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涟水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涟水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阶段检测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值16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这是我仅有的一天,是现实的永恒。我像被________死刑的囚犯,用喜悦的泪水拥抱新生的太阳。我举起双手,感谢这________的一天。我是个幸运的人,许多强者都先我而去,为什么我能得到这额外的一天?是不是他们已大功告成,而我尚在旅途跋涉?如果是这样,这是不是成就我的一次机会,让我功德圆满?造物主的安排是否________?‎ A. 赦免 无与伦比 别具匠心 B. 饶恕 无与伦比 别有用心 C. 赦免 无可厚非 别具匠心 D. 饶恕 无可厚非 别有用心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的能力,主要考核近义词辨析。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赦免:以国家命令的方式减轻或免除对罪犯的刑罚。饶恕:免予责罚。“饶恕”不如“赦免”语意程度深,第一个空填“赦免”更符合语境。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根据语境,第二个空应填“无与伦比”。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构思。别有用心:言论或行动中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图,含贬义。根据语境,第三个空应填“别具匠心”。故选A。‎ ‎2.在下面一段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西洋画脱胎于希腊雕刻,重视立体的描摹;而雕刻形体之凹凸的显露又凭借光线与阴影。 , 。 。 , , 。‎ ‎①故西洋油画表现气韵生动易于中国画 ‎②而中国画则因工具写光困难 ‎③画家用油色烘染出立体的凹凸 ‎④创造幽深淡远的音乐性“谱构”‎ ‎⑤使光影的明暗跳跃于全幅画面 ‎⑥就于笔墨点线皴擦上见本领 A. ③④⑤②⑥① B. ②⑤⑥③④①‎ C. ③⑤①②⑥④ D. ②④⑤⑥③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应该先说“西洋画”,抓住前面的“雕刻形体之凹凸”分析,③为首句。结合“故”分析,①应该在⑤后面。后面主要讲“中国画”,结合“写光困难”“笔墨点线皴擦”等分析,顺序应该为②⑥④。故选C。‎ ‎3. 情境不同,“月”在古人笔下承载的情感也不尽相同。下列诗句中,不是借“月”抒发“思妇怀人”之情的一项是( )‎ A.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B.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C.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秦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D.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B项,借“月”抒发的是“游子思乡”之情。该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古人在诗词中常会借助意象来传达情感,久之,某些意象所传达的情感可能会相对固定,比如猿啼哀伤凄凉,诗人常以猿啼来表达伤感悲情。诗句如: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噭噭夜猿啼。”郦道元《三峡》:“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古代诗歌中写到猿啼时多指哀音。诗人心中的哀怨、愁苦、凄怆、孤寂无以出之,故借猿啼而写出。但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传达的情感可能会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古人常借月来传达思念之情,因情况不同,思念的对象也不同,如本题。有借月表达游子思乡,有借月表达思妇怀人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咏借月来表达与心上人离别的深情。故选B。‎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有时候,坏情绪并不全然是一件坏事。当你发现一件事情不太理想的时候,就是你要挑战自我,发生改变的时候。怨天尤人,你就会越来越弱;反躬自省,你才能越来越强。有了抱怨,就去改变。相信自己的潜能,不断探索和提高自身能力,方法总比困难多。智者都会把负面情绪当成积极改变的起点,而不是向生活低头的终点。‎ A. 我们需要对坏情绪采取一定的措施 B. 我们要学会去正视坏情绪的利与弊 C. 我们要把坏情绪转变为前进的动力 D. 即使有了坏情绪也不用担心和困扰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可以读语段抓关键语句,结合关键语句加以理解,如段中的“就是你要挑战自我,发生改变的时候”“反躬自省,你才能越来越强”“相信自己的潜能,不断探索和提高自身能力,方法总比困难多”,由此可知,讨论的是“改变坏情绪”的话题,语段的主要观点在于“要正确认识坏情绪,利用坏情绪改变自己”。因此可选C。也可以用排除的方法,如A项,“采取一定的措施”表述不明,与原语段意思不符。B项,“正视坏情绪的利与弊”,与语段不符。D项,“不用担心和困扰”的说法不对。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为馆阁校勘。迁太常丞、同修起居注。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使一出于官售,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帝颔之。明日,二事俱寝。‎ 时赋近畿户出马备边,民以为病,括言:“北地多马而人习骑战,犹中国之工强弩也。今舍我之长技,强所不能,何以取胜。”又边人习兵,唯以挽强定最,而未必能贯革,谓宜以射远入坚为法。如是者三十一事,诏皆可之。‎ 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以休日开天章阁召对,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师直为壮,曲为老。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而以天池请。‎ 大将景思谊、曲珍拔夏人磨崖葭芦浮图城,括议筑石堡以临西夏,而给事中徐禧来,禧欲先城永乐。已而禧败没,括以夏人袭绥德,先往救之。不能援永乐,坐谪均州团练副使。元佑初,徙秀州,继以光禄少卿分司,居润八年卒,年六十五。‎ ‎(选自《宋史》,有删节)‎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时大籍民车籍:登记 B. 时赋近畿户出马备边,民以为病病:困苦 C. 帝遣括往聘聘:聘请 D. 坐谪均州团练副使坐:获罪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括就“籍民车”“蜀盐”二事向宋神宗进言陈述利弊,使两件事都得到了很好的推进。‎ B. 沈括对国防、军政等有自己的见解,他上疏提出三十一条整改意见,都被神宗肯定采纳。‎ C. 辽使萧禧到汴京,要求以黄嵬山为宋辽分界线,并说一定要满足他们的请求他才能回去。‎ D. 永乐城兵败,沈括因西夏进攻绥德而先去援救,没援救永乐,被朝廷贬为均州团练副使。‎ ‎7.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2)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 ‎8. 