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试卷(解析版)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6月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1.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打破了原来“形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传统,提出了“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执法原则,且要求吏民共同守法。由此可知,当时法家主张 A. 加强统治秩序 B. 实现国家统一 C. 追求自由平等 D. 维护民众利益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法家“打破传统”,提出“吏民共同守法”,是要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A项正确;法家法治的重点不是国家格局的统一,B项错误;法家法治不是要追求自由和平等,C项不符合史实;法家是要建立和加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不是维护民众的利益,D项错误。 2.春秋时期,出现了君主失政的现象。孔子对此感慨不已,并提出自己主张。下列属于孔子主张或言论的是 A.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B.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答案】B 【解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属于孔子的德治思想,故答案为B项。A项是老子的思想,C项是孟子的思想,D项是黄宗羲的观点,均排除。 3.荀子曰:“(为人臣)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韩非子曰:“人臣要从主之法,虚心待令,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两者都强调 A. 人臣要效忠君主 B. 人臣对君主可以抗命 C. 君主要以礼待臣 D. 大臣对君主绝对服从 【答案】A 【解析】材料“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体现的是儒家倡导的忠君思想;材料“人臣要从主之法”体现的是法家的服从君主的思想。故二者都强调人臣要效忠君主,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B项;C项属荀子的主张,排除C项;大臣对君主绝对服从,与材料“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不符合,排除D项。 4.孔子弟子子夏在全国许多地方办私学,广收门徒,其学生中不仅有兵圣吴起,还有李悝、魏文候和商鞅等;荀子的弟子中有韩非子和李斯等人。这说明 A. 儒家和法家思想主张一致 B. 诸子百家存在共通之处 C. 诸子百家思想皆源于儒家 D. 各学派思想融合的趋势 【答案】D 【解析】从题干的材料信息,我们可以获取信息,就是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子夏、荀子的学生中有法家、兵家代表人物,这充分说明到了战国时期,各学术流派思想渐趋融合的发展趋势,故选D。A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诸子百家的共通之处,排除B。C表述错误,排除。 5.董仲舒一再强调“天,仁也”“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厚其德而简其刑,以此配天”,“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据此可推知,董仲舒如此强调是为了 A. 制约绝对君权 B. 宣扬儒家道义 C. 巩固中央集权 D. 神化皇帝权力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认为治国之道在于德刑并用,主张德主刑辅,德先刑后,以德治国,顺应天意,其目的是为了制约绝对君权,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董仲舒此举的目的是劝诫君主顺应天意,以德治国,并非只是宣扬儒家道义;C选项错误,董仲舒此举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无关;D选项错误,董仲舒此举的目的是限制君权,不是神化皇权。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6.汉武帝接受卫绾、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置太学并设置郡国县学。公元前135年,又设五经博士,使儒学上升为经学。这些做法 A. 实现了对各地的有效控制 B. 提升了儒学的社会地位 C. 标志着官学体制开始确立 D. 导致诸子学说完全消失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太学和郡国县学教授的主要是儒学经典,从而使儒学教育被官方化和制度化,儒学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代文化教育方面的措施,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没有关系;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汉代设立太学和郡国县学教授儒学使儒学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并未强调官学体制开始确立;D选项错误,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诸子学说并未立即完全消失。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7.太学是中国古代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汉代太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有 ①《诗》 ②《书》 ③《墨子》 ④《春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西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称为正统思想,汉代的太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儒家思想,《诗》《书》《春秋》都是儒家经典,是汉代太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墨子》是墨家经典,排除③,所以答案选C. ①②④。 8.董仲舒认为,“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旨意不同,人君就无以持一统。”为此,他主张 A. 君权神授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天人合一 D.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答案】B 【解析】由“百家殊方,旨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可以判断董仲舒认为诸子百家不同的观点不利于指导思想的统一,因此,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选B。君权神授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事是天意的体现,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动天意,由此两者合为一体,AC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是宋明理学的观点。 9.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 孔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阳明 【答案】D 【解析】心学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材料中慧能的观点“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和心学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故D正确;孔子、董仲舒思想中未探究世界本源,选项A、B排除;朱熹认为世界本源是理,而非心,选项C排除。 