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鹤岗一中2019—2020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 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C. 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 认为自然是不可以认识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即“天”是四时运行、万物生长的规律,道法自然,“自然”就是规律的意思,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常”就是规律的意思,所以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故选B;儒家、道家、法家的政治主张不同,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对规律尊崇,并非对自然界的认识,排除CD。‎ ‎2.《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A. 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B.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 社会的剧烈变动 D.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公元前6世纪至前3世纪大致相当于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剧烈社会动荡使得士人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希望被统治者采纳,达到天下太平,因此C 项正确;统治者政策的引导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正在形成中,故B项表述错误;D项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结果,故D项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百家争鸣的背景即可得出答案。‎ ‎3.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这是因为( )‎ A. “礼”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 B. 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C. 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D. 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儒家以“礼”确定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刘邦借助儒家的“礼”维护封建统治,稳定汉朝的政治秩序,故刘邦以“太牢大礼”祭拜孔子,古代帝王进行祭祀时,牛、羊、猪三牲齐全为“太牢”,A项正确。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排除B。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排除C。宋明理学使儒学信仰体系得以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与材料不符,排除D。‎ ‎4.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说:“(理学)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就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对这种社会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A. 宋明理学吸收了大量佛、道思想 B. 宋明理学逐渐向基层普及 C. 宋明理学逐渐形成思辨体系 D. 宋明理学具有规则化、常识化的特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以看出理学原则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运用,理学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B正确。理学吸收了大量佛、道思想,标志着儒家思想已经进入了哲理化、思辨化,AC两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理学的规则化常识化,排除D。‎ ‎5.电影《墨攻》讲述了由刘德华饰演的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梁城的故事,当时梁城正遭遇赵国十万大军围困。据说拍戏前刘德华苦读相关剧本资料,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资料违背史实的是 A. 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 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 C. 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 D. “学在官府”导致墨家不能办私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兴起的背景之一是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战国时期的墨家可以办私学,因此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ABC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6.明朝万历年间,李贽在私塾讲学。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他专教一些实用的东西,还让学生猜谜语:“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谜底竟是“君不君,臣不臣”。这体现了李贽 A. 注重学以致用,挑战正统思想权威 B. 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C. 以“异端”而自居,倡导唯物思想 D.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 “君不君,臣不臣”,这些言论反映了明朝政治的黑暗,对封建的三纲五常是极大的挑战,故A正确。李贽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与题意无关,故B错误。李贽的思想主要是唯心思想,C项说法错误,排除。“天下为主,君为客”是黄宗羲的思想,D错误。‎ ‎【点睛】李贽的主张: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强调人的个性。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7.魏晋时期,名士喜好纵论以《老子》研究为核心的玄学,高谈佛道,写出了不少哲理诗。此现象(  )‎ A. 对程朱理学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B. 开启了道佛两教的哲学化趋势 C. 