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历史人教版必修3作业:第七单元易混易错+高考体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历史人教版必修3作业:第七单元易混易错+高考体验

第七单元易混易错+高考体验 对应学生用书 P71 [易混易错] 1.下列关于我国“两弹一星”表述正确的是( ) A.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B.1967 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 D.钱学森被誉为“中国火箭之父” 答案 C 解析 A 项“氢弹”说法错误,排除;B 项时间错误,应为 1964 年;C 项说 法正确;D 项“中国火箭之父”与“两弹一星”无直接关系,排除。 2.“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 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这是邓稼先归国时的一段话,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有 ( ) ①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 ②归国科学家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 出了巨大贡献 ③邓稼先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归国的 ④中国打破了 美苏的核垄断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答案 D 解析 从题干材料可知,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邓稼先等归国科 学家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①②正确。材料信息说明当时中国 还没有研制成功原子弹,④错误;从时间信息分析③错误,原子弹是在改革开放 前研制成功的。故选 D 项。 3.(2018·江苏高邮高二期中)科技创新与国计民生问题密切相关,以下表述有 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新阶段 B.“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升空,标志我国开始进入航空时代 C.“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 D.“南优二号”杂交水稻的培育,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答案 B 解析 B 项是航天而不是航空时代,故错误,符合题意。A、C、D 三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 4.(2018·山东潍坊高二下统考)在谈到“文革”时期的科技成就时,一位老工 程师回忆道:不管是什么样的研究机构,无论是他们花了多少心血得出的最新成 果,只要持一纸介绍信到,他们所有的最新成果都会无条件地呈现给你,没有一 丝一毫的保留,这在任何国家都做不到。这说明文革时期的科研优势是( ) A.全国技术力量的无成本合作 B.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利用 C.科技文化工作受到广泛尊重 D.“左”倾错误没有影响科技领域 答案 A 解析 A 项与材料“所有的最新成果都会无条件地呈现给你,没有一丝一毫 的保留”相符,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最新成果”未明确是否是第三次科技革命 成果,故 B 项错误;科技文化工作者在“文革”时期不受尊重,故 C 项错误;“文 革”期间,中国科技事业严重受挫,故 D 项错误。 5.(2018·天津耀华中学第三次月考)毛泽东曾说:“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 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讲的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 越来越多。”这表明毛泽东( ) A.坚持“百花齐放” B.坚持“百家争鸣” C.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D.坚持学术的自由化 答案 B 解析 1956 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和“百家 争鸣”,“百花齐放”针对艺术问题,“百家争鸣”针对学术问题,“那种学术 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说明是针对学术问题的“百家争鸣”。故 B 项正确,排除 A 项。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不是“双百”方针内容,C 项错误;坚 持“双百”方针不是要搞学术自由化,D 项错误。 6.(2018·长沙月考)1953 年,山西省政府指出,各地在戏改过程中,“不重视 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和艺术风格的培养,片面地追求给演出内容填充一些工作要 求和政治口号,概念化公式化伤害了优良艺术品的产生”。据此判断,这主要针 对当时山西( ) A.戏曲政策执行出现偏差 B.“左”倾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C.“双百”方针遭遇曲折 D.“样板戏”占据了戏曲舞台 答案 A 解析 “在戏改过程中”,说明材料中所述现象的出现与戏曲政策在执行过 程中出现偏差有关,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均与材料时间“1953 年”不符, 排除。 7.(2018·江苏南京六校联合体高二期末)下表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 1950 年本科第一学期的教学计划》,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政治课在总课时中占比最大 B.课程设置受到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 C.贯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D.课程安排体现面向工农的时代要求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图表不难看出,在总课时中占比最大的是俄语课而非政治课, 故 A 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俄语课之所以在总课时中占据绝对比重,主要是因 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故 B 项正确;材料中的课程设置 根本没有体现全面发展的思想,也没有体现面向工农的要求,故 C、D 两项错误。 8.下面是 1977 年以来几个重要年份高考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统计图。这说 明( ) A.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缓慢 B.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发展 C.“文革”对教育破坏严重 D.人们对教育的重视不够 答案 B 解析 1977~1992 年是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初步恢复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缓 慢,1992 年以后,改革开放深入发展,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故 B 项正确。A 项不 符合 1998~2008 年的状况;C 项与统计数据无关;D 项材料不能体现。 9.观察下图,从图中统计数字的变化可得出的结论是我国( ) A.教育得到持续发展 B.义务教育已经完全普及 C.“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得到落实 D.“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的三个时间点,我国小学、初中入学率和高校在校学生人数都 呈上升趋势,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的持续发展,故 A 项正确; 义务教育是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在 2001 年基本完成,“完全”与“99.54%”“98. 50%”不符,故 B 项错误;“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故 C 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 1995 年提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10.(2018·江苏苏州高二期末)发表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小说《塔铺》中写 道:“这样闹腾了几日,有的同学找到了复习资料,有的没有找到……我们宿舍, 就‘磨桌’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本卷毛发黄的《世界地理》。但他矢口否认,一个人 藏到学校土岗后乱背,就像当初偷偷烧蝉吃一样。”这段材料描写的是( ) A.国民教育体系尚未形成造成的后果 B.“文革”使高等教育受到严重破坏 C.高考制度恢复后学生复习备考情形 D.“科教兴国”战略激发学生求知热情 答案 C 解析 20 世纪 60 年代,我国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 A 项错 误;题干反映的是高考制度恢复后的备考情形,非高等教育,故 B 项错误;题干 中“有的同学找到了复习资料,有的没有找到……《世界地理》……一个人藏到 学校土岗后乱背,就像当初偷偷烧蝉吃一样”,推知高考恢复后资料缺乏,报考 者积极备考,故 C 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是在 1995 年提出来的,故 D 项错误。 [高考体验] 1.