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临汾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 第Ⅰ卷 ‎1.秦王嬴政遣老将王翦击楚,王翦说:“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句中“不得封侯”的原因是 A. 秦国的武将不得封侯 B. 秦王的地位不足以封侯 C. 秦国不再裂土封侯 D. 秦国的军功爵制度已废除 ‎【答案】C ‎【解析】‎ ‎“不得封侯”指的是秦不再实行分封制度,即不再裂土封侯的意思,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秦国的武将不得封侯,秦王的地位也是足以封侯的,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秦国的军功爵制度尚未被废除,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2.曾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论简编》:“……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对文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 A. 宗法制条件下的嫡长子继承 B. 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 C. 受贵族权力制约的君主政体 D. 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世袭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指出: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说明这种政体既不是希腊的民主政体,又不是君主专制政体,是一种君主权力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特殊政体,故C正确。 嫡长子继承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材料中的政体指的是受宗法贵族限制的君主政体,因此该项的表述不够具体,故B错误。世袭制度在材料中没有重点体现,故D错误。‎ ‎3.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 A. 极大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B. 有效解决君主专制的决策弊端 C. 延续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 D.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指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故D正确;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A错误;B不符合史实;秦朝打破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建立了封建官僚制度,C错误。‎ ‎4.20世纪60年代的农民战争史研究有着鲜明的政治属性,主要强调农民战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一般按照地主与农民之间阶级斗争激化的既定模式来讨论。在论述秦末农民起义时,史学家田昌五先生首次使用了“军事封建制”概括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社会结构特点,用“大统一”和“社会矛盾大集结”概括秦朝的社会矛盾,各种矛盾的大“扭结”,加之秦朝统治的残暴、统治政策的错误导致了农民大起义。他认为农民战争缓解了各种矛盾的大“扭结”,才导致西汉前期社会的发展。这说明 A. 史学理论的创新往往是在否定历史既有结论的基础上形成的 B. 将理论创新和历史事实探讨相统一有助于推动历史解释更新 C. 以某朝代为样本的历史实证研究可以破除学术研究的政治属性 D. 构造历史概念才能揭示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真相及其历史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田昌五先生在研究秦代农民战争史时,有理论的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的范式,首次使用了“军事封建制”等理论来解释,同时注重分析秦国社会结构特点、秦朝的社会矛盾,秦朝统治的残暴、统治政策的错误等,将理论创新和历史事实探讨相统一,这一方法推动了对秦末农民起义解释的更新,故选B项;材料中田昌五先生虽然更新了解释范式,但最终的结论还是认为秦末农民战争推动了西汉前期社会的发展,并没有否定原来的结论,故排除A项;仅由材料不能得出政治属性被破除,故排除C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 ‎5.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学者多以注疏先秦经文为首务,宗派林立,互诘不休。至唐,朝廷下令撰修《五经正义》以去“异端邪说”,并纳入科举考试范围。这一举措 A. 加强文化专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B. 统一经学,提高了儒学政治地位 C. 导致宋、明儒学家因循守旧 D. 有利于儒学与其它思想融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统一经学,并将其纳入科举考试范围,提高了儒学的政治地位,故B项正确;科举选官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经学的统一,纳入科举考试范围无法扩大统治基础,故A项排除;宋明儒学家与时俱进,吸收佛道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儒家思想与其他思想之间的关系,故D项排除。‎ ‎6. 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出”,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 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 A. 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 B. 中书省草拟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 C. 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D. 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门下省负责审核,与材料中魏征的职能是相符合的,故C项正确。‎ ‎7.《清史稿》感叹说:“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内阁成员),虽唐、元三公(唐设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为正一品,宋元基本仿此制)尚不及也。”这表明清代 A. 亲王与大学士彼此牵制 B. 军机大臣品级不断提高 C. 军机处获得内阁的控制权 D. 军机大臣拥有一定决策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虽唐、元三公(唐设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为正一品,宋元基本仿此制)尚不及也”可见以往历代正一品官员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及军机处官员,即这一时期军机处成员的权力较以往历代有所提高,拥有了一定的决策权,故D正确。题干没有体现亲王与大学士之间存在牵制关系,无法得出该结论,故A错误。军机大臣虽参与重大决策,但品级不高,故B错误。军机处虽然权力有所增加,但是最终的决策权依然保持在皇帝手中,没有获得对内阁的控制权,故C错误。‎ ‎8.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大权独揽,后设置大学士负责协理奏章和充当权力顾问;明成祖朱棣设内阁,内阁成员来自翰林院编修等官职,并不兼任六部职位,也不得专制九卿;宣德以后,皇帝对于下面呈上的意见奏折等,先给内阁草拟批复内容,再由皇帝审核是否批准,票拟制度渐成;嘉靖以后,内阁朝位班次均列六部之上;明神宗万历时期,首辅张居正改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中枢,权力达到顶峰。下面对于内阁表述正确的是 A. 内阁权力自从形成后就权倾朝野 B. 内阁拟定批答文字影响皇帝决策 C. 内阁使得国家机器过分依赖皇帝 D. 