表明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已蜕变 D. 奠定了唐代诗歌的基本风格 ‎【答案】A ‎【解析】‎ 宋代理学形成主要是佛、道贺儒学思想融合,材料中现象对于理学形成具有一定促进作用,A正确;道教哲学化不符合题意,B错误;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并没有改变,C错误;魏晋时期之后是隋朝与唐朝诗歌无关,D错误。‎ ‎8.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晚明时期会社简表 名称 地点 描述 匡社 苏州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 复社 吴江 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 岭南会馆 苏州 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 讲学会 无锡 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 A. 文化政策开明,社会舆论较为自由 B. 中小市镇大量兴起,出现反传统舆论 C. 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 D. 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可知,经世致用思潮兴起,故选D;根据所学知识,明清时期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以“八股文”禁锢人们的思想,况且材料图表中没有涉及文化政策和社会舆论的信息,排除A;材料中虽然出现了几个城市,但是不足以说明中小市镇大量兴起,材料强调的是实用之学,并未出现反传统舆论,排除B;四民结构指士农工商四个阶层,材料仅涉及士商阶层,未提及农工,而且没有社会分化的相关信息,排除C。‎ ‎9.帝制时代晚期,江南地区女子的歌谣“大脚大,大脚大,阴天下雨不害怕;大脚好,大脚好,阴天下雨摔不倒。”古代中国的思想家,与上述歌谣思想主张最相近的是 A. 心即理也 B. 知行合一 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江南地区的歌谣,反映了社会风气的变化,女性要求解放,礼法约束受到了冲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心即理也”是陆九渊的主张,属于宋明理学,故A项排除;“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主张,属于宋明理学,故B项排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主张,故C项排除;“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是李贽的主张,李贽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反对以圣人之言论作为判别是非标准的观点最为接近,故D项正确。‎ ‎10.数学史专家钱宝琮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 B. 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探究 C. 《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 D. 数学知识很难应用于生活实践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等信息可知《九章算术》认为数学是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工具,不必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因此B项正确。A选项错误,钱宝琮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的是适可而止,并非钱宝琮自己的观点;C、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中“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等信息可知,《九章算术》比较注重实用性,注意结合实践。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1.初唐诗人陈子昂率先举起“诗歌革新”大旗,声讨齐梁文学绮靡文风,追求充实刚健的诗风。他的诗歌成就对盛唐诗人张九龄、李白和杜甫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此可知 A. 齐梁文学表现出统一时代文化气度 B. 唐代是诗歌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C. 诗歌为历史研究提供大量有用信息 D. 盛唐时期诗歌以浪漫主义最为流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初唐“诗歌革新”声讨齐梁文学绮靡文风,对盛唐诗歌影响深远,这是齐梁至初唐再至盛唐的历史变革在诗歌领域的反映,说明诗歌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有用信息,故C正确;齐梁时期并没有实现国家统一,故A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唐代在诗歌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故B错误;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盛唐时期诗歌以浪漫主义最为流行,故D错误。‎ ‎12.吴承恩塑造了猪八戒这样一个角色:拥有女人、过得去的财富以及可以充分享用的食物是重要的,他也愿意以辛苦的劳作来获得这些;在取经路上一旦发生问题,他总是急于建议“把白马卖了,给师父买一口棺木”。在当时,这一角色 A. 体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反抗精神 B. 揭示专制王朝走向败落的命运 C. 符合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 D. 引发人们美好联想的艺术状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猪八戒是一个愿意以辛苦的劳作来获得“女人、过得去的财富以及可以充分享用的食物”,而这符合明代大部分人追求安逸生活的要求,即符合了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故C项正确;孙悟空的形象体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反抗精神,故A项错误;《红楼梦》揭示了专制王朝走向败落的命运,故B项错误;人们一想到猪八戒的形象就会想到好吃懒作的形象,故D项错误。‎ ‎13.永乐九年(1411年)规定:“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违者杖一百”。“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规定实施 A. 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 B. 促进了官民平等的实现 C. 抑制了戏曲事业的发展 D. 取消了市民文化的娱乐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明朝关于杂剧的禁令可以看出,禁止扮演帝王将相和支持宣扬封建道德楷模,是为了强化正统伦理道德观念。故答案为A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官民平等”,排除B项;这一规定的效果从材料信息不能看出,排除C项;这一规定没有涉及杂剧戏文的表现形式,不能说明取消娱乐性,排除D项。