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第Ⅰ卷 一、单选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 当②④两处旗杆正午影子等长时,太阳直射的纬度是 A. 15°N B. 15°S C. 10°N D. 23°26′S ‎2. 若图中经线经度为30°E,当北京时间为12时时,④处旗杆影子在一天中达最长,且朝向偏西方向,则该地该日的昼长为_____小时 A. 10 B. 11 C. 12 D. 13‎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图中②位于0°,④位于30°S,当②④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时,太阳直射点位于②④中的纬线15°S,B正确。‎ ‎【2题详解】‎ 太阳高度越小,旗杆影子越长,日出和日落时太阳高度最小,旗杆影子最长,影子朝向偏西方向,说明太阳在偏东方向,为日出时间;当北京时间12点时,30°E地方时为6点,6点日出,根据昼长计算公式,昼长=2×(12-日出时间),可算出昼长为12小时,C正确。‎ 下图中心表示南极,阴影区为3月22日,非阴影部分为3月21日。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 SA的经度是 A. 60°W B. 60°E C. 180° D. 0°‎ ‎4. 此时下列地区的时间是 A. SA的地方时是3月22日24时 B. SB的地方时是3月21日24时 C. 伦敦时间为3月21日6时 D. 北京时间为3月22日12时 ‎【答案】3. A 4. D ‎【解析】‎ ‎【3题详解】‎ 将全球分在两个日期的界线为180°经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过180°经线向东日期减一天。图中心表示南极点,地球顺时针旋转,阴影区为3月22日,非阴影区为3月21日,故SB为180°经线。读图可知SA位于SB以东120°,则SA的经度是60°W,故A正确。‎ ‎【4题详解】‎ 图中心表示南极点,地球顺时针旋转,阴影区为3月22日,非阴影区为3月21日,过180°经线向东日期减一天,则SB为180°经线,经线SA时间为3月22日0:00,即21日的24点;SA地方时为3月22日0:00,180°位于SA以西120°,地方时比SA晚8小时,为16:00;伦敦时间为3月22日4时,北京时间为3月22日12时。故D正确,A、B、C错误。‎ ‎《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然放火作煜(无焰的微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据此及下面“三种辐射”图。完成下面小题。‎ ‎5. 造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的天气系统是 A. 暖锋 B. 冷锋 ‎ C. 反气旋 D. 气旋 ‎6. “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的直接原因是 A. a辐射弱 B. b辐射弱 ‎ C. c辐射弱 D. d作用弱 ‎7. “放火作煜,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原因是 A. “放火作煜”,直接加热提高气温 B. “放火作煜”,可使得b辐射加强 C. “烟气”使大气更多吸收太阳辐射 D. “烟气”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答案】5. B 6. C 7. D ‎【解析】‎ ‎【5题详解】‎ 导致“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由于冷锋过境,气温降低,有大风、降温天气,B正确。暖锋过境气温升高,A错误。反气旋不会造成降水,C错误。气旋一般出现在低压系统,气流是上升气流,不会是北风,近地面气温高形成低压,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天雨初晴,北风寒彻”表明是冬季冷锋过境后的天气现象,由于锋面过后天气转晴,且受冷气团控制,夜间大气逆辐射较弱,易产生霜冻现象。读图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可知,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d为大气的削弱作用。夜间大气逆辐射较弱,c辐射弱,故答案选C项。‎ ‎【7题详解】‎ ‎“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原因是“烟气”的主要成份为CO2,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烟气”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不致于降得过低,D对。“放火作煴”,释放热量不能将大气直接熏暖,A错。“放火作煴”,对地面直接增温影响小,B错。“烟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C错。故选D。‎ 下图为四幅气候类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上述四种气候类型,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9. 有关图中①~④叙述中正确的是 A. ①降水较多时常吹偏东风 ‎ B. ②常年受西风带影响,降水多 C. ③地降水最少时,非洲北部降水多 ‎ D. ④地受台风影响6~7月降水多 ‎【答案】8. B 9. C ‎【解析】‎ ‎【8题详解】‎ 图①气候是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的地中海气候;图②气候是由于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图③和图④气候是都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形成原因相同的是③④气候,ACD错误,B正确。故选B。‎ ‎【9题详解】‎ 图①是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的地中海气候,该地位于北半球,冬季受西南风影响,降水较多,A错误。图②是由于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B错误。图③是温带季风气候,冬季降水少;非洲北部是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多,C正确。图④是亚热带季风气候,6月间降水多是由于受准静止锋影响,7月伏旱,降水少,D错误。故选C。‎ 下图是北半球某地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关于①②③④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地位于高压脊 ‎ B. ②③两地天气晴朗 C. ①④两地的风向大致相同 ‎ D. ②地位于冷锋锋前,③地位于暖锋锋后 ‎11. 