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线上教学效果检测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线上教学效果检测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线上教学效果检测试题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A. 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B. 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 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D. 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答案】C ‎【解析】“内阁如不同意、拒绝拟旨”等字眼足以证明在明代内阁对皇权还是有一定制约作用的,选C是符合题意,正确;明代的内阁和近代的内阁有质的区别,明代内阁并非近代内阁的雏形,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在材料中根本就没体现出来,B不符合题意,排除;明代君主专制是加强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2.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C ‎【解析】材料对秦国和东方六国的墓葬做了对比:秦国除君王墓葬外均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说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故选C项。A项和B项知识错误,D项“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太绝对,故错误。‎ ‎3.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理力争,说: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母亲是同一个人。这位大臣之所以力争的主要目的是 A. 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B. 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C. 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维护等级制度 D. 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答案】D ‎【解析】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微子启虽为长子,但其母当时身份不是嫡妻,故大臣力争,以保证权力与财产的继承分配问题,故D项符合题意;A项虽是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的;商朝时,尚未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商纣王和长兄微子启都是贵族血统,C错误。‎ ‎4.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A. 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 B. 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C. 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 D. 易于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C ‎【解析】根据“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知,周天子分封,天子正式成为诸侯的君主,王权得以提升,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故选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血缘宗法制,所以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无法体现分封制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故排除B;夏商周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错误。‎ ‎5.对“五四”集会游行示威,梁漱溟评价说:“纵然曹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在此,梁漱溟 A. 赞扬了五四运动民主、科学的精神 B. 认可国民的正义行动体现了自由原则 C. 肯定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 主张在民主法治的原则下捍卫国家权益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即体现对五四运动的肯定;“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即体现“要讲求民主法治原则”。综合起来看,材料主旨,即应该在民主法治的原则下捍卫国家权益。故D项正确,ABC三项的表述,均与题干主旨不相关,排除。‎ ‎6.1947~1969年美国针对所谓“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反共盟国”、“中立主义国家”、“战略原料生产”以及“后院”国家,采取了包括临时性救济援助、技术援助、防务支持援助、发展援助等具体经济外交措施。这说明 A. 经济外交是美国遏制战略的主要手段 B. 冷战客观上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的成长 C. 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占据优势地位 D. 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1947~1969年美国针对所谓“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反共盟国”、“中立主义国家”、“战略原料生产”以及“后院”国家,采取了包括临时性救济援助、技术援助、防务支持援助、发展援助等具体经济外交措施,说明冷战在客观上促进第三世界国家成长,故B正确;材料体现美国的援助等经济外交,并非对外侵略,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苏联问题,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马歇尔计划,D错误。‎ ‎7.2017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并提出以下建议:巩固团结协作;携手应对挑战;深化务实合作;拉紧人文纽带;坚持开放包容。这表明中国 A.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 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C. 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 D. 努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合作 ‎【答案】C ‎【解析】材料“巩固团结协作;携手应对挑战;深化务实合作;拉紧人文纽带;坚持开放包容”体现的是中国政府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C选项符合题意。上合组织属于区域间政府合作组织,与联合国无关,A选项排除。上海合作组织的性质是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主要是为了反恐,经济合作只是上合组织的内容之一,B选项排除。上合组织成员国俄罗斯不属于发展中国家,D选项排除。‎ ‎8.1927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反对军阀战争宣言》:“工农兵士及一切贫民,以至于小商人,都尝够了军阀战争的痛苦。