明废丞相设内阁使皇权受到削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内阁的票拟对皇帝的决策具有一定的影响,故B正确;材料“朱棣设内阁,内阁成员来自翰林院编修等官职,并不兼任六部职位,也不得专制九卿”,表明“自从形成后就权倾朝野”表述错误,排除A;国家机器过分依赖皇帝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C错误;明废丞相设内阁,是皇权进一步强化,D错误。‎ ‎9.古希腊雅典公民尽管在公民大会上可以提出新的议案,或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但是如果他的提议没有通过,就会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性命之虞。这表明 A. 公民大会只注重公民形式上的民主 B. 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 C. 雅典城邦的司法程序十分严肃缜密 D. 雅典公民的言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答案】B ‎【解析】‎ 题干信息表明在雅典“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如果不能通过,提议人会受到惩罚,这说明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故答案为A项。公民不仅形式上平等,在事实上也是平等的,排除B项;CD与材料信息的主旨不符,排除。‎ ‎10. 2010年央视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中这样说道:“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这说明 A. 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 罗马法影响公司组织的诞生 C. 罗马法导致自由市场经济形成 D. 罗马法具有进步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 从材料信息可知,罗马法“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这一思想被“公司”所汲取,这体现了罗马法的与时俱进;但“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则从反面揭示出罗马法时代人并未真正“解放”,这又反映出罗马法的时代局限性。故D正确。‎ ‎11.著名法学家江平认为:“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私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复兴。”下列对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的理解和认识正确的是 A. 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定者首先应复兴西方古典法律制度 B. 从强调统治阶级意志本位到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本位 C. 权利自主的经济本位应完全服从于国家至上的国家本位 D. 立法从罗马法的经验主义为基础到借鉴出“摸着石头过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分析和迁移能力,由已学知识可知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定应从西方古典法律制度中吸取经验而不 是简单复兴,因此A表述不合史实;由材料信息及已学史实可得出市场经济下的法律制定应具有相应的自主权利,提倡私法精神就是要在中国调整市场经济的法律中,特别是在契约法律中规定一定数量的任意性规范,因此C不合题意;罗马法的制定是在高度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立法也不应是“摸着石头过河”,应改变“重实践,轻理论”,因此D不合题意;由材料中的信息可推断出复兴罗马法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且从强调统治阶级意志本位到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本位,故选B。‎ 考点: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新时期法治建设 ‎12.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A. 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 改革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C. 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D. 责任制内阁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在责任制内阁建立后,政府官职由胜选派成员担任,这样容易导致政府官职经常轮换,不利于政策实施和国家政治的发展。改革后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施政措施的连续性,保证具体行政过程中的稳定。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英国的权力中心在议会,政党通过议会选举执政党促进民主政治发展;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不能得出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结合所学可知,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在于君主立宪政体;D选项错误,责任制内阁具有分权制衡的特征。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3.学者龙太江在《论政治妥协:以价值为中心分析》中指出: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对美国宪政发展表现出的政治妥协理解错误的是 A. 两党相互制衡的宪法规定体现了政治体制的妥协 B. 参众两院议员席位的分配体现了多元利益的妥协 C. 人民权益的保障体现了宪政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妥协 D. 政治妥协有利于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对政党制度没有作出任何规定,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BCD项符合史实,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本题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可以首先确定理解正确的选项,最后确定理解错误的正确选项。‎ ‎14.1878年俾斯麦颁布“非常法”,查禁一切主张社会民主和社会主义的组织,并先后颁布4项社会保险法(疾病、意外工伤、老年及残疾保险法),由政府和雇主承担主要资金,以改善工人处境,消除社会民主运动的基础。这一措施客观上 A. 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 B. 维持了专制保守的政治统治局面 C. 消除了社会民主运动的潜在威胁 D. 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德国政府实行“非常法”,先后颁布4项社会保险法(疾病、意外工伤、老年及残疾保险法),由政府和雇主承担主要资金,以改善工人处境,消除社会民主运动的基础,这客观上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1878年德国已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B项错误;消除表述太过绝对化,排除C;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其政治地位一直处于被剥削地位,D项错误。故选A。‎ ‎15.下图是清政府各年财政收支盈余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最主要信息是 A. 不平等条约促使清政府财政负担加剧 B. 晚清政府的财政赤字逐年上升 C. 晚清政府已逐渐成为洋人的在华工具 D. 