下面气压变化,最可能是乙处天气系统过境造成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0. A 11. A ‎【解析】‎ ‎【10题详解】‎ 图中①地等压线由气压高处凸向气压低处,应为高压脊,A正确;③地位于冷锋的锋后,②地位于暖锋的锋前,两地多阴雨天气,BD错误;①地为东南风,④地为西北风,风向相反,C错误。选A。‎ ‎【11题详解】‎ 乙处天气系统是气旋(低压)。过境前气压较高,过境时气压最低,过境后气压升高,曲线①对,A正确。②是高压过境的气压变化,③是冷锋过境气压变化,④是暖锋过境气压变化,BCD错误。故选A。‎ 今年最强台风“利奇马”于8月10日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台风“利奇马”气流运动状况的是 A. B. ‎ C. D. ‎ ‎13. 台风“利奇马”登陆期间,福州市气象台观测,8月10日2:00~10:30该市风向由西北风转为西南风。下列表示该时段台风中心与福州相对位置及行进方向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12. B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登陆我国的台风为北半球的气旋(低压中心),北半球气旋呈逆时针旋转。B图低空逆时针辐合,上升气流,应为北半球气旋,B正确。A图低空顺时针辐散,应该是下沉气流,A错误;C图低空逆时针辐散、下沉气流,应为北半球的反气旋,C错误;D图低空逆时针辐合, 应为上升气流,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台风是低压中心,北半球台风的北侧大致吹东北风,东侧大致吹东南风,南侧大致吹西南风,西侧大致吹西北风。根据题干,福州的风向由西北风转为西南风,说明台风中心开始位于福州东边,再转移到北边,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亚洲象是生活在湿热地区的群居动物,其分布与一定的气候条件相适应。读“历史时期亚洲象分布北界的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4. 自3000年前至明代,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 A. 不断北移 B. 不断南移 ‎ C. 先北移后南移 D. 先南移后北移 ‎15. 图示四个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3000年前全球海平面较低 ‎ B. 宋代时期热带、亚热带向北扩大 C. 明代时期全球冰盖面积较大 ‎ D. 清代时期全球降水增多 ‎【答案】14. B 15. C ‎【解析】‎ ‎【14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甲位置为距今3000年前的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之后为宋代,界线南移到乙,当到达明代时,界线南移至丙,由此看来,自3000年前至明代,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不断南移。故选B项。‎ ‎【15题详解】‎ 亚洲象是生活在湿热地区的群居动物,因此气候温度越高,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所在纬度越高。3000年前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纬度最高,因此说明此时温度最高,海冰融化最多,海平面最高,A错误;宋代时期界线向南移,说全球气候变冷,热带、亚热带向南移,B错误;明代时期的界限最靠北,说明该时期的全球气温最低,因此此时全球冰盖面积较大,C正确;读图可知,清代时期界限北移,说明全球气候又开始变暖,全球各地的降水有的地方增多,有的地方降水减少,D错误。故选C。‎ 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6. 在图中的两幅海水等温线图中,虚线表示洋流,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①是暖流,位于北半球 B. ①位于大陆东岸,②位于大陆西岸 C. ①②均向北流动 D. ②是暖流,位于南半球 ‎17. 如果②洋流在大西洋中,有可能是 ‎ A. 本格拉寒流 B. 巴西暖流 C. 东澳大利亚暖流 D. 加那利寒流 ‎【答案】16. D 17. A ‎【解析】‎ ‎【16题详解】‎ ‎①所在图区温度越向北越低,为北半球,根据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与洋流流向一致,①处为洋流自南向北流,流向水温低的海域,为暖流;②所在图区温度越向南越低,为南半球,洋流自南向北流,流向水温高的海域,为寒流。有两幅图的等温线数值可判断二者皆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中大陆的东侧为自南向北的暖流,符合①图;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中大陆的西侧为自南向北的寒流,符合②图,综上所述D错误,故选D。‎ ‎【17题详解】‎ 据上题分析可知②为寒流,B、C错误;②位于南半球,如果②洋流在大西洋中,有可能是本格拉寒流,A正确;加那利寒流位于北半球,D错误。故选A。‎ ‎18.读印度洋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图,①洋流是受离岸风的影响而形成的上升流,完成问题。‎ 图示洋流环流系统最有可能出现的月份是 A. 1月 B. 6月 C. 3月 D. 11月 ‎【答案】B ‎【解析】‎ ‎【详解】读图可知,图中洋流位于北印度洋海域,北印度洋海域的洋流为冬逆夏顺的季风洋流,图示洋流流向为顺时针,应为北半球夏季的洋流系统,最有可能出现的月份是6月,故选B。‎ 干热岩是温度大于200℃、埋深3~10千米的高温岩体,这种岩体的绝大部分为侵入岩。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图中导致干热岩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0. 青藏高原南部是我国干热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是因为这里 A. 靠近板块交界地带 B. 地壳的厚度较薄 C. 地处高海拔的高原 D. 玄武岩地层广布 ‎【答案】19. A 20. A ‎【解析】‎ 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为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因为三大类岩石都可以转化为岩浆,但岩浆只能转化为岩浆岩,所以甲表示岩浆,以此类推乙表示岩浆岩,丙表示变质岩。