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2017-2018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 史 2018.05 一、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尚书·大传》说:“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材料主要反映了 A.采地成为维系宗法体系的纽带 B.嫡长子并非封国唯一的继承人 C.分封制有利于天子对地方控制 D.封地成为诸侯世袭的私有财产 2.西汉时郡守自行辟除椽属(自行招聘府内幕僚)就已成为通制,东汉时把辟除郡县史作为仕进之路的风气更甚,一些名流贤士也以被辟举公府为荣。两汉时期的辟除椽属 A.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负担 B.不利于专制主义集权形成 C.是寒门学子入仕的主要途径 D.利于保证政治生态的清明 3.《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从中得出的结论是 A.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 B.《史记》对秦始皇评价中肯 C.大臣建议推行郡县制 D.臣民对秦始皇独断专权不满 4. 表1 朝代 职能 汉代 门下为官署名称。东汉时即设侍中,为皇帝的侍从机构。 北朝 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 隋唐 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宋代 由于枢密院、三司的设立,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三省制度名存实亡。 表1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中“门下省”的发展简表,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A.在省制中门下省的权力最大 B.门下省主要负有监察职能 C.门下省的职能出现较大变化 D.部门职能整体上相对稳定 5. 春秋时期,文武不分家。封君们平时担任民政长官,战时充任军队统帅。而战国时期军队就多由职业军官统率,名将如白起、李牧、赵奢,都专职打仗而不问政治。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崩溃和郡县制的兴起 B.军事指挥学发展到专业化水平 C.统治者按军功授爵措施的激励 D.职业军队取代兵农合一的民兵 6. 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 晋无公族”。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说明 A.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 B.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 C.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D.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 7.表2 观点 作者、出处 共40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唐房玄龄等《晋书·地理志》 共36郡(包含黔中郡和洞庭郡) 清钱大昕《秦三十六郡考》 共46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谭其骧《秦郡新考》 出现“洞庭郡”的记载,此前有人认为湘西应该属于黔中郡 2002年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 表2是秦朝设郡的情况,对此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根据以上史料能够推定的是 A.秦朝设置郡的数目不一 B.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 C.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 D.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 8.《清太祖实录》记载:努尔哈赤曾对自己身后国家政治制度提前作出安排“继朕而嗣大位者,毋令强梁有力者为也……且一人纵有知识,终不及众人之谋,今命尔八子为八和硕贝勒,同心谋国,庶几无失。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谏,所行非善,更择善者立焉。……”这一安排 A.形成了君主与大臣相互制约局面 B.便利了封建君主直接地行使皇权 C.顺应了民主取代专制的历史趋势 D.有利于发挥满洲贵族的集体智慧 9.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农民,被检察院(御史)柳范弹劾。李世民责备亲王府秘书长(长史)权万纪,责怪他未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柳范说“房玄龄还不能阻止陛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李世民大怒回宫,后发砚自己理屈,马上再出来召见嘉勉,这反映出 A. 唐代监察机制完备 B. 三省六部制下君主权力被有限制约 C. 唐代谏议制度形成 D. 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 10.历史上对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众说纷纭,有人根据文莹的《续湘山野录》中“烛影斧声”的记载,疑心宋太宗“弑兄夺位”,也有人根据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为宋太宗辩解开脱。虽没有定论,然后人不时提出新依据。对上述观点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历史事件的争论越是争论越无法解决 B.历史争论的解决离不开考古的新发现 C.合理的历史存疑有助于新史料的发现 D.价值判断不同导致史实出现不同选择 11.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逐步向近代化外交转变 C.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D.国际地位有了一定提高 12.太平天国在长江中下游的军事活动使江浙、苏南一带的巨大财富和充裕的劳动力进入上海,促进了上海租界的繁荣,航运和贸易的兴旺。同时,房地产、消费服务业和钱庄业也大量发展。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 A. 推动了上海近代化 B. 引起了资产阶级革命 C. 瓦解了清王朝统治 D. 传播了民主政治思想 13.太平天国十分强调“正名”。