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汇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试题汇编

‎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汇编1‎ ‎1.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 I 卷)‎ ‎2. 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Ⅱ卷)‎ ‎3. 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 III 卷)‎ ‎4. 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北京卷)‎ ‎5. 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 ‎6. 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山东卷)‎ ‎7. 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天津卷)‎ ‎8. 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浙江卷)‎ ‎9. 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山东春季卷)‎ ‎10.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上海春季卷)‎ ‎11.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上海卷)‎ ‎ ‎ ‎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 I 卷) ‎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 ‎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1.D ‎2.C ‎3.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天嚣 ‎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 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 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 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 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辱的地位。 ‎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 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 ‎“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 ‎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 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 ‎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象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 他朝后看看。 “开啦! ”撤掉顶门柱,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终于脱离了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 便动手解皮口袋。 ‎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 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还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 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学科&网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 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有删改) ‎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进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5.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 分)‎ ‎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 分)‎ ‎ ‎ ‎4.B ‎5.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 突出。‎ ‎6.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B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2011年1月1日8点整,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形象。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记录》)‎ 材料二:‎ ‎ ‎ 注:群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该频道”的问题,集中度是目标群众收视率与总体群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群众相对于总体观众的收视集中程度,能够回答“谁更喜欢收看这个频道”的问题;集中度的比值大于100%,表示该类目标群众的收视倾向高于平均水平。‎ 材料三:‎ 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 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种种限制。央视纪录频道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为建立较为健全的制作管 理模式做好准备。‎ ‎ ‎ 材料四:‎ ‎ ‎ ‎(摘编自张同道等《2011年国家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下)》)‎ ‎ ‎ 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一个全球性的付费有线电视网。目前,国家地理频道已经以34种语言转播至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逾2亿9千万用户,作为一个纯纪录片频道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 ‎ ‎ 就,除了高质量、高观赏性的节目内容之外,与其频道自身的制播运用模式是分不开的。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是指拥有并运营有线电视系统的企业实体。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提供节目,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即让来自国家地理电视公司等渠道的单个的片源变成有机结合的整体,适于在电视上播放;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则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 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摘编自楚慧萍《多元延伸,有机互动——美国国家地理频 道运营模式初探》)‎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在内容编辑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的 节目播出方式。‎ B.根据材料二中性别、年龄、学历这三项,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 的基本情况。‎ C.2011年,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调查中,中央电视电台纪录频道观众构成最高的三类人群分别是:男性、45~54岁以及高中学历。‎ D.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目标观众年龄的增加以及学历的增高,集中度的比值也在不断地攀升。 ‎ E.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作管理模式较为健全,它在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方面不存 在受到限制的问题。‎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直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 ‎(4分)‎ ‎7.D ‎8.BC ‎9.①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在开播初期采用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②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采用的是制播分离的运营模式,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相对分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恩,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目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 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 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 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 足矣/ ‎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 矣/ ‎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 足矣/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5 分)‎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5 分)‎ ‎10.D ‎11.B ‎12.B ‎13.(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2)而谢曜 喜好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 分)‎ ‎14.BE。B 项说法错误。E 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 使命感。‎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 ‎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曹操《观沧海》中“ , ”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2)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 “ , , ?”‎ ‎16.(1)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比赛过后,教练希望大家重.整.旗.鼓.,继续以高昂的士气、振奋的精神、最佳的竞技状态,在下一届赛事中再创佳绩。‎ ‎②今年,公司加大公益广告创新力度,制作出一批画面清晰、意.味.深.长.的精品,有效发挥了公益广告引领社会风尚的积极作用。‎ ‎③世界各国正大力研制实用的智能机器人,技术不断升级,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未来有望在多领域、多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④赵老师学的是冷门专业,当年毕业时,不少同学离开了该领域,而他守.正.不.阿.,坚持致力于该专业的教研工作,最后硕果累累。‎ ‎⑤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带来了活力,很多城市对未来踌.躇.满.志., 跃跃欲试。‎ ‎⑥目前,快递业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行业,快递服务虽不能说万.无.一.失.,但的确为百姓生活提供 了极大的便利。‎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 D.②④⑥‎ ‎【答案】C ‎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2岁之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 B.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 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C.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收益。‎ D.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 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答案】D。A 项,句式杂糅;B 项,语序不当;C 项,搭配不当。‎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A.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 B.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 献丑!”‎ C.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 D.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答案】A ‎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药品可以帮我们预防、治疗疾病,但若使用不当, ① ,以口服药为例,药物进入胃肠道后逐 渐被吸进血液,随着时间推移,  ② ,当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时就开始发挥疗效,然而, ③ ,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产生毒性,危害身体健康。‎ ‎【答案】①就有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2 分) ②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会渐渐上升(2 分) ③药物浓度不是越 高越好(1 分)‎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们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 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 。‎ ‎③ 。‎ ‎【答案】②不是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③不是有了兴趣和好成绩毕业后就一定能很好地适 应社会需要。‎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 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 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 ‎ 唐纳德先生:‎ 您好!‎ ‎ ‎ 中国的世界 世界的中国 ‎——致外国友人唐纳德的一封信 ‎ ‎ 见字如晤,您对中国的飞速发展感到惊讶。现在,我作为您在中国的导游,就请允许我用三个关键词 来为您介绍一下中国:‎ 一是长城:中国有句古话:“不到长城非好汉”‎ ‎。长城,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用智慧和血汗奉献给世界的文化瑰宝。它最早修筑于秦朝,相传是秦始皇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而建造。后来经过历朝历代的扩建,规模达到一万里,故称为万里长城。据说,也因此成为宇航员在外太空能够看到的唯一的地球建筑。这让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倍感骄傲自豪,但是,长城,被中国人民崇敬,绝不仅仅因为它自身的巍峨雄伟,绵延万里;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象征。您是个汉语通,‎ ‎ ‎ 一定听说过这样一个成语:“众志成城”。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度,但是如果我们美丽的祖国遭受到危险,所有的中华儿女,会用自己的血肉筑起新的长城,这是长城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遗产。‎ 二是美丽乡村:如果说,长城是古老中国的象征,那么美丽乡村则是现代中国的缩影。说到现代化,你的脑海中,也许会呈现出帝国大厦的宏伟,时代广场的喧哗。的确,这是很现代。但,这也许是你们的现代化,但这绝不是中国现代化的全部。两千年前的中国思想家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我们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这里的中国特色,就包括美丽乡村建设。正如你所了解的,中国有八亿多的农民。他们绝大多数生活在乡村,把乡村建设好,就是为最大多数的中国人谋福利。这是从物质层面而言,从精神层面来讲,乡村是中国人的灵魂故园,是中国人的文化之根。在全球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但是在午夜梦醒时分,却寻不到儿时那条清澈的小溪,看不见村口的那株合抱粗的大槐树,听不到爷爷摇着蒲扇讲的遥远的传说……因此,我们既要现代化的金山银山,更要美丽乡村的绿水青山。你来到中国的第一站,急冲冲要看的乌镇,正是美丽乡村的代表。‎ 三是一带一路:前面两个都是中国的世界,“一带一路”的提出,彰显出中国作为世界的一份子,所担当的责任。圣经说:“己所欲,施与人”。中国提出这一理念,就是希望和世界一起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好了,就说这么多,希望你爱上“中国的世界”,更希望你能宣传“世界的中国” 此致 敬礼!‎ 您的朋友:艾中华 ‎2017 年 6 月 7 日 ‎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汇编2‎ ‎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Ⅱ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 ‎ 第Ⅰ卷 阅读题 ‎ ‎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1.A ‎2.A ‎3.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 分)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窗子以外 林徽因 ‎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 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 ‎ ‎ 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 ‎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 ‎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学 科&网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有删改) ‎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 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 “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 ‎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5.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 分)‎ ‎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 分)‎ ‎4.B ‎5.①有形的各种窗子; ②无形的窗子,指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③理想照进现实的窗口; ④人们心中时时约束自己的框框;⑤人人渴望打开,却很难敞开的心灵之窗。‎ ‎6.①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更显出“窗”对人们的无所不在的约束;② 以拉家常的口吻娓娓道来,更显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易与心灵深处的交流;③使读者体会到作 者的真诚态度,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每点 2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 300 亿元左右。学.科网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 ‎ ‎ ‎ 材料二:‎ ‎ ‎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 年 4 月 5 日新华网)‎ ‎ ‎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是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 “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 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 年 5 月 6 日《人民日报》)‎ ‎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 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9.怎样才能有效跪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分)‎ ‎ ‎ ‎7.D ‎8.AE ‎9.①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②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 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学|科网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 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 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 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节选自《后汉 书•赵憙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 愿得降之/ ‎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 愿得降之/ ‎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 愿得降之/ ‎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 愿得降之/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 ‎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10.A ‎11.B ‎12.C ‎13.