沈括是如何使契丹放弃以黄嵬为宋辽分界线的?请分条概括。‎ ‎【答案】5. C 6. A ‎ ‎7. (1)市易司担忧蜀地不能禁止私贩井盐,想要把蜀地的私井全部填塞,而用车运送解州的池盐来供给蜀地。‎ ‎(2)杨益戒没有办法应对(回答),轻慢地说:“舍不得几里土地,想轻易地断绝(和我们的)友好关系吗?” ‎ ‎8. ①找到过去的文书证据。②让下吏熟背条文应答如流。③不惧威胁据理力争。④坚持立场迫使对方退让。‎ ‎【解析】‎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C项,“聘”,结合文本内容“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分析,译为探问、访问。句意:皇帝派沈括前往辽国访问。故选C。‎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A 项,“使两件事都得到了很好的推进”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帝颔之。明日,二事俱寝”分析可知,这两件事都停止了,没有去实施。故选A。‎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患”,担忧;“蜀盐之不禁”(宾语前置句);“欲”,想要、打算;“尽”,全、都;“而”,连词,表并列;“辇”,用辇车(名词作状语);“之”,代词,代指蜀地。(2)“无以”,没有(什么)、没有(谁)、没有(办法);“谩”,轻慢;“数里之地不忍”(宾语前置句);“而”,连词,表转折;“轻”,轻易;“绝”,断绝。‎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沈括是如何使契丹放弃以黄嵬为宋辽分界线的,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合文本内容“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以休日开天章阁召对,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分析可知,找到过去的文书证据。结合“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分析,让下吏熟背条文应答如流。结合“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师直为壮,曲为老。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分析,不惧威胁据理力争。结合“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而以天池请”分析可知,坚持立场迫使对方退让。‎ ‎【点睛】参考译文:‎ 沈括字存中,因为父亲的官爵而任沭阳主簿。进士及第后,沈括奉命编集校对昭文馆的书籍,担任馆阁校勘。后迁任太常丞、同修起居注。当时朝廷大规模登记民间车辆,百姓不明白朝廷的意思,都引以为忧。另外,市易司担忧蜀地不能禁止私贩井盐,想要把蜀地的私井全部填塞,而用车运送解州的池盐来供给蜀地。谏官谈论这两件事的奏疏多得像织布的线一样,都说不明白。沈括侍立在皇帝身边,皇帝回头问他说:“你了解登记车辆的事吗?”沈括说:“我知道这件事。”皇帝说:“你怎么看?”沈括问:“请问登记车辆想要有什么用途?”皇帝说:“北方的辽军凭借骑马取胜,不用战车不足以抵挡他们。”沈括回答:“兵车的好处,在历代都能看到。但是古人所说的兵车是轻车,用五种驾车的技术来回奔逐,以灵活快速见长。现在民间的这些有帷盖的车子,又重又大,每天行驶不了三十里,所以世人称它们为太平车,只能用在太平无事的日子罢了。”皇帝高兴地说:“别人没有说到这些,我要好好考虑这件事。”于是又向他询问蜀盐的事,沈括回答说:“把私井一律填塞,转运解州的盐,使盐都由官府出售,确实很好。但是忠州、万州、戎州、泸州一带少数民族地区私人的小井特别多,不能一下子全部禁止。这种情势下,必定要设置哨所加以警戒,我恐怕这样做所得到的不能抵偿所花费的。”皇帝点头同意他的意见。第二天,这两件事都停止了。‎ 当时朝廷向京城附近的百姓征收马匹来供保卫边境之用,百姓以之为苦。沈括说:“北方契丹有很多马,而且他们习惯骑马作战,就好比中原擅长强劲的弓。现在舍弃我们擅长的技艺,勉强去做不擅长的事,凭借什么去取得胜利呢。”另外边境上的人操练军事时,只用能拉引硬弓来评定最佳,却不一定能射穿铠甲,沈括就此提出应该拿射得远、能射入坚硬的东西作为射得好的标准。沈括提出的像以上这样的三十一条建议,皇帝下诏都同意实行。‎ 辽国的萧禧来京城处理黄河以东黄嵬一带划分宋辽边界的问题,他留宿在馆舍不肯辞别离开,说:“一定要满足请求,然后才能返回。”皇帝派沈括前往辽国访问。沈括到枢密院查阅过去的档案,找到了当年所议定边界的文书,指定以古长城为边界线,距离现在所争议的地方大概有三十里远,于是上表论述这件事。皇帝在休假日打开天章阁召见沈括,高兴地说:“大臣们很不注重探究事情的原委,差点耽误了国家大事。”于是命人拿地图给萧禧看,萧禧这才屈服。皇帝赏赐沈括白银一千两,让他出使辽国。沈括到达契丹朝廷,契丹宰相杨益戒来同他商谈。沈括找到几十份与土地边界争端相关的档案,事先让官吏背诵下来。杨益戒提出相关问题,沈括就回头让官吏列举有关档案回答。过了一天再问,又像这样回答。杨益戒没有办法应对,傲慢地说:“舍不得几里土地,想轻易地断绝(和我们的)友好关系吗?”沈括说:“军队出兵征伐理直就气势强盛,理亏就气势衰弱。现在北朝抛弃前代君主立下的重大信约,用威势来役使自己的百姓,这不是我朝不利的局势。”共进行了六次会谈,契丹知道无法改变宋朝的立场,就放弃以黄嵬一带为分界线的主张,提出以天池为分界线。‎ 大将景思谊、曲珍攻克西夏的磨崖、葭芦、浮图城,沈括提议在石堡筑城来对抗西夏,给事中徐禧被派来前线,他主张先在永乐筑城。不久徐禧被西夏歼灭,沈括因为西夏军队袭击绥德,先去救援绥德,没能援救永乐城,获罪被贬均州团练副使。元祐初年,调任秀州,接着担任光禄少卿分司,在润州居住八年后去世,终年六十五岁。‎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南康望湖亭①‎ 苏轼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②术已虚。‎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①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②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 ‎9. 请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 ‎10. 简要概括诗歌后两联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9. ①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②借景抒情,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 ‎10. ①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②漂泊异乡的孤苦;③思归不得的忧伤。‎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写景艺术分析需要结合修辞手法、写景角度等方面分析。古诗词常见的写景角度: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视角: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虚与实的结合,点与面的结合,时空角度等。诗歌写景常用的手法有答题时先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再结合诗句怎样运用这种手法,最后指出)此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颔联中“片帆”“一山”,一动一静,“急”“孤”透露出诗人的情感,景中含情,结合注释①分析,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1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表明作者有为国效力之意,然而面对自己不断贬谪的命运,却报国无门,济世无术;“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则表达诗人漂泊异乡,思乡而无法归去的悲苦之情。