‎ ‎14.“在古代……西方人敢于展示自己,既敢于展示自己的思想,又敢于展示自己的裸体。中国就知道穿衣服,给思想穿衣服。穿衣服总比脱衣服容易。西方鞭挞自己的黑暗,所以得到了光明。它的思想在驰骋。我们歌颂自己的光明,结果带来千年的黑暗。”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在思想方面的依据是 A. 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B. 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 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 因信称义;致良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西方的“人文主义”是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中国的理学家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的是压抑人性,维护封建等级,为专制统治服务,所以中国带来的是千年的黑暗,C选项符合题意;“民贵君轻”强调的是民本思想;西方宗教改革提倡“因信称义”是人有信仰的自由权利,与材料无关,ABD选项排除。‎ ‎15.有学者评价说:“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不难想象那些凶暴而野心勃勃的人能利用这句格言干出什么样的事情,有人可以利用这句格言为任何邪恶的行径装上科学或哲学的门面。”“这句格言”代表的思想 A. 体现古代希腊人文主义的本质 B. 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C. 重新建立了人们道德价值观念 D. 否定了神的存在,树立了人的尊严价值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信息“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可知,这是智者学派的主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主张反对迷信,强调自由,一切制度、法律、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其约束力都是相对的,要以人为尺度这体现了古代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故A 项正确;苏格拉底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故B项错误;苏格拉底希望重新建立了人们道德价值观念,故C项错误;智者学派没有否定神的存在,故D项错误。‎ ‎16.《神曲》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但丁在地狱中看到了倒埋在岩石里被火烧烤着的教皇和僧侣,并对教皇说:“你留在这里吧,因为你受到的惩罚是公正的。”这主要说明但丁 A. 主张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B. 揭露教皇的贪婪淫逸 C. 构建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D. 反对宗教神学的统治 ‎【答案】D ‎【解析】‎ 文艺复兴时期倡导人文主义,批判封建教会的权威。材料中提及火烧教皇和僧侣并认为是“受到的惩罚是公正的”说明但丁反对宗教神学的权威统治,故D正确;A和C是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B材料中没有体现。‎ ‎17.马丁·路德认为:基督徒的自由是一种内心自由,纯属精神范围,只为上帝所知;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业已确立的权威。据此可知,马丁·路德主张 A. 教随国定原则 B. 强化教会权威 C. 信仰即可得救 D. 简化宗教礼仪 ‎【答案】A ‎【解析】‎ 宗教改革是对基督教进行的改革,根据材料“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业已确立的权威。”可知,马丁·路德的改革只是针对基督教本身,并没有反对统治者的统治,这也是宗教改革的不完善之处,故A正确;B是宗教改革反对的;C和D材料中没有体现。‎ ‎18.启蒙运动时期,某一学说的灵感来源于生物学中的生机论学说。生机论不是把有机体看成机器,而是视之为力求维持动态平衡的不断变化的实体。该学说的核心思想是 A. 优胜劣汰 B. 社会契约 C. 分权制衡 D. 天赐人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而是视之为力求维持动态平衡的不断变化的实体”,不难看出,这是主张“平衡和制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很相似,故选C;根据“灵感来源于生物学中的生机论学说”可知,这一学说不是生物进化论,而优胜劣汰体现生物进化论,排除A;社会契约、天赐人权与“灵感来源于生物学中的生机论学说”无关,排除B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灵感来源于生物学中的生机论学说”“而是视之为力求维持动态平衡的不断变化的实体”,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19.16世纪,马丁·路德说:“善功不能造就善人,但是善人行善功。邪恶之行不能制造邪恶之人,但是邪恶之人行邪恶之事……善功不是凭借着上帝之言,也不是出自于人的内心,只有信仰与上帝之言才能对人的内心加以改造。”马丁·路德此话的主旨是 A. 肯定基督教礼拜仪式的作用 B. 善功是信仰的前提而非结果 C. 灵魂救赎的关键是自我的信仰 D. 强调善功对于灵魂救赎的意义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只有信仰与上帝之言”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意在强调自我信仰是灵魂救赎的关键,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善功不能造就善人意在否定基督教礼拜仪式的作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了信仰是善功的前提,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信仰对于灵魂救赎的意义,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详解】‎ ‎20.卢梭曾经说过:“理性欺骗我们的时候是太多了,我们有充分的权利对它表示怀疑;良心从来没有欺骗过我们,它是人类真正的向导”。“人类一旦成为理性的奴隶,和受神权摆布一样可悲”。“我决定在我的一生中选择情感这个东西。”这说明卢梭 A. 带有浪漫主义的倾向 B. 彻底背离了启蒙运动的宗旨 C. 力图摆脱宗教的束缚 D. 科学地诠释了启蒙运动思想 ‎【答案】A ‎【解析】‎ ‎“理性欺骗我们的时候是太多了”可以看出卢梭对理性持反对态度,而“良心”、“情感”等词则反映了他对浪漫主义的追求,故选A;卢梭的浪漫主义是对启蒙运动宗旨的补充,故BD错误;题干没有提到宗教,故C不符合题意。‎ ‎21. 18世纪中叶,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大力加强专制统治的同时,改进司法制度,放松新闻检查,禁止驱逐农民。这反映他受到了哪位思想家的影响?‎ A. 伏尔泰 B. 杰弗逊 C. 圣西门 D. 