(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 ‎(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 分)‎ ‎ ‎ ‎14.BD ‎15.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 ‎ ‎ 人实在不算什么:“ ,             ‎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 ,    贫乐道的情怀。‎ ‎ ‎ ‎, !” ”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 ‎ ‎ ‎【答案】(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众人匹之 不亦悲乎(2)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第 II 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这是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般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域 风情。‎ ‎②近年来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对商场里琳琅满目的高档电器也不再望.尘.莫.及.了。‎ ‎③他在学习上坚持博.学.审.问.,对待工作更是兢兢业业,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④由于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不肯认真研究调查,他对于群众的意见总是充.耳.不.闻.,所以常常受到大家的批评。‎ ‎⑤有的同学过去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到了高中才发现既要补欠账,又要学新知识,被弄得左.支.右.绌., 狼狈得很。‎ ‎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温.文.尔.雅.的节目走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中一举夺冠的小姑娘更是成为谈论的焦点。‎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③④D.④⑤⑥‎ ‎【答案】A。①使用错误。②使用错误。⑥使用错误。故选 A。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截至 12 月底,我院已经推出了 40 多次以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主题鲜明的展览,是建院 90 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 B.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 水平大幅提高。‎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 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D.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许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 推荐的两个名额。‎ ‎ ‎ ‎【答案】C ‎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 分)‎ A.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B.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C.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D.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答案】B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0 个字。(6 分)‎ 为了保护自己,变色龙经常换上与环境接近的颜色。人们对此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以为变色龙①,就可以变成什么颜色。其实,②。蜥蜴类动物的皮肤变色③,温度和光线是其决定因素,而且每种蜥蜴能 变什么颜色也是固定的。‎ ‎【答案】①想变成什么颜色 ②事实并非如此 ③是需要外在条件的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② 。‎ ‎③ 。‎ ‎【答案】②城市名字不够响亮并不一定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③更名不一定会带来经济腾飞。 ‎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期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 800 字。‎ ‎【答案】略 ‎ ‎ ‎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 III) ‎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 ‎;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 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 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 ‎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1.C ‎2.C ‎3.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我们的裁缝店 李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来许多。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屋,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穿了也 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们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 做了一条裙子。‎ ‎ ‎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 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对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要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 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件、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锁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 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 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裁缝店里的寻常事别 有趣味。‎ B.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 平日的斤斤计较。‎ C.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个人爱美之心的赞赏,也含有一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 D.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一针一线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 分)‎ ‎6.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 分)‎ ‎4.B ‎5.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6.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 2001 年的 7955 万人次增长到 2014 年的 7.2 亿人次,13 年间增长了 8 倍,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独 特的优势,2014 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 3000 万件(套)藏品,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同时,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 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2010 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随后广州、济南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摘编自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 材料二:‎ ‎2008 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 价值总和。2001~2014 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下图:‎ ‎ ‎ ‎ ‎ ‎(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 注:计算或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度,这种平均价格叫可比价格。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 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材料三:‎ 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观博物馆。北京每年接待的上亿游客中,相当一部分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摘编自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2001~2014 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 2001 年,最高的年份 是 2014 年。‎ B.除 2007 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 上升态势。‎ C.按 2001 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D.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 2014 年。‎ ‎8.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直到今天,博物馆依然是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式服务于公众,这种形式可以丰富大 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B.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它通过独特的学习资源,以适应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方式, 激励青少年学习。‎ C.西安、广州等城市越来越重视利用博物馆来展现城市历史中最有深度和吸引力的元素,并以此构建 城市文化品牌。‎ D.博物馆免费开放会使其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需要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 ‎ ‎ 济的全部贡献。‎ E.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拉动是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也是提升博物馆诸如宣传和教育等其他功能的关键 所在。‎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4 分)‎ ‎7.B ‎8.BC ‎9.①依托藏品开展的科研活动能够产出丰富的科研成果;②博物馆可以整合一个地区的科研力量,培养出 科研团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体共 4 小题,19 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 ‎“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 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 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 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10.D ‎11.C ‎12.A ‎13.(1)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难道还不行吗?为什么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 ‎(2)章惇做了宰相,与蔡卞一起大肆搜罗编造罪名,来贬谪元祐诸臣,上奏皇帝要开掘了司马光的坟 墓。‎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 ‎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 分)‎ ‎14.CD ‎15.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题,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 ‎ ‎ ‎“ ,            ‎ ‎ ‎ ‎, ”的观点。‎ ‎ ‎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   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 ‎ ‎ ‎”两句写狂风停止之 ‎ ‎ ‎【答案】(1)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2)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创新协同机制。‎ ‎②小庄从小就对机器人玩具特别感兴趣,上学后喜欢收集机器人模型,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模型已经汗.牛.充.栋.,整整一间屋都摆满了。‎ ‎③约翰逊的学术方法虽比较新颖,但其学术成果得到学术界公认的却不是很多,再加上其追随者大都等.而.下.之.,以致他的学术地位一直不高。‎ ‎④张家界独特的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徜徉其间,峰峦叠嶂,峪壑幽深,溪流澄碧,让人乐.不.思.蜀.。‎ ‎⑤近年来,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虚拟广告的监管,使得滥.竽.充.数.的广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 遏制。‎ ‎⑥丹•罗斯嘉德发明的“雾霾塔”是一种利用静电吸附尘粒原理的环保装置,脏空气滔.滔.不.绝.地从塔顶进入后,能在塔中间得到净化。‎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答案】D ‎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今天参观的石窟造像群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堪称当时的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 的宝库。‎ B.传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是很受重视的。老人常说,看一个人的吃相,往往会暴露他的性格特点和教 ‎ ‎ 养情况。‎ C.在那些父母性格温和、情绪平和的孩子身上,往往笑容更多,幸福感更强,抗挫折能力更突出,看 待世界也更加宽容。‎ D.经过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创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 的辉煌成就。‎ ‎【答案】A ‎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 分)‎ A.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我们。 B.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 ‎【答案】C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6 个字。(6 分)‎ 太阳能与风能 ① ,通常白天阳光强而风小,夜晚光照变得很弱而风力很强;夏季阳光强度大而 风小, ② ,这种互补性使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在资源上具有很好的匹配性。常见的风光互补发电系 统有两套发电设备,夜间和阴天由风力发电装置发电, ③ ,在既有风又有太阳的情况下,二者同 时发挥作用,比单用风力或太阳能发电更经济。‎ ‎【答案】①在时间上有很强的互补性②冬季阳光强度小而风大③晴朗的白天由太阳能发点装置发电 ‎21.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出问题。(5 分)‎ ‎“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是会带来空气、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起火灾,一旦引起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②                        ‎ ‎③                          ‎ ‎【答案】②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并不一定能避免火灾的发生。③不是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能避免环境污染。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 40 年。40 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成就。40 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与汗水与 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 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角;看今天,你正在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 2017 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北京卷) ‎ 一、本大题共 8 个小题,共 24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8 题。 ‎ 材料一 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海昏侯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 掘四十周年特展。展览甫.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文物曾“乏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 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 成高 8.1 厘米,厚只有 0.3 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徽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 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20 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 年,又对失蜡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 1500℃的铬钨钴合金制成假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之后,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铸造技术。‎ ‎ (取材于杨雪梅、黄洋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前因为精品不多,所以文物展览观者寥寥 ‎ B.要合理利用文物,发掘其内涵,发挥其作用 ‎ C.文物热反映大众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 ‎ D.奥斯汀从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中得到了启发 ‎2.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甫一开始:“甫”读作 pǔ 意思是“刚刚” B.告罄:“罄”读作 qìng 意思是“尽”‎ C.乏人问津:“津”读作 jīn 意思是“路” D.憨态可掬:“掬”读作 jū 意思是“令人喜爱”‎ ‎1.A ‎2.B 材料二 文物与大众亲密接触才能实现其价值,可是与海量文物库藏相比,目前展出的文物只是九牛一毛。由于展出空间有限、担心损毁等原因,很多文物都“藏在深闺人未识”。感谢数字技术,打破了层层壁垒,盘活了很多被“雪藏”的文物,使之在线上“活”起来。大众足不出户,便可欣赏到以前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在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数字技术不断将今人的创造融入传统文物,使之获得了新生。文物不再仅仅是摆在展柜里的静态展品,而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真正“活”了起来。‎ 动漫技术在文物的文化创意中越来越受重视。三星堆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推出了数字动漫《神树的传说》,以新近发掘的海昏侯墓为素材的动画作品《海昏魔镜》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借助动漫,专业的学术介绍变成了幽默的旁白和“萌萌哒”的漫画,“高冷”的文物也一下子变得活泼起来,实现了学术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其实,早在 1981 年,我国已有让文物“活”起来的动画作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的故事创作了《九色鹿》。无数人通过这部动画片知道了莫高窟,看到了敦煌壁画移动应用程序(APP)以新鲜时尚的方式提供给观众审美与求知、娱乐与鉴赏的多元文化体验。过去,由于保存和展出的特殊要求,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能够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机会十分有限。