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江西省南城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缺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南城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缺答案

南城二中2017—2018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历史 一、 选择题(25*2=50分)‎ ‎1.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把握“礼”,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 C.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 ‎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3.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把孔子的“仁”具体化 ②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的关系 ‎ ‎③提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 ④主张“尚贤”“非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论语·八佾》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八列舞女)的礼乐,可是,到了春秋时期连鲁国大夫季氏也公然“八佾舞于庭”,对此,孔子很是感叹!这说明,孔子政治思想中的“礼”,其实质是 A.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B.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C.春秋时期的社会秩序 D.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 ‎5.“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一主张出自 ‎ A.墨家学派 B.儒家学派 C.道家学派 D.法家学派 ‎6.柏杨在总结某家思想时说:“为什么在街上杀一个人是犯罪,而在战场上杀一万人是英雄?……为什么人民要忍饥挨饿去供养统治者挥霍?……为什么埋葬一个死人,要花那么多钱?”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兼相爱,交相利,节用、节葬”‎ ‎7.古代治国讲“帝道”(尧舜禹汤治理之道)、“王道”(德政)、 “霸道”(法家)。融合此“三道”思想且被当朝统治者采用的是 ‎ A.孟子的民本思想 B.荀子的政治思想 ‎ C.董仲舒的新儒学 D.二程朱熹的理学 ‎8.有这样一批文人,仕进路途堵塞,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舒其拂郁感慨之怀”,表达他们在那个历史时代的悲愤、苦闷与抗争,推动了中国戏曲事业的发展。据此推断“这批文人”的主要艺术成就是 ‎ ‎ A.南戏 B.元杂剧 C.昆曲 D.京剧 ‎9.下图为中西科技成果比较示意图。对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 A.16世纪以前中国科技成就远远领先于世界 B.制度创新决定了科技创新 C.科技发明是影响中国和外国发展的双刃 D.新经济因素推动科技创新 ‎10.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钱穆认为各种文化形成的根源是 A.需求差异 B.民族差异 C.生活方式 D.自然环境 ‎11.胡适在其1918年创作的《归国杂感》里写道:“不过二十年前,那些老先生们……出了死力去驳康有为……我们今日也痛骂康有为,但二十年前骂康有为太新,今日骂康有为太旧。”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 A.托古改制,实行君主立宪         B.学习西方,全盘西化[]‎ C.变革制度,实行民主共和         D.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12.‎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指出:“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D.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13. 1901年后中国出现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宣传西方政治哲学、文化学说的名著,如卢梭的《民约论》(《社会契约论》)、赫胥黎的《天演论》,与史可法、郑成功、文天祥、岳飞的书刊同时风行。1902年4月 26日,为纪念南明永历帝覆亡242周年,著名知识分子章太炎等发起大型纪念会。这表明 ‎ A.知识分子以“反清复明”为革命旗帜 ‎ B.革命者宣传民族英雄以反抗西方侵略 C.革命者把政治革命与种族革命相结合 ‎ D.革命者把西方学说与中国传统相结合 ‎14.孙中山认为:“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在此孙中山强调 ‎ A.解决民生问题是国家之根本 B.应通过合理分配社会财富改善民生 C.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D.民生问题解决就是政治问题的解决 ‎15、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 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民族振兴 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C.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 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民族崛起 ‎16.1930年,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关头脑与心腹。单兄弟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置他的最后死命。这一斩断统治阶级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的残酷争斗,主要是靠工人阶级的最后激烈斗争——武装暴动。”这表明作者 ‎ A.是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发 B.正确认识了当时国情 C.强调城市与农村革命的均衡发展 D.实际否定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17.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下列四组文章中属于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的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论祖国统一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发展是硬道理》《重新审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18.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19.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主要差异是( )‎ ‎ A.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而成 B.倡导人文主义精神 ‎ C.有利于近代思想解放 D.借助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20.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之处在于( )‎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C.