卢梭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体现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符合伏尔泰的思想,A正确;B是美国共和制的思想;C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D是主权在民的思想。‎ ‎22.“传奇主义以拒古典主义之文学而起,一言以蔽之,则情思对于理性之反抗也……欲依个人之感性思想,立自由之艺术,以能达本己情意为先,形式辞句皆所不顾。”下列作品中,与材料所述创作风格相符的是 A. 《巴黎圣母院》‎ B. 《大卫•科波菲尔》‎ C. 《等待戈多》‎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感性思想.立自由之艺术,以能达本己情意为先”说明是浪漫主义,故A项正确;B是现实主义;C是现代主义;D是20世纪无产阶级文学。‎ 考点: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浪漫主义 ‎【名师点睛】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1)在描写对象上: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和内心主观感受,而现实主义文学侧重再现和剖析社会现实。‎ ‎(2)在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文学大多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而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现实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23.新浪潮电影产生于1958年的法国,一经出现即风靡全球。这类电影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与爱情,主张即兴创作,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下列作品与这类电影表达风格相似的是 A. 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B. 对社会问题的典型再现与剖析 C. 工业化带来的精神满足 D. 对时代的困惑和迷茫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即兴创作”“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是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的体现,而现代主义艺术反映了二战后人们的困惑与迷茫,故D正确;对“理性王国”的失望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浪漫主义,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对社会问题的典型再现与剖析是19世纪的现实主义,不符合题意,排除B;C项不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排除。‎ ‎24.有学者在评价一项科学成就时指出:它使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一次类似牛顿力学定律出现时所带来的划时代变化。这项成就应该是 A.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C. 普朗克“量子假说”‎ D. 赫胥黎的“人猿同祖说”‎ ‎【答案】B ‎【解析】‎ ‎【详解】牛顿力学定律证明了自然界的规律,从物理学上否定上帝地位,“使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发生划时代变化,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推动牛顿力学定律的形成,但在对上帝的认识上并没有产生划时代变化,A项错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从生物学上否定上帝造人说,对上帝的认识上产生划时代变化,B项正确;普朗克的“量子假说”是物理学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深入,但在对上帝的认识上并没有产生划时代变化,C项错误;赫胥黎的“人猿同祖说”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发展,不具有划时代影响,D项错误。‎ ‎25.伏尔泰说:“整个自然界、所有行星竟会服从永恒的法则……这是非常奇异的。”伏尔泰所说的“永恒的法则”‎ A. 准确预见了海王星的存在 B. 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 C. 成为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 D. 推动近代实验科学的诞生 ‎【答案】A ‎【解析】‎ 根据“整个自然界、所有行星竟会服从永恒的法则”,结合所学,法则指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根据此法则,准确预见了海王星的存在,A正确;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排除B;理性主义成为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排除C;伽利略推动近代实验科学的诞生,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整个自然界、所有行星竟会服从永恒的法则”,结合牛顿经典力学的知识分析解答。‎ ‎26.恩格斯说:“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恩格斯所评价的学说 A. 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B. 引发了天文学革命 C. 促进人类认识的飞跃 D. 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材料中的“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可知,这一学说强调了世界处于变化发展之中.有力地反击了物种不变和种源说所以该学说应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它促进了人类认识的飞跃,故答案为C项;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是牛顿经典力学的形成,故A项错误;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上帝的权威,引发了天文学的革命,故B项错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宏观物体的高速运动,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故D项错误。‎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7.1905年春,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面,严复认为“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新乎?”中山先生日:“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这段对话说明 A. 救国路径趋于多元化 B. 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C. 