故宫博物院 推出的《韩熙载夜宴图》APP  弥补了这一缺憾,让观众随时随地可以欣赏这幅传世经典的精妙之处,在鲜活的文化体验中感受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非凡魅力。此 APP 独创了三层立体赏析模式——总览层、鉴赏层和体验层,使这幅“数字画卷”可远观、可近赏,全方位向观众解读画作中的每个细节。点开 APP,琵琶声起,拨动江南寂静的月色,观众仿佛随着画家顾闳中一起,走进韩府。画卷中的墨痕笔意、人物的衣纹表情都纤毫毕现。轻轻触动屏幕,指尖所至之处,似有烛光追随;移动“烛光”,人物、用品的名称、典故一一呈现,如同“秉烛夜读”,在静夜里与千古佳作“对话”……忽然之间,画中人“活”了起来,乐伎轻扫琵琶,舞伎翩翩起舞,画与真实的界限瞬间模糊起来,观众沉浸在画卷创造的艺术氛围之中。‎ 虚拟现实技术(VR)借助计算机图形系统、传感器技术等生成三维环境,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状态,通过调动用户的多种感官,带来沉浸感觉。以前,游客只能在兵马俑坑外观看,有了 VR 技术,戴上特制的眼镜,你会发现自己置身坑内,变身成了一个兵马俑,低头就能看到自己的身体——残破却依然威严。抬起抬头来,你会发现博物馆的穹顶慢慢向两边散开,建筑逐渐退去,转化成荒野,风沙弥漫,你的身体同时下沉,身处地表起伏的俑坑之中,周围是千军万马……‎ ‎(取材于胡克非、张英等的相关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数字技术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让大众了解到更多文物 B.增强了文物的学术性价值 C.增强文物欣赏的趣味性 D.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文物 ‎ ‎4.根据材料二,下列成语中最能准确表达 VR 技术带给人的体验的一项是(3 分)‎ A.身不由己 B.感同身受 C.设身处地 D.身临其境 ‎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文物原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却走近了大众。如果用诗句来描述这一现 象,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2 分)‎ A.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 B.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D.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B ‎ ‎ ‎4.D ‎5.D 材料三 有的博物馆认为保护好文物不出事情是头等大事,将文物封闭在库房,秘不示人,觉得这样才可以确保万无一失。其实不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些文物同样如此。2010 年浙江省博物馆利用馆藏的“彩凤鸣岐”和“来凰”,举办了唐代雷琴演奏会。古琴属于漆器,很难保存。这两把古琴之所以能历经千年保存下来还能使用,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人使用它。古琴在安装上琴弦以后,才能保持力学上的平衡,不至 于散架。‎ 数字技术使文物在线上“活”起来,更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敦煌石窟集珍贵性、脆弱性于一身,历经千年的莫高窟艺术品,每一件都像岌岌可危的病人,游客的参观成为莫高窟最大的隐患。2003 年,莫高 窟全年游客接待量为 30 多万人次,2014 年已增长到 81 万人次。根据测算,莫高窟一天的游客接待量极限 在 3000 人次左右,而黄金周的日接待量曾超过 2 万人次,莫高窟不堪重负。实验监测数据显示,40 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5 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 10%,空气温度升高 4℃,这都有可能侵蚀壁画,加速其老化。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彩塑和壁画正在缓慢退化,千百年 后人们何以领略莫高窟的神韵?‎ 面对日益增多的游客,如何化解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敦煌数字化工程,犹如一缕明媚的科技之光,照进古老的莫高窟。有了数字化展示中心,游览模式发生了变化,艺术体验搬到洞窟外面,游客先通过数字化体验艺术“做足功课”,再进个别洞窟实际体验。这种模式既能满足游客看真品的需求,同时又减少了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减少了对莫高窟的破坏。中心建成后,游客停留时间由 2 小时缩短至 70 分钟左右,莫高窟最高日接待游客量因此可提高到 6000 人次。‎ ‎(取材于黄洋、祝越、周龙等的相关文章)‎ ‎6.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文物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将文物“深藏闺中”不是最好的保护方法 ‎ B.实际上有些文物使用起来反而有利于保存 ‎ C.二氧化碳含量的降低会加速壁画的老化 ‎ D.彩塑和壁画的退化也有自然因素的作用 ‎7.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敦煌“数字化展示中心”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减少了莫高窟的游客接待量 B.改变了洞窟的游览模式 ‎ C.缩短了游客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 D.减少了游览对莫高窟的破坏 ‎8.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让文物“活”起来的含义与作用。(6 分)‎ ‎6.C ‎7.A ‎8.含义:要点一: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内涵。要点二:把文物拿出来,在展厅或线上展示出来,有些可以用起来。要点三:借助数字技术,让文物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 作用:要点一:发挥文物在公共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要点二:使更多文物得以展示,使文物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并理解。要点三:有利于一些文物的保存与保护。‎ ‎ ‎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4 题。‎ ‎ 秦废封建 ‎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 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 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 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 B.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 D.不能易.也 易:交换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 以有侯王            B. 三代之兴 争必以利                 知诸侯之不可复 C. 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D.袭封而争位者 而诸子之论废矣           君臣父子相贼虐者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 分)‎ ‎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 ‎14.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 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5 分)‎ ‎9.D ‎10.C ‎11.B ‎12.①时代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 ‎②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 祸患。‎ ‎13.D ‎14.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非圣 人意也,势也”。‎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5—18 题。‎ 晓行巴峡      王维 ‎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15.【答案】C  应该是“万家井邑出现”,不是“万亩良田,井然有序”。结合地理位置分析。‎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C项,应该是“万家井邑出现”,不是“万亩良田,井然 ‎16.【答案】B  本题要抓住关键“鸟雀之声”“思乡”分析。‎ 有序”。结合地理位置分析。‎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手法分析。本题要抓住关键“鸟雀之声”“思乡”分析。‎ ‎17.【答案】《晓行巴峡》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清江”“浣衣的少女”“鸡鸣”“江面上舟船”“江岸远山”“山桥”等,这些美丽的景象。因为身在异乡,难免有思乡之愁。尤其是听到人们说着异乡方言,莺啼还是故乡声音的时候。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用“猿鸣”,猿声凄异其哀转之声,正好与人临于险境时之不安心声相撞击,产生惊惧之情,从而倍感凄楚,深味行路之难。“泪沾裳”,从而产生“怀士”之心,后悔何为而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涉险至此。‎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选用“玉露”“枫树林”等景物,“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一片萧条。“巫山巫峡”,诗人所在。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意象和抒发情感方面的比较分析。分别分析诗句所用的意象,然后进行比较。抒发情感主要包括抒情方式和抒情内容等,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用“猿鸣”,猿声凄异其哀转之声,产生惊惧之情,从而倍感凄楚。“泪沾裳”,远离亲人,涉险至此。‎ ‎ ‎ ‎ ‎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 分)‎ ‎①本诗描绘的是巴峡风俗,而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的则是田园风光,其诗云:“ ,‎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②本诗写到了登高望远,王勃《滕王阁序》中也有登高望远的语句:“披绣闼,俯雕甍,‎ ‎  , 。”‎ ‎③本诗与辛弃疾《菩萨蛮》同为游记之作,辛词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水。 ,‎ ‎  。”‎ ‎(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2)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3)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 四、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5 分。‎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根河之恋 根河是鄂温克人【1】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披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恋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通,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注释:【1】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恬然:自然放松,沉静从容 B.袒露:毫不遮掩、毫无保留地展现 C.盘算:精打细算 D.曼妙:舞姿轻盈而美丽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 B.乌热尔图为玛利亚•索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 C.第六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风光。‎ D.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 ‎21.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5分)‎ ‎22.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6分)‎ ‎23.文章叙写了玛利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 的表现。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6分)‎ ‎24.鄂温克人与根河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对经典作品中环境与人物的联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正是这个众姐妹诗意生活着的“世外桃源”,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 B.《边城》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湘西小镇茶峒。山明水净的湘西风光,映衬了翠翠、爷爷、傩送等人物心灵的澄澈纯净与人性的善良美好。‎ C.《红岩》讲述的是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共产党员在监狱中艰苦卓绝的斗争。牢房的阴暗、刽子手的凶残,突显了革命者信念的坚定、意志的坚强。‎ D.《阿Q正传》写的故事以辛亥革命时期的未庄为主要场景。赵太爷、假洋鬼子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对阿Q的压迫和欺凌,是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重要原因。‎ ‎19.C ‎20.D ‎21.特点:①巨大的生命力 ②纯真清澈 ③一次次的新生 ④养育了两岸的生命。象征意义: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与品格 ‎22.含义:①鄂温克人久远的历史 ②丰富的精神世界 ③未来的发展。‎ 原因:“我”是外来游客,来去匆 匆。情感:对鄂温克民族的尊重 ‎23.表现:①玛丽亚•索:与根河和森林相守一生②乌热尔图:辞官返乡,创作大量作品,担当起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③走出山林的人们:不忘根河,勇敢热情地接受了新生活 匠心:作者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完整地表现出了鄂温克人依恋“根河”、坚守根 河精神的主旨。‎ ‎24.A 五、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60 分。‎ ‎25.微写作(10 分) ‎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 字左右。‎ ‎①《根河之恋》里,鄂温克人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平凡的世界》里也有类似的故事。请你从中选取一个例子,叙述情节,并做简要点评。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 ‎②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之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 ‎③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 《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之中,选择一个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 ‎ ‎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 26.作文(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 ‎ ‎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2049 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 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可以写宏达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 ‎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 ‎ 语文 I ‎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刺绣画艺术,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无数 绣娘以 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令人的作品。它们或如摄影写实,或如油画般立体,或姿态婀 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 。‎ A.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 B.励精求治 刮目相看 美不胜收 C.精益求精 刮目相看 数不胜数 D.励精求治 耳目一新 数不胜数 ‎【答案】A ‎ ‎2.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 分)‎ A.“一带一路”是我国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 150 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 3 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D.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主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答案】B ‎ 3.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3 分)‎ ‎①为闻庐岳多真隐 别有天地非人间 ‎②十年幕府悲秦月 一卷唐诗补蜀风 ‎ ‎ ‎③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④秋天一鹄先生骨 春水群鸥野老心 A.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②④‎ ‎【答案】D ‎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 ,‎ ‎  , 。 , , 。这三层功夫就是通常所谓的学问修养,而纯正的趣 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 ‎①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 ‎②我们应该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陶冶 ‎③接收多方的传统习惯而融会贯通 ‎④这三者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的身上的 ‎⑤不易也不必完全摆脱 ‎⑥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体验 A.②③⑥④①⑤ B.②⑥③④⑤①‎ C.④①⑤②⑥③ D.④⑤①②③⑥‎ ‎【答案】C ‎ 5.下列诗句中,与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3 分)‎ A.小梅香里黄莺啭,垂柳阴中白马嘶。 ‎ B.门外平桥连柳堤,归来晚树黄莺啼。‎ ‎ C.学语莺儿飞未稳,放身斜坠绿杨枝。‎ ‎ D.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 ‎ ‎【答案】D ‎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汪容甫先生行状 王引之 ‎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 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仪征盐船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航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昭,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 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重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望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 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 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 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 ‎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助书贾鬻.书于市     鬻:卖  ‎ ‎ B.先生往谒.           谒:拜见 ‎ C.称之不置.           置:置办 ‎ D.尚欲扬榷而陈.之      陈:陈述 ‎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有右,江左即江东。‎ 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 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 ‎(1)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2)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9.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热点,不超过 30 个字(4 分)‎ ‎6.C ‎7.B ‎8. (1)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得分点:“先”“以”“北面”各 ‎1 分,句意 1 分)(2)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 样忠实厚道啊!(得分点:“殁”“存”“笃厚”各 1 分,句意 1 分)‎ ‎9.治学:范围广泛,学有专精。为文:取则于古,自成一家。 ‎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0—11 题。‎ 秋兴 陆游 ‎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 ‎10.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6 分) ‎ ‎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 分) ‎ ‎【答案】 10.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 ‎11. 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 。