10.“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大儒张载的名言。与之相似的观点是 A.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D.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答案】C 【解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表达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担当和使命,“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指保卫国家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符合题意,故选C;A体现了儒家重视气节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民本思想,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老子的言论,指有道的人用无为的方式做事,用不言的方式教化人,与题意无关,排除D。 11.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他主张 A. 理是万物的本原 B. 气是万物的本原 C. 气在理先 D. 格物致知 【答案】A 【解析】根据“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可知朱熹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气”,以及理与气的关系,故B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方法论,故D项错误。 12.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传统说教,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思想家是 A. 李贽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答案】A 【解析】李贽针对正统理学家“存天理,去人欲”的命题,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A正确;黄宗羲猛烈批判君主专制,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王夫之提出气在理先的唯物思想,排除BCD。 13.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是 A. 对传统儒家思想批判否定 B. 与传统儒家思想一脉相承 C.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 对传统儒家思想补充完善 【答案】C 【解析】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属于明清之际思想,在批判传统思想基础上,对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C正确。 14.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表明在政治上他主张 A. 主权在民 B. 君民平等 C. 反对君主专制 D. 实行君主立宪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天下为主,君为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得出,其主张为反对君主专制,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在民的内容,A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反对君主专制,没有体现军民平等,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开国会、设议院等信息,不能得出主张君主立宪制,D不正确。 15. 下列有关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苏格拉底属于智者学派 B. 苏格拉底重视研究自然,而智者学派注重研究人类社会 C. 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同处于雅典民主政治时期 D. 智者学派比较重视人的伦理道德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苏格拉底不属于智者学派,排除A项,苏格拉底重点研究的是人,如认识你自己,排除B项;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同处于雅典民主政治时期,C项正确,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忽视伦理道德,排除D项。 16.“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上述材料说明了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美德即知识” C. “认识你自己” D. “人人生而平等” 【答案】A 【解析】材料认为人的感觉是判断万物存在与否的标准,这是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选项A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美德的作用,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人的感觉和万物存在与否的关系,而非认识自己,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17.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是 A. 提倡古典文化 B. 崇尚理性、提倡科学 C. 反对天主教会 D. 借用古代文化之名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答案】D 【解析】文艺复兴运动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但不是在提倡复古,而是借用古希腊罗马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故答案为D项;A项是文艺复兴的内容、B项是人文主义的含义,均不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排除;文艺复兴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思想,不是反对教会,排除C项。 18.意大利画家米开朗琪罗制作的雕塑作品《哀悼基督》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圣母玛利亚抱着死去的儿子耶稣无比痛苦。该作品的主要创作意图是 A. 宣扬上帝的神圣 B. 倡导信仰即可得救 C. 宣扬圣母的慈爱 D. 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米开朗琪罗通过《哀悼基督》,意在用圣母面对儿子的死所表现出来的无比痛苦,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D项正确;这一作品宣扬的是人文主义而不是上帝的伟大,A项错误;倡导信仰即可得救是宗教改革的内容,与文艺复兴的核心主张不同,B项错误;作品表达的是圣母与普通母亲一样疼爱儿子,体现的是人性而不是高于凡人的圣母的神性,C项不符合题意。 19.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将手写的拉丁文《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维登堡教堂门口,不久后他便收到了从德国南部倒流回来的印刷本《九十五条论纲》。这表明 A. 抨击教会引起共鸣 B. 西欧识字率在增长 C. 德国民族意识觉醒 D. 技术推动社会进步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马丁·路德将手写的拉丁文《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威登堡教堂门口,不久后他便收到了从德国南部倒流回来的印刷本《九十五条论纲》”可以看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得到了社会的支持,说明抨击教会引起共鸣。