‎ ‎【19题详解】‎ 根据题中“干热岩是温度大于200℃、埋深3~10千米的高温岩体,这种岩体的绝大部分为侵入岩”分析,干热岩为岩浆岩,岩浆岩是岩浆上升冷却形成的,图中①表示由岩浆到岩浆岩的过程。故A项正确。‎ ‎【20题详解】‎ A. 青藏高原靠近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地质活动活跃,多断裂发育,岩浆侵入形成丰富的干热岩,故A项正确;‎ B. 地壳的厚度和海拔呈正比,青藏高原海拔高地壳厚,B项错误; ‎ C. 虽然青藏高原是地处高海拔的高原,但海拔高和岩浆侵入之间无因果关系,C项错误;‎ D. 玄武岩为喷出型岩浆岩,不能说明侵入型岩浆岩分布多少,D项错误。‎ 综合分析,A项正确。‎ 下图为全球板块分布的局部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1. 甲、乙两陆地分别属于 A.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B. 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C. 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D. 美洲板块、亚欧板块 ‎22. M、N两处板块边界类型图示依次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①‎ ‎【答案】21. B 22. D ‎【解析】‎ ‎【21题详解】‎ 根据图示中甲乙的位置可知,甲乙分别位于阿拉伯半岛、北非,结合六大板块分布图可知,甲、乙两陆地分别属于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选B。‎ ‎【22题详解】‎ M位于红海附近,处于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N处位于地中海,处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据此结合选项选D。‎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3. 甲岩石可能为 A. 侵入岩 B. 喷出岩 C. 变质岩 D. 沉积岩 ‎2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⑤岩层年龄变老 B. Q为背斜构造 C. ⑥岩层年龄比③岩层老 D. P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答案】23. C 24. A ‎【解析】‎ ‎【23题详解】‎ 甲位于花岗岩附近,是由石灰岩受高温、高压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24题详解】‎ ‎①→⑤岩层为沉积岩,底层先形成,因此岩层年龄变老;Q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构造;⑥侵入③岩层,因此⑥岩层年龄比③岩层新;P为背斜,是良好的油、气构造。‎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5. 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 A. 背斜形成的褶皱山 B. 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C. 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D. 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26. 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图所示不同的是 A. 庐山 B. 喜马拉雅山 C. 华山 D. 泰山 ‎【答案】25. C 26. B ‎【解析】‎ ‎【25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地M相对两侧岩体做上升运动,属于断层中的地垒,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26题详解】‎ 庐山、华山、泰山都属于断层形成的断块山,而喜马拉雅山属于板块挤压碰撞形成。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读下面四幅“海拔5000米的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7.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递变规律是 A. 由热量差异造成的 B. 由水分差异造成的 C. 由热量和水分差异造成的 D. 由海陆分布差异造成的 ‎28. 四座山位置分布纬度最低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27. C 28. B ‎【解析】‎ ‎【27题详解】‎ 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逐渐降低,降水发生变化,从山麓到山顶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会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就是垂直分异。所以垂直分异的基础应是热量和水分差异随海拔不同而变化导致的。故C正确。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是由热量差异造成的,A错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是由水分差异造成的,B错误。山地垂直自然带的递变规律不是由海陆分布差异造成的,D错误。故选C。‎ ‎【28题详解】‎ 海拔相同的山,纬度越低,垂直带谱越多,乙垂直带谱最多,说明纬度最低,故选B。‎ 读某大陆局部地区年降水量图,完成下面小题。‎ ‎29. 图中①②③④的植被类型是 A.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草原、热带雨林 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 C.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温带落叶阔叶林 D. 热带草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雨林 ‎30. 图中植被②-③-④更替的主要原因是 A. 热量的变化 B. 水分的变化 C. 地形的变化 D. 海拔的变化 ‎【答案】29. A 30. A ‎【解析】‎ ‎【29题详解】‎ 根据材料,该区为非洲西北部,根据年降水量及自然带所处的位置可以判断①②③④的植被类型分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稀树草原、热带雨林。