……中国一般劳动民众,穷苦得饭也没有吃,受着非常之大的痛苦、压迫、抢掠、奸淫,而这些军阀还要打仗。”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劳苦大众纷纷参加革命。这说明 A. 中共发动群众反对国民党屠杀政策 B. 国民革命使广大群众受到革命洗礼 C. 军阀混战造成每况愈下的社会现状 D. 广泛的群众基础是革命深人发展的条件 ‎【答案】D ‎【解析】材料时间是1927年10月23日,此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材料中“工农兵士及一切贫民,以至于小商人,都尝够了军阀战争的痛苦”“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劳苦大众纷纷参加革命”,体现了中国革命发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选D;ABC三项虽然表述正确,但都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9. 某历史学家认为:“严格说来,□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义和团运动 D. 清末“新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说明是完全反对西方文明的义和团运动,故C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10.1850年,上海租界人口所占比重不足0.1%,1865—1866年间,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人口分别占上海人口总数的13.4%和8.1%。出现这一变化的合理解释是 A. 战争影响人口布局 B. 租界内生活设施较为完善 C. 上海经济发展迅速 D. 上海外来人口大幅度增加 ‎【答案】A ‎【解析】19世纪60年代初期,太平军攻入上海,引起人民的恐慌,纷纷躲到租界寻求庇护,因此战争会对人口布局产生影响。A正确;生活设施完善与否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上海经济发展与人口涌入租界无关,C错误;材料未说明租界增加人口是外来的,D错误。故选A。‎ ‎11.周灭商后,周公提出“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制,惟仁是亲”的政策,于是周武王“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盘庚之政,殷民大说(悦)”。这表明周武王 A.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B. 善于接纳大臣意见 C. 采取以殷治殷的策略 D. 严格防范商代后裔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周天子派遣商朝贵族后裔管理殷商的百姓,这体现了以殷治殷的策略。C正确;材料未体现对地方控制力度的加强,A错误;接纳周公此次建议不代表经常接纳大臣意见,B错误;材料表明周武王重用了商代后裔,D错误。故选C。‎ ‎12. 美国历史学家布卢姆曾说:“独立战争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立了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材料反映出美国制定新宪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 B. 实现普通公民的平等 C. 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D. 加强地方政府的权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联邦制。独立战争胜利后的美国,只是一个由13个州组成的松散联盟,即“邦联”,也就是材料所说的“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所以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变邦联制为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故C项正确,D项错误;A项不符合美国的历史;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所以答案选C。‎ ‎13.有学者指出,在西方多党选举制度下,由于不同政党的存在,整个国家的政治人才被政党切割成几个部分,并随政党共进退。一党获胜,哪怕原来的政务官再有能力,也需统统大换血。这揭示出西方政党政治 A. 导致了政治人才的匮乏 B. 实现了政治理念的多元化 C. 影响了国家治理的质量 D. 扩大了政治人才的空间 ‎【答案】C ‎【解析】材料显示,西方多党制选举造成政治人才的政党化和闲置,这不利于政治人才的整合和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国家治理的质量,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多党选举制度下政党对政治人才的争夺和政治人才的闲置,不是缺乏政治人才,A项错误;多党制下,不同党派秉承不同的政治理念,体现出政治理念的多元性,但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不同政党的政治人才随政党共进退,在野党政治人才无法参与国家管理,缩小了政治人才的空间,D项错误。‎ ‎14.明代后期,广东一位缪族长在他家训中,虽声称“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但又劝家族子弟“量力勉图,各审所尚”,即从事工商等行均可。这反映了他 A. 规范族人的从业行为 B. 持有重农抑商的思想 C. 面对现实和顺应时势 D. 强调传承族规的重要 ‎【答案】C ‎【解析】明代后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人们的“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已有改变,因此出现材料中的“劝家族子弟‘量力勉图,各审所尚’,即从事工商等行均可”的现象。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重农抑商思想已有改变,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15. 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A. 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 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 C. 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D. 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中“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主要是小农经济的精耕细作的提高所致,故本题选择B项;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属于生产力因素,C错误;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是客观因素,D错误。‎ ‎16.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A. 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 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C. 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 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北方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改进,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故C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南方的农业发展,而不是南方的商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租佃关系,故D项错误。