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新疆预科班)
www.ks5u.com 江苏省邗江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新疆班预科历史期中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史载“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侯。”淮、汉之间建有“汉阳诸姬”,其中以随(今湖北随州市)国为最大。由此可见周朝 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 周天子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 王权受到诸侯国限制 D. 以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侯” “汉阳诸姬”说明周朝以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故选D;商朝的政治特征是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排除A;周朝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材料反映不出王权受到诸侯国限制,排除C。 2. 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领地国家”与“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下列中国古代王朝中属“领地国家”的是 A. 唐 B. 秦 C. 西周 D. 清 【答案】C 【解析】 【分析】 材料“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体现的是分封建制度下的国家特征,故C正确。 【详解】 3.西周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根据“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下列能够继承周康王王位的人首先是 A. 周康王正妻所生之贤者 B. 周康王最宠爱妃子所生之子 C. 周康王正妻所生之长子 D. 周康王其他妻室所生之长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能够继承周康王王位的应该是嫡长子,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故C项符合题意;正妻所生的贤者不一定是长子,排除A项;最宠爱的妃子不是正妻,最宠爱的妃子所生之子和其他妻室所生之子都不是嫡子,排除BD项。 4.下面的漫画作品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历史信息不准确的是 A. 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 B. 秦始皇实行了分封制 C. 确立了君主专制体制 D. 建立了三公九卿体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图片、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不是分封制度,B项错误,符合题干要求;A项符合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史实,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C项符合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史实,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D项符合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史实,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况 5.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郡守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其中御史大夫的工作就是除了整理奏章,还有监察百官,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6.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 A. 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B. 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C. 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D. 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说明当时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表明中央权力得到加强,地方权力削弱,联系所学知识,这体现了推恩令的实施;“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说明作者对推恩令持肯定态度,故B正确;作者对郡国并行制的态度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C;“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相反,排除D。 7.吕思勉为晋朝惋惜:“然而大权始终为自北南迁的贵族所把持,使宋武帝(出身贫寒)一类的人物,直到晋末,才得出现于政治舞台上,这也是一笔很大的损失。”造成这一损失的制度原因是 A. 世禄制 B 九品中正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大权为贵族把持,出身贫寒的人物难以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九品中正制导致的结果,选项B正确;世禄制出现于先秦,而非魏晋,选项A排除;察举制出现于西汉,选项C排除;科举制出现于隋朝,选项D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造成贵族把持政权原因是选官制度存在的弊端,结合所学魏晋时期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容易造成阶层固化,贵族垄断仕途。 8.中国古代有一制度“鼓励社会流动并减弱阶级划分,使来自全国各地和各种生活背景受教育者集合到政府之中,也产生了一种统一的动力。”该制度发源于 A. 汉朝 B. 魏晋南北朝 C. 隋唐 D. 宋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鼓励社会流动并减弱阶级划分,使来自全国各地和各种生活背景的受教育者集合到政府之中,也产生了一种统一的动力”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制度应该是科举制,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故选C项,排除ABD项。 9.“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指 A. 西汉的郡国并行制 B.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 元朝的行省制 D. 明朝的内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认为,这项制度有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郡国并行制和行省制都是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C两项。内阁制下,中国已经不存在“相权”一说,排除D项。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同时分工明确,有助于提高办事效率,故选B项。 10.下图反映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最有可能出现在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宋朝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并设参知政事分散相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即盐铁司掌工商收入,兵器制造;度支司掌财政收支,粮食漕运;户部司掌户口、赋税、榷酒等,故D符合题意;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太尉掌管军事大权,不符合题意,排除A;汉朝中央实行中外朝制度,B不符合题意,排除;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皇帝下面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C不符合题意,排除。 11. 中国古代的官衔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扶军安民”而名。从名称寓意来看,“行省”应是 A. 地方的自制机构 B. 中央的派出机构 C. 皇帝的顾问机构 D. 中央的监察机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所学可知,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B符合题意。 【详解】 12.明代内阁无定员,品级也没有限制,其选派或出于皇帝“钦定”,或是储君在东宫时的旧僚,或由阁臣秘密推荐,或由吏部推荐,经皇帝批准使用。这说明明代内阁 A. 决策机制具有随意性 B. 没有固定的职责权限 C. 无法对皇权形成制约 D. 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内阁的阁臣在人员、品级、选派等方面,服务于皇权需要,表现出随意性,没有法定的和正式的规制即尚未形成完整的体制。