(《诗经•卫风•氓》) ‎ ‎(2)小知不及大知, 。(庄子《逍遥游》) ‎ ‎(3)锦瑟无端五十弦, 。(李商隐《锦瑟》)‎ ‎(4)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5) ,   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 ‎(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仁者不忧,智者不惑, 。(《论语•宪问》)‎ ‎(8)在天愿作比翼鸟, 。(白居易《长恨歌》)‎ ‎【答案】(1)来即我谋(2)小年不及大年 (3)一弦一柱思华年(4)无言独上西楼(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6)古道西风瘦马(7)勇者不惧 (8)在地愿为连理枝 ‎ 五、现代文阅读(一)(20 分)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3 ~16 题。‎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 ‎[美]杜鲁门•卡波特 请设想一下二十多年前一个十一月的早晨,一个白发剪得短短的妇人站在窗口,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巴迪,去把我们的车推来,我们要烤三十个水果蛋糕呢。”‎ 那时我七岁,她六十光景,我们是很远的表亲。从我记事起,我俩就住在一起。她叫我“巴迪”,为了纪念她以前最好的朋友。那个巴迪早死了,当时她自己还是个孩子。她现在仍是个孩子。‎ 我们把童车推进山核桃树丛。童车是我出生时买的,快散了,轮子摇来摆去,像醉鬼的腿。奎尼是我们养的一条小狗,她挺过了一场瘟疫和两次响尾蛇的噬咬,现在一路小跑跟在小车旁。‎ 三个小时后我们回到厨房,把拉回家的满满一车风吹自落的山核桃的壳剥去。欢快的裂壳声像是微弱的雷鸣,核桃肉散发着甜美的香气。奎尼求我们给她点尝尝,我的朋友时不时偷偷给她一点,但我俩是绝对不可以吃的,“这些山核桃还不见得够做三十个水果蛋糕呢。”明月高照,小车空了,碗满满的。‎ 第二天,我最喜欢的事开始了:大采购。樱桃,柑橘,香草,葡萄干,威士忌,大量的面粉和黄油…… 嗬,简直要一匹小马才能把车拉回家。我们没钱,但每年总能用尽各种办法,筹到一笔水果蛋糕基金:卖破烂,卖摘来的一桶桶黑莓、一罐罐自制的果酱、苹果冻,为葬礼和婚礼采集鲜花。‎ 黑驴子加足了煤和柴火,烧得像一直发光的南瓜。打蛋器旋转着,调羹在一碗碗黄油和糖里搅动,香蕉让空气变得甜甜的,姜又增加了香味。厨房里浓香扑鼻,弥漫到整幢屋子。四天后,大功告成,三十只 蛋糕放在窗台、搁板上晾着。‎ 蛋糕给谁呢?朋友呗。不一定是邻近的,大半倒是只见过一次,甚至素未谋面的,我们喜欢的朋友。例如罗斯福总统,一年来镇上两次的小个子磨刀人,帕克(班车司机,他每天在尘土飞扬中嗖地一声驶过时和我们互相挥手招呼)。是不是因为我的朋友太害羞了,才把这些陌生人当作真正的朋友?我想是的。我们的纪念册里有用白宫信笺写的的答谢信,有磨刀人寄来的一份钱明信片——它们让我们觉得和外面的丰富 ‎ 的世界联系在一起。厨房空了,蛋糕都送走了,我的朋友要庆祝一下——‎ 还剩下一点威士忌。奎尼分到满满一勺,倒在她的咖啡碗里(她喜欢菊苣香的浓咖啡),我们平分剩下的。奎尼躺在地上打滚,爪子在空中乱抓。我身子里热烘烘地冒火星,像快要烧成灰烬的木柴。我的朋友围着路子跳圆舞曲,两只手提起那身蹩脚的花布连衣裙的裙边,就像是舞会上穿的礼服,唱着“指给我回家的路”。‎ 下一个任务就是准备礼物。我想给她买整整一磅樱桃巧克力,不过,我给她做了只风筝。她希望给我一辆自行车,不过,我肯定她也是给我做风筝——和去年一样,和前年也一样。我们又凑了五分钱给奎尼买了一大根还有余肉可啃的牛骨头,用彩纸包起来,高高地挂在圣诞树顶上一颗银星边。奎尼知道那是牛肉骨头,馋得坐在树下呆望着,该睡了还不肯走。我的兴奋不亚于她,踢被子,翻枕头,就像是热得不可开交的夏天夜晚。我的朋友手持蜡烛坐到我的床沿:“我一点也睡不着,心像兔子一样乱跳。你说罗斯福夫人会在晚餐时端上我们的水果蛋糕吗?”我俩在床上挤作一团,她在我的手心里写“我爱你”。“你的手比以前大了。我想我大概不愿你长大。你长大了,我们还能继续当朋友吗?”我说我们永远是朋友。‎ 这是我们一起过的最后一个圣诞节。 ‎ 我上了军事学校。我也有了新家,但那不算数。我的朋友在哪里,哪里才是我的家,而我再也没回去过。‎ 她还待在那里,有奎尼做伴,后来只剩她一个人。(她写道:“昨天,梅西的马踢伤了奎尼,伤得很重。谢天谢地,她没有太痛苦。我把她包在一张条纹床单里,用童车推到草地……”)以后几年的十一月里,她还是做水果蛋糕,她一个人,没有从前做得多,不用说,总是把“最好的那个”寄给我。渐渐地,她在信中把我和早已死去的巴迪混淆起来。‎ 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 ‎ ‎(有删改)‎ ‎13.  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朋友”的生活状态。(6 分)‎ ‎14.  文中画线句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情感?(4 分)‎ ‎15.  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4 分)‎ ‎16.  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 分)‎ ‎13.贫穷、孤单,却热爱生活、充满快乐。从卖破烂来筹集水果蛋糕基金、自己做风筝作为礼物、凑五分钱买牛骨头等情节,可见其贫穷;从只有“我”和小狗陪伴她等情节,可见其孤单;从满怀欣喜地做蛋糕、送蛋糕、准备礼物等情节,可见其热爱生活、充满快乐。‎ ‎14.对“我的朋友”深沉的爱与依恋;为自己再也没有回去过而感伤、遗憾。‎ ‎ ‎ ‎15.小狗奎尼经受的磨难,映衬了“我们”生活的艰难与坚强;小狗奎尼的特殊待遇,映衬了“我们”的善良与平等;小狗奎尼的兴奋状态,映衬了“我们”的快乐幸福;小狗奎尼的离世,映衬了“我的朋 友”的孤单寂寞。‎ ‎16.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冶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 感。‎ 六、现代文阅读(二)(18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7~19 题。‎ 从脸谱说起 叶秀山 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尾抽象。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 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看来,不至于不堪入口。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 “30 分钟”“35 分零 5 秒”那样死板的,到一定起锅。“火” 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种“谱”“做”出来,就算是完成任务,刻苦地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能“谱”出来的,而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然而,就道理来说,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做不好菜不能怪菜谱,演不好戏不能怪各种程式,人物没有个性也不能怪脸谱。再往深里说。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使其不仅有天才,而且 有成就。‎ 记得十几年前奚啸伯先生对我们说,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他的体会是很深刻的。‎ ‎(选自《叶修山文集》,有删改)‎ ‎17.文中“谱”的含义有哪些?(6 分)‎ ‎18.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 分)‎ ‎19.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6 分)‎ ‎17.标准、规则;谱系;有待实践的“本”。 ‎ ‎18.首先,指出菜谱对做菜的规范意义;其次,阐述厨艺上乘须把握火候;最后,指出舞台艺术的火候在于把“谱”用活。 ‎ ‎19.舞台艺术既要尊重历史传统,遵循规则,继承家法,依据曲谱、身段、脸谱来表演;还要积累经验,把握火候,挥洒灵气,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 七、作文(70 分) ‎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 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 ‎【解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的题目,材料很简单,主要谈论“车”。本作文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生活。对于“车”的现象,考生没有陌生感,熟悉并且有亲身体验,材料内容和考生的生活没有隔阂感,在阅读上也不存在障碍,材料的三句话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表达凝练,意蕴丰厚。材料立足现实生活,立足学生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采撷生活浪花,选取适当文体,抒写真挚情怀。尚奇者可追热点之新,敏察者可展刻画之长,情笃者可吐肺腑之真,思深者可发独到之论。人人眼中有车,故上手容易;个个感受不同,故精彩纷呈。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上述立意角度都是跳出材料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在行文中注意结构的清晰,观点的明确,没有牵强的痕迹。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 语   文 II(附加题) ‎ 一、阅读材料,完成 21-23 题。(10 分)‎ 宋政和间官局编书,诸臣之文,独《临川集》得预其列。靖康之祸,官书散失,私集竟无完善之本,‎ ‎ 弗如欧集、曾集、老苏大苏集之盛行于时也。公绝类之英,间气所生。同时文人,虽或意见素异,尚且推崇公文,口许心服,每极其至。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 ‎(节选自吴澄《临川王文公集》序) ‎ ‎21.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4 处)(4 分) ‎ ‎ ‎ ‎22. 文中的老苏、大苏是指 ‎ ‎ ‎▲ 、 ▲‎ ‎ ‎ ‎。(2 分) ‎ ‎ ‎ ‎23. 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临川集》在不同时期的命运。(4 分) ‎ ‎21.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 ‎ ‎22.苏洵、苏轼 ‎ ‎23.政和间,列于官书;靖康后,不再盛行。 二、名著阅读题(15 分)‎ ‎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三国演义》中,曹操青梅煮酒,品评天下人物,认为当世只有自己和刘备可称英雄。刘备听后大喜,于是有了夺取天下的雄心。‎ B.《边城》里,第一个端午,翠翠在河边等爷爷,突然一阵害怕:“假若爷爷死了?” 后来,爷爷在雷雨的夜里死去,死亡的阴影让小说笼上一层淡淡的忧伤。‎ C.《子夜》前三章用吴老太爷之死把军、政、工、商、学等各界人物聚拢到一处,为小说全景式反映中国社会面貌、剖析中国社会性质奠定了基础。‎ D.《哈姆莱特》中,克劳狄斯送哈姆莱特赴英国,实际是要借刀杀人,后来哈姆莱特识破了克劳狄斯的奸计,撕毁了给英王的国书,才得以脱险。‎ E.《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捕鱼时体会到大马林鱼仿佛也是他的朋友和兄弟,不过为了渔夫的尊严必须杀死它。这一矛盾具有扣人心弦的张力。‎ ‎【答案】AD ‎ ‎25.简答题(10 分)‎ ‎(1)《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黛玉对宝钗说:“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请说明黛玉对宝钗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 因。(6 分)‎ ‎(2)《阿 Q 正传》中,未庄谣传革命党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祝福》里,鲁四老爷一见“我” 就大骂其新党,但“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这两个细节共同传达出鲁迅什么样的观点?(4 分)‎ ‎【答案】(1)黛玉在行酒令时“失于检点”,宝钗私下提醒;宝钗教导黛玉要做女性“分内的事”,“看杂书 ‎ ‎ 不好”;宝钗关心黛玉的身体健康。 ‎ ‎(2)民众愚昧、落伍,无法理解新思潮及其运动的意义;新思潮及其运动脆弱、不彻底,无力走入民众的世界。 ‎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 阅读材料,完成 26~28 题。‎ 语言不够“纯净”,据说是新诗的通病。然而将不同的因素冶于一炉,而使之产生浑然一体的美感效果,是诗歌艺术的可贵之处。我们并不认为诗和说话居于平等的地位。诗是经验的艺术化的表现,不是日常会话的达意。其次,文言在日常生活上虽已僵硬难用,但在艺术品中,经诗人的巧妙安排,却能“起死回生”,加强美感。反之,如果欠缺艺术的生命,则尽管一首新诗通篇不用一典,不掉一文,那种“纯净”‎ 也只是“一贫如洗”的代名词罢了。说坦白些,在文学的国度中,新诗人们是带点贵族气质的。我们宁愿自己的作品成为滞.销.的.奢.侈.品.,也不愿它成为畅.销.的.牙.膏.,人人皆可入口,而转瞬又必吐出的牙膏。‎ 一旦超越了起码的“纯净”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文言宜于表现庄重、优雅、含蓄而曲折的情操,而白话则明快、直率、富现实感。许多意境,白话表现起来总嫌太直接、太噜苏,改用文言则可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艺术当然也追求和谐,但那应该是成品的,不是原料的和谐。愈能使不同的因素化合成和谐的整体、愈能以不类为类,愈能显示作者艺术的精湛。愿“纯净主义”的信徒们多想一想。‎ ‎(节选自余光中《谈新诗的语言》,有删改)‎ ‎26.  请分别解释文中“滞销的奢侈品”与“畅销的牙膏”的含意。(6 分)‎ ‎27.  依据材料,概括“纯净主义”的信条。(3 分)‎ ‎28.  作者反对“纯净主义”的理由有哪些?(6 分)‎ ‎26.滞销的奢侈品:不被大多数人欣赏却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畅销的牙膏:一时很受欢迎但艺术价值很低的作品。 ‎ ‎27.在新诗写作中,只应使用纯净的白话,而不应掺杂文言。 ‎ ‎28.诗不是日常会话的达意;文言使用得好,可以增强美感;文言与白话各有优势;艺术的精湛贵在调和不同的语言因素。 ‎ ‎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山东卷) ‎ 第 I 卷(共 36 分)‎ 一、(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3 题。‎ 隆冬之际,西伯利亚的寒流(笼罩/席卷)欧亚大陆,狂风肆.虐.,草木凋.凌.,而那些春天的元素——温暖、雨水、绿叶、鲜花,都集.结.在位于热带的海南岛。海南岛就像是一艘花船,(系/停)在雷州半岛上,满 ‎ ‎ 载寒冬大陆的梦幻和想象。每年,从广州向漠河,春天昼.夜.兼.程.,都要进行一次生命版.图.的(扩展/扩充)。他像赤足奔跑的孩子,一路上用稚.嫩.的声音轻轻呼唤,于是万物苏醒,盛装应和,可谓“东风好作阳和 使, 。”迢迢旅途中,气候的巨大差异,导致众多物种只能有限地参与这一盛会。木棉花花朵硕大,是南国花中豪杰,“一声铜鼓催开,千树珊瑚齐列,”但她终究无法走出岭南。当春天行经长江、黄河流域时,出场的是桃花、杏花等新主角,“桃花嫣.然.出篱笑, ”,然而她们却无法追随春天深入雪国,‎ 陆续抱.憾.退.出.,随后登场的便是白杨、连翘等北国耐寒植物。‎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肆虐 凋凌 B.集结 昼夜兼程 C.版图 稚嫩 D.嫣然 抱憾退出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席卷 系 扩展 B.笼罩 停 扩展 C.席卷 停 扩充 D.笼罩 系扩充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诗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逢草逢花报发生 只恨春归我未归 B.万柄莲香一枕山 只恨春归我未归 C.逢草逢花报发生 似开未开最有情 D.万柄莲香一枕山 似开未开最有情 ‎【答案】‎ ‎1.A ‎2.A ‎3.C ‎ ‎ ‎4.下面语段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013 年,郎平就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她知人善任 ,派不同队员参加不同比赛,充分发挥她们各自的优势。她眼光长远,在培养年轻球员,尤其是天才型球员时,不揠苗助长。赛场上,她运筹帷幄,指挥若定, 带领队员们屡创佳绩。2016 年,中国女排勇夺里约奥运会冠军,不言而喻地证明了郎平执教水平的高超。‎ A.知人善任 B.揠苗助长 C.运筹帷幄 D.不言而喻 ‎【答案】D ‎ ‎5.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依托海量的普查成果,我国建成了包括重要地理国情要素、遥感影像及其他相关内容组成的地理国情数据库。‎ B.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昨天在新建的专属剧场首演,该剧以全新的观演模式带领观众进行了一 次“古今穿越”。‎ C.这位前方记者采访到的专家表示,C919 的试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大型商用飞机的研制已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 D.骑自行车健身时,因为在周期性的有氧运动中使锻炼者能够消耗较多的热量,所以减肥、塑身效果 都比较明显。‎ ‎【答案】B 二、(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 6-8 题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 ‎ 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是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 ‎ ‎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 ‎6.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D.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 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 B.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C.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 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心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 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题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答案】‎ ‎6.C.‎ ‎7.B.‎ ‎8.D ‎ ‎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 三、(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 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 “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注】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仍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饘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 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 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  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 ‎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 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 给衣粮。‎ ‎ ‎ ‎ ‎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 奇:稀奇 B.工.草隶虫篆 工:擅长 C.唯贞与卓独不坐. 坐:受株连而获罪 D.贞累启.固辞 启:禀告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晋太傅安九世孙也.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 B.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 C.太建五年,贞乃.还朝良乃.入,具告沛公 ‎ D.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 法 B.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 法 C.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 法 D.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 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贞天性聪慧,小时候读过不少典籍,有的读过就能背诵,有的粗通大意;他八岁时写的诗就深得 长辈称赞。‎ B.谢贞受府长史周确委托,为他撰写辞让都官尚书的表文。陈后主读过之后,怀疑该表文不是周确亲 笔所作。‎ C.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 未曾间断。‎ D.母亲去世后,谢贞一心守丧,极度悲痛,骨瘦如柴,令人叹息。他忧病而死后,后主下令长期供他儿子吃穿。‎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辙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 罪也。(6 分)‎ ‎(2)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4 分)‎ ‎【答案】‎ ‎9.A ‎10.B ‎11.B ‎12.C ‎13.(1)谢贞推测叔陵将会有叛离的心意,趁机与阮卓在叔陵处疏远自己,每次有宴会游乐,就以疾病托辞,不曾参与。叔陵非常恭谨敬重他(谢贞),不怪罪他。‎ ‎(2)礼部尚书姚察与谢贞友爱交好,等谢贞病情严重时,姚察前去看望他(谢贞),问他后事。‎ ‎ ‎ ‎12.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要认真阅读题干要求,然后将题中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学科网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 ‎1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 分)‎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五盘岭:川陕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峰。‎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4 分)‎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 分)‎ ‎ ‎ ‎【答案】‎ ‎(1)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 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 ‎ ‎(1)《论语•述而》中将“君子”与“小人”的心态进行对比的两句是:“       ‎ ‎ ‎ ‎, ”‎ ‎ ‎ ‎(2)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 及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 ”两句,描写了骇浪惊涛的壮  丽景色。