孙中山反对教育救国 D. 严复主张君主立宪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中“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等信息反映出严复与孙中山的救国方式不同,一个是教育,一个是革命,说明了救国路径趋于多元化,故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救国的方式,没有阐释民族危机,故B项排除;材料中孙中山只是强调了自己的救国方式与严复不同,没有反对严复的教育救国,故C项排除;材料中严复主张教育救国,没有主张君主立宪,故D项排除。‎ 点睛:“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 ‎28.20世纪20年代中期,有这样一种进步思想,它倾注了创立者毕生心血,融铸了中西思想文化精粹,团结了各个革命阶级和阶层的人民群众,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是指。‎ A. 陈独秀的激进民主思想 B. 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C.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D.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团结了各个革命阶级和阶层的人民群众,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可知团结了各个革命阶级和阶层的人民群众组成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大革命,是第一次国共合作,而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就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指导思想,所以,正确答案为C。陈独秀的激进思想对传统文化持全面否定的态度,与材料中“融铸了中西思想文化精粹”不相符,A错误。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出现在19世纪末、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末,与题目时间“20世纪20年代中期”不相符,排除BD。‎ ‎【点睛】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使孙中山处于苦闷和彷徨,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他 看到了希望。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景影响和帮助下,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倾注了孙中山毕生心血,它成功团结了各个革命阶级和阶层的人民群众,之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 ‎29. 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 国人一度对借巴黎和会获得世界强国地位充满信心 B.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退让引发了国人情绪变化 C. 马列主义思想给国人带来了重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 D. 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A项,国人本对在巴黎和会上争取合法权益充满信心,并非对获取世界强国地位充满信心,该项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B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竭力争取中国权益,只是未获得成功,并未妥协退让。该项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C项,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的正当要求遭到拒绝,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成为五四运动导火索。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使国人心理得到安慰,对世界新秩序看到了光明。故C项正确。D项,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马列主义才开始成为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30.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的产物,应归工人所有;孙中山以纺纱织布为例,认为棉布的制成除工人外,也离不开种植棉花的有关人员,因而其认为马克思的观点“忽略了社会上其他各种有用分子的劳动”,从而提出“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据此可知 A. 二者都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 B.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C. 民生主义源自于剩余价值学说 D. 三民主义比马克思主义先进 ‎【答案】A ‎【解析】‎ 马克思认识到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而马克思从棉布的制成角度来说明,工人和农民等都是社会有用的人士,由此关注到了解决民生问题,来消除贫富两极分化,故A符合题意;民权主义才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故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借鉴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但同时也使之得到了发展,故C不符合史实;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是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思想主张,故没有可比性,所以D不符合史实。‎ ‎31. 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 A.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 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C. 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D. 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熟练掌握历史发展线索。西学的传入冲击中国传统的思想意识和政治思想,也冲击封建专制制度,求民主、反专制是近代政治潮流。而儒家思想维护的是没落的封建专制思想。A项与题干关系不大。B项有点关系,但只是皮毛,不能反映本质。C项也不是根源。只有D项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与转型,知识分子的救国思想逐步深入。‎ 考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向西方学习·儒家思想地位下降(课标外)‎ ‎32.“胡适提出的文学革命其实是一剂泻药。