近代前期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答案】A ‎【解析】‎ 由图示可知,1896—1908年后的清政府收支盈余出现负增长,这与《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中的巨额赔款密切相关,由此可知A正确;B中“逐年上升”不符合图示信息,排除;CD图中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注意图示数据急剧变化的时间是1896—1908年,结合近代中国社会背景甲午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的巨额赔款分析即可。‎ ‎16.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派遣钦差大臣负责办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旅程 B. 清政府己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C. 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 D. 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来看,中国近代外交事业是受到外国侵略而产生的,而且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的加深而不断发展的,所以体现出时代特征,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与材料信息不符;B选项错在“彻底”二字;C选项错在,中国融入外交体系是被动的。‎ ‎17.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 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 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 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 武昌起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抓住关键信息: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题干反映了在谣言的背景下,汉族士兵加入革命,说明起义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故选D。A、B、C三项无从反映。‎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18. 佩弗在《远东》中说:“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荒唐可笑”是因为仿制品不适合中国国情 B. 由于当时领导者的局限性,这种政体在中国失败 C. “悲惨地结束”是指辛亥革命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D. “仿制品”是指共和政体、三权分立、联邦制等政治体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和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材料中,“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指的是中华民国仿照美国的共和政体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但在国家结构形式上并没有实行联邦制,故D项错误。A、B、C三项均符合历史史实,不能入选。‎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9.根据如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95---1911年间中国 A. 新建的洋务企业(单位:家)‎ B. 对外赔款的数额(单位:千万两)‎ C. 新建的政治社团(单位:个)‎ D. 对外贸易顺差值(单位:千万两)‎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图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一系列政治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政治社团活动陷入低潮(主要缘于清政府的镇压),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政治社团活动重新走向高涨,故C项材料信息;甲午中日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故A项表述错误;对外赔款的最高峰应该出现在1901年,故B项错误;中国近代对外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故D项错误。‎ ‎20.下表为晚清时期全国地方督抚旗汉比例变化表,据此可知 时间 汉人(%)‎ 旗人(%)‎ ‎1860—1900年 ‎79.1‎ ‎20.9‎ 武昌起义时 ‎70.8‎ ‎29.2‎ 武昌起义后 ‎89.5‎ ‎105‎ A. 汉人社会地位普遍高于旗人 B. 政治形势影响清廷用人政策 C. 清廷改革派力量逐渐占上风 D. 满汉民族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晚清时期全国地方督抚旗汉比例变化的认识。清代汉人社会地位普遍高于旗人是违背历史事实的,故A项错误;随着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的加深,清政府不得不更依赖汉人,故B项正确;旗汉官员的比例变化不能说明改革派和守旧派的力量对比变化,故C项错误;在清政府灭亡前,满汉民族矛盾一直存在,故D项错误。‎ ‎21.1930年2月,中国发生大规模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 对中国革命的任务认识模糊 B. 能从时局出发做出正确决策 C. 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 D. 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坚持革命城市中心论,这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即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对中国革命的任务认识是清楚的,但革命道路是模糊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城市中心论表明还未能从时局出发做出正确决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城市中心论表明还未能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在做此类的试题时一定要对被选项要“三思”:一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材料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三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 ‎22.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农民要除去穷困和痛苦的环境,那就非起来革命不可。而且那大量的贫苦农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那时可以保证中国革命成功。”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决定联合农民阶级,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B. 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C. 把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进行革命 D. 提出由国民革命向土地革命转变的方针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当时中共二大对中国的革命力量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革命的对象和革命的动力,其中认为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同时也认为中国革命要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B正确;中共二大上并没有决定联合农民阶级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提出来的,A错误;‎ 中共二大认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运动,C错误。