‎ ‎【答案】(1) 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2)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辍)‎ ‎(3)惊涛拍(裂)岸 卷起千堆雪 五、(12 分)‎ ‎ ‎ ‎ ‎ ‎16.在下面语段横线处填上恰好的关联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合乎逻辑。(4 分)‎ 网络围观中貌似人人都有维护道德的责任感, ① 这种责任感大多只局限于对他人行为 的评判,而缺乏对自身行为的省察; ② ,网络上有再多的道德理论,也往往难以转化为 现实行动。有道德热情的义愤填膺 重要,但我们更应该以夯实的责任意识为出发点,以敢于担当的实际行动为落脚点, ④ ,网络围观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答案】①但是 ②所以 ③固然 ④否则 ‎17.阅读下面的文字,逐段概括中国古代木构房屋的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 10 个字。(4 分)‎ ‎①中国古代木构房屋需防潮防雨,故有高出地面的台基和出檐较大的屋顶。‎ ‎②这种房屋内部可以全部打通,也可按需要用木材进行装修分隔,分隔方式可实可虚,实的如屏门、板壁等,虚的如落地罩、太师壁等。‎ ‎③工匠们设计房屋的各种构件(如梁、柱)时,在保有其功能的基础上,往往会对其形状,位置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更漂亮、美观,如把直梁加工成月梁,以给人参差不齐之感。‎ ‎④为防止木材腐烂,工匠们给木构房屋涂上油漆,尤其在木材表面形成坚固的保护层,能起到很好的 防护作用。‎ ‎【答案】①台基高,出檐大。 ②内部可通可隔。 ③构件艺术美观。 ④涂有油漆以防腐。‎ ‎18.某校举办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下面是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请在横线处填写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要求使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不超过 60 个字。(4 分) ‎ 人生难免会有不如意,心理健康的青少年面对坎坷时,往往乐观坚强,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对我们 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拥有健康的心理呢?我 ‎ ‎ 们邀请了著名的心理学家王教授给大家谈谈这个问题,请鼓掌欢迎。‎ ‎【答案】示例一:它如春风,吹走我们脸上的愁云;如阳光,驱散我们心头的阴霾;如暖流,融化我们心 里的坚冰。‎ 示例二:它如明亮的灯火,温暖寒冷的暗夜,驱散心头的迷雾,照亮回家的路途。 六、(18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9~22 题。‎ 七岔犄角的公鹿 ‎(鄂温克族【注】)乌热尔图 ‎①“你,你别打啦!”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 ‎②“喊啥,小崽子?你像只猫,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他吼着,举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打 来。‎ ‎③“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 ‎④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挺着胸脯站在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在心里喊他的名字: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 样叫他。‎ ‎⑤“给,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 ‎⑥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我不怕,你能打, 我也能打。”‎ ‎⑦“先别吹。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来。‎ ‎⑧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爸爸用过的。我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 ‎⑨我慢慢地攀上山顶。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胸盖着白雪,侧面是片凹下去的向阳坡。这里准有野兽。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我咬紧牙,瞄准黑影,端平猎枪。枪响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面,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看得出来,它在保卫鹿群。转眼间,它们爬过山岗,消失在密林里。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 今天是撵不上它了。‎ ‎⑩晚上,坐在火堆旁,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今天,我打了个鹿。是七岔犄角的公鹿,可大啦!它流的血真多,要不是天晚了,我真……”我对特吉说。他不喝酒的时候,脸上没有凶相, 但总是阴沉沉的。‎ ‎⑪“嘿,傻小子。流点血,这能算你打了鹿?打鹿的人,剥了鹿皮,先把鹿腰子拿回来,让大家尝尝…… ‎ ‎”‎ ‎ ‎ ‎⑫我好像被灌了一脖子雪,心里又气又恼:“明天,我会拿鹿腰子让你尝的。”‎ ‎⑬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不知什么时候,雪地 ‎ 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一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并且越追越近。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一步蹬着石 崖。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 ‎⑭快点,狼追上来啦!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 ‎⑮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我看见鹿的 ‎ 脑壳上。‎ ‎⑯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鹿低下头,把粗壮、尖利的犄角贴在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 ‎⑰啊,这只狼真坏。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⑱就在狼对准鹿的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 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⑲鹿胜利了。它骄傲地扬起头,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呦——”七岔犄角的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伴,‎ 山谷里传来鹿群的回音。‎ ‎⑳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硬;它那细长的脖子挺立 ‎ 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2○1公鹿疲倦地走过我的眼前,还是那么骄傲。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它似乎觉察出什么,停下步来。我觉得自己的心被撞击了一下,我想起了自己。我不是看热闹的孩子,而是一个猎手。我的眼睛转向鹿腿上的伤口:一处是我的猎枪打的,看来没有伤到骨头,但也穿了窟窿;另一处是狼咬的,血淋淋的。在这个时候想补它一枪真是太容易了,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枪栓,看着它一瘸一拐的身影.......‎ ‎【注】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讷河等地,传统上多从事 农牧业和狩猎业。‎ ‎19.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20.本文第⑬~⑱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 分 ‎ ‎22.本文结尾写到“我”下意识地去摸枪栓,那么“我”会再向公鹿开枪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答案】‎ ‎19.①通过紧张的冲突,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把读者迅速带入小说情境;②引出下文“我”去打猎的故事;③ 交代“我”的孤儿身份、与继父的情感隔阂,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④初步刻画“我”性格的倔强和好强。‎ ‎ ‎ 侧面烘托。通过“我”的心理描写,烘托出狼鹿恶战的紧张气氛,表达“我”对公鹿形象的塑造。(或:通过写狼的凶残,侧面烘托出公鹿的勇猛和机智)ƒ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被鹿角叉起的狼比喻成石头,表现公鹿的勇猛。‚动作描写,从正面对公鹿与狼恶斗的过程作了细致描写,如公鹿忍着剧痛攀爬石崖的姿势,恶狼弓腰、咧嘴、凶残的发起进攻的动作细节等,生动传神。20.‎ 有头领气质和牺牲精神,时 时保护弱小。„沉稳而有智慧.ƒ刚猛傲然,斗志高昂。‚体格健壮,长有漂亮的犄角。21.‎ ‎22.看法一:不会再向公鹿开枪。①公鹿健硕的体态,它在与恶狼搏斗中展现出的勇气和智谋都让“我” 着迷。②“我”从公鹿身上汲取到作为男子汉应有的不屈气概,这让“我”对它心生敬意。③公鹿对鹿群的保护,触动了“我”内心的痛处,“我”不忍母鹿和小鹿失去公鹿。④公鹿已受重伤,“我”此时如再开枪,胜之不武,并不能证明“我”具有让全部落的人都服气的狩猎能力。‎ 看法二:会再向公鹿开枪。①“我”已意识到自己是一名猎手,而不是看热闹的孩子,“我”负有狩猎的使命。②公鹿的刚猛和骄傲激发了“我”的斗志,“我”也能应该展现出我的勇气和骄傲。③“我”需要通过狩鹿向特吉证明自己可以不再仰人鼻息。④公鹿已经受伤,无法快速奔跑,是狩鹿的大好时机。‎ 七、(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某书店开启 24 小时的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答案】略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汇编4‎ ‎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天津卷) ‎ 第Ⅰ卷 一、(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追溯.(sù) 隽.(jùn)永 忙不迭.(dié) 返璞.(pú)归真 ‎ B.信笺.(qiān) 洗漱.(shù) 一溜.(liù)烟恪.(kè)守不渝 ‎ C.收敛.(liǎn) 蕴藉.(jiè) 一刹.(chà)那敷衍塞.(sè)责 ‎ D.整饬.(chì) 框.(kuàng)架 肇.(zhào)事者  心无旁鹜.(wù)‎ ‎【答案】C ‎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大多数人的中,真与美并不是一回事,尤其是文艺复兴以后,美成为人文素养中的主要,真与美就了。‎ ‎ 这并不是说真与美是对立的,而是把美的价值提高,达到与真 的程度。‎ A.观点 内含 劳燕分飞 同日而语 B.观念 涵义 天南海北 平分秋色 ‎ C.理念 涵养 南辕北辙 相提并论 D.心目  内涵  分道扬镳  分庭抗礼 ‎【答案】D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迎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市容园林系统集中力量营造整洁有序、大气靓丽、优质宜居的城市形 象。‎ B.随着厂商陆续推出新车型,消费者又再次将目光聚焦到新能源车上,不少新能源车的增长在 15%到 30%左右 C.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后,将为尽早实现京津冀北运河全线通航打好基础,并将成为北运河的一个 重要旅游节点。‎ D.当人类信息以指数级别爆炸式增长时,我们需要能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协助,帮助我们 让生活更加便捷轻松。‎ ‎【答案】D。A 项搭配不当;B 项语义重复;C 项成分残缺。‎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中的“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B.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D.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长为稷,古代帝王对土神“社”和谷神“稷”进行祭祀,后世以“社稷”代 称国家。‎ ‎【答案】B。B 项“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六种经书:《诗》《书》《易》《礼》《春秋》《乐》。 二、(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人类社会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空间是固定、具体的,而时间则需要通过某种办法加以测定和标识。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最初是感知和观察到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什么时间月圆了、月缺了,什么时候气候转暖,种子发芽、庄稼生长了……这些变化就被我们的先人用来作为早期测定时间的依据。‎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 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学科&网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 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 11 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 约是 13 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世界现行历法最为普遍的有:‎ ‎ ‎ 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我国当今使用的公历就是这一历法,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这样说来,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 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这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正像我们对光华照人的月亮以及太阳倍感亲切一样,对使用了几千年的阴阳合历我们同样有着深深的钟情和依恋。‎ 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 365 天平分为 ‎24 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标识制度。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各个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作为标志,即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我们的先人发明节气,把自然界的变化、动植物以及人体功能的状态和变化都反映出来了,而且相当准确:雨水,草木萌动;立秋,凉风至等。这些都是从人们对自然界的细腻感觉出发而形成的,体现出对客观规律的准确认知,相当科学。‎ 以上在我们中国人生活中合并使用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各有其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表面上看来似乎互不关联、彼此相悖,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这个多元而统一的时间制度就是我们中国人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有删改)‎ ‎5.下列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阴历”也称“农历”“旧历”,即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的“夏历”,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 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 B.从感知、观察物候和气候的变化,到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性的参照物,人们测 定和标识时间的方法不断改进。‎ C.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是以过去千百年以来通行的阴阳合历为依据为确立的,是我们民俗 传统的一部分。‎ D.二十四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标志,作为一种时间标识制度,它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 常生活。‎ ‎6.下列对“时间制度”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公共时间制度的实施靠各 国特定的历法协调和规范。‎ B.历法是时间制度的重要内容,根据参照物的不同,世界上目前普遍分为太阳历或阳历、太 阴历或阴历、阴阳合历三种。‎ C.作为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这种 情况在《淮南子》中已有记载。‎ ‎ ‎ D.时间制度中阴历阳历各有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人合并使用,构成生 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7.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指时杆、日晷、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 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 B.阴阳合历是我们确定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历,有 的依据太阴历。‎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月亮一年内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 变次序而制定的。‎ D.我国阴历阳历合并使用的时间制度,符合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性变化,能够反映寒暑往来的自然规律。‎ ‎5.A ‎6.C ‎7.D 三、(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2 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 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学&科网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 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 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 幽处独居,考论实虚。学*科*网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 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8.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岁凶.,横道杀伤。 凶:凶险 B.闾里未尝让. 让:责备 C.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讽:背诵 D.游必择友,不好苟.交 苟:草率,随便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B.或以.书丑得鞭勉 以.行操为基 C.处逸乐而.欲不放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俗材因其.微过 其.孰能讥之乎 ‎10.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①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 ‎③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④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⑤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⑥行苟离俗 ‎ A.①②④B.①②⑥ ‎ C.③④⑤D.③⑤⑥‎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 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 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 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王充极少说别人的短处,而愿意说别人的长处。他为人清高自重,被人诬陷,也不加辩白。 ‎ B.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 C.王充做官时不计较俸禄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国君和将领召见时他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 ‎ D.文章从生活、读书、做官等多方面来写王充的为人处事,多采用对偶句式,既使人物形象鲜明,又 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3 分)‎ ‎(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3)淫读古文,甘闻异言。(2 分)‎ ‎8.A ‎ ‎ ‎9.C ‎10.A ‎11.C ‎12.B ‎13.(1)又赶上兵荒马乱,怕被仇人捉住。(关键词:会、扰乱、“为……所……”的被动句式,全句大意。)‎ ‎(2)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正确。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正确。(关键词:若、诡、 是,全句大意。)(3)(王充)爱广泛地阅读古书,喜欢听不同于流俗的言论。(关键词:淫、甘, 全句大意。)‎ ‎14.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 分)‎ 太湖恬亭 王安石 ‎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船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 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 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 分)‎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 长。