而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人还嫌它不够猛烈,又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了,而且到现在还有人为之猛拍巴掌。”该评论指新文化运动 A. 起到了文化革新的作用 B. 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灾难 C. 自下而上解放思想的弊病 D. 其发起者其实是胡适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喊出来了”体现出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的过激行为,这种过激行为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灾难,所以选B项;材料反映更多的是对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而不是述说新文化运动的文化革新作用,排除A;依据材料,主要论述的不是新文化运动的自下而上解放思想的弊病,排除C;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陈独秀,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喊出来了”,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33.某学者说:“孔家店倒了,孔子往何处去?是回到王朝中国,为他重建圣人排位,还是回到民间社会,确立其文化个体性?”。该学着旨在 A. 支持“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B. 反思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C. 否定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 D. 主张重建传统儒学思想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打倒“孔家店”是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口号,作者实际上认为,新文化运动本身也有它的局限,它以激进的方式打倒了“孔家店”,却未能走出儒家传统的圣化怪圈,“孔子往何处去”就是作者对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的反思,认为对儒家传统需要批判的继承,故选B;材料无法体现支持“打倒孔家店”、主张重建传统儒学思想体系,排除AD;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34.瞿秋白在《中国革命是什么样的革命?》中指出,中国革命”首先便是.土地革命。彻底的土地革命.才是真正的国民革命”。但他同时又指出,”城市之中这种工人的斗争不能胜利,乡村中农民的斗争就始终不能超出游击战争的限度而得到巩固的胜利.”这说明作者 A. 仍没有完全突破城市中心论 B. 强调中国革命中心问题要土地问题 C. 已充分意识到农民革命的重要性 D. 对中国国情有了非常明晰的认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瞿秋白虽然已经认识到了农村革命对于中国革命的意义,但是他仍将在城市中发动工人运动视为革命的中心任务,并未完全突破城市中心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瞿秋白将工人运动作为中国革命的中心来抓;C选项错误,瞿秋白尚未充分意识到农民革命的重要性;D选项错误,瞿秋白仍坚持城市中心论,对中国国情尚未有非常清晰的认识。‎ ‎35.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以后,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这些论断发表于(  )‎ A. 大革命时期 B. 井冈山时期 C. 延安时期 D. 建国初期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论述的是民主革命分两步走,属于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延安时期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C正确;其他时间不符合。‎ ‎36.“对我国的诗歌创作来说,1958年乃是划时代的一年。”这一年诗歌界“出现了普遍繁荣的、盛况空前的图景”,各地出版的油印和铅印的诗集、诗选和诗歌刊物,不可计数。诗写在街头上,刻在石碑上,贴在车间、工地和高炉上,诗传单在全国飞舞……。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快速提高 B.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 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 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58年是诗歌界普遍繁荣的、盛况空前的图景,1958年我国经济领域出现大跃进运动,“浮夸风”现象普遍,受大跃进运动的影响,1958年文学领域也开始出现“跃进”的现象,C正确。受大跃进运动的影响,文学领域也开始出现“跃进”的现象,这种跃进无法体现文化教育水平快速提高 和文化的进步,排除AB;由于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实际上受政治运动的影响,因而发展是片面的、畸形的,D项错误。所以选C ‎37.1991年3月2日《解放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认为“在改革深化,开放扩大的形势下,我们要防止陷入‘新的思想停滞’”。这篇文章发表的背景是 A. 国际局势出现重大变化 B. 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讲话 C. 中国共产党十四大召开 D. 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991年3‎ 月”,当时国际局势动荡,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故A项正确。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是在1992年,故B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十四大召开发生在1992年,故C项错误。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生在1987年,故D项错误。‎ ‎38. 普朗克,191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德国科学界领袖,1913年曾亲赴瑞士,礼聘尚是一介书生的爱因斯坦,并称其为“当代哥白尼”。爱因斯坦因此对普朗克执弟子礼。纳粹横行期间,普朗克与大多数德国知识分子一样,对纳粹暴行或支持或沉默。对此,爱因斯坦表示永不原谅,从此再未与普朗克进行联系。这是因为爱因斯坦 A. 成就远远超过普朗克 B. 坚持“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C. 已移居美国,联系不便 D. 科学研究繁忙,无暇顾及 ‎【答案】B ‎【解析】‎ ‎【详解】“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反映的是坚持真理,敢于向权威挑战。材料反映了爱因斯坦对普朗克行为的不满,说明了爱因斯坦坚持真理,故选B。