《幼学诗》以朝廷、君道、臣道、家道、父道、母道、子道、媳道……为题,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如“朝廷”诗即云:“ 天朝严肃地,咫尺凛天威,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天父诗》则云:“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上述材料表明 A. 太平天国并未显现出相比清朝统治者的进步性 B. 太平天国不可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C. 太平天国有机糅合了儒家大同思想和基督教教义 D. 受时代的局限,绝对平均的理想主义不可能实现 14.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A. 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史观是革命史观 B. 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具有片面性 C. 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 D. 作者认为它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 15.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致信宋教仁说:“民国大局,此时无论何人执政,皆不能大有设施。若只从政治方面下药,必至日岸日纷,每况愈下而已。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在此,孙中山认为 A. 中华民国的未来发展将困难重重 B. 民主制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C. 推行民主制度必须首先发展经济 D. 革命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 16.中共“一大”制定的远大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对现阶段中国社会和革命的性质、任务没有给予解决。这说明当时中共 A. 是工农联盟的政党 B. 还没有认清国情 C. 建立了自己的武装 D. 明确了革命任务 17.1922年底,美国人在上海做了一次“中国当今十二位大人物”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从评选结果来看,陈独秀以文化名流的身份高票入选“大人物”之列,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代表中国据理力争的顾维钧在“十二位大人物”中位居第三,张謇位居第八。材料反映了 A.国民党新三民主义主张得到国人拥戴 B.美国政府高度关注中国发展 C.中国人民谋求国家独立、发展的愿望 D.中国共产党在当时影响巨大 18.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发生了瘟疫,情况艰难,雅典人开始谴责伯利克里,把所有的愤怒都转移到他身上。伯利克里在民众会议上说“你们正在攻击我,因为我曾主张战争;同时也攻击你们自已,因为你们自己也表决赞成战争。”最终伯利克里被废期和罚款。这反映了 A.伯利克里应该为当时艰难情况负全责 B.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最终效力 C.瘟疫是导致伯利克里下台的根本原因 D.伯利克里与公民难以达成共识 19.《十二铜表法》有规定:家属终身在家长权的支配下。家长得监察之、殴打之、使作苦役,甚至出卖之或杀死之;纵使子孙担任了国家高级公职的亦同。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A.维护家庭成员利益 B.利于贵族随意解释法律 C.保障家庭内的团结 D.具有鲜明的习惯法特征 20.169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届议会,每届议会的最长任期不超过三年。其影响是 A. 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度的正式确立 B. 加强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 C. 保障内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D. 使议会成为限制王权的常设性立法机构 21.学者亨廷顿认为:美国是个将都铎式(地方政府权重,依赖民兵,行政与立法和司法职能的混合,国王和议会的互相制衡等)的政治制度和大众参与融于一个政治制度之中的国家;而在欧洲,权威的合理化和机构的分离却明显的先于政治参与的扩大。该学者意作表明 A.美国现代政治制度深受英国的影响 B.美国的政治制度优于欧洲国家 C.欧美的政治制度是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 D.现代欧洲国家政体更能体现民权 22.刘瑜在《民主的细节》中说道:“如果我是美国人,很可能不会去给大大小小的选举投票。这倒不是说我这人政治冷漠,没有公民责任心,而是我觉得,……其实选谁都差不多。”他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是基于美国 A.分权与制衡的运行机制 B.两党的政见趋于一致 C.选举就是做戏毫无意义 D.国民的民主素质较高 23.1875年法国制宪会议讨论宪法草案时各派争执不休,共和派议员瓦隆提出一项修正案:“为了选举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一个国民议会,选举以绝对多数进行,总统任期7年,可以连选连任。”该修正案以353:352票获得通过,以迂回的方式肯定了共和制度。这反映了 A.共和政体是妥协的产物 B.共和制度得到各派认可 C.共和派内部的团结合作 D.共和制度最终得以巩固 24.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十五条规定:“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此规定表明 A.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 B.国家行政权力属于宰相 C.国家权力中心为议会 D.宰相只对国家元首负责 25. 代议制就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下列有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各国代议制选举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英国首相由议会下院选举产生 B.美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C.法国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 D.德国的联邦议会议员由普选产生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50分。其中第26小题14分,第27题10分,第28小题14分,第29小题12分) 26.(14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土司制度是在唐宋时期形成的,其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承认各少数民族的世袭首领地位,给予其官职头衔,以进行间接统治,朝廷中央的敕诏实际上并没有能够得到真正的贯彻。