‎ ‎15.补写下列名句名篇重点空缺部分。‎ ‎ ‎ ‎(1)        ‎ ‎ ‎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 ‎ ‎(2)羽扇纶巾,谈笑间,      ‎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4)复道行空,                   ‎ ‎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杜牧《阿房宫赋》)‎ ‎ ‎ ‎(5)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答案】(1)羁鸟恋旧林(2)樯橹灰飞烟灭(3)内无应门五尺之僮(4)不霁何虹(5)申之以孝悌之义 五、(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9 题。‎ 挺拔之姿 ‎ ‎ 朱以撒 ‎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 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学&科.网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 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学|科网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光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庾子山在《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 ‎ ‎ 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力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断句错杂,富于变化,‎ 体现了散文之美。‎ B.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白和郑板桥能循 自然之道的风骨。‎ C.“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是说,每一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 D.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我”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 E.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综合运用了记叙、说理、抒情等表达方式,谈古论今,托物 言志,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 ‎17.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3 分)‎ ‎18.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5 分)‎ ‎19.(9 分)‎ ‎(1)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3 分)‎ ‎(2)你最欣赏其中哪种精神气质?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80 字左右)(6 分)‎ ‎16.(4 分)BE ‎17.(3 分)合乎题旨。竹子虽外形扭曲,但仍具挺拔之质,象征着艰苦环境下顽强奋进的人生,深化了主 旨。‎ ‎18.(5 分)①想象山野里竹子生机勃发,与城市里竹子的优雅纤细形成对比。②赞美了竹子争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给读者更深广的思考空间。③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增强了抒情性。(从语言角度赏析 也可得分)‎ ‎19.(9 分)(1)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清简、争先向上等。(2)学生可以任取一点自由发挥。‎ ‎ ‎ 六、(12 分)‎ ‎20.下面是 2006 年度和 2016 年度有关“天津旅游”的词云图,是根据国内十大旅游网站筛选出的高频词汇生成的,字号越大,表示该词出现的频率越高,关注度就越高。(9 分)‎ ‎ ‎ ‎(1)请对比两幅词云图,简要概括天津旅游十年间发生的变化。(3 分)‎ ‎(2)结合 2016 年度词云图反映的情况,为天津旅游写一段 80 字左右的宣传推介短文。(6 分)‎ ‎(1)例:2006 年游人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关注度较高,侧重景观欣赏;‎ ‎2016 年游人对城市文化和民俗特色的关注度较高,侧重文化体验。‎ ‎(2)内容表达 ‎21.给下面短文拟写一个标题。(12 字以内)(3 分)‎ 事实上,“一带一路”推动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合作,更是文明互通的基础建设,是连接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带”与“路”。它以文明对话为引领,强调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与交流融合,其路径很清晰:基础设施建设先行,贸易发展紧随,伴着人民交往、文化交流,逐渐实现沿线国家民众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最终达至民心相通,文化相融。‎ ‎【答案】例:“一带一路”推动文明互通 ‎ 七、(60 分) ‎ ‎22.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60 分)‎ ‎ ‎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学.科网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 800 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浙江卷) ‎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风靡.(mí)各大城市的共享单车给大众出行带来了便利,但乱停乱放,妨碍交通,成为城市“烂疮.(chuāng)疤”,则与共享的初衷背道而驰。‎ B.某某快递公司陷入“自噬.(shì)”的困境,背后是快速扩张带来的后遗症;加盟模式曾是其业绩突飞猛进的密诀,但也是动摇其大厦基石的蚁穴.(xué)。‎ C.近日,《我是范雨素》一文在网上刷屏,开篇一句“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zú)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的极为拙劣”,便让很多人不禁.(jìn)潸然泪下。‎ D.作为一部主旋律片,《湄公河行动》真实再现了那场发生在金三角的缉.(jī)毒战役,片中抓捕过程之惊险,战斗场面之惨烈,令人咋.(zé)舌。‎ ‎【答案】D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 2-3 题。‎ 有人曾将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称为“智慧争夺战”。【甲】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欧洲 开.启.了“人脑项目”,集神经科学、医学和计算机等多领域为一体,试图从科学高地上把握技术。这种“智慧竞争”不只是人类脑科学研究的自我赶超,更包括心理与情绪在内的自我认知。‎ 让这场智能革命惠及所有的人群,使得人人可以享受智能的红利,这是时代付.与.我们的使命。【乙】不.管.达到临界值,越过人类智能综合的“奇点时刻”能否到来,我们都应当从智慧的延伸中努力升华那独.一.无.二.的想象与思考,理性与善良。【丙】这或许才是人类认识自己、激发潜力的关键所在。 ‎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启 B.付与 C.不管 D.独一无二 ‎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甲 B.乙 C.丙 ‎2.B ‎3.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 ‎ A.国产大飞机 C919 首飞成功后,各参研参试单位纷纷表示,要发奋努力把大型客机打造成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的标志性工程。‎ B.《朗读者》开播后,许多光电名嘴、企业职工、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诵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朗诵的行列。‎ C.“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发展势头迅猛:无论是在大学校园,还是在产业园区,抑或是在街道社区,各类创业创新赛事如火如荼。‎ D.桃花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建成生态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乡,制定了五年发展建设规划。‎ ‎【答案】C ‎ ‎5.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仿照下面 的示例,另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3 分)例句:如果作品水品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答案】示例:如果语言是生产工具,能够生产出物质资料,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可以是百万富翁了。‎ ‎6.根据下面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运用第三人称,有心里描写;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 不少于 100 字。(6 分)‎ 小路上,有十八台阶/我坐在最上面/借一束月光/数台阶上的蚂蚁/我要把蚂蚁,数回一个童年 ‎□□□□□□□□□□□□□□□□□□□□□□□□□□□□□□□□‎ ‎【答案】示例:沿着小路,他拾级而上。坐在十八级台阶上,四顾茫然,未来的路在哪里?成人仪式后,他的心空空荡荡的,没了着落。月色溶溶,树影婆娑。他瞥见一排蚂蚁慢慢往上爬,俯下身,细细数着这些负重前行的“勇士”,久违的感奋漫过全身,他仿佛又回到了多梦的童年。‎ 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0 分)‎ 社会传播过程中至少要求两个人。他们结成信息分享关系,共享一套信息符号。结成传播关系的目的是寻求信息、劝说、传授、娱乐或其他。目的不同,参与者的角色也不同。比如,追求娱乐的人愿意“悬置怀疑”;预料对方会劝说的人将加强防范。然而,无论扮演什么角色,参与者总是要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信息代码,将他编制的符号发送给对方。我们将这样的传播行为称为 A 类传播行为。白纸黑字的符号可以长期保存,手势或面部表情或讲出来的话则稍纵即逝。无论时间长短,在传播过程的某个时刻,这些符号都独立存在,脱离了参与传播的双方。‎ 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的符号。如果接受,他就按照自己的认知地图对这些符号进行学科&网加工。我们将这些行动称为 B 类传播行为。第二个参与者也可能要进行编码,这些编码多半是非正式的、无意的,可能是面部表情,也可能是其他信号,表示有没有兴趣、是否相信、是否理解等的信号;第一个参与者对第二个参与者的信号进行解码,将其当做反馈。如果情况需要,第二个参与者还可能进行正式的编码,发出这些符号,转而进行 A 类传播 行为;反过来,第二个参与者的 A 类传播行为又可能引起第一个参与者的 B 类传播行为,如此等等,循环 ‎ ‎ 往复。‎ 换言之,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如上所述,讯息不像电流,电能沿电线流动,抵达灯泡,灯泡随即发亮。诚然,有些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例如,一听见汽车喇叭声,一听见“失火了”的呼喊,我们就很快做出反应。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骤。首先我们要听到那样的声音,然后我们要对它进行解释:“他是在对我鸣喇叭吗?”“哪里着火了?”‎ 外在符号影响行为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改变形势在他心中的印象。外来符号到达时,如果接受这决定利用其中的讯息,他首先要加工这一讯息,加工的根据是他储存的形象;一般地说,产生的结果可能有几种:证实既存的构想,稍许修正原有的界定,或澄清原来不清楚的地方。就像改变信仰一样,彻底改变原有观念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然而,改变信仰的现象的确时有发生;同样,感觉突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比如,听说自己的房子着火时,脑海里对情况的感觉就会突变,迅速的反应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7.下列对文中 A 类传播行为和 B 类传播行为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A 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 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 发出的符号。‎ B.A 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符号,B 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技能接受符号。‎ C.A 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和资源编制符号,B 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 D.A 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 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 种资源接受符号。‎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传播过程中的双方结成信息分享关系,第一个参与者是讯息的传播者,第二个参与者是讯息的接受者;两者角色可以转换。‎ B.劝说参与者和娱乐参与者,由于传播行为目的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接受劝说者会加强防范,追求娱乐者会“悬置怀疑”。‎ C.如果需要,传播过程可以循环往复,B 类传播行为者可以转为 A 类传播行为者,A 类传播行为者可 以成为 B 类传播行为者。‎ D.接受者接受一些讯息,如汽车喇叭声、“失火了”的呼喊声,感觉会发生突变,不需要加工讯息,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 ‎9.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4 分)‎ ‎7.A ‎8.D ‎9.①社会传播行为类型(A 类传播行为与 B 类传播行为)。②社会传播过程特点(传播至少两人,角色可以转换,循环往复)。‎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20 分)‎ ‎ ‎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的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 ‎ 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 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 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的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 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 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 ‎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扭捏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 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 ‎ ‎1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 分)‎ ‎ ‎ ‎(本文有删改)‎ ‎ ‎ ‎(1)陌.生.的.光.: (2 分)‎ ‎(2)陌.生.的.气.息.: (2 分)‎ ‎1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 分)‎ ‎12.“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5 分)‎ ‎1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分)‎ ‎10.(1)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②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2)①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11.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②“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③“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 而愧疚。‎ ‎12.(5 分)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②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 弥足珍贵。③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 养一生的特殊“美味”。‎ ‎13.(6 分)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②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 ‎ ‎ 究。④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4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8 题。(20 分)‎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 杜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 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其有国者学科.网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空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不似古人穷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缪:通“谬”。‎ ‎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学经学大家。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 实。‎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期:期待。 ‎ B.真可.惜.也 可惜:令人惋惜 C.使圣人微.旨不传 微:精深微妙 D.参.之于上古 参:检验 ‎15.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 A.饰以.温慎 举以.予人 ‎ B.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 儿之.成,则可待乎 C.其.有国者成败废兴 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D.能不亡失而.恩念至也吾尝终日而.思矣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慨括与赏析不正碲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辫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 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 精辟,语言洁净简要。‎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仆 自 知 顽 滞 不 能 苦 心 为 学 假 使 能 学 之 亦 不 能 出 而 施 之 恳 恳 欲 成 足 下 之 美异日 既 受 足 下 之 教 于 一 官 一 局 而 无 过 失 而 已 ‎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4 分)‎ ‎(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14.B ‎15.B ‎16.C ‎17.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18.(1)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 ‎(2)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 置上。‎ ‎(二)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 19—20 题。(8 分)‎ 采地黄者 白居易 ‎。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去,‚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凌晨荷插 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插:也同“锸”。铁锹。‚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注】‎ ‎19.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 分)‎ ‎ ‎ ‎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6 分)‎ ‎19.(2 分)采地黄 卖地黄 ‎20.(6 分)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③‎ 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② 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1—22 题。(6 分)‎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治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述而》)‎ ‎2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 , 子贡属于 。(2 分)‎ ‎22.一语“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 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 分)‎ ‎21.(2 分)德行 言语 ‎22.(4 分)①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②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 ‎(四)古诗默写。(6 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6 分)‎ ‎(1)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 于我如浮云。 (《论语》)‎ ‎(2)且矫诏纷出, , , 不敢复有株治。(张溥《五人墓碑记》)‎ ‎(3)女也不爽, , ,二三其德。(《诗经•氓》)‎ ‎(4)青泥何盘盘, ,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5)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 。(辛弃疾《鹧鸪天》) 四、作文(60 分)‎ ‎24.阅读下列文字,根据材料作文。(60 分)有位作家说,人要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不得抄袭、套作。ƒ不得少于 800 字。‚题目自拟。【注意】‎ ‎【答案】略 ‎ ‎ ‎ ‎ ‎2017 年山东省春季高考语文试题 ‎ 第Ⅰ卷(共 36 分) ‎ ‎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 ‎      晚风徐来,轻轻地滑过树稍、草尖、树们、草们就腰脊闪晃,摇曳着缥缈的梦。河水迤逦着金色的光,浪花拍击着堤岸的碎石,弹奏着(清纯/清醇)的音符,唱着欢快的歌谣;还有鸟儿的鸣啾与狗吠、牛哞、羊唤一起喧响,构成了草原的绝唱。薄薄的雾气氤氲,轻拂着盘树的虬枝,清丽的河水充盈着①。两岸茂密绵延的红柳,烂漫成了火焰,尽情燃放,(显示/昭示)着生命的倔强与执着。 ‎ ‎      星星点点,灯火亮起,归牧的牛羊走在回答的路上,②,劳做的乡民们陆陆续续地收了工,一天的忙碌与疲惫画上了句号,人们荷锄背草,扛袋提筐,脸上挂着串串晶莹的汗珠,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希望)。 ‎ ‎      1.文中加点字的注意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脊(jǐ)摇曳 B.啾(jiū)劳做 ‎ ‎      C.氲(wēn)疲惫 D.荷(hé)洋溢 ‎ ‎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清纯昭示憧憬  B.清醇显示憧憬 ‎ ‎      C.清醇昭示希望 D.清纯显示希望 ‎ ‎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①泥土的味道、花草的味道、岁月沉淀的味道 ②动听的诗行在阵阵蹄声中奏出 ‎ ‎      B.①岁月沉淀的味道、泥土的味道、花草的味道 ②阵阵蹄声奏出动听的诗行 ‎ ‎      C.①泥土的味道、花草的味道、岁月沉淀的味道 ②阵阵蹿声奏出动听的诗行 ‎ ‎      D.①岁月沉淀的味道、泥土的味道、花草的味道 ②动听的诗行在阵阵蹄声中奏出 ‎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些农村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聚众赌博已经蔚然成风,这无疑会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巨大的阻碍和危害。 ‎ ‎      B.目前在通讯行业只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家分庭抗礼,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市场竞争格 局。 ‎ ‎      C.在公司表彰会上,财务部长的话无意中揭了他的短,他越听越冒火,到后来气冲霄汉,与财务部长当场争执起来。 ‎ ‎      D.路遥先生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他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超凡脱俗的才华为我们创造了一笔独特 的精神财富。 ‎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 ‎      A.改革不能只凭一腔热情,在改革前要对方案认真总结,严格论证,小心试验,并取得各方共识,方 可推行。 ‎ ‎      B.江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印有“墨梅”图案,寓意有“梅花得自苦寒来”之意,表达对寒窗苦读的学子的赞誉。 ‎ ‎      C.把“不忘初心”落到实处,关键是要加强党的建设,确保我们党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坚强核心。 ‎ ‎      D.《永远在路上》是一部展示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成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是廉政建设的生动教材和重要措施。 ‎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 ‎      纵观中西古代艺术史,对人自身的认识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理性精神。 ‎ ‎      中国从先秦强调人的内在精神的美,到两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唐代韩愈等人的“文以明道”,到宋代程朱理学的“言理不言情”,弘扬的都是理性精神。这种理性,不仅仅表现为纯粹的哲学思辨,还表现在艺术所反映的文士阶层的人生观念和处世态度。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鲜明地倡导人的理性精神。他的名言是“美德即知识”,每个人都应该有知识。在苏格拉底之后,柏拉图更是强调理性性知识的作用,他在《理想国》中就把培养哲学家作为社会的头等任务。苏格拉底所开创的雅典学派代表了西方文化的正宗,他所提倡的理性精神成了西方文化传统包括艺术传统的精髓。不只文学艺术,其它艺术也体现了这一理性精神。建筑不只是为避风雨,而且追求使人赞叹的华美;音乐舞蹈等表演不去逼真创造幻觉的真实,而是更多诉之于理解、想像的真实。这明显高扬的是人类的理性精神。 ‎ ‎      人类理性精神的高扬最突出的标志就是人的社会角色意识。人来到这个社会,就一定要扮演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角色意识,不同的意识导致不同的面孔。社会角色规定了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占有的社会位置以及相联的行为模式,预定了牌该位置上的人的言谈举止的基本准则。在儒家思想起主导作用的中国艺术王国中,人的角色意识非常强烈: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孔孟制定的这些道德规范成为每一个人的行动准绳。在社会责任和“自我”‎ 发生冲突时,人们首先服从的是前者。马致远的《汉宫秋》中,王昭君因爱国纵身投江。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中,程婴以父子的死来救孤独及全国的孩子;而公孙杵臼则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使程婴父子活下来。在面临生死的重大的时刻,他们几乎都不存在心理上的冲突,都没有“自我感情”的考虑;考虑的只是个人在社会上所处的某一地位并由此而带来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有人说,中国人是重社会而轻自我,西方人是重自我而轻社会,。这并不准确,起码在古代社会不是这样。荷马史诗中的氏族首领大部分都是勇敢无私的。阿喀琉斯的母亲曾经预言,他可能有两种命运,或者过和平生活而长寿,或者在战斗中早死。为了得到荣誉和尽职,他选择了第二种命运。赫克托尔的妻子规劝丈夫不要上战场,他响亮地回答:“保卫特洛亚是我的职责。” ‎ ‎      中西方古代艺术所揭示的人的社会角色意识,是人类对自身的深层认识。人一生下来,就首先面临着个体和群体的关系问题。人的角色意识是处理好这种关系的中介因素,也是自我完善、自我改造、自我平衡的必要环节;英雄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理想的精神境界都是从中产生的。它高扬的是人的自觉性,是人的理性精神。 ‎ ‎      当然,高扬理性既有正价值,亦有负价值。人一切从社会要求出发,扮演好自己所充当的社会角色,势必把自己看成是具有群体生死需要、有伦理首先自觉的个体;势必以理驭情,以社会利益来压制个人的欲望。这样,个体的主观情感、本能欲望被排斥在精神生活之外;合理的要求常常被当作有害的东西而加以压制,个人的创造探索也往往被视为异端而遭扼杀。这又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 ‎                                  (选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文艺复兴史纲》,有删改) ‎ ‎      6.关于“理性精神”,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理性精神是对人自身的认识的重要体现,古代中西方艺术家们都积极弘扬和倡导这种理性精神。 ‎ ‎      B.理性精神表现出的纯粹的哲学思辨,在艺术所反映的文士阶层的人生观念和处世态度中也有体现。 ‎ ‎      C.理性精神在古代西方也很受推崇,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所倡导的理性精神就是西方文化传统的精髓。 ‎ ‎ ‎ ‎      D.理性精神不只体现在文学艺术领域,在建筑、音乐、舞蹈等其它艺术领域也有明显体现。 ‎ ‎      7.下列关于“社会角色意识”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在社会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不同的社会角色意识又让人以不同的面孔出现在社会上。 ‎ ‎      B.王昭君、程婴等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社会角色意识,反映出儒家道德规范已成为他们的行动准绳。 ‎ ‎      C.阿喀琉斯最终选择在战斗中牺牲的命运,体现了他作为氏族首领“勇敢无私”的社会角色意识。 ‎ ‎      D.人们只要有了社会角色意识,就会产生英雄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理想的精神境界。 ‎ ‎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二段用苏格拉底的名言“美德即知识”和柏拉图强调培养哲学家的看法,阐明了古代西方也注重倡导理性精神。 ‎ ‎      B.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例证法,用中外古代故事证明正是人的社会角色意识让人产生了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境界。 ‎ ‎      C.屈原投江自尽,介子推割股奉君,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 ‎      D.文章第五段在前文论证调拨理性精神具有正价值的基础上,又辩证分析了其消极作用,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 ‎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 ‎      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者也,使弟子并流而承之。丈夫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孔子从而问之,曰:“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鼋鼍龟鳖所不能游,向吾见子蹈之,以为有苦而欲死者,使弟子并流将承子。子出而被发行歌,吾以子为鬼也。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曰:“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赍①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也?”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 ‎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 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也,若橛株拘; 吾执臂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拟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丈人曰:“汝逢衣②徒也,亦何知问是乎?修汝所以,而后载言其上。” ‎ ‎      赵襄子率徒十万狩于中山,藉芿燔林,煽赫百里。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众谓鬼物火过徐行而出若无所经涉者。襄子怪而留之。徐而察之:形色七窍,人也;气息音声,人也。问:“奚道而处石?奚道而入火?”其人曰:“奚物而谓石?奚物而谓火?”襄子曰:“而向之所出者,石也;而向之所涉者,火也。” 其人曰:“不知也。”魏文侯闻之,问子夏③曰:“彼何人哉?”子夏曰:“以商所闻夫子之言,和者大同于物,物无得伤阂者,游金石,蹈水火,皆可也。”文侯曰:“吾子奚不为之?”子夏曰:“刳心去智,商未之能;虽然,试语之有暇矣。” ‎ ‎                                                 (节选自《列子•黄帝》,有删改) ‎ ‎【注】①赍:漩涡。②逢衣:儒生所穿的衣服。③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 ‎ ‎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见一丈夫游子 丈夫:古时称成年的男子 ‎ ‎      B.使弟子傍流而承之 承:通“拯”,救 ‎ ‎      C.仲尼适楚 适:游学 ‎ ‎      D.则失者锱铢 锱铢:很小的重量单位,此处指很少 ‎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 失其所与,不知 ‎ ‎      B.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 ‎ ‎      C.长于水而安于水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      D.虽天地之大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 ‎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众谓鬼物/火过/徐行而出/若无所经涉者 ‎ ‎      B.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众谓鬼物/火过徐/行而出/若无所经涉者 ‎ ‎      C.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众谓鬼物/火过/徐行而出/若无所经涉者 ‎ ‎      D.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众谓鬼物/火过徐/行而出若无所经涉者 ‎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吕梁丈夫之所以能在消遣畅游无碍,是因为他顺而不逆,达到了“不知所以然而然”的境界。 ‎ ‎      B.佝偻丈人认为循序渐进是能够轻松粘到蝉的关键,而孔子则从他身上看到了专心致志的重要作用。 ‎ ‎      C.“处石入火”的人堪称“和者”,他能做到物我一体,与外物高度融合而不为外物所伤害和阻碍。 ‎ ‎      D.本文通过有趣的故事、采用对话的形式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对我们有启发意义的抽象道理。 第Ⅱ卷(共 114 分) ‎ 四、(24 分) ‎ ‎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 ‎      (1)子出而被发行歌,吾以子为鬼也。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5   分) ‎ ‎      (2)用志不分,乃拟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5 分) ‎ ‎      1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   分) ‎ ‎      点绛唇•咏梅月① ‎ ‎      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君知否?雨僝②云僽倦,格调还依旧。 ‎ ‎      【注】①南宋淳熙十五年冬,词人赴江西探望辛弃疾,共商抗金大计,返回后写下此词。②僝(chán):折磨。与“僽(zhòu)”同义。 ‎ ‎      (1)分析上阙“水边清浅横枝瘦”中“瘦”字的表达效果。(4   分) ‎ ‎      (2)“雨僝云僽倦,格调还依旧”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4  分) ‎ ‎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 ‎      (1)《诗经•关睢》中“  ,   ”两句,表现男子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日夜思念。 ‎ ‎      (2)杜甫《登高》中“ ,  ”两句诗写出了自己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 ‎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比喻手法细致人微地描写楼阁廊檐的两句是“ ,  ”。 五、(12  分) ‎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用四个词语概括中华文明的四个特征。(4   分) ‎ ‎      回顾历史,能清晰地看到中华文明诸多优秀、深邃的特征。中华文明的中和观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这对于解决当前中国和世界面临的种种问题,无疑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中华文明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与周围互相补充,吸收,融合,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开明的中华文明的核心有四点,一是民为贵,二是广开言路,三是举贤授能,四是以法为准。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经过了无数次的革新,而每一次革新都带来长足的发展,正如《周易》所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 ‎      17.阅读下面这首英语诗的译诗,完成后面题目。(4   分) ‎ ‎      我以前来过里 ‎ ‎      但何时或如何我不知道 ‎ ‎      我知道那门外的绿草 ‎ ‎      香甜的味道,叹息声,还有岸边的灯火 ‎ ‎      【附】英语原诗:I haveBeen hereBefore/But when or how ICannot tell/I know the grassBeyond theDoor/The sweet keen smell/The sighing sounD.the lightsAround the shore ‎ ‎      有人以古诗的形式将译诗的前两句进行了改写,请参考这两句改写后两句。 ‎ ‎ ‎ ‎      此地恍若旧曾谙, ‎ ‎      不晓谁遣是何年。 ‎ ‎         ‎ ‎         ‎ ‎      18.结合漫画内容写一段文字,表达阅读后的感想。要求:①运用比喻、比拟、夸张、对偶中的一种修 辞。②不超过 50 字。(4 分) ‎ ‎                                            六、(18 分)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 账单 ‎ ‎【美】伯纳德•马拉默德 ‎ ‎      在威利担任看门人的那座发了黑的公寓对面拐角处,耸立着另一座与之几乎一模一样的公寓楼,不同这处是它有一个小卖店,而且是这条街上惟一的小卖店,是潘内萨夫妇开的。 ‎ ‎      潘内萨太太告诉看门人的妻子埃塔说,这个店面是他们用最后一笔钱买下来的。经过多少日日夜夜的讨论,他们感到这爿小店至少能给他们一碗饭吃。埃塔说她希望他们能如愿。 ‎ ‎      埃塔把街对面新来的人将小店盘了下来的事告诉了丈夫威利,并说如果有机会可以去那里买东西:她这话的意思是他们仍然到自助商场买东西,但如果一时忘了买什么东西,就可以到潘内萨的店里去买。威 利的确按她所说的去做的,从来没有从这儿一次买过半美元的东西。 ‎ ‎      ‎ 后来有一天,威利从这儿购买了价值三美元的东西,可是他身上只有五角钱。当时,威利就像一只被主人痛打一顿的狗一样。但是潘内萨先生清了清喉咙,啧啧地说,这算什么,剩下的他愿意什么时候还都行。他说什么事都是个信用问题,说到底,信用就是我们都是人,如果你是真正的人,你就应该相信别人,而别人也要信任你。 ‎ ‎      这让威利吃惊不小,因为他以前还从没有听到一个开小店的讲这样的话。过了一两天他就把那二块五角钱还上了。但当潘内萨说只要他愿意,他赊什么都可以,威利吸了一口烟斗,然后就开始赊购各种各样的东西。 ‎ ‎      当他抱着满满两袋子东西回到家里时,埃塔直冲他吼叫,说他一定是疯了,并把他常说的一句话搬了出来:“我们是穷人,威利,我们付不起呀。” ‎ ‎      威利也明明知道她的话是有道理的,可不管她怎么说,他还是常去街对面赊购东西。 ‎ ‎      账单总数已达到了八十三美元还挂零。一天,潘内萨微笑着问威利什么时候能还账。 ‎ ‎      从那天起,威利不再从潘内萨的让里买东西了,埃塔又拿起她那个用绳编织的购物袋去超级市场了。埃塔每次买东西回来都紧贴着她这一侧的墙根走,尽量离潘内萨那店远一些。 ‎ ‎      一个月过去了。一天,埃塔在街拐角处遇到了潘内萨太太,潘内萨太太脸上看上去不高兴,可对账单的事只字没提。埃塔回答后就提醒威利,要他快点还账。 ‎ ‎      “别烦我,”他大声地说,“我拿什么来还?用从我骨头上剐下来的肉还?还是用我眼里的灰还?”说完,把门砰地一关。 ‎ ‎      那天夜里他出去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在街道边上的水沟旁就睡着了。第二天一早他回到家时,衣服 ‎ ‎ 又脏又臭,两眼布满血丝。埃塔把他们四岁儿子的照片捧到他的面前—儿子已经死了,是死于白喉—这时 他老泪纵横。 ‎ ‎      每天早晨他出去放垃圾箱时,总不把头抬起来看街的对面。 ‎ ‎      “信用,”他嘲讽地模仿着,“信用。” ‎ ‎      一天他把四个垃圾箱放在路边,等候垃圾车来运去。他看到了潘内萨夫妇,他刚一看他们的时候,他的眼都有些花了—他们就像两只骨瘦如柴、被拔掉毛的鸟儿一样。 ‎ ‎      他去找这一个街区另一个公寓看门人借扳钳,回来时他们提醒他有两棵细细而没长叶子的灌木穿过木 地板长了出来,他透过灌木可以看到空空的货架。 ‎ ‎      春天,当草从人行道的缝隙中长出来的时候,他对埃塔说:“我只是在等候能全部还清欠账的一天。” ‎ ‎      “我一定要还,以上帝的名义发誓。” ‎ ‎      他拼命地干活。每天早晨早早地起床,用肥皂和硬毛刷子擦楼梯,从顶楼一直到地下室。门厅里的信箱也都用金属上光剂和一块软后面擦得光亮亮的,亮得可以当镜子用。 ‎ ‎      一天早晨,威利在擦信箱,他发现信箱里有一封给他的信。他摘下帽子,把信封打开,拿到亮处去读。‎ 那是用战战抖抖的手写的,是潘内萨太太写来的,她说她丈夫病了,就在对面街的家里,可家里分文没有,问他能否先还十美元,其余的钱以后再说。 ‎ ‎      他把信撕成碎片,一整天躲在地下室里。那天夜里,在街上寻找他一天的埃塔在锅炉房的管道中间找到了他。 ‎ ‎      第二天一早,他披上工作服,跑出公寓大楼,肩上搭着一件大衣,在街的一个拐角,他找到一家当铺,在那儿他把大衣当了,拿到十美元,他十分高兴。 ‎ ‎      但是当他回来时,待对面有一辆灵车,有两个穿黑衣服的人从楼里抬出一个又窄又小的松木棺柩。 ‎ ‎      在松木棺柩从门厅的门勉强抬出来之后,潘内萨太太哀痛欲绝地一个人走了出来。威利赶紧转过脸去,尽管他认为他长了胡子,又戴了一顶毡帽,她不会认出他来。 ‎ ‎      “他是怎么死的?”他小声地问一个住户。 ‎ ‎      “我也说不好。” ‎ ‎      但是走在棺柩后面的潘内萨太太却听到了。 ‎ ‎      “老死的。”她大声答道。 ‎ ‎      他想说几句宽慰人的话,但他的舌头就像树上的已枯的果子,干吊在嘴里,他的心就像一扇漆了黑漆的窗。 ‎ ‎      后来,潘内萨太太搬走了,而那份账却始终没有还上。 ‎ ‎                                                      (有删改) ‎ ‎      19.小说采用了双线索结构,请简要说明。(4   分) ‎ ‎      20.请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4   分) ‎ ‎      ①“信用,”他嘲讽地模仿着,“信用。”(2 分) ‎ ‎      ②他想说几句宽慰人的话,但他的舌头就像树上的已枯的果子,干吊在嘴里,他的心就像一扇漆了黑 漆的窗。