‎ ‎【点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 ‎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不过数仞而下,____________,此亦飞之至也。(《逍遥游》)‎ ‎(3)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4)顺风而呼,_____________ ,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5)从今若许闲乘月,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6)了却君王天下事, 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7)仰不愧于天,____________。(《孟子•尽心上》)‎ ‎(8)苟利国家生死以,_______________。(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答案】 (1). 泣孤舟之嫠妇 (2). 翱翔蓬蒿之间 (3). 不尽长江滚滚来 (4). 声非加疾也 (5). 拄杖无时夜叩门 (6). 赢得生前身后名 (7). 俯不怍于人 (8). 岂因祸福避趋之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嫠”“蓬”“疾”“叩”“赢”“怍”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提 琴 阿城 老侯是手艺人。老侯原来在乡下学木匠,开始的时候锛檩锛椽子。‎ 锛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站在原木上,用锛像用镐,一下一下把木头锛出形来,弄不好就锛到自己的脚上。老侯一次也没有锛到自己脚上。‎ 老侯对没有锛伤自己很得意,说,师傅瞧我还行,就让我煞大锯。‎ 煞大锯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先将原木架起来,一个人在上,一个人在下,一上一下地拉一张大锯。大锯有齿的一边是弧形的,锯齿有大拇指大。干别的活可以喊号子,煞大锯却只能咬着牙,一声不吭,锯完才算。‎ 老侯的腰力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后来老侯学细木工,手下稳,别人都很佩服,其实老侯靠的是腰。‎ 老侯学了细木工,有的时候别人会求他干一些很奇怪的活儿。老侯记得有人拿来过一只不太大的架子,料子是黄花梨,缺了一个小枨,老侯琢磨着给配上了。‎ 人家来取活的时候,老侯问,这是个什么?来人说,不知道。老侯心里说,我才不信不知道呢。‎ 不过老侯到底也不知道那个架子是干什么的,这件事一直是老侯的一块心病。‎ 老侯的家在河北,早年间地方上有许多教堂,教堂办学校,学校上音乐课,用木风琴,弹起来呜呜的很好听。老侯常常要修这木风琴。修好了,神父坐下来弹,老侯就站在旁边听。‎ 有一次神父弹着弹着,忽然说,侯木匠,你会不会修另外一种琴?老侯问,什么琴?神父说,提琴。老侯不知道,嘴上说试试吧。神父就把提琴拿来让老侯试试,是把意大利琴。‎ 老侯把琴拿回家琢磨了很久。粗看这把琴很复杂,到处都是弧,没有直的地方。看久了,道理却简单,就是一个有窟窿的木盒。明白了道理,老侯就做了许多模具,蒸了鱼膘胶,把提琴重新粘起来。神父看到修好的琴,很惊奇。神父于是介绍老侯到北京去,因为教会的关系,老侯就常修些教堂的精细什物,四城的人都叫老侯洋木匠。‎ 老侯因为修过洋乐器,所以渐渐有人来找老侯修各种乐器,老侯都能对付。北京解放了,老侯就做了乐器厂的师傅,专门修洋乐器。‎ 一天有个干部模样的人拿来一把提琴,请老侯修。老侯一眼就认出是神父那把提琴,老侯没有吭声。老侯知道,跟教会沾关系,是麻烦。因为是修过的东西。所以做起来很快。干部来取琴的时候,老侯忍不住说,您的这琴是把好琴。干部说,不是我的,是单位上的。老侯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存着吧。是把好琴。‎ 一九六六年夏天,到处抄家砸东西,老侯忽然想起那把琴。厂里不开工,老侯凭记忆寻到那个单位去。‎ 老侯在这个单位里东瞧瞧,西看看。单位里人来人往,大字报贴得到处都是,到处都是加了碱的面浆糊味儿。老侯后来笑自己,这是干吗呢?人家单位的东西,自己找个什么呢?怎么找得到呢?于是就往外走。‎ 可巧就让老侯瞧见了那把琴。琴面板已经没有了,所以像一把勺子,一个戴红袖箍的人也正拿它当勺盛着浆糊刷大字报。‎ 老侯就站在那里看那个人刷大字报。那人刷完了,换了一个地方接着刷,老侯就一直跟着,好像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12.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本篇小说的突出特点是以小见大,以一把提琴的命运,表现了作者对那个特殊时期的反思精神。‎ B. 在到处抄家砸东西时期,老侯寻到干部模样的人的单位,看到提琴被当作勺子使用时却只是站在那里看,这表明老侯胆小怕事。‎ C. 通过提琴的最终命运,我们也见证了老侯精神世界的转变,他由一个技术工人,转变为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D. 小说叙述语言以典雅的书面语为主,大量地运用短句,语言简洁,不用多余的修饰语,朴实无华,在看似平淡的述说中,揭示了深刻的社会主题。‎ ‎13. 小说主人公老侯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归纳。‎ ‎14. 简析小说以“提琴”为题的妙处。‎ ‎【答案】12. A 13. ①他心灵手巧.先后修好了黄花梨的架子、教堂的木风琴、意大利琴,是个手艺出色的木匠。②他爱动脑,善琢磨.一直想弄清楚黄花梨架子是做什么用的;那些表面看很复杂的琴,经过细心琢磨,他都能明白个中的道理,把琴修好。③他念旧,珍惜艺术品.对修好的提琴,仍念念不忘;见到干部模样的人时,特意叮嘱保管好;后来发现被当作刷大字报的勺子使用时,非常难过,很是痛心。 ‎ ‎14. ①提琴是贯穿文章的线索,整个故事情节都是围绕提琴展开的。②小说多次写到主人公和提琴之间的故事,使人物形象逐渐鲜明丰满。③提琴虽小,却表现出重大主题.通过提琴由被人爱惜到当作勺子用来刷大字报的命运的转折,表现了作者对“文革”的反思,对“文革”摧残文化的痛心。‎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B项,“这表明老侯胆小怕事”分析错误,老侯一直跟着看,正表明了他对这把琴命运的关注。‎ C项,“转变为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错误。从“老侯就一直跟着,好像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一句可知,老侯关注的是那把提琴,并非墙上的大字报。从全文看,老侯就是一个痴迷于“提琴”的手艺人,他对这把修过的琴有留恋之情,体现了一种追求美、存留美的朴素人情。‎ D项,“小说叙述语言以典雅的书面语为主”不确,应该是以口语为主,这样才能和“朴实无华”“平淡的述说”相吻合。‎ 故选A。‎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小说主人公老侯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归纳”,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老侯是一个手艺人,从学习技艺的角度来看,“老侯一次也没有锛到自己脚上”“老侯对没有锛伤自己很得意,说,师傅瞧我还行,就让我煞大锯”“后来老侯学细木工,手下稳,别人都很佩服”,这表现出老侯在学习技艺方面的心灵手巧和善于学习的特点;从从事职业方面的表现来看,“老侯记得有人拿来过一只不太大的架子,料子是黄花梨,缺了一个小枨,老侯琢磨着给配上了”,帮人家修黄花梨架子给配上小枨,这说明老侯有责任心,有职业操守;如面对自己修过的一把琴,“老侯忍不住说,您的这琴是把好琴。