故答案为D项。明朝内阁是秘书机构,不是决策机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内阁的职责权限,排除B项;制约皇权与人员的多少、品级的高低、选派的方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 【点睛】此题为知识型选择题。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13.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有着“四不”规定,即不设衙门、不颁发关防、不独立发文、不直接指挥各级军政部门。一切重要的文件必须以“军机大臣奉上谕”等形式下达。据此可知军机处 A. 办事严谨而且保密 B. 只是皇帝的辅政机构 C. 等同于以往的宰相 D. 位卑职低但权力较大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中“不设衙门,不颁发关防,不独立发文,不直接指挥各级军政部门。”“奉上谕”可知军机处只是贯彻皇帝意图的御前机要处,是皇帝的辅政机构,故CD错误,B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 14.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由御史和言谏两部分组成。御史职能主要是打击贪腐,言谏是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为目的。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可见言谏制度 A. 符合最高统治者监察百官的政治需要 B. 受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影响而渐趋消亡 C. 是封建王朝制约皇权专制的有效手段 D. 发展轨迹与专制制度强化呈相反方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君主专制制度自秦朝确立后不断加强,从材料中的“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可以看出,言谏制度的发展轨迹与专制制度强化呈相反方向。故答案为D项。从“言谏是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为目的”来看,A项错误,排除;言谏制度的消亡与西方近代民主政治无关,排除B项;C项中的“有效”说法绝对,从言谏制度的结果来看这一说法是错误的,排除。 【点睛】本题的解答必须将材料信息反映的言谏制度的发展过程及结果,与教材所述我国古代专制制度的发展历程结合起来。联系所学可知,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过程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受到削弱,直到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因此与材料反映的言谏制度的发展过程不同。 15.“长江的险要重地和满洲防军驻地镇江也被攻占。运河因此被封锁,帝国被切成两半,曾经做过明朝的都城和统治象征的南京也暴露于英军的面前。”材料描述的这场战争 A. 使清廷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B. 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 导致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 D. 给俄国侵占中国领土提供可乘之机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镇江也被攻占”、“南京也暴露于英军的面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鸦片战争的过程,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规定了关税协定的内容,导致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故C选项正确;《辛丑条约》使清廷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A选项错误;《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掀起反分中国的狂潮,故B选项错误;《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给俄国侵占我国领土提供可乘之机,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和再现近代中国各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据材料关键信息和线索判断题干史实属于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再据战争回忆相关条约的影响即可正确判断。 16.关于英使节马戛尔尼有没有跪谒乾隆帝一事,军机大臣和珅的奏折“该贡使等向上行三跪九叩头礼”。但是,马夏尔尼在其日记里写道:“吾等曲一膝以为礼,华官则行其本国礼节”。随行的副使斯当东记录是“单膝下跪,简单致辞”。这反映出 A. 历史研究无法形成确切定论 B. 历史解释应摒弃当事人记录 C. 历史评价必须尊重客观事实 D. 历史记述会受主观因素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史料研究。历史研究会受多种因素和当事人主观情绪的影响,但并不是无法形成确切定论,故排除A项;当事人的记录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所以并不能摒弃当事人记录,故排除B项;根据题意可知,不同的人对事件的记录不同,不能反映出尊重客观事实,故排除C项。对于同一事件,和珅、马夏尔尼和当东的记录不同,说明历史记述受当事人主观因素影响,故选D。 17.“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它”应是指 A. 鸦片战争 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第二次鸦片战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说明外国人进入了京津地区,应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D正确;鸦片战争没有打到京津地区,A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是从广东开始,直接在京津地区,B错误;甲午中日战争没有进入到京津地区,C错误。 18.漫画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下图反映了近代中国某次战争。此次战争导致 A.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主权 B. 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C. 外国军队可以进驻北京 D. 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B 【解析】 【详解】漫画中日本武士把清军打倒在地,漫画下日本字样可知是日本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此次战争之后签订《马关条约》之后,列强侵华方式转变为资本输出,B正确;A是《南京条约》影响;C是《天津条约》的内容;D是《辛丑条约》的影响。 【点睛】解答漫画题关键依据漫画获取信息,本题关键是漫画中图片日本武士刀以及文字“日本”英文。 19.下图为近代日本发动的黄海大战的形势图。此战的直接影响是 A. 日本控制了该海域制海权 B. 中国的海军几乎全军覆没 C. 日本在北京至山海关驻兵 D. 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使日本控制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故A项正确;B项是指威海卫战役的影响,排除;CD项是《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排除。 20. 丘逢甲的诗《往事》: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这首诗写于哪件事发生后? A.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二十一条”签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无关,排除。 21.杨村战役之后,因为遭到聂士成军队的顽强抵抗,有西方记者认为“这场战争已经无法取得胜利”。俄国记者扬切韦茨基描述天津战役时写到:“整整五个小时联军都被中国人的炮火压在泥里动弹不得”。“这场战争” A. 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B. 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 C. 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 D. 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俄国记者扬切韦茨基描述天津战役时写到”表明此次战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故A项错误;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是甲午中日战争,故B项错误;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故C项错误;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项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杨村战役”“聂士成军队”以及俄国记者,可知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讲:“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英国通过《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市场 B.