有些土官以世袭故,恣肆虐杀百姓对中央叛服不常,为患边境,甚至土官之间互相仇杀…… 随着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不断加强,土官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广大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又动摇了土官制度的统治。与此同时,土官又日益与封建王朝闹对立,反对封建王朝对它的管辖。这种有损于封建王朝国家统一的行为,自然是不能容忍的。 清康雍乾盛世时期,国力强盛,中央政府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雍正四年(1726年),鄂尔泰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即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清政府在改土归流地区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同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 (1) 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实行“改土归流”政策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实行“改土归流”政策的意义。(6分) 2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 1915-1927年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出现了哪些新变化。(5分) 2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浼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连迎权贵,袖私舞弄……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文帝于开皇中取消九品中正制。 ——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雅典民主在许多方面不同于民主的现代形式。首先,它完全排除了妇女。进一步来说,它也没有扩及到全部居民,仅仅局限于公民阶级。……然而,在这一范围内,或许有理由说,雅典民主比其现代形式运用得更充分。除十将军外所有官吏均通过抽签选出,所有公职的任期均限定一年……就其是直接的而非代议制的这一事实而论.雅典民主也不同于当代的理想。既然雅典人对被少数声名显赫的人统治不感兴趣,由所有男性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就差不多每周都开会对所有重大决定进行投票表决。 —— P.拉尔夫等著《世界文明史》(上卷) (1)依据材料一,分析九品中正制被取消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雅典民主制度的主要特点。(6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存在的主要弊端。(4分) 2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属之。……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美国宪法的生命力首先来自于它的精神实质。美国宪法不是单纯确立政府体制的法律文件,它奠基在特定的社会和政治理念基础之上,与人类对理性政治与美好生活的追求相吻合,它不是海市蜃楼式的,而是配以明确的原则。美国宪法有一个基本预设:使不同时代的不同利益集团(群体)能够通过妥协不断修正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使各自的利益得到不同程度满足的同时也使宪法不断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摘编自李剑呜《美国宪法何以成为“活着的宪法”》 (1) 材料一体现了西方资产阶级哪些政治价值观?从中国近代宪政发展史来看,上述文献的颁布有何历史意义?(8分) (2)根据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宪法能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原因。(4分) 高二质量调研试题 历史参考答案 2018.05 一、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ABDCA,BBDDD; 11.BAACC,BCBDD; 21.CAADC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50分。其中第26小题14分,第27题10分,第28小题14分,第29小题12分) 26.(14分) (1)士官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端,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联系不断加强;土官与封建王朝闹对立,不利于国家的统一;人民的斗争动摇了土官制度的统治;中央王朝国力强盛,有能力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等。(言之有理答出4点即可,8分) (2)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等。(答出三点即可,6分) 27.(10分) (1)特点:持续时间长;同封建政治体制相结合;以家庭为本位;社会功能多样;科举制度与之密切结合。(每点1分,5分) (2)新变化:功能增加;与国际接轨(或向西方学习);户籍管理法制化;突出私权保障,维护公民权利;解除人身束缚,体现人格平等。( 5分) 28.(14分) (1) 权贵子弟在评定中占据优势;一些中正徇私舞弊,最终被权门所把持,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4分) (2)只是少数男性公民的民主;行政官员主要通过抽签产生;实行直接民主。(6分) 弊端:并不是所有人的民主;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4分) 29.(12分) (1)责任内阁制(或代议制);主权在民;人人平等;三权分立或分权制衡等(答出4点即可,4分) 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确立;确认了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的法则,否定封建等级观念;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答出2点即可,4分) (2) 原因:来自于它的精神实质;奠定在特定的社会和政治理论基础之上;有明确的原则;谈判和妥协机制;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答出4点即可,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