‎ ‎17.据史料记载,长安在盛唐时期人口总数约70万,其中皇室及服务人员15万,在京官吏约3万余,禁军和附近驻军约12万,到京师参加选官和科举读书人1万,共需粮食580万石左右,其中依赖国家供给粮食的人口约32万。据此可以推知盛唐时期 A. 长安已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B. 对东南地区粮食需求增加 C. 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局面 D. 坊市制度瓦解速度加快 ‎【答案】B ‎【解析】由材料“长安在盛唐时期人口总数约70万”“其中依赖国家供给粮食的人口约32万”可知,唐朝时期长安人口增长明显,特别是依赖国家供给粮食的人口数增长较快,这必然导致长安的粮食紧张,由此增加了对东南地区的粮食需求,故选B。材料并未提及长安的国际影响力,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三冗”局面是北宋时分化事权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而不是唐朝,排除C;坊市制度瓦解是在宋朝,盛唐时期的长安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故排除D。‎ ‎18.北宋太宗年间规定,各地如有缺少种子、土田、男丁者,农师与本乡耆老可明立要契,召集余夫,举种借粮,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这一规定 A. 体现了农业生产中的雇佣劳动 B. 推动了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C. 加深了农夫对地主的人身依附 D. 顺应了农产品商品化发展趋势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召集余夫,举种借粮,收成依契约分”可知,宋代时期出现承包性质的二地主现象,反映了宋代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故B项正确。A项,体现雇佣关系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农民对地方的人身依附关系,排除。D项,题干未反映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排除。‎ ‎19.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A. 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 B. 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C. 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 D. 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答案】C ‎【解析】开辟新航路是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情况下进行的,西欧的航海家在世界各地寻找财富,而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明朝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朝贡贸易追求宣扬国威和“厚往薄来”,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导致中西航海家的远洋航行存在巨大差异,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题干中“根本上”的要求,排除;郑和船队得到了明政府的支持,排除B项;当时西方在科学技术和武装力量方面并不占有明显优势,排除D项。‎ ‎20.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年—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A. 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B. 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 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D. 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答案】A ‎【解析】到17世纪末,运往欧洲的棉布直线上升,“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说明棉布的市场需求带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即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商品流动,不是资本流动,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殖民掠夺,故C项错误;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也显然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 ‎21.1351年英国贵族影响国会通过“劳动法规”,把工资冻结在黑死病以前的水平。然而于事无补,因为劳动力价格仍然在上涨。领主又企图把剩下的农奴束缚在土地上,但在高工资的吸引下,农奴纷纷逃跑。这反映出英国农村 A. 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 B. 黑死病导致劳动力不足 C. 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冲击 D. 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普遍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虽然英国贵族企图通过政令来改变现状,但是仍然无法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资本主义的冲击,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英国农村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冲击,没有体现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黑死病的影响,而是强调英国农村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冲击,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普遍化,而是强调英国农村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冲击,排除D。‎ ‎22.19世纪中期的英国被称为“法制时代”,1846年度除《谷物法》,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1842年颁布《矿井法》,1847年颁布《十小时工作日法案》,1848年颁布《公共卫生法》,这说明了政府 A. 放松了对世界市场的控制 B. 深受重商主义政策影响 C. 在法律方面取得的成就 D. 力图维护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19世纪中期”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为了推动海外贸易发展,废除《谷物法》和《航海条例》;为了解决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和阶级矛盾激化等问题,促进资本主义发展,颁布《十小时工作日法案》、《公共卫生法》等,所以英国完善法律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发展,故D正确;《矿井法》、《十小时工作日法案》、《公共卫生法》与放松对世界市场的控制无关,排除A;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重商主义政策是工业革命以前的经济政策,排除B;C是材料的表面现象不能反映出来的本质,排除。