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D.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 ‎21.小明在阅读卢梭的文章时,看到一句话:“没有一个人富得能够购买他人,没有一个人穷得被迫出卖自己。”对此,小明不甚理解。请你帮他分析,上述言论表明了卢梭( )‎ ‎ A.强烈反对财产私有制 B.主张废除资产阶级私有制 C.向往小农经济社会 D.反对贫富悬殊而不反对私有制 ‎22.在18世纪,法语成为欧美上流社会和知识分子的国际语言。这主要是因为( )‎ ‎ A.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推动 B.启蒙运动的影响 ‎ C.《人权宣言》的传播 D.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繁荣 ‎23. 卢梭认为“‎ 自从人类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不久便可以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这段话表明卢梭认识到了( )‎ A.专制统治致使人民贫困和遭受奴役 ‎ B.争夺食物是人类冲突的重要原因 C.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 D.奴役与贫困是伴随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24.有一次,爱因斯坦与卓别林共同出席一个宴会,他们都受到了热烈欢迎。卓别林对爱因斯坦开玩笑说:“大家欢迎我是因为他们都理解我,大家欢迎你是因为他们都不理解你。”卓别林所要表达的是( )‎ ‎ A.绝大多数人盲目欢迎爱因斯坦 B.相对论有悖于人们的常理 ‎ C.经典物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近 D.科学家与艺术家一样受人尊敬 ‎25.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后,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相对集中的工业城市。所以有人说“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这主要是因为蒸汽机 ‎  A.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 B.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  C.促进了相关行业机器的发明和改进    ‎ D.推动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二、非选择题(50分)‎ ‎26.观念革新与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 ‎——甘龙 材料二 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商鞅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甘龙的观点。(2分)材料二中,商鞅是怎样反驳甘龙的?(要求:不得照抄材料。2分)‎ 材料三 以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尽管政治主张颇不相同,在变法运动中的态度更非一致,却都执著地致力于道义德操的完善,都追求学业境界的广大精微,都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胆魄。其共同之处较其不同之处也更多更深刻。 ‎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2)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士大夫的共同特征,(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特征出现的政治和思想文化背景。(4分)‎ 材料四 代表人物 主张 李鸿章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郑观应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康有为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陈独秀 欲建设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的三个层次,(2分)并分析其在背景和目的方面的共同之处。(2分)概括说明郑观应对李鸿章,或陈独秀对康有为的“观念更新”。(任选一组作答,4分)‎ 材料五 ‎ ‎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五中所示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相似影响。(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至于神,我们既然无法真切地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下面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材料三: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四: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普罗泰格拉的主要观点。(4分)‎ ‎(2)材料二、三所反映的思想有何相似之处?指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并简要说明。(6分)‎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及其历史背景和影响。 (10分)‎ ‎28.以科技文化为内涵的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崛起是至关重要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在19世纪,大家可以不去伦敦,不去维也纳、柏林,不去圣彼得堡,也可以不去罗马,但无论是谁,不管他什么出身,也不管他是什么国籍,他却不能不去巴黎”,当时,“巴黎是世界的神经中枢,正如雅典原先是希腊的思想灵魂一样。”‎ ‎ ——(法)普罗夏松《巴黎1900:历史文化散论》‎ 材料三 从19世纪后期开始,德国和美国迎头赶了上来,开始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潮流,……当英国人从陶醉中惊醒,猛然看见帝国上空的夕阳时,新的太阳已经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陆上升起。……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各大国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 2012年日本GDP数据为5.4742万亿美元,中国统计局公布的 2012年GDP数据为5.879万亿美元。这意味着日本自1968年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以后,这一保持了42年之久的座次首次让位中国,中国由此成为仅次于美国的GDP大国。‎ ‎ ——周俊生《应冷静客观看待中国经济世界位次变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至19世纪上半期为英国傲视全球提供支持的科技文化成果。(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使法国巴黎成为“世界的神经中枢”的思想家有哪些?他们为世界提供了怎样的政治智慧?(5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崛起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科技因素。(2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应如何加强软实力建设?(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