干部说,不是我的,是单位上的。老侯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存着吧。是把好琴”,这表现出老侯念旧以及珍爱美好事物的特点。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为何以‘提琴’为题,试作简要探究”,这是针对小说标题设题,先明确命题的方式,然后分析这一命题与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旨表达等的关系。“提琴”是物象,可以在结构角度思考“提琴”与文章的关系,从文中来看,小说的中心情节是写第一次修理提琴、再见提琴、寻找提琴,由此可见小说的中心情节是围绕“提琴”展开的;从标题的含义角度来看,“提琴”代表美好的事物,代表艺术,而最后“琴面板已经没有了,所以像一把大勺,一个戴红袖箍的人也正拿它当勺盛着浆糊刷大字报”,标题“提琴”暗示了“文革”对美好事物的摧残;小说标题是“提琴”,而开头所写的“老侯”是一个手艺人,看似与“提琴”没有直接关联,这就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睛】在小说文本阅读题中,对小说人物形象或性格的考查,几乎是必考的知识点,而考生在答题时,往往对小说中人物性格与人物形象混为一谈。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还是有区别的,答题时,要分清概括是“人物性格特征”还是“人物形象”,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要注意结合着人物的具体事例分析概括。例如本题就是考查老侯的人物性格特征,因此除了性格外的其它形象就不要再答了。‎ 六、现代文阅读(二)(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祈雨娘 哥舒意 那个叫雨城的孩子告诉我关于祈雨娘的故事。‎ 我们住在一个总是下雨的小城。这里雨水充足。在非常安静的雨天,仿佛可以听见某种特别轻的脚步,轻轻踏入雨里,这是祈雨的舞蹈开始的声音。在窗口的孩子会一直望着祈雨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有撩人心魄的美丽。有时就连上课的老先生,也会忍不住从讲台上往雨中观望。‎ 我和雨城第一次说话是在我家的修伞铺。那天女孩雨城来我家的伞铺,父母不在,我一个人看着铺子。‎ ‎“我来拿伞。”她轻轻说,“我妈妈的伞。”‎ 在不祈雨的雨天,祈雨娘也是打伞的。那把颀长的竹伞,是我的爸爸特意制作出来,作为祈雨的道具交给祈雨娘使用。她在跳祈雨之舞时,会打开它,以抵御降临人间的厄运。‎ 每一次伞坏的时候,都是雨城抱着伞来修。她问我会不会做同样的竹伞。我说我从小就是做伞的学徒,爸爸说,等我小学毕业,就让我正式在铺子里做事。然后雨城就以一种忧虑的目光看着地上的雨水。‎ ‎“我爸爸不是雨城人,我妈妈嫁给他,可是还是回来了。”她说。‎ 我们小学的最后一年,老先生“仙去”了。学校在操场上办了追悼会,追悼他还俗后当老师的人生。先生走了后,学校里有半年找不到老师。新的先生在一场夏雨后来到了雨城。他是个年轻的读书人,听说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来这里。他一个一个把我们找回了学校,开始给我们上中学的课程。‎ 先生在雨声中给我们讲述古代的诗歌。雨点的节奏变了,雨声变成了某种仪式的一部分。他在讲台上往外看,看见白布长裙的女人在雨中跳舞,那舞蹈犹如雨天的一部分。她的舞姿总是配合着雨势,又或者是天降的雨,总是配合着这个跳舞的人,她仿佛通过操控自己的肢体,来操控着世间的雨。‎ 有一首关于扫晴娘的童谣。先生念给我们听。‎ ‎ “扫晴娘,扫晴娘,但愿明天是个好天气。如果是这样,就给你个金铃铛。扫晴娘,扫晴娘,但愿明天是个好天气。如果是这样,就给你美味的酒。”‎ 先生许愿留下三年,带一届学生。等到新的师范生来到这个小城接替他为止。据说在南方的海边,有一座刚造起来的城市。他也许会去那里。‎ 先生来了以后,几乎就没有离开过,寒暑两假留下了,就连过年也没有离开。这里有雨中跳舞的女人。她祈求悲苦的雨,化成安详的雨。祈求受难的雨,化成温和的雨。祈求凄厉的雨,痛快下起。祈求郁结云端的不幸,化成连绵的雨水消逝。祈求这世间男女的离别伤悲,化成润泽祝福之雨水。‎ 先生走的那天,人们意外地看到了雨城。雨城带着自己的包裹,跟在先生身边。她的妈妈一直送他们到外镇的码头。她穿着祈雨的白裙。然而那天没有下雨,祈雨娘也没有跳舞。‎ 雨城说,妈妈让她跟着先生去外面的城市,继续读书,她还想读中学,读大学。我远远地看见雨城在码头上和她妈妈告别。她上了船,打开我第一次做的那把青色的竹伞。先生和雨城的妈妈说了很久的话,很久以后,雨城的妈妈还是摇了摇头。先生提着行李上了甲板,由船载着渐渐远去。‎ 雨城的妈妈没有离开。只有当她不再是祈雨的女人,她才能去别的地方,去和女儿在一起,去和她真正想在一起的人在一起。‎ 先生和雨城没有回来。祈雨娘仍然在祈雨,等待下一个祈雨娘的出现。可是这么多年过去,除了她以外,没有人再拥有过祈雨的能力。也许是报纸和电视上说的那样,新的时代到来了,一切都在发生改变。‎ 我们越来越少看见祈雨娘在雨中跳舞。因为雨城的雨水越来越少。越来越多外地来的人来到附近开山砍树,涸泽而渔。架桥铺路,建造高楼。他们对祈雨娘的兴趣大过对祈雨的尊敬,仿佛是观看表演一样,兴高采烈地围在周围,破坏了我们关于祈雨的古老规矩。‎ 雨水消失以后,雨具这一行就衰败了。我和很多伙伴一起,去了繁华的城市。‎ 在离开雨城以后,我去过下游的河城,但在那里没有雨城的名字。我路过先生的家乡,那里的空气里飘散着油墨的香味,有很多的书店和年轻的读书人,可是先生不在其中。后来我和很多年轻人去了那个异常年轻的南方城市,那里需要年轻人就仿佛下雨需要雨伞。我在那里没有遇到先生,没有遇到雨城和她妈妈。她们像是消失在我路过的每一座城市,我看不到她们。我还记得下雨的时候。当雨水消失以后,所有的雨水都在怀念雨城。‎ ‎1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将“祈雨”作为叙写的主体,用富有诗意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幅唯美的场景,表现了古老雨城的自然美、风俗美和人情美。‎ B. 小说细腻地刻画了祈雨娘对“祈雨”的诚挚和坚守,但她最终没有等到新的祈雨娘出现,而“祈雨”的古老也在现代文明中消失了。‎ C. 作为祈雨娘的女儿,雨城想像“我”跟随爸爸学做伞一样学习祈雨,但最后她不得不听妈妈的话跟着先生去外面的城市上学。‎ D. 小说通过刻画一系列人物表现了传统文明的式微:老先生“仙去”,年轻师范生到来又离开,雨城外出读书“我”和很多伙伴最终也离开。‎ ‎16.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7. 小说以“我”离开雨城以后,多次寻访,再也“没有遇到先生,没有遇到雨城和她妈妈”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采用第人称使故事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成长,情节得以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变化。③刻画人物。“我”是观察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人物形象得以丰满,性格得以凸显。 ‎ ‎17. ①照应前文故事情节,交代了人物的结局,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②先生、雨城和祈雨娘的消失象征着纯真情感和传统文明的渐渐消逝,以此结尾暗示了小说主旨。③以寻找而找不到结尾,营造了惆怅、伤感的氛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 项,“雨城想像‘我’跟随爸爸学做伞一样学习祈雨”错误。结合“先生走的那天,人们意外地看到了雨城。雨城带着自己的包裹,跟在先生身边”“雨城说,妈妈让她跟着先生去外面的城市,继续读书,她还想读中学,读大学”“我说我从小就是做伞的学徒,爸爸说,等我小学毕业,就让我正式在铺子里做事。然后雨城就以一种忧虑的目光看着地上的雨水”等分析可知,“雨城想像‘我’跟随爸爸学做伞一样学习祈雨”于文无据。