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中政治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1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学案1 社会发展的规律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剖析生活实例,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掌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重点) 2.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难点) 3.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难点) 4.理解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5.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重点+难点)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含义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试判断: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 提示 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社会意识决定于社会存在,而不是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从时间上说,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从性质上说,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温馨提示 并不是所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都起促进作用,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15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地位: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作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4.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1)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试判断: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提示 错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改革。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①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②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请思考: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关系吗? 15 提示 错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关系,而是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探究点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议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知识,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2)你知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吗? 答案 (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然反映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2)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类别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物质与意识 15 区别 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区别 作用 对二者关系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依据 对二者关系第一个方面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联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 例1 (2017·浙江11月学考)中华各民族经过迁徙、杂居、通婚和其他各种形式的不断交流,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这表明(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答案 A 解析 经过迁徙、杂居、通婚和其他各种形式的不断交流,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当选。B、C与题意不符;D表述错误。 题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探究点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大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力度,加强城乡统筹,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 (1)我国农村改革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有哪些? (2)列举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两件大事。 答案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开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经济改革;2016年实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是继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为中国农民增收提供了制度保障。 15 准确把握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某一社会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它规定着社会的本质,是人们应该首先或者着重加以解决的矛盾。现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例2 (2016·浙江10月学考)(判断)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和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 答案 T。 题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探究点三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并讲话,他深刻阐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性贡献和重大现实意义,强调中国将继续做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率,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同时指出,建设和谐世界绝不是一两代人可以完成的,需要世世代代潜心探索和艰苦奋斗,期间充满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矛盾和斗争。 (1)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哪些道理? (2)你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吗? 答案 (1)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中国将继续做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率,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②但是,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和谐世界的建立绝不是一两代人可以完成的,需要世世代代潜心探索和艰苦奋斗,期间充满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矛盾和斗争,一些曲折、经验与教训都需要世界各国人民认真总结与把握。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分清社会进步的内涵、原因和趋势 内涵 15 是指社会向前发展,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社会制度的革新,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化和变革 原因 在于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例3 2017年7月11日,大检察官研讨班在贵阳市开班。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出席会议并强调,全国各级检察机关要坚定不移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①改革是对我国司法体制的彻底改变 ②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③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④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司法体制改革,属于对上层建筑的调整,其依据在于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③④符合题意;改革不是彻底改变我国司法体制,①错误;题目没有涉及生产关系,②排除。 题点 社会主义改革 不断调整完善生育政策 培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优势 新中国建立初期有4亿多人口,当时国家没有限制生育,提出“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人们也觉得“多子多福”。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人口已经多达8亿,国家开始关注计划生育问题。1978年,全国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次把“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写入宪法。此后,中共中央发出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的号召。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的富裕和富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5 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我国生育率不断下降。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绝对数下降,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突破两亿,人口老龄化加速,社会负担加重,独生子女政策引发了许多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保持生育政策不变,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不断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可以有效应对和积极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优势,准备更为有利的人口条件。 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子女赡养负担加重。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国家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社会存在要适应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③社会意识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 ④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错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落后于也可能先于社会存在,③错误;②④符合题意。 题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关系 2.不断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可以有效应对和积极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优势,准备更为有利的人口条件。这说明( ) ①社会意识能够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②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③改革能够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④改革能够使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人口政策的调整属于上层建筑的改革,②③符合题意;①④错误。 题点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关系 3.结合材料,请运用唯物史观有关知识,解读我国人口政策的演变。 答案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不断变化,人口政策也要作相应调整。 15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人口政策的调整,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1.2017年是孔子诞辰2 568周年,全球祭孔联盟将继续以此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倡导孔子思想,传播儒家文化。孔子能够生存于今天世人的心中,最根本的还在于他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这说明(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答案 A 解析 几千年前的孔子能够生存于今天世人的心中,最根本的还在于他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说明作为社会意识的孔子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A符合题意;B与题意无关;C、D错误。 题点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滕王阁序》中的“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是《卷珠帘》歌名的由来。这首歌的意境是美人对镜画完红妆,把珠帘卷起来,静静地等待她的心上人归来。这一意境透露了快捷时代的现代人呼唤“慢生活”的内心世界。这表明( ) ①社会心理源于人们内心的需要 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③社会心态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④社会意识的产生有其物质原因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中的“快捷时代”是强调社会存在的状况,呼唤“慢生活”的内心世界是强调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这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④符合题意;①③说法错误。 题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3.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其依据在于( ) A.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C.改革的目的是消除社会基本矛盾 D.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15 答案 D 解析 坚持和完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目的在于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D符合题意;A、B与题意不符;C错误。 题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取代“立案审查制”以来,公民诉权得到了进一步保障,“打官司”变得更加便利。立案登记制改变了过去“信访不信法”的观念,将更多的社会矛盾纳入法治渠道解决,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义重大。