(2018·江苏高考)《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 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 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 这一观点的是( ) 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答案 B 解析 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与设问 “改革开放以来”不符,故 A 项错误;从 1999 年起,“神舟”号飞船在经过 4 次 无人飞行试验后,于 2003 年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与设问“改革开放以 来”相符,故 B 项正确;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与设问“改革开 放以来”不符,故 C 项错误;1973 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 2 号,与设问“改革开放以来”不符,故 D 项错误。 2.(2017·全国卷Ⅱ)1977 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 27.3 万人,至 1988 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 206 万人,2001 年增长至 719 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 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答案 C 解析 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 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故 C 项正确。A 项说法绝对,排除;B 项 材料没有涉及,排除;当时高等教育虽然发展迅速,但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D 项错误。 3.(2017·全国卷Ⅲ)右图为 1954 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 )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答案 C 解析 该作品创作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政府开展扫盲教育,故出现了婆 媳二人冒着严寒去补习班的情景。对这一社会现实的描绘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的 风格,故 C 项正确。传统文人画注重写意,不符合该画风格,故 A 项错误;同一 时期西方流行现代主义,故 B 项错误;该作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不是注重表 现作者的艺术想象,故 D 项错误。 4.(2017·北京高考)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 B 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 知识 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 C 1905 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 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 形式 D 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 水稻 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答案 C 解析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属于传统科技的总结性 著作,且这仅是医学方面的成就,无法得出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排除 A 项; 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更多的是出于个人兴趣,并不能由此 得出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排除 B 项;电影的发明是近代科技进步的结 果,京剧被拍成电影,体现了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故 C 项正 确;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把它作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 项战略计划,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尚未得到成功解决,排除 D 项。 5.(2015·全国卷Ⅱ)到 1952 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 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 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答案 D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开展国家经济建设。 在教育上广泛开展俄语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借鉴苏联经验,故 D 项正确。新 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52 年时,外交政策并未发生转变, A 项错误;到 1952 年底,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学习俄语的热潮与计划经济体 制无关,故 B 项错误;文化教育改革并不必然需要懂得俄语,C 项错误。 6.(2014·浙江高考)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 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 ① 《山阴志》 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 ② 《临安志》 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 ③ 《四明志》 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 ④ 《绍兴志》 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宋、元、民国、当代出现的典型事物(现象)。 从①中的“选举”“新军”“警察”可判断应该出现在民国时期;②中“临安 志”“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出现在宋代时期;元朝为蒙古族所建, 故学校考试会出现“蒙古学”,③应为元朝;据④中“科学技术”“文物古迹” 等判断应出现于当代。故顺序应该是②③①④。 7.(2014·天津高考)1952 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 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 7 个工科系、20 个专业和 13 个专修科,从综合性大学转 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52 年”可判断此时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 三年的经济恢复,新中国即将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再结合题干中的“工 科系”“多科性工业大学”等信息可判断,大学院系调整是因为新中国即将开展 工业建设,需要大量工科专门人才,故 B 项正确。此时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已基 本完成,排除 A 项;C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高校的院系调整并不仅仅局 限于天津地区,同时也不单纯是为了天津的经济建设,排除 D 项。 8.(2013·全国卷Ⅱ)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 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 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 是( )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答案 A 解析 材料列举的相关的史实有“恩格斯所著……成为指定教科书”“举办 了以‘从猿到人’……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一背 景予以判断,可知这些活动均着眼于构建与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新型的 意识形态。故 A 项正确。 9.(2015·北京高考)世界博览会通过展示科学技术成果,预示世界发展方向。 1962 年世博会在美国西雅图举行。 1957 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 年,苏联宇航员 加加林成为第一个遨游太空的人,美国随即提出阿波罗登月计划。1962 年,在西 雅图举办了主题为“太空时代的人类生活”的博览会。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国际政治背景;列举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我国取得的航天成就。 答案 政治背景: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太空军备竞赛。 我国的航天成就:人造卫星;“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载人飞船; 探月工程。 解析 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当时正处于美苏冷战、激烈对抗时 期,从美苏争霸这一角度阐述国际政治背景。第二小问回顾教材知识作答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