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人物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我”的主要作用,衬托主要人物,充当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小说变得真实可信等。结合“那个叫雨城的孩子告诉我关于祈雨娘的故事”“我们住在一个总是下雨的小城”“我和雨城第一次说话是在我家的修伞铺”“那把颀长的竹伞,是我的爸爸特意制作出来,作为祈雨的道具交给祈雨娘使用”“我们小学的最后一年,老先生‘仙去’了”“先生在雨声中给我们讲述古代的诗歌”“有一首关于扫晴娘的童谣。先生念给我们听”“我们越来越少看见祈雨娘在雨中跳舞”“我和很多伙伴一起,去了繁华的城市”“我去过下游的河城,但在那里没有雨城的名字。我路过先生的家乡,那里的空气里飘散着油墨的香味,有很多的书店和年轻的读书人,可是先生不在其中。后来我和很多年轻人去了那个异常年轻的南方城市,那里需要年轻人就仿佛下雨需要雨伞。我在那里没有遇到先生,没有遇到雨城和她妈妈。她们像是消失在我路过的每一座城市,我看不到她们。我还记得下雨的时候。当雨水消失以后,所有的雨水都在怀念雨城”等分析,推动情节发展,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人物形象得以丰满,刻画了祈雨娘对“祈雨”的诚挚和坚守等。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老先生“仙去”,年轻师范生到来又离开,雨城外出读书“我”和很多伙伴最终也离开等,增加小说的真实性。‎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考查小说的结尾。解答此类试题,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结合“那个叫雨城的孩子告诉我关于祈雨娘的故事”“我和雨城第一次说话是在我家的修伞铺”“我们越来越少看见祈雨娘在雨中跳舞”“我去过下游的河城”“我路过先生的家乡”“后来我和很多年轻人去了那个异常年轻的南方城市”等分析,交代了人物的结局,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结合“也许是报纸和电视上说的那样,新的时代到来了,一切都在发生改变”“我们越来越少看见祈雨娘在雨中跳舞。因为雨城的雨水越来越少。越来越多外地来的人来到附近开山砍树,涸泽而渔。架桥铺路,建造高楼。他们对祈雨娘的兴趣大过对祈雨的尊敬,仿佛是观看表演一样,兴高采烈地围在周围,破坏了我们关于祈雨的古老规矩”等分析,先生、雨城和祈雨娘的消失象征着纯真情感和传统文明的渐渐消逝,暗示小说结局。结合“我去过下游的河城,但在那里没有雨城的名字”“我路过先生的家乡……可是先生不在其中”“我在那里没有遇到先生,没有遇到雨城和她妈妈”“她们像是消失在我路过的每一座城市,我看不到她们”等分析,以寻找而找不到收束全文,营造了惆怅、伤感的氛围,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点睛】小说结尾作用:(1)小说的结局如果如果出人意料,(欧亨利式结尾)。答题角度为: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2)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伤感的悲剧,答题角度为: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3)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答题角度为: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4)小说的结局如果是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答题角度为: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七、现代文阅读(三)(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近代史开启之际,老大帝国愚昧颟顸,执迷于“夷夏之辨”,以“天朝上国”自居,在西方先进的器物、制度和思想文化面前仍然自以为是,造成了“天朝的崩溃”。这种因过度文化自信导致的“华夏中心主义”大大地阻碍了中国向先进的西方学习,造成了落后挨打的屈辱的百年近代史。然而,这种历史叙述没有看到“夷夏之辨”在近代史上一度也为中国向西方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思想资源。‎ 夷夏之辨,是传统中国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之一。它将天下划为“华夏”诸邦与“夷”“戎”“蛮”“狄”等部落。它产生之初,便有依文化与血统作区分的两重含义在内。但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不再以血缘的亲疏而以文明程度的差异作为区别华夷的标准,而且逐渐被广为接受。‎ 在历史上,中国长期以来在东亚处于文化、政治、经济领先的地位。久而久之便使得人们习惯性地将中国与“先进文化”画上等号。然而,当清王朝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而丧权辱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时,中国是否仍是文化最为先进的国家,就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此问题面前,如果仍然不假思索地将大清即是华夏作为无须怀疑的前提,那么大清便还是文化先进之国,因此就没有必要向西方的“蛮夷”学习。即便要学习,最多也是学习器物上一些优点,即“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换言之,华夷观在此时对中国走向现代化就起到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 但与此同时,也有一批有识之士慢慢注意到西方列强不仅有极为发达的物质文明,在精神文明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而大清是否在文化上也领先于西方列强便值得怀疑。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在深入了解西方社会之后,便感慨道:“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在他看来,中国已经沦为“夷狄”,而西方列强因为文化昌盛,俨然已有“华夏”气象。维新派的代表谭嗣同、梁启超则将民主、共和制度视为辨认夷夏的重要标准,在他们看来,在与西方世界的较量中,中国早已落后而成为夷狄了。‎ 因此在这些“睁眼看世界”者看来,以地域定夷夏是不符合“夷夏之辨”的本义的;夷夏是可以转换的;西方的政教风俗、伦常礼义并不逊于中国,甚至胜于中国;西方俨然已是“华夏”而中国沦为“夷狄”了。而“夷狄”必须向华夏学习,亦即大清必须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文明成果。郭嵩焘从“夷夏之辨”的义理出发,指出“自西洋通商三十余年,(西方)乃似以其有道攻中国之无道,故可危矣”。从这个意义上说,“夷夏之辨”在近代史上并非完全扮演了阻碍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角色,它同时也给一部分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摘编自章舜粤《“夷夏之辨”之于近代中国》)‎ ‎18.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满清帝国愚昧执着,坚守“华夏中心主义”,自以为是,造成过度文化自信,使得天朝最终崩溃。‎ B. “夷夏之辨”将天下划为“夷”“戎”“蛮”“狄”等四邦,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 C. 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得清王朝丧权辱国,统治者开始思考中国是否仍是文化最为先进的国家。