A正确,BD 错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位于大陆东岸,C错误。故选A。‎ ‎【30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②③④四种植被所处的位置具有纬度差异,由于太阳辐射自赤道地区向南北两极递减,导致图中②③④植被所处地区热量产生差异,由此影响植被的分布。故A正确。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是由水分差异造成的,B错误。地形的变化、海拔的变化会导致非地带性现象出现,CD错误。故选A。‎ 第Ⅱ卷 二、综合题(40分,每空2分)‎ ‎31.下图表示北半球某地地质构造及某类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甲处的地质构造为________,甲处形成山地的原因是________。‎ ‎(2)①、②、③处岩层由老到新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______。‎ ‎(3)在流水作用下,乙、丁三处形成的地貌类型分别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丙处______(北岸或南岸)建城市,理由__________。‎ ‎(4)图中所示水循环的类型是________,其中C环节为________,受人类影响最多的环节是________(填图中字母)。‎ ‎【答案】(1)向斜 向斜槽部受挤压力,岩层紧实,不易受外力侵蚀,保留成为山地 (2)②①③ (3)山麓冲积扇 河口三角洲 南岸 南岸是沉积岸 (4) 海陆间循环 水汽输送 E ‎【解析】‎ ‎【详解】(1)甲处的岩层向下弯曲,应为向斜构造。甲处位于向斜槽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挤压,岩层坚实,不容易受外力侵蚀,而两侧的背斜容易被侵蚀,向斜槽部岩石保留而成为山地。‎ ‎(2)在层状岩层的正常序列中,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图中显示,①、②、③处岩层中,②岩层位于最下面,岩层最老,③岩层位于最上面,岩层最新,因此由老到新的排列顺序为②、①、③。‎ ‎(3)图中显示,乙处位于山地向平地过渡地带,且呈扇形,因此乙处应为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丁处位于河流河口,由于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的地貌类型是三角洲。图中显示,丙处河流出现弯曲,南岸为凸岸,沉积为主,地形平坦,有利于建设城市。‎ ‎(4)图中显示,该区域水循环地跨海洋和陆地,因此该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循环。图中显示,C环节由海洋上空指向陆地上空,并在陆地上空成云致雨,因此C环节为水汽输送。人类可以通过引水灌溉、兴修水库、围湖沼造田、破坏植被等多种途径影响地表径流,因此受人类影响最多的环节是地表径流,图中表示地面径流的是E。‎ ‎32.读图文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同学们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的因素。‎ ‎(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性。‎ ‎(2)D地终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对应的自然带⑤是_________。‎ ‎(3)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__________和______交替控制下形成的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_________。‎ ‎(4)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_______分异规律。自然带⑤⑥⑦⑧的变化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5)若本图表示亚欧大陆,⑧以东海域形成_______渔场(填写名称),其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 ‎【答案】(1) 整体 (2)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副热带高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西风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4)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 水分 (5)北海道 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解析】‎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气压带与风带和气候类型以及自然带之间的关系。大气环流影响气候类型,而气候类型又影响自然带,这反映了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是整体性的表现。‎ ‎(2)D地处于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全年温和多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该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C地在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为耐旱的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4)①②③④自然带南北更替,东西延伸,属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体现,原因是不同纬度,热量不同,所以自然带不同。自然带⑤⑥⑦⑧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越向内陆水分条件越差。‎ ‎(5)若本图表示亚欧大陆,⑧以东海域形成北海道渔场,其形成的原因是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寒暖流交汇会使海水搅动,带动海底的营养盐类上泛,这些盐类使得大量浮游生物繁殖,而浮游生物又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寒暖流交汇,水温中和,形成了适宜的温度。许多鱼类是随洋流运动的,所以在寒暖流交汇的地方,分别带来冷水性鱼类和暖水性鱼类,鱼群比别处密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