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日本通过《马关条约》索取巨额赔款 D. 各国通过《辛丑条约》纷纷设立租界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强调了资本主义的侵略对当时落后的中国具有客观的进步性,资本主义的入侵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进了中国落后的思想和生产方式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通过《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市场,使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使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体现了资本主义侵略带来的客观进步性。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对中国的文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破坏,故B项错误;日本通过《马关条约》索取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激化了国内的矛盾,故C项错误;各国通过《辛丑条约》纷纷设立租界严重侵犯了我国的主权,故D项错误。 23.下面是某学生的学习笔记。该“学习内容”最适合的主题应是 A. 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 抗战相持阶段到来 D. 抗日战争取得最终的胜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炸毁柳条湖地区一段铁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在嫩江桥奋勇抵抗”等内容可知该笔记的主题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局部地区抗日活动的高涨,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开始,故选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都是在1937年以后,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是在1945年,故排除BCD项。 24. 1937年4月,国共两党都派代表恭祭黄帝陵。毛泽东亲自撰写了祭文,写道:“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基础是 A. 社会性质决定的 B. 阶级利益决定的 C. 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 D. 中国革命的性质决定的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毛泽东主张建立全民族的抗战路线,而导致1937年国共两党再次合作的原因在于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合作共同抵抗外敌,故选C. 25.英国《泰晤士报》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发表社论说:“中方伤亡固极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乃前所未闻者……(该)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该战役是指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抗日战争爆发后”“十周之英勇抵抗”“此乃前所未闻者”等信息分析出,此战役发生在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后不久,抵抗时间长达10周可知是淞沪会战。故A正确。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6.“这次会战持续了两个月,在当时的抗战初期战场上是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死伤人数最多和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其间的平型关战役打破了日本所谓的不可战胜的神话。”材料描述的“这次会战”是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答案】B 【解析】 平型关战役属于太原会战的一部分,B正确;其他战役不符合“平型关”战役特点,排除。 27.如图是我国当代画家张仃20世纪30年代发表于《扶轮日报》的一幅漫画,该漫画 A. 灌输了东亚共荣的思想 B. 批判了封建伦理的禁锢 C. 揭露了侵华日军的罪行 D. 讽刺了民众的愚昧无知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王道乐土”可知,这反映了当时侵华日军的建立“王道乐土”的罪行,故C正确;漫画并未反映日本灌输东亚共荣的思想,故A错误;材料与批判封建伦理的禁锢无关,故B错误;漫画主旨并不是反映民众的愚昧无知,故D错误。故选C。 28.聂荣臻在答《抗敌报》记者问时指出,该战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该战 A. 是国共初次合作抗战的结果 B. 是八路军主动进攻的大规模战役 C. 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D. 是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的标志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该战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可知是1940 年下半年中共领导的旨在破坏华北地区日军交通线的百团大战,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故B正确;国共初次合作的结果是进行国民大革命,开展北伐,故A错误;共产党领导的是敌后战场,故C错误;百团大战是抗日相持阶段的一次战役,不是反攻的标志,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百团大战。由材料“该战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可知是1940年下半年中共领导的旨在破坏华北地区日军交通线的百团大战,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29. “根据统计,国民政府在1938—1940年先后组织的大战役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桂南战役、绥西作战和枣宜会战等。第七次战役规模相当大,地域涵盖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每次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8—10万,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20万以上。……两年间,国民党军队共毙俘日军263,251人,同时也付出了1,019,911人的重大伤亡。”材料要说明的观点是1938—1940年间 A. 国民党积极抗战,给日军沉重的打击 B. 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C. 国共合作抗战,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D. 人民群众积极支持抗战,给日寇沉重的打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根据统计,国民政府在1938—1940年先后组织的大战役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桂南战役、绥西作战和枣宜会战等。两年间,国民党军队共毙俘日军263,251人,同时也付出了1,019,911人的重大伤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1938—1940年间国民党积极抗战,给日军沉重的打击。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是现在,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特点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相关知识。属于备考重点之一。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毫无疑问是正面战场的绝对主力,从抗击日军的数量和地域来看,国民党军的贡献则远远要大于八路军和新四军。国民党军的对日战场是主战场,抗击着大部分的日军。 30.1943年1月11日,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中英在重庆签署《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特权之条约》。国民政府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原因 A. 国民政府在国际上拥有较高的威望 B. 美英两国重视发展与中国友好关系 C. 国民政府实行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 D. 