“爱因斯坦表示永不原谅,从此再未与普朗克进行联系”是因为“普朗克对纳粹暴行或支持或沉默”,故A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已移居美国,联系不便”的信息,故排除C。材料也没有体现“科学研究繁忙,无暇顾及”的信息,故排除D。‎ ‎39.1995年《大话西游》由《月光宝盒》和《仙履奇缘》两部组成,尽管作为喜剧它获得空前的成功,但是如果剔除电影中滑稽搞笑的部分,那么剩下的其实就是一段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为这部电影艺术表现手法提供科学依据的是 A. 基因改造工程 B. 相对论 C. 经典物理学 D. 量子理论 ‎【答案】B ‎【解析】‎ ‎【详解】为穿越时空提供科学依据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会随着 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时间和空间具有可变性,从而为穿越时空提供了科学依据,故 选B;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联系所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分析解答。‎ ‎40.“中国梦”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美国梦”代表着最大化的个人自由,是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关于两种梦想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追求幸福是其共同的奋斗目标 B. 两种梦想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 C. 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决定了两种梦想的不同 D. 两种梦想实现的路径是相同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点: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梦”‎ 详解】‎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中国梦’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得出“中国梦”的目标是追求人民的幸福和国家、民族的富强,根据材料中“‘美国梦’代表着最大化的个人自由,是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得出“美国梦”的目标是追求繁荣,实现自我,故两者的共同目标是追求幸福,故A项正确;美国梦的思想基础是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不符合中国的特点,故B项错误;虽然历史文化传统存在差异,但是两种梦想的最终目标都是个人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故C项错误;由于国情不同,美国式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发展资本主义而实现,我国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然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实现的,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文化思想启蒙由潜流到洪涛,需要三方面的转化条件。其一是政治局势的逼迫,其二是民族文化心理壁垒的松动,其三是强有力的宣传鼓动队伍的组成。‎ ‎——摘编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等 材料二 1905年孙中山《同盟会宣言》中指出:“在今汉人倡率义师,殄除胡虏,此为上继先人遗烈,大义所在,凡我汉人当无不晓然”。1919年孙中山在演说中指出:“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整理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法国启蒙思想家马布利认为:“自然界并没有创造国王、统治者、庶民和奴隶,人生下来是完全平等的。”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陈独秀认为,中国欲求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法国启蒙思想家梅叶大声疾呼:“世上穷人们受各种迷信及偶像崇拜欺骗的时间已经够久了……该是打开穷人的眼界,向他们说明全部真相的时候了。”‎ ‎——摘编自《法国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文化思想启蒙由潜流到洪涛,需要三方面的转化条件”,试以中国19世纪末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05~1919年间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客观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 ‎【答案】(1)政治形势逼迫:《马关条约》签订,列强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民族文化心理壁垒的松动:洋务运动破产,中体西用思想受质疑与冲击;‎ 宣传鼓动队伍的组成: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与革命派建立团体、学会、办报等。‎ ‎(2)变化:从存在大汉族主义倾向的反满革命思想到将满族视作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希望各民族融为一体。‎ 原因:中华民国的建立,推翻清朝的目标已达到;军阀混战,国家分裂。‎ ‎(3)相似之处:反对封建专制,主张自由平等;反对传统思想权威,提倡民主与科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从向西方学习、新文化运动、与西方文化的对比等方面来分析。‎ ‎(1)根据材料“其一是政治局势的逼迫,其二是民族文化心理壁垒的松动,其三是强有力的宣传鼓动队伍的组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概括出答案。‎ ‎(2)从材料“在今汉人倡率义师,殄除胡虏”“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中可以分析出1905~1919年间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以从民国的建立、军阀混战等方面来分析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3‎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内容上看,两者都有反对封建专制,主张自由平等的内容。在思想层面上,两者都反对传统思想权威,提倡民主与科学。‎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荷兰和英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开端,资产阶级政权陆续在欧洲各国建立。实验科学的兴起,使自然科学有了独立的实践基础。为促进实验科学的发展,一批有影响的、由科学家组成的社团,陆续在各国建立。从此,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开始了它的相对独立发展的新时代。