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X染色体上非同源区(Ⅰ)上的基因在Y上没有等位基因,Y染色体上非同源区(Ⅲ)上的基因在X上没有等位基因,X、Y染色体的同源区(Ⅱ)上在X、Y上有相应的等位基因. 【解答】解:因为Y0不能存活而X0能,所以个体发育必需的基因一定在X染色体特有的序列上,即Ⅰ区. 故选:B. 35.一种鱼的雄性个体不但生长快,而且肉质好,具有比雌鱼高得多的经济价值.科学家发现这种鱼X染色体上存一对等位基因D﹣d,含有D的精子失去受精能力.若要使杂交子代全是雄鱼,可以选择的杂交组合为( ) A.XdXd×XDY B.XDXD×XdY C.XDXd×XdY D.XDXD×XDY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由于含有D的精子失去受精能力,所以XDY的个体只能产生一种含Y的能受精的精子,而XdY的个体能产生两种含Y和Xd的能受精的精子.据此答题. 【解答】解:A、XdXd×XDY→XdY,杂交子代只有雄鱼,A正确; B、因为含有D的精子失去受精能力,所以不存在XDXD的个体,B错误; C、XDXd×XdY→XDXd、XdXd、XDY、XdY,杂交子代既有雄鱼,也有雌鱼,C错误; D、因为含有D的精子失去受精能力,所以不存在XDXD的个体,D错误. 故选:A. 36.图为真核细胞内某基因结构示意图,共由1000对脱氧核苷酸组成,其中碱基A占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①处后T变为A,则该基因控制的性状一定发生改变 B.该基因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上为3:1 C.DNA解旋酶作用于②部位,限制核酸内切酶作用于①部位 D.该基因复制3次,则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2800个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1、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脱氧核苷酸链,DNA分子一般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由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发生变化的原因:完全显现的条件下,显性纯合子的一个基因发生隐性突变;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基因突变发生在非编码区. 【解答】解:A、①处后T变为A,则该基因控制的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A错误; B、由题图可知,该基因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上为1:1,B错误; C、DNA解旋酶水解氢键,作用于②部位,限制核酸内切酶水解磷酸二酯键,作用于①部位,C正确; D、由题意知,该基因是1000个碱基对,其中碱基A占20%,因此鸟嘌呤G=2000×30%=600,复制3次,则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2是7×600=4200个,D错误. 故选:C. 37.如图为某植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示意图,将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的基因型最可能是( ) A.AaaaBBbb B.AB C.ab D.AaBb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某植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该细胞含有12条染色体,4个染色体组.将该植物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是单倍体植株,单倍体植物的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因此控制同一种性状的基因有2个. 【解答】解:A、AaaaBBbb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有4个,即含有4个染色体组,不可能是该植物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的基因型,A错误; B、AB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有1个,即含有1个染色体组,不可能是该植物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的基因型,B错误; C、ab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有1个,即含有1个染色体组,不可能是该植物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的基因型,C错误; D、AaBb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有两个,即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可能是该植物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的基因型,D正确. 故选:D. 3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一定越强 B.若某种群中BB个体占81%,Bb个体占18%,bb个体占1%,则B的基因频率为90% C.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说明了并不是所有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D.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基因频率的计算,生殖隔离的概念. 1、根据种群中基因型频率求解基因频率的方法,即种群中某基因频率=该基因控制的性状纯合体频率+×杂合体频率,计算出B基因频率. 2、生殖隔离是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 【解答】解:A、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不一定越强,不如在无氧环境中,乳酸菌能生存,但人类却不能生存,A错误; B、根据种群中某基因频率=该基因控制的性状纯合体频率+×杂合体频率,则B基因频率=BB%+×Bb%=81%+×18%=90%,B正确; C、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不能繁殖后代,说明这两个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现象,C错误; D、长期的地理隔离往往导致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一般过程,但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如华南虎和东北虎存在地理隔离,但没有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B. 39.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C.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 D.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内环境之所以能保持PH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比如H2CO3 /NaHCO3.