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 新版
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考试时间共90分钟,满分100分 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先秦文献记载: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其中蕴含着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该文献应出自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2.谭嗣同在其著作《仁学》中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 荀学也,皆乡愿也。(注:孔子曾说——乡愿,德之贼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 愿工媚大盗。”其言论意在指出 A.秦朝政治制度的残暴本质 B.荀子思想维护专制统治的特征 C.中国政治思想单一的缺陷 D.官僚背离仁政传统的失误 3.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 “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遵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难示警, 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 直接政治效果是 A.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加强了君主的道德修养 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形成“天人感应”的政治观 4.汉武帝时期的太学,虽然规模非常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50名博士弟子,但却 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自汉昭帝时代起,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 太学生已达到三万多人。太学教育的发展 - 9 - A.宣扬了黄老“无为”学说 B.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C.提高了官员执政能力 D.缓和了西汉以来的阶级矛盾 5.中国著名思想史研究专家华山在论述朱熹与陆九渊的学说时,认为朱陆两家对哲学 的看法基本站在同一立场,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以下陆九渊的言论中能为学者华山 的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A.“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B.“中庸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格物之方” C.“此理在宇宙间固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损” D.“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6.唐高祖在武德八年(625年)下诏明确规定:“老教、孔教,此土元基;释教后兴, 宜崇客礼。今可先老,次孔,末后释宗。”这说明唐高祖的宗教政策 A.结束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抵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C.顺应了三教并存的现实 D.使三教相互牵制与监督 7.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他指出“夫欲正义,是利之也。若不谋利,不正可矣”。这表明李贽 A.有意处处与当权者作对 B.完全否认儒家思想的说教 C.主张人应当有正当的私欲 D.认为人都有自己的是非标准 8.史学家陈旭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写道:“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可以说,代代 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下列思想中与材料中所说的“转变迹象”无关的是 A.“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B.“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C.“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9.李约瑟、黄仁宇在《中国社会的特质》一文中说,“中国的思想家更倾向于将宇宙视 为有机统一的整体,而在要对宇宙各部分的内部机制加以分析时畏缩不前,并且一贯 拒绝在精神和物质之间画出清晰的界限”。这表明作者认为 A.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轻理论 B.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轻实验 C.中国古代科技缺乏创新性 D.“天人合一”的思想抑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10.唐代节度使冯宿曾奏请朝廷:“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日历)鬻于市。 - 9 - 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违背)敬授之道。”这一材料 说明 A. 唐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松弛 B.科技进步推动行政管理方式的变革 C.唐代雕版印刷业已相当发达 D.活字印刷术促进了出版业的发展 11.明朝末年,钦天监依据《大统历》推算日食多次出现错误。1610年再次在推算日外发生日食,有官员认为“天人感应”“灾异尤甚”,有官员认为是钦天监推测日食方法有误,还有官员提出利用西洋历法补充改革传统历法。这表明当时 A.“华尊夷卑”的观念逐渐改变 B.经世致用成为社会思潮 C.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 D.天人感应学说遭到彻底否定 12. 美国学者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中称: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 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与此对应, 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他认为导致中国科技停 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科举考试是以儒家经典作为主要内容 B.传统生产方式的封闭性和保守性 C.专制制度对科技人才的束缚 D.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重道轻器”等思想的影响 13.梁启超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说:“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 问题,其精金美玉、字字可信可宝者,《诗经》其首也。”他强调《诗经》 A.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B.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C.具有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 D.《诗经》记载的内容都真实可靠 14.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介绍某国政治制度,说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州)公举一 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 然”。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 A.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 B.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C.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 D.使人们茅塞顿开,主张政治变革 15.1877年曾担任李鸿章幕僚的马建忠在《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中说,“学校建而 志士日多,议院立下情而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这 表明马建忠 - 9 - A.已找到强国御侮之道 B.主张全盘西化 C.表达了洋务派的核心主张 D.已开始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的藩篱 16.钱玄同在《新青年》上说:“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 必须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 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这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的新青年热烈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B.辛亥革命促进了国人思想的觉醒 C.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动摇 D.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17.20世纪早期,一位旧派人士在抨击某运动时说:“近阅坊间之出版物,间有主张破 除旧有伦教,毁裂吾国固有文学,以期改造一新社会者。……青年学子,根植薄弱, 骤睹新奇之说,易启混淆之心,于操行学业前途极有关系。”他针对的是 A.中体西用思潮 B.维新变法思潮 C.社会主义思潮 D.民主主义思潮 18.陈先初先生在《五四时期民主观念的演变路径》中提到“在新文化运动向前推进的 同时,国内外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势…… 民主观念又开始了新的转变”这里“新的转变”指 A.实践英国自由主义民主 B.效仿法国激进主义民主 C.追求俄国苏维埃式民主 D.实行德国保守主义民主 19.中国近代思想家们在宣扬自由时更多的是强调群体的自由,而西方启蒙思想家在宣 扬自由时更多的是强调个体的自由。导致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十分沉重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C. 中国的思想家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 D. 中国传统文化压抑和扼杀了人性 20.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思维导图,说明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 历程 - 9 - A.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B.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过程 21.