(2  分) ‎ ‎      21.请简要概括潘内萨夫妇的形象特点。(4   分) ‎ ‎      22.小说以“而那份账却始终没有还上”作为故事的结局,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 分) ‎ 七、(60 分) ‎ ‎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 ‎      美国不少高校留学生习惯在宿舍门上张贴写有自己名字的门牌,以便于交流沟通。但前些日子,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留学生宿舍门上写有自己中文名字拼音的门牌被撕毁,而中国留学生只写有英文名字的门牌则安然无恙。 ‎ ‎      有人认为这是一起“种族歧视”事件;有人认为,中文名字对外国人来说的确不好发音,不便于交流;‎ ‎ ‎ 还有人认为,每个中文名字都有美好的寓意,不能放弃;还有人认为…… ‎ ‎      请根据你对“撕门牌”事件的感悟和联想,写—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 ‎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 ‎2017 年山东省春季高考语文试题答案 ‎ ‎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 ‎      1.A 2.A 3.C 4.D 5.C ‎ ‎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 ‎      6.D 7.D 8.B ‎ ‎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 ‎      9.C 10.A 11.C 12.B ‎ ‎      四、(24 分) ‎ ‎      13.(1)你出来后披散着头发,边走边唱,我以为你是鬼怪,但仔细观察你,却是人。请问有什么技巧吗? ‎ ‎      (2)因为心志专一而不分散,就会达到像神一样的境界。大概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 ‎      14.(1)“瘦”,清瘦,瘦劲,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梅枝遒劲有力的姿态。 ‎ ‎      (2)这两句以物喻人,通过写梅月虽屡遭折磨,却始终未改其高洁品质,抒发了词人信念坚定、不改初衷的情怀。 ‎ ‎      15.(1)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 ‎      (3)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 ‎      五、(12 分) ‎ ‎      16.中和包容 开明 革新 ‎ ‎      17.答案示例: ‎ ‎      尚识苔痕上阶绿,浓香岸灯一声叹 ‎ ‎      门前草青唯我晓,甜香叹息灯照岸 ‎ ‎      只见门外草又绿,轻叹灯隐芳香酽 ‎ ‎      18.答案示例: ‎ ‎      脚踩吹捧的气球,仿佛站在地球之上唯我独尊;头顶测量的横杆,好像身在苍天之下,舍我其谁被吹捧者的狂妄和吹捧者的无耻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联袂上演着一出出丑恶的人间闹剧吹捧的气球总有一天会像肥皂泡一样无情地破灭,不是让吹捧者的无耻吹破就是让被吹捧者的狂妄踩破 ‎ ‎      六、(18 分) ‎ ‎      19.一条线索是威利夫妇欠账、赖账和还账的经过;另一条线索是潘内萨夫妇赊账、讨账、破产的过程。 ‎ ‎      20.①通过细节和心理描写,表现了威利对信用的不屑。 ‎ ‎      ②运用比喻修辞,把舌头比作干枯的果子,把心比作漆黑的窗子,形象地写出了威利当时无比羞愧的心情。 ‎ ‎      21.生计艰难,晚景凄惨 ‎ ‎      坚守信用 ‎ ‎      宽容忍耐 ‎ ‎      善良本分 ‎ ‎      具有自我牺牲精神 ‎ ‎      22.结构上:与题目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完整 ‎ ‎      在情节安排上:使情节更为跌宕曲折,出人意料。 ‎ ‎      在塑造人物上:与潘内萨夫妇形成鲜明对比,使威利的形象更加丰满 ‎ ‎      在主旨表达上:启示人们这也将成为一笔永远无法偿还的良心账,使诚信不可失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 ‎ ‎ ‎ ‎      七、作文 ‎ ‎ ‎ ‎2017 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 ‎ ‎ 一 积累应用(l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 ‎(1)家住吴门, 。(周邦彦《苏幕遮》) ‎ ‎ ‎ ‎(2)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 。(《诗经•   ‎ ‎ ‎ ‎•蒹葭》)‎ ‎ ‎ ‎(3)杜甫《望岳》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以光的明暗写山的高大,王维《终南山》诗中运用了相 似手法的一联是“ , ”。‎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小明跑步健身,坚持一段时间后想放弃,以下句子适合用来激励他的一项是(  )。(2分)‎ A.行百里者半九十。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D.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班干部改选,小洁被选为班长后发表感言,以下用语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将翻开新的一页。 B.谢谢大家的信任,我会尽心尽力,做好工作。 C.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乐意为大家效犬马之劳。 D.很荣幸当选班长,我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   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8题。(16分)‎ 天开图画即江山 王风 ‎①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天然”就是自然而然。“天”与“人”是一组对举的概念,‎ 二者同为创造者。“人”在创造,“天”更在创造。大自然的自我创造,称为“天工”,与此相对的“人工”,通常认为是远远不及的。而对于人的创造,最高贵的赞美就是“巧夺天工”。与此相类,大自然的声响被称为“天籁”,对于人间的歌唱,其最高赞美也就是用这个词来形容。‎ ‎②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人格在山水中获得共鸣,这种人与山水的关系延续至今。音乐中大量的 是对大自然的抒写,古代最著名的器乐曲,古琴演奏的《高山》《流水》,引发了千古的赞叹和惆怅。人与人,借助音乐描摹的山水达成最高的和谐,正是中国文人精神的一个缩影。‎ ‎③魏晋是中国文学艺术的自觉时期,以自然为题材的山水诗和山水画蓬勃而出,并延续至今,形成诗画中 最引人注目的传统。开创山水诗的谢灵运好游,曾经惊动地方官,以为山贼。人的情感与山水相通,则以山水为友。唐代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都不将山水看作 客体。‎ ‎ ‎ ‎④至于山水画,最早的文献也出自东晋。画家宗炳,因为老病,不能亲历山水,所以图绘下来以了却山水 之思,山水画就成了真山水的替代品,可供“卧游”。中国山水画,固然有不表现人之活动的纯粹山水,但更大量的,则在山水间绘有或行或卧、其小如豆的高人雅士,以及结于山坳水滨的几椽草庐茅屋。在古人的观念中,这是人与自然的最高和谐,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离开了人,虽然完整,但那是寂寞而缺少生命的。山水画集中了画家对山水的观察和想象,移于尺幅间,石涛山水卷轴所钤“搜尽奇峰打草稿” 正是中国艺术的真精神。也就是,从发现到创造,人可以集自然山水之美于画幅,咫尺千里,条挂厅室, 朝夕相对。‎ ‎⑤山水可以现于画幅,同样也可以再起于庭园堂室之中,二者都可以称之为“缩地移山”。从巨大的皇家 园林,到小康之家庭院周遭,千百年来,人们都在模拟山水,这同时也是中国园林美学的最高原则。园林中,有山、有水、有花、有树,而一定要婉转曲折“直夺天工”,一若自然。一方面提炼自然山水,成就绘画的艺术创造;另一方面根据“画意”再造浓缩的自然。既以自然为师,又以自然为友。中国艺术就在自然与创造、“天工”与“人工”之间不断转化,融合无间。‎ ‎⑥所谓“天工”,古人欣赏的不止是山水这样的宏观景象,也包括超出一般经验的单独的个别对象,诸如 一块石头、一截树根,都能引起人们对自然的惊叹之情,得到审美的愉悦。园林中没有奇石,反而是不可想象的了。奇石或采于山间如灵璧,或取于水中如太湖,并非因其材质若宝石之高贵,而在于形状奇异超过人的想象,所谓“鬼斧神工”让人惊异于大自然的奇妙,从而得到审美的愉悦。也有很多木质器物,多取树根的天然奇崛,为镇纸,为笔架,为笔筒,为花插,或仅作摆件赏玩。无论“木者”还是“石者”,强调的是不俟人力,没有人的干涉,亦即所谓天然的“雕饰”。这也许可以称之为中国式的一种“雕塑”,只不过这种立体的艺术,崇尚的不是艺术家的雕琢,恰恰相反,它要求的是人的绝不加以干涉。换言之,这种艺术需要的不是创造美的双手,而是发现美的双眼,这是用所谓“眼光”创造的艺术。‎ ‎⑦几案上的奇石也有类于奇峦叠嶂者,与庭园中的叠石成山,背后皆衬以粉壁,黑白映照,也恰是水墨画 的意境。人居之外,极目更远处,则是真山真水,蓝天白云可为背景,是最大的画幅——“天开图画即江山”(黄庭坚诗)。从天地到庭园到堂室到几案,层层与山水相遇,处处与自然共处,这就是中国传统的 文化生活方式。‎ ‎ ‎ ‎3.概括第①段的段意。(2分)‎ ‎4.作者在第③段中举李白、王维的诗句为例,对其目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用来说明以自然为题材的诗歌蓬勃而出。 ‎ B.用来说明以自然为题材的诗歌绵延不绝。 ‎ C.用来说明文人视山水为朋友,情感相通。 ‎ D.用来说明文人将山水视为主体的一部分。‎ ‎5.对第④段写作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绘有或行或卧、其小如豆的高人雅士”一句,描写细腻,文笔生动。‎ ‎ ‎ ‎ (有删改) ‎ ‎ ‎ B.用“寂寞而缺少生命”形容没有人的自然,含比拟手法,形象而深刻。 C.引用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一语,说明山水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D.“咫尺千里,条挂厅室,朝夕相对”,照应上文中宗炳“卧游”的例子。‎ ‎6.第⑤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2分)‎ ‎7.对第⑥段画线部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种艺术需要人力对天然材料的加工和雕琢。 B.这种艺术需要从天然材料中发现美的艺术眼光。 C.这种艺术是指绘画、园林等不俟人力的艺术品。 D.这种艺术崇尚天然本真,不主张人的参与。‎ ‎8.“天开图画即江山”意思是“山水就是天画出的图画”。用“天开图画即江山”作标题,有哪些作用?(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15分)‎ 白兰瓜    毕淑敏 ‎ ‎①听说我要西行,所有朋友第一个反应都是:“你可以吃到白兰瓜了!”‎ ‎②北京的街头也常见到白兰瓜,并不白,像个磕碰过的篮球,也不甜,带有青草的气息。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白兰瓜的仰慕希冀之情。‎ ‎③兰州果真是白兰瓜的大本营,十步之内,必有瓜阵。刀锋倾斜着刺入,浓郁的香气沿着刀柄湍湍流出,光闻着,就知道同北京街头的不同。每人抢一块,吞进嘴里,像喝粥似的往下咽。‎ ‎④向导笑眯眯地看着大家的贪婪,很为家乡的特产自豪。有人言传了:“闹了半天,白兰瓜也不过如此嘛!‎ 真是空有其名!”向导的脸色难看了,忙解释:“今年雨水多……”平心而论,白兰瓜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闻着还可以,尝尝却不甜。‎ ‎⑤一路西行,哪里都要款待白兰瓜。刚开始还心想兰州的瓜不甜,别处的可能甜,然而总是失望,哪儿的 白兰瓜都不甜。后来就连尝的兴趣也没有了,除非渴极了,拿它顶水喝。辜负了我的信任与渴望的白兰瓜 啊!‎ ‎⑥“到嘉峪关就有好瓜吃了,那儿正在举办瓜节。”向导为大家打气。‎ ‎⑦只知道嘉峪关是长城的一端,不知道它还是瓜的盛市。西北各省市的瓜,像陨石雨似的降落在小城,满 载的瓜车还在源源不断地涌入。前面一个急转弯,几个硕大的甜瓜被车甩了下来,摔碎的瓜的香气像烟雾 塞满街道。‎ ‎⑧瓜节隆重开幕了。白兰瓜形状的氢气球飘浮在碧蓝的天空,远处是银箔似的祁连雪峰。孩子们头上戴着 白兰瓜形的帽子,街上的社火队打扮成瓜的模样……真是一个瓜的世界。向导拈起一块尝尝,说:“‎ 怎么瓜节上的瓜也不甜?不要紧,到了安西,就能吃到好瓜了。”‎ ‎ ‎ ‎⑨过安西时,正是午后沙漠上最热最寂寞的时光。黑蓝色的柏油路蛇蜕似的蜿蜒着,天空中弥漫着看不见 却无处不在的尘埃,仿佛一杯混浊的溶液。太阳在空中发出幽蓝色的光,却丝毫不减其炙烤大地的威力。铁壳面包车成了真正的面包炉。我们关上车窗,是令人窒息的闷热,打开车窗,火焰般的漠风旋涡般地卷来。口唇皲裂,眼球粗糙地在眼眶里转动,全身像烤鱼片似的干燥无力。‎ ‎⑩突然,在大漠与公路相切的边缘,出现了一个木乃伊似的老人。地上铺一块羊皮,上面孤零零地垛着一 小堆瓜。他出现得那样突兀,完全没有从小黑点到人形轮廓这样一个显示过程,仿佛被一只巨手眨眼间贴 到苍黄的背景上。‎ ‎⑪ “瓜甜吗?”我们停下车,习惯地问。老人慢吞吞地回答:“这里是安西呀!”因为别无选择,我们买了老汉的瓜。老人树根一样的脸上没有表情。极便宜的价钱。‎ ‎⑫ 安西的白兰瓜外观上毫无特色,第一口抿到嘴里,竟然是咸的!过了片刻,才分辨出那其实不是咸,‎ 而是一种浓烈的甜。甜到极处便是蜇人的痛,嘴角、舌尖都甜得麻酥酥的,仿佛被胶粘住了。抓过瓜缘的手指间的汁水仿佛青蛙的蹼一样,撕扯不开。手背上淌过的瓜汁,留下一道透明的痕迹,舔一舔,又是那 种蜂蜜般的甜。‎ ‎⑬ 真不知如此苦旱贫瘠的安西怎么孕育出如此甘甜多汁的白兰瓜。‎ ‎⑭ 安西地处荒沙,日照极强,自古以来以瓜闻名天下,故称瓜州。白兰瓜原籍美洲,移居中国后,‎ 由“蜜露”改名“白兰”,现在已成为甘肃特产。它在安西扎下根来,比在老家长得还要好。也许,白兰瓜要正名为“安西瓜”才更符合历史的真实。‎ ‎⑮ 我也想过,是否因为那天的极度干渴才使这沙漠之中的瓜显得格外甘甜。后来遇到过几次同样的情形,才知道唯有安西的瓜无与伦比。‎ ‎⑯ 想想这瓜,很有感触。它原本来自大洋彼岸,却在这块古老贫瘠的土地上繁衍得如此昌盛。它入 乡随俗,褪去了娇滴滴的洋名字,也不计较人们以讹传讹地称它白兰瓜,寂寞然而顽强地在沙漠之中生长着,以自己甘饴如蜜的汁液濡润着焦渴的旅人。‎ ‎⑰ 啊!瓜州的瓜啊!什么叫特产,什么叫真谛,它只限于窄小的区域。好比一个石子丢入湖中,涟漪可以扩散得很远,但要找到石子,必须潜入那最初的所在。蓝色太阳下的沙漠老人,教给我这个道理。‎ ‎(有删改) ‎ ‎9.第④到第⑧段写到向导,有哪些作用?(3分) ‎ ‎10.第⑨段描绘安西午后沙漠的环境,请分析其用意。(4分) ‎ ‎11.第12段对白兰瓜“浓烈的甜”的描写,给人印象深刻,请加以赏析。(4分)‎ ‎12.第17段说“蓝色太阳下的沙漠老人,教给我这个道理”,请对这个道理进行评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 ‎ 杂诗 (明)丰坊 孤松挺穹壁①,下临万里波。激湍啮其根,惊飚撼其柯。 纷纷穴赤蚁,袅袅缠青萝。群攻未云已,生意当如何?严霜一夕坠,高标复嵯峨②。君子固穷节,感慨成悲歌。‎ ‎〔注〕①穹壁:高高的崖壁。②嵯峨:高耸的样子。 ‎ ‎13.从题材上看,本诗属于( )。(1分)‎ A.写景诗。 B.咏物诗。 C.哲理诗。 D.闲适诗 14.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孤松”二句使用起兴的手法,巧妙引出描写对象。 B.“激湍”二句中“啮”“撼”动词使用精确,有表现力。 C.“纷纷”二句运用叠词,描摹事物的形态,鲜明生动。 D.“群攻”二句巧用问句,语意形成转折,承转自然。‎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6—21题。(18分)‎ ‎①何武,字君公,蜀郡郫县人也。武兄弟五人,皆为郡吏,郡县敬惮之。武弟显家有市籍,租常不入,县数负其课。市啬夫求商①捕辱显家,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赋繇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 ‎②久之,拜为谏大夫,迁扬州刺史。九江太守戴圣,《礼经》号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优容之。及武为刺史,行部录囚徒,有所举以属郡。圣曰:“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皆无所决。武使从事廉②得其罪,圣惧,自免。后为博士,毁武于朝廷。武闻之,终不扬其恶。而圣子宾客为群盗,得,系庐江。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 ‎③武为人仁厚,好进士,奖称人之善。为楚内史厚两龚,在沛郡厚两唐。及为公卿,荐之朝廷。此人显于世者,何侯③力也,世以此多焉。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托。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 ‎〔注〕①啬夫求商:啬夫,官吏名,职掌收取赋税;求商,人名。②廉:考察,查访。③何侯:指何 武。 ‎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显怒,欲以吏事中.商 。‎ ‎(2)世以此多.焉 。‎ ‎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圣惧,自免 ( )‎ A.赦免。 B.逃脱。 C.解职。 D.谢罪。‎ ‎(2)系庐江( )‎ A.扰乱 。 B.拘禁。 C.归属。 D.牵连。‎ ‎ ‎ ‎18.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 ‎ B.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 ‎ C.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 ‎ D.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 ‎19.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托。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 ‎20.根据第①段,州人敬服何武的直接原因是( )。(2分)‎ A.何武让弟弟及时补交了欠税。 B.何武禀告太守召求商为卒吏。‎ C.何武巧妙平息了弟弟的愤怒。 D.何武公开称赞求商奉公执法。 21.第②段表现了何武怎样的品格?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林和靖先生诗集序 (宋)梅尧臣 ‎①天圣中,闻宁海西湖之上有林君,崭崭有声,若高峰瀑泉,望之可爱,即之愈清,挹之甘洁而不厌也。‎ ‎②是时,予因适会稽还,访于雪中。其谈道,孔、孟也;其语近世之文,韩、李也。其顺物玩情为之诗,则平澹邃美,读之令人忘百事也。其辞主乎静正,不主乎刺讥,然后知趣向博远,寄适于诗 。‎ ‎③君在咸平、景德间,已大有闻。会天子修封禅,未及诏聘,故终老而不得施用于时。凡贵人巨公一来相遇,无不语合慕仰,低回不忍去。君既老,朝廷不欲强起之,而令长吏岁时劳问。及其殁也,谥曰和靖先 生。‎ ‎④先生少时多病,不娶,无子。诸孙大年能掇拾所为诗,请予为序。先生讳逋,字君复,年六十一。其诗时人贵重甚于宝玉,先生未尝自贵也,就辄弃之,故所存百无一二焉,呜呼惜哉!‎ ‎2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与 B.耶 C.乎 D.尔 2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林和靖诗歌具有深远美好的意境。 B.林和靖诗歌平和醇正、宁静澹远。‎ C.林和靖的诗歌意在针砭朝政弊端。 D.林和靖在诗歌中寄托了闲适心情。 24.分析第④段画线部分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2分)‎ ‎25.概括这篇序言的行文思路。(4分)‎ ‎26.第①段使用了比喻的手法,请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三 写作  70分 ‎27.有人说:“我走过许多地方,有寒冷的,有温暖的,有崎岖的,有平坦的……但没有哪一片土地不值得我关注。”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 ‎ 参考答案 一 积累应用(l0分)‎ ‎1.(1) 久作长安旅 ;(2)在水之湄,秦风;(3)分野中峰变 , 阴晴众壑殊 ;‎ ‎2.(1)A;(2)B 二 阅读(70分)‎ ‎(一)3.    “天”和“人”都在创造(1分),通常人工不及天工(1分); ‎ ‎4.C;‎ ‎5.C;‎ ‎6.第⑤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接上文山水画就是集自然山水之美于画幅之中的观点,引出下文庭园 堂室也可以和山水画一样“缩地移山”的看法;‎ ‎7.B;‎ ‎8.“天开图画即江山”意思是“山水就是天画出的图画”。用“天开图画即江山”作标题,有哪些作用?‎ ‎(4分)‎ ‎ 用黄庭坚的诗句作为标题,具有文学色彩,增强了文章的美感;标题“天开图画即江山”点明本文阐述的对象,“天工”是“天”的创造,“图画”是人工的代表;本文认为“人工”是对天工的模仿、发现,而 “天工图画即江山”一语,是对天工的高度肯定,是文章主旨的基础。 ‎ ‎(二) 9.第④到第⑧段写到向导,有哪些作用?(3分)  向导为家乡的瓜感到自豪,为后文写安西瓜的甜做铺垫,向导品尝白兰瓜觉得不错,与后文安西白兰瓜的香甜形成反差;通过向导的话,引出作者从兰州到嘉峪关的西行之路,推出故事发展,避免平铺直叙;以不断进行宣传的向导反衬下文言语不多的沙漠老人。 ‎ ‎10.第⑨段描绘安西午后沙漠的环境,请分析其用意。(4分)  这段话描绘出安西的干燥炎热,为沙漠老人的出现做铺垫,凸显出白兰瓜和沙漠老人生存环境的恶劣,烘托出白兰瓜顽强的生命力。 ‎ ‎11.第12段对白兰瓜“浓烈的甜”的描写,给人印象深刻,请加以赏析。(4分)  通过描绘多种感觉来表现白兰瓜浓烈的甜,如味觉上,从咸到甜的变化,“舔一舔,蜂蜜般的甜”等,触觉上,“蜇人的痛”、“嘴角、舌尖都甜得麻酥酥的”等,写出了浓烈的甜带来的多方面感受。 ‎ ‎(也可以从比喻的角度赏析。) ‎ ‎12.第17段说“蓝色太阳下的沙漠老人,教给我这个道理”,请对这个道理进行评析。(4分)‎ ‎ ‎ 认识当下社会现象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很多事实,在流传中发生变化,但这些变化如包装和宣传并不能改变事物本质。我们在认识社会现象时,应该深入原点,才能抓住事实真相。 ‎ ‎(三)13.B;‎ ‎14.B; ‎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示例一: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对君子身处困厄仍然坚守气节、孤高傲世的赞美,以及对奸佞小人的愤慨和蔑视。  示例二:作者以孤松自比,表达了对奸佞小人的蔑视和对遭受打击的愤慨,表现了自己孤高傲世的精神和坚守节操的意志。 ‎ ‎(四)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显怒,欲以吏事中.商 中伤 ‎(2)世以此多.焉 称赞 ‎ ‎17.(1)C;‎ ‎(2)B; ‎ ‎18.D;‎ ‎19.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托。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 ‎(何武)想要提拔官吏,先制定条例来防止托关系。他在任时也没有显赫的名声,离开后常常被人们思念。 ‎ ‎20.B;‎ ‎21.第②段表现了何武怎样的品格?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4分)  面对大儒戴圣,何武不惧威势,揭露其罪行;尽管戴圣曾在朝廷诋毁自己,但何武不扬其恶;判决戴圣儿 子时,何武秉公执法。这些事情表现了何武方正、大度的品质。 ‎ ‎(五) 22.D;‎ ‎23.C;‎ ‎24.分析第④段画线部分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2分)  划线句将当时人珍视林和靖的诗歌与林和靖不以自己诗歌为贵对比,突出林和靖只是寄适于诗,不求虚名。 ‎ ‎25.概括这篇序言的行文思路。(4分)‎ ‎ ‎ 由,表达作者的惋惜之情。 ‎ ‎26.第①段使用了比喻的手法,请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第一段中作者用“高峰瀑泉”比喻林和靖,“望之可爱,即之愈清,挹之甘洁而不厌”一句,由远及近,对喻体进行铺陈描绘,写出给人的美好感受,表现了林和靖品格的高尚明洁,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景仰。 ‎ 三 写作  70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