过敏反应: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解答】解:A、消化道、呼吸道、膀胱、肺泡等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人体外部环境,A正确; B、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主要在脊髓,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B正确; C、过敏原具有异物性,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功能过强引起的免疫失调病,C正确; D、内环境具有一定的渗透压、酸碱度等理化性质,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D. 40.如图表示淋巴细胞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 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直接分化形成 C.只有a、b、c三类细胞才能识别抗原 D.c、d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DNA不同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转移到胸腺中成熟,所以图中a是T细胞、b是B细胞、c是效应T细胞、d是浆细胞. 【解答】解:A、①和②过程属于反应阶段,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A正确; B、产生抗体的细胞可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直接分化形成,B错误; C、免疫细胞中,只有浆细胞没有识别能力,其他细胞均有识别抗原的能力,C错误; D、c、d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来的,所以它们的核DNA是相同的,而c、d的功能各不相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 41.图甲、乙是两个家族系谱图,乙家族患色盲(B﹣b).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的遗传病,其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 显 性遗传. (2)图甲中Ⅲ﹣8与Ⅲ﹣7为异卵双生(由不同的受精卵发育而来),则Ⅲ﹣8表现型是否一定正常? 不一定 ,原因是 基因型有两种可能 . (3)图乙中Ⅰ﹣1的基因型是 XBXb ,Ⅰ﹣2的基因型是 XBY . (4)若图甲中的Ⅲ﹣8与图乙中的Ⅲ﹣5结婚,则他们生下两病兼患男孩的概率是 . (5)若图甲中Ⅲ﹣9是先天愚型,则其可能是由染色体组成为的卵细胞和的精子受精发育而来,这种可遗传的变异称为 染色体变异 .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分析系谱图:图甲中,患病的1号和2号生了不患病的5号,则该病为显性遗传病;“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由此确定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此可以确定患病个体的基因型,如5号个体基因型为XbXb,由此可以向上推测相关个体基因型. 【解答】解:(1)由分析可知,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我们假设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表示,Ⅱ﹣3基因型为aa,Ⅲ﹣7基因型为aa则Ⅱ﹣4的基因型为Aa,由,Ⅱ﹣3基因型为aaⅡ﹣4的基因型为Aa可知Ⅲ﹣8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者aa. (3)由乙图中Ⅲ﹣5为XbXb 可知Ⅱ﹣4 为XBXb,由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可知Ⅱ﹣4 Xb一定来自正常的Ⅰ﹣1XBXb, Ⅰ﹣2表现正常,基因型为XBY. (4)图甲中的Ⅲ﹣8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为AaXBY的概率是.图乙中的Ⅲ﹣5为aaXbXb我们分别拆开计算Aa×aa则后代中患病的Aa为×=,XBY×XbXb子代患病的XbY的概率是,所以他们生下两病兼患男孩的概率是×=. (5)先天愚型即为21三体综合征,可能的染色体组成是为23A+X的卵细胞和22A+X的精子结合发育而成,也可能是为23A+X的精细胞和22A+X的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这属于染色体变异. 故答案为: (1)常 显 (2)不一定 基因型有两种可能 (3)XBXb XBY (4) (5)23A+X 22A+X(或22A+X 23A+X) 染色体变异 42.某植物花瓣中存在着三种色素,红色、黄色和蓝色,红色与蓝色混合呈现紫色,蓝色与黄色混合呈现绿色,缺乏上述色素的花瓣呈白色.两种色素的生化合成途径如图所示.图中A、B、E代表酶;它们相应的基因可以用同一字母来表示,这些基因是独立遗传的.野生型的基因是显性,并且有编码酶的功能,隐性等位基因表示缺乏这种功能. (1)该植物花色的遗传遵循 自由组合 定律,相关基因对花色的控制是通过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途径实现的. (2)若同时考虑三对等位基因,则能产生含蓝色色素的植株基因型有 2 种,红花的植株基因型有 AABBee、AaBBee、AABbee、AaBbee . (3)如果用纯种紫花品系(甲)与另一纯种蓝花品系(乙)杂交,F1表现全为紫花,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9紫色:3绿色:4蓝色.亲本基因型分别是 AABBEE和aabbEE .F2紫花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比例占 . (4)某花农只有下列三种纯合亲本AAbbee(黄花)、aaBBee(白花)、AAbbEE(绿花),想得到蓝花植株,可选用表现型为 白花和绿花 的亲本杂交,该育种方法依据的主要原理是 基因重组 . (5)该植物的花易受害虫啃食,从而影响花的品质,为了改良该植物的抗虫性,通常从其他物种获得 抗虫 基因,将其与 运载体 结合,构建重组DNA分子,然后导入该植物的体细胞中,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大量的转基因抗虫植株.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该题的解答技巧: 一、根据题干分析不同花色的基因组成,红色为A_B_ee,蓝色为aabbE_,紫色为A_B_E,黄色为A_bbee,绿色为A_bbE,白色为aabbee; 二、根据后代的表现逆推亲本基因型,关键是理解9:3:3:1的特殊比例. 【解答】解:(1)图示中的2途径是白色素在物质A的作用下表现为黄色,黄色在物质B的作用下表现为红色,由此可推知物质A和物质B分别是在A基因和B基因存在的情况下所合成的相应酶,故途径2所体现的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途径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2)根据题意分析已知,红色为A_B_ee,有4种基因型.即AABBee、AaBBee、AABbee、AaBbee.蓝色为aabbE_,即蓝花的植株基因型是aabbEE和aabbEe (3)纯种紫花品系(甲)基因型为AABBEE,纯种蓝花品系(乙)基因型为aabbEE,它们杂交,F1表现全为紫花AaBbEE,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9紫色:3绿色:4蓝色.F2紫花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只有一份,比例占. (4)将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集中到同一个体可以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可选用表现型为白花和绿花的亲本杂交,其原理是基因重组. (5)为了改良该植物的抗虫性,可运用转基因技术,从其他物种获得抗虫基因,将其与运载体结合,构建重组DNA分子,然后导入该植物的体细胞中,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大量的转基因抗虫植株. 