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A. 拥护国民大革命 B. 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C. 主张选择资本阶级民主道路 D. 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22. 1919年2月9日,发表于《每周评论》的《新时代之根本思想》一文指出:“现在 时代的根本思想,依我看起来,就是个‘德谟克拉西’(民主的译音)……所谓的 ‘德谟克拉西’,就是扫除社会上贵族阶级,用一般民众,组成一个完全平等的社 会团体。所谓‘经济的德谟克拉西’,就是废止资本主义生产,用一般民众,造出 大家是劳动者,大家做了大家用的一个平等的经济组织。”该文 A.拉开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序幕 B.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C.将社会主义的内容注入到民主的口号中 D.呼吁以暴力革命的手段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3.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 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A.维新变法 B.三民主义 C.民主科学 D.改良主义 24.毛泽东在谈到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时说:“他给右派解释共产主义时,画了一个太 极图,他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都包括在我的三民主义里头。”这反映了 A.民生主义是新三民主义中最精华部分 B.新三民主义具有部分的共产主义理想 C.国共两党均赞成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D.民生主义是国共双方合作的政治基础 A B C D 25.下列文献站在不同阶级的立场上都曾经探讨过近代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其中将先 - 9 - 进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成功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变革道路的文献是 26.“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 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 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以下哪部著作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井冈山的斗争》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十大关系》 27.著名党史专家龚育之说:“邓小平和毛泽东,作为战略家,有很大的共同点。”从 中国革命战略和改革战略看,邓小平和毛泽东最大的共同点是 A.重视农村和农民问题 B.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C.能总结党的经验教训 D.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28.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 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 行的探索是 A.发展外向型经济 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C.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9.1980年,中断17年的电影“百花奖”恢复举办。选票是随《大众电影》杂志发出的, 每本只有一张选票,不少工厂、学校、机关团体一两千人中只有一两份《大众电影》。 评选结果是,故事片《吉鸿昌》得票14万张,纪录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 得票21万张,美术片《哪吒闹海》得票42万张。这种情况反映了 A.“百花奖”促进了《大众电影》的销售 B.人们相对更喜欢美术片 - 9 - C.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 D.电影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 30.1974年10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中写道:“历史事实证明,新中国成立后十 七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教育制度、教学方 针和方法几乎全是旧的一套。”该观点 A.准确地总结了“文革”前17年教育工作问题 B.没有看到“文革”前17年教育事业的成就 C.标志着教育工作中“左”倾错误的结束 D.错误否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31.26年前,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的苏明娟以其一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登上了“希 望工程宣传画”(见下图)。这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实行“科教兴 国”战略的重要环节是加紧 A.进行扫盲工作 B.普及义务教育 C.发展职业教育 D.发展高等教育 32.阿尔及利亚的一份报纸中曾这样评论我国的一项科技成就:“被自由世界‘抛’在 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从1949年就开始向社会主义奋勇前进,在短期内实现了巨 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其中取得“东方红” 成就的重要原因是 A.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 B.苏联长期的技术支持 C.艰苦奋斗拼搏的结果 D.雄厚物质基础的保障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33.(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9 - 如果从其社会和政治的角度来看待儒家的这种人生观,即可发现:它的尊老抑幼、崇古贬今、重视现有威权而轻视革新,事实上就已对中国社会稳定而不变的问题提供了一项伟大的历史答案。它是所有保守主义思想体系中最为成功的一个。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材料二 在2000年过程中,我们称之为儒家思想的这个大范围里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有过衰退和复兴的时期,有过多次的改革运动,在传统思想体系内部有过重点的转移乃至革新。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指出费正清如何看待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秦汉以来到20世纪初儒家思想经历了哪几次变革?(10分) 材料三 现代新儒学萌生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真正成型。1941年贺麟发表《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一文,公开提出“新儒家”概念,他认为新儒学就是“吸收、转化、利用、陶熔西洋文化以形成新的儒家思想、新的民族文化。……儒家思想的新开展,是在西洋文化大规模输入后,要求一自主的文化。”可以说,现代新儒学是西方文化大规模输入后,以儒家学说为本位,服膺宋明儒学为主要特征,寻求不同于西方模式的中国现代化道路。 ——摘编自张昭军、孙燕京主编《中国近代文化史》 材料四 追溯现代新儒家发展历程,他们最早以文化改良派代言人的身份出现,纠正“五四“时期非理性主义和反传统的矫枉过正,深入阐释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蕴涵的精神,始终保存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力。现代新儒学在促进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的复兴方面献出自己的一份力。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大多是学贯中西的学者,他们能公正的看待中西文化积极与消极的因素,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动儒学的现代转型。 现代新儒学融合了传统的儒家思想与现代的精神,摒弃了旧有的封建思想,这样的新儒学思想适合现代的发展。现代新儒家立足于本民族文化推动儒学现代转型,无疑为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大舞台发展指明方向。 ——么澜《浅析现代新儒家的内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现代新儒学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13分) - 9 - 3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科技史上有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1900—1995)在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进行研究后指出: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 针对这一疑问,有以下两种观点: ①科举制度扼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请你从中选择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运用相关史实加以论证,做到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35.(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这就决定了义利观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比如,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它更多地强调精神,以便于战胜在物质上强于我们的敌人;在国家或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或集体的利益,以便于在国破家亡中救亡图存;等等。 ——郑永扣《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义利观理论形态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 “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绝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 ——1980年8月,邓小平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义利观。(7分)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造成以上两种不同义利观的原因。(8分) - 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