‎ D. 西方列强的文明成果,促使先觉者清醒地认识到大清帝国在政治和文化上已经落后于西方列强。‎ ‎19.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分析“天朝的崩溃”的原因,得出了“天朝上国”的狂妄思想造成了屈辱的百年近代史的结论。‎ B. 第四段从与史实相反的角度假设,推导出华夷观在当时对中国走向现代化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C. 引用谭嗣同、梁启超的观点,论证了在有识之士眼中,夷夏的角色已发生转换,中国已成为夷狄。‎ D. 结尾引用郭嵩焘的话,证明了“夷夏之辨”为部分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的观点。‎ ‎20.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满清帝国不以“天朝上国”自居,不过度文化自信,就不会有中国近代史上一百多年被动挨打的局面。‎ B. 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以文明程度的差异取代血缘的亲疏作为辨别华夷的标准,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 C. “夷夏之辨”既阻碍了中国向西方学习,也为一部分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有识之士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D. 文章认为要以文明程度来定义“华夏”,这样便于清晰认识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状况,进而取长补短。‎ ‎【答案】18. D 19. B 20. A ‎【解析】‎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因果颠倒,原文说“过度文化自信导致“华夏中心主义”;B项,偷换概念,原文是“将天下划为“华夏”诸邦与“夷”“戎”“蛮”“狄”等部落”,而非“四邦”;C项,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中国是否仍是文化最为先进的国家,就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B项,“从与史实相反的角度假设”错误,其实这一段看上去是假设,其实还是在复述真实历史,注意第4段与第5段构成转折关系,第四段这种观点代表了当时大多数人的观点,只有少数先进分子才不这么看。‎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推断形式过于武断,缺乏逻辑依据,同时也显得条件不足,中国近代史上一百多年的被动挨打的局面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历史原因,不能仅仅以“天朝上国”的骄傲心态作为全部原因。‎ 八、作文 ‎21.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犹太人有句谚语:“你需要在口袋里经常放两张纸条,一张写的是‘我只是一颗尘埃’,另一张写着‘世界为我而造’。”‎ 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人之一生有两大根本性命题,一为认识到个人的渺小性与局限性,二为意识到人是拥有无限潜能的个体。‎ 古往今来,先哲们敏锐地发掘到个体的渺小性。犹太谚语说:“我只是一粒尘埃。”苏子面对山川浩浩,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宿命感;杜工部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便更添一抹悲凉了。‎ 天地为庐,你我却如尘埃,看似彰显出人的悲剧性。然而,唯有认清个体的渺小性,我们才不会妄自尊大,与人事作无谓的抗衡,我们才不会在力不能及时悲观消沉,一蹶不振。我们认清了自己的实力,因而敢于发展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这或许也是犹太谚语的奥义所在吧。‎ 不仅如此,犹太人更相信“世界为我而造。”正如周国平所言:“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是拥有无限潜能的个体。”这是一种生命的自信和改造世界的决心。借此,有限的生命焕发无限的价值光辉。‎ 正因相信“世界为我而造”,齐白石执起画笔,笔墨飞舞间兴现独特的画风,他在画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因相信“世界为我而造”,郦道元翻山越岭,创造令人惊叹的旅行奇迹,用双脚丈量山的坚毅与水的温软,留下传世盛宴《水经注》;正是因相信“世界为我而造”,史铁生作为一颗“残破不全”的尘埃,也要身残志坚,在文坛上擂响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的确,如果相信“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相信自己宽大的衣襟里藏着如椽之笔,相信自己能让蛮荒之地万树繁花,千年烂漫,相信自己能让世界天翻地覆,这就是深层次的生命自信和改变一切的决心。有了这一次生命自信,人方能彰显自己的伟大之处。‎ 而怀有生命自信的个体构造的民族必定是伟大的民族。这样的民族,即使经历漫漫黑夜,即使独自咀嚼青涩的苦橄榄,依然诞生出伟大的人物,拥有光辉的历史。试看将此视作信仰的犹太民族,凭借这生命自信,在纳粹政权的铁骑蹂躏之下,他们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他们民族的思想与智慧之光,影响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因此,在认清自我是一颗尘埃之后,不妨告诉自己:“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单。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并思考自我人生,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写好此题,首先要理解所供材料的基本含义。材料的主要信息就是两句话,一句是“我只是一颗尘埃”,另一句是“世界为我而造”。“我只是一颗尘埃”,是说自己渺小,要以谦卑的心态去看待万事万物;“世界为我而造”,是说自己的伟大,“我”能够主宰世界。这两句话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因此这个材料的思辨性很强,写作的范围较广。综合两方面的意思,人需要自信,但更需要谦卑和有所敬畏,而谦卑和有所敬畏的人,常常更有自信。写作时,必须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阐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揭示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就文体而言,写记叙文或议论文都可以。一般来说,写记叙文在内容的选择上有一定难度,无论叙事还是写人,都要凸显“自信与谦卑”这一主题,关键要写出具体的情节。要注意对文章主题意义的挖掘,对语言文采的提升,选材既要相对集中,又要与众不同,角度力求新颖。同时,要注意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努力写出独特感受,表达真情实感。写议论文,要有鲜明突出的中心,要明确表达自己对“自信与谦卑”的理解。在论述过程中要力求把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说深说透,同时也要注意思考的辩证,注意论证的全面性与层次性,既要写出思想深度,又要兼具文采。‎ 参考立意:自信与谦卑;渺小与伟大;正确认识自己;心态与人生等。