‎ ‎23.1919年4月,蔡元培说:“北大不但未提倡‘铲伦常’,而且大倡父子有亲,兄弟相连,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言仁爱、言自由、言秩序、戒欺诈。”据此可知,蔡元培 A. 改造北大以服务政府的要求 B. 肯定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 C. 认识到西方文化存在的缺陷 D. 主张以儒学为主兼容其他思想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大倡父子有亲,兄弟相连,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言仁爱、言自由、言秩序、戒欺诈”可知,这些内容是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可见蔡元培肯定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选项B正确;北大当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并不是服务政府,排除A;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材料只体现了蔡元培对传统文化中积极部分的支持,并不能得出其以儒学为主兼容其它思想的主张,选项D过度解读材料,排除。‎ ‎24.有学者介绍文艺复兴时写道:“那场夺去欧洲五分之二以上人口的瘟疫,显示出欧洲封建主义已经走到尽头的事实。……特别敏感的诗人、天才的艺术家们,都深刻感受到秩序紊乱和经济崩溃所带来的压力。围绕着如何振兴欧洲的问题,他们无与伦比的创造力被激发了出来。”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 黑死病是激发艺术家们创造力的根本原因 B. 封建经济衰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引发了文艺复兴 C. 欧洲社会危机引起反思,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D. 艺术家们特有的敏感是文艺复兴兴起的主要原因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是那场肆孽欧洲的瘟疫造成的秩序紊乱和经济崩溃激发了艺术家们无与伦比的创造力,故C项符合材料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艺术家们无与伦比的创造力指的是文艺复兴精神,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A项错误;B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2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指的是主张道法自然的道家,“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指的是主张君主专制的法家,“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指的是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家,“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指的是主张仁爱的儒家。由此可知,D正确;ABC错误。‎ ‎26.梁启超说其师康有为:“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大变。”这最能说明康有为 A. 其主张变更者,多为国内之急切需要 B. 其视事太易,实无政治上之经验 C. 康有为偏于理想,不明了其时之政治实状 D. 康有为屡次构讼,为众论所不容,始行进京,意图幸进 ‎【答案】B ‎【解析】材料出自陈恭禄《中国近代史》:梁启超述其师 “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大变。”说明康有为在变法中求大求全,急于求成,是缺乏政治经验的表现,故选B;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27.“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思想体系,把孔学推上国教的位置,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 康有为为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披上了儒家的外衣 B. 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宣传变法,减少变法阻力 C. 资产阶级维新代表人物的阶级局限性 D. 康有为自幼接受儒学教育,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时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然《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却把孔子说成是一位改革的人物和原有的经书斥之为伪经,这鲜明体现了康有为的意图。儒学思想是封建专制的精神支持,而康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阶级利益,并不是要维护儒学,而是利用儒学思想宣传变法,减少变法阻力,说明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充分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排除AB,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康有为自幼接受儒学教育,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排除D。所以选C ‎28.有学者谈到,中国在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多次出现遍传南北的大瘟疫,死人无数。在此背景下,终于出现了“实为中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这部作品应该是 A. 《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本草纲目》‎ D. 《天下郡国利病书》‎ ‎【答案】B ‎【解析】《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不符合材料中“公元后的两个世纪”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时间属于历史上东汉时期,《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于210年写成的医书,故B项正确;《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的医书,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项错误;《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关于地理方面著作,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9.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东川节度使冯宿奏请“禁断(私人)印历日版”,因为在剑南、淮南道等地“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这说明当时 A.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B. 藩镇割据开始出现 C. 活字印刷较为发达 D. 商品流通相对活跃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代已经有雕版印刷术,材料中“禁断(私人)印历日版”“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说明唐代雕版印刷术在民间流行,商品流通活跃,故选D;材料信息与经济重心南移、藩镇割据出现无关,排除AB;北宋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排除C。‎ ‎30.孙中山先生说:“惟民生主义之意义为何?