故答案为A项。BD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西欧识字率在增长、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德国民族意识觉醒,排除。 20.但丁在《神曲》中批判道:“因为你的贪婪使世界陷于悲惨……”这里的“你”是指 A. 专制君主 B. 封建教会 C. 资产阶级 D. 无产阶级 【答案】B 【解析】但丁生活于文艺复兴时期,他在《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表达了憎恶,B正确。文艺复兴的斗争矛头不包括封建专制君主,排除A。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思想运动,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排除C。D项不是统治阶级,不是其反对的对象,排除。 21.“首先是自然科学研究中所发现的自然规律,肯定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其次是人本主义观念,反对服从'神'的意志;再次是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第四是推崇经济自由的原则。”这些理念属于 A. 15世纪的人文主义者 B. 16世纪的路德教教徒 C. 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 D. 19世纪的社会主义者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可知,该理念主张自由、平等,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等级特权,主张自由平等和民主政治,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A项强调人文主义,排除;B项否定教会权威,排除;D项主张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排除。故选:C。 22.强调“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但同时坚持人要自律”的德意志哲学家是 A. 卢梭 B. 康德 C. 伏尔泰 D. 孟德斯鸠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启蒙运动时期德意志哲学家康德提出思想自由的同时,要学会自律和理性判断,B正确;卢梭主张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A错误;伏尔泰主张天赋人权思想,C错误;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的思想,D错误。 23.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灿烂辉煌,下列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A. 《天工开物》总结了清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B. 《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理论数学著作 C.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著作 D. 唐宋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书术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著作,故C项正确;《天工开物》由宋应星初刊于1637年,不可能总结清代的内容,排除A项;“最先进”的表述有错,排除B项;雕版印刷术出现于唐朝,而不是唐宋之际,排除D项。 24.下面是《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表,从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古代科技 类别 数学 天文历史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35 7 17 8 8 A. 成果大多与农业相关 B. 重视经验总结积累 C. 不重视对自然的探求 D. 长期领先于世界 【答案】A 【解析】由表格数据看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农学、地学、数学、水利方面居多,而这些科技与农业发展相关,故选A;BC表格数据无法体现,排除;D符合史实,但材料没有世界其他地区的科技成就的比较,无法得出“长期领先于世界”的结论,排除。 25.“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的谚语反映了我国传统科学 A. 高度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B. 建立在经验总结基础上 C. 对自然规律的深入探究 D. 重视理论研究与总结 【答案】B 【解析】材料“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体现了古人对天文气象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这反映了我国传统科技是建立在经验和总结的基础上,故B项正确;材料的谚语本身体现了不确定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故C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传统科学重视经验总结,不重视理论研究,故D项错误。 26.中国古代科技主要限于农业水利工程、时令、气象科技等,其他如机械、纺织、印刷等也有所发展,但都未能推动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 儒学长期处于正统地位 B. 中国传统文化关注重点是人际与社会的和谐 C. 中国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D.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D 【解析】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主要是和农业、手工业有关,由于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使得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缺乏动力。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对科技发展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不符合题干中“主要原因”的要求,排除A、B、C项。 27.与传统文学作品中描写对象多为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相比,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小说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作品载体 B.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封建等级观念 C.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答案】C 【解析】这一现象体现了市民日常生活的文学化,反映了市民和市镇经济的发展壮大,是这一时期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C;材料反映文学作品中描写对象的变化,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封建等级观念的变化,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社会价值观念的整合,排除D。 28.一位唐朝的书生乃是一“书虫”,每当他看到佳句时,总是抄写下来。但他的“佳句集”不可能有 A. “关关雎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考查古代文学。