‎ 行文结构:可以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引出论点“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犹太人在口袋里经常放两张纸条,目的是告诫自己要正确认识自我,一方面要看到自己的潜能,另一方面也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扬长避短,占领人生的制高点。正确认识自己是人生与事业成功的保障,要拥有积极的心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心态决定人生的成败,正确认识自己,成就自我;正确认识自我,让自己更好地走向世界、创造世界。‎ ‎【素材】曾看过这样一句话:不要在走路的时候高仰着头,因为那样会踩到狗屎;也不要总是低着头,因为那样会撞到树。前者是盲目自大,而后者却是自卑。为人处世,自大就会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自卑则会自怨自艾,缩手缩脚。正确的态度应当是,既要自信,也要懂得谦卑和敬畏。‎ 人只是自然界的一根苇草,却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是自然界热烈又生动的灵魂,有着恢宏的气势、飘逸的神采,这怎能不让人骄傲?‎ 泰戈尔说:“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这是怎样的谦卑,又是怎样的自信啊!‎ 居里夫人因为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而名声大震,从此上门拜访者络绎不绝,希望她参加一系列社会活动。面对荣誉,居里夫人没有骄傲自满,而是谢绝一切邀请,投身于另一个课题的研究。她不愿抛头露面,甚至“逃”到乡下,装扮成农妇,继续从事她的事业。不久她终于发现另一种放射性元素“钋”,她伟大的人格与其卓越的成就一起载入史册。‎ 人生需要自信,但别忘记谦卑和敬畏,只有谦卑的自信,方能眼视四方,心游万仞;志冲九霄,才能真正主宰自己的生命之舟,乘风破浪,笑傲四海。‎ 人之一生有两大根本性命题,一为认识到个人的渺小性与局限性,二为意识到人是拥有无限潜能的个体。古往今来,先哲们敏锐地发掘到个体的渺小性。‎ 如果相信“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相信自己宽大的衣襟里藏着如椽之笔,相信自己能让蛮荒之地万树繁花,千年烂漫,相信自己能让世界天翻地覆,这就是深层次的生命自信和改变一切的决心。有了这一次生命自信,人方能彰显自己的伟大之处。‎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江苏省涟水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阶段检测 语文试卷文科附加试题 考试时间30分钟 试卷分值40分 一、阅读材料。‎ 书法之坏,自颜真卿始。自颜而下,终晚唐无晋韵矣。至五代李后主,始知病之,谓颜书有楷法而无佳处,正如叉手并足如田舍郎翁耳。李之论一出,至宋米元章评之曰:颜书笔头如蒸饼,大丑恶可厌。又曰颜行书可观真便入俗品米之言虽近风不为无理然能言而行不逮。至赵子昂出,一洗颜、柳之病,直以晋人为师,右军之后,一人而已。‎ ‎(选自《墨池琐录》)‎ ‎22.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又曰颜行书可观真便入俗品米之言虽近风不为无理然能言而行不逮。‎ ‎23. 《墨池琐录》作者与《三国演义》开篇的《临江仙》词作者为同一人,请写出其朝代和姓名。‎ ‎24. 结合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颜真卿书法之“病”。‎ ‎【答案】22. 又曰/颜行书可观/真便入俗品/米之言虽近风/不为无理/然能言而行不逮。 ‎ ‎23. 明、杨慎 24. 粗,俗,缺乏晋人气韵。‎ ‎【解析】‎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 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此题注意叙述的主体“颜行书”“米之言”,前面断开,“然”表转折,前面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注意叙述的主体“颜行书”“米之言”,前面断开,“然”表转折,前面断开。‎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24题详解】‎ 试题分析: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的分析,物象的特征等,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终晚唐无晋韵矣”“正如叉手并足如田舍郎翁耳”“颜书笔头如蒸饼,大丑恶可厌”概括。‎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演义》第十八回,袁绍向曹操借兵攻公孙瓒,操因其言辞骄慢恨不能力讨之,荀彧以十胜十败之说劝其不必在意袁绍,而应先讨吕布。‎ B. 《三国演义》中的鸡肋事件是杨修被杀的导火索,但杨修被杀的根本原因还是其目中无人,过于自恃.所以后人有诗评价: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C. 程昱是曹操手下的谋士,多次为曹操献出奇策。他曾献出在官渡之战后摧毁袁绍的十面埋伏之计,还有土山擒关羽之计、赚徐庶进曹营之计等,实属难得之奇才。‎ D. 《三国演义》中,刘备兵发东吴,张昭认为蜀兵势大,诸葛瑾出使必不归,而孙权坚信诸葛瑾必回吴,结果诸葛瑾果真返回,张昭十分羞愧。‎ E. 《红楼梦》中,紫鹃原名鹦哥,是贾母房里的丫头,后被贾母派去服侍黛玉,改名紫鹃,她一心一意为黛玉着想,敢于直接指出黛玉的过错。‎ ‎【答案】A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外著作阅读的记忆,根据题目要求选择。‎ A项,“荀彧以十胜十败之说劝其不必在意袁绍”错误,不是荀彧是郭嘉。‎ B项,“《三国演义》中的鸡肋事件是杨修被杀的导火索,但杨修被杀的根本原因还是其目中无人,过于自恃”错误。杨修被杀的根本原因还是他卷入了曹操家庭的内部斗争以及曹操的多疑,表述不正确。‎ 故选AB。‎ ‎【点睛】从近两年考查的情况来看,选择题往往在十一部名著中考查五部,一部编写成一个选择项;而简答题则是在选择题之外的三部名著中选择两部考查,这一块是考查重点。方法上:一要积累名著中表现的作品思想意义,熟悉名著中重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二要理清名著中的故事情节,积累名著中重要人物的主要情节,读懂小说关键细节的价值。三要重视作品中经典语言片段并理解其深刻含义,积累名著中体现作者倾向的内容。四要重视作品中人物的身份、经历、教养、气质等的刻画,积累名著中艺术技巧高超的内容。‎ ‎26.简答题 ‎(1)《三国演义》中,诗句“温侯神射世间稀,曾向辕门独解危”“恋妻不纳陈官谏,枉骂无恩大耳儿”共同涉及的人物除了刘备外,还有谁?请根据诗句内容概括其形象特征。‎ ‎(2)《红楼梦》“隔珠帘父女勉忠勤 搦湘管姊弟裁题咏”一回中,元妃要宝玉将园中四处“再各赋五言律一首,使我当面试过”。宝玉作诗过程中,宝钗和黛玉分别给了他什么帮助?反映了她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案】(1)吕布。武艺高超,颇有谋略;贪恋美色,刚愎自用。‎ ‎(2)宝钗提醒宝玉不要用元妃不喜欢的字眼,可见她的用心周到、谨慎;而黛玉则是想施展自己的才华,同时为“省他些精神不到处”,就替宝玉做了一首,反映了她细腻纯真的一面。‎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名著阅读。本题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解答此种题型,需要学生平时多读经典作品,多记忆,多感悟。(1‎ ‎)“曾向辕门”“恋妻”等分析可知,吕布出道时杀董卓有功,王允以布为奋威将军,仪比三司,封温侯,共秉朝政。故称吕布吕温侯。吕布据守下邳,面对曹操的来袭,陈宫多次进谏,可吕布轻信妻妾之言而不听。吕布兵败被俘,白门楼下希望绑得松点。吕布愿降操,操征求刘备意见,备提起丁原、董卓往事,布临刑前大骂备“无信”“大耳儿”。吕布的形象特征,武艺高超,贪恋美色等。