中华民族抗战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1943年1月11日”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能够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故选D项;国民政府在国际上的威望主要来自抗日战争中的浴血奋战,A选项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BC两项明显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2)据材料二,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 (3)据材料四,雍正设置军机处的最初动机是什么?它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措施:废丞相,分散相权。 理由:“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 (2)机构:内阁。 原因: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唯恐不符帝意。 (3)动机:用兵西北,防止军情泄密。 说明: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解析】 【详解】(1)根据“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可知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废丞相,权分六部;根据“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可知其理由是认为相权过大,威胁皇权。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是强化了君主专制。 (2)根据“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可知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是内阁。根据“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可知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原因是担心所拟旨意不符合皇帝的意图。 (3)根据“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可知军机处设置的最初动机是用兵西北,防止军情泄露。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人蒙哥马利马丁说:“同鸦片贸易比较起来,奴隶贸易是仁慈的;我们没有摧残非洲人的肉体,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没有腐蚀他们的思想,没有扼杀他们的灵魂。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精神世界以后,还折磨他的肉体。”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二 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败的情景,在一些有识之士的著述中,在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都有鲜明的反映。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对贾府败落的描绘,称之为“末世”;而龚自珍在他的文章中则叫做“衰世”,他对清朝封建专制制度下出现的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表示不满:“九州风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资产阶级兴奋得“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但没过多久,英国下院一个调查中英贸易状况的委员会的报告承认:“近年来同这个国家的贸易处于十分不能令人满意的状态。”1846年以后,英国对华的商品输出开始大幅下降,每年停留在150万英镑左右。西方资产阶级又把商品滞销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的门户开放不够。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之间爆发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龚自珍所处时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经济、思想层面概括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归纳英方分析的英国商品滞销在华滞销原因。为解决问题,英国的对策是什么? 【答案】(1)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根本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 (2)方式:科举考试;原因: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小农经济;思想,八股取士、思想专制扼杀人才。 (3)原因:中国开放的口岸不够多;对策: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解析】 【详解】(1)根据“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精神世界以后,还折磨他的肉体”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直接原因是中国禁止鸦片走私,损害了鸦片贩子与英国的利益。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英国爆发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龚自珍处于清代晚期,此时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依然是科举考试。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政府失败的原因在政治上主要是封建君主专制阻碍社会发展;经济上是小农经济,不利于社会转型;思想上是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才。 (3)根据“西方资产阶级又把商品滞销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的门户开放不够”可知英方认为英国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开放的口岸不够多。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和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33.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图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时代内涵》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尤其是华北事变和七七事变后,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人们常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这种民族精神的真正觉醒与近代哪一次战争有关? (2)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发展和高涨,进一步丰富了民族精神。据材料二,抗战时期民族精神进一步丰富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如何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国人民抗争的认识。 【答案】(1)内涵:反抗精神、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爱国精神等。 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2)原因:民族危机的日益加重(日本侵华)。 理解: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捍卫了民族尊严,提升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认识:中国人民的抗争,促进了民族觉醒,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解析】 【详解】(1)内涵:根据“反抗精神”“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救亡图存”等信息概括得出。 战争:结合所学,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的救亡图存意识被激发出来,维新变法、实业救国热潮、义和团运动正是民族精神的真正觉醒的表现。 (2)原因:根据“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得出民族危机的日益加重。 理解:结合所学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回答,即: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捍卫了民族尊严,提升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了国际地位等。 (3)认识:综合材料,可从中国人民的抗争促进民族觉醒、增强民族凝聚力等角度分析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