“关关雎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属于《诗经》,在唐代之前,故A排除;“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属于楚辞,在唐代之前,故B排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属于唐诗,故C排除;“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属于宋词,在唐代之后,故选D。 29.盛唐时代,可算得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文学艺术达到鼎盛。后人歌咏唐代灿烂文化星空中“双子星座”的典型诗文是 A. “颜柳二公书尤多” B. “唐之文章称韩柳” C. “奔放雄杰有若苏辛” D. “李杜诗篇万口传” 【答案】D 【解析】“李杜诗篇万口传”指的是李白与杜甫的诗,二人可以作为唐代诗歌发展的代表之一,故D项正确;“颜柳二公书尤多”是指颜真卿与柳公权的书法,不属于诗文,排除A项;“唐之文章称韩柳” 是指韩愈、柳宗元,其主要成就是散文,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奔放雄杰有若苏辛”指苏轼、辛弃疾,二人是宋朝人物,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 30.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列字体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楷书→篆书→隶书 B. 隶书→篆书→楷书 C. 篆书→隶书→楷书 D. 篆书→楷书→隶书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周朝出现篆书,秦朝末年出现隶书,汉朝出现楷书,故汉字演变的顺序是篆书→隶书→楷书,故C正确;周朝出现篆书,汉朝出现楷书,故A错误;秦朝末年出现隶书,周朝出现篆书,故B错误;周朝出现篆书,秦朝末年出现隶书,汉朝出现楷书,故D错误。 31.“京剧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初叶的上海报《申报》上,之所以叫京剧,是出于各地观众对于它出自北京的称谓,充分体现了它鲜明的地域特征。”以下关于京剧形成说法正确的是 A. 最终形成于二十世纪初叶 B. 由北京地方剧种发展而来 C.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而成 D. 基本取材于清朝宫廷生活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京剧的形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故C项正确;京剧最终形成于道光年间,故A项错误;京剧由汉戏和徽调融合各地方戏曲发展而来,故B项错误;京剧基本取材于社会生活,故D项错误。 32.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 A. 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B. 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 C. 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 D. 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 【答案】A 【解析】根据“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可以看出,吴道子的宗教画,把宗教中的人物画杨与世间的人物相似,反映出带有一定的世俗色彩,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来因素,排除B项;从材料的内容看不出人 物的神韵,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排除D项。 33.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归心》中写道:“潮汐去还,谁所节度?”此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引起人们的思考和探索,最终科学解决这一问题的是 A. 祖冲之 B. 李四光 C. 牛顿 D. 爱因斯坦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涉及的主要问题是潮汐产生的原因,根据所学此是由万有引力引起的,主要是牛顿提出来的,故C选项正确;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与近代物理学万有引力关系不大,无法解释该现象,故A选项错误;B选项李四光,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地质学家与万有引力无关,故B选项错误;D选项爱因斯坦的主要贡献在于相对论而非万有引力,故错误。 34.爱因斯坦被称为“20世纪的哥白尼”,其主要依据是爱因斯坦 A. 提出外力能够改变运动状态的观点 B. 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C. 发现了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及规律 D. 正确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爱恩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正确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弥补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不足,D选项符合题意。牛顿提出外力能够改变运动状态的观点,A选项排除。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B选项排除。普朗克发现了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及规律,使人类对物质的研究进入微观领域,C选项排除。 35.如果说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把神从人的精神领域驱逐出去,那么,把神从有生命的领域驱逐出去的代表人物是 A. 伽利略 B. 牛顿 C. 达尔文 D. 爱因斯坦 【答案】C 【解析】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标志着生物进化论的诞生.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的思想武器。达尔文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答案为C。伽利略、牛顿、和爱因斯坦都是物理学家,与题意不符,ABD错误。 36.1803年5月,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在演讲时指出“大自然有足够的时间、空间以及环境让最初的生命形式不断的发展与改进。”由此他提出了两大著名的原则 ①用进废退②获得性遗传③自然选择④适者生存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拉马克在《动物的哲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学说(被后人称为“拉马克学说”),提出了两个法则:一个是用进废退;一个是获得性遗传。并认为这两者既是变异产生的原因,又是适应形成的过程。故①②A项正确;自然选择④适者生存是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故③④错误,排除BCD项。 37.下列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史实相符的有 ①蒸汽船的发明改变了水上运输的状况 ②发电机的问世使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 ③无线电报的出现加强了各国间的联系 ④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化工业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蒸汽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而发电机、无线电报、内燃机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②③④B项正确,①错误,排除ACD项。 38.“他的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创造的动力,而不再受制于大自然。”材料中的“发明”是指 A. 蒸汽机 B. 发电机 C. 电动机 D. 