‎ ‎——摘编自远德玉《科学技术发展简史》‎ 材料二“他(哥白尼)用这本书……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 ‎“大自然和大自然的法则藏匿于黑夜之中;上帝说,让牛顿出世吧!于是世界一片光明。”‎ ‎“在我们这一时代的物理学家中,爱因斯坦将位于最前列。他现在是,将来也还是人类宇宙中有头等光辉的一颗巨星。”‎ 材料三鸦片战争时,中国人看到的仅是西方的坚船利炮。魏源提出了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科学技术的主张。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同时引入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形成第一次译介西学的高潮。到1895年,翻译西学书籍354种,大部分是科学技术书籍。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冲击了儒家的传统价值观。‎ ‎——摘编自张岱年等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特点,并概括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模仿示例,简述牛顿、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并从思想解放的角度阐释其影响。‎ 示例:16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了教会所鼓吹的地心说,使自然科学逐渐从教会的控制下解放出来,得到独立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概述晚清时期西方近代科学引入中国的历程,并简析其影响。‎ ‎【答案】(1)特点:重视科学观察与实验(或以科学观察和实验为基础)‎ 条件: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扩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科学实验的兴起奠定了实践基础;科学团体的建立推动了科技成果的取得;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和奉献精神。‎ ‎(2)17世纪,牛顿把地球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中,形成经典力学体系,揭示自然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间与空间的本质属性,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3)过程: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期间,兴办近代工业,翻译西方科技著作。‎ 影响: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冲击了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解析】‎ ‎(1)从材料“实验科学的兴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视科学观察与实验。从材料“资产阶级政权陆续在欧洲各国建立”“实验科学的兴起”“一批有影响的、由科学家组成的社团,陆续在各国建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第一小问的成就,依据材料二可知,反映了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结合所学可知,牛顿的成就是经典力学体系;达尔文的成就是创立生物进化理论;爱因斯坦的成就是提出相对论.第二小问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牛顿把地球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中,形成经典力学体系,揭示自然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达尔文创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挑战了神学创世说,改变了大多数人对生物界的看法,促进了思想解放;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间与空间的本质属性,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3)从材料“魏源提出了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科学技术的主张。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中可以概括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材料“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冲击了儒家的传统价值观”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1年7月,在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会奏变法之疏的第一疏“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提出四条重大拳措:一为设文武学堂,二为酌改文科,三为停罢武科,四为奖励游学。……1904年1月,朝廷正式颁布张之洞及管学大臣张百熙、荣庆所厘定之学堂章程,明确宣布十年三科内减尽科举名额。‎ 材料二 ‎ ‎ 1904年1月,负责修订新学制的张之洞、学务大臣张百熙及荣庆上折指出:由于科举未停,导致新学堂的设立受到阻碍;而新学堂未能普遍设立,又使得科举不能立刻停止。因此,朝廷应该确立一个过渡期,使科举和学堂教育归于一途。这个奏折上去后,得到了清廷的认可。由此,科举便开始逐渐减少录取名额而转向学堂选拔人才了。……1905年9月,直隶总督袁世凯会同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等六人一起奏请立停科举,获诏准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摘——选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废除科举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革的意义。‎ ‎【答案】(1)特点:地方实力派(统治阶级自上而下)主导,具有渐进性。‎ 背景:外国列强侵略;革命浪潮冲击;西方文化的影响;国内新学堂已有一定规模;近代经济的发展。‎ ‎(2)意义:有利于选拔近代化人才,普及新式教育,宣传自由平等观念。‎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清末废除科举的特点及背景。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会奏”“厘定之学堂章程”等信息归纳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社会特征、西方文化影响以及经济发展等角度思考作答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清末废除科举制的意义。依据材料中废除科举制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教育近代化以及思想自由发展等角度思考作答即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