故答案为: (1)自由组合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2 AABBee、AaBBee、AABbee、AaBbee (3)AABBEE和aabbEE (4)白花和绿花 基因重组 (5)抗虫 运载体 43.如图表示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请据图回答: (1)科学家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包括图中 A、B、C 所示的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B过程发生在的场所是 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 . (2)D过程表示tRNA运输氨基酸参与翻译,已知甲硫氨基酸和酪氨酸的密码子分别是AUG、UAC,某tRNA上的反密码子是AUG,则该tRNA所携带的氨基酸是 酪氨酸 . (3)图中a、b为mRNA的两端,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 由a到b .图中核糖体上发生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同于DNA复制的是 U﹣A . 【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其中A表示DNA的复制过程;B表示转录过程;C表示翻译过程, 【解答】解:(1)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包括图中的A(DNA的复制)、B(转录)和C(翻译)三个过程.转录发生在的场所是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 (2)已知tRNA上的反密码子是AUG,说明密码子是UAC,对应的氨基酸是酪氨酸. (3)根据肽链合成的长度,长的翻译在前,可知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的方向是由a到b.核糖体上发生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同于DNA复制的是U﹣A. 故答案为: (1)A、B、C 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 (2)酪氨酸 (3)由a到b U﹣A 44.下面为小麦的五种不同育种方法示意图: (1)图中A、D方向所示的途径表示 杂交 育种方式,A→B→C途径所表示 单倍体 育种方式. (2)A→D、A→B→C、E、F途径所示的育种原理分别是 基因重组 、 染色体变异 、 基因突变 、 染色体变异 . (3)E途径的育种过程叫 诱变育种 ,此过程出现优良性状也是不容易的,原因是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 (4)在A→B→C、F途径中,“加倍”过程最常用、最有效的药剂是秋水仙素.原理是 抑制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从而使染色体加倍 .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1、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2、分析题图:AD为杂交育种,ABC为单倍体育种,E为诱变育种,F为多倍体育种,GHIJ是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育种. 【解答】解:(1)图中A→D表示杂交育种;A→B→C表示单倍体育种. (2)A→D表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A→B→C表示单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E表示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F表示多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3)E是诱变育种,所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通过E育种方法获得优良性状品种是不易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低频性. (4)剂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故答案为: (1)杂交 单倍体 (2)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3)诱变育种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4)抑制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从而使染色体加倍 45.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而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联系的一种“语言”.据图回答: (1)当人遇到惊吓时,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细胞的信息分子A是来自神经元产生的 神经递质 ,完成该调节过程的结构基础是 反射弧 . (2)在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直接作用于甲状腺细胞的信息分子B是来自 垂体 分泌的 促甲状腺激素 . (3)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经吞噬细胞处理后, T细胞 通过信息分子C作用于B细胞,导致其增殖分化,形成 浆细胞 和 记忆细胞 . (4)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其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把神经递质受体当作 抗原 ,机体产生神经递质受体的抗体.临床上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度患者,可采用胸腺切除法,目的是抑制造血干细胞发育成 T细胞 ,不能产生淋巴因子,从而抑制体液免疫的应答.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分析题图:A表示神经递质;B表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C表示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解答】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受神经系统的控制,故A是神经细胞分泌的神经递质;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B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直接促进甲状腺分泌激素. (3)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经吞噬细胞处理后,T细胞通过C(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导致其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和 记忆细胞. (4)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其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把神经递质受体当作抗原,机体产生神经递质受体的抗体.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度患者,可采用胸腺切除法,目的是抑制造血干细胞发育成T细胞,不能产生淋巴因子,从而抑制体液免疫的应答. 故答案为: (1)神经递质 反射弧 (2)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 (3)T细胞 浆细胞 记忆细胞 (4)抗原 T细胞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