内燃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知识的理解能力。题干中的关键词“开始”“不再受制于大自然”可以得出应该是蒸汽机。所以选A。B、C和D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不符合题意。 39.21世纪,人们通过脸书、微信、微博、谷歌、百度、维基百科等工具进行通讯和获取信息,通过“优步”共享汽车,通过“奈飞”共享影视节目,大数据技术将促使商品的生产与供应变得更加合理。这说明 A. 信息技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方式 B. 技术革命改变社会经济结构 C. 人们日常生活过度依赖网络技术 D. 知识经济推动全球同步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出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的通信和交通,我们的文化和娱乐生活我们的购物等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故选择A。材料没有涉及到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不涉及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故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使社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并没有强调人们日常生活对网络的过分依赖,故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到经济全球化和同步发展,故排除D。 40.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发展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实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对恩格斯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经济发展推动近代科技进步 B. 工业革命促成近代自然科学诞生 C. 科学技术促进近代工业发展 D. 市场需求是科技发展的决定因素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工业的巨大发展”、“技术的需要”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是16世纪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在工业革命之前已经出现;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近代工业发展对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不是科学技术促进近代工业发展;D选项中“决定因素”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不能体现。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二、材料题 41.科技创新引领社会进步,但科技的创新又受社会环境的制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摘自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 材料三: 比起过去的六百年,在过去的六十年里,蒸汽机和电力已经在更大程度上征服了时间和空间。 (1)根据李约瑟博士所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三例说明宋朝的科技发展“已呈巅峰状态”及其分别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二中“第—发明”和“第二发明”的重要成果。(各举两例) (3)蒸汽机和电力分别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怎样的时代?各举一例证明蒸汽机、电力“更大程度上征服了时间和空间”。 【答案】(1)作用:①活字印刷术,推动世界文化的传播;②火药广泛运用于军事,帮助西方资产阶级在近代战胜封建专制;③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在地理大发现中(或新航路的开辟)起了重要作用。 (2)成果:天文历法:《石氏星表》、浑仪、简仪、《夏小正》、《授时历》;中医中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 (3)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举例:蒸汽机车或汽船;电话或电报。 【解析】(1)作用:结合所学,可从宋朝发明活字印刷术,推动世界文化的传播,宋朝火药广泛运用于军事,帮助西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专制,宋朝指南针运用于航海,推动了地理大发现中等分析回答。 (2)成果:天文历法:结合所学,可列举《石氏星表》、浑仪、简仪、《夏小正》、《授时历》等;中医中药:结合所学,可列举《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 (3)时代:结合所学可知,蒸汽机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力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举例:结合所学,可列举蒸汽机车或汽船说明蒸汽机征服了时间和空间,列举电话或电报说明电力征服了时间和空间。 42.材料一:日本学者薮内清在《中国•科学•文明》中说:“北宋时代……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宋徽宗赵顼以画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材料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材料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书法、绘画特点的影响。 (2)分别指出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文学作品的体裁。 (3)从材料二、三看,李白与辛弃疾的诗词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答案】(1)影响:宋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意内心的修养,反映在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 绘画上更加注重意境。 (2)李白:唐诗;辛弃疾:宋词。 (3)李白的诗出现在繁荣、开放、文化多元的盛唐,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辛弃疾的词体现了国家分裂、政府苟且偷安、外族侵扰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渴望恢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解析】(1)影响:根据“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宋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意内心的修养,反映在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 绘画上更加注重意境等角度概括。 (2)根据“李白《早发白帝城》”得出李白:唐诗;根据“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得出辛弃疾:宋词。 (3)根据李白生活的盛唐时期的背景可得出李白的诗出现在繁荣、开放、文化多元的盛唐,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根据南宋的社会状况可从辛弃疾的词体现了国家分裂、政府苟且偷安、外族侵扰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渴望恢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等角度概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