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此材料表明孙中山的民生主张是 A. 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 B. 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和 C 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互利 D. 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平等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信息可知,孙中山认为应使生产所得之物产合理分配,以求互利,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收归国有与材料中“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的表述不符,A选项错误;民生是出于经济目的,而非政治目的,B选项错误;管制资源也与材料中“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的表述不符,D选项错误。故选C。‎ 二、论述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评关于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一:赞同17、18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依据:封建制度日益腐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理学思想等影响深远,严重束缚人们思想,摧残人性;外交上总体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二:赞同17、18世纪中国社会是传统社会的顶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依据: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发展;对传统儒家思想产生质疑;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学艺术繁荣。‎ ‎【解析】‎ 这是一道评述题,解题时首先读懂材料,材料中蕴含了两种观点,所以可以分别围绕某一观点进行评述,如“停滞于静止状态”的观点,可从政治上的专制、经济上的落后以及思想文化的桎梏等方面考虑。同意“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体现的是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传统社会的顶峰这一观点,可从政治的统一和巩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角度阐述。‎ 三、材料分析题 ‎32.卫生与健康关系百姓生活和社会稳定。‎ 材料一 明代处于中国历史上第四个气候寒冷期,后期异常干旱。入境外国人士的增加,使我国从未有过的传染病也开始流行。1408至1644年间,各地发生的大瘟疫达26次之多。瘟疫等传染病的流行,促使瘟病学说得到发展。中医内科理论建立在《伤寒论》之上,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里记载了瘟病的传染性特征。宋元以来,医家从论症、治法方面对伤寒与瘟病加以区别。明清之际吴有性著《瘟疫论》,提出“戾气说”,认为瘟病是戾气所致,由口鼻传入,进而指出戾气有不同类型,并能产生不同疫病。经过清代名医叶桂、薛雪等人的努力,瘟病学说逐渐建立起体系。‎ 材料二 ‎ 时间 史事 ‎1660年 用水冲刷的厕所由巴黎传入英国上层人士的家庭 ‎18世纪末 英国上层开始注意个人卫生,这种习惯逐渐传至欧洲和北美 ‎1842年 英国人查德威克发表调查报告,认为疾病同不卫生有密切的联系,提出建立干净的自来水系统,保证个人和公共用水卫生,建立地下排污系统,清扫街道等建议 ‎1848年 英国颁布第一部公共卫生法 ‎1855至1875年 伦敦建设下水道现代化工程并全部完工 ‎19世纪中期 公共卫生运动在美、法、德等国获得支持,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在欧洲各城市初步形成 ‎1868年 巴斯德的细菌理论获得证实,促进了公共卫生运动的发展 材料三 1933年,毛泽东指出:“疾病是苏区中一大仇敌……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1941年,陕甘宁边区成立防疫委员会,开展以灭蝇、灭鼠,防止鼠疫、霍乱为中心的军民卫生运动。1952年,毛泽东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各地掀起群众性卫生运动的高潮,并成立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78年后,各项工作逐渐恢复。除了创建卫生城镇,1987年,中央爱卫会还倡议讲文明、讲卫生、讲道德,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2015年,习近平就“厕所革命”和文明旅游做出批示,要求推动我国旅游业迈上新台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瘟病学说的演变历程,并指出瘟病学说在明清时期形成体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卫生与健康成就取得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重视群众卫生与健康工作的意义。‎ ‎【答案】(1)历程:汉代至隋代,瘟病学说以内科理论为基础;宋元以来,瘟病与伤寒从论症和治法等方面区分开来;明清时期,瘟病学说逐渐形成体系。‎ 原因:战争频发、气候异常;新型传染病增多;疫病大规模爆发;医学家的深入研究。‎ ‎(2)背景:工业革命促进技术进步;城市化进程加快,民众的卫生健康意识增强;社会调查的深入,民主政治的推动;微生物科学研究的发展。‎ ‎(3)在民主革命时期,关系到革命成败;建国初期,巩固了新生政权,改善了卫生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爱国卫生运动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体现了坚持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 ‎【解析】‎ ‎(1)第一小问,由材料“中医内科理论建立在《伤寒论》之上。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宋元以来,医家从论症、治法方面对伤寒与瘟病加以区别”,可见汉代至隋代,瘟病学说以内科理论为基础;宋元以来,瘟病与伤寒从论症和治法等方面区分开来;由材料“明清之际……瘟病学说逐渐建立起体系”,可见明清时期,瘟病学说逐渐形成体系。第二小问,由材料“明代……后期异常干旱。入境外国人士的增加,使我国从未有过的传染病也开始流行”,可见与气候和新型传染病传播相关。由材料“1408至1644年间,各地发生的大瘟疫达26次之多。瘟疫等传染病的流行”,可见疫病大规模爆发;材料“医家从论症、治法方面对伤寒与瘟病加以区别”“经过清代名医叶桂、薛雪等人的努力”,可见医学家的深入研究。‎ ‎(2)由表格时间来看,可见工业革命促进技术进步;由材料“伦敦建设下水道现代化工程”“公共卫生运动在美、法、德等国获得支持”,可联系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民众的卫生健康意识增强;由材料“英国人查德威克发表调查报告”“公共卫生运动在美、法、德等国获得支持”,可见社会调查的深入,民主政治的推动;由材料“巴斯德的细菌理论获得证实”,可见微生物科学研究的发展。‎ ‎(3)由材料“疾病是苏区中一大仇敌……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可见在民主革命时期,关系到革命成败;由材料“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可见建国初期,巩固了新生政权,改善了卫生状况。由材料“倡议讲文明、讲卫生、讲道德,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推动我国旅游业迈上新台阶”,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综合来看,爱国卫生运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