八七会议提出把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D错误。‎ ‎【点睛】中共二大分析了国际形势和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和对象,指出:当前的中国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力量之一;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前途是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宣言实际上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主要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这次大会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 ‎23.研究者在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时,发现了如下有趣的现象:与实行民主政体的雅典地理条件相似、同属于希腊世界的某些城邦国家如科林斯、麦加拉建立的却是寡头政体。从该现象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 地理环境是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直接和决定性的因素 B. 地理环境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C. 地理环境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没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 D. 雅典民主政治是经济、政治、历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A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不合史实及题意,排除;B的表述不合史实,地理环境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题干没有提到地理环境之外的其他因素是否与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存在联系,D不合题意;根据题意,可以得出地理环境对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因为相似的地理条件而政体却不同,可以看出地理环境与政体没有必然的联系,C为正确答案。‎ 点睛:本题易错项为D。考生可能忽略了本题的关键点是“地理条件”,题目问的是地理环境与民主政治的联系,D项答非所问。‎ ‎24.“兵匪互换”是北洋政府统治期间军队与土匪的非制度关系的主要表现。朱执信有云:“古人寓兵于农,近人寓兵于匪”;黎元洪总统1922年通电亦称:“遗之则兵散为匪,招之则匪聚为兵”。该现象的出现 A. 根源于自然经济的稳定带来的兵源充足 B. 反映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政治动荡 C. 反映了民国时期在职业选择上的自由性 D. 说明“为匪耻学”文化心理困扰的解除 ‎【答案】B ‎【解析】‎ 从所给材料看,“兵匪互换”只是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表现的非常突出,也就说明这一时期不是一个安定的社会时期,而是一个动荡的时期,故B项正确;从所给材料看,“兵匪互换”只是出现于北洋政府期间,而且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就开始瓦解,故A项的说法错误;“兵”是特殊职业,“匪”不是职业,C项说明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错误;D材料不能说明,排除。‎ 第II卷 ‎25.‎ 材料一 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明清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 材料二 西方国家的问责机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紧密相关,是责任政府的基本元素,其效力范围是整个国家,其约束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的所有公职人员。西方国家对政府公职人员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與论监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监督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达到全社会或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由于这种监督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国民性,因而这种监督比行政监督更有效、更有力量 ‎——《西方官员问责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对官员监督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对中国明清时期和近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简要评价。‎ ‎【答案】特点:加强立法,巡视法规系统化,巡视制度规范化;巡视系统多元化,巡视范围扩大,效率提高;巡视官员之间相互监督,注重内部反腐。‎ 原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发展,逐利风气日盛,官员腐败严重。‎ ‎(2)不同:明清:最高统治者不受监督,西方:对所有公职人员进行监督;明清:官员内部的监督,西方:还通过新闻媒介实行社会监督;明清:目的是保障君主权威和地位,西方:保证民主制度的落实。 ‎ 评价:都有利于防止官员腐败、改善政治风气;都有利于建设良好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由于目的和所处时代、方式不同,在效果上存在明显差异。‎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清时期我国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在材料一可以直接找到答案,例如,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等均是可以直接作为答案的。至于原因则要从政治方面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和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展会导致官员们利益熏心、贪污腐败等方面分别分析。‎ ‎(2)近代西方国家对官员监督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要从巡视的具体对象不同、巡视的目的不同、巡视监督的方式不同等方面进行比较,例如,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监督方式是内部监督而西方则是社会监督等。对中国明清时期和近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简要评价时主要从二者的共性和不同效果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此类问题就是考查学生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例如,本题的第一问就可以直接从材料中找答案。‎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二: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材料三: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转变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产生的直接成果,这一成果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从国民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哪些发展?‎ ‎【答案】(1)从独立、攻击到决定实行党内合作。共产党人认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唯一革命的党;中国共产党还不是一个强大的党,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遭受挫折,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孙中山决定同共产党合作。