(2)结合“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改了罢。”“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唐钱珝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你都忘了不成?”分析可知,宝钗提醒宝玉不要用元妃不喜欢的字眼,可见她的用心周到、谨慎;结合“此时林黛玉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因见宝玉独作四律,大费神思,何不代他作两首,也省他些精神不到之处。想着,便也走至宝玉案旁,悄问:‘可都有了?’宝玉道:‘才有了三首……’说毕,低头一想,早已吟成一律,便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在他跟前”分析可知,黛玉则是想施展自己的才华,同时为“省他些精神不到处”,就替宝玉做了一首,写出了她纯真的一面。‎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自唐以来,钦佩杜甫的人很多,而大吹大擂地向他学习的恐怕以黄庭坚为最早。他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读书多”的人或者看得出他句句都是把“古人陈言”点铁成金,明白他讲什么;“读书少”的人只觉得眼睛里仿佛搁了金沙铁屑,张都张不开,更别想看东西了。当然,以前像李商隐爱把典故镶嵌绣织到诗里去的,不过他跟黄庭坚有极大的不同。李商隐的诗主要都写华丽的事物和绮艳的情景,所采用的字眼和词藻也偏在这一方面。黄庭坚歌咏的内容,比起这种诗的来,要繁富得多,词句的性质也就复杂得多,来源也就广博冷僻得多。李商隐的诗,意思往往似有若无,欲吐又吞,不可捉摸;他用的典故词藻也常常只为了制造些气氛,牵引些情调,仿佛餐厅里吃饭时的音乐,所以会给人一种“华而不实”“文浮于意”的印象。黄庭坚有著著实实的意思,也喜欢说教发议论;不管意思如何平凡,议论怎样迂腐,只要读者了解他用的那些古典成语,就会确切知道他的心思,所以他的诗仿佛冬天的玻璃窗蒙上一层水汽、冻成一片冰花。黄庭坚曾经把道听途说的艺术批评比于“隔帘听琵琶”,这句话正可以形容他自己的诗。‎ ‎(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有删改)‎ ‎27. 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28. 黄庭坚和李商隐在诗歌创作方面有哪些不同?请简要概括。‎ ‎29.‎ ‎ 文中说“李商隐爱把典故镶嵌绣织到诗里”,请指出李商隐《锦瑟》中“镶嵌”了哪四个典故,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27. 诗中加进过多的典故(古人陈言),给读者造成了阅读障碍,犹如沙屑,放入读者眼睛,致使读者无法阅读。(意思对即可) ‎ ‎28. ①表达内容:黄庭坚的诗内容更加繁富广博;李商隐的诗主要写华丽的事物和绮艳的情景。②用词特点:黄庭坚用词冷僻艰涩;李商隐用词华丽绮艳。③表达效果:黄庭坚有著著实实的意思;李商隐用典只为了制造气氛、牵引情调。 ‎ ‎29. 诗中运用庄周梦蝶(庄周化蝶)、杜鹃泣血(望帝啼鹃)、鲛人泣泪(沧海遗珠)、蓝田暖玉(蓝田之玉)四个典故,意蕴丰厚,表达了诗人凄美、朦胧的怅惘。‎ ‎【解析】‎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考查理解词语及语句含义,品味语言表达艺术。本题要用还原法来答题。还原法——还原其“真面目”。此方法适用于运用了艺术手法(象征意义、比喻意义、双关意义)的文采句。让语言出彩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恰当运用艺术手法(隐喻、拟人、象征等),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直露的意思变得含蓄。而形象、含蓄的语句却增添了理解、品味的难度,考生应当学会剥离艺术手法,还原本意,领会其所表之情,所达之意,把它作为理解句子含意的切入点。结合“‘读书多’的人或者看得出他句句都是把‘古人陈言’点铁成金,明白他讲什么”分析可知,“读书多”的人能理解典故意思,读懂文章。本句“金沙铁屑”应该指的是过多的典故,“张都张不开,更别想看东西了”,指的是诗中加进过多的典故,给读者造成了阅读障碍,致使读者无法阅读。‎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以前像李商隐爱把典故镶嵌绣织到诗里去的,不过他跟黄庭坚有极大的不同。李商隐的诗主要都写华丽的事物和绮艳的情景,所采用的字眼和词藻也偏在这一方面。黄庭坚歌咏的内容,比起这种诗的来,要繁富得多,词句的性质也就复杂得多,来源也就广博冷僻得多”分析,表达内容:黄庭坚的诗内容更加繁富广博;李商隐的诗主要写华丽的事物和绮艳的情景。结合“李商隐的诗主要都写华丽的事物和绮艳的情景,所采用的字眼和词藻也偏在这一方面”“词句的性质也就复杂得多,来源也就广博冷僻得多”分析,用词特点:黄庭坚用词冷僻艰涩;李商隐用词华丽绮艳。结合“李商隐的诗,意思往往似有若无,欲吐又吞,不可捉摸;他用的典故词藻也常常只为了制造些气氛,牵引些情调”“黄庭坚有著著实实的意思,也喜欢说教发议论”等分析,表达效果:黄庭坚有著著实实的意思;李商隐用典只为了制造气氛、牵引情调。‎ ‎【2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指出李商隐《锦瑟》中‘镶嵌’了哪四个典故,有怎样的表达效果”,需要理解《锦瑟》的内容,然后分析典故。结合“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分析,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还是蝴蝶之梦为庄周?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此联二句,写的是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结合“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分析,把几个典故揉合在一起,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后一句的蓝田沧海,也并非空穴来风。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此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诸眉睫之下,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无法亲近的。表达了诗人凄美、朦胧的怅惘。‎ ‎【点睛】理解句子含意这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文章是由一个个的句子组成的,因此考生在理解某一个句子时,不能孤立地进行分析,而要把它放在文章的整体语言环境中,从其与前后语句的联系推断句子的意思,推敲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只有把握住全文,才不会理解错句子的意思。认真阅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弄清题目的限制与提示,确定要求理解的句子的有效阅读区间。找准、找全与选项对应的原文,明确区域内有哪些关键性的词语和句子提供了什么信息。具体来说,要求考生把握句子的以下内容:1.抓关键词。把握重要句子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分析句子结构。3.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4.关注句子的位置。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5.揣摩句子的表达意图。尤其是对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考生要弄清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