由此可见( )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立案登记制的改革 ②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③立案登记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④立案登记制度改革调整和完善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立案登记制”取代“立案审查制”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公民诉权得到了进一步保障,“打官司”变得更加便利,表明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与题意无关。 题点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5.尽管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发展起来,但它取代封建生产关系的过程并不是自然的过程,必须通过其物质承担者即资产阶级所领导的阶级斗争或革命来实现。这说明( ) ①阶级斗争是解决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途径 ②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③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阶级斗争必然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说明阶级斗争是解决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途径,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①③符合题意;②与题意无关;先进阶级反对没落阶级的斗争才会推动社会的发展,④错误。 题点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填T,错误的填F) 1.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 15 答案 T。 2.社会意识具有完全独立性。( ) 答案 F。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3.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 答案 T。 4.“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表明上层建筑有时也能决定经济基础。( ) 答案 F。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不能决定经济基础。 5.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 答案 F。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二、选择题 6.针对农村出现农业劳动力减少、城镇化后的农村土地权属不清、土地抛荒、农业规模经营程度较低等问题,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这表明( ) A.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B.社会存在的发展推动社会意识的同步发展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答案 D 解析 当前农村出现新问题,表明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国务院据此出台了新意见,体现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D符合题意;C材料未体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变化或先于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A、B错误。 题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7.对于进入课堂的古诗文,我们既要结合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对其内涵加以解读,又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赋予其新的内涵。这是因为( ) A.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B.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存在是解开人类历史奥秘的一把钥匙 D.社会意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答案 B 15 解析 材料中的做法是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及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符合题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才是解开人类历史奥秘的一把钥匙,只有正确的、科学的、先进的社会意识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A、C、D错误。 题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8.漫画《举步维艰》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④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漫画《举步维艰》显示旧思想、旧意识、旧观点束缚了人们的腿脚,导致人们举步维艰,这表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与题意不符。 题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9.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政治的变化发展,洋节西风东渐,情人节、圣诞节等,正将它们所负载的价值密码和生活情趣推而广之,人们的人才观念、就业观念、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正被这些新颖、另类的文化所感染、浸润。这表明( ) ①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社会的发展 ②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②观点属于唯心主义观点;题意旨在说明经济、政治的变化发展带来了人们各种观念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反作用,③④符合题意。 题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0.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是( ) A.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造性思维 D.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15 答案 B 解析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道理”这一限定,排除属于辩证法范畴的A、C、D三项,应选B。 题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1.为推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出台政策调整了农村土地制度,允许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程度 B.只要调整生产关系就一定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生产关系的调整必然引起经济基础的根本变化 答案 C 解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A错误;只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错误;D错在“必然”上;题干主要说明了国家通过调整生产关系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应选C。 题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2.漫画蕴含的哲理是( ) 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 ②生产方式变革能够引起社会性质的变化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漫画反映的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政府采购(经济基础)的影响,③④符合题意,故应选D。 题点 综合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13.北京的四合院一般正房高于侧房,面积也比侧房大。住房安排上一般是家长住在正房,晚辈住在厢房或者是耳房,一家老少,从上到下,什么辈分的人住什么样的房,一切都是按规矩来。四合院的房屋布局合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人伦礼节,这反映了( ) A.传统思想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B.观念变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社会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D.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5 答案 C 解析 北京的四合院从布局到入住都体现了人伦礼节等中国传统道德的内容,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关系的体现,说明社会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C符合题意;A夸大环境的作用是错误的;B夸大观念的作用;D与题意无关。 题点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4.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全面深化改革( ) ①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②标志着我们党完成了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任务 ③表明科学理论源于社会实践,又反过来决定社会发展进程 ④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①④正确指出了改革的本质及其必要性,符合题意;②“完成了”与客观事实不符;③“决定”表述错误。 题点 综合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15.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要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这是因为( ) ①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调整就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②改革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③生产关系变化是引起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变革的根本原因 ④社会发展只能在社会基本矛盾不断解决中实现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题意强调通过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就是在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也说明改革的作用,②④正确;①③错误。 题点 改革的性质和目的 1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下列选项能正确反映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的是( ) ①充分发挥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重要作用 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③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15 A.③→②→④ B.②→①→③ C.④→③→① D.①→④→② 答案 A 解析 加快科学技术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体现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要发展生产力还必须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其运行顺序应该是: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调整上层建筑,故应选A;①只涉及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发展,与题意无关。 题点 综合考查社会发展规律 17.历史的行进,有着长河漫漫中的固有态势,也有在现代化转型中的新河道探寻。然而,历史进程改进的是手段和方法,不变的是人类社会对光明大道、对至善目标的追寻。下列观点能揭示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的是( )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B.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着相同目标 C.信念和理念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答案 D 解析 历史进程改进的是手段和方法,不变的是人类社会对光明大道、对至善目标的追寻,这体现了D;A、B、C都不符合题意。 题点 综合考查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三、综合题 18.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全球性挑战更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 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困扰世界的问题。 “命运共同体”一词,植根于传承千百年的中华文化。外交是历史文化的映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世界大同”“天人合一”等中华文化的接续传承,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中国外交理念一脉相承。 习近平提出,“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只有各国都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才能共同应对挑战”。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当今世界潮流与历史大势,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和担当。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相关知识,谈谈对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15 答案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应该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并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顺应了当今世界潮流与历史大势,有着光明的未来。 19.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中国经济将从要素与投资驱动更多地转向改革与创新驱动——以市场改革开路,激发创新活力,从而增加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已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求。不断注重质量、效益,促使中国经济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需要运用法治严格规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市场主体“法无禁止皆可为”、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新思维,进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结合材料,请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知识,说明“以市场改革开路”与“树立法治新思维”是如何遵循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 答案 (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中国经济——以市场改革开路,激发创新活力,能够注重质量效益,促使中国经济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通过市场改革开路,突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新活力与增强内生动力,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树立法治新思维,才能严格规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适应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客观要求,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1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