‎ ‎(2)实现了国共合作(或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创建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 ‎(3)认识到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解析第(1)题主要阅读材料,结合时代特征归纳概括即可;原因从国共两党的认识、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外来因素等方面归纳。第(2)题回忆所学知识,从国民革命的成果、作用等方面回答。第(3)题实际是回答国民革命失败留下的教训。‎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到材料“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可得出其转变是从独立、攻击到决定党内合作。原因:根据材料“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 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 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并结合所学,从国民党、共产党自身等多个角度概括其原因。‎ ‎(2)根据材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可得出直接成果是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影响,可从国民大革命的积极影响概括回答。‎ ‎(3)根据材料“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结合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从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军事武装及军事斗争的重要性回答。‎ ‎27.英法确立资本主义代议制政体都经历了曲折反复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材料2:法国媒体每当提到总统的时候从来不用“法国总统”这个称号,更不会说“我国总统”或“国家总统”,而总是要不厌其烦地说“共和国总统”。每次共和国总统对国民发表正式讲话,在结尾的时候必定要喊两句口号,一句是“法兰西万岁”,另外一句就是“共和国万岁”,把共和国政体与法兰西民族等量齐观。法国人珍惜共和国的观念,是因为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1)英法两国的政体形式分别是什么?试叙述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的相似点。‎ ‎(2)有人说法国政治制度优于英国,请谈谈你的看法。‎ ‎(3)从英法确立代议制的艰难历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国确立了共和制。‎ 两国政府首脑均由议会产生,并受议会制约。‎ ‎(2)不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虽然保留了国王,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但从当时的情况看有利于国内政局的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法国确立共和制后,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内政局来看不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因此要从国情的差异认识两国的政体差异,孰优孰劣关键应以生产力为标准。‎ ‎(3)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说明了历史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曲折性,新制度必然能取代旧制度,因为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资产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需要将其斗争成果制度化和法律化。‎ ‎【解析】‎ ‎【详解】(1)“政体”,依据材料一的过程和材料二信息“把共和国政体与法兰西民族等量齐观”得出:英国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法国的政体形式是共和制。“相似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国政府首脑均由议会产生,并受议会制约。‎ ‎(2)“看法”,首次点明法国政治制度并不优于英国;然后从两国国情的差异认识两国的政体差异,以生产力为标准判断是否有优势,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利于国内政局的稳定,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而法国共和制确立后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内政局来看并不一定优于英国。‎ ‎(3)“启示”,从民主制度确立的艰巨性、复杂性、曲折性以及必然性的角度认识民主制度的过程;从民主制度要制度化和法律化角度认识民主制度的巩固。‎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第一帝国时代 秦汉帝国(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秦朝实行郡县制秦朝统一文字秦朝修长城防御匈奴,秦汉长期同匈奴作战秦朝修建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秦汉法律细密,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秦汉时期丝绸、漆器以及冶铁技术等领先世界汉朝出现农书《氾胜之书》‎ 汉朝开通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 罗马帝国(公元前27—公元476年)‎ 在新征服地区设立行省,权力向君王和将军集中 在不列颠修长城抵御外族入侵,罗马长期抵抗外族侵略修建以罗马城为中心通往帝国各地的硬面公路法律由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法律体系日趋完备玻璃工艺、银器、铸币和采矿技术先进科鲁美拉写就名著《论农业》‎ 海外贸易发达确定基督教为国教 ‎——摘编自胡孝文等主编《秦汉与罗马:帝国时代的倒影》等 从上表中提取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相关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第一帝国时代”的特征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特征:古代帝国依靠周密的制度维持统治 阐述:东西方帝国为了维护帝国的统一与安全,它们在制度方面进行了周密的设计,如在行政制度上,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和罗马的行省制度,都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同时在法律制度方面,秦汉时期严密的法律制度和罗马帝国完备的的法律体系,都有效协调帝国内部矛盾,稳定统治秩序。‎ 综上所述,周密完善的制度设计是维系东西方帝国统治的重要条件之一。‎ 示例二特征:古代帝国都重视公共工程的兴修 阐述:秦汉和罗马帝国为了有效控制扩大了的疆域,都重视公共工程的兴修。秦汉和罗马都修筑了通往帝国四面八方的道路,方便了帝国的信息与军队等及时到达帝国边界;除此之外,两者都修筑长城等防御工事,维护帝国的统一。‎ 综上所述,重大公共工程的兴修既是第一帝国时东西帝国实力的体现,也维护了帝国的统治。‎ ‎【解析】‎ 本题据上表“秦汉、罗马帝国”相关政治、经济、文化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提取秦汉与罗马帝国的相关历史信息对“第一帝国时代”的特征拟出论题进行探讨。例如:古代帝国依靠周密的制度维持统治。再从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和罗马的行省制度、秦汉时期严密的法律制度和罗马帝国完备的法律体系等方面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即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